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

———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

在世界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

段,

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女权主

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但日文翻译成女权主

义之后,不仅忽略了占主要部分的女性主义批评,而且令那些向来有性别歧视的人作为笑柄或谈

资。”[1]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

及历史传统。“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

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这样的角度看,

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时宜的。”[2]

概括地讲,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主义、后殖民主义及酷儿理论思潮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

二、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语言的性别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女性身份或意识对翻译到底有没有影响?男性与女性差异究竟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从时间上看,强调女性差异有三个阶段:(1)本质主义阶段:即认为在本质上存

在一个“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2)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是通过社会产生的;(3)受德里达“异延”的概念和福柯的知识谱系范畴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差异是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的。身份或认同可以理解为话语和历史的定位。生

8

01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女性主义翻译的影响(英文)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Abstract: With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y,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culture factors influence upon translation work. Feminism is one of these new schools, proposed by a group of feminists that gender and sexual el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famous school and tries to assess its influence in an objective and proper way. I.Background and Description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are mostly discuss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ext on such as lexicon level, grammar level, and discourse level. Until 1950s,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gathered their focus on the “Cultural turn”: the term us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move towards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studies angle. (Jeremy Munday, 2001). A lot of theories sprout up,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are: rewriting, feminism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the most controversies among them, deserve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retrosp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e do find that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to gender, more specifically, to woman.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 is such a school focusing on this issue. To assess this series of theories criticall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analysis is mad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translation works in this paper. II.Major points of view in this area Initially, feminism is not a translational notion, but a sociological one. Feminism can be defined as a collection of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aimed at defining, establishing, and defending equ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for women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Simon de Beauvoir’s most famous assertion, from her The Second Sex, that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can be seen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feminism. Deducted from Simon’s words, translation is also gendered not by its nature, but the impacts and definitions given by human beings. So early in 17th century did people start to connect translation and gender. A famous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 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 (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这就是所谓的“妇占”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 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 1.增补(supplementing); 2.加前言或脚注; 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 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 “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超越译者本身性别,换个性别视角去解读文本,学会换位思考,从文本中性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揣摩人物心理,去创作) 2)过于忠实原文或为了译文语言和语体特色而摒弃女性主义思想(既要传达原文的内涵,留下女性意识,凸显女性声音,站在女性视角翻,凸显女性主题的差异性,如麦当娜的霸气,又不能矫枉过正,贬低了女性,如译为婊子之类的)e.g. 张译:“哦,她的确是我所见过的绝色美人儿!”(”儿”是男性倾向的词) 孙译:“哦! 我从没见过她这么美丽的姑娘!” 3)过于照顾女性主义而严重偏离原文(麦当娜那句话可以采取反译处理)(可能过于激进而而发真正传达原作意思) e.g. 我是个意志坚定,雄心勃勃,目标明确的人。不喜欢随你,我无所谓。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英语单词也分性别

英语单词也分性别 一、在名词后加ess:(对比,前面的单词为阳性,后面的为阴性) author:authoress 女作家 heir:heiress 女性继承人 host:hostess 女主人 lion:lioness 雌狮 二、“masculine(阳性)与feminine 完全不同:(对比,前面的单词为阳性,后面的为阴性) bachelor 单身汉——maid 少女 boy男孩——girl 女孩 brother兄弟——sister 姐妹 bull公牛——cow 母牛 cock公鸡——hen 母鸡 dog狗——bitch 母狗

father父亲——mother母亲 gentleman男士——lady女士 horse马——mare 母马 husband丈夫——wife 妻子 king国王——queen 王后 man男人——woman女人 monk 和尚——nun 尼姑 nephew 外甥——niece 甥女 sir先生——madam女士 son儿子——daughter女儿 uncle叔叔——aunt阿姨 三、可是不要以为加上ess就万事大吉了,有时它还是耍一些小花样的:(对比,前面的单词为阳性,后面的为阴性) actor:actress(不是actoress)女演员 hunter:huntress(不是hunteress)女猎人

tiger:tigress 母虎 negro:negress 女黑人 master:mistress (不是mastress)女主人 prince:princess 公主 murderer murderess (去r加ss)女杀手 四、在名词前或后加上性别名词:(对比,前面的单词为阳性,后面的为阴性) man-servant:maid-servant 女仆 cock-sparrow:hen-sparrow母麻雀 bull-calf:cow-calf 雌小牛 he-goat:she-goat 雌山羊 tom cat:she-cat母猫 turkey-cock:turkey-hen 雌火鸡 peacock:peahen 母孔雀 milk-man:milk-maid挤奶妇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西方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8 世纪法国大革命,自此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多元的体系。女性主义在理论界中被广泛重视起来,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研究翻译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视角的新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一“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它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显得格外醒目。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结果,由此译者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变得更加丰富。 1回顾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主体性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女人和译者同时被归入话语的低等地位。译文被冠以“情妇”、“小女人”、“媒婆”、“不忠的美人”、“潘多拉”之喻等称呼,这些称谓无不表明了译文是从属于原文,是次要、派生以及被动的,如同女人从属于男人那样。以西方女性为例,16 世纪欧洲,女性不能够畅所欲言,不能自由得展示自己的才能,她们的言说与行为受到各方面严格的限制。在当时,女性只能被允许翻译工作,翻译的题材也只陷于宗教文本,而对于自主创作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想发表自己对社会、婚姻生活、政治上的见解,就必须通过翻译这个途径才可以实现,通过翻译加入个人的宣言,表达自己的诉求。18 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浪潮使得自由平等的思想贯穿

了整个欧洲,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三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带动了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制更为深刻和激烈的批判意识。西方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吸取养分,将女性视角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并且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开始”。 关于翻译译文与女性的地位长期的从属地位,Simon 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正如女性的处境一样,翻译由此变得边缘化:“翻译被诬蔑为一种写作方式,为版权法所排挤,为学术界所不屑,并受到出版商、发行商、政府和宗教团体的层层盘剥。”翻译的女性化与其边缘化特征,体现了传统翻译关系二元对立的“主仆”关系。译文只是原文的模仿,它受制于原文的权力之下。由此,忠实性就变成了一部译作的好坏标准,对等于原作而言,忠实观主宰着翻译的标准。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传统的翻译观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译论中原作与译作的男一女、主一仆、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中不再存在,“带着镣铐跳舞” 的忠实观同样也遭到了质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重新对忠实做出了定义,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 方案(writingproject) ――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 的! ”由此,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得到普遍而热烈的关注。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Acknowledgements This thesis has taken me a long time to turn it from conception to the final completion. It is a work of joint efforts from many people. So I especially wish to acknowledge the following people.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Wu for her patient and constructive instructions on my thesis writing.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friend and my classmates for their correcting the mistakes in my thesis. Last but never least,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mother who encouraged me in this thesis writing.

Abstract Gender is one important aspect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genders lead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male and female show difference in life and English learning.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puts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get rid of such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English teaching implication, hoping to develop and maximize students’ potential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learning, gender differences, teaching implication

女性主义翻译

读者的中心地位。同英美新批评、巴黎结构主义的本文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在他们看来,创作作品既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姚斯指出,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他之物”,因此,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 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第三是“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on),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 让伽达默尔的“视界”(“先见”)挑战我们的“视界”(“先见”),让我们与伽达默尔的文本在双方“视界融合”的游戏之中“忘乎所以”。这或许是我们对伽达默尔最好的纪念。 (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奠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读者阅读活动中所伴随的理解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译者作为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从而在接受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刘云虹,2002);其对文学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及参与,并将其所理解文本的期待带给其他读者。使原文—译文的关系转化为作者—读者(译者)—读者(译文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存在。 “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Gauvin, 1989:9)。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让读者倾听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声音,让语言及作品起到积极地干预意义创造的作用,操纵文本,运用语言对文化,对受众进行干预。在这里,“读者中心论”的思想得到最有力的体现,“读者中心论”成为女性主义译者的理论基石之一。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 ———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 在世界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 段, 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女权主 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但日文翻译成女权主 义之后,不仅忽略了占主要部分的女性主义批评,而且令那些向来有性别歧视的人作为笑柄或谈 资。”[1]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 及历史传统。“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 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这样的角度看, 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时宜的。”[2] 概括地讲,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主义、后殖民主义及酷儿理论思潮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 二、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语言的性别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女性身份或意识对翻译到底有没有影响?男性与女性差异究竟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从时间上看,强调女性差异有三个阶段:(1)本质主义阶段:即认为在本质上存 在一个“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2)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是通过社会产生的;(3)受德里达“异延”的概念和福柯的知识谱系范畴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差异是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的。身份或认同可以理解为话语和历史的定位。生 8 01

张伯伦-性别翻译

①文中未标注的张伯伦观点均出于书目中Chamberlain条。 性别与隐喻:洛丽?张伯伦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余 演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关键词: 女性主义;性别;翻译;隐喻中图分类号:I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3-0122-02 一、性别与翻译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性别(gender)的概念开始复杂化,并作为一个重要分析范畴依次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及语言和文学领域。而翻译的介入使整个局面更加复杂。 翻译与性别长久以来都有不解之缘。妇女在社会中总是处于从属的、次要的、边缘化的地位,这与翻译在文学系统中的历史境遇十分相似。因此在消解一切权威和规范的后现代主义风潮里,翻译和妇女的地位问题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她们致力于找出并批评那些将翻译与妇女置于文学阶梯底部的种种纠缠不清的概念。张伯伦( LoriChamberlain)的文章“翻译中的性别与隐喻”就是其中具有旗帜性意义的一篇力作。 二、性别与隐喻 很早翻译就被作为一种描述妇女活动的隐喻了。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在进入公共领域时总是必须翻译她们自己,即把她们自己的语言、经历和感受翻译成父权的语码。张伯伦对几个世纪以来用妇女境遇来描述翻译的隐喻做了详尽梳理和深入剖析,解释了翻译关系通常是如何通过性别歧视及两性权力关系表达出来的。① 1.性别隐喻。张伯伦批判了从语言、文化、社会各角度来阐释翻译的一系列隐喻。她从这些互相重叠矛盾、混乱不清的隐喻中提炼出其核心概念,揭示了其中隐性的性别歧视。她对不公正的两性权力关系的揭露质疑并挑战了男性中心和二元对立观念。 “不忠的美人”是法国翻译家吉尔?梅纳日的名喻。张伯伦分析了其中隐含的一个“忠实契约”:对妇女而言,她们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对翻译而言,译作必须忠于原作。这反映了在婚姻和翻译活动中不公正的“双重标准”:不忠的妻 子和译作会公开受到谴责和审判,而丈夫和原作则永远不会承担这种罪名。这种观点无疑沿袭了父权系统的规则,即父系血统是使后代身份合法化的唯一权威。 张伯伦发现规范翻译忠实性的其实是对父权的争夺。因为如果一个译者想要保证译作的原创性,他必须取作者而代之。张伯伦批评了罗斯哥蒙(Roscommon)的隐喻。他将翻译描述为家庭中的一种“无声的罢黜”。译者以朋友身份进入作者和文本的家庭,最后取代作者的地位。这里作者和译者都被比作男性,文本被比作贞洁(chastity)需要被保护的女性。张伯伦指出“贞洁教育”只是针对女性而言。而文本———女性被置于被教导、被引诱和被操纵的位置。 廖七一曾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贞洁”概念对女性的歧视:一般社会对强暴和通奸的惩罚是建立在“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信条之上的。显然,保护女性/文本的纯洁实际上是在保护男性/作者的财产权。这种将女性物化的观念体现了强烈的性别歧视。 不仅是文本,语言也被喻为女性———“母语”。张伯伦认为译者与“母语”的关系仍然与忠实和贞洁有关,其基本问题仍是该如何使性关系/著作权关系及其后代/译作合法化。 施莱尔马赫在讨论翻译的异化问题时曾提出,译者作为父亲,应对母语(母亲)忠实,以生下合法的后代,否则会产生与异语杂糅的“私生子”。他认为任何对母语的破坏都是非自然、非道德的不忠行为。这似乎是在为女性/翻译声张,但张伯伦敏锐地发现,施的焦点在于要保证译作/后代血统的纯正。他关注的仍是只能由父亲身份肯定的“合法化”制度。 张伯伦认为,对权力的争夺不仅发生在家庭领域,翻译还被看作文学的殖民化,成为一种语言的合作策略或是一

英语中的性别语言

摘要: 语言与社会相依相存并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性别差异不仅反映在社会的其他方面 , 而且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上。性别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 , 本文从文化学视角、语篇分析视角、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语用学视角等来审视英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男人和女人共同肩负起人类生存和繁衍、建设和发展的责任 , 从本质上说 , 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 “人类生命的基础 ,在于内心神的灵魂 , 神的灵魂在所有的人的心中 ,都是相同的。因此 , 所有的人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 [1 ] 然而 ,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 封建思想曾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 以致 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了一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曲折历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至今还残留在某些人的头脑里 , 在人类的语言里更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一、社会文化视角内的性别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 文化对语言起着约束作用 , 因此 , 性别文化差异必定 导致性别语言差异。性别(gender)文化是指“社会为不同性别( sex)所规定的信仰、价值和行为的体系 , 它是社会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范围” 。性别文化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影响着性别语言: 一是性别歧视 , 二是性别文化交际。 (一) 从性别歧视来看 语言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某些表示“女性”概念的词语多呈贬义 , 而同一词表 示“男性”概念时 , 则多呈褒义 , 或者男性词与女性词相对应时 ,分别是褒义和贬义。如She is a porfessional 和 He isa professional 这两句话中 , professional 一词指女性时为妓女 , 指男性时为职业运动员 , 文化内涵完全不同。有些英语词语指男性时为中性 , 但指女性时为贬义。如 t ramp (男性) 流浪汉 , (女性) 妓女 ,群居的女子。还有些成对的词语 , 男性为褒义或中性 , 女性为贬义 , 如 bachelor (单身汉) Ospinster(老处女) , governor (州长 , 总督) O governess (受雇于私人的女教师) 。另一方面 , 社会文化因素对词汇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具有明显的影响 , 具体表现为某些词是女性专用 语 , 而某些词又是男性专用语。这些词乍看起来显得男女相当平等 , 如 gentleman/ lady , man/woman , boy/ girl 等等 , 但仔细一研究 , 这些词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显示男女平等。比如“lady”与“gentlemen”本为相对应的词 , 但在实际使用中 ,lady 一词在许多情况下被用作是“man”的对应词。许多操英语的人教育他们的孩子称指某人为“a woman”是不礼貌的 , 而称指某人为“a man”则不然。在英国商店女性服务员被称为“salesladies”, 而男性服务员则不被相应地称为“salesgentlemen”, 而叫做“salesmen” 。之所以这样 ,Robin Lakoff 认为是因为“1ady”一词是“woman”的委婉语。由于妇女社会地位之低以及“woman”一词有些别扭、不快 , 于是使用委婉语成为必然。同样 , girl 和 boy这对对应词在实际使用中决非绝对平等。boy一词当然指男性青年 , 但如果用它来指十好几岁的男子 , 人们会觉得有些别扭 , 而它来指二十多岁的男性更为少见。在研究英语词义学时发现女性词的这种贬降现象相当普遍 , 这不能不说是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里的一种体现。不过 , 性别语言歧视现象也表现在语言中的贬男因素中。英语中有很多专用男性的贬义词 , 如scoundrel (坏蛋) , bastard (私生子) , rascal (无赖) 等 , 而 drunkard (酒鬼) , ganster (匪徒) ,criminal (罪犯) 等词也多用于男性 , 尽管女性中也有酗酒和犯罪。 (二) 从性别文化交际来看 (1) 在文化定势中的体现。性别文化定势 (stereotype) 使得男女形成不同的 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 , 二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女性的性别角色为“情感型”, 而男性的性别角色为“工具型”(好为了某种目的) 。这样势必产生两性之间文化冲突和碰撞 ,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以《洗澡》译文为例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以《洗澡》译文为例-汉 语言文学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以《洗澡》译文为例 连晓华,魏夏春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凸显女性特征,谋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话语权等理论主张以反对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问题,为传统翻译观开拓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杨绛小说《洗澡》英译本分析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启发人们对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权运动性别歧视话语权平等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国际译学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领域开始涉及到各种视角下介入的译学变革: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纷纷登台。这无疑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翻译研究格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从此应运而生,它着眼于从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来看待翻译研究,重点揭示翻译领域中性别歧视的现象。期间涌现了诸如雪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冯·弗罗托(Luise Von Flotow)、芭芭拉·戈达德(Babara Godard)、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家。通过分析女性和翻译在父权社会中的相关和相似性得出:女性和翻译一样,长久以来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化从属地位,没有公平的话语权,受到性别歧视,因而主张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以彰显女性身份,谋求身份认同及平等的社会及政治地位,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发展一种性别平等的语言。这对传统的翻

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以《洗澡》英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视角来解读性别歧视问题,探讨了性别歧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揭示文学翻译作品中渗透的性别歧视现象,强化大众的平等性别意识。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主义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影响,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从最初反抗男权压迫发展到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和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就是在父权文化的传统译论中,通过让女性语言发声,掌握话语权,彰显女性视角,以谋求在文学领域中的性别平等,抵制在文学翻译中渗透的人为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产生的背景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思潮的发展,女性主义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外延,女性主义逐渐成为妇女解放运动自我指涉的符号,旨在追求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解放女性思想,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相关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就在女性主义的思潮中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议题是消除性别歧视,谋求社会平等。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性别歧视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历史根源。以张伯伦、冯·弗罗托、西蒙等为代表的一群西方女性主义者和翻译理论及实践家站在女性主义立场,将女性和翻译联系起来。她们认为女性在父权体制下处于社会边缘化地位,从属于男性社会层,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及社会政治地位。同样契合的是,翻译领域充斥着各种暗含性别歧视的隐喻,并将译文的背离与女性背叛结合起来,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或“漂亮而不忠实的译文”等。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