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免费)

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免费)

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免费)
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免费)

《社会学理论》

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A.2—10人

B.2—20人

C.2—30人

D.2—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 (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 )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0.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马克思

2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两对概念。

A.默顿

B. 齐美尔

C.帕森斯

D. 迪尔凯姆

23.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24.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的社会化。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25.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6.美国社会学家()是拟剧论的创始人,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等书。

A.E.戈夫曼

B.乔治·米德

C.库鲁默

D.库恩

27.下列不属于社会学意义的社会群体的是( )。

A.游伴群

B.消费者协会

C.候车群

D.工会

28.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29.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30.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31.反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迪尔凯姆、斯宾塞

B.迪尔凯姆、孔德

C.韦伯、孔德

D.韦伯

32.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

D.规范功能

3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4.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社会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A.文化边际

B.文化堕距

C.文化震惊

D.文化失调

35.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在社会学上称为()。

A.角色建设

B.角色距离

C.角色冲突

D.角色不清

3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37.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是(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C.核心家庭

D.残缺家庭

38.下列属于社会学关于社会设置的研究内容的是()。

A.学校的考勤制度

B.学校的校规

C.考试纪律

D.教育制度

39.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40.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提出者是( )。

A.罗斯

B.吉登斯

C.米尔斯

D.默顿

41.《实证哲学教程》的作者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马克思

42.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代表是()。

A.韦伯、斯宾塞、齐美尔

B.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C.狄尔泰、韦伯、库利

D.孔德、斯宾塞、韦伯

43.社会学的()功能是指提示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是怎样的。

A.描述性

B.解释性

C.预测性

D.规范性

44.文化空间分布的最小单位是()。

A.文体区域

B.边际文化

C.文化区

D.文化圈

45.社会上中青年与老一代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称为()。

A.代差

B.隔阂

C.合理行动

D.非合理行动

46.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47.由一对夫妇未婚子女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48.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

A.社会组织

B.社会群体

C.社会行动

D.社会制度

49.一般认为,社区概念由( )提出。

A.德国藤尼斯

B.美国帕克

C.美国林德

D.法国迪尔凯姆

50.高素质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在缩小,而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在扩大,这就是人口素质的( )现象。

A.失衡

B.不和谐

C.不相称

D. 逆淘汰

51.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5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53.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从自我概念称为()。

A.主我

B.客我

C.镜中我

D.自我

54.(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55.社会学意义上的小群体的成员数目一般不超过()人。

A.50

B.20

C.30

D.10

56.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57.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 ( )。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经济体制

58.我国城市系统金字塔的底部是()。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59.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的()认为,非物质文化的变迁快于物质文化的变迁,因而出现文化失调,产生社会问题。

A.社会冲突论

B.社会整合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文化堕距论

60.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有(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E.帕森斯

2.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B.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C.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

D.文化是社会遗产

E.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环境

B.人口

C.文化

D.劳动

E.生产方式

4.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5.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E完成世代交替

6.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

A.规范性行为功能

B.经济生活功能

C.精神生活功能

D.教育功能

E.抚养、赡养功能

7.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B.符号互动论

C.拟剧论

D.本土方法论

E.社会交换论

8、社会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包括()

A.角色混淆

B.角色紧张 C .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E.角色丛

9.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业缘群体

D.趣缘群体

E.正式群体

10.马克斯.韦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有()

A.财富

B.权力

C.声望

D.职业

E.社会经济生产方式

11.下列不属于社会组织的有()。

A.家庭

B.伙伴

C.企业

D.军队

E.学校里的班级

12.集合行为的特点是()。

A.人数众多

B.无组织

C.不稳定

D.非常规

E.自发性

13.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有()。

A.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B.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D.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4.越轨行为包括()。

A.违法行为

B.违章行为

C.违规行为

D.适应性行为

E.从众行为

15.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

A.环境

B.人口

C.社会制度

D.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E.科学技术

16.以下属于发展社会化的是 ( )。

A.幼儿学说话

B.成年人工作后再深造读研

C.父母向孩子学习用电脑

D.职工接受职业培训

17.社会设置的显著特征包括()。

A.可重复性

B.集体性约束

C.自我维护性

D.不稳定性

18.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原因有()。

A.历史包袱沉重

B.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

D.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

19.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进行分层的三个角度是()。

A.经济

B.声誉

C.年龄

D.权力

20.社会互动的类型有()。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强制

E.顺从与顺应

21. 越轨行为包括()。

A.违法行为

B.违章行为

C.违规行为

D.适应性行为

E.从众行为

22.迪尔凯姆将社会整合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A.有机团结

B.礼俗社会

C.法理社会

D.机械团结

23.文化按其内在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A.文化特质

B.文化丛

C.文化模式

D.文化区

24.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A.本我

B.客我

C. 自我

D.超我

25.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B.使人的社会化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

C.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

D.工作过程是调适、学习过程

E.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意识

26.不属于集合行为的特点是()。

A.人数有限

B.有组织

C.不稳定

D.非常规

E.自发性

27.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A.群体目标

B.群体规范与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意识

28.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参谋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E.直线制

29.社会设置的构成要素有()。

A.社会价值观

B.社会规范体系

C.权威与地位结构

D.社会机构与设施

30.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自致条件有()。

A.家庭出身

B.个人成就

C.亲属关系

D.工作经验

31.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

A.整体性

B.综合性

C.实证性

D.应用性

E.多样性

32.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

A.民族构成

B.家庭构成

C.宗教信仰构成

D.文化教育程度构成

E.职业和行业构成

33.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研究的角度有()。

A.文化的角度

B.个性发展的角度

C.历史的角度

D.社会结构的角度

E.整体的角度

34.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的3个阶段是()。

A.对角色的期望

B.领悟角色

C.对角色的实践

D.对角色的建设

35.关于群体的论述,正确的是()。

A.个人的简单相加

B.社会关系的实体

C.人类生产的基本场所

D.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E.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6.社会组织的特征有()。

A.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B.内部有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

C.存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

D.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37.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38.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先赋条件有()。

A.家庭出身

B.个人成就

C.亲属关系

D.工作经验

39.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

A.新建城市的兴起

B.农业发展水平

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E.人口的机械增长

40.舆论控制属于()。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E.微观控制

41. 社会的基本功能有()。

A.整合功能

B.交流的功能

C.导向的功能

D.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42.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

E.完成世代交替

4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

A.家庭

B.同龄群体

C.学校

D.大众传媒

E.社区

44.角色失调常见情况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45.下述判断中,()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46.下列属于社会组织的有()。

A.家庭

B.民族

C.企业

D.军队

E.学校里的班级

47.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包括哪些基本阶级()。

A.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工人阶级

E.农民阶级

48.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是()。

A.是政治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

B.是人口和社会活动高度聚集的场所

C.社会组织复杂

D.社区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E.社区文化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

49.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

A.经济与社会生产力

B.自然环境

C.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观念

D.人口

E.科学技术

50.下列属于软控制的有()。

A.法律、纪律

B.风俗、伦理

C.政权、规章

D.道德

51.迪尔凯姆的主要社会学贡献,涉及到以下哪几个方面()。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B.个人与社会

C.理想类型

D.功能分析

E.三阶段法则

52.下列哪些属于文化传播的媒介?()。

A.旅游者

B.火车

C.电话

D.报刊

E.电影

53.下面哪些属于再社会化()。

A.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专业知识

B.罪犯入狱接受改造

C.父母向孩子学习如何上网

D.新兵入伍学习适应军队生活

5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5.下列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

B.口渴想喝水

C.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

D.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

E.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

56.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57.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的特征包括()。

A.稳定的职务等级

B.严格规定的职务权限

C.固定的薪金报酬

D.有个人自由并仅仅听命于公务上的职责

E.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58.常用的分层标准有()。

A.收入

B.职业

C.教育程度

D.权力

10.

59.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有()。

A.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B.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D.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60.下列属于硬控制的有()。

A.法律、纪律

B.风俗、伦理

C.政权、规章

D.道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化

2.社会流动

3.角色集

4.初级群体

5.社会现代化

6.社会控制

7.社会变迁

8.自致角色

9.首属群体

10.社会分层

11.再社会化

12.次级群体

13.角色失调

14.社会越轨

15.社会解体

16.文化堕距

17.社会角色

18.集合行为

19.城市化

20.社会不平等

21.文化震惊

22.社会设置

23.社会整合

24.发展社会化

25.角色距离

26.参照群体

27.社会

28.社会地位

29.角色建设

30.社会互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2.简要分析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3.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4.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5.简述对人文主义社会学待理解。

6.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7.简述社会角色冲突的基本形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8.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9.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0.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哪些作用?

11.试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12.简述初级群体的特点。

13.简述科层制的含义。

14.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15.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6.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17.米德的“自我”概念中“主我”与“客我”的区别与联系。

18.简述教育设置在社会发展中的显功能。

注:在一套题中可在“五”和“副五”中任选一种题型。

五、判断辨析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指出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文化即文明。

2.在家庭规模上,家庭小型化是世界家庭发展的趋势。

3.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无优劣之分。

4.我国现阶段不存在社会分层。

5.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6.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一回事。

7.家庭属于初级群体。

8.文化就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9.城市化就是从农村搬到城市居住。

10.角色失调即角色冲突。

11.学校是唯一的专门社会化机构。

12.转型期我国初级群体得到加强。

13.文化边际地带都发展很快,如中国的沿海城市。

14.人数众多的行为就是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

15.社会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欧洲化”。

副五、比较题(每题5分,共20分)

1.比较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异同之处。

2.比较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异同之处。

3.比较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4.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之处。

5.比较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6.比较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

7.比较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8.比较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比较社区和社会。

10.比较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11.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2.比较社会互动的两种类型:竞争和冲突。

六、论述题(共20分)

1.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2.如何理解社会互动?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3.论述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4.联系中国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基本意义。(10分)

5.试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基本因素。(10分)

6.请先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94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行家们号称为不可沉没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首航途中沉没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中。《泰坦尼号》这部好莱坞电影,因再现了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悲剧性奇迹而风靡全球。

根据资料记载,泰坦尼克号沉没历时三个小时。由于救生船不够,人们在逃生的时候恪守了“妇女儿童优先”的社会规则,使得69%的妇女和儿童幸免于难,而逃过死亡的男士只有17%。不过,人们也注意到,住在头等舱的都是有钱人,住在二等舱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住在三等舱甚至更低舱位的主要是移民美国的普通人和贫穷移民。如果按照舱位来计算逃生率,头等舱是60%,二等舱是44%,三等舱及以下是26%。而且头等舱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舱的儿童还要高。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试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分析这种社会现象。(11分)

7.试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下列资料的看法。(12分)

“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乡村的人是人民的主要部分;他们不很关心他们的自由;他们很忙,只是注意他们自己的私事。……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

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这有时就补救了天然的缺陷。……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8.请以家庭为例分析和说明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13分)

9.试用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对下列资料进行分析解释:一个3岁的小女孩根据妈妈的要求将玩具和糖果与自己的哥哥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她走出家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时,她逐渐学会了根据游戏规则来进行游戏活动。(13分)

10.运用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对下列行为进行分析,并讨论合理行动和非合理行动的社会意义。(11分)

A.祈祷、忏悔等宗教行为

B.母亲因为生气而严厉地教训孩子

C.清明节为已故的亲友扫墓

11.当代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请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分析该问题。(12分)

12.试述个体社会化的两大阶段、三大类别。(12分)

13.结合你所学的社会学理论,谈谈你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怎样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1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B 4.C 5.D 6.C 7.D 8.B 9.C 10.C 11.B 12.C 13.D 14.C 15.C 16.C 17.D 18.B 19.A 20.A 21.C 22.A 23.D 24.C 25.A 26.A 27.C 28.A 29.A 30.D 31.D 32.B 33.A 34.C 35.B 36.D 37.B 38.D 39.D 40.A 41.A 42.B 43.C 44.C 45.A 46.B 47.A 48.A 49.A 50.D

51.A 52.B 53.C 54.D 55.C 56.B 57.C 58.D 59.D 60.C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BCDE

3.ABCDE

4. BCDE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D 10.ABC

11.AB 12.ABCDE 13.ABCD 14.ABC 15.ABCDE

16.BD 17.ABC 18. ABC 19.ABD 20.ABCDE

21.ABC 22.AD 23.ABC 24.ACD 25.ABCDE

26.AB 27.ABCD 28.AC 29.ABCD 30.BD

31.ABCD 32.ABCDE 33.ABD 34.ABC 35.BCDE

36.ABC 37.BCDE 38.AC 39.BD 40.BC

41.ABCD 42.ABCDE 43.ABCDE 44.ABCD 45.ABC

46.CDE 47.ABDE 48.DE 49.ABCDE 50.BD

51.ABD 52.ABCDE 53.BD 54.ABCD 55.BC

56.BD 57.ABCDE 58.ABCD 59.ABCD 60.A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即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

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它包括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2.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

转变。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3. 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多种

角色集于一身,强调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相互依存的一组角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形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5. 社会现代化: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

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实现。

6.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以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使之符合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的过程。而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专指对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进行预防、限制、禁止与制裁的过程。

7.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8.自致角色:又称成就角色,是指人们通过后天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角色。

9.首属群体:或者称为基本群体、基础群体、初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的互动具有面对面的交往、亲密合作特征的群体。

10.社会分层:一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二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11.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2.次级群体:也称为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13.角色失调: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受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的情况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4.社会越轨: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有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15.社会解体:是与社会整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过程。

16.文化堕距: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文化“堕距”理论。他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快于精神文化,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堕距”或文化“滞后”。

17.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8.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如:恐慌、流言、流行等。

19.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通常指伴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社区的过程,包含着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20.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2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2.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3.社会整合:与社会解体相对应,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称社会一体化。

24.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

25.角色距离:此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提出来的。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角色距离。既包括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也包括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

26.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是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建成参照群体。

27.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有机总体。

28.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它把人区分开来,成为互相辨认、对待的标志,是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来源。

29.角色建设:人们在实践角色时,遇到很多事前料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或新情况,这样,角色的扮演者不得不随机应变地创造出一些过去为这一角色所不具有的行为规范,这种情况称之为角色建设。

30.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答:①成员有限。

②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③成员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

④交往富于感情。

⑤成员难以替代。

⑥群体整合程度高。

⑦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2. 简要分析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答:首先,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的双方或各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因此,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第三,冲突各方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由于冲突各方往往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差距,因而,他们虽然在同一领域争夺,但所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最后,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

3.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答: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4.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答: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⑤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5. 简述对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理解。

答:人文主义社会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M.韦伯为代表的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其在哲学思想上继承I.康德和J.G.费希特关于意志高于理性的观点以及A.叔本华、F.W.尼采的唯意志论,在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

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主张社会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

6.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答:(1)家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校(包括日托中心)。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

(3)同辈群体。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即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不仅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检验个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7.简述社会角色冲突的基本形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答:(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以及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如夫妻、婆媳、妯娌之间易于发生矛盾和冲突。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它又可分为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此种情况下,角色的承担者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于应付,出现紧张的感觉,因而被称为“角色紧张”。二是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如一位警察为了秉公执法可能要处罚或逮捕其老朋友,而作为朋友他又不忍对不住自己的朋友。在做出选择是,他便处在角色冲突的状况中。三是在一个人扮演的单一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如一位推销员为了多推销产品,拼命地向顾客宣传产品的优点,但若是讲良心的话,他也应该向顾客讲明产品的缺点,此时他内心便出于矛盾、冲突状态。

8.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答:产生的变化有:

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②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其次,初级关系日渐松懈。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如邻居。

9.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观点一: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

观点二: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谋生能力;

(2)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3)内化价值观念

(4)培养社会角色。

(答出一个观点即可)

10.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哪些作用?

答:非正式结构有正、负功能,其正功能为:

(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社会控制和沟通形式。

(3)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负功能:过分整合会削弱正式结构的权威系统的有效性,引起失调现象。

11.试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答: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互动双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特点:目标一致,有共同的目标;对于如何达到目标能够取得某种共识;在行为、行动上相互配合;合作双方相互依赖、讲信用。

竞争则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它是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被争夺的目标是较少的,较难获得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儿不在于反对竞争者;竞争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12.简述初级群体的特点。

答:初级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13.简述科层制的含义。

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蜜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特征包括:

第一,明确的分工;

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

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第五,量才用人;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14.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答:在两人关系中,每一方仅仅需要同另一方有关系,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因此,两人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关系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但是这种亲密性也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

在三人关系中,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这时很难达到两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齐美尔认为,在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

15.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答: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们重新走入学校攻读硕士课程。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罪犯在监狱中洗心革面,学习重新做人。

16.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二者有显著区别,它们之间根本不能划等号,社会学的许多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曾涉足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代替不了社会学;

其次,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与哲学学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对社会学起指导作用,可以为社会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再次,社会学可以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最后,二者在实际研究内容上确有一些交叉和重叠之处。

17.米德的“自我”概念中“主我”与“客我”的区别与联系。

答: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个主我又称自然我,是自我中不含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痛苦、压抑或快乐、陶醉、感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又称社会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主我是自我中自然的部分,客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8. 简述教育设置在社会发展中的显功能。

答:现代教育设置的显功能:

(1)具有传授知识与技术,传播文化的功能;

(2)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3)是通向事业和经济成功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设置有筛选人才和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功能;

(4)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功能;

(5)扩大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五.判断辨析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指出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文化即文明

错误。文明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这种进步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它也包括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切成果;从动态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过程。文明和文化的区别:第一,文明和文化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先有文化,后有文明。第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第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

2.在家庭规模上,家庭小型化是世界家庭发展的趋势。

正确。这是由现代化包括家庭现代化引起。如家庭现代包括人们的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现代化。它主要应具备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婚姻自由的充分实现,性与爱趋向统一,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基础。第二,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家庭成为夫妻人格的共同体。第三,男女平等。第四,家庭的各种社会性功能外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共同体。第五,社会对家庭的干预将减少。这些因素均引起了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3. 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无优劣之分。

错误。这是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4.我国现阶段不存在社会分层。

错误。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社会分层,经济发展导致产业、行业、职业构成的变化;体制改革导致所有制成份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不定性状态。

5.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正确。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不能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6.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一回事。

答:错误。二者不是一回事,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强调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强调人的改善,而且,再社会化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7.家庭属于初级群体。

答:正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具有面对面的交往、亲密合作,是典型的初级群体。

8.文化就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答:错误。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9.城市化就是从农村搬到城市居住。

答:错误。城市化也称都市化,通常指伴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社区的过程,包含着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传播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0.角色失调即角色冲突。

答:错误。角色冲突是角色失调的一种情况。

11.学校是唯一的专门社会化机构。

答:错误。学校的专门的社会化机构,但不是唯一的。

12.转型期我国初级群体得到加强。

答:这种说法不确切。转型期我国初级群体的变化比较复杂,从成员的获取资格上,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从其发展趋势看,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3.文化边际地带都发展很快,如中国的沿海城市。

答:错误。有的文化边际地带能较易于吸收多种文化营养,发展较快,但是有的边际文化远离中心文化却不能接触到发达文化,因而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

14.人数众多的行为就是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

答:错误。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

15.社会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欧洲化”。

答:错误。虽然西方国家最早开始现代化并取得了相对高的成果,但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现代化的“普遍模式”。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和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国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副五、比较题(每题5分,共20分)

1.比较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异同之处。

答: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它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等。

不过,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2.比较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异同之处。

答: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领域之一,概括地讲,社会群体就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特征是:(1)明确的成员关系。(2)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3)有限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4)持续互动与一致行动的能力。

社会组织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相对于社会群体而言,社会组织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单元。特征是:(1)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2)内部有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3)存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4)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3.比较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答:(1)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

(2)研究目的和重点不同。

(3)两种研究达到的最终结论不同。

4.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之处。

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与现代上有如下区别:(1)社会的基础产业与劳动方式不同,农业、手工劳动—工业、机器生产;(2)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程度不同,分工简单、分化低—分工复杂、分化高;(3)社会主要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不同,家庭组织、血缘关系—职业组织、业缘关系;(4)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乡村社区—城市社区;(5)社会开放程度不同,分散封闭—高度开放;(6)社会管理的权威基础和主要方式不同,传统权威、家长制—法理权威、科层制。

5.比较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答:社会唯名论:个人的存在是客观真实的,但社会只是一个虚名,本质上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即1+1=2。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独立于个人,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的意志,即1+1>2。

6.比较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

答:“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两者的最大差异是,实在社区强调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而虚拟社区不关注其地域属性;另一差异体现在虚拟社区不“不完全延伸性”,即网上所获得的虚拟社区的身份一般不具有在日常的社会里延伸的特性。

7.比较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答:社会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和内在愿望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称为其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8.比较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答: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

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咋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发展会有所变化,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9.比较社区和社会。

答:社区和社会都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但是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除此外,社区注重地域概念,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社区的功能更专门化。

10.比较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答:前者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最优的。后者,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各种文化从自己生存的环境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1.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答:按照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把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前者正规化程度高,成员见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后者是正规化程度低,成员见的互动采取常规、随意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

12.比较社会互动的两种类型:合作和竞争。

答: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互动双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特点:目标一致,有共同的目标;对于如何达到目标能够取得某种共识;在行为、行动上相互配合;合作双方相互依赖、讲信用。

竞争则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它是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被争夺的目标是较少的,较难获得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儿不在于反对竞争者;竞争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六、论述题(共2题)

1.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①社会角色的确定:

A.角色的确定,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身份地位、能力以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B.实际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确定自己的角色。社会关系发生变动,重新确定角色。

C.角色确定不当包括:不能胜任、未能承担合适的,选择了不适当的。

D.角色的有效性,及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工人。其获得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②社会角色的表现:通过利用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角色的权利义务及

其行为规范和形象。

A.布景和道具: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

B.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C.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③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A.承担角色时,遇到他人或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B.在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有所认识、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后,才能开始表演。

C.角色实践。常常与角色领悟相一致。收到其他因素影响,偶尔会不一致。人们常常作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的表演角色。

2.如何理解社会互动?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答:社会互动的内涵:

①社会互动,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

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②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③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④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⑤存在着间接互动。

⑥互动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不同时间、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⑦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作用。

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

①符号互动论:

符号,有意义的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人们通过符

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符号在互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

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立的。

人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互动过程中,人们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布鲁诺,芝加哥学派,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库恩,衣阿

华学派,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②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

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团体理

论反映了个人与群体互动的特殊方面。

③戏剧理论:戈夫曼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

点。其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④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认

为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酬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

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最有价值的是服从,即控制他人

的权力。

⑤角色理论: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同时,角色

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⑥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提出,常人常理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

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

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3.论述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答:①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即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②它包括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③社会化的新倾向:

A.重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

B.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②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运用:

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③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A.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B.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C.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4.联系中国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基本意义。

答:本题主要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体会为主,不准备给出详细的标准答案。主要应该抓住社会学的描述、解释、评价、预测登基本功能。应联系中国实际,举出合适的例子具体

展开论述。

5.试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基本因素。

答: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自然、人口和社会三个方面。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流动大多数情况下是空间上的流动,它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如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旱、火山爆发等都有可能导致社会流动。

(2)人口因素人口与环境之间一般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否则,一旦人口密度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势必会引起人口向外流动。另外,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出现人口流动,如果这种流动伴随着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那么与社会分层相对应的社会流动就发生了。

(3)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引起社会流动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它主要包括:a.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b.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c.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d.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e.社会分层体系分化组合的原则与社会继替的规则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制度性因素。

6. 请先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94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行家们号称为不可沉没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首航途中沉没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中。《泰坦尼号》这部好莱坞电影,因再现了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悲剧性奇迹而风靡全球。

根据资料记载,泰坦尼克号沉没历时三个小时。由于救生船不够,人们在逃生的时候恪守了“妇女儿童优先”的社会规则,使得69%的妇女和儿童幸免于难,而逃过死亡的男士只有17%。不过,人们也注意到,住在头等舱的都是有钱人,住在二等舱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住在三等舱甚至更低舱位的主要是移民美国的普通人和贫穷移民。如果按照舱位来计算逃生率,头等舱是60%,二等舱是44%,三等舱及以下是26%。而且头等舱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舱的儿童还要高。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试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分析这种社会现象。

答:材料说明了社会不平等(或社会分层)现象。

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社会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得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在材料中坐在不同等级的船舱体现着乘客在社会中的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他们在生死关头获得坐救生船获救的机会上是不平等的。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依据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既是一种稳定的地位结构,同时又是具体的群体关系。社会不平等有法律上的不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7.试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下列资料的看法。

“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乡村的人是人民的主要部分;他们不很关心他们的自由;他们很忙,只是注意他们自己的私事。……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这有时就补救了天然的缺陷。……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答: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自然环境虽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对人类社会有重要作用和影响。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的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社会心理和文化等都会产生影响,是影响人类前进步伐的重要变量,会加速或者延缓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解决环境问题,应提倡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观,重建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原则,确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实践态度,人类应该从自然界无度的、残暴的、自私的征服者转变为自然系统和谐、宽容的统治者,使自然长久地为人类谋福利。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当前世界范围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该理论对我们是一个警醒。

8.请以家庭为例分析和说明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际关系联系着其他社会现象”,对国际关系进行这样界定的学者是(B) A.孔德 B.阿隆 C.霍曼斯 D.蒂里阿基安 2.米德指出,人类的心智包括两种能力:其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其二是_(B)_的能力。 A.学习象征符号 B.运用象征符号 C.解决象征符号 D.创造象征符号 3.人们对自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称为(B) A.目标群体 B.参照群体 C.功能群体 D.利益群体 4.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A) A.符号 B.利益 C.情境 D.价值 5.提出“情境定义”概念及其理论的学者是(B) A.布卢默 B.托马斯 C.米尔斯 D.米德 6.认为西方社会是病态社会的是(D) A.柯林斯 B.达伦多夫 C.李普塞特 D.马尔库塞 7.《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是(A) A.利奥塔 B.詹姆逊 C.托夫勒 D.贝尔 8.人们通过对_(B)_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是布卢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A.角色 B.符号 C.身份 D.阶层 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中心,是解释____的整合与均衡。 A.个性系统 B.文化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类行为 10.杜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七个准则之一是,将_(B)_看做客观事物。 A.社会结构 B.社会现象 C.社会知识 D.社会常识

在互动的公理规则中提出,经济学的第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的是 A.布劳 B.霍曼斯 C.卢曼 D.帕森斯 12.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杜尔克姆 帕森斯认为,现代社会两个最有影响的功能领域是经济与 A.教育 B.军事 C.政治 D.科技 消除系统破坏性倾向的过程,被卢曼称为 A.社会分化 B.社会整合 C.社会系统 D.越轨行为 15.布卢默的理论建构方法是(A) A.实证的 B.可操作的 C.间接观察 D.非实证的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调节方式有仲裁、调停和 A.合作 B.竞争 C.和解 D.自我约束 戈夫曼拟剧互动理论的主题是 A.剧本期望 B.剧情 C.剧组 D.印象管理 认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含有乌托邦的取向,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达伦多夫 B.柯林斯 C.李普塞特 D.科塞 19.首次使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词的是(C) A.科塞 B.柯林斯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0.互动仪式链是由(A)_提出来的。 A.柯林斯 B.登津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1.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属于(D) A.体制危机 B.合理性危机 C.同一性危机 D.合法性危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年1月劳动社会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94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B 】 A 经济人B社会人 C 理性人D自然人 2、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 A 】 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 B 劳动者的年龄结构 C劳动者的职业结构D劳动者的产业结构 3、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 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 C 】 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 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 B 】 A生理机制B心理机制 C神经机制D思想机制 5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的阶段是【 A 】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 6、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B 】 A幻想期B规划期 C尝试期D现实期

7、最常见的职业发展道路是【 B 】 A自学成才的道路B立足本职的道路 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主创业的道路 8、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 】 A达伦道夫B涂尔干 C怀特D萨拉尼 9、组织的必要构成要素是【 D 】 A组织文化B管理体素 C组织成员D组织环境 10、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的是【 C 】 A有较强的凝聚力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11、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是【 A 】 A三方协调机制B民主协商机制 C少数服从多数机制D工会谈判 12、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或劳动者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是 【 C 】 A绩效报酬B激励报酬 C基础报酬D社会福利 13、劳动政策的目标是【 C 】 A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B维护公平、公正 C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D促进经济发展 14、企业待定权利争议一般发生在【 A 】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南京大学 社会学2001-2003考博试题

南京大学社会学2001-2003考博试题 2001年试题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 2、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 3、简述社会交换理论在人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理论来源 4、简述布尔迪厄德“文化资本”理论 5、有关政府预算的一项社会调查想知道某市市民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交通建设经费 投入方面的意见。由于调查经费有限,甲研究人员把问卷发往全市各小学,然后通过学生 转到家长手中;乙研究人员从全市18岁以上成人中随机抽出调查对象,再用邮寄方式发放 问卷。请比较两种不同的调查方法,指出各自的长短。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述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社会观 2、论述宏观社会学理论和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区别 3、社会学的中国化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教训?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15分) 在一次对研究生考生的社会调查中,某地区所有考生的资料显示,该地区考生5门课程的总 分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每个考生的平均分为320分,标准差为25.38,试求: (1)、从该地区中随机抽取一名考生,其总分超过340分的概率;(2)、如果抽取一个容量为9的随机样本,求其平均总分超过340分的概率 (3)、比较(1)和(2)的结果,请做出统计意义的解释;另外,如果总体不是正态,那 么(2)的答案将是什么? (附:查表可知,Ф(Z<=0.79)=0.7851 Ф(Z<=0.78)=0.7823 Ф(Z<=2.36)=0.981)

2002年试题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2、简述符号互动论中衣阿华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差异 3、简述米尔斯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论述 4、简述吉登斯的现代性制度“组织丛” 5、什么是操作化?它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述库恩的范式思想及其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科尔曼针对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联系脆弱,提出了 怎样的解决方法?是举例说明。 3、试比较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两种社会研究方式的特点。 三、计算提(每题15分,共15分) 对北京和南京两城市各随机抽取400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北京居民人均月收入为1 200元,标准差为180元;南京居民人均月收入为500元,标准差为80元。问: (1)、北京居民互相之间在收入上的差异,与南京居民相互之间在收入上的差异,哪一个 更大? (2)、在95%的置信度下(Z=1.96),南京市居民平均月收入的置信区间是多少? 2003 理论与方法 简答题 1、帕累托的剩余物与衍生物 2、齐美尔的社会类型 3、柯林斯的互动仪式 4、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 5、米德的精神、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6、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分别应用于什么情况下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七、? 八、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十六、

十七、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 D.整体性社会结构? 二十二、 二十三、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人口分布? 二十五、 二十六、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文化边际 C.文化震惊 D.文化排斥? 二十八、 二十九、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 B.孙本文 C.李达 D.费孝通? 三十一、 三十二、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泰勒和梅耶 B、泰勒和韦伯 C、泰勒和配 D、泰勒和迪尔凯姆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B)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考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C)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杂劳动 4、下列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的是(D) A、品貌和气质 B、报酬 C、相似和互补 D、政治信仰 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哪个指标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D )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的是( C ) A、劳动 B、闲暇 C、劳动和闲暇 D、娱乐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 A、劳动性行为 B、非劳动性行为 C、劳动者群体 D、正式行为 8、根据“职业锚”理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的这类人属于“职业锚”的哪种类型?( A ) A、技术/职能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自主、独立型 9、下列哪个理论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B )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 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 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 D、以上理论都不是 10、职业生涯管理中心最核心的是( C ) A、员工自我评价 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 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D、职业培训与指导 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C、根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 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手社会行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劳动社会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题(课程代码00294)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 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抛开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劳动的社会关系是指______之间的关系。 A.企业与市场 B.企业与劳动者 C.市场与劳动者 D.企业与政府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主要体现为劳动者的 A.劳动收入的保护 B.最低工资收入的保护 C.物质条件的改善 D.素质的提高 3、期望理论表达公式M=VXE中,E所代表的是 A.效价 B.期望值 C.报酬 D.能动性 4、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和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是

A.高效率 B.高质量 C.高智力 D.高技术 5、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闲暇时间的多少C.劳动环境的好坏 D.劳动的社会地位 6、在1959年首次提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的学者是 A.约翰,霍兰德 B.佛隆 C.格林豪斯 D.萨柏 7、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下列不属于这九类的是A.经理与行政人员 B.文员 C.学生 D.非技术人员8、达伦道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 A.社会单位 B.社会成员 C.社会组织 D.社会结构 9、传统的劳动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 A.生产关系的概念 B.生产资源的概念C. 生产力的概念 D. 生产环境的概念

社会学理论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2。群体内聚力 3、角色冲突4。人格 5、性存在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 7.镜中我(库利) 8。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05年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EAP方案 2、东亚福利模式(Asian Welfare Model) 3、社会工作督导 4、选择性福利供给 5、社会排斥 6、第三条道路 7、反移情

8、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9、小组工作 10、社会救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析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关系中需要扮演的主要角色。 3、简述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社会学专业试题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 论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9、实证(孔德)10、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2004-2010年河海大学社会学真题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角色 2.库利 3.亚文化 4.《公社与社会》 5.模式变量 6.科层制 7.精英循环8.内群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试析韦伯与迪尔克姆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 什么是社会制度?试述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制度变迁的原因? 3. 简述帕森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 4. 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 5. 什么是二元结构?试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试说明差序格局概念的涵义,并联系我国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评议。 2. 试述社会流动的主要模式和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3. 运用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对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某一种社会差异加以评述。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5分,共40分) 1、中层理论 2、中介变量 3、探索性研究 4、李科特量表 5、折半信度 6、系统抽样 7、区间估计 8、内容分析 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概念、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 2、简述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概率抽样的一般程序? 4、简述电话访问法的特点? 5、简述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三.综合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命题?两者之间是何种关系?试举例说明之。 2、什么是初级文献(或称第一手文献)?与次级文献(或称第二手文献)相比较,它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如果研究某村落(或城市社区)的变迁,您预期可以找到哪些初级文献? 3、根据某项关于“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的调查,对职业类别按照蓝领、白领、干部等级排序,下表是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的交互分类表。(1)请陈述“父亲职业”与“子女职业”相关系数的含义;(2)试计算“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任一种)。 父亲职业 子女职业蓝领白领干部合计 蓝领 20 10 5 35 白领 5 40 5 50 干部 2 10 3 15 总数 27 60 13 100

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学原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在校、大学毕业。中国将12岁及12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的人称作文盲和半文盲;②反映教育普及程度的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和高等教育普及率。 五、论述题(共24分,每小题12分) 1、试述西方社会学创立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和学术观点 答:(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①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第一个使用了“社会学”的概念。 他的社会学主张主要包括: A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B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C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类。 ②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其代表作是《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原理》等。 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 A一是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有三个系统:营养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 B一是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社会进化是充满矛盾的,但基本上是平稳的、进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的过程。均衡是进化的必然特性,也是进化的起点和终点,有意识的加速或外来干预都会给进化带来障碍。 (2)19世纪末带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和韦伯。 ①迪尔凯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被西方誉为“第一个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并系统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学者。 他的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有:A社会事实论;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个人外部的存在,是决定个人行为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他把社会事实分为两类:一是物质的社会事实;一是非物质的社会事实。 B社会团结论;他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 C宗教论;他指出宗教是使个人产生恪守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感的力量之一。宗教的实质是社会的产物,人们所崇拜的神灵,都不过是社会力量的投影。 D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他把社会学分为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美学社会学、人口统计等主要类型。同时他主张用 经验观察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来代替理论的思辩和主观的玄想, 根据事实材料老寻找社会现象的规律。 ②韦伯:德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和迪尔凯姆一道被公认为西 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的社会学理论有: A理解社会学;他把社会学定义为理解社会行动的科学,即要通 过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因此 他把社会学称为“理解社会学”。 B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另一重点是他的“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 对统治的合法形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把它们称之为“权威”, 并认为权威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权威,二是魅力权威,三是法 理权威 2、试析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整体性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它实际上是辩 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学领域里的贯彻和表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 遍联系与辩证发展规律的具体运用。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 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已提出了“社会有机论”。这一理论的 思想,即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 社会时,也引进了“社会有机体”思想,并作了科学的解释,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形态理论,把整个社会划分为生产力、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子系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运 动的基本规律。 2、综合性,社会学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学的综合性。首先是 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就是在研究社会时必须纵观全局,放开视野, 对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孤立地看待,而注意从这些现象 和问题与其他现象和问题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去认识。它要求 运用不同的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 讨,既注意影响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放过那些影响事物 发展的非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学的整体发挥特点在研究方法上 的具体体现。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 程中不仅创造了一整套具有自已特色的研究方法,而且非常注意 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就使社会学研究真正做到定量分析 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结构分析与过 程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3、现实性,社会学是直接面对社会现实,由于社会学研究现 实社会,因而它的研究领域就具有开放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因 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社会学的研究也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同样,由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现实社会,所以社 会学研究具有区域性和本土化倾向。4、实证性,社会研究的这种 实证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它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社会学在自身形 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发展与完善了各种社会调查 理论、方法、技术,从而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并为 社会学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条件。总之,立足于整体的 有机性,对现实社会进行综合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使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在这些特点中,整 体性又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一特点的基础 上派生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的思维方 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