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哲学思考

——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张朝霞

今天我选择的这个题目和我学中文有很大关系,我喜欢在古籍经典中找寻精神营养的供给,在历史悠长的车辙中去寻根溯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在上次和大家交流“道德课堂”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样一件事,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和量子学‘场’的概念有惊人的类似”之处。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一本书是圣经,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是老子道德经。

当然也不是说得到了外国人认可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而是在读《论语》和《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困惑我很久的教育问题的根源。

大家都知道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写的一篇文章《为生命发展奠基》,我们各位教研员去学校教研,或者出去学习考察,经常可以在一所学校的非常显眼的位置上看到这样的话,“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很多校长也把这样的话作为办学理念。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经常用这样的观念和学生交流。我们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后来我看一篇文章叫《教育的哲学思考》,谈到了卢梭提出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杜威又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的内涵,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这类。再后来我又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他说:“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断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有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就是把学生时代仅仅看作人生的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全部价值似乎只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我们今天的教育基本上是在这个错误观点的支配之下,以未来的名义无情地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

两种完全对立的教育思想让我觉得书读的越多越迷糊。都是教育专家,这听谁的,不听谁的呢,作为语文教师,我是有目的性地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还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呢。我们家先生有时讽刺我说,莫言幸亏只念到小学四年级,如果读书的经历再长一点,再碰上你这样一个使劲教的老师肯定就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这样两种极具冲突的教育观念中挣扎。

在读了很多对《论语》和《道德经》的解读文章之后,我才有了些许领悟,前一种教育观念是由孔子的教育思想衍生出来的,而后一种教育观念是由老子的教育思想衍生而来的。

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大多认为他们

是师生关系,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或者说,他们有师生之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问题。在电影孔子中,也是采用了这样的说法。大家看一段电影片段。

中国文化是儒家和道家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麼,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於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四个方面谈二者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自己学习的体会。

教学目标

无论何家学派在进行教育活动中都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方式,而培养的对象就是能够协助他或是代替他完成政治理想的人才。大家都知道“仁慈”这个词,这原来是两个词,“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仁”这种思想的从政人才。“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是他培养教育对象的目标,也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具体解释一下。

孔子认为统治阶级要实行仁政,这种对老百姓好是为了让老百姓不造反,君主对老百姓好是有条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主就是君主,臣子就是臣子,臣子就得听君主的。儿子就得听父亲的,后来所说的师德尊严实际上就是强调了这样一种等级和

伦理制度,老师的话就是对的,就得听。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教育理论下培养的忠义之士陷入一种愚忠,君主说的话、做的事错了也要听之任之,后人这种等级观念在教育上的体现,老师错了学生也不能反驳。

老子的三宝之一“慈”,体现着关爱自然、关爱万物、关爱他人以及关爱自身的宽广胸怀,强调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慈”首先要求爱人, 希望管理者能“爱民治国”,而不要任意妄为, 老子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不是聪明之意,意思是:不要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老子认为政治的好环,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引导出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保留自己的本心本性,人懂得如何去顺应自然,克服私欲,既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又能努力追寻着自己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善,做到自然而然地自由存在。

所以从教育对象培养的目标上看,孔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来“仁”“慈”之所以成为一个词,就是因为,后人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相融合。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兼容了这样两种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集体共荣,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能力。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了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两种观念如果可以深度融合,经过这样教育的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就会尽量少的出现因

为短期的社会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事情发成,人类也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规划和设计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根据《论语》, 可以将孔子的教学内容概括为: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2、“礼、乐、射、御、书、数,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3、《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 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

礼,就是秩序,上至朝廷君臣的礼仪,尊贵卑鄙的次序,下至黎民百姓的车马、衣服、住房、饮食以及婚丧嫁娶制度的等级划分;乐,文艺、艺术;射,射箭;御,驾车、骑马;书,书法;数,算术。总之, 孔子的教学内容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科学发展水平而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我们印象中,孔子应该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史料记载,孔子是一个身高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的壮汉。我们看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应该是形象比较接近的。而且孔子也不仅仅是讲经说道,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孔子这部电影当中有一段是孔子与人比射箭的情节。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建国后,我们国家吸纳的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也有很成功的案例,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生,很多既是科学领域的专家,又可以琴

棋书画、吟诗作赋。清华大学校庆时,很多科学家多写诗抒发情感。我摘录了一首是汽车机械专家林祖鑫表达“师恩难忘学谊长存”的诗:

庭途纵改古国非,宅舍依然唤我回。

迭代文人同荟萃,一池水木竞峨眉。

遥思倍感师恩重,阔别初惊众鬓衰。

却愧瓯潮弄细浪,何曾菲薄报春晖。

意思是:

虽然故地重游的路途已经大为改变了,

但曾经的故居依然让我归心似箭。

很多届的学友都回到母校,

清华园的池水清澈,树木繁茂,景色堪比峨眉。

总是思念恩师,倍感师恩的厚重,

和阔别多年的同窗相见,都已经两鬓斑白了。

很惭愧,自己只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成绩很小。

但从来也不敢妄自菲薄,不曾忘记要回报母校的培养。

可以看出老一代的专家既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有着相当丰厚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孔子的教学体系还是有着他优长的地方。

老子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孔子这样系统,没有具体的教材,所以后人多认同老子哲学家、思想家的地位,有人就因此不认同他教育家的地位。但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没有一

点哲学思维。《论语》中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我们后人给孔子的定位是思想家、教育家。

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所以现在很多贪官在监狱里看《道德经》。

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方面表面看起来孔子比老子也是略胜一筹,因为孔子总结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耳熟能详、我们经常用的就很多。

比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类似教育方法在《道德经》很难找到。

老子强调“不言之教”。这和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命令,别人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倘若自身品行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服从的。

“不言之教”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主张教师少说话,避免教师的过多干预,受教育者独立、主动、自由地发展,老子教育思想中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我看过关于魏书生先生的一个案例:

魏书生出名以后,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校方很热情,安排他们听魏老师上课。校长们想,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上课铃响了,魏老师走进来,一句话没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和学生交流几句。校长们沉不住气,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写写画画,一会儿下课铃响了,魏书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回去的路上,校长们悻悻然。有的说:“跑了这么远,啥也没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也有的说:“魏书生一句话“正经话”也没说,这算什么课?!”现在用老子的教育观念看,“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正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意思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

简单、最简明的。大音,最好的道理,希声,没有声音。最好的道理不是用耳朵听到,是用心感悟的。教师在课堂少讲,真正的能够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这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教育原则

孔子在教学中很强调学以致用,表现出鲜明的实践精神。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接收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在没有与实践相结合时,是不完全和很不完全的知识,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农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光死读书,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而后来有了学工学农,上山下乡。我国经过了很多次的教育改革,但“学以致用”这个教育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在座的各位老师包括我在内,都很大程度的受到这样教育思想的影响。小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说,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后来我当了老师以后,对于这种政治色彩很浓的口号,已经不再提了,但是我跟学生仍然强调,学习对于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对“学以致用”我不是否定,只是以一种“思辨”的态度,进行一种更深入的思考,这种“学以致用”的思想能不能和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相融合。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有学习

效仿之意,道就自然规律。人学习大地的宽厚,大地效法天的高远,天学习道的本源创生,人、地、天、道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要规律办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就是给“赤子”自由,让“赤子”自然成长。“赤子”就是婴儿,婴儿大脑里有生命密码,不要扰乱生命密码,不要人为地妨碍它的发展,更不能改变它的发展方向。我们当老师得经常对孩子说:“为了长大后怎样怎样,你现在必须如何如何。”这些教育观念都是否认学生青少年期存在的价值,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我们经常说的“长大成人”是一个荒唐的提法,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正如卢梭所解释:为了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剥夺现在,这种做法是残酷的。活在当下,感受当下生命的美好是符合和尊重生命生长的规律的。

我们家每年的高考的时候都宾客盈门,亲戚朋友都会领着高考的小孩到我们家,向我家先生咨询哪些专业好,我想这个好的内涵就是毕业的时候好找工作,赚钱多。一般情况下,大人都是一脸的急切,小孩都是一脸的茫然。每到这个时候,我家先生都讽刺我说,你看这就是你们基础教育的失败,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孩子没兴趣爱好,没有发展方向,完全任人摆布。这个时候他很少给家长提什么建议,大多的时候就是他会和学生交流读书和成长的经历,问学生喜欢什么学科,有什么想发展的专长,他最后鼓励学生的话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本事。我受这句话的启发,就是老子“自由发展”和孔子的“学以致用”的观念得以融合,也和学生说,老师希望你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人,能把兴趣爱好发展成

自己的职业,并当成事业来做,那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这让我想起民国时的以人为本的成功的教育案例:

1941年,南开中学学生谢邦敏参加毕业考试。谢邦敏素喜文学,是当时南开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但数、理、化的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竟然一题也回答不出。白纸对青天片刻之后,只得交白卷。但心有不甘,乃当场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词曰:

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

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

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

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意思是:

起床号想起时,我还睡得正香,

迷迷糊糊的走进考场。

很惭愧自己平时放荡不羁,

面对考试试卷很是迷茫。

昏昏沉沉一道题也不会算,

下周我再把物理好好复习复习,

今天我肯定是要交白卷了,

我根本就不是学习理科的材料。

物理教师魏荣爵先生(美国加州大学博士、中科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校长)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

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按南开校规,主课一门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只作为肄业。谢邦敏物理获60分,乃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攻法律。毕业后,受中共地下党委派遣进入北京市旧法院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刑庭庭长,成绩斐然。

假如魏荣爵先生不给谢邦敏60分,则谢邦敏不能毕业,也不能进入西南联大,也就成不了新中国第一代大法官。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这样的相互成全,成全有创造性、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和学生。

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有一个合理考试制度,所以近几年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都是在为学生开启一扇有可能通向幸福人生的大门。

在教育原则方面,老子和孔子都强调师生平等、尊重学生。说到尊重学生,我想起“马騳骉”的故事。

有个学生名字叫“马騳骉”。

开学点名了,班主任不知怎么念,所以每当上课点名的时候,总爱说马叉叉到了没。

语文课上课了,语文老师有点文学素养,点名道:“万马奔腾到了没?”

接下来是体育课,体育老师直接改用“一群马到了没”。

历史老师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于是点名道:“马家的五马分尸来了没有。

数学老师最直接:马6 到了没有。

这个笑话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也有点夸张,但现实中老师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我把这个笑话讲给刘晓琳校长听以后,刘校长说,其实这个案例中还有很多的教育内涵,我们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是当教师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却不肯蹲下身子和学生请教,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尊重就成了一句空话。

老子和孔子都认同“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我爱他,所以要以劳动锻炼他,因为我爱他,所以要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老子提出敬天爱人,他认为爱心深处是悲悯。强调从内心深处没有功利的去热爱生命。

首都师大的刘慧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堂公开课。一个感冒的孩子,他不停地要咳嗽,但为了不影响课堂,看得出来,孩子在努力地压抑自己。然而低沉的咳嗽声还是不断地响起,在活跃的课堂里显得那么不和谐,上课的老师也显得很不耐烦。

下课后,我问执教的教师和听课的40位观众,这堂课上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有的说是孩子积极的发言,有的说是教师悦耳的讲课,有的说是播放的美妙的音乐……没有一个人听到这个感冒的孩子发出的咳嗽声!刘教授终于提醒说:“难道大家就没有注意到一个患了感冒、不停地咳嗽的孩子吗?”大家愕然。

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如果他的眼里没有孩子,不能去关怀一个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我们的课堂即使再精彩,也是功利的,也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大器的小孩!教师要永远充满悲

悯情怀。

我努力的研读老子和孔子,是觉得我们现代很多的教育思想都起源于《论语》和《道德经》,我们经常会觉得今天一个理论,明天一个理论,实质都是换汤不换药,寻根溯源都同出一宗。我也希望这样的学习对自己现在干训教研员的工作有所帮助,深入体会学校管理理念,学校如果能有自己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稳定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我们就不会“东风来了西边倒,西风来了又向东倒。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学生。

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解读儒家和道家学说,就个人文化底蕴而言我也来凑这个热闹,实在是自不量力,班门弄斧,所以很多的内容的理解还很肤浅,也很幼稚,狗尾续貂,敬请指教!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 (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 孔子知识小档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孟子的思想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doc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孟子思想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 孔老夫子的仁学,对当代有什么价值意义,或是实用价值,就是往人上活,这是孔老夫子指出的人生道路,活成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来,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对我们当代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只有往人上活,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拿夫妻来说,丈夫走正确的夫道,妻子走正确的妇道,各尽各的职责,真诚相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夫妻情感,夫妻的真情,反之,都讲各自的权利,男的在外面撒欢找,女的也自由开放,这样的夫妻,注定一辈子也不会体验真正的夫妻情义。兄弟之间要兄良弟悌,当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弟弟要敬让哥哥,才会体验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否则就认得钱,为了爹妈留下的几间房,吵吵嚷嚷,甚至闹上法庭,钱有了房子有了,可兄弟的血缘手足之情却没了。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按照非正道去交朋友,以利益为核心为标准,一辈子也交不下真正的朋友,患难之时,也就别指望有真正的朋友帮你的忙。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友谊,是千古佳话,管仲说,我和鲍叔牙一起当兵,一交火我就往后撤,但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孔子与孟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两人的成就都非常高。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并称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被后人尊称为孔孟。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

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战争观念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反对“不教而战”,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了解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1、图片和热点人物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3、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入新课】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一个危险的陷阱。在制约着我们的现在,在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祭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的是华族的血,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一同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思想的方式吧! 朋友,让我们重新捧起经书吧!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培养千万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龙的传人,让他们能担负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去振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先进的人们在行动,上海、北京等地已办起了读经班。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牛素娴 孔子和老子,一儒家一道家,我国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对我们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影响可谓深远,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一为楚国人,一为鲁国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一说,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庄子》中曾多出记载,孔子与老子就思想问题的问答。但有关学者分析,是庄子假借两位前贤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实孔子与老子并非师生。但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确实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史记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

老子”一事。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但记载也仅限于此。 一说两人为好友。理由是孔子看望老子,老子非常高兴,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见了老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若不要好,怎么会如此热情、亲密?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既是好友,交往必定有一定频率,也应该有更多的记载。但除此,再也找不到更多史料支撑。更多的还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至于为何要问,个人认为,并非二人是师友关系,而是因为老子在洛邑工作,担任周王室的礼仪典籍管理,孔要了解周礼,向老子询问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他是道家,抑或儒家,这叫为我所用。老子对周礼的了解丰于孔,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向老子询问。另:关于老子的时期,可参阅钱穆著《庄老通辨》,相当精辟;关于老对孔的不满,可阅读鲁迅《出关》,虽是小说,也有一定有价值。 所以,孔子与老子非师非友,顶多算是各持思想主张的人进行过学术交流,且两人观点有很大分歧,如: 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这说明孔子竭力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 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业 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学号: 20121105635 姓名:胡玉霞 2014年 11 月 16 日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摘要 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 不同点 (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颁布制定以后,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其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二)政治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二是“克己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1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2、不迁怒,不二过。 3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3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41、小不忍则乱大谋。 4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 见而识之。 4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5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老子名言 1、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本课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对孔子和老子思想进行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孔子的仁爱思想,体会道家的哲学思想,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岳麓版教材的体例,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已具备,这些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深刻的体会。通过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预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南怀瑾在《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的创始人——孔子与老子。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展示图片(孔子图像、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曾修《诗》、《书》,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KCB齿轮油泵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可调压渣油泵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高压渣油泵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KCB-300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齿轮油泵kcb 55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高压渣油泵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 一知识点 (一)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二)孔子 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 (1)“仁”。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前建立和谐社会) (2)“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正名”——保守 (3)“仁”与“礼”的关系 “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 “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4)孔子的哲学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5)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平等教育;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结合起来 当仁不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老子的思想 1.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理念。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2.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互相转化。 3.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4.政治上保守,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与孔子到底争论了什么

老子与孔子到底争论了什么? ──关于两位圣人一次交锋的内容及其后果 丁玉新 老子与孔子不仅见过面,而且进行过激烈的争论。这在《庄子》、《史记》等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可以说无庸臵疑。然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老子与孔子思想交锋的详情至今尚有许多说法。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莫衷一是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庄子》和《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的有关记载并不完全可信,加上鲁迅、林语堂等人对两位圣人谈话内容的想像杜撰,使之节外生枝。二是《史记》中的记录非常简要而不完整,看不出他们辩论的核心内容。三是有些专家学者根据《老子》一书的内容,试图解开真相。虽然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基于对《老子》解读的深度不够,他们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在此,本人依据可靠文献,做一些尝试性探讨,敬请读者斧正。 关于孔子适周问礼的态度和目的 在很多人的笔下,孔子到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今天的洛阳)问礼于老子,是抱着恭敬的态度去探讨问题的。然而,这也许不是孔子的初衷。 孔子入周问礼一事,应当发生在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18年。《孔子家语〃观周篇》和《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有如下记载。孔子打算去洛阳而需要向鲁昭公请示和拉赞助,于是他对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指老子,当时是东周王室守藏史)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

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敬叔受孔子之托,向鲁昭公转达请求说:“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鲁昭公不仅答应了,而且同意给孔子配备车马和侍从。孔子得以适周问礼。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本来对南宫敬叔说的是到洛阳向老子学习,而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的可不是孔子的原话。应该说,南宫敬叔比孔子有官场经验,他替孔子提出的理由可不是去搞什么私人会晤,而是去洛阳考察先王制度和礼乐准则的。只有这种打着为公幌子的理由,才能取得鲁昭公的同意与支持。 当年,孔子34岁,已经是广招国内外学生而享誉天下的名人了。他虽然口头上说:“我是去向老子学习的”,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他去见老子的真实目的。因为孔子对南宫敬叔这个有社会地位的学生不提出一个正当理由,是无法让南宫敬叔向国君汇报的。难道孔子真的没有不可告人的想法吗?我看是有的。 大家都知道,孔子从洛阳回来后说的几句话。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回到鲁国后,向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对于这几句话,我们理当想到,孔子是善用春秋笔法的人,往往用婉转言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从他“用网抓走兽,用钩钓游鱼,用箭射飞鸟,而不知用什么办法降服龙”的话语中,我们应

3.1.1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⑴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⑷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在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前600~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的文化传统。此时,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他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对今天西方、印度、中国和伊斯兰文化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人教:政治,阶级,思想;岳麓:政治、经济、文化;人民:仅提到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没有具体内容;大象没讲。) ⑴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⑵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持续,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能够畅所欲言。 ⑶文化因素: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岳麓: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⑷阶级关系因素: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⑸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⑹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理解水平的提升,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书写工具进步——毛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⑺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