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

专业建筑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浅析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

摘要:( :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以独特的个性闻名于世.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为闪光点.擅长表达几何抽象的力量,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玻璃金字塔就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卢浮宫以丰富的收藏闻名于世,它的前身是一座监狱,后成为皇宫,再后来成为博物馆 )

关键词:(贝聿铭玻璃金字塔建筑 )

正文

大师简介

贝聿铭(见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祖

籍江苏苏州,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

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

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

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

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见图1-2)、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图1-1 贝聿铭

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

兹克,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

章等。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

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图1-2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

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1.方案介绍

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复整个法国的文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卢浮宫的翻修和改建。密特朗总统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非法国籍的建筑师从事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贝聿铭的翻新工作于1989结束。他对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中庭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缓解每日数以千计的游客所造成的拥堵。一个新的大厅入口成为独立于展厅的中央大厅空间,方便游客出入,成为游历博物馆的循环路线中的视觉焦点(见图2-2)。除了为卢浮宫增加了新入口,贝聿铭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馆的辅助空

间后,卢浮宫可以增加自己的馆藏,

并展出更多的艺术品。从平面图可

以看出(见图2-1)贝聿铭为卢浮宫

设计的新增结构使是一座钢玻结构

的金字塔,周围地面上环绕着三个

较小的三角形,将自然光引入其下图2-1 卢浮宫改造后平面图

的拿破仑庭院。在贝聿铭看来,玻璃金字塔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入口,这个入口在历史方面和形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突出主入口的作用。

图2-2 从卢浮宫内侧看入口

“从外型方面来说,它(金字塔)与卢浮宫相得益彰……,而且这种形式也是最稳定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确保透明度,金字塔采用玻璃和钢材来建造,这象征着我们摆脱了过去建筑传统所带来的束缚。它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贝聿铭

设置在庭院中心的钢玻结构金字塔有着引人瞩目的外观,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它的外观向卢浮宫的的尺度和设计致敬。按照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等比例缩放设计的大金字塔并没有减损博物馆建筑的历史风貌,相反,现代结构的金字塔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比邻而居,相映生辉,凸出了各自的细节和美感。甚至金字塔倾斜的玻璃墙也向博物馆的折线形屋顶致敬,卢浮宫立面非透明、厚重的特质也反衬出金字塔的通透性。

卢浮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巴黎的历史拥护者不能全盘认可贝聿

铭设计的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卢浮宫所在地原是菲利普?奥古斯特的地牢和城堡所在地,随后在1546年被改建成弗朗西斯一世的宫殿。直到1793年,路易十六才将卢浮宫变为一座博物馆。卢浮宫一直深深地植根于法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中。针对改建的反对声音大多不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的扩建,而是因为建筑的风格问题。大多数人觉得贝聿铭的现代设计审美会与卢浮宫的传统建筑风格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巴黎的现代化发展,贝聿铭的设计已经融入巴黎的文化中。世人已在贝聿铭的设计同卢浮宫的形象间画上了等号,使玻璃金字塔成为博物馆甚至巴黎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2.材料设计

卢浮宫历尽沧桑,已经高龄八百

多岁,当初的设计功能与变化后的

使用用途无法为博物馆使用。卢浮图3-1 金字塔的玻璃和金属结构

宫没有现代美术馆应具备的设施,它先天的条件并不好,如何使城市框架更适合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功能需求,是贝聿铭与玻璃金字塔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金字塔采用的现代材料(玻璃和金属结构,见图3-1),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加清晰明朗。现代的与传统的(石材)从质量、性质、质感与过去大相径庭。从美学法则来看,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组成了完美的对比。

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

为闪光点。因为玻璃自身最大的特

点就是透明(见图3-2 3-3)。来自

自然的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

流淌到室内(见图3-4),带给室内

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结构不仅

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也赋予图3-2卢浮宫金字塔

了玻璃一种力量与特别的艺术美。玻璃透明不遮挡原建筑的立面,从视觉上、空间原理上使原有建筑群的感觉不被削弱,同时设计者的建筑思想还能充分体现,加上人的运动与光线的变化,整个空间充满了活力。

图3-4卢浮宫金字塔内景图3-3卢浮宫金字塔夜景

开始时候,许多建筑学人看到金字塔也会觉得它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尤其对环境质感的冲击很大,但是贝聿铭很能把握建筑环境,并且创造了一些指示标,塑造出他对环境赋予的独特的景观认识。

在新与旧、现代与古老之间,贝聿铭沿用卢浮宫原有的法国本土的石材材料作为金字塔地下大厅的建材,他的创作手法使它们和谐融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它们是最现代与最原始的结合,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无限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金字塔的形象象征的古埃及与未来的结合,在人们心目中是高深的,又是伟大的。

2造型设计

如何减少体量是贝聿铭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其他几何体,同等底边的条件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是很大面积的体量,只有椎体的表面体积最小,能覆盖较大的建筑面积。

建筑符号——金字塔造型的引用,贝聿铭很大胆并赋予想象,他把最古老的建筑符号,以最现代的材质进行加工,处理。将崭新的玻璃金字塔与陈旧的宫廷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是法兰西建筑风格和埃及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也是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

有机统一。贝聿铭用三角形构

图,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利

用对比创造出力的表现,它像

一颗闪烁的宝石。非常的漂亮

同时具有视觉冲击(见图4-1)。

总结

图4-1 卢浮宫金字塔

建筑像一面镜子,反映

着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科学和一定层面的综合反应与流变。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总会受到建筑的实地材料和形体结构的制约。就是建筑所展现的造型美通过建筑的实地材料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共同建立起来

的。建筑有他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像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传达了这个时代风貌和精神,表现了社会审美需要的一种理想。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成为著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极有利的表现了建筑艺术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一时,更在于在未来的时间考验。巴黎卢浮宫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通过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的调配,达到了让世人满意的建筑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君.大罗浮与金字塔[J].装饰,1995(3).

〔2〕查一路.贝聿铭和他的金字塔[J].创新科技,2007(8).〔3〕赵品品,邓政,叶经文.论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与其建筑

风格[J].美术大观,2009(5).

(3)Archgo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参考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117431.htm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92:ad-classics -le-grande-louvre-i-m-pei&catid=71:exihibi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117431.html,/link?url=zyGkv_epukzMkoNpRS40Zg4_wxFp1ZGNYk5gI6kCd0mFCkA aav6AjpAjbi2bYLnjDHEgamQtl5R_8EZ3aX1-zMMVDyU0l-wpdS_Oo_8rA8a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word精品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 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 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 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 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 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 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 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 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 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 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 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贝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东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获得殊荣: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 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 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 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五、立面分析 由于大部分埋于地下,金字塔的立面相对简单,每面都是一样的玻璃三角形,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透过这个立面所看到的卢浮宫的立面,以及简单的菱形玻璃拼接起来以后形成的独特韵律。 六、材料与建筑构造 玻璃通透的魅力、框架细致的美感,在金字塔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夜空之下,材料与构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与星辰交相辉映,如同稀世宝石一样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尤足动人。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117431.html, 模板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117431.html,/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 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它包 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 机构用房。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 37 年。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 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 多特殊要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 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 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在接授委托案从华府回纽约的飞机上,贝氏分析基地为东馆绘出了远景的草图,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等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困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 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 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 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 角三角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在 构思阶段,贝氏拟将等腰三角形对分成两相等的空间,在第四街配置一个圆环,经再三琢磨,决定以三角形作为模矩,首先将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略加分开,以彰显出个别的特殊的机能,这是贝氏忠诚表现的一贯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个角配置四边形的空间,作为展览室,以实践“馆中馆”的构想,艺廊与研究中心间以一个三角中庭结合,使两似分实合,而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侧朝向陌区笔直单调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设计三角的造型,以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中银大厦;香山饭 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 配偶卢爱玲 祖籍 贝聿铭生于中国,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等。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 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 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 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 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贝老的简介

(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1917— )是美籍华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析贝聿铭与卢浮宫

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 专业建筑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浅析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 摘要:( :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以独特的个性闻名于世.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为闪光点.擅长表达几何抽象的力量,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玻璃金字塔就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卢浮宫以丰富的收藏闻名于世,它的前身是一座监狱,后成为皇宫,再后来成为博物馆 ) 关键词:(贝聿铭玻璃金字塔建筑 ) 正文 大师简介 贝聿铭(见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祖 籍江苏苏州,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 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 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 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 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见图 1-2)、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 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图1-1 贝

聿铭 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 兹克,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 章等。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图1-2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1.方案介绍 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复整个法国的文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卢浮宫的翻修和改建。密特朗总统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非法国籍的建筑师从事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贝聿铭的翻新工作于1989结束。他对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中庭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缓解每日数以千计的游客所造成的拥堵。一个新的大厅入口成为独立于展厅的中央大厅空间,方便游客出入,成为游历博物馆的循环路线中的视觉焦点(见图2-2)。除了为卢浮宫增加了新入口,贝聿铭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 博物馆的辅助空间后,卢浮宫可以 增加自己的馆藏,并展出更多的艺 术品。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见图2-1) 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新增结构使

设计行业大师陈幼坚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设计行业大师陈幼坚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摘要】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 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一个好的设计创意,必有其打动人和耐人寻味之处。除了创意 之外,一个作品还受它的实用功能,工艺技术,材料,艺术品位,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创意;作品分析;识别 一、艺术设计概述 1、设计作品鉴赏 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 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 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有能 够感受设计之美的眼睛和理解设计美的大脑。 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 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可以说鉴赏是欣赏的一种升华,当然,当深入对一件作品的欣赏,则需要对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 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二维的有平面广告,书籍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三维的有的手工艺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另还有三维空间环境设计,四维多媒体设计 与制作等等。虽然每个领域看似千差万别,但相互关联。这也是一个设计师即有可能进行 建筑设计,同时也有产品设计。如何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优与劣。但每个人都会因 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经验,物质或精神需求水准等方面的因素而有不同的标准,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设计界的名人 谈到设计界的名人,二维平面设计的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陈幼坚等。 服装设计的有可可夏奈尔、克里斯汀?迪奥、三宅一生等;建筑设计的有弗兰克?劳埃德 ?赖特、勒?柯布西耶、贝聿铭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意。 二、设计师陈幼坚及作品简介 以二维平面设计师陈幼坚为例,陈幼坚生于1950年,在香港长大,中学理科毕业后,只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其公司在1998 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 所举办的比赛中,一连夺得九个奖项,当中包括一个最杰出作品奖。他于1989年更获得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设计家年奖”。其公司在1996年被

贝聿铭总结

“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贝聿铭 人物简介: 主要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 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他的分析手法要求他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 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使 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认为建筑空间很重要甚至建筑就是空间, 光线对建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光线无形体,其次造型和运动也是建筑中 重要的因素。 主要作品欣赏: 肯尼迪图书馆 :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 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 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 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 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这座建筑是贝聿铭作为一个无资质的建筑师逆袭成功击败众 多知名建筑师逐渐为人们所知的的转折点。 贝聿铭,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祖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香港是一个特别讲究风水的城市,建筑一落成就遭到风水师的质疑认为建筑外形太锐利,像一把刀插入天空。然而贝聿铭却不以为意,认为科学才是主流。

贝聿铭简介

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总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宾州大学荣誉博士,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罗德岛设计学院士,美国艺术委员会会员,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48年贝氏开始建筑生涯,早期贝氏作品采用混凝土,如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纽约基辅湾公寓大楼等。到中期,作品开始趋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性,如全球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属于机构建筑,该图书馆是贝氏建筑生涯的转折点,使贝聿铭名扬四海。qir中国数字艺术在线 qir中国数字艺术在线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Medal Of Liberty)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qir中国数字艺术在线 qir中国数字艺术在线 虽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于是他开始为中国建筑作贡献。如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北京香山饭店是

贝聿铭英语简介

Ieoh Ming Pei, the 1983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is a founding partner of I. M. Pei & Partners based in New York City. He was born in China in 1917, the son of a prominent banker.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5 to study architecture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 Arch. 1940) an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M. Arch. 1946). As a student, he was awarded the 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and the 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at Harvard. later, In 1982, the deans of the architectural schools of the United Sates chose I. M. Pei as the best designer of significant non-residential structures. Pei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previously served 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Humanities. He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 member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and an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of which he served a term as Chancell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He is a member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fantastic building built for the Bank of China in Asia’s city that never sleeps. The asymmetrical tower provides over 130,000 square meters of office space for the Bank of China, in a stunning building which is both practical and beautiful. Working to a tight budget of just $130 million Pei used all his architectural guile to produce this wonder. It is the Paris’most famous museum and attracted no small amount of criticism when Pei’s design for a glass pyramid for the entrance was initially approved. The fin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mpressive structure but also acts as a huge skylight for the museum’s central location, which leads to three separate wings. The perfect end to a Pei world tour of architecture in the city of love. The architectural work of leoh Ming Pei is truly phenomenal to behold.. Pei’s work can be see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experiencing his staggering and sometimes controversial works first-hand is a must. You may only get to see one or two of his inspirational designs, but for architectural enthusiasts, all inclusive holidays such as a Pei-themed round the world trip could provide the travel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东馆案例分析

大师作品解析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1、建筑师的背景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 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 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 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 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所获奖项: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1978至 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 长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该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