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1、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3、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成因;地貌学主要是地表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及其所含物质。

6、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7、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任务:1)理论研究: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化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演化、海平面变化等。2)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干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崩塌。

8、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黄土:温暖:红色;寒冷:黄色);3)第四纪生物界(哺乳动物的繁盛;喜冷植物的扩展;人类发展;人类文化发展);4)第四纪地层;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构造运动;7)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冰川活动、气候变冷、动物化石、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沉积—构造事件。

2、第四纪下限的方案:0.70~0.80MaB.P:(冰川学派)依据:古地磁极性分界(B/M);气候变冷;

1.80~1.90MaB.P:(气候学派)依据:奥都威事件;地中海喜冷动物;真马、真象出现;直立人出现;

2.50~2.60MaB.P: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

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的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在哺乳动物群方面,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厚层的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3.20~3.50MaB.P:G/G界限,气候变冷,南方古猿。

3、中国的第四纪下限:1)北方的第四纪下限:剖面: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村附近产泥河湾动物群的剖面;

2.50~2.60MaB.P;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2)南方的第四纪下限: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一、

二段为沙沟组(湖沼相沉积G),三、四段为元谋组(河流相沉积M);2.60MaB.P;高斯正极性与松山反极性的分界。

4、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更新世分为早、中、晚,早、中可再分早、中、晚时期,

晚分早、晚,全新世分早、中、晚。

5、冰期和间冰期:全球性降温、降雨减少、冰川扩大、气候带运动、生物迁移、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的

表现与冰期相反。

6、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气候期冰川作用区中低纬度地区N15°~N30°中国

冷期冰期干旱期雨期寒冷、干旱(冬季)

暖期间冰期湿润期间雨期温暖、湿润(夏季)

7、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迹、

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8、岩性分类:碎屑沉积物(砾石、砂)、化学沉积物(钟乳石、石膏)、生物沉积物(珊瑚礁)、火山碎屑沉积物(火山灰)、人工堆积物(填土)。砾石(>2mm)、砂(2~0.0625mm)、粉砂(0.0625~0.0039mm)、粘土(<0.0039mm)。

9、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沉积学标志(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10、地貌形态: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11、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12、地貌形态分类:1)地貌组合关系分类:地貌单个形态,如:阶地、河漫滩;地貌组合形态,如:河谷。2)地貌相对关系分类:正形态地貌,如:火山锥;负形态地貌,如:冲沟、盆地。3)地貌规模的分类:星体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13、地貌形态测量:地貌的坡度,陡坡>50°,中等坡25°~50°,缓坡<25°;地貌的高度,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地貌的切割程度。

1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1)岩石:岩石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节理。2)地质构造:地层产状、断裂、褶皱。

15、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内动力: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火山作用。外动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风力作用。

16、地貌的成因分类:内动力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外动力地貌,如:地面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人工地貌,如:运河、梯田。

17、地貌年代的确定;切割、淹埋、过渡;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考古学、古生物学。

18、侵蚀旋回理论:幼年期(河流短,河谷浅,谷底窄,横剖面为“V”字形,切割程度低,地形起伏不大。相当于一条河流源头的状态。);壮年期(水流湍急,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深窄的河谷,河谷横剖面为陡峻的“V”字形,谷底窄,谷坡上可发育窄小的侵蚀阶地。相当于河流的中、上游河段。);老年期(谷底非常宽,谷坡很矮,两河流的分水岭地形模糊或为小的残丘,河谷的横剖面为“蝶”形)。前提:地壳运动长期稳定,气候特征不变。

19、斜坡发展理论:平行下降说: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在它的作用下,斜坡在降低的同时,坡度也在变缓,在一个谷地的横剖面上,谷地的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缓的“蝶形”发展;平行后退说:重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不断地崩塌和撒落,谷坡不断平行后退,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其横剖面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浅的“U”字形演化。

第三章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风化作用: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

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风化作用类型及残积物:物理风化作用(矿物、岩石碎屑);化学风化作用(粘土矿物);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

3、风化壳: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在地球历史时期形成、保存在地层中的风化

壳称为古风化壳。

4、风化壳的剖面结构:自上而下: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壳、母岩;热带砖红壤—高岭土型风化壳:全

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未风化基岩带。

5、风化壳类型: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及囊状风化壳。物质成分:岩屑型风化壳、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高岭石型风化壳)、铁铝型风化壳(砖红壤风化壳)。

6、斜坡的分类:物质成分:基岩斜坡、碎屑坡;形态: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成因:侵

蚀坡、剥蚀坡、堆积坡、人工截坡。

7、斜坡块体运动及力学分析:自然斜坡由岩体或松散的土块构成,它们统称块体,也称岩土块,块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称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块体稳定系数用稳定系数(K)表示,其值为抗滑力与下滑力的比值:当K>1时,块体稳定;当K<1时,块体不稳定,发生运动;当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一旦有外界的诱惑力作用,块体可能发生运动。当斜坡上的块体为松散堆积物时,黏结力近似等于零。物质的休止角:块体的内摩擦角为块体沿斜坡下滑起动的坡角。影响休止角的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形态、成分、含水量。

8、斜坡重力作用类型:滚动作用(崩塌、撒落)、滑动作用(滑坡)、流动作用(泥流、蠕动)。崩塌—倒

石堆,撒落—倒石锥。

9、滑坡:滑坡要素:滑坡体、滑动面、滑床;滑坡的地貌特征: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

滑坡洼地、滑坡湖、滑坡裂缝;滑坡形成的条件:岩性,未固结的第四纪沉积物、泥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地质构造,断层面、层理面、节理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地貌,20°~40°利于滑坡发生,有效临空面。气候,大雨、暴雨。诱发条件,地震、火山爆发、人类活动。滑坡形成过程:蠕动变形阶段,山体降低;张裂缝;羽状剪切裂缝;鼓胀裂隙;渗出的水混浊。滑动阶段,滑动面完全贯通;滑动体下滑移动;在滑坡后部牵引拉张;在滑坡体前部挤压。稳定阶段,滑坡体下降;水体挤出;压实;形成滑坡堆积物。

10、古滑坡的识别:滑坡后壁遗迹:围椅状陡崖、洼地、擦痕;反坡台阶,洼地和马刀树;坡脚出现渗泉和大孤石;斜坡上单沟转向与双沟同源;岩层倾向异常。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陆地表面的水体: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湖泊和沼泽水、地下水以及冰川。

2、片流:指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3、片流剥蚀地貌:洗刷带(微洗刷压带、弱洗刷亚带、强洗刷亚带)、过渡带、堆积带。坡度:40°~50°,

斜坡的洗刷作用最强。

4、片流堆积地貌:坡积裙或坡积裾。坡积物的特征:分布在坡脚;以细砂、粉砂、粘土为主;从山坡到坡

脚由粗到细;基本无层理;分选、磨圆差。

5、洪流及分类:指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分类: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

6、洪流剥蚀地貌:侵蚀沟: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7、洪流堆积地貌:冲出锥:面积小,锥形;锥形坡度大;岩相分带不明显。

洪积扇:干旱气候区常见地貌类型,面积大,扇形;扇面坡度较小;岩相分带明显;扇面发育沟槽。分为:扇顶、扇形、扇缘;扇顶相、扇形相(扇中相)、扇缘相。扇顶相:扇面坡度大于10°;粗大的砾石、砂砾构成,夹有砂质的透镜体,沉积物厚度较大;一定的磨圆和一定的叠瓦状排列。扇形相(扇中相):扇面坡度5°~10°;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多元结构。扇缘相:扇面坡度小于5°;粘土、砂质粘土。洪积平原。

8、洪积物:○1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2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3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4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5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6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替,

呈现出多远结构。

9、泥石流:特殊的洪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运动的重力流。形成条件: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物源:源区有大量碎屑物质(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

松软的基岩);水源:暴雨或冰雪融水;诱发因素:地震、火山爆发、人工活动。

10、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边滩、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

11、河谷形态:河床、谷底、谷坡。

12、河谷的发展阶段:“V”型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型河谷、成型河谷。

13、河床的平面形态:河床的弯曲度S:S=河床长度/河谷长度。顺直河床:S<1.5;弯曲河床:S>1.5;汊河型河床;游荡型河床。

14、论述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研究方法

答:河流阶地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三类:

侵蚀阶地:阶面和阶坡均由基岩组成,阶面上保存有不厚的冲积层和残余砾石层,发育在河流上游和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阶段。

基座阶地: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组成,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发育在河流中上游和新构造运动上升较强地区。

堆积阶地:阶面和阶坡均为河流的沉积物组成,一般出现在河流的下游,又可以分为四种:嵌入阶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呈嵌入切割关系,一般发育在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

内叠阶地:不同时代的河流沉积物呈切割关系,但基座近于同一水平,主要发育在河流下游或盆地中。

上叠阶地:不同时代的阶地沉积物呈上叠切河曲阶地均不是真正的切割关系,新阶地的切割深度小于老阶地,且置于老阶地之上,分布于老阶地之内,发育在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和下降区。

掩埋阶地:新阶地的沉积物掩埋了前期形成的阶地沉积物,主要发育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

研究方法:

(1)真假阶地的识别:地滑阶地、断层滑动台地、差异风化台地、河流阶地均不是真正的河流阶地。

(2)作横剖面:垂直河流流向,反映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3)作纵剖面: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4)画阶地位相图,分析新构造运动。

成因类型:

阶地形成的实质是侵蚀基准面的下降,而引起的原因主要有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因此,河流阶地可以分为构造阶地、气候阶地、曲流河阶地。

构造阶地是指由于构造运动而引起河流地质作用的改变而形成的阶地,是河流阶地研究的主要对象。

气候阶地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侵蚀基准面的变化而形成的阶地,是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

曲流河阶地是河曲切割新形成的河漫滩而形成的阶地,特点是河床两侧的阶地不对称。

15、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1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2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3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4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5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6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1、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沉积物孔隙和岩石裂隙中的水体。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2、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物质堆积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3、溶蚀地貌:地表溶蚀地貌:石芽、溶沟、石林、岩溶漏斗、峰丛、峰林、溶蚀洼地、孤峰、岩溶平原、

盲谷、干谷、断头河、落水洞、竖井。

地下溶蚀地貌:溶洞、暗河、伏流、暗湖。

4、堆积地貌:洞内堆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鳗、石珊瑚。

5、岩溶堆积物:地表岩溶堆积物:蚀余红土、泉华堆积(钙华、硅华);地下岩溶堆积物:溶洞。

6、岩溶作用的影响因素:岩性: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盐类;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石的透水性(节理、断层);地下水的溶蚀性;地下水的流动性;构造;气候。

7、岩溶发育阶段:幼年期:溶沟、石芽、溶蚀漏斗;青年期:落水洞、溶蚀洼地、干谷、盲谷;老年期:溶蚀平原、孤峰。石丘。

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1、冰川的类型: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冰原、冰帽、冰盖。

2、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和挖掘作用。

3、冰川剥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蚀谷、悬谷、羊背石。

4、冰碛物的野外鉴别方法。

答:冰碛物:由冰川搬运并直接堆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改造的沉积物。

特征:1)粒度成分:冰碛物粒级范围很宽,粒度相差悬殊,明显缺乏分选。

2)岩性特征:以近源成分为主,含少量远源物质,含一定量抗风化能力很弱的成分。

3)构造特征:一般不具层理,有时具有粗糙层理,冰碛物表面有冰川擦痕。

4)冰碛砾石的磨圆,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少数磨圆。

5)冰川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经冰川的压碎和碾磨,棱角状石英砂常见贝壳状断口,平整破裂面或翻卷薄片;一组平行破裂面构成的一系列“阶梯”,或固压力过大扭曲变形;形成圆形的刻蚀坑、痕、槽。

5、冰川堆积地貌: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鼓丘、冰碛丘陵。

6、冻土地貌及堆积物:石海、石河、岩屑坡、冻融泥流阶地、热融地形、冻胀丘、冰核丘、冻融构造、构造土。

第七章风力地貌及堆积物

1、风力作用:剥蚀作用:吹扬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推移、跳跃、悬移;沉积作用。

2、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湖、风蚀穴、风蚀壁龛、风蚀蜂窝石、风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谷、风

蚀城、风蚀垄槽(雅丹)。

3、风积地貌及风成砂:单向风形成的堆积地貌:沙堆、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双向风形

成的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梁窝状沙地。

4、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岩漠。

5、黄土的成因。

答:风成说(原生黄土),证据:黄土分布:不受地形影响,具分带性;黄土来源:来源于西北的沙漠、戈壁区;黄土物质成分及分布:粒度、碎屑矿物自西北向东南降低;黄土结构构造:多孔、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中动植物化石:喜干动植物化石。

水成说(次生黄土),证据:分布:受地形影响;物质:来源于多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成因;成分:黄土中含有砾石,不同地区成分不同;结构构造:黄土中发育斜层理;生物化石:含喜温动植物化石。

6、黄土的堆积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茆。

7、黄土的侵蚀地貌:冲沟、大型河谷、黄土蝶、黄土凹陷、黄土桥、黄土柱

第九章第四纪生物

1、全球动物分布: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大洋界。2第四纪生物特征。

答:a: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南半球。b: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海洋中的生物界。c: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而植物界变化最小。d:人类的出现和演化。e:生物在空间上(纬向和海拔高度)频繁地迁移。

3、中国现代植物分布:东部湿润森林区、西部干旱草原荒漠区、青藏高原寒冷草原草甸区。

4、冰期植物群:仙女木植物群,八瓣仙女木、北极柳、矮桦。

5、中国第四纪植物被演化特征:寒冷带落叶针叶林在我国北部地区发展;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带南界南移;西北和华北干旱植被区域扩大;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和高山草甸的形成;暗针叶林的垂向迁移。

6、哺乳动物特征:骨骼:头骨、躯干骨、肢骨;牙齿: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动物角:洞角和鹿角。

7、第四纪哺乳动物:1)动物群划分的依据:a、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b、动物组合,如残存种、特征种和现生种;c、灭绝种和现生种的比例;d、古人类的类型。

2)各时代动物群特征:(1)早更新世(Qp1):○1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种属;○2有特殊的Qp1种属;○3开始出现现生种的祖先;○4出现原始的人类或粗糙石器。

(2)中更新世(Qp2):○1N2的已绝灭,Qp1的留少量;○2大量的Qp2特有种属;○3相当数量的现生种类;○4特有的猿人和文化。

(3)玩更新世(Qp3):○1Qp1的基本灭绝,少量的Qp2的残存种;○2较多的Qp3特有种属;○3大量的现生种;○4出现新的人类(新人)。

(4)全新世(Qh):○1少量的Qp3的残存种;○2含90%的现生种;○3现代人类。

3)中国第四纪动物群:

三种因素促使了哺乳动物群的分化:种属之间的斗争;外界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秦岭-大别山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动物群。

(1)北方第四纪动物群

A早更新世动物群(Qp1):长鼻三趾马——真嘛动物群,河北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湖湘地层,又称“泥河湾动物群”。

特征:a、一定数量的N2的残存种,三趾马、乳齿象、犀牛、剑齿象。

b、出现更新世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三门马。

c、保存有Qp1特有动物:泥河湾剑齿虎、原布氏田鼠,异费鼠。

d、原发现2块石器,现在还没有报道发现古人类。

时代:早更新世中期和晚期。

B中更新世动物群(Qp2):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地点:北京周口店。

特征:共96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30%为绝灭种。

a、泥河湾期的残余种属有三门马、居氏大河狸、剑齿虎。

b、相当数量的Qp2的哺乳动物,北京猿人、肿骨鹿、纳玛古象、周口店双角犀、燕山犀、洞熊、

中国鬣狗、杨氏虎等。

c、现生种属有狼、狐、豺及许多啮齿类。

时代:0.78MaB.P~0.24MaB.P,中更新世早中期。

C晚更新世动物群(Qp3):赤鹿——最后斑鬣狗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河套平原萨拉乌苏,所以又称”萨拉乌苏动物群”。

特征:a、Qp3的特有种,赤鹿、最后斑鬣狗。

b、大量的现生种属,狼狗,占87.9%。

c、见不到N2的残存种。

时代:40kaB.P

在东北地区出现:

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发现于松花江上,在吉林周家油坊、哈尔滨等地都可见。

时代:20~1240kaB.P

D全新世动物群(Qh):

四不像鹿动物群,出现了象、貘、竹鼠等喜暖的动物,动物群的时代为6.08~5.60KaB.P和3.4~3.0KaB.P,正是全新世的大暖期。

(2)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长江以南为主。

特点:a、经常含有灵长类、猩猩。巨猿、小猕猴。

b、变化不大,保守,反映气候循序渐进。

A早更新世动物群(Qp1):

a、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广西柳城。

b、主要成员有步氏巨猿、似巨齿象、前东方剑齿象、柳城异齿鼷鹿等,几乎不含古北界类型,灭绝属娥灭绝种分别占22%和83.3%。

c、云南元谋盆地产出于元谋动物群含较多北方种类,如山西轴鹿、拟粗面轴鹿、复齿拟鼠兔等,缺乏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种类。灭绝种达95.6%。时代:早更新世(Qp1)。

B中更新世动物群:

a、盐井沟动物群,重庆万州市新田镇盐井沟。

b、缺乏巨猿,具典型南方色彩,又称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c、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大熊猫、巨貘、长臂猴、金丝猴等,灭绝种和现生种分别为43%和57%。

C晚更新世动物群:

a、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资阳动物群(Qp3).

b、东方剑齿象、真象、大熊猫等。

D全新世动物群:

与现今当地动物群差别不大,有大熊猫、印度象、中国犀,与人类文化遗存共有,所不同的是一些喜暖动物南迁。

8、人类进化的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9、文化期的划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历史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第十章第四纪地层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答:地层划分:在时间上,将第四纪地地层划分为不同时代的年代,按照新老关系进行排序。地层对比:在空间上,进行相同时代的第四纪地层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原则:1)生物地层学:生物演化前进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生物演化阶段性;生物演化不可逆性。

2)气候地层学:气候演化的阶段性;气候演化的旋回性。

方法:1)岩石学的方法: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颜色深——时代老,颜色浅——时代新,深红色——红色——红黄色——黄色——灰色,从老——新地层意义;成分:碎屑矿物含量变化,风化系数:(稳定矿物+比较稳定矿物)/(不稳定矿物+非常不稳定矿物),该值越高,风化强度越大,反之就越小;

结构与沉积构造:砾石风化程度;特殊的标志层:古风化壳、不整合面、古土壤层、侵蚀面。

2)古生物学的方法:哺乳动物化石;特征化石、灭绝种含量、灭绝属含量。

3)地貌学的方法:地貌相对先后次序:切割、过渡、掩埋。夷平面、河流阶地、洞穴。

4)年代学的方法:物理年代学(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裂变径迹);放射性同位素年法(碳十四法、钾氩法、铀系法)。

5)古气候学的方法:冰期:冰碛物;间冰期:地面流水、残积物。

6)构造地质学的方法: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褶皱。

7)古人类与考古学的方法: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特点。

8)其它方法:地球化学的方法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

综合性:岩性记录为基础,年代学为必要条件,气候、古环境、古生物学为补充。

2、第四纪地层特征。

答:泥河湾组:①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p1)

地点:代表性剖面在河北省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

岩性: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

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时代:早期认为广义的泥河湾组均为Qp1。后来将其一分为二,狭义的泥河湾组指不整合面之上部分,称之为上(黄)泥河湾,以黄褐色砂砾及砂质粘土为主,含泥河湾动物群;下(绿)泥河湾以灰绿色砂质粘土、粘土夹泥灰岩为主,含东窑子头动物群。

周口店组:②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p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中国猿人洞)

岩性:主要为石灰岩角砾与砂土交替沉积,夹砂砾与石钟乳层,堆积物厚40多米。剖面共分17层,周口店组指1-13层。

哺乳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

时代: 23-46万年,中更新世中晚期,属布容正极性时。

萨拉乌苏组:③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Qp3)

地点:代表性剖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

岩性:为一套湖相灰黄色砂质粘土夹风成砂,自下而上分为7层。

哺乳动物群: 萨拉乌苏动物群。1、5层含化石,2层顶部含旧石器时代的石器,7层为近代黄土,风化面上含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

时代: 14C年龄为40Ka,为晚更新世。

元谋组:①早更新统(Qp1)元谋组

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元谋盆地,龙江以东的东山山前地带

岩性:河湖相砂砾、砂与粘土互层,分为4段28层 (695.4m)。

化石:元谋动物群(第四段)。

时代:早期均划为Q1(广义元谋组)。现在已分开

【元谋组】(3、4段,元谋人牙,1. 7Ma)

~~~~~~~~~~~~~~~~~2.58Ma~~~~~~~~~~~~~~~~~~

【沙沟组】(1、2段)

3、中国黄土地层特征。

答:划分依据:黄土岩性、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并配合年代学方法。

划分方案:刘东生(1985年)的划分方案。

①午城黄土

地点: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

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致密(故有石质黄土之称),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

化石: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

时代:位于松山/高斯(M/G)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588Ma,属于早更新世(Qp1)。

○2离石黄土

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离石黄土上部和离石黄土下部。离石黄土上部的岩石颜色较浅,土质较为疏松。

含5-6层红色古土壤,其间距较大,古土壤的结构较为清晰。离石黄土下部的岩石颜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化石:下部分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分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

时代:中更新世(Qp2)

○3马兰黄土

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黄土。在黄土高原形成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统称马兰黄土。

岩性:灰黄色的土状堆积,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化石:很少。

时代:晚更新世(Qp3)。

○4全新世黄土: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年代为全新世(Qh)。

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迁及其动力机制

1、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答:1)生物化石标志:A:植物化石:孢子和花粉;叶片形态;年轮;生态。如云杉和冷杉代表寒冷气候,叶级和叶缘的降低代表气候由温暖变为寒冷。B:哺乳动物化石: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半干旱(草原环境):草食动物啮齿类。C:陆生软体动物化石和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2)岩石学标志:A:颜色:紫-红-橙-黄-灰,暖-冷。B:沉积物:寒冷: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冰融沉积物等;

温暖:古土壤、红粘土风化壳等;干旱、半干旱:分成砂、黄土等。

3)地貌学标志: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如冰斗、古冰楔;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如沙丘。

4)地球化学标志:A:氧化物:硅铝率和硅铁率,比值高——干冷,比值低——温热。B:碳酸钙:冰期——CaCO3高;间冰期——CaCO3低。C:微量元素:在温暖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茂盛,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土壤水溶液中吸收部分微量元素,并富集在土层中。干冷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势衰,土层中大部分微量元素流失。

5)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A:氧同位素:深海中:δ18O值升高,海水温度降低,δ18O值降低,海水温度升高;极地或高山刚好相反。B:碳同位素:δ13C值低对应温暖潮湿气候,δ13C值高对应干冷气候。C:氢同位素:δD值小代表降雨多,反之亦然。

6)矿物学标志:高岭石——炎热湿润;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干冷。

7)磁化率标志:黄土磁化率低——干冷;黄土磁化率高——温湿。

8)古土壤标志:古土壤的颜色越深,与下伏地层呈过渡关系。

9)其它标志:如:考古资料、沉积物粒度(平均粒度、标准差、峰态、偏态)、砾石风化程度、石英砂粒表面形态。

2、第四纪气候波动特征:早更新世气候特征:时间:2.60MaB.P-0.78MaB.P松山反极性与布容正极性的分界。特征:北极形成冰盖;南极冰盖扩展;中国出现黄土堆积;北大西洋冰筏屑沉积明显;喜冷植被扩展。中更新世气候特征:时间:0.78MaB.P-0.13MaB.P,特征:早期:气候寒冷而干燥;中期:温暖湿润;晚期:寒冷。

晚更新世气候特征:时间:早期为间冰期,130-75KaB.P,为末次间冰期,温暖湿润,海平面上升。晚期为冰期,75-10KaB.P,为末次冰期,中国东部为大理冰期,阿尔卑斯山地区为雨木冰期,北欧为魏克塞尔冰期,北美为威斯康星冰期,青藏高原为珠穆朗玛冰期。特征:寒冷,山岳冰川发育,两极冰盖扩展,大量陆地被冰川覆盖,海平面急剧下降,动植物向低海拔或低纬度迁移,环境恶化。25-15KaB.P为盛冰期,末次冰期最为寒冷的时期,气温低,降水少,海平面低。

全新世气候特征:时间:11KaB.P或10KaB.P,冰兵后期,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

3、第四纪冰盖:南极洲冰盖、格陵兰冰盖、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美的劳伦泰冰盖、亚洲的西伯利

亚冰盖。

4、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拜伯冰期、多瑙冰期、贡兹冰期(G),民德冰期(M),里斯冰期(R),雨木

冰期(R),雨木之后称为冰后期。

5、中国东部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6、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动力因素:天文因素:太阳活动、太阳系运动、天体撞击、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

黄赤交角、岁差);地球自身因素: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构造运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火山爆发、地球表面性质的变化;人为因素:二氧化碳的释放、大气污染、森林砍伐、草原焚烧、尘埃增多、水源消耗、土地利用。

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

1.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垂直运动:造成地貌的垂直变位,如阶地、夷平面等;水平运动:造成地貌的水平位移,如水系弯曲、山脊错断等。

3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4.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5、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及标志。

答: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新构造就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类型:隆起构造(形成于大区域长期处在上升的背景下,面积较大)、坳陷构造(形成于大区域长期下降运动背景,方向与大面积隆起相反)、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构造地貌)、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受到新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沿盆地的边缘产生一系列挤压小褶皱和逆断层)、活动断层(指那些正在活动或在近代地质历史时期曾有移动,以及在未来有复活倾向的断层)。

标志:主要有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等。

地质构造标志:利用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进行构造分析,如褶皱、断层、节理、岩层倾斜、地层不整合。

地貌标志:利用直接地貌标志(山脊错位,水系弯曲,断层三角面)和间接地貌标志(阶地,夷平面,溶洞,裂点,洪积扇)进行研究。

沉积物标志:利用沉积物的岩性,厚度,沉积范围及其成因类型进行沉积物分析。

地震标志:利用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的区域性分布,地震的监测以及古地震的研究。

火山标志:火山活动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标志,它能反映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的边缘的构造活动。

水文标志:利用地表的温泉或沸泉判断断裂的活动性或其存在。

地球物理异常标志:利用地球的重力、磁、电、热等异常进行研究。

地形变异常:长期的地壳应变监测,大地水准测量及三角测量。

历史考古:利用文字记载和古文物进行研究。

地球化学标志:测定一些惰性元素的异常进行推测构造运动特征。

6、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定量法(仪器法):天文法、大地测量法、地球物理法、地震法、水文法。2)地质学法

3)地貌学法:河流地貌(阶地类型级数河拔高度、阶地位相图)、洪积扇(洪积扇分布形态变形切割掩埋)、岩溶地貌(溶洞大小延伸排列)、夷平面(夷平面的高度级数变形):地壳稳定——准平面地壳抬升——夷平面;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凹槽波切台)。

4)历史考古法

5)遥感解释法

第十四章第四纪年代学

1、物理年代学:古地磁法:通过测量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古地磁极性年表对比,

间接获得岩石年龄的方法。高斯正极、松山负极、布容正极。

热释光:加热

光释光:光照

电子自旋共振

裂变径迹法

2、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碳十四法、钾氩法、铀系法、人工核放射性沉降法。

3、其他测年方法:年轮年代学、纹泥年代学、氟法、火山灰年代学。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 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24.什么叫坡地? 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 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是、、。 3.地貌的相对等 级、、、、 、。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 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 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 据、、。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第四纪地貌学与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 1. 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2.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3. 单面山:指一边极斜一边缓斜的山。 4.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5.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 水系:指某一干流及其支流的组合。 7. 猪背山:形成于岩层倾斜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两坡较陡且近似等长的山脉。 8. 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9. 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突起的 地形。 10. 分水岭:指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开的高地。 11.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12.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13. 风成作用: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4. 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二、简述题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农业生产。(可以少写几个方面) ②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陡和坡底相对高度较高。 2)地质条件:岩石中存在节理、断层、地层倾斜和岩性脆弱 3)气候条件:湿冷的气候可使加速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底坍塌形成的时间。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 2.地下水 3.石灰岩 4.断层三角面山 5.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和();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2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的变化。(1.5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J x(), Q3(),Q b()。(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1分)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四个。(2分)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 8.冲积平原是指()。(1.5分)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1.5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 ()和()。(1.5分)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 A、凸岸 B、凹岸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6.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0.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

2011年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内容及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内容及思考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地理专业的学生打好地表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的知识基础,使学生理解地壳中发生的基本地质过程和地质特征,地球表层系统的各种地貌过程的发生原因、方式和结果,以及地貌过程、地貌形态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掌握地学中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野外工作技巧及常用工具的使用,学会阅读和绘制地质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以及遥感影象的地貌解译。并为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资源与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室内实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内容安排 本课程将重点讲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阐述地壳中发生的基本地质过程、地质特征和思维研究方法,尤其是与资源和环境研究中相关的一些地质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等的地表分布,地质构造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侧重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和分析能力; ②分析地球表层系统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地貌过程)发生原因、发生方式和发生结果; ③介绍地貌过程、地貌形态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④阐明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 三、思考题 1.地质学和地貌学是研究什么的?主要采用哪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2.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矿物与非矿物的鉴别原则有哪些?并分析下列物品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为什 么?有机玻璃、火山玻璃、精盐、石膏、人造金刚石、石灰、蔗糖、碧玉 4.简要说明晶体的实质? 5.异质同像和同质多像的实质是什么?它们在矿物学上有什么意义? 6.不考虑试验方法,人们如何鉴别不同矿物?要求对鉴定矿物的形态学方法和物理性质方 法有一定理解。 7.了解下列几种主要矿物的基本特征并熟练鉴别它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钙长石、 钠长石、正长石、云母、石英、方解石、高岭土、白云石、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石盐、萤石、黄铜、滑石、蛇纹石、红柱石 8.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 9.分别从岩浆的化学成分组合规律,以及鲍文反应系列说明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组合规律? 10.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指的是什么?主要受什么因素的控制?有哪些常见的构造特 征? 11.岩浆岩的化学、矿物成分,以及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有其规律性,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可以分别划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划分的各类常见岩浆岩在成分、产状、结

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件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1、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3、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成因;地貌学主要是地表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及其所含物质。 6、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7、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任务:1)理论研究: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化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演化、海平面变化等。2)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干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崩塌。 8、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黄土:温暖:红色;寒冷:黄色);3)第四纪生物界(哺乳动物的繁盛;喜冷植物的扩展;人类发展;人类文化发展);4)第四纪地层;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构造运动;7)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冰川活动、气候变冷、动物化石、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沉积—构造事件。 2、第四纪下限的方案:0.70~0.80MaB.P:(冰川学派)依据:古地磁极性分界(B/M);气候变冷; 1.80~1.90MaB.P:(气候学派)依据:奥都威事件;地中海喜冷动物;真马、真象出现;直立人出现; 2.50~2.60MaB.P: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 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的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在哺乳动物群方面,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厚层的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3.20~3.50MaB.P:G/G界限,气候变冷,南方古猿。 3、中国的第四纪下限:1)北方的第四纪下限:剖面: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村附近产泥河湾动物群的剖面; 2.50~2.60MaB.P;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2)南方的第四纪下限: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一、 二段为沙沟组(湖沼相沉积G),三、四段为元谋组(河流相沉积M);2.60MaB.P;高斯正极性与松山反极性的分界。 4、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更新世分为早、中、晚,早、中可再分早、中、晚时期, 晚分早、晚,全新世分早、中、晚。 5、冰期和间冰期:全球性降温、降雨减少、冰川扩大、气候带运动、生物迁移、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的 表现与冰期相反。 6、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气候期冰川作用区中低纬度地区N15°~N30°中国 冷期冰期干旱期雨期寒冷、干旱(冬季) 暖期间冰期湿润期间雨期温暖、湿润(夏季) 7、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迹、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 要点总结

绪论 地质学: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科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变化、发展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地表特征成因及发展规律。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作用。(使其改变的力量成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特点:空间地域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悠久性、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不可重现 第一章 矿物: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 原生矿物:内生条件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外生条件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种晶体的内部结构中﹐本来完全可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据的位置﹐部分地由性质类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占据﹐而晶格不发生改变的替换现象。 矿物中的水: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 摩氏硬度计:花饰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解理: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裂开平面成解理面,凹凸不平则称断口。 粘土矿物: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它们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除海泡石、坡缕石具链层状结构外,其余均具层状结构。颗粒极细,一般小于0.01毫米。加水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第二章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结晶分异作用:是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又称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 斑状结构:岩石中有大小截然不同的结晶颗粒,大颗粒称为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2]。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的结构。大颗粒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形成斑点状,故名。似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与斑状结构同为颗粒较大的“斑晶”分布于颗粒较小的“基质”上,但斑状结构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而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是比斑晶颗粒小的晶体。 侵入眼的产状:指其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层面、结核、缝合线、刀砍状构造。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的改造变化过程,直接发生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变化。 变质作用的因素和类型: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流体。类型: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 变质岩的构造:片理、块状、变余构造。 三大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地质年代: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址时间系列。 相对地质年代:岩石与地层间相对新老关系和其时代顺寻。 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地层切割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层序律、沉积动力成因的原生构造、表面暴露成因的原生构造。 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这就是著名的地层层序率,又称地层叠覆率。 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 2、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大型的地貌骨架,或隆起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平,低地填高,于是地表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地貌。 5、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 经历时间短暂 (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6、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8、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9、地貌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 10、地貌的成因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抗蚀性)如对河流分布和溶蚀地貌的影响,并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限制○2地质构造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 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如背斜顾、向斜山、大的构造控制主要山系、河流沟谷)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冰川、河流、风、温度变化)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11、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常分为:地貌相对年代和地貌地质年代。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 2.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中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 3.石灰岩: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层理或缝合线构造。 4.断层三角面山:在断层崖基础上由于暂时性流水切割,在崖面形成三角形形状的山峰。 5.洪积扇:洪流在沟口或山口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者称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砂岩(或粉砂岩))和(砾岩);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白云岩(或燧石条带白云岩);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花岗闪长岩)。(1.5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沉积间断或沉积速度减缓),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干冷与温湿)的变化。(1.5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中侏罗统),Jx(蓟县系), Q3(上更新统),Qb(青白口系)。(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或风蚀作用,或海蚀作用,或潜蚀作用等))、(沉积作用(或搬运作用等))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海啸)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倾向)和(倾角),其走向是(250?或70?)。(1.5分) 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四个。(1.5分) 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扇形三角洲)、(鸟爪形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过渡型三角洲)。(1分) 8.冲积平原是指(指在构造沉降区,在大河的中下游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1.5分) 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1.5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和(洋脊地震带)。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D )。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B );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A )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均可 D、都不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从环境变化角度,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研究意义第四纪时期的全球气候很不稳定,不仅发生了剧烈的降温,而且出现了冷-暖或干-湿频繁的波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从而导致了地球表层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动植物的更替和迁徙、海平面的波动、地貌形态的变化等。因此,重建这段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揭示其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纪开始后,以北半球为例,地球上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得高纬度地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出现冰期。冰期时,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两个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间冰期由于气温回升,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推移,北半球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则减少。 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行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行成了在东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也因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逐渐从植物多样性的西南往东转移并向北辐射,这种辐射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格局及变化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最大。 第四纪时间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受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行成发展时期,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不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都小。 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对现代地层、地貌及生物分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他们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第四纪资源和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水利、水电、水运、地上和地下交通与管线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灾害和地球环境变化和预测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气候,而且对恢复当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对探讨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和生活条件等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