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浅谈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学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学校文化、提炼学校精神,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是师生员工精神的避风港和养分的补给所。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道德生成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学生管理中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实践的呼声,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真心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

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在强调教师弘扬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自身的需求、发展和提高。彼此相互理解、关爱应该成为师生双向情感互动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忽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2、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增进文化涵养;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实践,提高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重要阵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质、道德人格的塑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是寓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用高尚的道德鼓舞人。在课堂讲授中将知识性、

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课外开展以“中华民族富强为己任,为民族振兴而读书”、“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的理想信念——祖国的富强——自己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要因地制宜,建立德育教育基地,抓好社会实践环节。号召学生节假日调查英雄劳模的事迹,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学习老—辈的伟大风范,“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净化校园环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具有深刻、直观的教育意义。在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花草树木的培植和爱护。创造一种高尚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以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让师生增强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精神

中小学精神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中小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由中小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中小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1.培育中小学精神的重要性

中小学精神并不是每所中小学与生俱来的。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

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中小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中小学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所中小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支柱,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中小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中小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中小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正因为中小学精神在中小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中小学都应该重视中小学精神的凝炼。

2.中小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中小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并作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近年来,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缺少灵魂,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高,校园文化的凝集力和激励作用不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校园文化体系缺乏中小学精神的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时,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对学校作为特殊性认识不足,学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对师生的发展、成长、幸福、快乐、人格及其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中小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艺术性等中小学精神之特性。

2、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肤浅。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忽视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内容的思想性、人文性和艺术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完善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应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娱乐目的的狭义认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

本作用的倾向,因而我校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大,这是今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应需要探索的问题。

五里甸子学校

2015年9月12日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总结

2010/2011学年校园环境文化活动总结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在区教育局各级领导的统一领导安排部署下,根据《关于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学校实施了以“以人为本、和谐育人”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为实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在教育局、校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迅速地拉开帷幕。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创设了文化设施,有弘扬我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的内容;有广泛地在学生中宣讲传统美德,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重孝教育;有宣传八荣八耻,指导学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宣传,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搭建平台,修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思想、文化、操作能力教育阵地。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氛围。在学校积极倡导、支持、鼓励下,师生自发成立了兴趣小组的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地积极主动开展,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素质,使得校园环境和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放眼未来,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启动了以争创科研型学校和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工程”,以“传帮带”,增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为目标。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与教科研中,以集中展示教科研成果为目的,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内涵,体现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的本质。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标准 2014.12.1. 1、学校院墙坚固整齐、完好无损,有健康醒目、字体规范的标语,校内有混凝土、柏油或砖石铺砌的主甬路,此外,还要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校园实际进行合理硬化,做到雨雪天没有泥泞路面。 2、学校有宽敞美观的校门,且开关方便,有规范、醒目的校牌,校牌文字规范且与校钤一致。 3、学校大门两侧50米内无商贩摊点,无污染源。校院内、室内地面整洁,无杂草、果皮、纸屑、碎石等杂物。在适当位置设置垃圾池(箱)。 4、有规范的升旗设施,有旗杆底座、护旗拉链;有不低于12米的银灰色金属旗杆;国旗及时更换,保持完整、鲜艳。 5、学校要有醒目的校训,并做到师生人人皆知;有校徽,有校歌,校歌蕴含学校办学理念,反应学校“三风”建设和师生精神风貌,歌词生动,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催人奋发;师生均会吟唱。 6、学校有规格较高的花坛、花池,有高雅的景点布置(如假山、凉亭、气象哨、雕塑等)。 7、校内设有两个以上宣传橱窗,宣传内容应及时更换;校园内最少设置两块室外黑板,结合形势和学校实际搞好宣传报道,公布各项评比结果,内容及时更换;有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应有学校网站、校刊、文化墙)等。 8、学校有较高水平的学校平面示意图,校园绿化规划和设计图(效果图),并悬挂于明显处。 9、按学校整体规划栽植适宜的花草、树木,广铺草坪,长势良好;有植物造景,绿树成荫,四季有绿,管理到位。校园绿化率达到30%以上,可以将校园绿化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

10、校园内设有教学、体育、生活、劳动实践基地、实验等活动区域,且有明显标记。 11、办公室、教室、功能室、卫生区等标牌规范清楚,悬挂位置适当、牢固。 12、运动场地及各种体育设施管理规范,利用率高。体育设施布局合理,安装牢固。 13、学生经常活动的区域内(包括平房前后的外墙,楼房的走廊、楼梯、楼厅,餐厅)要有育人、励志、启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壁画、标语、专栏;操场四周应适当画一些体育运动图案。 14、校长室、教导处、教师办公室及各种专用教室、功能室布置、悬挂合理,做到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 15、班级文化氛围浓厚,个性特色鲜明,有班级牌、国旗、班训、“三表”、眼保健操图解、卫生角、(图书角)、《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格言、名人挂像、各类专栏、放置盆花等,教室内充满生机和情趣。 16、师生具有良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课上、课下秩序井然,懂礼仪,有修养。 17、发挥社团、艺术团、兴趣小组等团体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演练活动、兴趣小组实践活动,活动资料齐全。 18、开放学校图书室(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柜)和网络教室,为师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文化环境。 19、校园内有自行车棚且位置适宜。师生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划定区域分类摆放,做到整齐有序。 20、厕所设置合理,坚持天天清扫,做到无蝇蛆。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8-12-19T16:53:36.3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黄利利 [导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文化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谋求长期发展必须完成的根本性任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本文介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艺术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大学校园文化深深的时代烙印就是大学文化时代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时代性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通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可知,一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便是文化,形成什么样文化是根据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是一样的。大学校园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大学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步伐。所以,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并且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校园文化。 2、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变换和创新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变化表现在有选择性的借鉴以往的文化成果;同时,在不断继承和变化的过程中更少不了文化建设的创新,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比较明显的特征。大学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人才的载体,其任务和使命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大学校园的师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各地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吸收了各种不一样的文化,他们有能力开辟大学校园文化的空白白区域,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 二、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校园的视觉景观环境建设成就显著,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依山就势的校园布局,以及独特的景观建筑,大众对许多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赞美有加。 1、校园绿地系统缺失生态艺术。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是校园文化、校园风貌的精致缩影,其造型艺术、品种选取、环境搭配、色彩艺术、空间布局等,对校园文化的传播、生态绿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校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经历过短时间、超常规的改建、扩建、新建过程,由于对原有地形面貌研究利用不够,以及盲目跟风,为节约成本而设计雷同的绿地系统,从而造成生态艺术的缺失。如重庆某大学新校区,景观草坪的尺度过大,缺乏丰富的植被层次,冬季阳光虽好,但在炎炎夏日却酷暑难当,一味地最求“大”“广”“空”,学生无法停留进行校园活动,缺少曲径通幽、清新自然的生态艺术。 2、校园景观建筑与空间艺术设计缺位。校园景观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其造型风格、艺术色彩、材质肌理等,是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的直接载体。但一些大学新区建筑风格整齐划一,空间秩序较为单调,景观形态变化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艺术设计来呈现校园建筑与空间的历史底蕴、遗迹风貌、传统特色等。除学校名称不同,很难找出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与学校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有多大关联,庞大的规模、空旷的环境使校园优美感、舒适感及艺术创新有所缺位,甚至个别新校区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缺乏校园文化艺术的延续传承。 三、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1、完善校园规划,营造校园学术化、艺术化氛围从学术化、艺术化塑造角度对新校区、大学城校园规划设计进行优化。一是要创造灵活的弹簧式校园结构艺术。不同的功能区建筑均空余相应的弹性区域,便于后期学术交流、学术文化景观的建设。二是完善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摒除在以前的校园中心广场设计规划时“死板”的中轴对称建筑与空间尺度艺术,设置非对称格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充满阳光,适量进行硬质铺地,既能大型集会,又供平日休闲读书,且具有独特的格局艺术。三是解决好规划建设中新老校区的衔接过渡问题。综合考虑景观视角、绿植、地形、地貌及坡度、坡向、水文等诸多约束因素,借鉴老校区浓郁的学术景观环境,创新性地衔接新校区,保证校园建筑延续原有场域的历史文脉。 2、突出自然景观艺术优势,校园生态文化 (1)地形地貌的艺术构造。校园建筑、指示牌、景观设施、公共艺术等,应该依据所处的地貌特征建筑。地貌起伏所构成的景观骨架是一种自然美的景观形态,起伏的地形能不断改变观察角度,会给人们带来运动变化且不一样的景致。 (2)生物植被环境建设。生物植被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形式,能映照大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桂花飘香、樱花盛开、油菜花黄、桃花潋滟、荷叶田田、梧桐秋叶等树木、花卉、植物已使许多院校美名传扬。基于生物植被的自然艺术,结合教职工、学生的精神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生活区绿地艺术、园林空间,采用艺术设计来进行功能分区,满足课外休息、娱乐、健身等不同使用功能的环境要求;教职工住宅区绿地方面,在住宿地周边和景观园林的旁边设计修读点、游览区,创造充满情趣、安静优雅的生活园区和学习空间。古树名木亦能展现浓郁的文化价值、寓教于乐价值,依据学科特色建筑植物园林、生态园区等主题景观区。依据学科特色选定“校花”、“校草”等特色植物艺术,开拓植物生长栖息地,吸引生物园内驻足。重视睡莲、荷花、菖蒲、芦苇、鸢尾等水生植物和乡土鱼种,让主题园区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3)水体景观的创意设计。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创造了许多“曲水流觞”的动人故事,用水寓志、以水怡情的诗词更是赋予水景真、善、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公司_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下面是分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供大家参考!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和保障系统。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

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整合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愠,丰富校恫文化生活,充实校园生活内涵,提髙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冇深入发展为建设理念,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冇人思想,形成了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了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学校的行为文化: 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 一、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而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I弘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葱,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讣校园,这种“人化”了的校园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同时,校园环境将对作为这种环境审美者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加强校风、校训、的意义的解读和宣传,充分发挥校风、校训的凝聚作用。 首先我们制泄了: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校训: 设计了校风:善教善学善思善创 2、完善了室内外标语、文化墙、校园内各种提示牌,处处提示、警醒学生。 校园墙壁丰富多彩,有古诗墙、科学墙、艺术墙、读书墙……,让墙壁也说话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另外花坛内有“花草有情,脚下留青”等诸多温馨提示:树木认领牌让学生学会了关爱;教师办公室、各班教室都有凝聚人心的标语。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方案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我校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溱潼西隅,毗邻风光绮丽、碧波荡漾的溱湖风景区和宁靖盐高速公路,为溱湖风景区到溱潼古镇必经之路,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彰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适应溱潼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就我校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构思如下: 总体要求: 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教育气息,融入于溱湖风景、历史文化名镇氛围之中,让校园文化具有办学特色、地方文化和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校园环境具有水乡特色,假山、草坪、流水,力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布局合理、整洁优美、文明优雅。 实施内容: 一、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1)营造健康优美的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模式、校训、教风、班风、学风将以多种形式在校园内的墙壁上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经过的走廊内创设“文化廊”、“文化墙”,让每期校园黑板报、教学宣传栏、校务公开栏、团队宣传栏承载着宣传、激励、引导的作用。 思想道德:用好班级小橱窗、“红星闪闪亮”评比栏、及时公布校园新闻、设计好宣传牌(节水、卫生、爱护花草等)。 文化素质:用好雏鹰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更换教学动态展示栏、“《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古镇俊杰风云榜》”等永久性的上墙,增强学校文化氛围。 特色教育:布置好陈列室,校园雕塑的主题、站牌其主要内容为:实小“发掘古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发明、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校本特色;溱小则以乒乓球、象棋等校本特色为主。 安全教育:在校园醒目处出示警示牌,张贴《中小学生安全守则》等,精心设计警示牌上温馨的话语。 (2)优化格调雅致的外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千年古镇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考虑周详,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在和校园已有建筑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水乡特色的校园绿化景观。拟用较为丰富的庭园布置形式,尽量多地创造绿色生态的景观,在学校大门东侧,设计假山池沼、小桥流水,以涌泉、跌水等丰富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可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尤为重要。作为绝大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对青少年的正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校园文化可能会导致在在校青少年素质极差,沉迷于网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的追求虚荣,模仿明星,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应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校与校之间仍存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完整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如果是新建学校,校址最好选在较为洁净和宽敞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商店,特别是应该离集贸市场远一些。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即使是老校舍,也要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给人一种和谐悦目的感觉。 (2)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第二个要求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还要考虑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名人像、语录牌、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等。也可设想一些其他的风格,如张贴一些美丽壮观的大自然风景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环保意识。 (4)校园绿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品味。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校园绿化要和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要提倡自己动手建校园,这样学生才会爱惜绿化成果,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样一种功能,自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1)机构设置。学校机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例如,中小学一般都要设立党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运动队以及各类文艺团体,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文化育人的精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导向真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丰富校园生活,确保学生健康成才。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文化育人之校园环境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牛荣庆 副组长:曹增福 组员:魏书平范香素安欣然 三、目标任务 依据学校环境实际,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班级的美化,教师办公的书香化,楼道的布置彰显文化氛围,教室的布置体现班级特色。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 ,一,校园文化主题 打造校园文化,推进文化育人。 ,二,外部文化环境 1.校园前院幼儿园东墙绘儿童壁画,南面挂展牌,体现快乐成长理念。 2.校园内草坪内竖立爱绿护绿宣传牌,树木有标牌,冬青池内有温馨提示。

3.教学楼前设光荣榜、文明班量化评比栏、学校简介、办学理念展示栏,以展示学校文化,激励师生,促进文化育人。 4.楼前有四块橱窗,设有公开栏、安全教育专栏、养成教育专栏、学校活动展示栏。 5.甬道两边悬挂四块壁橱,设有学校简介、教学成果等专栏。 6.校园花草树木美化,修剪、补种、挂牌、刷灰等,创设一个绿色校园。 8.一楼前壁设有校训、校风、教风、班风,警示师生天天向上。 ,三,内部文化环境 1.校园四周墙壁设有墙体宣传标语,突出教育理念,宣传学校教育特色。 2.教室及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门口设置“班训牌”,室内堆放盆景,前黑板上方悬挂国旗、班训,前黑板左侧设班务栏(张贴课表、值日表、课外活动表、作息表);后黑板右侧张贴眼睛保健操图,左侧悬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制度,后方黑板设学习园地,节日必须更新;左右两侧墙壁悬挂名人名言;扫帚与垃圾桶放在后内墙角。体现统一布置与张扬个性的和谐之美。 5.办公室文化。 教师办公室:正面墙上悬挂各种制度、南北墙上悬挂名人名言,摆设盆景。 6.功能室文化。 多媒体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梦想在这里放飞”。 舞蹈室:悬挂制度,张贴活动照片,悬挂名人名言。 实验室:悬挂制度,悬挂科学家头像。 图书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学生阅览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书籍—进步的阶梯知识—力量的源泉”,悬挂名人名言。

校园环境建设调查报告

校园环境建设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调查报告《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

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展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快速地增加了各国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速度与效率。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文化呈现出了视觉多维化、选择多样化的态势。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和冲击着许多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虚拟的空间、自由的平台、丰富的信息,在方便所需,获取知识、信息与服务的同时,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社会使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开放的网络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给大学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欣喜与困惑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校从研究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当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就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两者就是息息相关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学生的文明素质就是指以思想修养为灵魂,以文化修养为基础的一种高尚品格,就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文明素质教育与任何其她素质教育相比都应该处于优先地位,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所说:“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特别就是文明素质,造就大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有用之才。 校园精神文明1、素质教育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在加强学生管理过程中,强化道德教育,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知识教育过程中重视并加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演讲、参观、展览、广播、网络……并充分发挥评优评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思想教育,不断实现精神情操的升华,使学生思想从追求物质享受向建功立业方面转化。 校园精神文明2、礼仪教育 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既要靠真理的力量来启迪,又要靠人格的力量来感召,因此,老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影响与教育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不就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做出常年规划,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 要强化礼仪课程,寓德育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从塑造个人形象着手,与学生前途命运、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当学生切身意识到个人形象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时,她们将主动地学习并接受礼仪教育,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自觉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为校园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此,本人结合数年教育生涯,对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