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俄日美四国海上军事实力对比

中俄日美四国海上军事实力对比

中俄日美四国海上军事实力对比
中俄日美四国海上军事实力对比

1、美国

军事实力全球第一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海军是美国第一大军种,共57万人(包括海军陆战队17万人)。编有5个舰队,即第2舰队(大西洋)、第3舰队(太平洋)、第5舰队(波斯湾、红海)、第6舰队(地中海)、第7舰队(西太平洋)。还设有海军运输司令部。

主要装备:潜艇95艘,其中战略潜艇18艘、战术潜艇75艘、其他用途2艘;主要水面舰只143艘,其中航空母舰12艘、导弹巡洋舰30艘、导弹驱逐舰57艘、导弹护卫舰44艘;另有巡逻舰艇20艘、扫雷舰艇25艘、两栖舰艇252艘、支援及杂务舰船93艘(其中中途补给舰40艘)。军事运输司令部辖船只123艘。

海军航空兵:编有12个舰载机联队。装备飞机2732架,其中作战飞机1598架;直升机1361架,其中反潜直升机321架、攻击直升机180架。

海军陆战队:17.3万人。编有3个陆战队师、3个勤务支援大队、1个安全保密部队营、1个警卫营。主要装备:主战坦克403辆、轻装甲车590辆、两栖装甲车1258辆、火炮857门、反坦克导弹3225具、火箭筒3142具。航空兵编有3个联队,装备各型飞机约1000架,其中直升机约560架。

长期以来,航空母舰一直是美国对外军事扩张,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得力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依靠航空母舰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制海权,并由此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从此,航母就成了美国海军的宠儿。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美国海军先后建造了6个级别的航空母舰,冷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共有15艘航母,1992-1996年期间,参加过海湾战争的“中途岛”号(CV-41)、“突击者”号(CV-61)、“萨拉托加”号(CV-60)和“美国”(CV-66)号航母相继退役,“福莱斯特”号(CV-59)也于1993年从美国海军的编制序列中消失,1998年9月30日,服役39年的福莱斯特级“独立”号(CV-62)也光荣退役。在此期间,又有三艘新的尼米兹级航母服役,这样,现在共有2个级别的12艘航母在美军服役。

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目前处于更新换代阶段,40~60年代建造的航母到2000年都将退役,2008年以后“尼米兹”级也将停止建造。为填补退役航母造成的空缺,2007年前仍将继续建造“尼米兹”级航母,而且将该级航母的建造数量由原来的8艘扩展为10艘。待“尼米兹”级第10艘CVN77服役后,其它级别的航母将全部退役。

美国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的编成情况

1~2个战斗机中队各10~14架F-14A/B/D

2~3个战斗/攻击机中队各12架F/A-18C/D

1个预警机中队 4架E-2C

1个战术电子战飞机中队 4架EA-6B

1个直升机中队 4架SH-60F、2架HH-60H

1个舰队航空侦察机中队 3架ES-3A

1个海上控制机中队 8架S-3B

1个舰队后勤支援飞机中队 2架C2-A

根据美国海军的《2001年的兵力规模和结构》中提出的方案,1997财年,海军舰艇由90年代初期的540多艘缩减到357艘,到2000年缩减到340艘,海军年度军费由80年代的1100亿美元降低到约740亿美元。与1988年相比,2000年兵力结构的削减比例分别为:舰艇总数43%~47%,海军人数24%,水面作

战舰艇43%,作战支援舰船47%,攻击型核潜艇47%,弹道导弹核潜艇41%,两栖舰船33%,航空母舰14%,航空联队26%。根据兵力结构调整的这些大方向,在舰种方面将有更具体的调整。到2000年,美国海军兵力结构为:航空母舰12艘(现役11艘,预备役1艘),水面舰艇110~126艘,两栖舰船40艘,反水雷战舰艇20艘,战略导弹潜艇14艘,攻击型核潜艇45~55艘。

这些雄厚的装备足以体现美国对海上安全的重视。纵观美国近些年来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正沿着“基于能力”的主线构建新的海上安全战略,并逐步建立了多部门合作、以海上力量为主的纵深防卫体系。新时期美国海上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保卫美国本土安全,并确保美国赖以生存和繁荣的海上生命线,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海上利益,继续保持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2、俄罗斯

海军司令部在莫斯科,现任总司令弗拉基米尔?库罗耶多夫海军元帅,由4个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区舰队构成。海军现役16万人,文职人员12万人。拥有各类舰艇287艘:潜艇61艘(战略核潜艇16艘,多用途核潜艇20艘,多用途柴电潜艇25艘),大型水面舰艇146艘(航母1艘,远洋舰70艘,扫雷舰40艘,登陆舰35艘),小型水面舰艇80艘。作战飞机300架。2005年海军将装备2艘第4代战略核潜艇。

着眼打赢“第六代战争”的俄罗斯海军,制订了合理的装备发展策略,明确了装备研发重点,对现有装备进行了大面积的改进和延寿工作,努力提高主战装备的整体性能。根据《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纲要》,俄罗斯将加紧研制和建造具有超前性的作战舰艇和保障船只,设计并生产装备精确突击武器和反潜武器、有效的自卫兵器、多用途航空兵器、能纳入舰艇本身和舰群自动化指挥统一网络的多用途水面舰艇。

现阶段俄将优先建造适合于近海航行的轻型护卫舰,下一阶段将着手建造能够实施远洋作战的大型护卫舰。目前正在建造的两艘轻型护卫舰将配备反舰、反潜和防空等现代化武器系统,并使用新技术加强舰艇的隐蔽性,预计到2020年左右,俄罗斯将拥有一支包括300至320艘现代化作战舰艇的海军。

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发展全球和区域指挥系统,努力提高海军的指挥与控制能力。继续发展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和海洋监视卫星等,进行大范围的侦察和监视,进一步发展指挥和通信器材,提高通信的效能、可靠性、隐蔽性和稳固性,使通信职能和武器控制职能合为一体。

俄海军将于2010年前建成全球性水上、水下和空中卫星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第一个地区性分系统已于2003年8月在俄太平洋舰队举行远东大演习时投入使用。目前,俄海军北方舰队正在安装这套卫星监测系统。不久,相关设备将陆续在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安装。这一系统将使俄海军战斗力提高50%以上。

在战略核力量上,俄罗斯海军战略核力量,是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07年俄潜射导弹数量将占整个战略核力量的58%左右。目前,俄已开始研制“白杨”—M的海基型号,装备第五代战略核潜艇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着眼于信息的快速、顺畅和有序地流动,俄罗斯海军编制体现的调整重点是优化各舰队的各级指挥机构、撤销重复设置的管理机构和后勤部队。俄海军将北方舰队潜艇区舰队的指挥机关改编为舰队大队指挥机关,将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和防空兵集团合并为一个集团,从而使海军军事指挥机关的结构更加符合战斗编

成。

在海军的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需要保持和发展独立的基础设施、船舶制造修理和各种保障的基础上,北方舰队由于靠近俄经济政治中心,将作为俄海军的主要建设方向;黑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也将得到加强;从奉行“近海防御”战略出发,俄太平洋舰队将逐步收缩兵力防线,同时,波罗的海3国独立使波罗的海舰队兵力也将不断裁减。

另外,俄将加强海军陆战队建设。俄罗斯海军现有1个海军陆战师、3个海军陆战旅,总兵力1万余人。近年来,在俄海军进行大幅度精简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不但未受到任何影响,而且在兵员补充、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还将得到全面加强。

3、日本

作为一个岛国来说,日本海军是达成其军事战略的主要兵力。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重点建造了一批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和大型运输舰船,成为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具有较强反潜护航作战和远洋机动作战能力的精强军种。

日本海上自卫队也由三部分组成,即海军参谋部、受防卫厅长官指挥的部队和海上自卫队机关。海上自卫队下辖联合舰队、5个地方队、教导航空集团、练习舰队及其他防卫厅长官直辖部队。联合舰队包括联合舰队司令部、护卫舰队、航空集团、潜艇舰队、扫雷队群等。地方队担负近海防御任务,由地方队司令部、护卫队、扫雷队、鱼雷艇队、基地队、航空队、教导队、通信队、警备队及其他直属部队编成。教导航空集团由教导航空集团司令部,教导航空群及其他直属部队编成。练习舰队由练习舰队司令部、练习队及其他直属部队编成。海上自卫队分为5个警备区。编制定员45752人,实有兵员43842人。

联合舰队有驱逐舰33艘。地方队有驱逐舰11艘。练习舰队有驱逐舰3艘。装备各型作战舰艇170艘,总吨位40万吨。居世界第6位;而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吨位就超过20万吨,居世界第4位。其中驱逐舰44艘(其中1990年开始服役的7600吨“金钢”级“宙斯盾”防空导弹驱逐舰4艘。2003年开始服役的“高波”级“宙斯盾”防空导弹驱逐舰4艘,1996年开始服役的4400吨“村雨”级反潜导弹驱逐舰9艘,1988年开始服役的3600吨“朝雾”级反潜导弹驱逐舰8艘,1982年开始服役的2950吨“初雪”级反潜导弹驱逐舰12艘),护卫舰6艘。水雷战舰27艘,扫雷舰3艘,两栖舰艇10艘(包括8900吨大型登陆舰1艘,中型登陆舰5艘,小型运输舰2艘,运输艇2艘)。补给舰5艘,13000吨“大偶“级大型两栖登陆舰3艘,常规动力潜艇16艘(“亲潮”级9艘,“春潮”级6艘,“汐潮”

级1艘),另有2艘“涡潮”级作训练用。各式飞机350架,其中P-3C岸基反潜巡逻机80架(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将削减为72架),正在采购50架SH-60J 舰载反潜直升机,60架HSS-2B舰载直升机。1架E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12架MH-53E扫雷直升机,4架YS-11运输机,9架OH-6D教练机,12架S-61A 救护机,1架B-47G教练机,12架S-61A多用途机,2架EP-3电子侦察机,10架US-1A救护机,11架UH-60J救护机,1架UP-3C机,5架U-36A训练支援机。

从2001财政年度开始独立开发P-3C岸基反潜巡逻机的后继机种,到2010年自行生产100架新型反潜巡逻机并部署于实战。

海军主力2支“九.十”舰队和2支“八.八”舰队,最终都将实现“十.九”舰队(即每个护卫队群将由10艘驱逐舰和9架舰载直升机组成)。

日海上自卫队经过论证认为,“八?八舰队”只是能够完成任务的编队,而“十?九舰队”则是海上反潜护航作战的最佳编队。在装备新型“高波”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的“十?九舰队”中,一艘“榛名”级或“白根”级驱逐舰,载3架H S S-2 B反潜直升机,担任舰队指挥舰并负责反潜;一艘新型“高波”级驱逐舰和两艘“旗风”

或“太刀风”级驱逐舰,主要担负编队的防空任务;5艘“朝雾”级或“初雪”级多用途驱逐舰,各载一架H S S-2 B反潜直升机,用于反潜、反舰作战。此外,还配备一艘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船,担负舰队的远洋补给保障,其作战能力将更强。日本未来“十?九舰队”的扫雷能力居世界首位,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舰艇总吨位超过了德国和意大利,其总体作战能力超过英国海军的轻型航母编队,常规作战能力仅次于美国海军,位居世界第二。具体分析来看,其强大的作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对空防御能力上,每个舰队中有7艘舰装有“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系统,与各舰上的1~2座中口径舰炮和两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一起,组成舰队的点防御系统。舰队的区域防空任务则由“旗风”、“太刀风”或“金刚”级(或“ 高波”级)防空驱逐舰担负。“金刚”级的“宙斯盾”(或“高波”级)防空系统非常先进,具有全方位侦察警戒能力,可自动识别200个不同目标,并可同时攻击12个不同方位的目标。“榛名”级、“白根”级战舰上的两部三坐标雷达和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电子探测系统及H S S-2 B直升机可实施远程警戒,对舰队的防空作战起到预警和指挥的作用。这样,整个“十?九舰队”在海上活动时,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就构成了较为严密的防御网。

在反舰能力方面,“十?九舰队”有8艘舰装有“鱼叉”反舰导弹,射程为1 30

千米,主动雷达制导,单发命中概率为95%。舰队的H S S-2 B直升机可担负导弹超视距攻击的中继制导任务。各舰的中口径舰炮可用来攻击近距离的海上目标,与“鱼叉”反舰导弹配合使用,使“十?九舰队”具备了攻击远、中、近任何水面目标的能力。

反潜作战是“十?九舰队”的强项,舰队中所有驱逐舰都装有舰壳声纳。此外,“白根”级舰上还装有从美国引进的S Q R-18 A型拖曳式声纳系统和S Q S-35 J型变深声纳系统,保证了舰队中、近距离反潜侦察能力。9架舰载直升机是舰队的反潜中坚力量,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搜索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所有舰都装有一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和两座三联装M K46型反潜鱼雷发射管。该型鱼雷采用主/被动声纳自导方式,速度大于40节,射程达11千米以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射程在20千米以上,可攻击距离较远的水下目标。这些装备组成了“十?九舰队”远、中、近多层次攻潜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型驱逐舰“高波”级加入“十?九舰队”后,“高波”级驱逐舰安装了“奥托”127毫米炮,使其对陆上目标的攻击能力大为提高,且口径增加之后,采用各种制导炮弹的余地也就相应增大,如果其使用激光制导炮弹,甚至是G P S制导炮弹,对岸上设施的威胁是很大的。“高波”级还装备了美国的M K41垂直发射系统,该系统的装备可以为以后海上自卫队装备巡航导弹打下基础。因此,日本的“十?九舰队”无疑将是4支威力巨大的航母战斗群,其战力可想而知。

4、中国

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表示,中国的“海洋意识”正在增强,民众和官方都把海上实力当做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并称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表示担忧。中国自主建航母将于2015年完工,到时中国军事实力排名将更强,而且报告还照搬了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主要战略方向”等用语,并特别针对“远海防卫”一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报告认为中国着重发展海空军战力,长期的投入已经获得回报,尽管与西方军事强国仍有不少差距,但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军事现代化。

中国逐渐扩展“海上缓冲区”

与去年的报告相比,2011年报告新增加了两个特别主题,即中国的海上战略和中国的对外军事交往。报告中还包括了关于中国的航空母舰项目、反舰弹道导弹及飞机发展方面的信息。

在“中国的海上战略”这一特别主题中,报告指列举了中国海上军力面临的几大优先任务:加强并逐渐扩展“海上缓冲区”,即扩展海上防御的范围,作为防止外来攻击或干涉的手段之一;保卫中国海洋国土,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保护区域海上交通线;增强海上核威慑力等。

同时,2011中国军事实力排名中,美国年度“中国军力报告”还提到,中国今年可能新建一艘完全自主的航空母舰,预计将在2015年完工。并且认为中国的“海洋意识”正在增强中。

报道称,尽管过分简单的数量对比容易误导人,但是数量确实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舰队的能力,而中美海军在主战舰艇的数量方面对比悬殊: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11艘可携带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22艘导弹巡洋舰,而上述舰种中国海军却一艘都没有;在驱逐舰方面,美国有60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而中国只有27艘吨位不同、性能参差不齐的驱逐舰;美国拥有30艘护卫舰,中国拥有48艘护卫舰和护卫艇;在潜艇方面,美国拥有1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而中国只拥有3艘,美国拥有57艘攻击型核潜艇,而中国只有6艘,中国拥有55艘柴电潜艇,而美国已经完全淘汰了柴电潜艇。

虽然此前有不少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发展海军力量对美国构成威胁,但《防务技术》网站认为,美国海军的装备性能大幅领先于中国海军。例如美国每艘核航母可以携带60架或者更多的高性能战斗机,其总数几乎超过了整个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第三代战机数量。此外,所有的美国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拥有先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而只有2到4艘中国舰艇拥有类似的系统。所有的美国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拥有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用于对地攻击的远程“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系列舰对空导弹。而中国海军舰艇没有装备可以攻击陆地目标的巡航导弹,其舰对空导弹的性能也较差。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全部在7000吨以上,而中国海军类似的驱逐舰只有6艘。

美国《武装力量》杂志曾称,中国潜艇部队已经对美国构成了地区性和战略性的挑战,但《防务技术》的文章称,目前中国只有27艘吨位不同、性能参差不齐的驱逐舰。资料图:中国海军051C级115号驱逐舰上图还没有公开的证据表明中国战略核潜艇装备了达到实战水平的弹道导弹,而且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战略巡逻,而美国海军的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中,每天都有1/3在海上发射阵位巡航,接到命令后随时可将24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射向敌国。

《防务技术》认为,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对美国海军构成威胁的是常规动力潜艇。文章称,中国海军拥有现代化的俄制“基洛”级潜艇和自行建造的先进柴电潜

艇,而且还在研制一种装备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潜艇。而美国海军跟踪这些潜艇的能力不足。文章称,在两年前美国海军同“租借”瑞典海军的“哥特兰”级AIP 潜艇的对抗演习中就得到证实,美国海军总是不能对其进行定位。

尽管中美海军差距巨大,但文章认为,在大量的岸基航空兵和反舰导弹的支援下,中国海军将很可能阻止美国对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台湾海峡的水面和空中军事行动。但是文章认为,美中冲突很可能发生在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例如非洲和南美。但目前以及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中国海军仍然不能向这个距离投送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展这种能力将需要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一位熟悉中国海军的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媒体一向喜欢夸大中国海军实力,这次的报道虽然调子发生反转,但仍有失偏颇。中国海军仍然处于从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过渡的时期,并不具备美军那样在远离本土几千公里外作战的强大远洋进攻能力。中国海军目前的实力与能力能够满足现在的“近海防御”的战略,能够御强敌于近海,也在逐步具备保护海外利益的能力。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截至2011 年)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全球安全”网站。 注释: 2 包括2009 年755 亿美元的补充拨款和2010 年1300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3 包括2010 年追加的330 亿美元支出和2011 年1593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4 数据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 5 包括A-10 和OA-10 型战斗机。 6 排水量3000 吨以上。 7 排水量7500 吨以上。 2001--2017 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亿美元)

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兵力部署(单位:人)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

美国开启军事战略十年大调整 ——解读美国2012 新军事战略 执笔: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审稿: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报告国际关系系列第07 期总第39 期 2012 年02 月13 日 摘要 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 未来的美军将是“小、快、灵”的军队——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将中国列为其主要假想敌之一。据此,美国将加强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军事基地,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

军事合作。但是,这一战略调整尚需时间加以执行落实,短期内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冲突。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泥潭,需要一场“瘦身运动”;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断减轻,使得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东亚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不断深化,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美国2013 财年国防预算将印证美国军事战略调整,是新战略的具体执行方案。美国军事预算将在五年内共削减约2600 亿美元,十年内共削减约5000 亿美元。其中,海外行动军费五年内将在目前基础上再降低一半。 美国新军事战略是不同势力妥协的产物。在中东与亚太何为主要战略方向、保守与变革何为军事指导思想主流、联华与制华如何协调之间,美国新军事战略尚有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 前言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 俄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 军火贸易作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另一支柱,发展相对波折。俄罗斯是中国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与印度并列的俄罗斯武器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俄罗斯出于对中国未来军事威胁的担忧,在对华武器销售中有很大的保留。 4、中俄文化关系的现状 二、中俄关系的前景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现状就有前景。作为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国际关系变化莫测,对未来走向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说:“论述当前如何向未来演变的著作,即使是讨论业已出现的趋势,也不能自以为它就是历史的真理”。“预料不到的事情,纯粹的偶发事件,发展趋势的突然中止,都可以使本来最合理的预测归于破灭”。虽然如此,任何事物的前景都是由其之前的相关因素决定的,正如很少有人预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破裂,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但决定这些结果的因素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并非无章可循,仍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分析影响中俄关系的相关因素,我们完全可以对中俄关系的走向和前景进行预测。 (一)、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 1、国际局势。(相关国家,北约日本的威胁)国际局势一直是影响中俄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的国际局势依然是美国一家独大,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的盟友或伙伴。中、俄由于与欧美的利益分歧,则显得相对孤立。当前,美国大力推行重返亚太战略,拉拢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实施战略包围,在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南海甚至新疆、西藏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遏制中国,尽量延迟中国的崛起。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中国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同

世界综合国力排行榜

世界综合国力排行榜 2009/11/01 下午 02:08 NO.1:USA 上榜原因:庞大的领土面积(962万KM2,参维基百科),丰富的自然资源,3亿多高学历人口,强大的经济实力(GDP总计:14.264万亿美元<第1名> 人均:46,859美元<第17名>) 美国庞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影响力贯穿了整个 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 他同盟国一同获得胜利,并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后,终于拖垮 苏联,成为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今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实力、科技创新、军事技术力量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都是无他国能比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仅有包括朝鲜在内的6个国家没有派入)。 国内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球形,富人和贫困者是两头的少部分,而中产阶级则是美国社会的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种族歧视成为历史,非裔黑人奥巴马成为美国新总统。 美国精神(American Dream<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是一种美国式的发展之路,可参考奥巴马的奋斗史。 美国军事 像尼米兹号这样的超级航空母舰是美国航舰战斗群的中心组成部分。美国军队分为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全都由国防部管理。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由国土安全部管辖,战争期间归海军部。在苏联垮台后,美军的军事力量之强大,在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美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迅速将军事力量投射至全球。虽然法国和英国也有一定的军事投射力量,但美军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角落进行大规模区域战争的军队。美国也拥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经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末期在日本的广岛市、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二战美日军事实力对比

太平洋战争前美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日本年产钢 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展前却没有激活.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 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2、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3、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4、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 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合计38万人。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

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但编制不统一。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师团合计7个联队。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最新各国军力排名 1、 美国:全球战略进攻型军队,公认的超级大国,其建立在最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上,地缘环境好,抗制裁能力超强,其良好的硬件和形象对世界各地精英有强大的吸引力。凭借2战和战后中东地区的冲突,在5大洲都有驻扎大量精锐部队,控制了欧亚多国的政局。(海军和空军武器质量总体领先全球,数量是西欧和日本的总和),信息技术先进,空间技术一流,具有太空战实力,海空军实力优势明显,作战理念先进,特点是先发制人,深入敌国作战,把威胁(包括对本土利益和海外利益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中俄实行谈判-遏制政策,尽量避免直接作战,对其他国家,实行非友即敌政策,设法尽量军事打击敌对国,此战略在911后在国内受到更多支持。在做为头号强国的几十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发动中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胜多败少,有时陷入泥潭,但对其自身利益不构成致命影响。 2、 俄罗斯:亚欧大陆战略进攻型军队,技术基础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数量上仍跟美国不相上下,但是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国内资源非常丰富,抗制裁能力超强,军人素质一流,且能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空间技术优势明显,但近年落后于美国。本土外作战的能力一直偏弱,海空军因为多国的战略包围而活动受限制。 3、 法国:全球性军队,微型超级大国,工农业非常发达,体系完整,但因为国小人少,战略资源缺乏,抗制裁能力较弱,北约内部独立的军事大国,海空军队战斗力强而灵活,空间技术在欧洲优势明显,国内精英渴望制定政策协调欧盟各国的利益使欧洲一体化最终统一,以遏制大国对西欧的控制,(2004-2005年独力控制非洲一个跟伊拉克实力相当的国家, 这点较美国成功)。 4、 英国:全球性军队,但军工业体系欠完整,太空作战发展相对落后,故常担当美、法等国的追随者,工业发达,国内战略资源比较丰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欧各国中最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总体实力有回升势头,军队作战思想非常先进,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情报收集,持久战、反游击战历史悠久。 5、 德国:欧洲地区性的军队,工业生产力非常强,技术尖端,但因美、法的双重控制体系欠完整,因为国小封闭,抗制裁力很弱,其国民素质一流,文化深厚,战斗意志和战术思想闻名世界而富有创造力,陆军战斗力在欧洲首屈一指。 6、 日本:地区性军队,战后在美国的重点支持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但抗制裁能力较弱,在未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武装为亚洲超强的战斗

二战各国军力对比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

二战日美主要战役

二战日美主要战役 1、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 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 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 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2、珊瑚海之战 1942年5月4-8日 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日方小型航空母舰 “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 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 也失去了战斗力。 3、中途岛战役 1942年6月3—6日 美国方面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日本方面付 出了惨重的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损失飞机322架,其中283架飞机 是随母舰沉没;阵亡官兵3507人,包括几百名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飞行和机务人员。联 合舰队从此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空作战。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对整个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4、瓜达卡纳尔战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 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 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1943年4月18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设伏的美军飞机击毙。 5、激战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 美军在一年多的激战中,先后组织实施了十余次登陆作战。美军总共损失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供应舰1艘、运输船5艘、鱼雷艇8艘,飞机约200架,阵亡约2000人,伤3000人。日军损失2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及大小运输船只数十艘被击沉, 飞机损失约1300架,阵亡官兵总数在2.5万人以上。 6、马里亚纳群岛战役1944年6月至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中俄军事论文

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中俄双方基于彼此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但是,美俄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和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介入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理性的认识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且有步骤、有层次的发展和深化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有必要的。 一、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 军事技术合作,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制与开发,也包括装备的购买、技术引进等。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深化的今天,开展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寻求国家安全的一项基本政策。当前中俄是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下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就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国际格局。人们对于美国的力量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力量优势按照自己意愿来塑造世界格局的感受越来越深。1993年美国的首次对伊战争,是在申请并获得联合国的决议才进行的,并在初步目标实现后从伊拉克撤军;1999年美国对前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此时的美国打着人道主义的借口并且是在绕开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北约的名义进行的,虽然美国没有尊重联合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尊重了自己的欧洲盟国;时隔仅仅四年,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动十万大军,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也不再需要北约和欧洲盟友的帮助,连"人道主义"的外衣也不再需要,而是以后来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须有"的罪名,对主权国家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这表明美国超强实力的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国际力量的严重失衡。不管美国历届领导人是对中东的重视,还是对中国的不友好,这都表明了美国企图成为世界霸主的野心。特别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深深的触及了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有的甚至是威胁到双方的根本利益。这可能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际背景。 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便可发现, 后冷战时代变化的国际格局,是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进程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是后冷战时代中俄两国为了增强双方的军事实力,部分实现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 实现国际关系多极化和保护各自核心国家利益为考虑的一大战略举动。换句话说,只要美国霸权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新保守主义为方针的单边主义路线, 先发制人的攻击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 中俄以军事技术合作为主体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有存在乃至深化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从中俄双方各自的国家背景来看,美国的一系列扩张动作威胁着中俄双方的核心国家利益。从俄罗斯方面来看,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由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扩大势力范围与影响的动作,已经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而言, 台湾问题关系着我国根本国家利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企图日益彰显。 美国对台湾军售一览[1]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友谊和国际社会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协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是高层次的,具有战略性眼光,这对中俄两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国的战略协作影响着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以至于对国际格局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会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友谊几个方面对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俄关系,国际格局中,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今天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经过两国的不断努力,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在不断的加深。两国关系的友好建立,除了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是促使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是积极的影响。 一中俄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89年5月份,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第一位兼最后一位苏联总统)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与其会见,并宣布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正常化的。二是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联邦,在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执政期间内,中俄的关系已到了“三步走”程度。叶利钦于1992年访华,与中国建立了“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的关系。三是1994年中俄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四是1996年在叶利钦在来中国的飞机上亲笔写下了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五是在普京执政时,2001年10月中旬,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谈的依旧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以上5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之间很重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俄两国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两国的密切关系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更强的军事、经济等实力,使之有了更强的综合国力,从而使两国对国际的影响力较大,且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均需要联合彼此的力量共同应对侵犯者,然而两国又是竞争对手,并非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包括作战飞机305架,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万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陆军1480架,海军1220架),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陆基飞机458架,舰载机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算多算少? 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如此低水准的国家治理,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 从人口总量上看,中国无疑占据着巨大的优势。问题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说不清抗战前夕中国人口的确切数字,有说“四万万同胞”的,也有说“五万万国民”的,两者竟相差了1亿人!较折中的说法是4.67亿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是精确统计的结果,只是估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