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初稿)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组

2011年5月

目 录

1 系统的总体构架

2 监测系统

2.1 监测信息的流程要求

2.2 站点布设的技术要求

2.2.1 站点布设原则

2.3 监测站点管理

2.4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3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3.1 平台硬件设备的配置要求

3.2 平台软件的配置要求

3.2.1 平台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3.2.2 平台应用软件的技术指标要求

3.2.3 平台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4 预警系统

4.1 预警方式要求

4.2 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4.2.1 传真群发

4.2.2 广播预警系统

4.2.3 短信平台

4.2.4 第三方平台

5 群测群防体系

5.1 责任制内容要求

5.2 预案内容要求

5.3 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

5.3.1 宣传

5.3.2 培训

5.3.3 演练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

1 系统的总体构架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三大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包括责任制落实、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等。

2 监测系统

2.1 监测信息的流程要求

自动监测站通过配置的数据传输信道(可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 短信、程控电话网(PSTN)、超短波(UHF/VHF)、卫星等信道)自动发送雨水情信息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有条件可同时发送到省水情中心或市水情分中心,实现省市县信息同步共享。

人工监测站信息以电话语音方式及时报送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简易监测站信息由观测人员通过可能的方式及时报告县、乡(镇)防灾负责人。

2.2 站点布设的技术要求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2.2.1 站点布设原则

(一)雨量站布设原则

(1)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或人工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2)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的、且有人看管的地段,要注意

避开雷区。

(3)地形控制原则:山区降雨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布设雨量站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作用。

(4)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

(5)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

(6)已有的雨量监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监测信息相应进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二)水位站布设原则

(1)面积超过100 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的布设水位观测站,有条件的布设自动水位站。

(2)流域面积50~100 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小流域,河流沿岸有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区或有较重要工矿企业、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布设人工水位观测站或简易水位观测站。其它小流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简易水位观测站。

(3)对于下游居民集中的水库山塘,没有水位观测设施的,适当增设水位观测设施。

(4)水位站布设地点应考虑预警时效等因素综合确定,尽量在山洪沟河道出口、水库、山塘坝前和人口居住区、工矿企业、学校等防护目标上游。

(5)站网布设时应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

(6)已有的水位观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观测信息相应进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2.3 监测站点管理

自动监测站点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完成信息实时接收处理,并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 SL323-2005)存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数据库;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应对各自动监

测站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水雨情数据和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可直接修改站点运行参数及召测。

数据接收处理硬件设备主要由1套数据接收通信设备、2台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和1台维护用便携式计算机组成,其中数据接收通信设备的配置根据各试点县监测站选定的通信方式进行相应配置,并做好防雷措施。

2.4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自动雨量监测站一般不建设雨量观测场,雨量传感器设备选用翻斗式雨量计,可安装在屋顶平台,或在开阔地采用架杆架起监测设备,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水平距离不得少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且应力求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

自动水位观测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对已建水位井的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位计;未建井或不能建井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或超声式水位计。

人工雨量监测站配置虹吸式雨量计进行人工观测雨量,人工水位站主要修建水位观测尺和观测道路。

简易监测站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

主要监测设备技术指标参考如下:

(1)翻斗式雨量计

①承雨口口径Φ200+0.6mm;

②分辨率0.5mm或0.2mm或1.0mm(根据年平均降雨量确定);

③雨强测量范围0~4mm/min(允许通过最大雨强8mm/min);

④测量精度:根据不同分辨率雨量传感器的自身排水量确定,总体不超过±4%;

⑤工作环境:温度-10℃~+50℃,湿度<95%(40℃);

⑥误码率小于10~4;

⑦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6000h。

(2)浮子式水位计

①量测范围0~40 m;

②分辨率1.0 cm;

③测量精度:≤±2cm(≤10m),≤±2~3cm(10~15m),≤

±3cm(≥15m);

④工作环境:温度-10~+50 ℃,湿度<95%(40℃)。

(3)气泡压力水位计

①测量范围:0-15m、0-20m、0-35m;

②供电电源:8-16VDC,使用电流:25mA/24hr avg;

③输出:SDI-12,RS232;

④压力范围:0-22 psi;

⑤精度:0.05% F·S,分辨率:0.0001 psi;

⑥压缩机类型:活塞和圆筒压缩机;

⑦工作环境:温度-40℃~+60℃,湿度 0-95%(无凝结)。

(4)超声式水位计

①测量范围:0.8~10m;

②分辨率:1.0cm,精度:±0.25%F·s;

③接口方式:RS-232、RS-485、TTL电平、4-20mA模式输出、并行口输出、电流环输出;

④平均无故障时间:≥8000小时。

(5)遥测终端(RTU)

遥测终端的功能指标如下:

①可外接增量式 (翻斗式) 雨量传感器、可外接水位传感器;实现GPRS、GSM、PSTN等方式的发送和接收传输功能;

②具有定时自检发送、死机自动复位、站址设定、随时召测、掉电数据保护、实时时钟校准、数据人工置入、直观现场显示和设备测试等功能;

③支持休眠唤醒工作方式;能够通过软件设置(包括远程设置)数

据传输体制、数据报送频次等;所有外部接口具有光电隔离能力;

④能存储一年的原始水情数据,RTU固态存储器容量不小于4MB;可接受分中心管理,与分中心实现双向通信;支持远程诊断、远程设置、远程维护等。

遥测终端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①供电方式:蓄电池向设备供电,太阳能电池板浮充供电;

②值守功耗:小于等于2mA(电池电压12V时);

③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25,000小时;

④工作温度:-30℃~+60℃,湿度:0~90%。

(6)通信终端

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传输通信,应根据试点县的通信资源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PSTN、超短波、北斗卫星等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其设备技术指标如下:

1)GPRS/GSM模块

①工作频率:支持双频GSM/GPRS ,符合ETSI GSM Phase 2+标准;

②协议:支持TCP/IP,标准的AT命令集;

③发射功率:2W(900MHz)/1W(1800MHz);

④功耗(mA@12V ):≤150mA(工作),≤10mA(空闲);

⑤电源:+5V ~+35 V;

⑥频率误差:≤0.1ppm;

⑦数据接口:RS232/RS485;

⑧工作温度:-25℃~+60℃。

2)北斗卫星终端

①天线波束宽度:俯仰方向25°~90°,水平0°~360°;

②频率:接收S波段,发射L波段;

③接收灵敏度:C≤-157.6dBW;

④接收信号误码率:≤1×10-7;

⑤发射EIRP值:≥13dBW;

⑥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5000小时;

⑦功耗:平均功耗≤6W,发射最大功耗≤120W;

⑧工作环境:温度-20℃~+55℃,湿度5%~98%(45℃);

⑨电源:9~32V DC;

⑩接口标准:RS232C。

3)超短波通信终端

①工作频段:220~240MHz;

②数据速率:19200bps;

③运行模式:半双工;

④信道带宽:12.5/25KHz;

⑤功率:1~5W。

4)PSTN MODEM

①调制方式:ITU-TV.90/V.3.4/V.32BIS/V.32/V.22等协议;

②工作方式:异步;

③线路方式:拨号线、专线;

④最高传输速率:上传极速可达33600BPS,下载极速可达

56000BPS;

⑤接口模式:RS232C 串口;

⑥工作环境:温度10℃~80℃,湿度≤85%(不凝结)。

(7)电源

自动监测站采用太阳能浮充蓄电池方式供电,根据自动监测站采用的通信方式不同,其电源配置方案如下:

①采用GSM和GPRS通信信道组网的自动监测雨量站,其电源配置方案为:每个测站配置 38AH/12V蓄电池,20W太阳能板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②采用PSTN、VHF和卫星通信信道组网的自动监测雨量站,其电源配置方案为: 每个站配置65AH/12V蓄电池,30W太阳能板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③自动监测水位站的电源配置方案为:每个站配置100AH/12V蓄电池,60W太阳能板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如下:

①蓄电池采用铅酸免维护可充电蓄电池。对于高寒地区,应选用耐低温的蓄电池;

②太阳能板采用进口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最大工作电压:

17V,开路电压:21V;

③充电控制器电压:12/24V DC,最终充电电压:13.8V,气息电压:14.5V,工作环境温度:-25℃~50℃。

(8)防雷

防雷系统包括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地网。天线、站房等位于避雷针45°角以下的安全区内,地网接地电阻达到<10Ω指标。如采用PSTN 通信信道的应安装电话避雷器、采用VHF通信信道的应安装同轴避雷器。室外信号传输电缆均采用屏蔽电缆,电缆用Φ50的镀锌管套护,采用沟埋方式,防止数据信号线引雷。信号线缆与RTU设备连接端应安装信号避雷器。有关避雷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信号避雷器

Umin:12V,Umax:18V,应用:RS232,保护脚:1~9脚,最大容通电流:340A,动作时间:<10ns,电容:<30pF。

②同轴避雷器

频率范围:DC 500MHz,最大承受功率:400W,电压驻波比:〈1.1 VSNR,放电开始电压、电流、次数:DC350V±20%、500A、500次以上,阻抗:50,反应时间:50ns,输入损耗:〈0.1dB。

③电话信号避雷器

工作电压:110V,动作电压:180V,最大容通电流:7.5kA,响应时间:<10ns。

(9)虹吸式雨量计

①记录纸分度范围:0.1mm~10mm

②记录误差:±0.05mm

③降水强度记录范围:0.01mm/min~4mm/min

④承水口内径:ф200+0.6mm

(10)水尺

选择水尺形式时,应优先选用直立式水尺,当直立式水尺设置或观读有困难而断面附近有固定的岸坡或水工建筑物的护坡时,可选用倾斜式水尺;在易受流冰、航运、浮运或漂浮物等冲击以及岸坡十分平坦的断面,可选用矮桩式水尺。水尺的设立应满足《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规定要求。

(11)简易雨量站设施

简易监测雨量站信息采集设备技术要求如下:

①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雨量观测器。雨量观测器承雨口径为

Φ200+0.6mm,在制作时可采用铁皮、塑料等材质。

②简易雨量观测器安装时要有支架进行固定,应注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在承水器皿外标注区域内预警雨量值。

(12)简易水位站设施

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进行人工水位监测,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①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为木桩或石柱型;

②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

③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并根据各观测点实际情况,标注预警水位。

3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3.1 平台硬件设备的配置要求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主要硬件设备如下表: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主要硬件设备表

序号项 目单位数量备注

1路由器台1

2交换机台1

3防火墙套1

4VPN网关台1不租用专线时采用

5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台2

6应用计算机台3

7网络激光打印机台1A3黑白

8不间断电源(UPS)套13KV/4H

9网络布线项1

10机房环境改造项1包括接地和防雷系统

各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1)路由器

网络协议:支持IEEE 802.3X;局域网接口:10/100/1000Mbps,2个以上;内置防火墙,Qos支持,VPN支持;扩展模块:4个以上;Flash 内存256MB以上;DRAM内存1024MB以上。

(2)交换机

24个固定的10/ 100M以太网口,1个console口;2个扩展模块插槽, 用于连接100M/1000M模块和堆叠模块;交换容量≥12.8Gbps,包处理能力≥6.55Mpps(所有端口实现线速路由和转发)。

(3)防火墙

基于NT架构,内存≥ 256M,10/100BASE-TX接口≥4个,并发连接数≥40万,吞吐率≥250M,支持IP/MAC绑定等

(4)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

中档品牌机架式服务器,CPU主频:2000MHz以上;内存:2GB以上;硬盘:72G以上×3热插拔;支持磁盘阵列;多功能千兆网卡。

(5)移动维护计算机

Core 2 Duo处理器,2.0G以上主频,1G以上内存,160G以上硬盘。

(6)应用计算机

CPU:Intel双核1800MHz以上;内存:1024MB以上;硬盘:160GB以上;液晶显示器:17"以上;显卡内存128M以上;网卡:10/100M。

(7)UPS电源

功率3KVA,延时4小时,单相三线在线互动式,3毫秒同步切换,四个国标插座。电池欠压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热保护,输出过载、电池低压、市电异常、UPS故障报警功能;12V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组。

(8)机房环境改造要求

机房改造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对其进行改造,面积为30平方左右,改造内容为机房改造、供电系统、空调系统、防雷接地四部分组成。

①机房改造

按照计算机机房标准进行改造,对装饰材料的选择要达到吸音、防火、防潮、防尘、防变形、抗干扰、防静电等要求。

②机房供电系统

机房的设备供电和空调照明供电分为两个独立回路,总用电量

3KW,其中设备供电由UPS提供并按设备总用电量的1.3倍进行预留,而空调照明用电由市电提供并按空调设备的要求供配。

③机房空调系统

选用户式柜机一台,制冷量为2匹,采用上送风下回风方式。

④防雷接地系统

电源防雷: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室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配电柜内主控开关后加装三相装DS150E/4防雷器,电缆内的空线对相应作保护接地。UPS前端加装DS44S防雷器。

弱电防雷:主要防护交换机端口,防止感应雷电沿网络电缆传输损坏设备,防雷器选用RJ45接口的ZS-CATS。

接地系统:计算机场地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姆,并且采取共用接地的方法将避雷接地、设备安全接地、交流地、直流地统一为一个接

地装置。如有特殊要求设置独立地,则应在两地网间用地极保护器连接。

3.2 平台软件的配置要求

3.2.1 平台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平台应用软件应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发布服务、预警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

(一) 基础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支持,系统必须提供以下信息查询服务:

1、县乡村基本情况:县简介及各乡镇、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县、乡、村名称、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总人口、家庭户数、房屋数、历史洪水线下(人口、家庭户数、耕地面积、房屋数)、可能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影响(人口、家庭户数、房屋数)、乡镇负责人及联系电话、乡镇防汛负责人及联系电话、村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2、小流域基本情况:包括小流域名称、上级河流、流域面积、河长、河道比降、河源位置、河口位置、涉及乡数(名)、村数(名)、村组数、户数、人口数、房屋、历史洪水线下(人口、家庭户数、房屋)、可能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影响(户数、人口、房屋)、关联监测站等。

3、监测站基本情况:查询分为雨量站和水位站两种,雨量站信息包括站号、站名、站址(所在乡镇、村)、经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类别(自动站、人工站)、所属小流域、关联乡村、雨量预警指标、(1、3、6、12、24小时)最大雨量及出现时间、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水位站信息包括站号、站名、站址(所在乡镇、村、组)、经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类别(自动站、人工站)、所属小流域、关联乡村、水位预警指标、历史调查最高水位及时间、实测最高水位及时间、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等;

4、县乡村预案:查询县、乡、村预案。

5、历史灾害情况:查询本县历史上山洪灾害发生总体情况及各典型年的灾害情况,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灾害描述等。

6、工情信息:查询河流、水库、堤防等三类防洪工程信息,以防洪工程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准。

以上基础信息应具有检索、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数据导入导出等功能。

山洪灾害基础数据及社经数据由各县进行统计后,交软件开发单位通过程序自动批量录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由管理员进行人为调整。

(二)水雨情监测查询

水雨情监测查询主要用于实时监视水雨情状况,查询统计水雨情信息。系统分为水雨情报警、雨情监测、河道水情监测、水库水情监测四大部分。

系统表现方式以WEBGIS及表格方式为主。

1、水雨情报警要求:预先设定时段雨量报警值、河道水库水位报警值,系统自动根据设定的条件判断是否产生报警,如果满足条件则在地图上闪烁、动态文字、声音等方式提示预警,并能显示预警相关信息;

2、雨情监测要求:(1)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各雨量监测站8时以来(可自定义)降雨量;(2)可按区域、时间、时段长查询显示该区域该时段内的雨量、平均雨量、最大雨量、各站降雨过程柱状图及数据表,并显示所查询区域的雨量站总数、雨量强度统计等;区域可按县、乡、小流域、单站进行划分,在选择时间时,除应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外,还需有时段长(1、

3、6小时、日、旬、月)的快捷选择(或自定);(3)显示查询全县降雨等值线图和等值面图;(4)能接收气象部门雨量信息,加入到本系统。

3、河道水情监测要求:(1)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各站当前水位、流

量、水位变化趋势、超警戒、保证情况等,并提供当前水位示意图;(2)以列表形式显示选定区域内任意时段的各站水位、水势、流量,超警戒、保证情况、历史最高水位及发生时间、最大流量及发生时间,以图形式显示水位、流量过程线(显示特征值: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警戒流量、历史最大流量等)。

4、水库水情监测要求:(1)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各水库当前水位、水位变化趋势、预报水位、超汛限情况等,并提供当前水位示意图;(2)以列表形式显示选定区域内任意时段的各水库水位、水势、超汛限情况、坝高等,以图形式显示水位、流量过程线(显示特征值:汛限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坝顶高程等)。

(三)气象国土信息服务

系统必须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实时雨量信息、实时/历史台风路径、实时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基本信息及监测信息。

(四)水情预报服务

洪水预报属于专题研究范围,其成果要接入信息服务系统,因此必须提供接口服务。

(五)预警发布服务

1、预警指标和等级划分

系统对所有监测站实时雨量、实时水位进行分析,根据预警模型指标决定预警等级,雨量站预警指标分为:警戒雨量(准备转移)、危险雨量(立即转移);水位站分为:警戒水位(准备转移)、危险水位(立即转移)。

当监测站水雨情达到相应临界值时,即产生预警,并按照乡镇进行合并,每个乡镇只允许有一个预警,预警等级以该乡镇下多个预警监测站中等级最高的为准。

乡预警分为乡1级、乡2级,根据该乡范围内监测站最高预警级别确定。

县预警分为县1级、县2级、县3级,根据全县范围内灾害的面积和程度确定。

以上预警指标和等级划分由各县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预警流程

预警分为两个阶段:内部预警(对防汛人员)和预警发布(对社会公众)。

当预警产生后,系统在地图上对应的乡镇图标闪烁,防汛值班人员看到预警后,进行查询核对,并经防汛指挥部会商后确定预警级别和范围,通过多种方式向相关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并接收责任人的反馈信息。

出现预警信息后的工作流程(预警状态)可概括为:新预警(出现预警)→内部预警(对防汛人员)→发布预警(对社会公众)→响应启动→响应结束。

3、功能要求

在预警发布服务中应具有预警信息和状态显示、内部预警、预警发布、预警反馈、预警记录查询、预警指标显示修改等功能。

(1)预警信息和状态显示

预警信息和状态以预警地图和预警列表形式显示。

预警地图:根据预警分析结果,在地图上以不同颜色闪烁的方式展示各乡镇的预警级别等信息;已开始处理的预警取消闪烁,显示目前所处的状态,包括已内部预警、已发布预警、已启动响应等三种状态,响应结束后的预警人工从地图上删除(关闭预警)。在预警地图上应提供进行当前预警状态的下一步操作。

预警列表:以列表方式显示预警信息,包括“发生乡镇、预警级别、预警时间、预警内容、预警状态”等信息,并提供影响范围分析结果。

(2)内部报警:根据预警级别的不同,将符合预警条件的信息自动指向相关负责人,人工发布短信;

(3)预警发布:经过县防汛指挥部门确认后的预警信息,可发送短信到各级相关防汛责任人;并可发布突发预警信息。发送对象通过预先定义好的规则自动获取。

(4)预警反馈:显示未关闭预警的所有短信记录,包括“姓名、单位、电话、预警级别、发送时间、信息内容、回复情况”等信息,如果收信人未回复,则在短信回复时间一栏显示“未回复”,否则给出反馈时间;

(5)预警记录查询:显示最新的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包括反馈信息;

(6)预警指标:提供预警指标的查询功能,并能分别设置县、乡、测站等多种级别的水位、雨量临界指标,其中雨量指标的时段长也可以用户自定义;

(7)响应部门和人员设置:能对部门进行管理;能对部门响应标准(全部响应还是领导响应)进行设置;能设置部门领导人(多个);能对人员-部门关系进行管理,从而确定预警产生时,预警信息的发送对象和范围;

(六)应急响应服务

根据预警结果及信息发布情况,各相关部门要启动相应的响应预案。系统跟踪县、乡镇的响应执行情况,直到响应结束。

应急响应服务应包括以下功能:

响应工作流程:以图形方式显示工作流程,供使用人员参考;

响应地图:在地图上显示响应启动图示,并提供响应相关操作用户接口;

响应列表:显示各乡镇所有关联内部预警和预警发布的应急响应状态信息列表,包括“预警级别、预警时间、预警发布级别、预警发布时间、响应级别、响应启动时间、响应结束时间”等信息,并可以根据预警启动、修改和结束响应,提供历史响应的查询功能;

响应措施:以图表的方式显示响应措施的种类,可查看各个级别的

响应措施;

响应反馈:在列表中显示各个乡镇响应反馈信息,包括“预警时间、下派工作组、投入人员、需转移群众、已转移群众、受围困群众、死亡人数、失踪人数、倒塌房屋”等信息,并提供实时录入功能,以便实时跟踪进展情况

(七)系统管理

系统登录:此功能完成用户登录,不同的身份会有不能的功能权限。登录的过程验证用户名与密码,同时判断用户的角色,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另外,系统还应提供修改密码、用户注销等功能。

菜单管理:管理员可以动态管理增删系统中所有的菜单项目,指定它所指向的URL联接。该功能是整个权限模块中最基础的数据,是权限控制的对象。

组权限和用户管理:用户不直接跟菜单权限发生联系,而是通过用户组实现授权管理,管理用户组对所有的菜单项具备哪些操作权限,操作权限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同时对所有操作用户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ID、用户登录名、用户名称、用户密码、用户所属组等。

后台日志管理:在该系统中所有发生了实际操作,需要记录操作日志的情况下,调用该日志管理模块相关接口,记录下何人何时于何处进行了何操作,并写入数据库中,以供管理员查询和事件追朔。针对整个系统所有角色产生的所有操作日志,以多种查询方式供管理员进行查询。查询方式包括:按操作用户、操作时间段、操作功能、操作方式、操作IP地址、按以上方式组合查询。

3.2.2 平台应用软件的技术指标要求

(一)总体技术要求

系统总体采用B/S模式,用户使用浏览器能够完成所有操作,部分功能可采用C/S模式。

开放性要求:支持多种硬件平台,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具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试题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一、单选题 1、开挖深度大于等于(A )的基坑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A、5m B、6m C、7m D、8m 2、基坑工程施工前,应有(C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 A、涉及方 B、勘探方 C、建设方 D、施工方 3、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不知,周边( B)应布置监测点。 A、中部、端部 B、中部、阳角 C、端部、阳角 D、端部、阴角 4、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 C ) A、10m B、15m C、20m D、25m 5、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置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 C ) A、0.5倍 B、1倍 C、1.5倍 D、2倍 6、围护墙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 C ) A、1m-3m B、2m-4m C、3m-5m D、4m-6m 7、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指点间( B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A、1/2 B、1/3 C、1/4 D、1/5 8、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 A )根 A、3根 B、4根 C、5根 D、6根 9、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 D )

A、10m-30m B、20m-40m C、30m-50m D、20m-50m 10、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 C )。 A、1m-3m B、2m-4m C、3m-5m D、4m-6m 11、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 C ) A、0.15mm/m B、0.2mm/m C、0.25mm/m D、 0.3mm/m 12、开挖深度为6米的一级基坑,现场进行检测的频率为( B ) A、1次/1d B、1次/2d C、2次/1d D、3次/1d 13、一级基坑土钉墙顶部水平位移累计绝对值超过( C )应进行报警。 A、20mm B、25mm C、30mm D、15mm 14、一级基坑土钉墙顶部水平位移的变化速率超过( D )应进行报警。 A、2mm/d B、3mm/d C、4mm/d D、5mm/d 15、一级基坑土钉墙顶部水平位移累计绝对值超过( D )应进行报警。 A、10mm-15mm B、15mm-25mm C、25mm-30mm D、 30mm-35mm 16、一级基坑土钉墙顶部水平位移的变化速率超过( B )应进行报警。 A、1-5mm/d B、5-10mm/d C、10-15mm/d D、15- 20mm/d 17、地下水位变化累计值超过( D )应进行报警。 A、250mm B、500mm C、750mm D、1000mm 18、地下水位变化速率超过( B )应进行报警。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 (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风险预警与监测系统需求说明

风险预警与监测系统需求说明 一、开发目标 实现全行范围内各层级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风险预警信息和风险监测信息的共享,实现自下而上的风险预警、风险处置信息的推送和流程化管理,实现自上而下的风险监测和风险监督。 二、用户管理 最终用户主要是分行资产条线的客户经理和管理人员,也包括各层级领导,能够熟练的使用浏览器和文字处理软件;预计本系统开放时间与分行办公管理系统同步,本系统需单设系统管理员一名,预计本系统同时在线人数不超过100人。 非系统管理员用户权限管理表安排思路如下: 机构分为:支行、分行条线部门、分行风险管理部门三类;条线分为:公司、小企业、零售、微贷四类;角色分为:支行操作员、支行行长、部门操作员、部门领导和行领导五类。 三、功能模块 1、临期业务风险预警模块 所有临期业务风险预警均自下而上发起。 发起流程为:支行操作员发起→支行行长审批→推送至

分行条线部门和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分行风险管理部门标注风险预警的有效性 按月生成临期业务预警情况报告表 格式如下: 2、风险资产动态名单化管理模块 风险资产依据管理层级自下而上分为重点关注客户、问题客户、不良客户和已核销客户四类,流程可自下而上亦可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发起流程为:支行操作员发起→支行行长审批→推送至分行条线部门审批→条线部门二级审批后推送至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审批→分行风险管理部门二级审批后纳入或移出对应名单 自上而下发起流程为: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发起→纳入或移出对应名单→推送至支行和分行条线部门 按月生成风险资产名单和变化情况表 格式为:

3、原始数据导入(系统管理员导入) 一次性导入风险资产动态名单初始数据;按月导入风险资产月度清单 4、待处理风险信息推送 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资产月度清单,自动生成待处理风险资产信息,推送给分行条线部门和管辖支行,分行条线部门和管辖支行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反馈 发起流程为:分行风险管理部门推送→分行条线部门和管辖支行进行反馈→分行风险管理部门标注反馈的有效性按月生成风险信息处置情况表 5、风险监测 根据风险资产月度清单按不同统计口径生成当期明细清单;根据风险资产月度清单按不同统计口径生成任意两个时点之间的报表和明细资产变化情况清单。 四、数据结构

物价局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市物价局 价格监测预警系统

目录 一、单位基本情况 (4) 二、项目基本情况 (4) 三、项目建设目标 (5) 四、网络拓扑 (6) 4.1网络结构 (6) 4.2网络说明 (6) 五、总体架构 (6) 六、项目建设内容 (7) 6.1业务系统架构 (7) 6.2系统业务功能 (8) 6.2.1采报管理 (8) 6.2.2任务管理 (9) 6.2.3监测预警 (10) 6.2.4数据统计分析 (10) 6.2.5办公管理 (12) 6.2.6基础数据管理 (12) 6.2.7系统管理 (12) 6.2.8价格鉴证管理 (12) 6.2.9成本鉴审管理 (13) 6.2.10监测数据发布 (13) 6.2.11系统集成 (13) 七、项目建设意义 (14) 八、采用的技术与规范 (15) 8.1软件架构 (15) 8.2技术架构 (16) 8.3安全体系架构 (17)

九、项目开发工期计划 (17) 十、硬件设备参数 (18) 十一、投资概算 (18) 十二、实施计划 (19) 12.1实施目标 (19) 12.2实施计划 (19) 12.3项目领导小组 (20)

一、单位基本情况 **市物价局位于**市政务文化中心B区一层,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价格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国家、省价格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商品、服务价格规定的贯彻实施。 (二)制定全市价格总水平年度调控目标和调控措施,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和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价格。 (三)拟定地方性价格规章草案,制定价格管理规范性文件;指导全市价格行政复议工作和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实施价格听证会制度、价格公告制度。 (四)管理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制定和调整市级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指导。 (五)负责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和调整省委托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治理乱收费;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性服务收费实施收费许可证管理和年审制度;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统计报告制度。 (六)负责全市价格行政执法和价格举报工作,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组织和指导开展全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七)负责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 (八)负责全市价格鉴定、价格信用认证以及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和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定的“双认定”等工作;负责全市价格监测、价格预警、价格信息发布等工作。 (九)指导、监督全市价格管理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内部价格约束机制,指导行业组织价格自律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省价格监测预警管理办法》、《**省物价局关于做好当前价格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全市价格监测预警系统,进一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技术资料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4 监测项目 4.1 一般规定 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 1 支护结构。 2 地下水状况。 3 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 4 周边建筑。 5 周边管线及设备。 6 周边重要的道路。 7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4.2 仪器监测 4.2.1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 表4.2.1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续表4.2.1

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执行。 4.2.2 当基坑周边有地铁、隧道或其他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4.3 巡视检查 4.3.1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4.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 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 5)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 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 周边环境: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模板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1概述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中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经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摘要:山洪灾害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开发设计山洪灾 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个地区的水文环境情况,密切关注山洪灾害隐患,及时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们的安 居乐业。本文分析了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阐述了山洪灾害监测 预警系统开发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损害,大范围的植被被乱砍乱伐,受到地形地貌、降雨等情况的影响,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造成较大范围的破坏。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 合理设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各个模块,优化和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 当地的水文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优势。 一、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水文、地形地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山丘区域容易受到 地质地形的影响,山洪灾害的监控和防治范围很大,再加上很多地区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局 部区域小气候变化明显,这对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设计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很 多地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点覆盖率相对较低,网点布设比较少,雨量监测网点的自 动化水平较低,无法实时有效地采集暴雨洪水来临之前的征兆信息,水文站网点主要位于一 些宽大河流上,中小型河流上的水文站点比较少,并且相关观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比较落后。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缺少科学有效的滑坡和泥石流监测设备,特别是对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区,监测点设置不足,一些水文情数据采集还依靠人工报汛、人工观测,技术手段落后,通 信设施陈旧,水文情况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时效性很差,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1]。同时,我 国山丘地区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比较薄弱,降雨水文预报精度较低,山洪灾害的科学预测不 准确,山丘地区的很多小河流没有设置洪水预警和预报系统,即使设置了报汛站点,但是报 讯段次数比较少,再加上山洪灾害的预见预报间隔比较短,无法发挥有效的参考决策作用。 另外,村间、乡镇和县市的警报分布主要是依靠移动电话终端、通信网络来传递传真信息和 语音信息,而没有设置专门的警报发布系统,村、镇和乡级的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基站 之间主要是通过电缆线路进行信息传输,这些电缆线路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各种通信故障,山丘地区的固定电话终端容易遭受雷击损害,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势 在必行。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设计 1、系统组成 (1)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和防御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 和防治信息采集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提供全面的山洪灾害数据信息,包含数据库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包括预警系统、 预报决策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建立县级以上的山洪防汛指挥体系,对于 山洪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应建设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实时获取水雨情信息,实时发布 山洪灾害警报预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必须具有水雨情和气象信息查询、水雨情报汛、 预报决策、水文信息预警等功能[2]。 (2)监测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应配置合理的设备设施,构建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科学布设监 测站网,村、乡的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应尽量采用简易的监测设备,县级的山洪灾害检测系统 应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和经济状况,引进自动化程度高、先进、实用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 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破坏范围广,应适当加密各个地区的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及时发布山洪灾害的预警信息,有效控制水雨情[3]。 2、系统设计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实施技术方案 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8月

1.项目名称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2.项目背景及项目目标 2.1 项目背景 自然灾害(英语:natural hazard、natural disaster),又称为自然灾难、天然灾难、天然灾害、天灾、天祸、天患、灾荒,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会给周围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灾害。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1]。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的弹性受其的影响或其恢复的能力有关[2]。在我国,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存在形式。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和森林火灾等。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灾害发生时,地质灾害本身带来的破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灾害往往会对灾害地区的供电以及通信网络造成破坏,常常会导致受灾地区与外界的公众通信中断,使得外界难以获取解灾区的具体受灾情况,延误灾后救援的最佳时机,给灾区人民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因而对灾害频发区域的实施监测与灾害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现有的多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局部小范围的,大量的还是人工监测手段;其次,监测系统采用的通信技术多不能实现无线覆盖,而且可靠性与安全性也难于得到保障;再者,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突发性的,且多在地势险要的山区,系统的电力和通信常常难于得到保障。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依靠人的力量进行信息交互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极端条件下使得信息中断,使得灾区成为一片孤岛,无法为决策部门和相关专家实时查看地质灾害现场的状况和作出救灾部署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延误灾后救援。 2.2 项目目标 本项目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搭建独立的专用低功耗无线网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实时的监测;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该系统通过系统独立的通信网络将预警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 版

新百年国际商业中心基坑 支护监测方案 方案编制人:薛超林 审核:肖宁祥 审定:谢成 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乙测资字45012034 计量认证证书: 20 1431E 04月20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2 监测目的 (2) 3监测项目 (2) 4 方案编制依据 (2) 5、监测布点 (3)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3) 7监测频度 (4) 8监控报警 (4)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4)

新百年国际商业中心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14.3米~17.4米,基坑周长约700米。属于临时性基坑支护工程,基坑边坡采用桩锚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年。 2 监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 监测项目 1)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2)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3)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4)地下水位监测。 5)基坑护坡顶土体深层位移监测。 主要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 4)《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 6)委托方提供的图纸。 5 测点布置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1.建设目标 根据防汛形势和现状,全面吸收其他地市先进的应用经验,建设一个满足防汛值班人员及领导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的信息化系统。将现有的多个系统进行数据及技术整合,完善前端防汛感知层面,实现数据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满足我区防汛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与保障能力,特别是提高监测站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稳定性,增强监测预警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山丘区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为实现2020-2021年山洪灾害防治总体目标夯实基础。 2.建设内容 1、视频监测站点补充完善 2、水雨情监测站点补充完善 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3.山洪灾害预警平台 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雨量的关注,当雨量变化时,需要关注水位的变化,同时查看气象信息,包括主要影响雨量水位的台风信息及长期气象预测的卫星云图和短期预测气象信息的气象雷达图。当情况紧急时,需要根据情况调用预案,同时通过责任人信息管理、抢险队伍等,调派相关责任人按照预案调度防汛物资进行抢险。 (一)综合数据库 综合数据库是系统的信息支撑层,存储和管理各应用子系统所需

的公共数据,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数据汇集平台主要完成实时数据的自动汇集,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按照不同数据来源设计相应的汇集录入工作流程,最大程度的实现数据汇总录入的自动化,减少数据入库的工作量。 ?数据接口开发 数据接口开发主要实现与市级山洪系统、区山洪系统等平台数据对接。 (二)应用支撑平台GIS平台 系统将设计和开发统一的GIS系统,本期GIS平台以电子地图,将业务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空间与属性数据管理。 ?平台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地理数据收集与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等。 ?平台功能 系统将设计和开发统一的GIS系统,能提供支持谷歌地图和Bing 地图,支持显示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并提供灵活的业务应用配置功能,并对外提供丰富的应用接口供业务系统调用,包括: 1)平台具备漫游,缩放,图元点的选取,图元矩形、圆形、多边 形选择,距离测量,面积测量,鹰眼图,属性数据查找图元, 圆饼图/直方图专题图显示,比例尺显示和图例显示等通用的

监控预警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监控预警服务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意义 1982年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正式将地下空间列为“潜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说,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国土资源。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开发地下空间有着现实需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城市容量的扩张需求与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足,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控制政策,城市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另寻出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改善地面环境,同时也是解决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贫乏矛盾的有效途径。 1.1.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的模式,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既要珍惜和节约使用每一寸土地,又要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现有的空间上挖潜增效,坚持地上地下复合开发,走集

约化、立体化、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使城市的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实现由“二维”向“三维”转变,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极大地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实践表明,充分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至少可增加城市空间面积30%左右。 1.2.提高土地资源综合效益 1.缓解城市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 城市空间发展若单纯地只是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和现行体制的限制,而向高空发展,建高层建筑,修高架桥、立交桥,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加剧城市交通在战争及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表现,使城市空间发展逐渐走进恶性偱环,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能节省地面空间,优化地上空间布局,有效降低容积率,增加绿地率,缓解交通压力是明智之举。 2.改善人居环境及城市生态环境 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不仅提高了城市人防备战功能和防护能力,同时也改善了城市地面环境,可以将产生很大噪声、振动、尘埃的项目放入适宜的地下空间,可以减少地面的污染,保证地面可以有更多的绿化,减少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今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1.系统概述 (3) 2.建设内容 (3) 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4) 3.1.系统功能特点 (4) 3.2.设备技术指标 (5) 4.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软件) (5) 4.1.系统结构框架 (5) 4.2.系统功能特点 (6) 4.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7) 4.3.1.三维地理信息模块 (7) 4.3.2.灾害数据管理模块 (7) 4.3.3.信息浏览查询模块 (7)

4.3.4.预警管理模块 (8) 4.3.5.报表图表模块 (8) 4.3.6.资料管理模块 (8) 4.3.7.公文管理模块 (8) 4.3.8.网上信息发布模块 (8) 4.3.9.用户管理模块 (8) 4.3.10.基础信息管理 (9) 4.3.11.系统管理模块 (9) 4.3.12.日志管理模块 (9) 1.系统概述 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关于滑坡、泥石流类灾害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质灾害的防治常常因为工作的分散,造成标准化程度较差,资源共享较难的问题。 本系统基于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y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区域)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变体

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通过对变形因素、相关因素及诱因因素信息的相关分析处理,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同时,揭示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点)做出预测。 2.建设内容 系统利用位移传感器、雨量计、视频网络监测等相应的专业设备,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配合、补充专业的地质灾害中与预警、决策系统来构建地质灾害防测体系的新方法,对地质灾害实施连续、实事、动态的监测,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满足自动化的要求,从而协助相关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业务工作能够高效协调进行,从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根据建设进度要求以及结合灾害点实际情况,方案设计模块及总体系统框架如下:本系统在标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准确地做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处理灾害的措施,能有效的缓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突发性造成的损失。 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针对各个灾害点实际情况,选择高科技探测设备探查清楚。视频监控系统一方面,在距离合适同时具备施工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铺设光纤;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移动GPRS为无线传输通道,可对范围广,环境恶劣,技术、质量要求高的地域进行廉价、便捷、不受时间空间制约、长期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在线监测。 图1系统构成示意图 3.1.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GPRS无线传输和internet互联网络或卫星通讯方式构建地质环境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传输设备必须具备GPRS通道。 所使用的监测设备满足如下工作环境条件: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试题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试题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 试题 一、单选题(6题)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其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个。 A.15;3 B. 20;4 C.20;3 D.25;4 正确答案:( C )见规范【5.2.1】 2.以下关于基坑工程应实施监测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3m B.基坑开挖深度等于5m C.开挖深度等于8m D.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复杂 正确答案:(A)见规范【3.0.1】 3.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 A.2次/1d B.1次/1d C.1次/2d D.1次/3d 正确答案:(B)见规范【7.0.3】 4.一级基坑喷锚支护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绝对累计值(mm)和变化速率(mm/d)报警值是()。 A. 10~20;2~3 B. 25~30;2~3 C. 20~40;3~5 D. 30~35;5~10 正确答案:(D)见规范【表8.0.4】

5.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 A. 0.5 B.1.0 C.1.5 D.2.0 正确答案:(C)见规范【5.2.2】 6.以下关于裂缝监测说法错误的是()。 A.裂缝宽度监测可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 B.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C.裂缝长度监测可采用直接量测法。 D.裂缝深度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和凿出法。 正确答案:(A)见规范【6.6.3/6.6.4】 二、多选题(4题) 1.以下关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说法正确的有()。 A.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 B.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三级基坑 工程; C.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 铁、隧道灯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D.开挖深度大于5m的基坑工程; E.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指导书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 二○○七年八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史光前尚全民 副组长:王威王井泉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技术工作组 组长:胡维忠王井泉 副组长:杨昆郭良肖坤桃王顺长 成员:黄先龙丁洪亮张平仓韩友平 叶秋萍陈桂亚郭铁女袁雅鸣 张国学汪新宇任洪玉黄为 龚雯

目录 引言 (1) 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结构 (2) 1.1 设计原则 (2) 1.2 总体结构 (3) 2 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 (12) 2.1 设计原则 (12) 2.2 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13) 2.3 监测站网布设要求 (14) 2.4 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 (16) 2.5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20) 2.6 测站设备设施配置及投资控制 (30) 3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设计 (40) 3.1 设计原则 (40) 3.2 平台组成与功能要求 (40) 3.3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41) 3.4 数据库系统设计 (43) 3. 5 平台设备配置与投资控制 (45) 4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47) 4.1 设计原则 (47)

4.2 信息汇集子系统设计 (48) 4.3 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49) 4.4 子系统建设投资控制 (53) 5 预报决策子系统设计 (54) 5.1 设计原则 (54) 5.2 系统组成 (55) 5.3 水雨情分析预测模块 (55) 5.4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57) 5.5 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59) 5.6 子系统软件开发投资控制 (61) 6 预警子系统设计 (62) 6.1 设计原则 (62) 6.2 预警子系统的组成 (63) 6.3 预警流程 (64) 6.4 预警信息的发布 (65) 6.5 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 (67) 6.6 投资控制 (71) 7 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73) 7.1 组织指挥机构 (73) 7.2 分工与职责 (75) 8 宣传、培训及演练 (81) 8.1 宣传 (8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试题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试题 一、单选题(6题)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其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个。 A.15;3 B. 20;4 C.20;3 D.25;4 正确答案:(C )见规范【5.2.1】 2.以下关于基坑工程应实施监测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3m B.基坑开挖深度等于5m C.开挖深度等于8m D.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复杂 正确答案:(A)见规范【3.0.1】 3.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 A.2次/1d B.1次/1d C.1次/2d D.1次/3d 正确答案:(B)见规范【7.0.3】 4.一级基坑喷锚支护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绝对累计值(mm)和变化速率(mm/d)报警值是()。 A.10~20;2~3 B.25~30;2~3 C. 20~40;3~5 D.30~35;5~10 正确答案:(D)见规范【表8.0.4】 5.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斜管

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 A. 0.5 B.1.0 C.1.5 D.2.0 正确答案:(C)见规范【5.2.2】 6.以下关于裂缝监测说法错误的是()。 A.裂缝宽度监测可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 B.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C.裂缝长度监测可采用直接量测法。 D.裂缝深度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和凿出法。 正确答案:(A)见规范【6.6.3/6.6.4】 二、多选题(4题) 1.以下关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说法正确的有()。 A.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 B.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三级基坑工 程; C.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铁、 隧道灯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D.开挖深度大于5m的基坑工程; E.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 正确答案:(ACE)见规范【3.0.7】 2.对同一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在正常情况下其监测要求以下说法

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整体项目解决方案

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 整体解决方案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六О一所 编写:胡剑

日期: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1章引言 (3) 第2章系统相关技术 (3) 2.1 电缆接头测温分析 (3) 2.2 GPRS技术的应用及分析 (7) 第3章现场监测装置的介绍 (12) 3.1自供电无线测温传感器 (12) 3.1.1【产品概述】 (12) 3.2DCU数据采集器(GPRS可选) (16) 第4章上位机管理系统 (20) 4.1监控中心数据采集系统 (20) 4.2 SCADA系统概述 (20) 4.3控制系统功能 (27)

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 第1章引言 在城市的供电系统中,电力电缆越来越多。当供电距离较长时通常在线路上要出现电缆接头,多年的运行显示90%以上的电缆运行故障是接头故障引发的。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接触电阻、过负荷等因素是引起接头温度过高,造成电缆接头绝缘老化或崩烧故障的主要原因。本文以东北电网有限公司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城区电力电缆安全防火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为工程背景,针对城区电力电缆接头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研制了一套新型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监测系统由现场装置、无线通信网络和上位机管理系统组成。现场装置对电缆接头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上位机系统完成对电缆接头运行温度的远程监测、预警、报警及电缆接头运行状态的评估,同时,基于SCADA组件实现了GIS方式下的电缆接头管理功能;利用GSM/GPRS网络实现了上位机与现场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针对现场监测装置供电难的问题,以超级电容器为基础,专门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新的现场装置有效解决了现场监测装置供电的难点。该系统适合城区大范围电力电缆接头故障在线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章系统相关技术 2.1 电缆接头测温分析 2.1.1 电缆接头热源分析 接头发热主要是流经线路的电流在接头电阻处的损耗所释放出来的热能,该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技术要求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二○一○年八月

目录 1 山洪灾害普查 (1) 2 危险区的划定 (1) 3 预警指标的确定 (1) 4 监测系统 (1) 4.1站网布设 (1) 4.2监测信息流程 (3) 4.3监测站点管理 (3) 4.4监测站环境 (4) 4.5监测站设备 (5) 5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11) 5.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和机房及会商环境 (11) 5.1.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 (11) 5.1.2 机房及会商环境 (13) 5.2县级平台系统及应用软件配置 (14) 5.2.1 系统总体技术原则 (14) 5.2.2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15) 5.2.3 平台支撑系统软件 (16)

5.2.4 数据库系统 (16) 5.2.5 应用系统功能要求 (17) 6预警系统 (24) 6.1预警方式要求 (24) 6.2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25) 7 群测群防体系 (26) 7.1责任制内容要求 (26) 7.2预案内容要求 (26) 7.3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 (26) 附件1:山洪灾害普查表(15张) 附件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6张)

1 山洪灾害普查 普查的内容包括: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各省按照编制大纲的要求,参照附件1制定普查表。 2 危险区的划定 根据普查的结果,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危险区、安全区。要求所受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均必须划定。有条件,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标绘在预案中的图件上。 3 预警指标的确定 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预警指标一般分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4 监测系统 4.1站网布设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