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20200417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值守管理

(二)20200417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值守管理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2]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北戴河、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渤海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的定义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 雷电监测原理 雷电监测是指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放电参数(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电荷、能量等。)云闪(IC)和地闪(CG)发生时辐射频谱范围极大地电磁场,地闪回击辐射电磁波的功率频谱密度峰值在(4-10)KHZ之间,云闪主要在1MHZ以上。在初始击穿和通道建立过程中,主要产生甚高频辐射LF和甚低频辐射VLF,电磁辐射覆盖整个放电过程,排除地面传导率、电离层变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距离上采用不同的频带探测闪电过程是空间极轨卫星和声学传感器进行探测。 局域的闪电监测系统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闪电探测探头和一个定位监控中心组成。闪电监测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它覆盖的区域范围越大,信息传输的技术和方式越先进,定位精度就越高。从闪电监测资料的应用考虑,地闪监测精度对于雷电防护非常重要,在云闪监测系统中,根据雷暴过程的发展趋势做出临近预报。 雷电定位 雷电定位主要利用闪电回击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回击放电参数,确定雷击点位置和相关参数。确定落雷点位置一般有三种方法:定向定位(DF)、时差定位(TOA)和近几年发展的综合利用DF和TOA的复合定位方法。 定向定位是利用2个及以上探测站以正交环形磁场天线同侧定落雷点,2个探测站获得2个方位角,用球面三角交汇确定落雷点;时差定位又称基于GPS同步的闪电三维时差定位技术,它通过检测落雷点电磁波信号峰值到达探测站相对时间差,在球面上建立双曲线3个探测站能产生2条双曲线,其交点即为落雷点。此方法精度高,但当监测站小与3个时它却无能为力。为了既保证定位精度又对与监测站多少无限制,出现了时差磁方向综合定位方法,其原理是2个测站时差确定1条曲线,任一站的磁方向给出1个磁场方向,交点决定落雷点。随着微处理存贮技术以及GPS和数字处理技术DSP的发展,闪电定位也从单一采用定向法(DF)单站定位发展到采用定向和时间差(TOA)联合法(MPACT)的多站定位,对地闪的定位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甚高频段闪电(云闪)的探测一般采用窄带干涉仪定位法(ITF)或者三维时差法。 当探测站既能测量雷电方向角,又能测量雷电波到达时间称为综合定位系统,又称闪电探测和测距系统(缩写为LDAR)。采用雷电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及时、直观地检测到雷击点,准确有效地对雷电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该系统是一个大面积、全自动、实时性雷电监测网,它由雷电探测站(DTF)、中心处理站(PA)、用户终端站(NDS)和通讯网络组成雷电探测站探测和处理雷电电磁波脉冲信号,并采用GPS技术对雷电脉冲进行高精度(ns级)时间标定。中心处理站高速处理各探测站传送的雷电原始信号,并将处理好的雷电信息立即发送给用户终端站,用户终端站根据拥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力系统观测目标数据库(ODS)和雷电信息数据库(LDB),将雷电的发生、发展以及雷击事故分析迅速展现在生产调度与分析人员面前,为雷电的监测和防治提供高新技术手段。 雷电监测的意义 开展雷电监测的意义是,通过建设全国雷电监测网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提供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雷电灾害的防护。通过统计我国雷电日、雷电密度分布图,为我国雷电防护工程提供科学参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 (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建成功能齐

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方案背景◆————————————方案提供商◆————————————系统介绍◆————————————系统架构图◆————————————典型应用◆————————————系统特点◆————————————系统推荐组配◆————————————设计依据 (一)方案背景 雷电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现象,它由带电荷的云-云(或云-地)或云内瞬时产生强大放电电流所产生。雷电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建设高层建筑物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是从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由气象、电力、电信、民航、部队等部门建设和使用,这些系统

在雷电及对流性灾害天气过程的监测、人工影响作业指挥、雷电防护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方案提供商 北京方大天云(fandasky)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气象与环境监测的行业领先者,方大天云具有深厚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示例。企业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拥有多项产品专利与软件资质。公司以在线式监测系统为核心,研发、销售气象与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形成了“FAMEMS”、“FANDA”、“SKY”等核心系列品牌的在线实时观测系统产品,并为众多行业退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气象、环保、交通、航空、农业、林业、水文、电力及研究院所等行业。 (三)系统介绍 FAMEMS900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基于地面电场仪和闪电定位网的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实时计算显示云对地雷击的发生时间、位置、雷电流幅值和极性等雷电参数,并以雷击点的分时彩色图清晰地显示出雷电的运动轨迹,有利于在大范围内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和成灾情况。 FAMEMS900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由中心站和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数个在线时差探测站组成。当被监视的区域内发生雷云对地放电时,中心站根据各时差探测站获得的闪电放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技术资料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雷电灾害现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雷电灾害现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二〇一四年一月

1立项依据 1.1总体说明 雷电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会引发火灾、爆炸、建筑物损坏、信息系统瘫痪等安全事故。它可导致整个建筑物(其构成部分及内部装臵)和公共设施受到损害,同时也可以使设备发生故障,尤其是电气及电子系统,这些损害及故障甚至可能会影响建筑物周围及其附近区域。 为防御雷电造成的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补充修订了多项雷电防护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油、气、煤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防护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强化对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1.2油田公司现状 2013年新疆油田公司共检测防雷接地点34323个,接地电阻值不合格点191个,合格率99.44%;重点站库二次检测防雷接地点4871个,不合格点14个,不规范点61个,合格率99.71%。 现场发现的问题主要是: 1、检测的接地电阻值超标。 造成检测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是由于有些设施安装的防雷接地装臵使用的年限较长,接地体腐蚀老化严重,导致接地阻值超出最大允许值,如油罐、管道接地的阻值要求小于10欧姆。 2、设施无接地或接地不合规范要求 根据《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臵安全检查规范》(SY5984—2007)要求,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个别储油单罐

无接地或接地不合规范要求,如准东采油厂、采油一厂、彩南作业区的部分探井的60方储罐没有做接地或只做了一个接地点(规范要求:油罐必须作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 3、设施接地装臵的引下线与接地体断裂 由于设施接地装臵受地质影响发生下陷、地面施工等造成接地装臵的引下线与接地体断裂。 4、引下线的断接卡螺栓尺寸小或单螺丝连接 部分油罐和计量站存在断接卡连接螺栓偏小和单螺丝连接问题(规范要求:油罐接地引下线应设臵断接卡,断接卡应用2个大于等于M10的螺栓连接)。 5、引下线的断接卡被封埋在不符合规范、断接卡。 6、各单位普遍存在油罐上罐扶梯入口、油罐采样口处、装臵区、泵房、罐区入口、进站口、天然气站等处设臵的人体静电消除器,不是本安型人体静电消除器。 7、部分生产装臵中控制系统操作室没有设臵防静电地板,没有对仪器仪表控制系统采取综合的防雷措施。如在电源系统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1.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模板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1概述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中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经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摘要:山洪灾害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开发设计山洪灾 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个地区的水文环境情况,密切关注山洪灾害隐患,及时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们的安 居乐业。本文分析了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阐述了山洪灾害监测 预警系统开发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损害,大范围的植被被乱砍乱伐,受到地形地貌、降雨等情况的影响,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造成较大范围的破坏。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 合理设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各个模块,优化和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 当地的水文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优势。 一、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水文、地形地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山丘区域容易受到 地质地形的影响,山洪灾害的监控和防治范围很大,再加上很多地区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局 部区域小气候变化明显,这对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设计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很 多地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点覆盖率相对较低,网点布设比较少,雨量监测网点的自 动化水平较低,无法实时有效地采集暴雨洪水来临之前的征兆信息,水文站网点主要位于一 些宽大河流上,中小型河流上的水文站点比较少,并且相关观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比较落后。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缺少科学有效的滑坡和泥石流监测设备,特别是对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区,监测点设置不足,一些水文情数据采集还依靠人工报汛、人工观测,技术手段落后,通 信设施陈旧,水文情况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时效性很差,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1]。同时,我 国山丘地区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比较薄弱,降雨水文预报精度较低,山洪灾害的科学预测不 准确,山丘地区的很多小河流没有设置洪水预警和预报系统,即使设置了报汛站点,但是报 讯段次数比较少,再加上山洪灾害的预见预报间隔比较短,无法发挥有效的参考决策作用。 另外,村间、乡镇和县市的警报分布主要是依靠移动电话终端、通信网络来传递传真信息和 语音信息,而没有设置专门的警报发布系统,村、镇和乡级的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基站 之间主要是通过电缆线路进行信息传输,这些电缆线路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各种通信故障,山丘地区的固定电话终端容易遭受雷击损害,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势 在必行。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设计 1、系统组成 (1)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和防御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 和防治信息采集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提供全面的山洪灾害数据信息,包含数据库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包括预警系统、 预报决策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建立县级以上的山洪防汛指挥体系,对于 山洪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应建设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实时获取水雨情信息,实时发布 山洪灾害警报预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必须具有水雨情和气象信息查询、水雨情报汛、 预报决策、水文信息预警等功能[2]。 (2)监测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应配置合理的设备设施,构建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科学布设监 测站网,村、乡的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应尽量采用简易的监测设备,县级的山洪灾害检测系统 应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和经济状况,引进自动化程度高、先进、实用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 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破坏范围广,应适当加密各个地区的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及时发布山洪灾害的预警信息,有效控制水雨情[3]。 2、系统设计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实施技术方案 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8月

1.项目名称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2.项目背景及项目目标 2.1 项目背景 自然灾害(英语:natural hazard、natural disaster),又称为自然灾难、天然灾难、天然灾害、天灾、天祸、天患、灾荒,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会给周围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灾害。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1]。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的弹性受其的影响或其恢复的能力有关[2]。在我国,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存在形式。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和森林火灾等。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灾害发生时,地质灾害本身带来的破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灾害往往会对灾害地区的供电以及通信网络造成破坏,常常会导致受灾地区与外界的公众通信中断,使得外界难以获取解灾区的具体受灾情况,延误灾后救援的最佳时机,给灾区人民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因而对灾害频发区域的实施监测与灾害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现有的多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局部小范围的,大量的还是人工监测手段;其次,监测系统采用的通信技术多不能实现无线覆盖,而且可靠性与安全性也难于得到保障;再者,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突发性的,且多在地势险要的山区,系统的电力和通信常常难于得到保障。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依靠人的力量进行信息交互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极端条件下使得信息中断,使得灾区成为一片孤岛,无法为决策部门和相关专家实时查看地质灾害现场的状况和作出救灾部署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延误灾后救援。 2.2 项目目标 本项目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搭建独立的专用低功耗无线网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实时的监测;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该系统通过系统独立的通信网络将预警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组织机构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潘家利(市气象局局长) 成员:4个区政府,市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农业、林业、水务、海洋和渔业、统计、三防办等部门。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20xx年完成)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 1 / 6

教育、水务、农业、卫生、安监、林业、海洋渔业、民防、三防、海事、通信、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时间节点:20xx年12月前完成。 (二)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20xx年完成) 1.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景点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在本市23个镇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在假日海滩、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海文高速路、万绿园、南港码头、龙桥高速、永庄、火山口公园等地新建8个能见度、降水、气温、风向、风速、湿度等六要素监测站。 2.加强农村、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在东山、长流、三江、大坡四镇,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五公祠、万绿园等旅游景区,美兰机场、大学、桂林洋高校区等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布设雷电监测仪,开展雷电监测业务,为临近预警预报业务提供资料保证。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承办,市发改委、财政局配合。 时间节点:由市政府协调安装场地,相关单位和部门给予配合,20xx年3-4月完成选点;5-6月,由市财政局组织设备采购招标工作,市气象局协助;7-9月完成安装场地建设(包括场地清理、铺设地下管网、防雷网、预埋件等);10-11月,市气象局安装调试仪器,信息资料实现各部门共享;12月,组织验收。 资金预算:195万元 六要素监测站:5套×18万元/套+3套×9万元/套=117万元 雷电监测预警仪:6.5万元/套×12套=78万元 2 / 6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1.建设目标 根据防汛形势和现状,全面吸收其他地市先进的应用经验,建设一个满足防汛值班人员及领导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的信息化系统。将现有的多个系统进行数据及技术整合,完善前端防汛感知层面,实现数据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满足我区防汛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与保障能力,特别是提高监测站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稳定性,增强监测预警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山丘区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为实现2020-2021年山洪灾害防治总体目标夯实基础。 2.建设内容 1、视频监测站点补充完善 2、水雨情监测站点补充完善 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3.山洪灾害预警平台 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雨量的关注,当雨量变化时,需要关注水位的变化,同时查看气象信息,包括主要影响雨量水位的台风信息及长期气象预测的卫星云图和短期预测气象信息的气象雷达图。当情况紧急时,需要根据情况调用预案,同时通过责任人信息管理、抢险队伍等,调派相关责任人按照预案调度防汛物资进行抢险。 (一)综合数据库 综合数据库是系统的信息支撑层,存储和管理各应用子系统所需

的公共数据,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数据汇集平台主要完成实时数据的自动汇集,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按照不同数据来源设计相应的汇集录入工作流程,最大程度的实现数据汇总录入的自动化,减少数据入库的工作量。 ?数据接口开发 数据接口开发主要实现与市级山洪系统、区山洪系统等平台数据对接。 (二)应用支撑平台GIS平台 系统将设计和开发统一的GIS系统,本期GIS平台以电子地图,将业务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空间与属性数据管理。 ?平台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地理数据收集与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等。 ?平台功能 系统将设计和开发统一的GIS系统,能提供支持谷歌地图和Bing 地图,支持显示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并提供灵活的业务应用配置功能,并对外提供丰富的应用接口供业务系统调用,包括: 1)平台具备漫游,缩放,图元点的选取,图元矩形、圆形、多边 形选择,距离测量,面积测量,鹰眼图,属性数据查找图元, 圆饼图/直方图专题图显示,比例尺显示和图例显示等通用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1.系统概述 (3) 2.建设内容 (3) 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4) 3.1.系统功能特点 (4) 3.2.设备技术指标 (5) 4.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软件) (5) 4.1.系统结构框架 (5) 4.2.系统功能特点 (6) 4.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7) 4.3.1.三维地理信息模块 (7) 4.3.2.灾害数据管理模块 (7) 4.3.3.信息浏览查询模块 (7)

4.3.4.预警管理模块 (8) 4.3.5.报表图表模块 (8) 4.3.6.资料管理模块 (8) 4.3.7.公文管理模块 (8) 4.3.8.网上信息发布模块 (8) 4.3.9.用户管理模块 (8) 4.3.10.基础信息管理 (9) 4.3.11.系统管理模块 (9) 4.3.12.日志管理模块 (9) 1.系统概述 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关于滑坡、泥石流类灾害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质灾害的防治常常因为工作的分散,造成标准化程度较差,资源共享较难的问题。 本系统基于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y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区域)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变体

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通过对变形因素、相关因素及诱因因素信息的相关分析处理,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同时,揭示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点)做出预测。 2.建设内容 系统利用位移传感器、雨量计、视频网络监测等相应的专业设备,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配合、补充专业的地质灾害中与预警、决策系统来构建地质灾害防测体系的新方法,对地质灾害实施连续、实事、动态的监测,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满足自动化的要求,从而协助相关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业务工作能够高效协调进行,从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根据建设进度要求以及结合灾害点实际情况,方案设计模块及总体系统框架如下:本系统在标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准确地做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处理灾害的措施,能有效的缓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突发性造成的损失。 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针对各个灾害点实际情况,选择高科技探测设备探查清楚。视频监控系统一方面,在距离合适同时具备施工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铺设光纤;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移动GPRS为无线传输通道,可对范围广,环境恶劣,技术、质量要求高的地域进行廉价、便捷、不受时间空间制约、长期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在线监测。 图1系统构成示意图 3.1.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GPRS无线传输和internet互联网络或卫星通讯方式构建地质环境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传输设备必须具备GPRS通道。 所使用的监测设备满足如下工作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