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8辛弃疾(二)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8辛弃疾(二)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8辛弃疾(二)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8辛弃疾(二)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8辛弃疾(二)

十年以后,他第一次被起用,曾做过福建安抚使。辛弃疾这个人是不用他则已,一旦用他,他就要实践他的志意。我说过,他是用他的生命谱写他的诗篇,是用他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就像杜甫写自己的忠爱缠绵,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一样。杜甫说我不能忘怀,不能不关心我的国家、同胞、人民,我就像葵花、像豆藿一类植物永远向着太阳,这是我的天性,我想改都不能改变。辛弃疾遭到弹劾、罢废,你为什么不学乖一点?你为什么还干?辛弃疾只要一用他,他还要干,这正是我们中国有理想的才志之士。辛弃疾来到福建一看,他就说了福建是前枕大海,没有海防是危险的,不管是敌人还是盗寇,一旦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于是他马上在福建筹备海防,修建了“备安库”,还要造铠甲一万副。他这么一干,人家又弹劾上去了,说他“残酷贪饕”,所以他又被罢官了。这次罢废几乎又是十年。而且他在上饶带湖的住所被烧毁了,后来就在铅山一处有泉水的地方,又安排了一个住所,取名“瓢泉”。辛弃疾是以何等心情安排他的住所呢?请看他以前写的一首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即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堆泪?

这是他当年在建康做通判时,写的一首词,他的一片收复自己故国和故乡的志意,在落日的高楼上,在失去同伴孤独鸿雁的叫声里,他的志意得不到共鸣,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他说自己是“江南游子”,辛弃疾不是江南人,而是山东人,居然来到了江南,只要一日不能收复故土,不能回到故乡,便只能是“江南游子”。我辛弃疾是没有杀敌报国的本领吗?“壮岁旌旗拥万失”,千军万马之中曾把汉奸张安国捉来。他是真的有本领,不像某些人空谈大话,所以“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指他的宝刀宝剑。我自己身上佩带这样的宝刀宝剑,有这样的本领而不能去杀敌,压抑在胸中的满腔愤慨,把“栏干拍遍”。“无人会”,无人理会,无人懂得我的心意。我今天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建康即今天的南京),隔江可以遥望江北。江北是什么地方?辛弃疾晚年写的《永遇乐》词中,曾经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词句,表明他是从敌人的千军万马中冲过来的。而现在是“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鲈鱼是一种很好吃的鱼,这里有一个典故。历史上记载,西晋时有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本是南方人,在洛阳为官,他怀念江南莼羹鲈脍,就辞去了官职,回到故乡去了。人家张季鹰有故乡可归,我辛弃疾的故乡沦陷在敌人手中,今天我在官场上仕宦不得意,也想辞官不做,回老家吧,可我回到哪个老家去?所以不要说我故乡的食物是怎样美。张季鹰在西风起的秋天时回故乡了,现在我也怀念我的故乡,可是一任秋风吹,多少个秋天过去了,“季鹰归未”?我像张季鹰那样怀念故乡,回去得了吗?有人说你辛弃疾既然回不到山东的老家,就在南方安家吧。

可是他又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又是另外一个典故,大家应知道辛词是喜欢用典故的。既然我不能回山东,我就在南方买几亩地盖几间房子,“求田问舍”,又“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天下大乱,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大家都熟知了,不用细讲。刘郎指的是刘备。一天刘备遇见许汜,与许汜谈论天下英雄豪杰,论及陈登。陈

登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三国志》中有陈登的传记,传记后有裴松之的注,引了许多关于陈登的故事。说陈登有“扶世济民”之志。刘备与许汜谈话时,许汜就批评陈登是“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意思是说陈登没有礼法。刘备问:何以见得呢?许汜说:有一次我去拜访陈登,陈登对我全无主客之礼,坐了半天,他不跟我讲话,我留在他家住宿,陈登是自上大床卧,令客卧下床。所以我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刘备就说了:方今天下大乱,有理想志意的人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而你这个人只是为自己自私自利打算,“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刘备做主人,你若来了,我就自己上百尺楼头去卧,而卧君于地。这表示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不关心国家安危,而只是自私自利的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回故乡,只好留在南方“求田间舍”,真是自觉可耻,“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我应怎么办呢?

他又接着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岁月不待人,一个英雄豪杰二十几岁时可以出入敌营,从千军万马之中活捉了汉奸,可惜流年似水,我的豪情壮志,我的那些英勇有为的青壮年时代,转眼就过去了。我所遭到的都是谗毁、打击,志意一直无法实现,真是“忧愁风雨”。他说“树犹如此”,树在风雨中也会凋零,不用说我们有感情的人,更经不起这样的挫折。

感慨之余,他就说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许多英雄豪杰在事功上不能完成自己的志意,就希望有一个红颜的知己。可是辛弃疾说,我有吗?我从哪里找到一位红颜知己,拿着红色的手巾,用她绿色衣袖里的手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就是使,使什么人找来一个红颜知己。从这首词来看,辛弃疾在江南本没有“求田问舍”之心,认为那是可羞耻的,可是他两次被放废家居,他就也置了产业,第一次在带湖,第二次在瓢泉。他第一次在带湖盖房子时,曾经写了所谓的“上梁文”。这是一种风俗,说今天上梁了,要唱一些喜歌,举行些礼仪。他自己撰写的《上梁文》中曾说:“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古人盖房上梁时,要把一些好东西,抛到屋梁的四方,同时念诵一些祝词。他说将来房子盖好了,我坐在东窗之下,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朝暾”,早晨的朝气是万丈红。就算是现在我被罢免,废弃家居,不能实践我收复失地的理想,“直使便为江海客”,就算我终老在江湖,不能再到朝廷工作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忧国愿年丰”,也要关心国家,至少希望我的国家收成很好。这就是他为什么自己起别号叫“稼轩”的缘故。“稼轩”是他所盖的房子中的一处住所,从窗口望去,一片都是庄稼。这是辛弃疾的志意和理念与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证明,他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的。

他第三次被起用之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曾知镇江府。镇江是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的前线,他来到前线,又是马上备战。他心心念念、一直都没有忘记收复国土。搜集了许多钱财备战,为军士置备盔甲军装。而且他有很好的谋略。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那里探听虚实。打仗要知己知彼,他打仗决不像韩侂胄,是借打仗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和地位。辛弃疾是真的为了要收复自己的故国、故乡,而且他对北方是了解的。程泌的《洛水集》里就记载了他派人探听北方消息的事。这样,他又被弹劝,说他是“奸赃狼藉”,又被免职了。等他再被起用时,已经年老多病,给他一些官职他都推辞了,六十七岁时“壮志未酬”而死去了。以上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这是因为他的词是和他的生命、生活联结在一起的,只有了解他的为人,才能了解他的词。我曾说屈原、陶渊明、杜甫用他们的理念志意写他们的诗篇,说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他们志意的投注,不似有一些诗人词人自命风流,游山玩水,写一些吟风弄月那样的作品。像辛弃疾这些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作品里边,不管是得意也好,失意也好,悲哀也好,欢喜也好,总不忘自己的志意和理念,这才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既然他的诗篇是他生命的流露,就要把他生命里边的本质找出来。他的本质是什么?辛弃疾的志意理念跟苏东坡、陶渊明比起来差别在哪里?陶

渊明、苏东坡他们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一生,有幸、有不幸,有进、有退,有福、有祸,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而辛弃疾实在是一个无法“退”的人。他跟杜甫是一样的,虽然偶然在他们诗词里说到“退”,如“尽西风,季鹰归未”?说到回老家,可这都是反面的话。他们是坚持实践和实行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如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辛弃疾也是如此。辛弃疾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

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他几次遭到谗毁、罢废,这里边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往下压下来的。辛弃疾本来的力量是向上冲的,是进的,是忠义奋发,而他的环境遭遇,他在南宋四十几年,竟有二十年左右是放废家居,所遇到的是另外一种从上面压下来的力量,所以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就是他词里的一份本质。

而这种本质与词的特质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开始时讲过,词的特质本是以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为好的,婉约的词是如此的。可是许多人都误会,以为豪放的词,只要说几句激昂慷慨的话就是豪放了。豪放也许豪放了,但不是好的词。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我说过词不要截然划分,婉约的儿女之情的词里,有时也可以喻托一份忠爱的志意,如冯正中的词。至于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词人,也不要只看他的激昂慷慨,他的词之所以有艺术性,是好的词,就是因为它也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一面。使辛弃疾这位豪放词人能够达到词里边最高成就的,正是由于他达到了词的艺术要求,有一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而他之所以委婉曲折,他之所以含蓄蕴藉,一个就是由于他本质上两种力量的互相冲击,互相磨荡,那个出来了,这个下去了,互相盘旋激荡。它不是简单的,不是单调的,不只是喊几句口号,是两种力量冲激的结果。另外还有一点,辛词不是直说的,不是把词写成口号的,他注意了形象、意象的表现,不是直说我要收复失地。当然,收复失地意思不错,但这不是很好的词。虽然是很值得尊敬、提倡的感情,作为词,还要有它的艺术性才行。辛词的艺术性就是辛弃疾不是直说,而是用形象、意象来表现的。辛词形象的来源有两方面,一般的词的形象来源都是有两方面的,一是自然界景物,一是人事界事象。不要只看到这个是蓝的、那个是红的才是形象,任何一件事,一个情势,悲欢离合,喜怒衰乐,同样是形象,是事象。而辛弃疾写的词,有时就是用人事界的事象。其实在他的词中,直接地说当时政治的地方是非常少的,他喜欢用典故,这正是他另外的一个形象的来源,所以辛词中典故特别多。温庭筠、韦庄等人的小词,要表现自己志意的时候,用的是美人。温庭筠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其中也可以给人以屈原《离骚》那种追求完美品格的联想,但他用的是美人。韦庄的词中“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是哀悼唐朝的灭亡。但是他用的也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写的是与美人相思离别的歌词。辛弃疾的词同样保持了词的艺术美,他所用的是人事界的事象,而不仅是用美人了。下面我选的辛弃疾的一首词,可以作为他的代表作,一方面可以表现出他的忠义奋发和外边的谗毁摈斥这两种力量的盘旋激荡;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他对自然界的景物和人事界形象的运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拼音版

丑ch ǒu 奴n ú儿ér ·书sh ū博b ó山sh ān 道d ào 中zh ōn ɡ壁b ì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白话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0欧阳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0欧阳修(一) 我们现在要把晏殊结束了,今天的时间可能来不及介绍欧阳修了,我只简单的先谈一点点就是了。 我说我要把冯延巳、晏殊跟欧阳修作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说冯延巳是执著的热情,晏殊是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什么呢?这都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可能我体会的不见得完全正确,我以为欧阳修表现的是一份遣玩的意兴。 我刚才说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李后主有晚年的词,有早年的词。晏殊有圆融平静的词,也有激昂感慨的词。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每天我们都吃饭睡觉,谁的特色也表现不出来。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而前的时候,你怎么样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如此的。我以为命运、机遇,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测的。有时,很多不幸,很多苦难,忽然有一天就来到你头上了。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无数的苦难。忽然间有一天,把你的丈夫抓走了,把你也抓走了;忽然间有一天,你最亲近的人突然地死去了。你料想得到吗?很多苦难会忽然间加在你的身上。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你所能掌握的是什么?是你对于苦难的反应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一方面所能掌握的。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我只能简单地说,中国古人都把做官看得很重要,欧阳修在做官的路途上,遭遇到很多次的不幸的贬谪。一次是被贬到夷陵,那是因为当时的范仲淹,就是“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带兵与西夏作战的范仲淹被贬逐的时候,他替范仲淹讲了话。他说当时那个做谏官的人不负责任,不替范仲淹讲话,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而被贬到夷陵。第二次被贬官,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他被贬到了滁州。而在贬官之中,中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用私人的生活来诬蔑人。政治有是非,我们可以讨论,但是用私生活来诬蔑他,所以被贬到滁州。后来,因为濮议的争执,又被贬官。这个我们来不及讲历史,我只能说他遭遇了很多次贬官,而且每一次贬官,都曾经被人用最不堪的、最污秽的私人的生活来诬蔑他。当欧阳修遭遇到这样不幸的时候,当他被贬到滁州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他写了《醉翁亭记》。他说: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我虽然在很多挫伤屈辱的不幸之中,但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美丽,你用欣赏而富于同情的爱心眼光来看,人世间也有这么多可爱的人事啊!而且,欧阳修他不但是在文章上这样表现,他在生活上也能够带着一种遣玩的意兴。他在贬官到滁州的时候,写过《丰乐亭游春》三首小诗: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月酒醉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未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他说天上的浮云这么美丽,地上的青草也这么美丽。你如果到丰乐亭这里来游春赏花,走到丰乐亭的旁边,碰到当地的太守,太守是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个太守是如何的一个太守?欧阳修自己说他自己,他说是“篮舆酩酊插花归”,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喝得微醺半醉的,插着满头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着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

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 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 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 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 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 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 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解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的一首词。当时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路,并遭到排挤和压抑,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他完全落空了。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所以了不起的地方。至于柳永所追求的功名则是有待的,是向外追求、封建社会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没有了。他听歌看舞,也是向外追求,当“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的时候,他就落空了。所以,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不错,他给我们留下了几百首词。可是,柳永对他自己本身的想法,则是认为他的生命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是落空无成的。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我们先讲苏词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怎样受到过柳永的启发和影响。 我们看苏东坡的生平,据传记和有关记载,发现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一般读书人好的传统,就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传统。这是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柳永、苏东坡也不例外。而苏东坡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范滂有用世的志意,当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作一番事业。他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当他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了生命。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谤,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青玉案》词作可以看出,辛弃疾虽被世人称为豪放,但绝非粗壮之人,其作为一个儒家文人,在豪放中自有细腻之处。以下是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1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这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似曾相识。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已经描写过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热闹的节日唤起了她对往事的记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不正是一个元宵佳节时独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吗?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

辛弃疾词二首

十一辛弃疾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词作豪放开阔、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说明:课文选录的两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稼轩词豪放的独特词风,要引导学生在不断诵读中理解作品内容,品味词的深远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中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是学习本课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课前掌握与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就十分重要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辛弃疾词二首》中所选的两首词,是辛词中的代表作。除了以难度最大、最具豪放风格的《破阵子》为突破口,也可以概括辛弃痪一生的经历,反映词人爱国情感的《丑奴儿》为突破口。抓住词中“愁”字,理解词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悟及感慨。初步体会词人“愁”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体会词人“愁”的真正内容,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感。【练习举隅】 1.比较陆游的《诉衷情》与《破阵子》在表现的场景、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形式、词的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2.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请你找出能体现豪放的词句反复诵读积累,感受词的深远意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西江月》、《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鹏鸪天·代人赋》。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家庭环境 叶嘉莹,女,满族叶赫那拉氏。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父母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师生常常唱和往来,留下篇篇佳作。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迁居台湾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这就使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定居温哥华 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国内教学与成果 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如今,研究所大楼已经落成,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叶嘉莹以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最高荣誉。1990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藤维藻、母国光二位校长亲自主持大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

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 教学双向细目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 学习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 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 ..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评讲: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 苏轼(四)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

拓展资料:读辛弃疾的几首词

读辛稼轩的几首词 辛稼轩的词有它的特色。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风格的豪放上,而且表现在内容上除了抒发爱国思想之外,还描写了不少有关农村的生活、风俗和习尚。而这些,正是他以前的词人很少写到的,是他对词的领域的开拓。而且在采取和描写这些题材时,又有其独到之处,往往高于他以前和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我们就从辛稼轩的几首词来分析他描写农村生活词的一些特点。 其一,在辛稼轩笔下,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总比其他作家所写的要生动、细腻,观察得深刻、入微,极象一幅农村的风俗画。如他有名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农村矮小的茅屋,清清的溪水,老翁、老妇的音容、笑貌,以及三个儿子的不同劳动操作,各具特点,声态并作,情景生动逼真!刘后邨有一首诗,题为《赵信菴初夏》,和辛稼轩这首〔清平乐〕写的是相似的题材,如:“梅子留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高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不但在生动、逼真上不如辛稼轩的词,而且纯客观地欣赏“儿童捉柳花”的情趣。与辛稼轩之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并对农村生活充满了喜悦和热爱是完全不同的。 其二,辛稼轩这一类的词,在内容上比其他作家更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浓重地渗透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理想。如关于醉翁这种题材的描写,便具有这一特征。我们把它和其他诗人的创作相比,这一特征就更鲜明了。唐人卢仝有一首《村醉》诗云:“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写自己既醉之后,以手抚摩莓苔,怕莓苔惊惧而嗔怒。他所着重表现的不是醉后之倔强,而是惧怕,完全是一个醉汉的形象。辛稼轩则不同,他的〔西江月〕《遣兴》云: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他虽然醉倒了,但仍旧很坚强,沉缅之中好象松树要来扶他,他却用手把松树推开。松柏有坚贞之节,辛稼轩却加以解嘲,表明自己的思想性格比松柏还高,还坚贞。又韩愈有一首《秋树》诗,写他的遭遇和抱负:“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他把自己目前的困境和希望有朝一日再施展怀抱的精神表现得很充分,气象很高。同样,辛稼轩在他的〔乌夜啼〕《廓之见和,复用前韵》下片说:千尺蔓,云叶乱,系长松。却笑一身缠绕似衰翁。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

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