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知识与技能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诗人身世。体会诗人情感。

重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难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yǔ)是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孔融、阮瑀、陈琳、王粲、徐干、应玚yáng、刘桢。)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

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之一。

籍容貌瑰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阮籍的相貌奇伟出众,志气宏达豪放,有着独特的傲岸性格,他凭个性行事而不受拘束,心里感到高兴或恼怒时,从来不在脸色上表露出来。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也不出家门;有时登山玩水,好几天都忘记了回家。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好饮酒,能长啸又善于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阮籍本来就有匡时救世的志向。但他处于魏晋交替之时,当时天下多事,凡知名之士很少有好结果的,阮籍因而不干预世事,便时常开怀畅饮。文帝司马昭起初要为他的儿子武帝司马炎向阮籍请求联结姻亲,而阮籍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而只好作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阮籍又会用黑眼珠或眼白看人,看到拘泥于礼俗的人,他用白眼对待。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翻白眼怒视,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带酒挟琴来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因此,尊崇礼法的人都憎恨阮籍如同仇敌,可是文帝司马昭却每每保护阮籍。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动作描写——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象征——清风明月象征志趣的高雅、品行的高洁。“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象征自己,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以动写静——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

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

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

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 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小结: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

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1-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新)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③比较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2.过程和方法: ①吟诵涵咏②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 ①体会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②体会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世的情怀。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伟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

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2、解题: “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的意思。诗中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3、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就是著名的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第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的意思。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方面是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说:“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说:这一评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读者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 【咏怀古迹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无限风光绿荫间。 奇草茵茵铺紫陌,异葩馥馥隐深山。 几声杜宇报春到,半缺冰轮催客还。 仗竹亲身临此地,赋词把酒醉乡关。 【咏怀古迹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谋足智一军师。 三分天下识当远,六出祁山恨未时。 黄雀空啼曾遗忘,翠松着意在追思。 崇高风范万人仰,垂宇鸿儒岂可疑。 【咏怀古迹三】 红楼一梦入朱门,孽债奇缘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黄昏。 堂前黼黻均无色,座上珠玑皆丧魂。 成败辱荣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评论。 【咏怀古迹四】

铁马金戈擒虎豹,骊山脚下土陶宫。 钩连错落千环里,起伏翻腾万象中。 叱咤风云堪壮士,纵横玉宇亦豪翁。 项刘举义山东乱,就此辉煌不再同。 【咏怀古迹五】 周郎妙计安天下,用火烧营卓识高。 顷刻巨舟烟作烬,霎时顽敌贼唯毛。 指挥若定匡吴国,决策从容破魏曹。 今日缅怀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赏析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知识与技能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诗人身世。体会诗人情感。 重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难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yǔ)是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孔融、阮瑀、陈琳、王粲、徐干、应玚yáng、刘桢。)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

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之一。 籍容貌瑰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阮籍的相貌奇伟出众,志气宏达豪放,有着独特的傲岸性格,他凭个性行事而不受拘束,心里感到高兴或恼怒时,从来不在脸色上表露出来。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也不出家门;有时登山玩水,好几天都忘记了回家。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好饮酒,能长啸又善于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阮籍本来就有匡时救世的志向。但他处于魏晋交替之时,当时天下多事,凡知名之士很少有好结果的,阮籍因而不干预世事,便时常开怀畅饮。文帝司马昭起初要为他的儿子武帝司马炎向阮籍请求联结姻亲,而阮籍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而只好作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阮籍又会用黑眼珠或眼白看人,看到拘泥于礼俗的人,他用白眼对待。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翻白眼怒视,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带酒挟琴来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因此,尊崇礼法的人都憎恨阮籍如同仇敌,可是文帝司马昭却每每保护阮籍。 2.创作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 呢?忧思独伤心。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NL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 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 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 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幵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 《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 《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 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伊吕:指伊尹、吕尚。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jiān)军务劳。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身歼:身灭。运:运数。祚:帝位。复:恢复,挽回。志决:志向坚定。身歼:身死。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阮籍 高二五班、十班周东梅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阮籍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阮籍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下车痛哭,然后驾车返回’。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 呢?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二、关于作者: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 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虚与周旋,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三、内容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 问1:诗人为什么“夜中不能寐”?

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而此时的诗人依然难以入眠。为什么呢?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一定是由于心事重重、纠结于心才会有如此的行为表现。为了排遣心中的情绪,诗人起身弹响了琴弦,此时的琴音一定传达着作者的心音。到底是什么情绪?纠结于心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暂时无法知道,接着可以往后看。“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写的是:明亮的月光从薄薄的帐幔外照了进来,清风吹开了我的衣襟。这里的“明月”“清风”两个意象是想告诉我们月色皎洁、清风舒爽,眼前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呢?抑或是想告诉我们半夜的景象显得凄清、冷落,让作者心生孤寂、悲凉之感呢? 问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特殊的喻意呢?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孤独、失群的鸿雁在野外悲哀地号叫,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方的树林中鸣叫。鸿雁的孤独、失群是否可以理解成阮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的人格,而哀号则反映出其内心的愁苦、悲哀。鸟儿在黄昏时就应该选好了栖宿的树枝的,结果在深夜时分依然在树林的上空盘旋飞翔。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成:阮籍空怀满腔的才华和抱负,结果却一直在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找不到一个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由此看来,前面的意境应该在于营造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说:诗歌的最后两句终于道出了前面诗人行为表现和意境特点的真正原因,点透了全诗所蕴含的情感,即“忧愁思虑”,具体来说,应该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译文: 战乱之际, 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 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 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 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 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 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 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 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

(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

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古典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 炎光:日光。 湍濑(tunl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鉴赏阅读试 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孤独忧愤(1分);高洁不群(1分)。 (2)以动衬静(1分)。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 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 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分)。 赏析 可叹!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虽然给阮籍带来了当 时士子热情的追捧和效仿;竹林名士的社会影响,尽管 给阮籍带来了当时统治者极力的保护和笼络,可每每夜 深人静,独自面对孤鸿悲鸣,翔鸟惊飞时,一代名士阮 籍的内心,却还是如死一般的落寞与孤寂。正如他《咏怀?第一首》所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卷下),“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人间词话》卷上)。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