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导读:GCA为老年好发病,其发病年龄多在50~90岁之间。男女发病比例为1:2。GCA发病可能是突发性的,但多数病人确定诊断之前已有几个月病程和临床症状,如发热(低热或高热)、乏力及体重减轻。部分病人表现为PMR症候群。与受累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是GCA的典型表现。……

1.头痛头痛是GCA最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前额部或枕部的张力性疼痛,或浅表性灼痛,或发作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皮肤红肿并有压触痛,有时可触及头皮结节或结节样暴涨的颞浅动脉等。

2.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咀嚼肌、吞咽肌和舌肌供血不足时,表现典型的间歇性运动停顿,如咀嚼肌痛导致咀嚼暂停(jawclaudication)及吞咽或语言停顿等。睫后动脉、眼支动脉、视网膜动脉、枕皮质区动脉受累时,可引起复视、眼睑下垂或视力障碍等。约10%~ 20%GCA患者发生一侧或双侧失明,或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先兆。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侧失明,未能及时治疗,常在1~2周内发生对侧失明,约8%~15%GCA病人出现永久性失明,因而确定GCA诊断与及早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3.其他动脉受累表现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

不足的征象,出现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受累时,可听到血管杂音,搏动减弱或搏动消失(无脉症)等;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GCA可有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症状。(责任编辑:王杨)

2020英国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要点

2020英国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要点 导读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群的大血管炎,如患者未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则会发生颅内血管阻塞,进而导致失明或卒中。由于近几年关于GCA诊断和治疗的新证据的出现,英国风湿病学会(BSR)于近期更新了2010年GCA 诊治指南,本次更新共形成了8条总体原则和11条推荐意见。 总体原则 1.对于高度疑似GCA的患者应立即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2.GCA为紧急医疗情况,当地医疗机构应向一线临床医生(例如全科医师或急诊医师)提供关于如何将疑似GCA患者紧急转诊进行专家评估的信息,如有可能患者应在就诊的当日接受专家评估,并在3个工作日内评估所有情况。 3. 疑似GCA患者通常由风湿病专科医师进行评估,对于出现新的失明(暂时性或永久性)或复视病史的患者,应尽快在当日由眼科医生进行评估。 4. 当疑似GCA患者开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记录诊断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在开始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之前或之后立即抽血检测

全血计数,C反应蛋白(CPR)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如高度疑似GCA,可不等待检验结果应用首剂糖皮质激素。 5. 对于接受治疗的GCA患者应评估与预后相关的疾病特征,如诊断时明显炎症反应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缺血性表现(短暂性失明,下颌/舌间歇性运动停顿,提示主动脉及其近端分支受累的体征或症状,与治疗有关的并存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骨折风险)。 6. 全面评估疾病以及共病情况并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应告知患者有关糖皮质激素减量以及开始其他治疗,如保留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决策。初级保健医生的参与和明确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多重病症的管理中。 7. 应向所有GCA患者提供关于GCA以及治疗的相关信息,并提供关于饮食、体育活动以及戒烟的建议。 8. 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减量期间或停止后,应告知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提示GCA复发,以及在出现这些情况时应采取何种措施,包括第一时间通知医生以及如何联系专业护理团队。 关键推荐意见 CGA诊断检查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给予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总结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均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对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效果满意。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大动脉炎;介入治疗;护理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侵及主动脉、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见于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肾动脉,慢性炎性病变可导致受累血管发生管腔狭窄、闭塞甚至扩张,在不同的病变部位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纯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比较少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1]。目前已有学者报道采取经皮介入球囊成形术治疗[2]。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7.3±6.2)岁;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0.6)年;临床表现:活动耐力较差,易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心慌、心悸以及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头晕现象。查体:可见右心衰竭症状:颈静脉怒张,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肝脏肋下可触及。 1. 2 治疗及护理方法患者均无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无介入治疗禁忌证,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给予经皮介入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 1. 2. 1 术前护理①常规护理:术前检测患者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术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②心理干预:大动脉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产生抑郁、焦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干预应针对患者病情,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4],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包袱,减轻其心理压力。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可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③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患者采取较为清淡的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且不可进食过饱。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综 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 丛晓亮 赵仙先 [摘 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血管狭窄所导致的特征性缺血症状。免疫抑制剂(肾 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时往往出现复发。 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是再狭窄率也较高。血管旁路移植术远期通畅率高,如果患者有明确的 适应证,应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主动脉 肺动脉 免疫抑制剂 1 引 言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受累。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特征性缺血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现有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药物治疗 2.1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 C)是当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常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5~1m g/k 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1~2年。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 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1-3]。此外,G 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报道,28例该病患者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所以为更好地控制病情及减少大剂量G C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需联用G C及细胞毒药物治疗。 2.2 细胞毒药物 目前尚无研究显示哪种细胞毒药物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明显疗效,所以应根据患者对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甲氨蝶呤是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推荐起始剂量为每周0.3m g/k g,最大维持剂量为每周25m g,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可提高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患者的缓解率[4]。硫唑嘌呤也是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15例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接受硫唑嘌呤和G C联合治疗,结果显示,1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全身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未出现新的血管病变。其他细胞毒药物如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来氟米特等仅见个案报道,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虽然细胞毒药物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有一定效果,但是病情复发也很常见[1,2]。近期一项研究表明,3年随访期内有96%病情一度缓解的患者出现复发(平均每例复发2.8次);在54例次的复发中,其中63%为G C与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1]。 2.3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T N F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起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予兔肾动脉壁内注入T N F后,可诱发类似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M o l l o y 等[5]报道了应用T N F拮抗剂治疗25例难治性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情况,在接受T N F拮抗剂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所有患者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抗T N F治疗时间 331 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检查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检查 *导读: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ll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temporalarteritis),是一类系统性、炎症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 巨细胞动脉炎 (giant cell arteritis,GCA) 又称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是一类系统性、炎症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 (polymyalgia rheu- matica,PMR),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GCA发病率有很大地区性差异,北欧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 Olmsted 地区GCA在5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为 28.6/10 万人口 ~53.7/10 万人口。PMR年发病率为 11.5/10万人,成为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病。我国有关本病报道不多,可能与漏诊有关。 临床表现 GCA和PMR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约为2~4∶l,起病多缓慢,有时突然发病。 一、全身症状类似“流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疲劳、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 二、颈动脉及其分支受累表现约50%~70% 患者表现为特异性头

痛,一侧或双侧颜部头痛,头皮触痛,局部可有红斑,颜浅动脉增粗变硬,呈结节状,有压痛,偶尔枕后、颜面及耳后动脉亦可受累。 30% 患者有头颈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视力障碍,复视,眼肌麻痹,甚至失明,听力减退,眩晕,颞颌部间歇性运动障碍( 长时间咀嚼或谈话时,患侧颞颌部明显疼痛、无力,休息后可消失 ) . 三、大动脉受累的症状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出现不能梳头、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受累少见。四、其他动脉受累表现颈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分布区域青紫,颈部或四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也可有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或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 五、40%~60% 患者伴有风湿性多肌痛,大多数 PMR 可单独存在。PMR 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颈部、肩钾带、骨盆带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及肌力减弱不显著,肌活检、肌酶谱、肌电图均正常,有别于多发性肌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GCA与PMR均无特异性实验指标,仅有轻至中度正色素性正细胞性贫血、血清白蛋白轻度减低、血浆蛋白电泳示α2球蛋白增高、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轻度升高等。比较突出的实验异常是血沉增快(GCA活动期常高达100mm/h),和

动脉炎的原因

动脉炎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动脉炎的简介*二、动脉炎的原因*三、动脉炎的危害*四、动脉炎的高发人群*五、动脉炎的预防方法 动脉炎的简介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 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 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 动脉炎的原因大动脉炎与多种致病菌、细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有关,研究发现,大动脉炎初期的各种感染高达80%以上,感染可引起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或肺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患者可同时存在肺内或肺外结核,尤其是动脉周围及动脉旁有结核病灶者,81%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48%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有报道称人类巨细胞病毒重复感染是引起炎症性动脉瘤的病因。 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排泄量呈持续性高水平,而无正常双期节律有关。若雌性激素过多,则可与任何营养不良相结合,导致动脉壁受到损害。 大动脉炎活动期与早期时,患者常有关节痛、全身疲乏无力、低热、四肢肌肉酸痛等表现,经试验检查科发现,血中丙球蛋白等

含量异常增高,CRP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情况,因此,临床上多认为大动脉炎属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之一。 曾有梅毒,动脉硬化,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病),先天性异常,巨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内分泌异常,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动脉炎的危害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在生活当中,患者朋友往往还会伴随咳嗽气急以及呼吸困难等一些不适的症状,有时候还会出现血尿,蛋白尿,并且还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我们一定要重视。 动脉炎的高发人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动脉炎的预防方法防止可能的诱因,居室不宜过冷和潮湿,温度要适宜。 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生活规律。 加强营养,不可贪冷饮和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忌食辛辣食物和忌烟酒。 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其并发症有脑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导读:GCA为老年好发病,其发病年龄多在50~90岁之间。男女发病比例为1:2。GCA发病可能是突发性的,但多数病人确定诊断之前已有几个月病程和临床症状,如发热(低热或高热)、乏力及体重减轻。部分病人表现为PMR症候群。与受累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是GCA的典型表现。…… 1.头痛头痛是GCA最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前额部或枕部的张力性疼痛,或浅表性灼痛,或发作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皮肤红肿并有压触痛,有时可触及头皮结节或结节样暴涨的颞浅动脉等。 2.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咀嚼肌、吞咽肌和舌肌供血不足时,表现典型的间歇性运动停顿,如咀嚼肌痛导致咀嚼暂停(jawclaudication)及吞咽或语言停顿等。睫后动脉、眼支动脉、视网膜动脉、枕皮质区动脉受累时,可引起复视、眼睑下垂或视力障碍等。约10%~ 20%GCA患者发生一侧或双侧失明,或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先兆。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侧失明,未能及时治疗,常在1~2周内发生对侧失明,约8%~15%GCA病人出现永久性失明,因而确定GCA诊断与及早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3.其他动脉受累表现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

不足的征象,出现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受累时,可听到血管杂音,搏动减弱或搏动消失(无脉症)等;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GCA可有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症状。(责任编辑:王杨)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疗指南

第13章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第一节风湿性多肌痛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一般症状: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状;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 (2)典型症状: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至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2.辅助检查: (1)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沉显著增快( 50mm/h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 (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范围内。 (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 (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 (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诊断标准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四周以上。 (3)血沉≥50mm/h(魏氏法)。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d)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2.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3T15:14:33.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李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疾病控制中心 1558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61-02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十分关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效果。下面我们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可致动脉瘤。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现多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该病多为年轻女性,处在求学、婚恋阶段,心理压力大,思想顾虑较多,加强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向病人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监测该病俗称“无脉症”,可有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某一动脉或同时多个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故护士在测量脉搏时,脉搏消失或不易触及,可选择适当部位,或者测量心率,测量血压时,可选择下肢部位,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患肢血运观察观察有无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下肢发凉、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药物护理对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遵医嘱逐日逐次递减激素类药物,防止发生反跳。 5.改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等,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6.安全护理该病可有头昏、眩晕、黑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现象,以及行走无力等,可发生摔倒或者坠床,护士应增强安全护理意识,指导家属留陪,告知病人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与活动指导病人将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曲,以免压迫和扭曲皮下隧道中的人工血管,以及防止增加伤口张力,导致血管吻合口破裂。 3.病情观察 (1)病人意识和瞳孔情况:病人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定时观察瞳孔变化,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 (2)有无神经损伤:颈部手术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伸舌偏斜、呼吸困难,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血肿压迫。 (3)肾功能情况:行肾动脉重建术后,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肾功能检查情况。 (4)患肢血运: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尺、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伤口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定时更换敷料。 4.疼痛护理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5.药物护理使用人工血管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十分重要,以防止感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6.饮食护理给予静脉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可指导进流食,避免过冷过热,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 7.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扭曲。长度要适宜,应方便病人翻身、坐起。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了解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引流袋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体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脑缺血性损伤:手术中对侧支的破坏、血栓、栓塞等原因均可造成脑缺血。移植血管长度修剪适当尤为重要,以免当颈部转动时移植物扭曲,造成血供减少和血栓形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 (2)脑过量灌注及脑水肿、脑出血:脑血管重建后,由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脑过量灌注综合征,病人可有兴奋、欣快、头痛、性格反常等表现,大部分在数周后消失,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移植血管阻塞:移植血管直径太细、太长、扭曲,吻合口过小或缝合不当,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造成旁路阻塞。术前选择直径大小、修剪长度适宜的人工血管,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尺、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4)出血:出血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如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松脱、血管缝合不良引起的吻合口漏血,以及人工血管网孔漏血、抗凝药物应用剂量过大等。均可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可采用局部压迫,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抗凝药物。当出血较多时,应及时手术探查止血。要密切观察病人脉搏、血压,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淤斑、淤血、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尤其对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5)血栓形成:血管手术后,组织和血管损伤是必然的,组织损伤后释放凝血活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后病人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另外,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的扭曲、远侧血管输出道狭窄、阻塞等也是血栓形

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_王东钢

【经验交流】 无脑脊液流出的腰麻成功28例分析 祝力群 胡凤蕴 李晓君 白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麻醉科 277011 关键词:腰麻;无脑脊液;恶性肿瘤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1 我科在1995~1999年共实施腰麻326例,其中28例在腰穿后未见脑脊液流出,但注入局麻药物后产生腰麻麻醉效果,现将其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5~66岁。其中16例拟施直肠癌根治术,12例拟施卵巢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为下腹平脐至耻骨联合正中切口,均拟在腰麻下行手术。1.2 麻醉经过 本组术前常规准备,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侧卧位,取正中入路,用9号(20G )腰穿针常规穿刺,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继续推进有第2个落空感,则认为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拔出针芯后本组患者未见有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压迫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因穿刺过程中已出现明显的解剖层次突破感,故取0.5%布比卡因3ml 在15s 内注入,然后患者仰卧,观察并记录麻醉平面的产生及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1.3 结果 用酒精棉球测温法测试本组患者在注药后均产生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 5.03min ±1.33min ,从注药到麻醉平面固定平均时间为1 2.08min ± 3.56min,麻醉平面上界最高至T 9.11±1.25,从麻醉平面固定至患者感切口疼痛时间为 4.85h ±0.67h 。 典型病例 男,66岁。拟施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前BP100/60mm H g ,P65次/min,用9号(20G)腰穿针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正入路常规穿刺,经过2次落空感后,拔出针芯,观察30min 后无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按压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遂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15s 内注入0.5%布比卡因3ml,然后患者仰卧,监测BP 、P 、ECG 、S PO 2,观察麻醉效果,注药5min 后产生麻醉平面,12min 后麻醉平面上界固定于T 9,15min 后手术, 术中经过平稳,手术时间120min,术后3h 患者感切口疼痛,6h 后麻醉平面降至S 1以下。 2 讨论 成人脑脊液量约120~150ml,其中60~70ml 存在于脑室,35~40ml 在颅蛛网膜下腔,脊蛛网膜下腔内约25~30ml 。脑脊液主要来源于脉络丛,也来自血管周隙,由血浆渗漏而来,脑脊液的液压侧位时0.686~ 1.67kPa(70~170mm H 2O ),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1]。本组病例在术前常规准备中需要清洁灌肠,由于灌肠后体液的丢失,加上患者禁饮禁食,往往使患者近脱水状态,如未能及时补充体液,可使细胞外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降低,静脉充盈程度也会减少,造成静脉压下降,则脑脊液的生成就会减少,脑脊液的压力也会下降,腰穿时就不易流出脑脊液。腰麻时通常在L 2~L 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局麻药物,产生麻醉效果。如未见脑脊液流出,应重新穿刺。经3~5次穿刺而仍未成功者,应改换间隙另行穿刺[2]。如仍未成功,通常认为是操作者操作因素,未正确使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 本组在注入0.5%布比卡因3ml 后,产生较广泛的麻醉平面(平均上界至T 9.11±1.25),应认为是腰麻所产生的麻醉平面。如果穿刺针未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在硬膜外腔等处,以这样量的局麻药物是不会产生如此范围的麻醉平面的。本组病例提示临床上可有部分患者在腰穿时因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压力过低、量过少而不流出,虽然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但无脑脊液流出,此时需要根据穿刺时的手感做出正确判断。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26 [2]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35 收稿日期:2001-07-12;修回日期:2001-09-22 责任编辑:刘继烈 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 王东钢 钱江南 周华民 韩桐师 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巨细胞动脉炎/治疗;头痛 中图分类号:R 5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2 头痛是临床上病症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过如此体验, 头痛的原因亦多种多样。作者近年来临床诊治中发现,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并非少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但由于目前在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诊断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诊断 *导读:GCA过去称称颅动脉炎、颞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后认识到体内任何较大动脉均可受累,而以其病理特征命名为巨细胞动脉炎。…… GCA过去称称颅动脉炎、颞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后认识到体内任何较大动脉均可受累,而以其病理特征命名为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表现 GCA为老年好发病,平均发病年龄70岁(50~90岁之间)。女多于男(2∶1)。GCA发病可能是突发性的,但多数病人确定诊断之前已有几个月病程和临床症状,如发热(低热或高热)、乏力及体重减轻。部分病人表现为PMR症候群。与受累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是GCA的典型表现。 ⑴头痛:是GCA最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前额部或枕部的张力性疼痛,或浅表性灼痛,或发作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皮肤红肿燕有压触痛,有时可触及头皮结节或结节样暴涨的颞浅动脉等。 ⑵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咀嚼肌、吞咽肌和舌肌供血不足时,表现典型的间歇性运动停顿,如咀嚼肌痛导致咀嚼暂停(jaw claudication)及吞咽或语言停顿等。睫后动脉、眼支动脉、视网膜动脉、枕皮质区动脉受累时,可引起复视、眼睑下垂或视力

障碍等。约10%~20%GCA患者发生一侧或双侧失明,或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先兆。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侧失明,未能及时治疗,常1~2周内发生对侧失明,约8%~15%GCA 病人出现永久性失明,因而确定GCA诊断与及早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⑶其他动脉受累表现: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出现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受累时,可听到血管杂音,搏动减弱或搏动消失(无脉症)等;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 ⑷中枢神经系统表现:GCA可有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症状。诊断 凡5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无可解释的发热、倦怠、消瘦、贫血、血沉50mm/h;新近发生的头痛、视力障碍(黑朦、视力模糊、复视、失明);或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征象,如咀嚼肌间歇性动脉障碍、耳鸣、眩晕等;或出现PMR症候群等均应疑及本病,抓紧作进一步检查,如颞动脉造影、颞动脉活栓,以确定诊断。如条件不允许,可在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等情况后,试行糖皮质激素治疗。

大动脉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大动脉炎该怎么办

大动脉炎最有效地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某些患者于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有效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地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活动期治疗目前认为激素对本病活动期患者地治疗是有效地,包括发热、疼痛、血沉增快、反应蛋白阳性可于短期内得到改善,病情缓解,血沉恢复正常.有人根据血沉增快地程度分为组:①~,②.前者可不用激素治疗,后者则有应用指征.一般泼尼松(强地松)一次顿服,维持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少~,以后每~个月减少,以血沉不增快为减量地指标,剂量减至每天~时,应维持一段时间.少数患者每天服用达~年,病情稳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说明长期小剂量服用激素对控制病变活动是有帮助地.如用泼尼松无效,可改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病情危重者可静滴氢化可地松(氢化考地松)每天,但合并结核或其他感染或恶性高血压者,则不宜长时间应用激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还可试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一般均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但此法应用较少,效果尚难肯定.雷公滕多甙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效用与皮质激素相似,而无皮质激素地副作用.对皮质激素有耐药性,或禁忌地大动脉炎患者可以其替代,当与皮质激素合用时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地剂量及副作用.按每天每公斤体重~,分~次口服,长期服用应注意月经减少或闭经,白细胞减少.孕妇忌用.除按活动期治疗外,伴有脑或肢体缺血表现者应并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及抗高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稳定期地治疗 ()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口服药物可选用抗栓丸,每次~粒,次;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次;地巴唑,次;血管舒缓素(胰激肽释放酶)~,次;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入川芎嗪静滴~,次,~周为一疗程,可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红细胞聚集,延长凝血时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次;双嘧达莫(潘生丁),次. ()抗高血压药物: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地首选方法,仅对肾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禁忌者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采用药物降压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目前讨论最多地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地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可服用转换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类药物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时应监测肾脏功能改变.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压,对转换酶抑制剂是绝对禁忌,并且疗效也欠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肾素系统地抑制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肾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眼肌麻痹可能由颅神经或眼肌病变引起,出现时轻时重的向上凝视困难。 (3)间歇性运动障碍约2/3患者因面动脉炎,局部血供不良,引致下颌肌痉挛,出现间歇性咀嚼不适、咀嚼疼痛、咀嚼停顿和下颌偏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臂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则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慌。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慌、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病人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2011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 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量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 局部症状与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 2.3 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2.3.1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3.2 胸-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部分患

小结巨细胞动脉炎基础知识

小结巨细胞动脉炎基础知识 *导读: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系统性、坏死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颞部头冯、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失明,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表现,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内疼痛和晨僵。……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系统性、坏死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颞部头冯、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失明,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表现,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内疼痛和晨僵。多发生于老年人,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可达每年15—30/(10万),男女之比为1:3。本病呈明显域性分布,多见于欧美老年白人,华人似乎发病率较低。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通过免疫机制致病。[病理] 病变呈节段性跳跃分布,为斑片状增生性肉芽肿,组织切片显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浸润,并以弹性基膜为中心的全层动脉炎,可导致血管壁破裂,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以至闭塞。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2、头痛、头皮触痛或头皮结节:是GCA最常见的症状,一般位于一侧或两侧颞部,头痛明显,呈针刺痛、灼痛或钝痛,多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其他颅动脉分布区域也可出现。 3、间歇性运动障碍:典型表现为凳部间歇性运动障碍,也可出现吞咽或语言停顿,或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下肢间歇性跛 4、眼部表现:复视、眼睑下垂,一过性视力障碍、黑朦等。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早诊断和治疗GCA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 5、其他动脉受累表现:颈动脉、腑动脉和臃动脉分布区域青紫,颈部或四肢脉搏减弱甚或消失,也可有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或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 6、40%—60%患者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表现,典型为对称性颈、肩胛带或骨盆带近端肌肉酸痛,僵硬不适,晨僵,但肌压痛和肌力减弱不明显,肌活检、肌电图均正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轻至中度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一般正常。 2、血沉增快。 3、C反应蛋白升高。 (三)特殊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