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前言]

距离中考只剩110多天了。学校给教师加压,教师给学生加压。从3月2日开始,早6:30开始上早自习,中午12:10到12:55学年前200名的学生还要上一节课,晚上要上晚自习到8:30,然后,学生回到家还要做各科作业到11:00多。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这种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发展人性的教育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按这个定义,人性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这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从古至今的"人性论"几乎都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欲望"(比如:孔子的"食色性也",边沁的"趋乐避苦"、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等等)。其次,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关键词:教育人性化

[主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教育人性化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强调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符合而不是违背人类本性。由此,人性教育十分重要。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它作为一个教育过

程,强调的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深刻体认人性,并且具有真

善美之人性的人。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极左思潮和形而上学

盛行,人性和抽象人性论被划上了等号,人的不少合理需要被否定。虽

然“人性”作为意识形态忌语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其遗患仍存。突出

的表现是,很多人(包括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至今不仅在理论上不

知什么是人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意识和人性自觉性也相当低。仁爱、诚信、正义、良心等反映人性的“良知”、“良能”,常常会在

一事当前或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人性水准下,体认人性、培育人性的教育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人性教育是教育人性化的必要条件。教育人性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有三个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 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无”,即学校教育中无詈骂、无威胁、无体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三无”的教育是非人性的

教育。在中间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有”,即教师对学生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这是教育具有人性魅力的条件,做不到“三有”的

教育是缺乏人性、人情的教育。在最理想的层次上,它要求教师充分

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里的“充分”仅具相对意义,而且具有理想性。以上三个层次之间

显然是“阶而升之”的关系。如果用这种由低到高的人性化教育层次衡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处于层次模式的中层甚

至下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缺乏人性和非人性的教

育现象,其中包括扇学生耳光、揪学生耳朵、体罚学生等令人发指的

极端案例。当下相当部分学生享受不到人性化的教育,这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多重属性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是人性结构系统中的子系统。我国古代有所谓“肤发受之父母”之说,它朴素地道出了人的自然物质生命由人的形骸、血肉、精气所构成,人之“形”(自然物质生命)为人“生之舍”。对人之“形”的亵渎和侵害,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亵渎和侵害。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校园典型案例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问题在于,当这类事件发生后,教师和校长的内心是充

满了内疚、自责和忏悔,还是感到“无所谓”;是主动承担责任、吸取教训,还是不择手段地隐瞒事实真相、欺骗社会舆论和受害者父母?

学校领导和教师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话,那么其可悲和可耻就是丧失了人性的可悲和可耻。看来,一些学生享受不到人性化教育,与一些教育工作者不知人性的结构内涵,不知人性尊严、人性价值有关。要让广大学生能够较为普遍的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只靠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靠教育理论工作者关于教育人性化的一般性呐喊,甚至单靠有关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必须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澄清教育人性化之“人性”的深刻内涵,理解人性内涵所统摄的人格尊严、生命神圣、良心无价等人性原则。要认识人的心理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认识关于人和育人的背景知识,掘井及泉,省察和生发人的精神

属性、社会属性以及自然属性所整合的人性灵魂的正义呼叫。在西方国家,这些方面的伦理性人道要求一般是通过历史形成的宗教传统或深厚的人文精神传达的。在我国,则必须通过人性教育来实现。人性

教育促使教育人性化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对每一个教育规定的制定,对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不仅要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还必须用是否符合人性、是否合乎“人道”的标尺来衡量。只有当人性、“人道”的价值尺度成为教育行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依据时,教育的人性化理念才可能按人性化教育的层次要求拾级而上,从而使人性教育理念变成学生能够享受得到的人性教育现实。就像一个不识字的人就想去享受书本知识属梦想一样,不进行必要的人性教育,不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性意识和人性自觉性,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只是一种奢望。

二、人性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过程中的人并不是自然而然地都有条件享受人性化教育的。由于受自身人性修养、道德水准等素质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的人性化实现过程中,因“不配”而不能享受人性化教育,相反地却去损坏和销蚀它。比如,教师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上课,用亲切的话语教诲学生,以宽容、仁慈的方式处理学生的某些问题,而一些学生却有可能因此而认为这个老师“不凶”,并利用老师的“不凶”调皮,甚至搞恶作剧。于是,教师便收敛起笑容,厉声警告学生不要“给了三分颜色便要开染坊”。又比如,有些学校把教育的人性化伸展到生活设施上,寄宿生插卡淋浴,为避免卡上的钱用完澡却没有洗好的窘境发生,特地设置了短时间的无钱卡也供水的程序。可偏就有学生老是利用这个人性化设置洗不花钱的热水澡。不能因为存在类似的某些问题而中断和否定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和目标,但一些问题如不解决却会动摇教育人性化的努力,甚至毁

掉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获得的人性化教育成果。通过何种方法、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还需通过人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懂得人性,并且具有“人性”的人, 教师不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需要善于从人特点的角度认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现代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都已表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探究等特性是人类个体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是儿童生理、心理需要,属儿童的“自由天性”。儿童健康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自然状态下总会表现出嬉戏、顽皮、兴奋、试探等心理行为特性,他们正是通过这种心理行为为将来的身心发展和“成人”积累早期经验。与此相反,一个不喜嬉戏、试探,过多地表现出呆板、抑制的儿童,不是其本身不健康,就是学校教育这个特殊环境不正常。冰心最了解作为“人”的儿童的天性,她曾说:“男孩个个都是好的,女孩个个都是巧的”。这话里边包含了儿童都可能调皮的意思,而且话中的“个个”显然包括了那些最调皮的儿童。我国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校,总是吩咐要听老师的话,这与美国父母习惯于教小孩想出一个难的问题, 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形成强烈的反差。哪种做法更符合儿童天性、更有利于儿童日后“成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呢? 答案不言自明。当然,人性教育不排斥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孔孟的“心性论”从来都把“德性善”视为人的“本质”。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的经典解释,就突出了人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把人的德性视为人的社会性、精神性的重要内涵。我国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并把它作为“做

人”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有针对性地加强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配享”人性化教育的必经之途。但是,这种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去除掉好玩好问、活泼调皮的天性,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调皮甚至非恶性的“捣蛋”, 正是儿童之天性、人性的自然显露。儿童因为不是小大人, 而显得可爱、可亲。教师只有透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了儿童的天性,树立了正确的人性观、儿童观,才能以更宽厚、仁慈的胸怀和理解,悦纳儿童的活泼、好问、调皮甚至“捣蛋”。在与符合儿童天性的情感互动中,在与儿童的调皮、“捣蛋”艺术化的“周旋”中,实施人性化教育。同时,获得享受人性化教育中童心、童趣之欢乐的心理素质条件。

三、人性教育是“自享”人性化教育的神圣领域人性教育不仅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方法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化教育”。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仅就人性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多种内在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而言,人性教育就是一种可“自享”的人性化教育。人性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它作为中外人性理论的知性教育,能够满足人们对人何以为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澄明的认识需要。中国先秦典籍中有“性情”、“情性”不分而连用的习惯,《礼记正义》中有“性之于情,犹波之于水”的引文,这也说明性与情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人性教育因此又可作为人的情感教育。当它作为人的情感教育时,更能够直接满足人的亲情、友情和道德、情操、信仰等高级社会情感的需要。中外人性理论在论及人性时,无不将人性与“人道”相联系。当人性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时,

它能很好地满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渴求等神圣的精神需要和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一般而言,“人性”、“人性化”是人皆向往的美好的圣物。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人性”概念时常将之与人的美好品质和向往相联系。人性教育博大的内涵包容作为重要而又神圣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独具的人性魅力。进行“人性教育”和接受“人性教育”的人,都可能是教

育过程中人性、人情的自觉享用者,并可能在这种享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促使自己成为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丰富需要性和真善美之人性的生命主体。当前,教育人性化出于由理念变为现实的迫切性,正热情地呼唤这种生命主体的诞生。

主要参考文献:

1.班华:《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新华文摘》2002 年第11期。

2.陈云恺:《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3.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6.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陈云恺,江苏南通师范学院副教授

对公司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思考体会

对公司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思考体会 对公司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思考体会 刚刚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就要暂别xx公司了,在这段时日里,我所见、所闻,无不被这里所弥漫的和谐气氛所感染;被员工所表露出的团结意志所折服;为公司所映射出的欣欣朝气所吸引。这里只有兄弟和朋友,权势和敌对不被这里所接受,在这里你能看到员工和经理一起工作、一同吃饭、一块娱乐,或许世俗的称谓“老大”更能标示这是一个团体,所以经理被称为老大。或许一份感情更能系住每一员工的心,所以这里不存在罚单。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似乎在不经意间,被释放到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那么,在此我也借xx公司所取得的管理效绩,浅释一下人性化管理理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人类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上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员工这五种不同层次地需求,并且要能意识到员工处于何种阶段,只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地不同层次需求,员工就会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与归属感加强,乐于生活,勤于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效绩。 公司的效益实现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员工的意志表现无不与公司的产出收益息息相关,如何最大化地调动人生产的积极性,是摆在公司发展面前的头等大事,人性化管理理念,无疑将成为公司领导最优化的选择。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公司管理过程中,注意到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工作

的管理模式,至于具体内容有很多因素,包括充分的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注重公司和个人的双赢战略,制定员工的生涯规划。它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细化方式,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应关心人,爱护人,并把这种尊重和关爱细化城管理实践中的细枝末节,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并不是发现人性,挖掘人性,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一切以人性考虑的姿态来看待管理,使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化的张扬。 那么面对死板的规章制度,如何实现制度和感情地有机渗透,成为人性化管理落实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制度,严格来说,是指执行制度和改变制度,合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更好地体现制度的价值。制度要合理,要适用,基本要求是,符合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目标和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那么,面对相对活跃和不确定的人性化因素,规章制度无法及时地随时间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轻易地变动,否则就会破坏制度本身所体现的理论上封闭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出规章制度上的与时俱进性,体现为每一个员工建构施展才华的平台,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使人人都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在这种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中,职工的理想和行动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相协调,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也同时为员工创造价值,实现这种在管理过程中的“理性+感情”的合作共赢模式。 实现利益是员工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如何实现利益地合理分配,对于公司的安定团结至关重要。利益所涵盖的范围很多,包括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等,公司管理阶层要善于与员工换位思考,多站在员工的立场上面对问题,深入到员工内部,勤与员工交流,了解每一员工的习性、乐趣之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个落魄但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任音乐 教师,并通过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善良的马修用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此后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整个故事传达了温情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一群本性善良却非常调皮的学生,一位温和而爱护学生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这个寄宿学校里,学生的调皮捣蛋让人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也让人寒心,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高压管治和体罚禁闭使得学生加倍调皮和进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对教师和牧师进行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师德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学业知识,即授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马修在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学校的学生后.他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学生的兴趣,教会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所面对的学生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也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并对学生充满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探索严肃的教育问题.即人性化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青少年的心是脆弱而稚嫩的.如何精心呵护并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教育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在教育丁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感.是造就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自古以来.热爱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每一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本真地活着.无拘无束。但是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属性又往往逼迫人类在各种伦理道德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的自由。当自由被剥夺时,成人一般表现为克制、忍耐和改变性的尝试,丽青少年则表现为叛逆、反抗和恶作剧。显然“池塘之底”的学生正处于后一种状态。事实证明.在这种状态下,对学牛管制得越严,学生的反抗就越激烈。校规校纪乃至体罚禁闭,都成为套在学生脖子上的难以忍受的精神枷锁.此时的教育只可能是无效的教育。 在故事开头.马修在得知学生乐格克设计伤害了马桑大叔后.他没有用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惩罚他,也没有关他禁闭,而是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让他通过照顾马桑大叔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看到马桑大叔因为病情恶化而被送进医院后,乐格科内疚万分,不停询问马修马桑大叔会不会好起来。他的内心已经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比简单粗暴地责罚他更有效。这些学生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在盼望着父母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形成孤僻的性格。前一任学监说他是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警告马修要小心。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的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或家庭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这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受到严格的管理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导至他们设计伤害别人。而马修的出现则让他们的生活发现了改变。作为一个教师,马修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每一个学生.他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温暖学生孤寂的心灵。在学生编歌词取笑他时.马修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学生的音准:在学生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时.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学生免受惩罚;当莫杭治在黑板上厕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一反应”原则惩罚他.而

浅谈人性化教育

浅谈人性化教育 摘要: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上课时瞌睡,老师上前轻轻抚摸他的头发远远胜于大声的呵斥。作业没有上交,耐心地询问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尽量不要拖到课外,适当减少家庭作业,一样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做到了课堂教学人性化,师生关系人性化,学习也就变成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了。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students is a person, not machines. When the class nap, the teacher come forward to gently stroked his hair, much better than loudly of reprimand angrily. Homework was not handed in, patience to ask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e teacher to arrange time properly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is proper, can finish in class teaching content, as far as possible don’t delay to the classroom, reduced homework,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If do classroom teaching human, huma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becomes a very happy things. Keywords: human nature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humanistic care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的话。 教育行家习惯于把“爱学生当作合格教师的底线,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衡量一位班主任是否合格,除了看其是否拥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看这个班主任是否有“爱学生”的心。如果班主任连起码的“爱学生”的心都没有,那么这个班主任就不具备当“合格班主任”的条件,甚至严格的讲,不爱学生的班主任是不能做班主任的,同时也不适合做一名人民教师。 下面我就我的几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做到人性化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爱护每一个学生 记得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个叫王石(曾用名顽石)的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字的一撇一捺,寓示着人在生活中必须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把人际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合作。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的东西。作为幼儿园,孩子在这里迈开第一步,如何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更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当前,人文性的教育大家口头上喊得比较热烈,但在具体的行动上真正能体现出的还很少。笔者认为,人文性教育应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切细微之处。 一、精心设计环境,处处现温馨 现在各幼儿园建设得十分漂亮,但在校园的小件设施的布置或环境的美化方面,许多都是按成人的视角来布置,能体现人文性的却不多。如在操场四周一般建有花坛,笔者有幸到一个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布置:他们学校的花坛边不是像平常的用砖砌起,再用瓷砖装饰,而是用小木板做成了小板条凳,既起到了保护花木的作用,又便于幼儿操场活动时的中途休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再如在学校的走廊里,有的学校在墙壁上挂了一个个小书架,地上叠放着一块块小地毯,便于幼儿课间或午餐后休息时坐着翻看书,这样的布置既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更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可见,在校园的外观布置上,要处处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方便于幼儿的布置,营造出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两者在活动中是互动的,活动中双方的感受、体验及时得到交流,才能有利于活动的完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写随笔,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得失,而教师在随笔中往往注重自己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很少注重幼儿的情感反馈,因此,师幼共写随笔不失为师幼交流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布置幼儿回家自己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自己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采用幼儿说家长写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体验表达出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教师可利用晨间

教育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及意义

教育哲学对人性观的思考及意义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学说,是人生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中争论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问题之一。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争论到近现代,由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对人的本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在教育上也就有着不同的主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几乎没有不谈人性的问题的。从各种不同的主张中,就其大者而言,人致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善无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三品说等。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着主导地位,而孔孟的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因而性善说便成为人性问题中的主导思想 教育哲学关于学校育人目标离不开对人性观的思考。根据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基础上而确定的育人目标。通俗地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有地域上的差异。因此,在育人目标问题上,任何一所学校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许多校长都喜欢讲:“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不带校徽和不穿校服时,由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使公众马上就想到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希望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育人目标的个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总之,在育人目标这个问题上要考虑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 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促进人性发展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意义。而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性。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其核心是对于人性发展的意义。没有人性发展的人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而不能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必然沦为非人的教育。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在于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人性完整和谐的属人的发展,使人更具有人性,更象人。教育要通过发现、发展、提升、成就人性而实现自身的意义。具体而言,教育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遗传基因与素质中所蕴含的各种潜能和可能性,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它们,学会以此为基础通过自身良好习性的养成、秉性的塑造、共性的培养,天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它们在人生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最终成就自性的圆满,实现自身属人的发展与价值。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以学生人性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克服当今教育严重“物化”的现象,使知识教育、能力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真正具有生命的内涵,富有生命的意义,真正有助于学生成就作为人的独特生命价值。扈中平先生曾强调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更合理,因为这更能体现教育目的的终极性、普适性和丰富性。i[32]我们可以说,只有立足于人性发展才能调和多样化的教育目的观之间的矛盾,拓展教育对生命关怀的广度与深度,彰显教育的独立意义。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 摘要:人性化英语教学,就是要反对强行的灌输法以及其它违反人的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要做到富有人性化、人文教育化。只有这样,英语的教与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性化;英语学习;人文教育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所谓人性化,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必须符合人的特点与需求。人性化英语教学,就是要反对强行的灌输法以及其它违反人的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语言教学也理应如此。语言教学活动应该将学生的“自我发现”、“内省”和“自尊”放在首位。几乎成了“世界语”的英语的教学更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官本位”、“师本位”的压抑人性的观念,应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到英语学习是一种人生快乐的基础上自觉地确立一种努力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一、教学方法上1·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创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头脑,有思想,更具情感。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民主思想更是活跃。WTO的基本原则之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加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观念: 平等。非歧视性原则是平等政治观念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体现。也只有实施了非歧视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习气氛宽松,学习环境舒适,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积极地接受各种信息。一个身兼党政职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有进取心并具冒险精神的新一代公民着想,抛弃心中根深蒂固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扼杀人性的“高高在上”的思想,努力探索出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英语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培养、去发展。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平和地对待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欣赏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1650965.html,/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总之,教师应以“人”的方法处理“人”的问题,从而激发出“人”的新的需要与追求。切不可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势,更不该有不实事求是的作风。 2·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人性中的存在,特别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承认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那么教师满足学生其需要的方式也应具独特性。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健康科学中心(Texas Tech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Center)约翰W·佩利博士(John W. Pelley)在谈到学习类型与心理类型时,把心理类型分为如下四类:外向型(Extra-version)———内向型(Introversion );感受型(Sensing )———直觉型(Intuition) ;思考型(Thinking)———感觉型(Feeling);判断型(Judging )———领悟型(Perceiving)。佩利博士还分别分析了各种类型所具有的特性,并指出,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个人皆是一个个体,类型只是帮助了解个性以及学习风格的一部分。类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什么时候处于工作状态,什么时候处于玩闲状态。外语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的教与学更强调互动。英语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大多数行家们都强调,无论在英语教学的哪个过程、哪个环节上,都要把互动放到重要位置上。 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要进行合理搭配,善于表达的与善于思考的要进行合理安排。在类似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觉得学习津津有味,妙趣横生,从而,英语学习能取得一定的人性化效果,英语学习的目标能更加圆满地实现。 3·将赏识教育放在首位。赏识教育是满足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它是走进生命、发现潜能、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产品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任何观念的形成均需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设计师对物与物的关系过分重视?而忽略了物与人的关系,则设计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而与一般结构设计就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上述结构设计对产品设计的构造或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并不是不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而是在设计理念上要更加强调人性化。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就产品设计的本质来说,以人性化为主应看作是首要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正是工业设计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即为人类造就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人本主义是——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片面追求产品功能的设计或外观设计,它关心的是如何使产品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冲击力。当今的设计师是以对生活感受性具有敏锐观察力为目标,来改变人类的生活,这比由科技与商业的竞争下所持的设计原则更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环境将逐渐转换成另—种视为技术群的形态,与自然界分离而生存。这并不是人们不要大自然而能生存,这种情况是在倡导如何减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分依赖,以保存其有限的资表达力是对头脑中已经产生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输出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强调创造的精神因素与智力因素,甚至突出一些非智力因素(如:灵感、直觉等),很少关心科学方法论对创造的巨大作用,以致至今尚无关于创造学的系统着作。《工业艺术造型设计的理论方法》吴永健编北京航空航天文学出版社????月第一版 首先要破除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增强自信心,认识到创造是一种人人可为的活动,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的实践,是不断提高自己创造力的重要措施;其次要树立创新意识,经常保持创造冲动。要认识到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根本不想创新的人,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成果出现。第三要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掌握必要的创造技法。这是使人人都有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出来的重要条件,也是造成不同的人创造能力有很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学》----------叶元烈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第一版

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

中国校外教育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1650965.html, 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 张中原扈中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在探讨教育人性化时,学术界多从教育反人性化的视角透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忽略对教育反人性化概念本身的深层剖析,混淆了其与教育非人性化和教育弱人性化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 文利用目的-手段范畴,来揭示、澄清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与教育弱人性化的内涵、界限及其 关系。教育反人性化的本质是“驯化”的教育,即背离人性的教育;教育非人性化的本质是“物化”的教 育,即脱离人性的教育;教育弱人性化的本质是“异化”的教育,即偏离人性的教育。因此,教育应当脱 离“驯化”的羁绊,逃避“物化”的罗网,摆脱“异化”的藩篱,从而走向本真、圆融和自由。 关键词:人性;教育人性化;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教育弱人性化 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尊重人性、发展人性和完善人性。这种人性化的过程与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二者具有内在的质的统一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然蕴涵教育人性化的价值诉求和实践取向。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尤为深入,然而,从正反两方面透视这种教育价值,从多视角、深层次透视教育的人性基础及教育人性化的价值,则还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厘清教育人性化与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教育弱人性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教育人性化的现代意蕴,使教育人性化价值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避免偏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基于“任何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概念在自身中都包含有对它自己的否定方面,每一个概念都既是它自身又是别一概念”,①以教育人性化这一概念为“参考系”,考察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及教育弱人性化三个概念之内涵、特征及界域,尤为必要。 一、“教育人性化”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总体上是实践的,社会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向前发展,“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实现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内在统一。人从观念中的目的开始,经过围绕目的的认识活动和趋向目的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目的,充分展示了人的活动使人的目的由观念变为现实的这一手段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通过社会活动创造价值,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显示出自己的手段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人二重化为目的和手段,人本身是目的,人的活动则是手段。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这里需要强调,人二重化为目的与手段时,人也是目的与手段的根据。由于人性是设定目的、使用手段和达成目的的根源,所以人性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以人性作为依据,从正反方面分类,目的又二分为合人性的目的与反人性的目的;手段又可二分为促进人性发展的手段与阻碍人性发展的手段。所以,实现人的发展的活动更应该是合人性(发展)的目的与合人性(发展)的手段的统一。

小学数学作业人性化评价的思考与实践_宁小红

[作者简介]宁小红(1970-),女,浙江杭州人,小学高级教师,余杭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 小学数学作业人性化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宁小红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浙江杭州311115) [摘 要]以人为本,实现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和谐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所在。从努力创设充满关爱与活力的角度,透视当前作业评价中人性的缺失;从孩子们生命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两个角度,诠释人性化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中已有的人性化评价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人性化评价的生长点。 [关键词]人性化评价;思考;实践;小学;数学[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07)03-0044-03 一、/人性化评价0的提出 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作业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经过调查分析,现行的小学数学作业/等级0评价代替了/分数0评价。但是不少教师没有把作业批改提高到作业评价的高度:作业由教师全批全改,打/等级0如同打/分数0;学生不参与批改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批改结果。作业评价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仍是个严重的问题。作业评价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作业评价应本着张扬数学学科特点的同时,抓住其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性放在核心位置,努力践行/以人为本0的人性化作业评价方式。 二、/人性化评价0的意义 11学生发展的/催化剂0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能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 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及时有度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2.改变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润滑剂0 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有所不同,对他们的作业采取个性化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贵于引导,皆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3.学生转变的/调节剂0 5数学课程标准6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应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更应具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从积极的方向,把鼓励和批评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了其进步的一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人性化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究帮 # 44# 2007年第3期(总第157期) #数学研讨# 现代中小学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解读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张海钟 [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心理学就是人性学。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

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 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虽然没有提出善恶问题,但却为后世的善恶争论提供了开端。“性相近”成为性善论的发端,“习相远” 成为性恶论的发端。自此以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贯穿一部中国学术史。有的学者如孟子、张轼、陆九渊、蔡沈、陈确、黄宗曦等认为,人性是善的,也即利他的,或者至少是利己不损他的。有的学者如荀子、韩非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也即利己的,或者至少是损他而不利己的。有的学者如告不害、王令、苏轼、廖燕、严复等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无善又无恶。有的学者如世硕、扬雄等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者善恶混合。还有的学者如董仲舒、王充、荀悦、韩愈、司马光等认为,人性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从而提出性三品学说,以回避善恶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然人性论,如老聃、庄周、陈亮、傅山等;性情论,如刘勰、王安石、罗钦顺等;人性即气质论,如王廷相、

关于人性化景观的思考

关于居住区人性化景观的思考 摘要: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人性化”一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看似很平常的一个词却又让众多设计者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往‘人性化’上靠。文章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人性化园林景观存在的缺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旨在呼吁景观设计师们注重人性化景观的创造,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性化;园林景观;人文关怀 1 “人性化”理念的概述 人性化设计的前身应当是人体工程学,在工业社会中,在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开始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涉及到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最终‘人性化’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来。人性化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1]。 21世纪的中国是个空前城市化的时代,如何对现代景观形式进行创新,已属迫切的需要。在我国城市景观高度雷同的情况下,“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 2 当前人性化景观存在的缺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当前“人性化景观设计”则成为设计师所追捧的词汇。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性化景观存在着诸多缺点。 2.1片面强调“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许多景观设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道路设计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导致道路弯曲复杂失去了便捷性,原本两分钟的路程得走上十几分钟。由于路面材料选用磨光花岗岩或无防滑的地砖,遇上雨雪天摔伤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没有把残疾人考虑进去,残疾人出行不便[2]。 2.2 仅从景观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人的心理 目前不少城市的绿地(如广场等)中,设置玻璃铺地,其下为灯光、水景等,一部分行人行走其上总觉得玻璃会被踩坏而胆颤心惊,所以宁肯饶路走过。这样的景观不违背景观的设计原则,却违背了人们心理感受,不能说是人性化的设计。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前言] 距离中考只剩110多天了。学校给教师加压,教师给学生加压。从3月2日开始,早6:30开始上早自习,中午12:10到12:55学年前200名的学生还要上一节课,晚上要上晚自习到8:30,然后,学生回到家还要做各科作业到11:00多。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这种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发展人性的教育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按这个定义,人性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这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从古至今的"人性论"几乎都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欲望"(比如:孔子的"食色性也",边沁的"趋乐避苦"、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等等)。其次,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关键词:教育人性化 [主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教育人性化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强调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符合而不是违背人类本性。由此,人性教育十分重要。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它作为一个教育过

程,强调的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深刻体认人性,并且具有真 善美之人性的人。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极左思潮和形而上学 盛行,人性和抽象人性论被划上了等号,人的不少合理需要被否定。虽 然“人性”作为意识形态忌语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其遗患仍存。突出 的表现是,很多人(包括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至今不仅在理论上不 知什么是人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意识和人性自觉性也相当低。仁爱、诚信、正义、良心等反映人性的“良知”、“良能”,常常会在 一事当前或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人性水准下,体认人性、培育人性的教育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人性教育是教育人性化的必要条件。教育人性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有三个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 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无”,即学校教育中无詈骂、无威胁、无体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三无”的教育是非人性的 教育。在中间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有”,即教师对学生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这是教育具有人性魅力的条件,做不到“三有”的 教育是缺乏人性、人情的教育。在最理想的层次上,它要求教师充分 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里的“充分”仅具相对意义,而且具有理想性。以上三个层次之间 显然是“阶而升之”的关系。如果用这种由低到高的人性化教育层次衡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处于层次模式的中层甚 至下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缺乏人性和非人性的教 育现象,其中包括扇学生耳光、揪学生耳朵、体罚学生等令人发指的

点点绿意缀心育

点点绿意缀心育 发表时间:2018-05-18T14:30:46.2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周晓敏[导读] 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264300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用科学而有实效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去,因势利导地促进各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绿色自由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活力,意味着健康、希望、幸福。这里,我要说的是,让心理教育也添一分“绿色”,让自然、和谐、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在一个绿色人文关怀见长、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里,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的“绿色”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创设自然、和谐的“绿色心理教育”环境 1.校园园林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心育老师,它能够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通过感染、模仿、认同的心理机制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并有趣味性,要能够诱发孩子们多种活动功能,激发孩子们多种心理需求,让他们迷恋校园、热爱校园。要使校园中“每一片绿都能怡情,每一面墙都能育人”,墙上的每一条标语都可肩负育人的职责,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以自然和谐的情境熏陶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生活。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开展文明行为的心理养成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尊师爱校教育、劳动习惯教育、讲究卫生教育等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漫步在校园,使人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无时无刻不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教育。 2.班级温馨化。班级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班级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班级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绿色环境建设,创设一个科学、美观、童趣盎然、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心育环境。一个教室就是一片小天地,要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力争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班级文化要坚持开放原则,对所有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元素,进行无污染的包容和接纳。室内布置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要突出和谐育人的主旋律;窗台上的一盆盆小小的花草,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墙上的一句名人名言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彰显自由、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内涵 1.“绿色心育”是自由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自由快乐,使他们在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中成长自己,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踏青,才会发觉春天的美好,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观海,才会发觉海洋的壮观。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需要处理许多班级孩子间的小矛盾,琐碎但很重要,这时我们不妨退一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换一个角度来处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绿色心育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多倾向于自由化教育,鼓励孩子追求自我,自己适应环境,自行解决问题,并从中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心理的能力。自由开放的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并不是让孩子的思想行为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套“心理规范”,在这套规范下,允许他们自行辨别善恶、是非、真假,甚至下决定。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栽种;给孩子一张画纸,让孩子自由描绘,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快乐的孩子。 2.“绿色心育”是人性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是赋予心理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心灵出发,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美,用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去开展心理教育。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人格是心灵的语言,是教育的动力源泉。心理教育要非常注重人格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只有在融合的光合作用下,才能实现收获。教师进行教育要树立人性观念,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以信心;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师生、生生关系,创造一个开放的情感环境;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握时机,善用语言,交流中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大家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和谐地享受着生物链一样的心灵琼浆;要相信和解放学生、相信和解放教师自己、相信和解放心灵,让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得到升华。 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最高价值和出发点,愿父母、教师和社会的真爱,在自然、和谐、人性的氛围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绿色素质教育的沃土中,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健康的一代绿色新人!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2]杨敏毅谢晓敏《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

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 《小学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科的重要特征。”在教学领域,如何具体贯彻人文精神,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不轻松的课题。而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一环。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的规律,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许多小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小学教师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读写结合、音像作文等等。但这些成果需要有配套的教材,或设施,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各种类型教材的,能被不同学校和教师普遍接受的思路,一直困惑着我们广大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和教师。根据显示学生盲目地跌入应付升学的怪圈,机械性写作的情况较严重;而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的评语仅仅是浅显地提出一些希望,或批评指正而已。缺少一种“知音似的交流”,未能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呼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评价存在差异,无形之中既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又不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局于文中寥寥数语的眉批,还是居于文末三言两语的总批,作文评语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作为作文指导的一个步骤,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容轻视的意义。就教师而言,学生是否达到自

己在作文指导时所提出的要求,自己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今后该如何确定作文教学的坐标,往往要通过作文评语传给学生;就学生而言,苦心经营的一篇小文,教师看后是否认同,有哪些优缺点,常需在评语中了解。可见,作文评语不仅是学生作文成绩的总结,也是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的归纳,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中介。“改革评语”是当务之急。 作文点评是人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要“人性化”,要返璞归真。作文评语也应“人性化”,因为“评语是作文教学中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物化形式”“人性化的评语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作文人性化的提高” 为此,我以改革小学作文评语为突破口,提出“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这一项目,力求通过实践研究,试图站在与学生的角度,根据每个学生、每篇文章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 ___,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作文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方式。小学生天真、单纯,他们在文中常常会真实流露各种情绪,教师对此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作文,而应把它看作是学生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双双期盼老师帮助的眼睛。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情绪,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就在身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