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二)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二)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二)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二)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张 伟,李 斌,黄 杰/2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梯板厚度取值原则

楼梯间梯板板厚的确定,是基于以往设计经验的总结,一般取(1/25~1/28)L (L 为梯板板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跨度相同时,梯板板厚一般会稍大于楼层板厚。其原因是二者的支承条件不同,常见板式楼梯梯段支承形式为两对边简支或固定,其余两边为自由的单向板。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存在当梯板板跨较大时,梯板厚度取值偏小的问题。当施工完毕后,行人在楼梯上行走或跳跃,梯板会存在较大的振动,说明楼梯刚度偏小,因此梯板厚度取值应慎重。

对遇到梯板及其相邻板跨跨度相差较大时,二者对应的板厚不宜相差较大。常见的案例为:梯板跨度较大,而相邻楼层板或休息平台跨度较小,若二者仅按照两个单独构件选取板厚,可能会出现板厚差值较大的问题。从弯矩平衡的角度考虑,在大、小跨度相邻支座处产生的负弯矩需要左右两侧楼板平衡。这不仅仅需要合理的钢筋配置,而且相邻楼层与休息平台板厚的差值不应太大,则相应板内沿梯板跨度方向的纵筋配置也会相差较小,这样较为合理。反之,若仅按照大跨取较厚楼板、小跨度取较薄楼板,二者板厚相差较大。当二者板厚相差较大时,特别对于在梯板起始和终止位置,梯梁位置内退一定距离的情况(图1中B~D 型),在位于梯梁两侧的支座配筋,会由于位于休息平台一侧板厚较薄,支座配筋面积由该侧控制的不合理情况,设计中应注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图1 梯板类别

2.2 楼梯抗震构造措施

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发现:大量钢筋混凝土楼梯间出现了严重震害,导致作为关键疏散通道的楼梯间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发挥应有的疏散作用,造成大量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A 号筋),以保证水平地震力的有效传递,避免出现梯段受拉破坏。

图2 梯段配筋形式

另外,对于与框架柱、梯柱相连的梯梁应按照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执行,如:纵筋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等要求。

2.3 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不符

对梯梁进行计算分析和配筋设计时,应重视梯梁两端具体的支承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梯梁一侧或两侧支承于具有较大刚度的框架柱或剪力墙时,与楼层框架梁相同,支座处应考虑实际存在的负弯矩作用,根据计算结果,配置相应的支座钢筋。 一般常见的梯梁和梯板以单跨居多,若遇到多跨的情况,应注意楼梯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情况相符的

问题。多跨梯段的计算模型可以认为是斜置的多跨连续梁,设置于休息平台标高位置的梯梁相当于多跨梯板的支座,故该区域存在支座负弯矩作用,梯板配筋时应考虑设置支座负筋。若未能根据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和配筋设计,可能会造成楼梯设计的安全隐患(图3)。故在楼梯设计时,应注意每部楼梯梯梁和梯段的实际受力状态,不但计算模型要符合实际受力

前提下,尽可能将楼梯间边角设置框架柱或剪力墙。

图4为某中学宿舍楼,楼梯间设置于角部区域,楼梯

间宽度占柱网尺寸的一半,在轴④×○B位置增设框架

柱,既可兼做位于半层位置休息平台的梯柱,又可简

化楼梯间传力途径,增强结构体系抗震性能。

图4 楼梯间边跨增设框架柱实例

梯柱的设置,常见情况是在位于梯段起始位置设

置,用于给该位置梯梁提供支座。经过实际工程的对

比,认为梯柱的设置原则为能不设置尽量不设置。具

体而言,当梯板+休息平台的总跨度较小时,尽可能

取消位于梯板一侧(或两侧)的梯柱和梯梁(例如:图1

中A型楼梯中的梯梁),理由如下:1)简化楼梯构件

的传力途径;2)若遇到梯段净高余地较小时,可最大

程度增加楼段净空高度;3)取消不必要的梯梁和梯柱,

就楼梯总体而言,在合理的跨度范围之内(一般指总跨

度不大于4m),对土建造价影响较少;4)减少楼梯间

传力途径,利于抗震。

当遇到层高较高的楼梯间时,应注意梯柱设置的

起始标高。常用的方法是梯柱自楼层梁开始设置,到

所支承的休息平台处终止。若楼层层高较高时,该楼

层高度范围内,有可能需要设置3~4跑梯段往返方能

到达上一楼层。相应带来的问题是支承位于较高位置

休息平台的梯柱高度会较高。一般除框架柱兼做梯柱

以外,自楼层梁上设置的梯柱受到楼梯间和相邻房间

净宽的客观需求,其截面尺寸相对较小,若梯柱高度

较高(一般指层高不小于5m)或所支承梯梁跨度较大

(一般指层高不小于4m)时,客观上会造成梯柱刚度不

足,楼梯间构件组成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为弥补

以上不足,建议楼梯间梯柱延伸至上一楼层梁内,使

得梯柱上下两段均能形成较为可靠的连接,由此增强

了楼梯间的整体性能。同时,应注意到由于梯柱起始

位置的变化,对相应该位置的楼层梁受力性能产生影

响,对其配筋设计应予以特别关注。

2.5 梯板配筋构造形式与竖向构件关系

一般情况下,除在楼层位置设置必要的支承构件

(如梯柱、梯梁)外,梯板配筋与楼层梁板无直接联系,

二者相对独立。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也有例外,二者

可能存在互为支承、互相制约的受力体系。

图5 楼梯间边跨设置一字形剪力墙实例

图5为某剪力墙结构,总高度99.6m,基于建筑

功能和结构整体剪力墙布置的需要,在位于楼梯间一

侧位置剪力墙布置形式为一字形墙,标准层墙厚

200mm。一字形剪力墙平面位置基本处于梯段跨度范

围之内,剪力墙平面外仅一侧与楼层相连,而另一侧

是与梯板完全脱开,造成事实上沿整个建筑物总高度

内,该段墙体靠近楼梯间一侧无楼层梁板联系,显然,

若有可能通过一定构造措施增强该段剪力墙侧向支

撑,对其稳定性是有利的。考虑到楼梯间梯段可视为

斜置的楼板,若将垂直于梯板跨度方向的上下层梯板

内分布钢筋均伸入该段墙内,其二者的受力状况变化

描述如下:1)一字形剪力墙平面外楼层一侧提供侧向

支撑外,在另一侧相当于增设了侧向支撑,增强了剪

力墙平面外稳定性;2)梯段受力形式由原来的两对边

支承、两对边自由转化为三边支承、一边自由。梯板

主导传力途径由原来的沿梯板跨度方向转化为沿垂

直于梯板跨度方向为主、沿主跨度方向为辅。故对梯板的配筋设计应与实际传力途径相互对应。 2.6 结构体系与楼梯间受力关系

为研究楼梯间在地震作用下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相互影响,文[2]通过选取实际工程中常用的不同柱网尺寸的框架结构,将楼梯间分别布置于角部、中部等常用位置。在整体计算模型中分别计入或不计入楼梯,进行不同组合后计算分析对比,有以下主要结论:1)是否考虑楼梯作用,计算模型反映出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存在较大差异。2)楼梯起到类似斜撑作用,对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刚度贡献。但是,随着楼梯间位置的变化,结构体系抗扭刚度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楼梯间不对称布置时,会加剧结构体系扭转效应,不利于抗震。3)楼梯间与整体结构受力性能存在互相影响,与以往将楼梯间作为构件的设计方法比较,楼梯间本身与楼梯间相邻框架梁柱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有以下认识:1)对框架结构而言,楼梯间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若采用传统楼梯设计方法,很难在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故反向思维,若能将楼梯间和主体结构脱开,楼梯不与整体结构共同工作,

梯段成为真正意义“附属于结构体系上的结构构件”,可有效缓解地震作用下楼梯间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该方法不失为一种便于实际操作的方法,值得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2)对带剪力墙的结构,若有条件沿楼梯间周边设置适量剪力墙,剪力墙会对楼梯间起到较大的约束作用,相应会缓解楼梯间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这也是此类结构体系在结构方案中布置剪力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2.7 楼梯间荷载的取值

对于使用功能为住宅等常见的楼梯间平面形式,标准层层高介于2.8~3.0m 时,标准层以两跑楼梯居多。从投影角度观察,其梯段和休息平台刚好“占满”楼梯间整个平面位置,故在计算一个楼层高度范围之内的楼梯间荷载时,将其梯段的荷载投影到楼层即可。但是,当遇到特殊情况,如层高较高(层高5.0~6.0m),在该楼层高度范围内,其梯段的数量有可能增加到3~4跑。此时,应注意同样按照楼层计算荷载时,投影到该楼层的楼段会产生叠加,导致其楼梯间面荷载取值增大,显然会大于按照单层梯段的取值。此种情况在进行整体模型荷载输入时,很容易忽略,使得楼梯间荷载少算,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另外一个问题是须注意楼梯间荷载的实际传力途径和计算模型传力途径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会对楼

为:梯板→梯梁→梯柱/3 梯板形式经济性分析虑的问题之一。

图6 A 型和B/C 型楼梯算例

为说明问题,选取常见梯段跨度楼梯(图6中,梯段水平投影长度2.52m ,休息平台跨度1.74m ),将其分别设计为A 型和B/C 型,并对其一个楼层楼梯进行设计,见图6,计算其混凝土和钢筋含量。通过剖面图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梯梁位置和数量的变化,A 型在梯段起步和终止位置均设置梯梁,并在半层休息平台位置设置梯柱以支承该梯梁。B/C 型将位于半层休息平台位置梯梁取消,相应该位置梯柱已无设置必要。由于梯板跨度的变化,后者梯板厚度要大于前者。通过试设计,统计一个完整梯段范围内梯板、梯柱和梯梁混凝土和钢筋用量见表1,2。

由表1,2可见,仅就混凝土和钢筋用量比较,B/C 型均大于A 型。但是,二者材料用量相差较少,特别是钢筋用量。若考虑到施工因素,增加梯梁和梯柱,随之带来的模板、人工和施工进度等因素,显然后者又具有一定优势。故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楼梯类型的优劣性,并兼顾到位于梯段起步和终止位置取消梯

(下转第42页)

不同情况下楼梯设计工程实例存在的部分问题,希望能对结构工程师在进行楼梯设计时,起到一点拓展思路的作用。再次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楼梯详图的设计时,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避免出现影响建筑功能和结构本身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008年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冯远,吴小宾,李从春,等. 现浇楼梯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影响分析与设计建议[J]. 土木工程学报,2010(10):53-62.

作者简介:张伟,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香港工程师学会正会员,Email:

zw_huayi@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8455438.html,。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风格的变化多样,给高层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 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1.2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问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1.3 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

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1.4 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根据不同类型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 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 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

楼梯栏杆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楼梯栏杆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楼梯栏杆作为楼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着安全防护、方便交通的作用,并有一定的美观装饰功能。要求楼梯栏杆型式安全、牢固耐久、位置合理,做到上下通行方便,有足够的防护能力。下面就楼梯栏杆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进行简单说明。 问题1、楼梯栏杆造型选择不恰当,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楼梯井宽度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爬的措施。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中明确说明采取何种型式的栏杆,如需建设单位自定,应在选定后由监理、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采用。 部分建设单位片面强调美观,忽视了栏杆最重要的安全防护功能,导致栏杆间距、型式不合理,留下了安全隐患。 问题2、楼梯栏杆高度不足 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应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扶手高度不 应小于1.05m。检查扶手高度时应注意测量位置。 问题3、楼梯栏杆、扶手安装位置不当

楼梯栏杆的安装位置要准确,扶手做法要选择合理,安装前要提前做好细部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楼梯踏步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m。以上宽度均是指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质量验收时常见部分楼梯栏杆安装位置不当,如栏杆立柱距踏步板边缘过大,或是靠墙扶手挑出过大,扶手过于粗大等,造成楼梯踏步净宽不足。另有不少楼梯因在平台转角处做法不合理,扶手挑出太大,导致休息平台的宽度不足1.20m。 问题4、楼梯栏杆材料选择不当 楼梯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所使用的材料的材质、规格、数量和木材、塑料的燃烧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栏杆杆件采用金属管材时,管材的管径、管壁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注明的,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 作者:

--------------- 日期:

总图、建筑节能、建筑防火设计 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 技术处 2009 年01月05日 院内各设计单位: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号令),不断提高我院工程设 293 计质量,技术处将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专家在施工图审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 与处理措施转换成电子文件,放在院技术网站上,供总图、建筑、结构等专业设计人员学习、借鉴与参考,以避免在承担有关项目时出现类似的问题。 本专题将适时补充新的内容。 附件:1. 总图专业《施工图审查中发现总平面图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建筑专业《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提高建筑图防火设计(建筑专业)质量问题探析 技术处 2009 年01 月5 日 附件 施工图审查中发现总平面图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放军总后建筑设计研究院审图室董传先 建筑专业总平面施工图中的总体布置、功能分区等,应根据城市规划要点和设计任务要求及城市规划部门审批的方案或初步设计意见进行设计。本人参加建筑图审查工作已有5 年多,现就在审查建筑专业总平面施工图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希望能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提高建筑专业总平面施工图的设计质量。 建筑专业总平面施工图设计应包括:①各建、构筑物的平面布

置,各建、构筑物四角及各道路中心线的定位坐标或与已有建筑相对定位尺寸;②总平面竖向设计应标注各建筑物室内士0.00与绝对标高的关系,建筑物室外四角散水处标高,各道路中心线交点的标高;各种场地、绿地标高及排水情况;③基础内的绿化、水体设计平面;④各种管道的综合布置平面;⑤建筑物靠山坡布置应设挡土墙或其他护坡处理设施,坡顶部5.0m 处应设截洪沟,护坡底或挡土墙底部距建筑物2?3m处,应设截面不小于0.4?0.4m纵向坡度应》0.5%的排水沟; ⑥地形变化较大时应有土方平衡设计。在我们审查的总平面施工图中发现大部分设计深度都没有达到以上的要求,此外,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建筑物间距存在的问题 1. 住宅日照间距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1080-93 (以下简称《居住区规范》)第5.0.2 条规定,“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以下简称《住宅建筑》)第7.2.1 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冬 季日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以下简称《住宅设计》)第5.1.1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二个获得日照”,在我们审查的总平面图中也发现有些住宅楼日照间距不够,住宅的 日照标准没有满足《居住区规范》第 5.021表5.0.2-1、5.0.2-2 的规定,即I、"、皿、%气候区大城市大寒日照应》 2.0h,中小

板式楼梯设计典型例题

3.4.5 楼梯设计例题 设计资料 ?某公共建筑标准层层高为3.6m,采用现浇板式楼梯,其平面布置见图3.53。

?楼梯活荷载标准值为q =2.5KN/m2,踏 k 步面层采用30mm厚水磨石面层(自重为0.65 KN/m2),底面为20mm 厚混合砂浆(自重为17 KN/m3)抹灰。 ?采用C25混凝土,梁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其余钢筋均采用HPB235级钢筋。 梯段板设计 估算斜板厚h=lo/30=3500/30=117(mm),取=120mm。 板倾斜角为tanα=150/300=0.5 (由踏步倾斜得来)

取1m 宽板带进行计算。 (1)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水磨石面层: (0.3+0.15)×0.65×3.01 =0.98(KN/m) 三角形踏步: 2 1×0.3×0.15×25×3.01 =1.88(KN/m) 混凝土斜板: 0.12×25×1/0.894=3.36(KN/m) 板底抹灰: 0.02×17×1/0.894=0.38(KN/m) 恒荷载标准值 g k =6.60 KN/m 恒荷载设计值g =1.2×6.60=7.92 KN/m 活荷载设计值q =1.4×2.5=3.5 KN/m 合计 p =g+q =11.42 KN/m (2)截面设计 水平投影计算跨度为 lo=ln+b =3.3+0.2=3.5m

弯矩设计值 2 0)(101l q g M +==25.342.1110 1?? =13.99(KN ·m) 斜板有效高度: ho=120-20=100(mm) 2 01bh f M c s αα= =26 10010009.110.110 99.13???? =0.188, 937.0=s γ 0h f M A s y s γ= =100937.02101099.136 ???=711(mm 2) 选配φ10@110,As=714mm 2 ,梯段板的配筋见图3.54。 配筋要求见P89。 ?受力钢筋:沿斜向布置。 ?构造负筋:在支座处板的上部设置一定数量,以承受实际存在的负弯矩和防止产生过宽的裂缝。一般取φ8@200,长度为l n /4。 本题取φ8@200,3300/4=825mm ,取850mm 。 ?分布钢筋: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按构造配置,每个踏步板内至少放置一根分布钢筋。放置在受力钢筋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一)

21 We learn we go 张 伟,李 斌,黄 杰/0 前言 楼梯间的功能是解决建筑物竖向交通,对多层和高层建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遇到紧急情况(如火灾、地震等)时,楼梯间是紧急疏散人群的重要交通通道,其重要性更突出。在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楼梯间是最能体现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的劳动成果。在满足楼梯间建筑功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做到安全经济,是结构工程师最基本的职责。但是,若欠缺有关的设计经验,不但会影响到楼梯间正常使用和建筑功能的要求,而且有时会遗留安全隐患。楼梯间设计正确与否的问题涉及到与建筑专业的配合深度,而且针对结构专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故基于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工程案例有关楼梯设计问题的归类和总结,通过一些常见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供同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借鉴。 1 影响建筑功能的问题 1.1 净高不足 (1)存在问题 楼梯间净高不足是楼梯设计中常见问题之一,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建筑师对相关建筑规范中有关楼梯设计的规定尚未熟练掌握或对组成楼梯结构构件的空间关系缺乏必要了解;2)结构工程师对楼梯净高概念的要求未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影响到净高结构构件的空间关系缺乏足够认识。 (2)应对措施 1)掌握有关楼梯净高概念的相关规定,《民用建筑设[1]第6.7.5条规定: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 。其中,对梯段净高的概念解释为:自踏步前缘(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m 范围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上述解释的理由是基于一般应满足人在楼梯上伸至手臂向上旋升时手指刚触及上方突出物下缘一点为限,为保证人在行进时不碰头和不产生压抑感,故按照常用楼梯坡度,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 。2)对遇到梯段净高余量较小的区域,上层踏步起跑位置的梯梁位置应仔细计算分析,遇到净高不足的情况,有两个途径可以选择:即取消起跑位置梯梁或将梯梁内退平移。前者适用于梯段和休息平台跨度之和较小的情况,此时该梯段转化为折线型楼梯,应重新复核计算,其梯板板厚和配筋均会有所变化。后者应特别注意,梯梁内退平移距离应将建筑面层厚度计算在内,以免余量太小,有可能仍旧不满足对梯段净高的要求。遇到休息平台下方净高余 各项因素,将上层位置的梯梁内退0.35m ,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图1)。 图1 梯段净高不足实例一 (4)工程实例2 某工程楼梯间,首层入户门和半层位置均存在净高不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入户门上方梯梁设计为反梁可使得净高大于2m 。半层位置梯段休息平台和起跑位置净高余量均较小,除将梯梁内退0.35m 外,尚要求梯梁梁高控制在0.3m 以内,方能满足最小净高的要求(图2)。 1.2 净宽不足 (1)存在问题

结构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汇总

结构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汇总 一、计算书: 1、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数值书写有误。 风荷载60米以上高层乘以1.1系数; 雪荷载敏感结构取100年数值。 (雪荷载敏感主要是指大跨、轻质屋盖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度可套用抗震规范的18米;轻钢屋盖雪荷载基本上都会超过屋盖自重,均划分为雪荷载敏感结构。) 2、荷载取值不满足规范要求。 存在荷载漏输或取值偏小。(尤其应注意卫生间、楼梯间、阳台等。) 机房层平面太阳能集热板区面层恒载输入不足。 附房层作为地下室顶板,应考虑上部结构施工荷载,活载取值偏小。(不小于4KN/m2,建议取4KN/m2。) 对剪力墙结构,考虑墙体粉刷荷载,建议砼容重适当加大。 覆土厚1.7米,荷载输入偏小。(厚度取值不足,土容重按20KN/m2,取18KN/m2偏小) 3、应校验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值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数据是否一致。 存在整体抗浮满足,局部抗浮不满足。(下沉庭院、坡道等) 4、地下室防水砼外墙抗裂计算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P356,对地下结构进行裂缝跨度验算时,可考虑基础及地下室外墙建筑外防水的作用,按一类环境确定基础及地下室外墙外表面的混凝土裂缝控制,裂缝宽度可控制在0.3~0.4mm。 考虑实际施工中填土极不规范,防水材料翻修困难,裂缝宽度按0.25控制。 5、场地类别有误。 场地类别应根据地勘报告取值,抗震区与构件的抗震等级密切相关。 6、地面粗糙度 应根据荷载规范取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不同,对非震区高层计算结构有较大影响。 7、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JGJ3-2010,12.2.1要求。嵌固层选用 应与地下室统一。 单体计算模型应将地下室及相关范围一起建模计算。单体模型外延两跨,满足刚度比2的要求。存在较多下沉庭院等造成顶板不完整时嵌固端下移或置于基础顶。 8、商业建筑活载在设计柱、基础时,不能考虑按楼层的折减,应取楼面梁相同的折减 系数。 9、柱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承台应进行局部受压验算,请复核并提供计算书。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偏大(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取值不对),请复核桩基。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在如今的建筑工程中,设计复杂、时间短、任务大等原因使得混凝土结构设计经常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笔者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方法 1 基础设计 1.1 在设计时缺少工程实地勘察报告或者临近建筑的勘察报告 对于基础设计来说,基础设计必须按照勘察—设计—施工的流程来进行,要坚决杜绝出现缺少地质勘察报告而进行设计的情况出现。而如果出现地质勘查不够全面,或者内容模糊的情况时,设计单位必须告知建设单位并要求勘察单位重新勘察或者进行补勘。 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很多基础设计缺少实地勘察报告或者缺少临近建筑勘察报告的现象出现,而这样的设计对于整体工程来说,无法做到经济、科学,甚至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1.2 未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或者验算的结构不符合要求 目前很多设计都未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或者出现验算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而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当设计等级为甲、乙级时,按照地基变形设计;而为丙级时,如果采取了地基处理,处理之前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简称《规范》)的规定;而对地基处理后的情况,应进行变形验算。 1.3 下卧层验算中的问题 计算下卧层顶地基承载力的时候,只能进行深度修正,而修正的系数应该根据土层来决定。也就是说当扩散角所取数值满足《规范》中的规定时就可以直接采用,不满足时根据附录中的平均应力系数来进行计算。针对复合地基来说,因选取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来当做持力层,而当出现软弱下卧层时,应对其承载力进行验算;如果是软弱下卧层控制其承载力,那么就代表持力层的选择需要进行调整。 1.4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问题 一般来说,独立基础的厚度应由受剪切或者受冲切承载力来决定,并不是由受弯承载能力来决定,从而忽略基础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根据《规范》中的规定,扩展基础底板的受力钢筋的直径最小为10 mm为佳,间距尽量控制在100 mm~200 mm之间,且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

楼梯设计步骤及例题(精)

1. 例题 1:某内廊式三层办公楼的楼梯间,层高为 3.3m ,试设计该楼梯(写出基本设计步骤:计算楼梯的梯段宽、梯段长、踏步宽、踏步数目、楼梯间的开间、进深、平台梁标高, 并绘出楼梯间一、二层三层平面图。(楼梯间墙宽 240mm 设计步骤:(20分 2. 先设楼梯宽度 A=1.1m(公共建筑楼梯宽度应≥ 1.1m 3. 根据办公楼踏步尺寸要求 , 假设踏步宽 b=300mm,踏步高 h=150mm,2h+b=600mm 4. 确定每层楼梯踏步数量为 N=N/h=3300/150=22级, 单跑楼梯段踏步数为 11级 5. 计算梯段长度 :D=(N/2-1*b=(11-1*300=3000mm 6. 计算楼梯间进深L=D+D’+D’’ +2*120=3000+1100+550+ 240=4890mm D ’ 为中间休息平台宽度, 至少≥ A =1100mm , D ’’ 为楼层休息平台宽度,开敞式楼梯间D ’’ 取 550mm~600mm 7. 计算楼梯间开间 :B=2A+C+2*120=2*1100+60+240=2500mm C 为楼梯井宽度, 一般楼梯间开间、进深尺寸符合 3M 模数, 所以调整开间尺寸为 B=2700mm,楼梯宽度定为 A=1200mm。 8. 调整进深尺寸 L=5100mm,楼梯间休息平台宽度为D ’ =1200mm, D ’’ =660mm 。 9. 楼梯第一跑休息平台标高为 3300/2=1650mm,假设平台梁高度为 300mm ,则梁底标高为 1350mm 。

例题 2:已知:某住宅双跑楼梯, 层高 3m 。室内地面标高为 0.000, 室外设计地坪标高为 -0.450,楼梯段净宽 1.1m ,楼梯间进深 5.4m 。楼梯间墙厚 240mm ,忽略平台梁高度和楼板厚度。现要求在一层平台下过人 ,请写出调整方法和具体步骤,并画出调整后的楼梯建筑剖面图,绘制到二层楼面高度即可,并标注尺寸和标高。 解:楼梯性质为住宅楼梯,且层高 3m ,设踏步高 h=150mm,踏步宽 b=300mm。 按双跑楼梯一层平台下不过人考虑,此时梯段水平投影长度为 9*300=2700mm。 一层平台处标高为 1.500, 即平台下净高为 1500mm , 不能满足 2m 的净高要求。 由于室内外高差和楼梯间进深的限制, 故采用适当降低入口处室内地面并同时加长第一跑梯段结合的方法来调整: 1、将入口处室内地面降低两个踏步,标高变为 --0.300,此时室内外高差 150mm 。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09T17:57:33.4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秦浩 [导读]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 山东建大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表达的东西。用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和水平的承重及抗力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与建筑设计或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及建筑经济等工种紧密配合;在设计以外,它又跟很多专业,如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分析理论和计算工具、检测手段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结构设计水平,除做好自身工作以外,不管是正常的设计工作或者科学研究,都要取得这些工种与专业的支持。不要把结构设计工作自闭起来,应该认识到它的成果或者提高是与其他工种和专业的支持分不开的。 1.地基与基础方面 1.1对于独栋或单体数量较少的住宅,建设单位能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能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详细的勘察技术资料,而成片的多层房屋建筑往往因为地勘费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探点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布置,多栋建筑单体参考一个探点,使得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相差较大。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详细、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 1.2软弱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级配砂石换填,仅仅简单提出换填深度和最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技术上只是草草写上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物画出详细的开挖边线,如轴线变化处,突出凹进墙体部分的开挖边线等,也没有明确砂石换填的应力扩散角具体数值。因此很多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地基处理。 1.3在基础设计中,对于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条形基础,节点设计、构造设计中往往不明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参数,如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是采用抗震的还是非抗震的,造成具体实施阶段的扯皮现象 1.4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往往梁柱混凝土的等级差别较大,那么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怎么进行处理,在设计图中往往不作清楚地技术交底。梁柱节点本身就是个受力复杂的节点,而由于设计缺陷,造成此部位成为一个薄弱点。 2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2.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2楼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楼板设计中,通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楼板的配筋计算。有些设计人员图省事,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该板块的总面积。这样会造成非承重隔墙分布宽度内配筋量不足,而此板块其它部分配筋过大,这样隔墙处楼板会出现裂缝。 2.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 d(d 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致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3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或者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 4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固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4.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4.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粱下布置构造柱。 5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刚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预制楼梯的质量问题剖析

预制楼梯的质量问题剖析 一、什么是预制楼梯 预制楼梯是装配式建筑中常用的构件之一,它在构件厂进行生产,最后运至施工现场安装,安装完成后即可立即作为现场施工通道使用,方便、快捷。 预制楼梯生产中,扶手预埋件可提前埋好,与防滑条、滴水线等构造通过定模生产一次浇筑成型,减少现场楼梯二次处理工艺;而且预制楼梯较现浇楼梯质量高、观感好,具有清水混凝土的美观效果。 二、预制楼梯的生产方式及工艺流程 预制楼梯在构件厂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卧式生产和立式生产。 卧式楼梯模具相对于立式而言,虽然安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都较为方便,但是卧式模具生产的楼梯在脱模堆放时,会多一道翻转工序,预埋件安装比立式多;楼梯背面滴水线还需要人工用压条形成,而立式则通过模具即可一次成型。

立式模具除钢筋安装较为麻烦,混凝土浇筑时有漏浆的风险外,其生产方便性、效率性、成型质量都好于卧式,因而,构件厂一般都采用立式生产方式制作楼梯。 本文也将主要针对立式生产方式楼梯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立式生产方式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三、预制楼梯质量控制与问题处理 预制楼梯作为异型构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质量通病也易发生,虽然大部分问题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但是作为对外观要求较高的预制构件,这类问题就十分重要。结合我司在生产中的经验,现对楼梯生产中易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修补方法。 1、钢筋笼漏筋现象 钢筋笼作为主控项目,且根据楼梯模具设计的特殊性属于立式模具,返工系数难度大。与叠合板不同的是,叠合板一般采用通用式或常规式模具生产,浇筑前钢筋外漏面积大,且设计简单,采用的都是钢筋网片,钢筋规格较单一,出现钢筋问题返工容易,难度小。 楼梯的钢筋采用的是钢筋笼,钢筋排布密集,钢筋规格较多,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拆模,花费大量的人工与时间,所以楼梯钢筋笼应在合模前进行全面的检验,避免返工,保证生产效率与质量。

建筑施工图审查和会审时常见问题2017

建筑专业施工图审查和图纸会审常见问题汇编(2017) 一、地下室部分 1、地下室中发电机房储油间设150高门槛且采用甲级防火门,并注明储油量不超1m 3。发电机房、配电房、消防中心等上方和贴邻不能直接布置有水的房间(如厨厕、水池等)。 2、消防水泵房不能设有地下三层及以下或与室外地坪高差超10m,应设150高门槛、 排水沟和集水井等。消防中心一般设于首层,若设于地下一层应取得消防局的审核许可。 3、地下车库两个防火分区共用前室及其楼梯时,前室一个门为乙级防火门,另一个 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在地下车库布置停车位时注意预留疏散通道通至疏散楼梯间的防火门。 4、地下室集水井位置尺寸应与水施图一致,注明集水井定位详见结施图,建施图中 应注明其长宽深尺寸,注意消防电梯的集水井应比电梯机坑低至少1000且其有效容积至少2m3。 5、地下室放大平面图应附上其位置示意图,地下室放大平面比例为1:100或150。 6、地下室设有功能用房(如餐厅、商场等)其防水等级为Ⅰ级,地下室配电房也要 求Ⅰ级,可在功能用房和配电房内增加一道内防水层(如2厚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等)。 7、地下室平面应附上防火分区示意图,表示汽车坡道和疏散楼梯位置、车库最远点疏散距离 不超60m,注明每层停车数量并在地下一层注明地下总停车数量。地下三层及以下或与室 外高差超10m时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室可采用封闭楼梯间(在首层处应设外窗)。 8、汽车坡道首层出口与规划道路相连通时,应与道路边线距离≥7.5m。汽车坡道转弯90°时 内半径≥4m,转弯90°-180°时内半径≥5m,转弯180°时内半径≥6m。 9、汽车库内层间的特级防火卷帘一般设于汽车坡道上坡端,不需两端都设置特级防火卷帘, 地下一层至首层的汽车坡道则不需设置防火卷帘。

基础设计常见问题

基础设计常见问题 1. 稳定性验算问题: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地基稳定性。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未进行抗浮验算(地下室车道、地下水池的抗浮验算比较容易漏掉)。 2. 液化土层计算问题:场地存在液化土层时,未对桩基础的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是经常发现的问题(目前桩基础大多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对根据试验确定的承载力如何考虑液化土层的影响规范未作出规定,抗震验算时单桩承载力可参照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第5.2.12条的规定扣除液化土层的侧阻力)。 3. 负摩阻力:地面堆载、大面积填土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4. 布桩计算问题: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大跨度结构、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很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大跨度结构如影剧院、厂房等,柱底弯矩很大,轴力很小,计算结果甚至会出现抗拔桩,这时应加大桩距,即加大反力力臂,尽量避免出现抗拔桩。小高层建筑由于布置较少的剪力墙,且墙肢长度小,墙底弯矩大,

也容易出现抗拔桩,可同样处理)。根据电算结果进行基础设计时尚应计入底层隔墙及基础梁荷重或者承台及覆土荷重。 5. 抗拔桩设计方面的问题: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大跨度空旷结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厂房刚接柱脚,存在着抗拔桩受力状态,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抗裂性验算、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缺少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采用预制桩作为抗拔桩时,往往只注意桩身的抗拉强度要求,桩基与承台间连接钢筋的强度要求接桩段的裂缝宽度要求经常被忽视。 6. 抗拔桩计算问题:抗拔桩配筋计算时荷载分项系数取1.0有误(审查中发现,抗浮计算时水浮力和压重分项系数均取1.0计算,当水浮力大于压重时,抗拔桩桩身配筋按“[水浮力-压重]/ 钢筋强度”计算,严重错误)。 7. 单柱单桩、一柱两桩基础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预应力管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根据福建省建设厅[2003]24号文规定,单柱单桩之间或垂直于两桩连线之间的基础梁宜按框架梁要求设计),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承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如果桩

楼梯设计例题

楼梯设计例题

楼梯设计步骤和方法 ?A.已知楼梯间开间、进深和层高,进行楼梯设计。 ?(1)选择楼梯形式 根据已知的楼梯间尺寸,选择合适的楼梯形式。 进深较大而开间较小时,可选用双跑平行楼梯;开间和进深均较大时,可选用双分式平行楼梯;进深不大且与开间尺寸接近时,可选用三跑楼梯。 ?(2)确定踏步尺寸和踏步数量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楼梯的使用要求,确定踏步尺寸。 通常公共建筑主要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300 mm、320 mm,踏步高度140~150 mm; 公共建筑次要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280 mm、300 mm,踏步高度150~170 mm; 2 / 19

住宅共用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250 mm、260 mm、280 mm,踏步高度160~180 mm。设计时,可选定踏步宽度,由经验公式2h十b=600 mm(h为踏步高度,b为踏步宽度),可求得踏步高度,各级踏步高度应相同。 根据楼梯间的层高和初步确定的楼梯踏步高度,计算楼梯各层的踏步数量,即踏步数量: 若得出的踏步数量不是整数,可调整踏步高度h值,使踏步数量为整数 (3)确定梯段宽度 根据楼梯间的开间、楼梯形式和楼梯的使用要求,确定梯段宽度。 如双跑平行楼梯: 梯井宽度一般为100~200 mm,梯段宽度应采用IM或1/2M的整数倍数。 (4)确定各梯段的踏步数量 3 / 19

4 / 19 根据各层踏步数量、楼梯形式等,确定 各梯段的踏步数量。 如双跑平行楼梯: 各层踏步数量宜为偶数。若为奇数, 每层的两个梯段的踏步数量相差一步。 ? (5)确定梯段长度和梯段高度 根据踏步尺寸和各梯段的踏步数量,计 算梯段长度和高度。 梯段长度=[该梯段踏步数量(n )一 1] X 踏 步宽度(b ) 梯段高度=该梯段踏步数量(n )X 踏步高度 (h ) ? (6)确定平台深度 根据楼梯间的尺寸、梯段宽度等,确定 平台深度。 平台深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 对直接通

楼梯设计例题

楼梯设计步骤和方法 ? A .已知楼梯间开间、进深和层高,进行楼梯设计。 ? (1)选择楼梯形式 根据已知的楼梯间尺寸,选择合适的楼梯形式。 进深较大而开间较小时,可选用双跑平行楼梯;开间和进深均较大时,可选用双分式平行楼梯;进深不大且与开间尺寸接近时,可选用三跑楼梯。 ? (2)确定踏步尺寸和踏步数量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楼梯的使用要求,确定踏步尺寸。 通常公共建筑主要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 300 mm 、320 mm ,踏步高度 140~150 mm ; 公共建筑次要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 280 mm 、300 mm ,踏步高度 150~170 mm ; 住宅共用楼梯的踏步尺寸适宜范围为:踏步宽度 250 mm 、260 mm 、280 mm ,踏步高度 160~180 mm 。设计时,可选定踏步宽度,由经验公式 2h 十b=600 mm(h 为踏步高度,b 为踏步宽度),可求得踏步高度,各级踏步高度应相同。 根据楼梯间的层高和初步确定的楼梯踏步高度,计算楼梯各层的踏步数量,即踏步数量: h 值,使踏步数量为整数 ? ( 3)确定梯段宽度 根据楼梯间的开间、楼梯形式和楼梯的使用要求,确定梯段宽度。 如双跑平行楼梯: 1/2M 的整数倍数。 (4)确定各梯段的踏步数量 根据各层踏步数量、楼梯形式等,确定各梯段的踏步数量。 如双跑平行楼梯: ? (5)确定梯段长度和梯段高度 根据踏步尺寸和各梯段的踏步数量,计算梯段长度和高度。 梯段长度=[该梯段踏步数量(n )一 1] X 踏步宽度(b ) 梯段高度=该梯段踏步数量(n )X 踏步高度(h ) ? (6)确定平台深度 根据楼梯间的尺寸、梯段宽度等,确定平台深度。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显著的提升,建筑的结构设计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具体的设计,常会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进而干扰到建筑的品质和外形。文章重点的论述了一些不利现象。 标签:房屋;结构设计;问题 1 关于地基以及基础 对于多层的建筑来讲,只是凭借建设方的言语性的内容或者是模糊的靠着设计信息就开展设计活动的话,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地基和基础来讲,要确保其合理,要确保安全,设计者要结合勘察信息,全方位的分析多种要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详细勘测方可设计,只是靠耐力的话是不综合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那种把耐力的许容数设置的最低的思想是错误的。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对其进行设计,只是按照过去的工作经验来设置。一些时候设计人员意识不到此类地基容易带来的不利现象,只是靠着过去的活动思想来进行工作,未对垫层的尺寸等分析,这样的话,不但无法确保其稳定,同时还会耗费非常多的资金。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当对多层的民宅开展设计的时候,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采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所以数据有失精准性。 2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具有成重特征 对于这类建筑,其构造柱不但具有提升抗震性的水平,同时还能和圈梁联系起来,此时就会对砌体产生约束力,其能够积极的应对缝隙现象,提升构造的抗震性特征。 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讲,常将构造柱当成是承重柱,其必然会导致很多的不利现象。 如果将其当成是承重柱的话,此时它就会提前受到力的影响,这样不仅仅会使得其对墙体产生的约束等力下降,同时,如果受到地震的影响的话,其中会出现很多的应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其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特征,反倒是会成为建筑中最弱势的区域。 它通常设置在地圈梁里面,未单独的设置基础,当将其看成是承重柱之后,它的抗冲切强度就无法合乎规定了。如果基础出现了冲切力的话,就会发生缝隙。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

2014年江苏省建设施工图审查中常见问题分析

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建筑设计与建筑防火) 2013.06

一、建筑设计 1 施工图设计深度的问题 1.1 总平面设计深度不够。 总平面设计涉及到内容比较多,部分内容可能由非建筑设计单位承担,如景观、市政等,但作为主体设计单位,总平面中基本的各类控制线、建筑定位、层次、高度、建筑间距(包括与构筑物、油罐、水池等)、道路、坡道、出入口、停车场、消防通道、消防扑救场地、竖向标高、场地及道路坡度等均应明确表达,设计深度及内容应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的要求,复杂项目应根据场地及设计内容,分别进行总图设计。 1.2 建筑平面功能不明或缺少必要的布置。 各类用房及空间应有名称并应能反映其实际功能。在综合性公共建筑中,歌舞娱乐场所、餐饮厨房等应按相关规范进行基本的功能平面布置,不应完全交给二次装修设计,否则特别在防火设计等方面无法进行审查,建筑设计也不能对二次装修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限制,难以满足建筑安全、合理的要求。 1.3 设计说明表达不完整或缺乏针对性,设计依据采用废止规范等,建筑平、立、剖面尺寸不全,部分构造大样缺失或不全等。 说明不清、尺寸不全、构造不明,设计深度不满足规定要求,不仅会出现审查中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同时也不能满足实际施工要求,难以保证质量。设计依据中采用的规范标准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 2 地下室防水的问题 大部分地下室一般为停车库等用房,防水等级一般为二级,但许多大型项目地下室功能复杂,经常出现商场、餐饮、办公等长期有人员停留的空间,同时,地下室变电所、消防控制室等均为重要的用房,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3.2.2条的规定应采取一级防水。 超出地上建筑部位的种植土顶板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其最上层防水层应采用耐

房屋建筑学楼梯设计例题

有一楼梯间2700×4800,层高3000, 室内外高差600。试设计一双折等跑楼梯,三层,并解决底层中间平台下设通道问题。 1.确定梯段宽度 2700-300=2400 梯井宽度0~200取100 mm a 11502 1002400=-= 2.确定平台宽度 D ≥ a D =a =1150mm (暂定) 3.确定踏步级数 住宅踢面高h=150~175 mm ,暂定175 mm 14.17175 3000==N 为奇数,不合,取18级 mm h 66.166183000== 取167 mm 167×18=3006 mm 取18级,每个梯段9级,即每个梯段9个踢面, N ′=9 4.确定梯段长度 (=L N ′-1)×b 踏面宽取250 mm L=(9-1)×250=2000 mm

校核楼梯间进深:2000+2×1150=4300 还余500,加大平台宽度,取平台板宽为1400 mm D=1400 mm 校核楼梯间进深:2000+2×1400=4800 mm 与进深尺寸符合。 5.校核底层中间平台下净高 层高为3米,双折等跑楼梯中间平台设在层高为一半处,即1.5米处,净空显然不符合要求。 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降低底层楼梯间地面标高的方法来解决。 将室内外高差0.6米移到楼梯间室内来,设 4级高150 mm的台阶,使得中间平台下楼梯间地面与室外地面同标高。那么,楼梯间底层中间平台下层高为:1500+600=2100 mm,满足要求。 严格来讲还应减去板厚120 mm,净高为1980 mm,不满足要求。如果是有平台梁的楼梯,平台梁高一般为300 mm,平台梁面与平台板面平,平台梁底面标高为1.200米,楼梯间底层中间平台下净高为:1200+600=1800 mm,也不满足要求。此时,要采用增加底层第一

电梯常见停梯故障分析及处理

电梯常见停梯故障分析及处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高层建筑内,电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设施。但电梯也面临着不少安全问题,电梯停梯故障就严重影响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对几种常见的电梯停梯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故障的产生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故障处理措施和建议,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梯;停梯;门锁;电气触点;处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写字楼、酒店、宾馆、高层住宅小区等成了人们日常进出的场所,电梯也随着在这些场所被广泛使用,成了人们出入这些高层建筑物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电梯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例如,在维修保养中,仍发现不少故障问题,尤其是停梯故障,严重影响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下面就针对几种常见的电梯停梯故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故障处理意见。 1 门刀与门锁滚轮啮合不当 对某型号电梯做运行试验过程中发现电梯运行至某一层,有时电梯会突然停梯,检查门锁回路和安全回路正常,但电梯不能继续运行,给关门按钮一个信号后,电梯继续运行。通过检查门刀与该层厅门锁滚轮发现其间隙太小,检测到的数据只有1mm左右,电梯运行过程中轿门门刀碰到了厅门滚轮,使门连锁继电器动作。根据GB10060第4.4.5条规定:门刀与各层厅门地坎间隙均应为5~10mm。门刀通过各层厅门锁滚轮时应在中间位置,偏差不应大于±2mm。 施工人员在安装各层厅门锁时,个别门锁滚轮的中心位置有偏移,使轿门门刀偏向门锁滚轮的一侧,其间隙减小。当门刀越过门锁滚轮时,由于运行过程的水平方向抖动导致门刀触动门锁触点,使门锁回路失电。又由于电梯运行惯性的存在,使轿门门刀越过层门门锁滚轮后,厅门锁自关闭,门锁回路继续得电。但是关门指令系统不工作,这时应给关门按钮一个触发信号,关门指令系统又得电工作,电梯继续快车运行。对于这种情况可通过调整轿门门刀和厅门滚轮的间隙,使其两侧的间隙均匀,一般是通过调整该厅门滚轮来实现(如图1所示),因为如果调整了门刀的位置,那么所有的厅门滚轮的位置都要调整。 图1 门刀的调整 2 门锁电气触点接触不可靠 如图2(a)所示为电梯门锁系统,图2(b)为等效的门锁触点电路及示波器测量电路,图2(c)所示为开关触点闭合时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开关在闭合或断开时的测量,开关抖动过程的特点是:开关在闭合或断开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没有规律抖动,即使是同一开关在使用中其抖动输出波形也是不同的;抖动要延迟一段时间Td,一般为毫秒级,典型值为10ms左右,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