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_以丽江为例_高烈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_以丽江为例_高烈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_以丽江为例_高烈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_以丽江为例_高烈明

Vol.12No .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

Taking Lijiang City for Example

GAO Lie-ming

(Yunnan Province Lijiang Form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jiang 674100,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brilliant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Lijiang speeds up its International Boutique Resort construction pace.Lijiang develops its industry i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e ,on the wa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elied on the advantage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Not only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als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can be enhanced under this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Li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research

摘要:

目前丽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无疑加快了丽江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步伐,丽江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找到了一条依靠优势特色资源进行科学发展的路子,研究其发展模式,既可促进丽江两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6;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565(2013)04-001-06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丽江为例

高烈明

(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云南丽江

674100)

1丽江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1丽江旅游业崛起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丽江旅游经历了三

个发展时期,即丽江旅游业形成时期(1978-1993年);丽江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1994-2003年);丽江旅游业转型提质增效时期(2004年至今)。

1985年以前,丽江旅游属单一的政治接待服务

工作。1985年以后,随着丽江知名度及开发步伐的加快,旅游的经济属性逐渐凸现出来,从“接待事业型”转向“经济产业型”。1985年丽江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同年8月,丽江地委挂牌成立了行署旅游局,与行署外办、接待处合署办公,由此拉开了丽江旅游的序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丽江立足丰富独特的

收稿日期:2013-11-25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YB201202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高烈明(1962—),男,云南永胜人,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旅游文化方面研究。

Vol.12No.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旅游资源优势,确立并实施了旅游先导战略,从此使丽江走上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1994年11月的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确立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滇西北旅游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进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借助1996年“2·3”大地震恢复重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遗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

会成功举办等重大机遇,丽江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并且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转向经济产业型再转向支柱产业型的实质性变化,旅游经济指标速增,产业规模扩大,产业体系渐趋形成。2006年2月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的“做大丽江”的战略发展思路,使丽江旅游业走向了“提质增效,二次创业”的发展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丽江明确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强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等旅游发展目标。

2008年提出了实现丽江旅游科学发展的“六个转

变”的发展思路,即发展模式实现由政府主导为主变为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为主;发展质量实现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旅游产品结构实现由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康体等综合旅游;旅游功能实现由旅游目的地转向旅游集散地;旅游管理实现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向依法治旅为主。2011年丽江进一步提出了“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原则,这使丽江旅游向着深层次、高品质的方向迈进。

1.2丽江旅游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丽江现已成为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令人向往的旅游热区和旅游目的地。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84.0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2.2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丽江市有29家

旅行社;208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5家;有6家旅游汽车公司,586辆旅游车;有29家旅游购物会员商店;有22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有2个国家

AAAAA 级景区,5个国家AAAA 级景区;有注册导

游5679人。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约15万人。2012年,丽江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9.1万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73亿元。

时至今日,丽江已拥有“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几十项殊荣。2012年又成为全国首批五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之一。

2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1丽江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情形如下: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是丽江文化产业的改革试点阶段。丽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后,确定了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丽江市电影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丽江日报社、丽江电视台和东巴博物馆等国有文化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底,7家不同类型的文化单位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2005年初至同年底,是丽江文化产业的全面推

进阶段。在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丽江在全市范围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开展体制改革工作,核心是按文化单位的属性全面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从市到县对文化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理顺。

2006年至今,是丽江文化产业的巩固提升阶

段。这一阶段是巩固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高烈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Vol.12No .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体制性障碍基本消除,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化成为丽江城市品牌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成为丽江新兴的支柱产业。

2.2丽江文化产业取得的可喜成绩

在中宣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丽江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旅游为平台,力促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探索出了一条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继2009年至2011年丽江市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之后,2012年再次获得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殊荣。

按照文化单位的经营内容和性质,7家试点单位分三类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于2004年10月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改革后的各单位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两亿多元原公益性资产盘活进入市场,200多人身份得以置换,脱离财政供养。《丽水金沙》9年演出7000多场次,观众达360多万人,实现总收入达3.8亿元,利税达到6000多万元,从业人员月收入从改革前的700多元提高到2500余元,高者达到8000余元。丽江市电视台购置了价值900多万元的电视直播车,广播电视栏目不断推陈出新,为大众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节目,广播、电视、杂志、《手机报》、《丽江读本》、丽江广电网、丽江市广电艺术团等七大平台业务全面发展,广告收入由改革之初的300多万元提高到1000多万元;丽江日报社投资450万元

建成了彩板印刷生产线,结束了创办22年来黑白报纸的历史,其发行量由2005年的5000多份提高到2012年的16000多份,为全市各族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声音;丽江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目前正在实施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的博物馆二期及图书馆建设。改革使国有文化资产充满活力,与市场对接,极大地激活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丰收。

借助文化体制改革打下的坚实基础,重视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注重品牌带动效应,丽江文化产业因此得以快速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丽江现代文化企业逐渐形成。通过发挥《丽水金沙》、《纳西古乐》等品牌的示范作用,在丽江古城周边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为主的古城文化圈;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形成了以东巴文化展示及民族文化体验为主的白沙文化圈和以民俗生态旅游为主的黄山文化圈;在宁蒗县形成了以摩梭互动歌舞为主的泸沽湖摩梭文化圈。《印象丽江》上演至今共演出4650多场次,销售门票841.8万张,旅游收入9.52亿元,实现利税4万多元,成为继《纳西古乐》、《丽水金沙》之后丽江文化产业的又一重要支柱品牌。

2012年丽江市文化产业产值达22.88亿元,约

占全市GDP 的11%;利税从2001年的2900多万元增至2011年的6亿多元,年均增长26%;就业岗位新增近4700个,文化企业职工人均月工资水平从2001年的7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00多元。

上述丽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两大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充分说明丽江在近年来十分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2No.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业的融合互动,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切实推进了丽江文化的繁荣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找到了一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3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

功模式简述

丽江旅游所走的是一条绿色旅游之路,即项目选择到景区建设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坚持走旅游带动之路,即坚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旅游业反哺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走文化旅游之路。丽江旅游最突出的是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这是丽江旅游最闪亮的色彩。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以战略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可谓已深入丽江大多数人的心中。丽江依托旅游产业建立的市场,拓展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尤其重视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驱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进行两大产业规划布局时,站在统筹发展的高度,依托资源优势,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这些文旅兼容的战略目标,明确规定了两大产业的支柱地位,较为合理的领导机构,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利于解决两大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

题。文旅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的形成,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管理、监督与服务。这些强有力的策略和措施,有力地的保障和推动了丽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3.2挖掘民族文化特质,丰富提升旅游的文化

内涵和旅游品位

独特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丽江众多旅游景区景点的吸引力之所在。在丽江随处可见别致特异的文化产品、文化节目、文艺表演、文化展览。丽江注重对民族歌舞、民俗风情、文化遗迹、名人故居、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品等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较充分地满足了旅游者更为注重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的新需求。在“纳西乐舞之乡”———黄山乡民俗旅游村可以享受“吃纳西农家饭、住纳西特色院、观田园风光景、做纳西农家活、享纳西农家乐,做一天纳西人”的特色产品;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束河古镇四方广场、各社区广场等地,每天夜晚,游客可以参加纳西打跳;在拉市海、玉龙山、玉湖村等地,游客可以骑马观光旅游;在丽江古城,可以住纳西客栈,品

尝纳西饮食,聆听纳西古乐,观看东巴舞蹈、东巴字画等,这些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文化旅游产品魅力十足,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毫无疑问,丽江的旅游其实质就是文化旅游,游客在丽江不仅能看到灵异独特的风光名胜,所到之处还能尽享丽江特色文化美餐。

3.3重视文化精品建设与塑造,力促旅游产业

深层发展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丽江始终致力于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珍品、甚至绝品的塑造和建设工作,注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使支撑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产业与民族文

高烈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Vol.12No .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化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丽江先后推出了丽江古城、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摩梭风情、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精品。电视剧《一米阳光》、《木府风云》,电影《千里走单骑》等可谓家喻户晓。繁荣的文化产业成为了丽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推动了丽江旅游业向优质深层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3.4实施文化外宣工程,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促

销文化旅游产品

丽江极为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通过文化对外交流和文化外宣活动,丽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魅力、城市品牌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近年来国内外媒体2600多人次曾对丽江文化产业进行宣传报道,丽江也接待了来自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前来考察取经600多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凤凰卫视》等媒体也曾多次进行报道,为丽江文化外宣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由丽江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上报中宣部的《丽水金沙改革案例》、《市电影公司改制案例》、《丽江市推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等成为全国典范,丽江经验受到广泛关注。《纳西古乐》率团到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获得成功。丽江还通过举办东巴文化艺术节、世界遗产保护会议、丽江文化研讨会、徐霞客与丽江研讨会、茶马文化研讨会、丽江古城楹联征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张扬丽江的文化魅力。在歌曲《蓝月亮》、《好梦在丽江》等的引领之下,人们纷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丽江,约会梦幻丽江、人文丽江。丽江真正成为了中外游客旅游文化参观体验的目的地。这一切极大的推

动了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和谐互动、繁荣共进。丽江灵秀奇异的自然风光,独特多样的民俗风情,意蕴深广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得到充分展示,也极大地提升了丽江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5坚持原真性特色,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健康

发展

在丽江文化产业已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丽江东巴谷生态民族村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真性”、“活态性”民族生态展示园,它被人们赞誉为“东巴谷模式”。在民族村内本色而原真的展现着纳西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他留人和纳西摩梭人的民族院落和原生态生活,同时又突出展示、展演着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东巴谷生态民族村里日常的民俗活动成为民族生活的活态性、原真性展示的文化窗口,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各民族的生活,能真切感受和领略感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魅力,这些原生态的民族院落、民族生活也是各民族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载体和平台。东巴谷生态民族村是丽江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特色旅游窗口,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实景基地,是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相容、共同发展的生动展演,也是一个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典模式。

3.6重视人才培养,确保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

丽江尤为重视民族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丽江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文化企业深知民族文化人才、奇才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印象丽江》、《彩云飞歌》、玉水寨等既是利用本土各民族人才创造而出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些品牌项目本身也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2No.4Dec .2013

第12卷第4期2013年12月

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基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为了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丽江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传人的培养、培训工作。东巴文化是丽江文化旅游中最为亮丽最为迷人的文化品牌之一,但其发展却因为老东巴的不断离世而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确保这一珍贵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丽江有关政府、文化企业、学校等开办了东巴培训基地、东巴培训班等,确保了东巴文化后继有人,也确保了丽江旅游中东巴文化这一著名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舞台,旅游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则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和升华了旅游业的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品味,增强了旅游的魅力。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存共荣。

参考文献:

[1]纳麒,李世碧.丽江之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2]张田欣.打造强大的文化力量———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

体制改革经验70例[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4]明琨,姜若愚.浅析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的关系[J].当代旅游,2013,(2):55,57.

【责任编辑:熊荣生】

高烈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文化与旅游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相融合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判断。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为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我省再次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从而提升文化内涵。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发展大趋势。 一、旅游与文化紧密相关 (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与文化的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旅游应自觉承担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责任。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能够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形式,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文化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占40%,欧洲有超过50%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拉动,美国有30%的国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是被当地的某种艺术文化所吸引的。无论是为了审美、求知,还是为了养生、健身、交往等等,均属于脱离了日常基本生活需要的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①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为此,提出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两大产业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②,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一是观念主导。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产业规划指导。在已有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管理主导。公平、合理、高效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或引导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它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① 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

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弘扬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间,作为江苏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和同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已经越发凸显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江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着实质性的转型升级,两大产业的融合方式越发多元化、融合广度逐步扩大化、融合深度进一步纵深化。对当前江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作了概述,分析了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标签: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 引言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经济结构、消费需求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融合可以使产业间相互带动,互利共赢。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具有强示范意义和较强可操作性,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对于经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现实需求基础,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几乎所有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嵌入至文化产业的框架之下规划,一定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本文在国家战略发展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探索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两者更好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程度较浅弱,产品创新能力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正越来越多的倾斜到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带动的其他相关需求,也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因而发展江苏文化旅游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江苏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南北跨度大,地域性特征明显,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存在整合能力弱,整合方式方法落后,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等诸多困难。 2.2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于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文化没有深入挖掘。政府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沟通互动互促欠缺。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时缺乏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价值的意识,政府文化研究部门只研究文化产品、在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上短板明显。作为旅游业灵魂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缺乏一批在全省有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富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江苏的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开发景区产品的初级阶段,既无法与南方省份的特色自然景色相比,又缺少北方省份的厚重历史文化元素,多数景点“有景无文”的情况比较明显。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概述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体制建构相对不完善,在文化产业的包装与宣传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体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体育产业使大企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加大,而另外中小企业对消费者体育方面的关注也加强了不少,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以及休闲娱乐,还包括与这些有关的设备生产、相关技术等。文化产业是一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

的需求。体育产业在广义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最初我国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独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再独自建设,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化体质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需求,体育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休闲娱乐中受到重视。体育锻炼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上中学生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理想学校,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播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新闻、报纸上出现的体育消息也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借助体育新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外,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技术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科技的体育技术被运用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利用仿生学设计出的衣服可以减少摩擦,高端的技术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供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合理化的制度被制定出来,各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 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 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 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百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 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咼,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

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文化既可以给旅游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也能展示一个地方的独特所在,而旅游则可以将文化具象的传递,文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 近几年,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我县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也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纵观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尤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剖析,就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县特色旅游业有所帮助。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县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关**通往西域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人文古迹众多,有古人类遗址、古石窟石雕等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关山40万亩原始森林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著名的**景区距县城38公里,有观赏、保护价值区域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文化遗迹丰富,有大小景点100多处,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有秦皇祭天第一坛之美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采风的理想之地。在民间,马尾荷包、藤编、刺绣、剪纸、根雕、陶瓷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洋芋搅团、罐罐茶、核桃饺子、玉米糁饭、凉粉鱼鱼等风味饮食远近闻名,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曲子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药王撒籽、双凤献宝等美丽传说增加了游客的趣味性、神秘性。 2.当前文旅深度融合情况。我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日益重视下,文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规划编制进一步科学合理。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25)》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完成了《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片)建设性详细规划》、《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县城市亮化造景总体规划》,《米家沟生态园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是城市文化旅游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县倾力投资过亿元,打通了**旅游专线,相继完成了秦皇祭天广场、**景区综合开发、南汭河风情线、雷神山生态园工程和黎明川农业旅游观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任务。实施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影剧院等12个大型公共文化场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旅游厕所12座,在建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场所4处,客运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点2处,开通20条环县城县内公交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城市文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三是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主要是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发活性炭雕**、滋补中药材和工艺玻璃等系列旅游商品,举办了**各类旅游摄影大赛,征集**主题歌曲、形象宣传口号,印制了手提袋、招贴画和地图册等宣传品,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新貌摄影大赛及中国摄影家大PK**站采风活动、诗画关山山水**全国摄影大赛及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宣传。 四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省**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先秦文化、齐家文化和祭天文化,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揽胜》、《**诗话》、《聚焦**》等宣传文献与书集。及时加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意见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 的指导意见》 中国网9月27日讯,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近日发布《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见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旅游局: 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引导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兼顾时间和地域布局的前提下,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每2年公布8至10个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并通过联合举办、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期满后根据活动绩效对扶持名录进行调整并予以公布。 (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允许适度引进境外资本投资国内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旅游与文化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立足于各地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类型,进而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策略,为各地探寻适宜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提供可寻思路。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的提出 (一)旅游业: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 文化产业是继旅游业之后的又一大绿色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以“内容”、“创意”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特征使其成为各国后工业时代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资本和技术的高度密集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东部发达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 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城市。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较低,文化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基本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所拥有大量原真性。活态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客观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介入有效化解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旅游业所属外向型产业,其

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不高,依托于旅游业的开展,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优化市场环境,提供有效需求,从而使西部地区出现文化产业的雏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多元化发展重点则在于文化产业先行的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旅游业融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化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强化了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具体而言,通过旅游线路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设计,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好奇心整合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环节发挥经济效益或使原本终止于文化产品生成的产业链 得到继续延伸,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主要以原有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工序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游乐项目的增加使原本因生产集聚而形成的园区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扩大了经济效益。又如影视城旅游的开展,作为电影拍摄的大型道具,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影视城的附加值,根据影视剧作中的内容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又延伸了影视城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城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4273258.html,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作者:杨开东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9期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通过分析我市在历史文化、神仙文化、葡萄酒文化以及当前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喜人形势,提出了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108-01 1 导言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 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 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