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

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

倡“寓学习于游戏”。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7.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

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8.亚里士多德

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著作《政治学》。他认为,心

脏是思维的器官,大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他的著作《论灵魂》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0.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

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

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

12.卢梭(法1712~1778)著作《爱弥儿》,认为人性本善,只是被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

的教育。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13.康德(德1724—1804)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

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

14.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影响,教育应该做到德育、智

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他在《论教学方法》

15.赫尔巴特(德1776-1841)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

著作。教育观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中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16.福禄贝尔(德1782)著作《人的教育》。

17.斯宾塞(英1820—《教育论》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

专门术语,课程一词出现在斯宾塞的书中。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

18.乌申斯基(俄1824—1871)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在教育中尝试系

统运用心理学知识,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19.卡列杰夫,1877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杜威(美1859—1952)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机能主义心理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教育无目的论。著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提倡教育应从儿童兴趣出发,进步主义教育学。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儿童中心论”、“以活动为中心”和“从做中学”。

21.克伯屈(美1871—1965)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

22.克鲁普斯卡娅(苏联1869—1939)《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23.加里宁(苏联)《论共产主义教育》

24.马卡连柯(苏联)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与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

结合的原则相一致。著作《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25.凯洛夫(苏联)《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结构与赫尔巴特的《普

通教育学》相一致,都是“目的—方法论”式的,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智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

书在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

26.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

27.科尔伯格(美)道德发生论。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

水平。

28.皮亚杰(瑞士1896—1980)发生认识论,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提出道德认知发展论,把品德的第一阶段称

为“他律阶段”,第二阶段称知为“自律阶段”。

29.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发展理论,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提出

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0.布隆斯基(苏联)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和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综合研究。

31.鲁宾斯坦(苏联)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32.赞科夫(苏联1901-1977)“教育与发展”理论倡导者。“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了15年之

久,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本国的学制和课程改革,并且还编写了几本《年龄与教育心理学》。改革传统的小学教学体制的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三条教学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33.加里培林(苏联),提出“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该过程包换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化活动阶

段、有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称注意为“智力监督动作”。

34.达维多夫(苏联),“教学中的概括类型”理论。

3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法国的布迪厄等,代表作

有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3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教育学,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主要代表著作

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问题》、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37.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

约之于礼”。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作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提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是治国的三个要素。提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8.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运用科学技术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

途径。

39.孟子,“心之官则思”;内发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

过程。

40.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

是最好的教育。

41.荀子,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把学习过程分为“闻见”、“征知”、“行”;外铄论。

42.威尔逊(美1929—)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内发论,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3.格塞尔(美1880—1961)心理学家,支持内发论,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

决定。他提出发展有五个原则: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44.梅伊曼,1901年,德国教育家莫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代表《实验教育学纲要》。

45.拉伊,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拉伊是德国“实验

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46.布鲁纳(美1915—)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

记忆等一系列研究。教学理论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的规则。”代表作《教育过程》。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47.加涅,提出信息加工学习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1970年,他根据学习的简繁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1971年,他做了修正,分类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年,他又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48.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1960

年创建该理论。

49.布拉梅尔德(美190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50.托尔曼(美1886~1959)提出心理人的概念,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

的目的性。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

并建构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的学习理论,认知—目的论,他的学习理论有两大特点: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51.冯特(德国1832—1920)1879

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构造主义学派。

52.铁钦纳(1867—1927)构造主义流派。

53.詹姆斯(1842—1910)机能主义心理学流派。

54.华生(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外铄论,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学习动机强化论。

55.斯金纳(美1904—1990)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56.韦特海默(德1880—1943)格式塔心理学流派,他发表的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57.苛勒(德1887—1967)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在学习迁移中,提出关系转换理论,支持该理论的实验是苛勒1929

年进行的“小鸡觅食”实验,该理论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58.考夫卡(德)格式塔心理学流派

59.弗洛伊德(奥地利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内发论。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核心成分。他认为人格

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他将儿童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18到24个月)、肛门期(2—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生殖器。

60.奈塞尔(美)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61.泰勒,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课程目标理论,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当今学习目标之父”

62.布卢姆(美)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是他的代表作。他分析课堂教

学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学习,从教育目标角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并对每一领域从低到高列成若干层次。布卢姆将认知学习分为以下门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3.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

64.廖世承,1924年。

65.奥苏贝(伯)尔(美)教育心理学家。提出认知—接受学习论,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

习和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迁移。

66.班杜拉(美)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

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提出进一步发展条件反射理论;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他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他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通过实验提示出榜样对学生行为的巨大影响。

67.桑代克(美1874—1949)美心理学家使桑代克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

学》一书,1913——1914年将其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他提出了学习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副律也叫学习原则,共有五条:多重反应原则、心向制约原则、选择反应原则、类化原则和联想交替原则。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在学习迁移中,提出“共同要素说”。

68.高尔顿(英)人类学家心理学家,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作用。

69.霍尔(美)是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复演理论。儿童出生后,心理的发展就是人类的进

化过程再现。

70.埃里克森(美)八阶段理论,他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

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一、基本的信任感与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四、勤历感对自卑感(6—11岁);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七、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71.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72.威特金(美)认知风格差异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73.吉尔福特,认知风格差异有辐合型、发散型。他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

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74.杰罗姆·卡根,认知风格差异有沉思型、冲动型

75.戈登·帕斯克(英)认知风格差异有整体性和系列性。

76.卡尔·荣格,认知风格差异有内倾和外倾。

77.马洛斯(美)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78.罗杰斯(美)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他倡导

“非指导性”模式,其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带有较多“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

等特征。1942年,罗杰斯在他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提出“当事人为中心”的疗法。

79.赫布,“感知剥夺”实验。

80.艾宾浩斯(德)德国心理学家,提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81.布罗德本特(英)英国心理学家,1958年提出过滤器理论,又称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82.特瑞斯曼(美)美国心理学家,1960年提出衰减模型理论。

83.德乌兹,提出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84.笛卡儿(法)17世纪法国哲学家,提出了反射的概念。

85.巴甫洛夫(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反射分为两种,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晚年的时候提出两种信

号系统学说;提出动力定型情绪理论。

86.冯中良(中国)心理学家,把心智技能的形成概括成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87.罗森塔尔(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由老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期待和热爱而

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

88.费斯廷格(社会心理学家)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表现出不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89.蔡加尼克(心理学家)1927年发现蔡加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记忆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记忆的

现象。

90.沃尔帕,首创系统脱敏法。

91.贾德,在学习迁移中提出经验类化理论,1908年进行“水下击靶”经典实验。

92.沃尔夫,提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为代表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93.麦基奇,麦基奇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94.普里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活动去强化代步的活动,就是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

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

95.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的能力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

习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96.韦纳(美)提出成败归因理论,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或运气。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97.海德(美)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98.凯兴斯坦纳(德1854—1932)教育学家,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

99.劳伊德·特朗普(美)美国教育家,提出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

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的上课时间。

教育理论书籍

最新教育理论书籍 序号书名出版社 1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大 2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大夏书系华东师大 3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大夏书系教育随笔华东师大 4 教学原理/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5 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6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7 学校社会学(第2版)/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8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华东师大 9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华东师大 10 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丛书华东师大 11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华东师大 12 学与教的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华东师大 13 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华东师大 14 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华东师大 15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创智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丛书华东师大 16 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创智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丛书华东师大 17 教师如何做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大夏书系华东师大 18 反思性教学(精) 华东师大 19 学与教的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华东师大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6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1 走向校本发展(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江苏教育 22 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3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3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4 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5 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4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6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3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7 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8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 29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学建构)/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教育科学 30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 31 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 32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 33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丁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学记》 2、19世纪末,实验 3、美,桑代克 4、1903 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 6、学习,教学 7、教学,教学 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 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灵魂论》, 11、植物,动物,理性 12、德、智、体 13、比纳、西蒙 14、潘菽 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三、选择 1、(1)学习心理学 2、(3)知识分类学习论 3、(4)

世界最著名位心理学家排行榜

世界最著名位心理学家 排行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最着名99位心理学家排行榜 2009-02-16 22:59 美国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第6卷第2期)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20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着名的前99位。斯金纳排名第一,皮亚杰、弗洛伊德和班都拉紧随其后。 在这一次调查评比中,对“心理学家”的界定并不是依据该学者是否曾经获得心理学的或相关的学位,而是根据该学者是否曾对心理学做出过突出贡献。“20世纪的心理学家”也并不是依据心理学家的生理年龄界定的,而是指该学者在20世纪至少有一项心理学方面的公开出版物。 这次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三个定量的指标: 1、在专业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 2、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中被引述的频率; 3、问卷反馈的结果,该问卷被发送给1725名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请他们列出本世纪最着名的心理学家。 还有三个定性的指标: 1、该学者的姓氏是否曾被用来命名某一心理学术语,比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斯金纳(Skinner box)等; 2、是否是国家科学院院士;

3、是否曾被授予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即使采用了上述多种衡量标准来综合评价心理学家,也难免有一些着名人物被遗漏。正如调查研究的主持人西肯塔基大学心理系主任S.J.Haggbloom所指出的:艾宾浩斯(Hermann Fbbinghaus)――对人类学习和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第一个人,就未被列入。因此研究者只列出了该评比结果中的前99名,而将第100名空了下来。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而被漏掉的其他着名的心理学家补充进来。 这样一个排名对于20世纪心理学的历史性研究、对于当代的心理学教学以及对着名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都是意义深远的。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查阅了大量文献,获得了这99位当选的心理学家的相关资料,现简要介绍给大家,以帮助我国的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对心理学及其各分支领域的着名学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曾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些学者仍然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 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对教师有益的百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书目

对教师有益的百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展篇(70部)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1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家 皮亚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是第一位考察儿童心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与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1-2岁) 2.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4.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维果斯基 前苏联心理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P36 文化历史发展,与行为主义的S-R理论及格式塔的直觉主义的心理学划清了界限。 心理发展观,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 内化学说、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 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学习信任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自主对羞怯和怀疑(18个月到4岁)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岁到6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勤奋对自卑(6岁到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岁到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亲密对孤独(20岁到24岁)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充沛感对颓废感(24岁到50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完善对绝望(50岁以后) 斯滕伯格 提出心理自我调控理论P63。 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运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共同提出关于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 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测试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测试 一、房树人测验:帮你解读内心深处的秘密 房树人测验(Tree-House-Person),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John 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RobertC.Burn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会结合使用。 1、房树人测验适用范围: 1.1、该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 1.2、它亦可以作为人群中,有关精神健康的普查筛选工具,以此筛选出群体中不良者。 1.3、它还可以用于门诊临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诊断,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 1.4、此外还可用于调解夫妇关系,亲子关系,治疗和矫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1.5、利用其艺术疗法的作用,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 2、房树人测验方法:

2.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测验纸、A4纸,没有橡皮胶的铅笔一枝(2B)。 2.2、要求: 画好的线条不可用橡皮胶擦掉,但可以重画; 画完一部份或整幅图画后,不得重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必须有房子、树、人; 画人的时侯,不可以画火柴人; 画图时不可用尺子; 构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 3、房树人测验结果分析: 3.1、屋树人图在白纸中的位置分析: 居中:受测者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 偏左:受测者留恋过去; 偏右:受测者憧憬未来;

偏上:受测者喜欢幻想; 偏下:受测者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受测者可能有病理性疾病。 3.2、房屋形象分析: 房屋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画楼房:智商较高;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 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画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烟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3.3、树木形象分析: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口诀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心理学》 开头来一段: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斯洛,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2018-03-14 08:00 ____________ 1、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节后综合症”,也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 这不无道理,“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写作文,最难的是开头;造房子,最难的是打地基;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过了心理的难关,之后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说“反正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可若是开头不奋力一搏,连看到中间的机会都没有。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2、蘑菇效应 踏出“舒适圈”很难。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 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达尔文曾经说过:要想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 当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当一个人明明心胸拥有无限蓝图,却只能在职场生涯的刚开始做着无聊的工作时。“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着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 2009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了一场观众看不出“破绽”的演出。名不见经传的演员Rachele被临时通知顶替生病的主角凯瑟琳,演唱高难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时的准备时间。当晚,因为平日扎实的功力积淀,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记录。

语文教育理论推荐书籍

附录一: 《语文学习》2009(6)——《暑假里,我们可以看看哪些书》,本人推荐书目—— 1.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理论视角和观点比较新颖,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引进和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用语文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成果说明:学科教学只有在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下,才能更有效地完它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 2.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该书对语感的性质、类型、功能、心理、语感与美感的关系以及语感的形成与创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3.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全书以新的视角与思路、新的方法与框架,展示了语文学科研究新视野,尤其是对教材选文作“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与划分,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叶澜、白益明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全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育己”上,目的在于重建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也是重建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 5.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指导用书,是教育研究入门的引导性作品:贴近实际而不空谈;别具一格可读性较强;脉络分明而更兼资料翔实。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7.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12年修订版更好) 9.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附录二: 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类备选题目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

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总10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1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