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

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

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3)生命财产损失: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武威、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武威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4)影响交通安全: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5)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

4、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每年投入治理沙漠的资金约为3 000万元, 但依然处于沙进人退的状态; 要达到全面遏止沙漠扩张的态势, 预计至少需要15 亿元资金的投入。防治荒漠化, 已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大课题。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

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 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1)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

20 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 导致 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30 年代以后, 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 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 20 世纪60 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 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 年代以后, 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 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 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2)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 把

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 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应该调整思路,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3)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 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 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 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4)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 还要防得住人! 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 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 其一, 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 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 再顾脸皮;先要温饱, 再要环保”, 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 其二, 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 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 其三, 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 只怪老天, 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 才能不断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带来的损失, 降低沙尘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语: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除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近几年,我国沙尘暴问题严峻,空间上的分布主要在西北地区, 每年冬春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有境外源区和境内源区两大类。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 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时间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3月~ 5 月。随着形势的严峻,沙尘暴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生命财产损失、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针对沙尘暴的危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沙尘暴的主要防止措施有:科学

防沙治沙、保护现有植被、防治荒漠化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震达,吴正,刘恕.中国沙漠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5 .

2 夏训诚,杨根生等.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灾害及防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29.

3 王涛,陈广庭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兰州: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

4 赵树利,徐毅青.我国沙尘暴现状与生态防治对策.浙江: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1.

沙尘暴治理和预测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 沙尘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作为干旱地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控制其生消。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立足于减少和降低沙尘暴的频数和强度,立足于沙尘暴和治理措施和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预防功能的发挥,减少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1.1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力量,联手有效防治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的防治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各有关方面应依靠科技进步,通力合作,政府应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多次强沙尘暴天气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和派出了一些临 时性的调查委员会,当时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为 了最大程度减少风蚀危害,先后与民间保护组织(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等6家机构进行了合作。民间土壤保持团体的成员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机构会集了大量的农艺工程师、林务官、农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每英亩的土地都必须得到合理利用,其方式应与土地及其属主双方的需要相协调。 1.2 应急治理 用于沙尘暴爆发的年份或地区,应急措施为重视预防,向土壤中增施3.7 t·hm-2~4.9 t·hm-2的干草、37 t·hm-2~49 t·hm-2的有机肥等,凿沟增加地表糙度,控制拖拉机速度耕作深度和犁刀的宽度,在发生风蚀的上风向开始治理,种植和翻耕的方向与主风向垂直并留茬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相应的依据,例如凿沟宽5cm,深7cm~15cm,间距6m~13.5m,一般是10m,这种措施可使每公顷减少土壤风蚀480L。

沙尘暴对空气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对空气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沙尘暴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那么,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年代以后,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第二、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

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第三、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还要防得住人!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其一,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先要温饱,再要环保”,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其二,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其三,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只怪老天,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才能不断减少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灾害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学习知识重点-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现在的天气是变化多端,沙尘暴是属于一种比较恶劣的天气了,这会使得我们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这个时候会有数百米的沙尘在滚动着,在恶劣的天气下是很容易导致我们患上一些呼吸道的疾病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保健的工作,那么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呢? 沙尘跟风暴的组合,就成了沙尘暴的发生,大陆西北地区干旱且多沙漠,一旦有强冷空气过境,紧贴地表产生强风,非常容易引起沙尘,此即为造成沙尘暴发生之特殊条件,所以大陆北方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域。沙尘暴源于新疆东部戈壁、高原北部及蒙古杭爱盆地。一般是发生在春季,因为此时沙漠地方的土壤消冻,表皮较松软,加上早晚温差极大,形成较强的风势,挟带沙尘南下。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尘暴沿阴山北坡风蚀沙漠化区向东挺进,沿途继续卷起大量沙尘。根据美国卫星照片发现,大陆的沙尘暴可以在七天内,从华北一路“侵袭”到美国西岸。 由于沙尘暴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环保署前年便在马祖设置观测站预警。一般而言,健康的人不必过度担心沙尘暴,但空气中若悬浮微粒的浓度太高,正常人也会出现刺激感而受不了,如咳

嗽、眼涩或喉咙痒等,当PSI 值超过 200以上时 (以平时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市平时空气中悬浮微粒就在 100-200之间),连健康的人都应减少室外活动。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在沙尘天气里,容易并发呼吸道疾病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因为这类人群的体质相对较弱而且抵抗力差,通常会经过空气中的微粒吸入我们的体内,造成呼吸道疾病得产生,有时候还会引发旧病发作,所以这类人群应该及时地做好保健工作,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加强营养的均衡,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平时多吃鸡蛋鱼类,大豆制品比如常见的,木耳,丝瓜,核桃,蜂蜜,海带等食物,对我们身体的祛痰平喘,润肺止咳都有很好的功效作用,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果遇到沙尘来袭,应该紧闭门窗,减少室外运动,对家里的空气进行消毒,清洁,净化,每天可以打开窗户保持气流畅通一到两个小时,如果非要到户外运动,应携带好各类防护措施,以防沙尘吸入体内,不过在沙尘天气,发现自身有不良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搁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的一个介绍,我们在平时

沙尘暴危害简述

沙尘暴危害简述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一、沙尘暴危害原理: 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是风和沙两方面的危害,风的危害主要是风力破坏和侵蚀地表,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 1.风力破坏。这一方面主要分为对建筑设施的影响和对农作物的影响。首先是对建筑设施的影响。由于大风的影响,树木、电杆、农民的温室大棚等都会遭到严重破坏。此外,是对农作物的影响。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 2.侵蚀地表。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3.沙埋。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沙粒落下来,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沙尘暴危害方式: 1.沙埋。沙尘暴以排山倒海的势头向前移动,下层的沙粒在狂风驱动下滚滚向前。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沙粒落下来,就会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这种危害一般出现在有风沙入侵绿洲和戈壁滩的地段,也可出现在沙漠、片状沙地相连接的狭长地带。 2.风蚀。强大的风力对地表物质吹蚀,就像是用刀子刮东西似的。风蚀土壤不仅仅把土壤里的细腻的粘土矿物和宝贵的有机物质刮跑了,而且还把带来的细沙堆积在土壤表层,使原来比较肥沃的土壤变贫瘠。 3.大风袭击。伴随着沙尘暴的大风,所到之处狂风怒吼,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刮倒墙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二单元 一、填空 1、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2、一根橇棍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3、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成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 4、像汽车方向盘那样,有一个圆轮和一个轴组成的机械,我们称之为轮轴。 5、一个边缘有槽的轮,叫做滑轮。 6、像旗杆上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 轮。7、可以跟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8、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合理利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8、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9、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个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即斜面。 10、大部分机器都是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 11。动物的有些部位或器官相当于简单机械,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如:老虎的爪子和牙齿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便于捕捉猎物和切割食物。 12、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是在父母的共同参与下产生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试管婴儿的名字叫路易斯·布朗。 14、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它能决定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生长。 15、克隆,英文clone即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16.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的克隆羊诞生了。 17、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18、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平缓,就越省力。 19、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用种子 进行繁殖的有:凤仙花、牵牛花。20、把枝条或茎剪成小段,插入土 中,生根发芽后形成新植株,这种方法叫扦插。可用扦插的植物有:月 季、杨、柳。将枝条的一端压入土中,当生根发芽后再将其与母体分离,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压条。可用压条的植物有:夹竹桃、石榴。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嫁接。可用嫁接的植物有:苹果、梨、桃等。 20无性繁殖的动物有:水螅、海葵和蚜虫等。卵生的动物有:①大部分的昆虫如蜻蜓、蝴蝶。②鱼类如鲫鱼、鲤鱼。③两栖类如青蛙、蟾 蜍。④爬行类如龟、蛇、鳄鱼⑤鸟类如麻雀、燕子。鸡、鸭、鹅。胎生的动物有:大部分哺乳类如狗、猫、牛。 21、我们把人、其它动物所拥有的与各自父母一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我们把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二、选择 1、下面的工具中不属于杠杆的是(A) A、板手B、钳子 C、镊子 2、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越(B) A、费力B、省力C、费时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沙尘暴天气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实际上它的出现人类是“功不可没”的。人类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才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最重要原因。在遭受大自然报复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第一、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第二、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四、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五、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所以,要在全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良好的生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沙尘暴的形成 (一)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二)沙尘暴的人为成因: 很久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以恢复,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土沙物质。 沙尘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4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三、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备战2013】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 2013年高考在即,整理了沙尘暴成因,包括大风因素、环境因素,及防御策略和对沙尘暴治理的相关误区供大家学习参考。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 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

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

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沙尘暴肆虐,全球变暖,酸雨横行等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环境,而环境也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击我们。沙尘暴是人和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地关系恶化的体现。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厉害,造成的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就连风景秀美的江南,都开始受到沙尘暴的侵袭。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日益猖獗的沙尘暴,我们该有所作为了,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美好下去,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够持续下去。 我国沙尘暴成因分析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促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源。 2.1 大风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2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2.3 沙源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 3 沙尘暴的防治办法 3.1 宏观措施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5)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6)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7)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

沙尘暴的危害

【篇一: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人类也同它做过战斗。沙尘暴的危害,可以让整个人类吃惊,今年三月以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7次发生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强劲的西北风肆掠着大量的沙尘,席卷了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最严重的一次是四月六日的沙暴,波及西北五省区,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和江淮地区的江苏,安徽等,就是说,这一天半个中国的天空都是黄色的。那么,沙暴是怎么形成的呢?形成沙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但是都改变不了形成沙暴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这一事实。由于人类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到1973年,内蒙古已有两千多万亩土地沙化。根据全国农业区化办公室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的卫星遥控调查,至1996年,四省区调查区开垦的2912万亩土地中,有1433万亩因沙化被迫荒废,占开垦总面积的百分之49点2。防止沙暴的主要的办法是环保,所谓环保就是指环境的保护,只要再将原来的树植保护起来,沙尘暴是可以治理的。少砍一棵树就等于救活一个生命。【篇二: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气候规律表明,每年3~4月份,是我国北方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高发时段。在强沙尘暴侵袭地域,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狂风卷着沙尘,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影响。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沙尘暴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而且因为波及的范围较大,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例如当沙尘暴吹到下游地区变成浮尘天气时,仍有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粒成分。另据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沙尘暴可以把过敏原从遥远的地方传到本地,有些在本地不曾有过敏史的人,当有吹沙(指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总称)发生时,就可能有许多过敏反应症状(如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瘙痒症等)。每当沙尘暴侵袭北方城市时,当地医院五官科的眼疾患者就会急剧增多。沙尘暴可直接引起眼睛疼痛、流泪,如不清除沙尘,或用手揉眼睛,均可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眼病。所以,当有吹沙天气时,出门应戴防尘眼镜;如沙尘进入眼睛,切忌用手乱揉,可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如没有效果,则要去眼科医院就诊。沙尘暴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不好,使得一些呼吸道本来就不健康的人出现干咳、咳痰、咳血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高烧。此外,大风使地表面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中的湿度大大降低,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因干燥而弹性削弱,易出现微小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空气中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即使从物理属性上说,沙尘暴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当沙尘暴出现时,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们心里感到不适;特别是大风音频过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其次,猛烈的大风、沙尘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即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一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发生变化,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和疲劳。第三,沙尘暴袭击时,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得人的视野受到限制,让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之感。【篇三:沙尘暴的危害】[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说说风有哪些益处和害处,引出沙尘暴的话题。 2、教师:你们见过沙尘暴吗说说你的体验。引导幼儿从风沙的声音,风沙的速度,风沙吹在人脸上的感觉,当时空气中的味道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幼儿讨论情况给予小结。 3、教师简单介绍沙尘暴的危害。 4、教师: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引导幼儿从植被的破坏,森林的大量砍伐等方面讨论。 5、请幼儿说说用什么方法才能减少和控制沙尘暴。教师从种植花草、保护树木、建防护林等方面提示补充。活动建议:1、可在有沙尘暴的天气开展此项活动。 2、在活动区摆放有关的图片或图书。 3、组织幼儿参加简单的种植活动。知识参考:近年来,沙尘暴波及的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沙尘暴主要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无计划开荒,造成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所致。只有加强环保意识,退耕还草,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建更多的防护林,才能减少沙尘暴。[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沙尘暴的成因,树立环保意识。

如何治理沙尘暴

如何治理沙尘暴 沙尘暴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治理沙尘暴呢? 一、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在每个城市的周围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三、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修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能只靠这些防治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唤起全民全社会的忧患意识、防护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进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最有效的防止沙尘暴的袭击!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光是靠这些防治工程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 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13沙尘暴》word教案(1)

沙尘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 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 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 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 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 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摘要:沙尘暴是指强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恶劣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种极端现象,不同于浮尘和扬沙天气。它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也波及到半湿润乃至湿润地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沙尘暴既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征兆。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大风;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此外还有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沙尘暴的危害: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减少;人民生产生活受影响;影响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运行;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沙尘暴治理对策:大力搞好植树造林和种草,加大植被覆盖率;增强防治意识,加强对沙尘暴天气的预警能力;遏制沙漠化的进展;减少人为破坏因素。 关键字:沙尘暴恶劣天气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沙尘暴是指强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恶劣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1,2]。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种极端现象,不同于浮尘和扬沙天气。它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也波及到半湿润乃至湿润地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沙尘暴既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征兆。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3]。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一方面由于春季冷暖交替频繁、大风日数多、风速大;另一方面北方冬春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土壤表层含水量低、疏松;而且多分布于沙土地、植被少、大风多的半干旱干旱气候区域,所以春季沙尘暴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 沙尘暴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每年沙尘都会侵占大量人类可使用的土地。因此,认识沙尘暴的危害,对其进行防治和利用已成为现今人类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1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来自西部,那里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尘区,为全球现代沙尘的高活动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日益的恶化,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和物理机制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5-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