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12年10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工作。2013年5月,杨雄市长组织召开市规划委员会,听取“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城市未来发展若干思考的汇报”,对实施评估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城市发展和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技术支撑,并要求“开门做规划”,继续深化研究评估报告和开展战略讨论。随后,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建设交通委召开19 场专题研讨会,多次征询全市专家和人大政协相关专委会委员以及23 个委办局、17 个区县的意见。目前结合意见反馈情况,已修改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评价

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成为指导新世纪上海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应对世博会、虹桥枢纽、临港等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要,2003 年和2006 年分别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总体规划不断深化细化,体现了较好的适应性,对引领和指导十几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成效来看,规划实施有力、有序、有效,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功能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个中心”建设框架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二是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三是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一系列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市运营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各项民生工程切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从总体规划实施的具体指标来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提前实现2020 年规划指标,反映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能级不断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如城市化水平、市域高速公路总长、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及部分市政基础设施供应和处理能力等。第二类是突破2020 年规划控制指标,反映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用地绩效相

对粗放、土地和环境等资源压力巨大。如常住人口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工业用地规模、中心城人口密度等。第三类是尚未达到2020 年规划目标。其中,大部分指标虽未达到2020 年目标,但比十年前有大幅提高,并按照规划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市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等。另有小部分指标与规划目标差距拉大,甚至发生倒退。如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1997 年现状为53.8 平方米,规划2020 年为75平方米,但2011 年降为50 平方米),反映了中心城建设宜居城市目标的难度加大,对城市品质、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等造成压力。

二、分项内容

1、发展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上海“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辐射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作用凸显,城市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正在按照总规要求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但面临中国和上海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要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进一步强化和明晰目标定位,持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强化。面对国际贸易分工的新要求,上海金融业无论是在成长速度还是自身金融创新能力方面都需要全面提升,而这有赖于自身的转型发展和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自贸区建设将在制度创新的层面有力推动上海在专业服务、政府服务、文化环境塑造等方面提高质量。二是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综合服务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按照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这对上海辐射和服务“两个扇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海在创新驱动能力和生态宜居水平上的短板制约了自身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综合能力提高。从新一轮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变化来看,以知识创新为载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深刻影响既有的国际贸易价值链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对于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和本地市民的认同感,对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这有赖于环境、政策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

2、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是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本次总体规划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比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 万人左右,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 平方公里,当前全市现状人口和用地规模已超过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 年指标,且持续增长压力很大。2012 年底全市建设用地已达3034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比例为44.7%,未来还面临进一步增长的压力。2012 年全市人口规模达2380 万人,对环境资源和基础设

施承载力提出巨大挑战,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口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人口疏解压力较大,新城人口集聚能力不足。中心城集中了全市约50%的人口,人口密度居高不下(2010 年中心城人口密度为1.71 万/平方公里),还面临继续增长的压力,对城市安全、品质和配套均带来挑战。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集聚态势明显,2001 年-2010 年该地区新增常住人口达203 万人,人口密度为0.6 万人/平方公里。新城、新市镇人口密度较低,仅为0.27 万人/平方公里。二是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截至2012 年底,上海市工业用地规模约880 平方公里,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9%,是国际代表性城市的3-10 倍。而交通运输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绿地作为衡量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其占比低于国际同类大都市。

3、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支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市域“多轴、多层、多核”、中心城“多心、开敞”的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了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格局,松江、嘉定等新城建设有力推进,中心城“一主四副”公共活动中心框架基本建成。随着城市规模拓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问题:一是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统筹优化。从全市城乡体系的结构来看,“1966”城乡规划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新城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发挥,产城融合度不够,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发挥综合性城市功能。而新市镇的发展受区位、交通、产业等的影响,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产业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二是中心城向外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中心城楔形绿地与建设敏感区中,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宝山、闵行等空间发展已与中心城连为一体。2011 年底,中心城和周边连绵发展地区面积已达1250 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人。三是长三角区域空间一体化需求迫切。近沪地区城镇和产业发展呈现以沿海、沿江、沿轴为依托的“北密南疏”空间特征。上海与周边地区城镇、产业已呈连绵发展的态势,但在空间、产业、生态、交通等方面仍缺乏有效衔接。4、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总体规划提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体呈现出“工业性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的趋势。随着战略性产业比重增加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愈加明显,城市经济开始步入服务经济主导的发展阶段。2012 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0.0:39.4:0.6。但上海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依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不足、服务业能级有待提升和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欠缺等,制约了上海城市功能塑造和经济转型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空间绩效低,需要加强统筹。规划104 工业区块外存在大量的现状工业用地(约占总量的50%以上),且主要分布在郊区村镇。据统计,2011 年全市地均工业总产值40.9 亿元/平方公里,对比国际大都市,工业用地效率偏低,亟待加强空间布局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土地绩效。二是工业用地转型更新亟需引导。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的大量老工业区和老厂房将面临转型,如果在短时间内集中转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办公服务业,将导致全市商务办公用地供应过剩。同时,在工业用地转型的过程中,尚未充分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住宅以及公共绿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亟需从整体发展出发进行工业用地转型的统筹和引导。三是商务办公建设尚需统筹优化。目前全市商务楼宇、商业设施等服务业规模快速增长,但高端商务设施总量不足,中低端商务设施空间集聚度不够,空置率偏高,整体绩效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尚需统筹布局与规划引导。因此,亟需从城乡统筹协调的角度合理安排未来商务办公设施规划。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是体现城市宜居水平和反应人民生活的关键要素。对照总规要求,近十年来,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市民居住水平也不断提高。一方面,通过拆、改、留、修等措施,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改善了一大批旧住区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和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住宅建设呈现较快平稳发展态势。面对人口的持续增长、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与建设用地的资源紧约束的矛盾,住房建设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新增住宅用地开发建设未能充分体现聚焦新城的目标导向。新增住宅分布呈现出集中在中心城周边地区蔓延式发展,而新城的住宅用地增量相对较少的现象,与“向郊区转移、向新城集聚”的总体发展导向不相一致。据统计,1997 年至2010年间,中心城周边地区住宅用地的增量为67 平方公里(占总增量的39%),新城住宅用地增量仅为30 平方公里(占总增量的17.5%)。二是郊区新增住宅用地的综合配套环境有待提升。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等建设相对滞后,与就业岗位相脱离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上海新城缺乏与中心城相当的可达性、公共服务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居住“空间红利”,较难形成对中心城有效的住宅空间替代。三是中心城住宅用地整体开发强度过高。与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的目标导向不相符,对中心城安全、交通、环境及设施配套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

6、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民生的支撑条件。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宜居水平。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公共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质公共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市域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大,中心城的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量、职工数和综合服务能力均超过新城和郊区。中心城集中了大部分的优质资源,导致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了郊区新城发展。据统计,2010 年郊区实验性师范性高中数只占全市总量的1/4。全市医院中50%分布在中心城八区。二是公共设施布局亟待空间统筹。面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新增设施空间资源落地存在较大难度,应加强人口导入区域享受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的统筹考虑。以养老设施为例,中心城街道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新增设施空间缺乏。然而,郊区由于交通、就医不便等原因,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因此需要加强统筹。

7、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集中推进“环、楔、廊、园”绿化系统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以延中绿地、世博园区绿地和滨江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大型绿地先后建成;外环绿带已建成宽度100 米林带,总面积超过26 平方公里;市域相继建成4 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依托外环绿带建设的滨江森林公园、顾村公园等,形成15 片千亩以上大型生态林,丰富了上海郊区的生态景观空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因建立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控制。随着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上海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全市生态空间接近底线。2012 年底,全市建设用地占市域总面积的44.7%(接近50%的生态阀值),重要的生态空间被逐步蚕食,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敏感区、建设敏感区、楔形绿地等生态管控区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截至2011 年底,建设敏感区和楔形绿地内现状建设用地约占55%左右,主要为居住和工业用地。二是城市游憩空间严重匮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游憩空间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近年来,上海市郊大型公园呈现饱和趋势,可供居民游玩、休闲、休憩的空间(如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在数量、面积、布局上均显不足,节假日尤为明显,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三是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区域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上海国际竞争力。上海主要河道上游及沿岸地区工业密布,水体质量较差,对上海市域

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上海大都市区内大量生态要素也缺乏整合,影响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四是总体环境质量亟待提升。水环境方面,上海城市水体中劣V 水质仍占较高比重;大气环境方面,2011 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全球1099 个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报告中,上海PM10 年均浓度值为81 微克/立方米,排在995 位,与国际化大都市尚存在较大差距。

8、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是体现大都市吸引力和魅力的重要内涵。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上海历史保护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创建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系并分别编制了规划,完成了一大批历史建筑、风貌道路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各级文化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功能日臻完善,布局渐趋合理,轴带发展的文化格局初步形成,并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在空间环境方面,结合城市开发和旧区改造,新增大量公共绿地,广场建设和街道空间整治也取得明显的进展。然而,由于多方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历史保护方面,保护的范围、内涵、方法和政策有待完善,城市风貌特色尚未充分展现。一些体现上海文化特色的历史遗产,如中心城大量的二级里弄住宅、工业遗产,以及郊区水乡村镇,仍缺乏针对性的保护规定。风貌区外大量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坊也需要逐步鉴别认定,纳入保护管理之中。二是在文化发展方面,重大文化设施的集聚度、数量和国际影响力不够,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尽管上海高等级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院、音乐厅)数量与规模与国际大都市基本相当,但服务能级(如展出面积、馆藏量、藏品等级等)尚有一定差距,缺乏丰富、多样、特色突出的文化集聚区域。三是在空间品质方面,小广场、小绿地等活动场所的数量、布局、品质、设施等不能满足活动需求,人性化、艺术化考虑尚显不足。据统计,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广场用地不足20 处,且多为大型市政、交通广场,缺少可达性好、人性化的小尺度城市广场;广场、绿地、街道、步行路径之间未能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网络;广场内街道家具、广告等环境要素的艺术水平不高,雕塑等公共艺术品数量较少。

9、综合交通

综合交通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骨架。按照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要求,上海基本形成了衔接国内外、辐射长三角的快速、便捷的对外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率先建成了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为主体的国际枢纽港基本建成,口岸、港口联动发展态势良好;国际航空枢纽港格局初步形成;铁路枢纽功能与线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了“三主三辅”的铁路客运站体系,京沪、沪杭(甬)两大铁路通道继续完善;基本覆盖中心城重要地区、连接重点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效应显著;国家和长三角高

速公路网基本成网,在沪杭、沪宁主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沿江和沿海通道,中心城“三环、十字、多放射”快速路系统和“三纵三横”主干路系统和16 处越江交通,快慢交通有序推进。对比国际大都市,上海综合交通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国际“枢纽”功能有待提升。由于受到空域资源限制,影响了机场跑道设施的利用和航线的开辟,空运能力难以提升,国际航空港的辐射能力不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和政策配套滞后因素的制约,上海在船舶交易、航运交易、全球海事保险、海运融资活动、国际组织总部、航运文化等方面建设滞后,加之对航运系统可能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预估不足,集疏运体系、配套集卡停车场、空箱堆场配套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转运能力。二是市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有待加强。用地布局与交通需求、交通设施规模与土地开发强度不匹配,交通体系难以适应城乡协调发展要求,中心城周边地区发展定位不明确,交通规划、建设滞后,现状交通系统已难以支撑这一地区发展;新城缺乏独立的交通体系构建。三是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市郊铁的系统效应不够,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整合不够,中运量公共交通建设的基本空白、地面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滞后等,对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有较大影响,造成公交吸引力不强。

10、市政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安全、高效运营的基本保障。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与城市开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城市基础运营能力和保障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但由于城市及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世博会、大型居住区、虹桥枢纽等城市建设大事件的影响等,现状的市政基础设施及网络的规模及服务范围基本已经达到或超出了总体规划要求。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运营能力来看,市政基础设施的整体供给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在城市防汛安全、应急避难、电力、原水、能源供应等生命线工程保障、设施供给标准水平以及服务覆盖范围上存在不足。从未来发展的需求看,各项基础设施未来增加供给的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水源水质、电力通道、固废设施、综合防灾的实施及保障压力很大。从建设标准来看,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品质要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能级有待提高。局部地区供电、供水供需矛盾突出;污水厂处理能力有限,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郊区污水处理率低于中心城。

11、实施机制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上海以完善规划体系、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2008年底,以规划和国土资源机构整合为契机,按照“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引领

布局”的战略目标,以“两规合一”为指导思想,通过土地闸门保障规划实施。在总体层面,建立了基本农田控制线、集中建设区控制线、工业区块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四线管控机制。在详细规划层面则积极探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办法,通过明确管理规定、技术准则、成果规范和操作规程,提高了法定规划的严肃性和规划实施的权威性。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两规”在管理和实施机制衔接尚需进一步深化。规划和土地在管理上衔接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土地的管理周期,将土地管理具体措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机制,从土地资源配置角度给予城市总体规划足够的支撑和保障上仍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尚无动态维护机制。2006 年上海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但在规划评估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和难点,如缺乏稳定的评估机制和程序设计,缺乏连续统一的可评估的规划目标和指标,缺乏可靠的基础数据平台,缺乏与具体部门之间的实施政策制定的衔接,缺乏目标和政策修正的载体,难以与动态维护和管理有效衔接。

三、结论建议

1、加强对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引领和指导

结合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主要结论和重大问题,建议研究形成指导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和纲领性文件,并报请市委、市政府审议发布执行,指导引领城市健康发展。2、研究部署和适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适应未来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建议研究并适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制定工作方案,结合全市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予以安排。

3、针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问题,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根据上海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问题,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法规,如《新城法》、《城市更新法》、《生态法》等,保障规划实施和建设。

4、强化城市战略数据平台的支撑作用,建设《上海市城乡发展战略数据平台(SDD)》

结合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以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信息系统为空间载体,整合人口、经济、土地资源、建筑、市政、交通、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与上海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战略数据,搭建《上海市城乡发展战略数据平台(SDD)》。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 评估报告》

附件: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实施 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一、评估的目的意义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06版总规》)于2010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总规自基期年至今已近10年,较好地指导了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期间赣州市内外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06版总规》已显示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成效,了解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剖析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偏差、问题并认真务实地查找原因,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的对策措施,使规划能够更好更完善地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特开展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二、评估的主要内容 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评估 (1)城市发展方向评估 根据《06版总规》,中心城区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向南发展主要发展轴线“中

央发展金脊”逐步构建,新触媒点赣州综合保税区、昌赣客专高铁线及赣州西站等重要产业平台与重要基础设施的出现,加速城市向西发展。章贡区、南康、赣县同城化发展趋势明显。 (2)空间布局评估 06版总规提出了“一脊两带、三心六片”的空间结构。从《06版总规》实施情况来看,整体空间结构与《06版总规》的要求较为吻合。除了创新区(蓉江新城)城市中心由于发展时序原因,暂时未形成,但随着连接南康的赣南大道通车,未来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另水西湖边片区接纳产业区就业人口和老城疏散人口的功能尚未实现,旅游服务尚未形成,水西钴钼有色冶金基地逐步弱化了有色金属产业。 2、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 (1)规划目标实施情况评估 《06版总规》实施以来,赣州城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突出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瑞金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山水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山、水、人、城和谐共存的山水园林城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较好地完成了总规制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妇女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妇女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赣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中期评估报告 赣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xx年5月15日 目录 一、摘要 (1) 二、赣州市实施妇女儿童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3) (一)评估过程及工作描述 (3) (二)实施规划情况的评估 (5) 1、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5)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政策措施 (7)

(1)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 (8) (2)妇女儿童的教育 (12) (3)妇女就业和劳动保障 (15) (4)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8) (5)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 (19) (6)妇女儿童的环境保护 (2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3) (四)对策和建议 (27) 三、附录 摘要

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为促进赣州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xx年3月15日市政府颁布了《赣州市妇女发展规划(xx—xx年)》和《赣州市儿童发展规划(xx—xx 年)》(以下简称?两规划?),确定了xx—xx年赣州市妇女儿童发展的总目标、优先领域、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规划?的有效执行,全社会达标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参与社会发展的层面进一步拓宽。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各地xx—xx年两个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修订行动计划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两个规划的全面实施和终期达标,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江西省妇儿工委的工作部署和?两规划?的要求,xx年,市妇儿工委针对?两规划?提出的总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通过采取性别分析、比较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实现?两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就?两规划?实施背景下妇女儿童的发展现状和各项目标的达标情况 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形成了《赣州市实施妇女儿童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

《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

《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 报告 银州区《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按照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开展《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的要求,银州区结核病防治所开展了《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一、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2016年,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84例,其中初治涂阳患者25例,复治涂阳患者12例,初治涂阴患者11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3例。 2016年接收初诊就诊患者1222例,初诊就诊率359/10万。结核病患者初诊查痰率完成70%;hrez药品使用率91.9%,hr药品使用率105%;结核病患者家属筛查率90%,初治涂阳治愈率92%,综合医疗机构转诊率100%;追踪到位率90%,主动到位率100%;tb/hiv接受结核病筛查率90%;涂阳密切接触者筛查率95%;病案录入及时率99%,完整率95%;病人系统管理率99%;跨区域流动结核病人信息反馈率90%。卡介苗接种率100%。 2017年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07例,其中初治涂阳患者26例,复治涂阳患者17例,初治涂阴患者135例,复治涂阴患者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6例。

2017年接收初诊就诊患者1385例,初诊就诊率395/10万。结核病患者初诊查痰率完成80%;hrez药品使用率92.%,hr药品使用率100%;结核病患者家属筛查率100%,初治涂阳治愈率92%,综合医疗机构转诊率100%;追踪到位率89%,主动到位率100%;tb/hiv接受结核病筛查率90%;涂阳密切接触者筛查率95%;病案录入及时率99%,完整率95%;病人系统管理率99%;跨区域流动结核病人信息反馈率90%。卡介苗接种率100%。 2018年截止7月31日,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31例,其中初治涂阳患者14例,复治涂阳患者18例,初治涂阴患者67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5例,其他17例。 2018年截止7月31日接收初诊就诊患者712例,初诊就诊率341/10万。结核病患者初诊查痰率完成80%;hrez药品使用率92%,hr药品使用率105%;结核病患者家属筛查率95%,初治涂阳治愈率91%,综合医疗机构转诊率100%;追踪到位率90%,主动到位率100%;tb/hiv接受结核病筛查率90%;涂阳密切接触者筛查率95%;病案录入及时率99%,完整率95%;病人系统管理率99%;跨区域流动结核病人信息反馈率90%。卡介苗接种率 96.82%。 二、《规划》实施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政策开发 1、根据《铁岭市“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制定《银州区“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确定了银州区“十三五”期间结核病防

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 情况评估报告 体育局“十*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发展“十*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五”以来,省体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大精神,紧 紧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的主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顺利按时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省体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 规划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实力保持 全国前列,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 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基层基础体育工作有序推进, 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 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前完成10项指标、占XX.X%,完成 中期指标的10项、占XX.X%,未完成中期指标的4项、占XX.X%,2项指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相关数据,还有1项指标预计完成有困难(详见江苏体育发展“十*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三)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共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建 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XXX个、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XXX个,创建19所体育局“十*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第2页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 总结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体育传统 校总数位居全国前四。创建2所五星级体校,新建了3所四星级体校和3所三星级业余体校,业余体校教体结合覆盖率达XX%。认真组织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其中20XX年参赛运动员达120xx人次,注册业余运动员16XXX名。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目 前我省优秀适龄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注册学籍,九年义 务教育覆盖率达到XX%。XXX个省辖市的109所业余体校中,已有87所体校通过教体结合就近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业余运动 员每周文化学习超过XXX个学时。完成了首批“中高职教育协调 发展贯通一体办学试点”的入学工作,20XX年已启动普通高等院 校面向运动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工作。 (五)体育竞赛提档升级。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总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843项次。20xx年心得体会,环太湖国际公 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为uci2.1级,并实现江浙联动,真正达成 “环太湖”,赛事级别、水平、影响、效益的全面提升。扬州马 拉松比赛成功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中国田协授予“金牌 赛事”称号。常州全面提高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办赛水平,注入

2019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XX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XX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伟大力量,实现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18年12月,按照国家和省妇儿工委的要求和部署,抚州市政府颁布了《抚州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18年)》和《抚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18年)》。这是我市第一个妇女儿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了2001—18年我市妇女与经济、妇女与教育、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环境等6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措施。随后,各县(区)相应制定了当地妇女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主管部门也根据职责分工,制定了有关目标实施方案,按进程要求积极实施。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区)两级妇儿工委强化政府行为,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大实施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市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明显改善,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不断提升。18年4月,抚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按照国家、省妇儿工委的统一部署,根据《抚州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18年)》和《抚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18年)》中期评估方案要求,综合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财政局、市妇联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和监测统计数据,以及专家评估督导组实地督导后的意见,撰写中期监测评估报告。本报告概括了“十五”期间我省实施规划的情况,全面分析了《两个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提出策略与措施,为全面推进《两个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 五年来,抚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贯彻实施《两个规划》作为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妇儿工委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儿童工作机制,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实施评估报告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4) 一、总则 (5) (一)评估工作的意义 (5) (二)评估范围 (5) (三)评估对象 (6) (四)评估期限 (6) (五)评估依据 (6) 二、万州区城市建设现状情况综述 (7) 三、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9) (一)03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9) 1、城市性质 (9) 2、城市规模 (9) 3、城市结构 (9) (二)局部调整后(07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0) 1、调整的原因及理由 (10) 2、调整的要点 (11) 四、评估主要内容 (13) (一)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评估 (13)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分析 (13) 2、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评价 (16) 3、小结 (17) (二)建设用地使用情况评估 (17) 1、建设用地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17) 2、建设用地空间实施分布评估 (18) 3、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实施评估 (19) 4、小结 (26) (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评估 (27) 1、重大产业项目 (27)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0) 3、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1) 4、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1) 5、环境生态与景观建设项目 (31) 6、小结 (32)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2) 1、“三证一书”核发情况统计与分析 (32) 2、已发用地规划许可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33) 3、规划许可与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4) 4、小结 (36) (五)新确定的重大项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 (36) 1、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37)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8)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9) 4、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39) 5、环境与景观建设项目 (39) 6、小结 (40) (六)其他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分析 (40) 1、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情况 (40) 2、生态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执行情况 (41) 3、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情况 (42) 五、实施绩效分析 (43) (一)总规实施起到的积极作用 (43) 1、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43) 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明显加强 (43) 3、库区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43) 4、指导重大项目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二)总规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44) 1、城市拓展速度较慢 (44)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报告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批前公示) 一、评估的目的意义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现版《总规》)2006年8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是指导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自2004年编制完成后,《总规》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城市有序建设等方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通过本次总规实施评估研究,系统、全面地分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成效,分析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有利于全面客观的认识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找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的方向,为新形势下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二、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 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评估 (1)城市发展方向评估 根据现版《总规》,三江片的发展重点是近期向东,中远期向北。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实际的发展方向有所变化。由于南部地区(鄞州中心区)与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其用地增量大大高过东部新城建设,使整个三江片的近期发展方向显现为以向南、向西发展为重点。现版总规提出的“中远期重点发展北部”的要求也由于庄桥机场尚未搬迁的现实受到制约。而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2)空间布局评估 现版总规提出了“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的结构。从《总规》实施情况来看,整体空间结构与《总规》的要求较为吻合。近年来,随着镇海新城南区及北仑西片区的发展建设,三江片、北仑片与镇海片在原来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呈现相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沿甬江、宁镇公路、通途路一带,连片发展的趋势明显,这也使得组团间生态绿地的保持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双心结构随着东部新城门户区、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在逐步形成之中。 2、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 (1)近期规划目标实施情况评估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0508.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本文选题领域:城市规划管理) 刘建邦徐利权黄蕾周均清 摘要:从理论反思与实践回顾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目前我国总规实施评估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中存在众多不足,包括缺乏对国外规划实施评估实践案例的介绍;总规实施评估内涵界定模糊;对总规实施过程缺乏深入分析;缺乏公众参与;总规实施评估实践缺乏滚动开展的机制;特大城市、西部地区的城市评估实践开展不充分等。应清晰界定总规实施评估的概念,加强对国外规划实施评估实践经验的借鉴,对总规实施过程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鼓励公众充分参与总规实施评估,建立总规实施评估滚动开展机制,督促不同等级规模、不同地区的城市广泛开展总规实施评估实践。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进展 1.引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与促进地区迅速崛起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处理这对矛盾时,我们往往更重视后者,无论之前的规划实施情况如何,新的规划总是被源源不断地制定出来[1]。虽然近年来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认可,但由于我国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起步晚,研究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评估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对当前我国总规实施评估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试图客观地反映研究的现状,找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总规实施评估研究指明方向和重点。 2.理论研究 2.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维护和回顾阶段,其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开展得较为

广泛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反视我国,囿于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规划实施评估开展得并不普遍,这导致了我国规划实施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匮乏。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评估实践经验的汲取。在对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借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是孙施文(2003)关于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综述[2]。作者回顾了城市规划领域评价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的实施评价理论,并对各理论的优缺点作了简要的评述。作者发现城市规划经历了从重编制到重实施;重规划方案评价到重规划实施评价;重实施结果评价到重实施过程评价的转变。相对于理论与方法的借鉴,我国目前的研究对国外实施评估实践案例的介绍则是一个薄弱环节,仅吕晓蓓(2006)对少数几个国家的个别规划文件关于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缺乏对规划实施评价实践的深入分析,更无所谓对评估实践经验的汲取[3]。由上可知,需要加强对国外规划实施评估实践案例的介绍,为我国的评价实践积累经验。 2.2.实施评估的内涵 对规划实施评估内涵的研究是实施评估的基础性研究之一,然而当前的研究对规划实施评估的内涵却言之甚少,准确定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内涵的研究更是鲜见。仅吕晓培(2006)、简逢敏(2006)、林立伟(2010)等人给城市规划实施评估下了较明确的定义。吕晓蓓(2006)从规划实施评价过程运作的角度定义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认为规划实施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对实施效果与实施环境进行监测,而后是评价监测结果,再后是对比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最后是调整规划目标、策略与实施手段[3]。简逢敏(2006)认为规划实施后评估主要是对已付诸实施的规划,在其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形成的结果与规划编制的内容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并对其实施结果的作用与影响所进行的评估[4]。林立伟(2010)则认为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是指对已编制完成并获得政府部门审批的规划进行方案评估;对正在实施的规划进行定期评估;对已经完成实施的规划进行效果评估[5]。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规划界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内涵界定模糊,而“评估”、“评价”二词在相关研究中交替出现更佐证了上述观点。 2.3.实施评估的意义 众多学者对总规实施评估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孙施文(2003)认为通过实施评价可以有效地检测、监督既定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作为规划的内容和政策设计以及规划运作制度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全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十二五”规划评估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两年来,在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九次、十次及市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41亿元,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12元,跨越7000美元关口,达到

7638美元,比2010年增加1379美元,年均增长9.9%。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02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05亿元,年均增长11.92%。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1:60.4:32.5调整为2012年的7.0:57.8:35.2,服务业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确定目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分别增加4家和3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比2010年增加179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37%,比2010年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7.9%,比钢铁产业增速快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多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产业,这对于以钢立市的全具有里程碑意义。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两年下降2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8%和7.9%,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克服信贷、土地、新开工项目等约束条件越来越紧的困难,抓投入,上项目,前两年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xx县城总规实施评估报告

《尖扎县城马克唐总体规划(2000—2020)》 实施评估报告 一、上版总规回顾与实施评价 1、上版总规回顾 由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中南大学西开办建筑与城规设计部、青海省高原地理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尖扎县城马克唐总体规划(2000—2020)》,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城镇体系呈三级结构,即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般集镇,即县城马克唐镇为中心城镇,康扬、昂拉、坎布拉三镇为次中心城镇,措周、尖扎滩为一般集镇。 (2)城市性质 马克唐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集旅游业、水电开发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原绿色城镇。主要发展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3)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 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发优势水电资源,兴办高耗能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壮实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实力。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集(城)镇集聚。 (4)人口规模 2005年尖扎县城常住人口达1.2万人,控制上限为1.5万人;2020年达3.5万人左右。 (5)城镇用地布局 采取二大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即现马克唐区与麦什扎区(加让沟以北约130公倾用地)。现马克唐区为全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形成四个区:由西至东分别为文化娱乐区,行政中心及办公区,商业金融区及教育科研区;麦什扎区为马克唐镇的旅游区和副中心,是马克唐未来的新城区,主要发展旅游商业开发,农牧业特产深加工及旅游文化、渡假、休闲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6)道路系统规划 形成方格网加环状的路网格局。加扩城区外环主干道宽度、疏导过境交通,完善主、次干道骨架,连接好各片区。 图1 尖扎县城马克唐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图 图2 尖扎县城马克唐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图

“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十三五”以来,XXX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帮带下,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水平,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结构更加优化、后劲更加强劲,各项指标均超预期目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日益增强。 一、“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一)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志愿服务队XXX支,实名注册志愿者XXX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XXX%,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志愿者注册比例XXX%的目标任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XXX万余个,开展志愿服务时长XXX万小时,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出政策。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引导、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流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推广和规范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通知>的通知》等文件通知,就加强和规范志愿服务

工作作出细化明确。搭平台。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以节日和重大突发事件为主轴,围绕扶贫、扶老、助残、助学、疫情防控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支持社工机构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发挥社会工作人才专业作用;采取“志愿者+APP”模式,开设社区雷锋广场或志愿服务广场,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内容,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体系之中。抓规范。每年组织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会,开通志愿服务问题答疑热线,编撰发放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和常见问题处理规程;建立通报制度,不定期对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对各县(市、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数、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项目数和服务时长等进行通报;严格开展社区及机关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和党员注册审查评定,两项指标均达100%。促长效。分区划片,明确标准,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文明导乘、文明劝导、双捡等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党建带群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走访慰问困难群体等活动。组织“月评十佳”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并在各类网络平台、报纸上公示;拟制志愿者兑换服务及褒奖激励方案,将志愿者服务时长统计汇总,换算成积分,可以到街道、村(社区)兑换米、面、油、香皂、毛巾等生活物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挂号等服务,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 (二)慈善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XXX获评第十届“中

医院科教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医院科教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医院科教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任务进展情况 1. 学科建设 医院已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专科**个,同时,正在组织开展院内重点建设专科遴选工作,计划建立院级重点建设专科**个,以此带动医院相关学科的发展,推进优势学科逐步达到校级重点专科乃至更高层次重点专科的水平。 当前拥有博士生导师**人,硕士生导师**人,导师专业覆盖**个学科。 2. 教育教学 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立项**项,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临床教学方面文章**篇,成功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项。 3. 科学研究 获得省厅级项目**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发表SCI期刊论文**篇,核心期刊论文**篇。 二、主要工作举措 1.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任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备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师试讲制度》、

《课堂教学规范制度》、《教学病例讨论规定》、《教学查房规定》等教学制度,落实各项教学规定,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医院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性的工作来抓,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优良环境。一方面,经过与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本科教学师资培训班以及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育思路;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教案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和进步。 强化教学督查,提升教学质量。每学期初组织教学工作会议、期中组织教学现场观摩,解决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组织申报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从体制创新的角度出发,强化我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另外,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组织导师遴选,扩大导师队伍。一方面,对于符合学校导师遴选条件的人员,医院予以其针对性的动员申报,以此扩大我院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为导师发放科研经费补贴,以此激励优秀科研人员申报导师。在医院的努力下,至今医院新增博士生导师**名,硕士生导师**名。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