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

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

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入组本院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给

予开腹子宫粘膜下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均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

床应用效果确切。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临床应用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在30-5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

病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内分

泌紊乱及局部子宫肌层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有关。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月经过多和月经周期

缩短。根据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子宫肌瘤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

肌瘤。对于粘膜下子宫肌瘤,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开腹子宫切除术或BBT自凝术,存在

一定的缺点[1]。近年来,宫腔镜黏膜下肌瘤剔除术具有保留子宫、不影响生育、创伤小、恢

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本研究探索了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共70例,入组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1-60(40.21±2.12)岁。观察组年龄22-60(40.56±2.56)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开腹子宫粘膜下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术前一晚

将2 0 0μg米索前列醇置入宫颈插管软化宫颈。常规硬膜外麻醉和阴道消毒后,宫腔镜置入

宫腔。对于从颈口突出的粘膜下肌瘤,先将粘膜下肌瘤在蒂部切除,然后顺利切除肌瘤周围

组织;对于宫内狭窄的粘膜下肌瘤,可以直接从蒂部切除。如果肌瘤较大,可以先将肌瘤从

游离端切成碎片,再用椭圆形钳取出肌瘤;在摘除宽蒂或无蒂肌瘤时,在肌瘤与子宫壁交界

处做一条浅切记线,以免造成子宫穿孔,然后在肌瘤游离端将肌瘤切成较小的碎片,再进一

步取出其蒂内的肌瘤,最后取下。如果肌瘤的主要部分仍然在肌壁之间,可以将从宫腔突出

的部分肌瘤切除,使其与宫腔周围的肌壁平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率实施x2统计,其他数据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比较(`x±s)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平滑肌瘤。近年来宫腔镜手术具有微创、非开腹、

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

功能等优点。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患者可保留完全生育能力。研究显示,宫腔镜

电切治疗能有效缩短治疗过程,促进患者康复。

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预后与

传统开腹手术相当。以往对该患者的治疗主要是经阴道扭转切除加长血管钳、剖腹或子宫切

除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子宫瘢痕粘连,孕中期有破裂风险。宫腔镜替代开腹手术,具

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子宫切口等优点,

大大降低了未来剖宫产率,具有诸多优点,是保留子宫的最佳方法,又是保留生殖功能和保

存子宫的最佳选择[3]。

宫腔镜电切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但也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保证手术安全,预

防并发症。适应症:第一,异常子宫出血;第二,子宫大小<10周;第三,宫腔深度<12 cm;第四,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肌瘤<5 cm;第五,排除子宫癌变;禁忌症:第一,宫颈瘢痕,不能充分扩张;第二,子宫屈曲过大,宫腔镜检查不能进入子宫底;第三,生殖道感染;第四,心、肝、肾功能衰竭。

与传统的子宫肌瘤切除术相比,宫腔镜电切术不需要剖腹手术,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

损伤[4-5]。

由于大型肌瘤的蒂部和根部血供丰富,在切除时容易造成出血,影响视野,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容易造成低钠血症。因此,在进行手术前,要求操作者熟悉宫腔镜检查技术,手术时间尽量控制在45分钟或60分钟以内。对于较小的平滑肌瘤,应选择较小的电外

科内窥镜,以减少对宫颈的损伤。对于较大的粘膜下子宫肌瘤,可用椭圆形钳夹住其身体,

然后顺时针旋转,可使视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但不要用力拉得太猛,以免造成子宫穿孔[6]。

本研究的成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张海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0):64+66.

[2]李静艳.浅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2):137+141.

[3]覃丽锦.系统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用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9):9+11.

[4]黄仕美.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48-49.

[5]牟仲俊.浅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5-6.

[6]王瑞玲.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163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07):109-110.

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

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入组本院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给 予开腹子宫粘膜下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均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 床应用效果确切。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临床应用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在30-5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 病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内分 泌紊乱及局部子宫肌层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有关。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月经过多和月经周期 缩短。根据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子宫肌瘤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 肌瘤。对于粘膜下子宫肌瘤,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开腹子宫切除术或BBT自凝术,存在 一定的缺点[1]。近年来,宫腔镜黏膜下肌瘤剔除术具有保留子宫、不影响生育、创伤小、恢 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本研究探索了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应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共70例,入组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1-60(40.21±2.12)岁。观察组年龄22-60(40.56±2.56)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开腹子宫粘膜下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术前一晚 将2 0 0μg米索前列醇置入宫颈插管软化宫颈。常规硬膜外麻醉和阴道消毒后,宫腔镜置入 宫腔。对于从颈口突出的粘膜下肌瘤,先将粘膜下肌瘤在蒂部切除,然后顺利切除肌瘤周围 组织;对于宫内狭窄的粘膜下肌瘤,可以直接从蒂部切除。如果肌瘤较大,可以先将肌瘤从 游离端切成碎片,再用椭圆形钳取出肌瘤;在摘除宽蒂或无蒂肌瘤时,在肌瘤与子宫壁交界 处做一条浅切记线,以免造成子宫穿孔,然后在肌瘤游离端将肌瘤切成较小的碎片,再进一 步取出其蒂内的肌瘤,最后取下。如果肌瘤的主要部分仍然在肌壁之间,可以将从宫腔突出 的部分肌瘤切除,使其与宫腔周围的肌壁平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率实施x2统计,其他数据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子宫肌瘤手术方式及进展

子宫肌瘤手术方式及 进展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现将目前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疗效及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1 经腹手术 1.1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目前多采用腹壁横切口,小切口手术。TAH主要优点是不受子宫体积大小的限制和盆腔粘连及病灶部位的影响,但需开腹,腹壁有切口,术后有切口痛,住院时间相对长。 1.2 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宫颈、阴道形状不变,有利于提高性生活质量,但术后要定期复查,以防残端宫颈癌的发生。 1.3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受肌瘤数目限制,可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但肌瘤有复发的可能,黏膜下肌瘤禁忌。 1.4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适用中等大小的2~3个浆膜下和肌壁间肌瘤,并且直径小于10 cm或6~7 cm,也有学者认为腹腔镜下切除较大的肌瘤亦是安全的。LM术中应避免剔

除过多的肌瘤壁间肌瘤,肌瘤多于4个或者肌壁间肌瘤直径大于6 cm,手术时间将明显延长且出血增多。增加转为开腹的机会。 1.5 腹腔镜辅助下肌瘤剔除术(LAM)该手术保持了LM的优点,LAM适用于直径大于10~12 cm或者多个浸润深的肌瘤,且需多层缝合的患者。其优点是缝合子宫较快,易清理切除的肌瘤,能够保持子宫的完整形态。 LAM能够切除更大的肌瘤,出血量和开腹手术相近,故可以代替开腹手术。小于5 cm的浆膜下肌瘤可以很容易通过LM剔除,但是肌壁间和更大的肌瘤需要长时间手术分离肌瘤并缝合。LAM 通过小切口缝合,取出大的肌瘤,减少了手术时间且不需要太多的腹腔镜手术经验。 2 经阴道手术 2.1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 TVH除具有子宫良性疾病切除术的一般指征外,需综合考虑子宫活动度,是否盆腔广泛粘连,子宫体积及瘤体部位等。但子宫体积的大小,并非绝对,取决于子宫的解剖和医生经验。而瘤体部位更为关键,有学者提出子宫<3个月妊娠大小或<500 g为手术适应证。阴式子宫切除术禁忌证:(1)子宫恶性肿瘤;(2)宫颈肿瘤;(3)阔韧带肌瘤;(4)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5)严重的盆腔粘连[1]。 2.2 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术被认为是治疗黏膜下肌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主要有子宫穿孔、术中出血、感染、吸收过多的低张液。

子宫粘膜下肌瘤Ⅱ的宫腔镜手术治疗

子宫粘膜下肌瘤Ⅱ的宫腔镜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患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方案,而传统手术虽然能起到相应的效果,但对患者创伤较多。近年来宫腔镜肌瘤电切术由于其创伤小、耐受低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大切口手术,而是在宫腔镜直视下,通过镜内电切环来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这种手术一方面能够对肌瘤进行完全切除,另一方面还能控制好患者的出血量,并且保留患者子宫,并且对患者卵巢功能不会造成影响,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给予最大化的方便,因而这种治疗方法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最好的手术之一,特别对0型与I型肌瘤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II型子宫肌瘤中应当慎重处理。 1.手术前处理 在手术前需要将手术的目的进行明确,并且了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进行讲解,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指标、凝血指标,通过对患者进行白带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生殖系统炎症,在手术前6h内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药物,或采用口服、肛门的给药方式,在术前1d在患者宫颈管置入明胶棒,对宫颈管进行扩张或者软化。 2.手术中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给予患者采用常规外阴阴道消毒,进行常规铺巾,采用妇科检查的方式明确患者子宫位置与大小,对患者宫腔进行查探,扩张宫颈管后接通患者宫腔镜电切,将空气排空后,将电切金置入到宫腔当中,对患者整个宫腔形态进行观察,对患者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进行明确,同时判断其与子宫腔内膜的关系,利用超声来明确肌瘤大小与位置,同时观察患者子宫浆膜面的距离。 3.手术类型选择 对于子宫黏膜下肌瘤II患者的宫腔镜手术类型选择而言,需要分为两种: (1)有生育需求患者,对于有生育需求患者在手术时需要注意保留患者的妊娠功能,可以采用针状电极在患者宫腔内对肌瘤表面进行突出,同时划开患者的黏膜与肌瘤包膜,给予解压方式,同时采用静脉点滴的方式给予患者缩宫素,促进患者肌瘤进一步突出,并且采用环状电极,对患者肌瘤表面进行切割,一直到完全切割肌瘤,尽量不要波及到患者周围正常子宫内膜。 (2)不要求生育患者,对于没有生育需求患者而言,可以直接采用环状电极的方式切开患者肌瘤表面黏膜与肌瘤包膜,最后逐渐切割肌瘤。 4.手术后处理 无论患者采用何种类型手术,都需要采用完善的术后处理,由于患者手术创面不大,出血量也比较低,因此在手术后静脉注射呋塞米药物并采用缩宫素与抗生素药物。如果患者创面过大,出血量较多,则在患者宫腔内置入双腔尿管,在球囊中注射0.9%的氯化钠注射液,并采用压迫止血的方式,在48h后取出,患者术后住院两天进行观察,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以出院。在出院后,对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超声宫腔等指标进行观察,对于要求妊娠患者而言,在术后采用人工雌孕激素治疗,持续30d,避免患者出现宫腔粘连,同时还能修复患者创面黏膜,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都能在1年后妊娠。 5.手术效果 在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宫腔镜肌瘤电切术后,大部分患者都能一次性成功切除肿瘤,并且保证手术时间平均在一个小时以内,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也比较小,但是对于部分子宫肌瘤瘤

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19357663.html, 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支翠芳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11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征求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采用宫腔镜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临床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31-02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突向子宫腔内生长,由于子宫内膜覆盖在肌瘤表面,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加,且在宫腔内占位,对经血的排出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子宫收缩异常,患者多有痛经、月经量多及月经周期不规律的临床表现[1-3]。由于肌瘤的发展方向为子宫腔,会压迫其邻近器官,严重时可发生剧烈腹痛。在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中伴发不孕的患者约占总数的1/3[4-5]。临床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但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笔者选取来本院就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16例,其中58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11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年龄23~55岁,平均(42.1±7.5)岁,按照《妇科内镜学》中的标准进行子宫黏膜下肌瘤分型:Ⅰ型56例,Ⅱ型39例,Ⅲ型21例;单发肌瘤98例,多发肌瘤18例。征求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采用宫腔镜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月经干净后3~7 d为手术时间。术前晚将米索前列醇200 μg放置于阴道后穹隆处,以软化宫颈,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常规阴道消毒,将宫腔镜置入 宫腔,根据镜下探查情况选择电切方法,如果患者的黏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则将其于蒂部切

最新:国际妇科内镜学会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指南解读(全文)

最新:国际妇科内镜学会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指南解读(全文) 摘要 子宫肌瘤发病率高,黏膜下子宫肌瘤常造成明显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一线微创手术治疗方式。2021年12月,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制订了“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指南”,为临床实施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提出了具体的推荐建议。本文对此指南中的推荐建议进行解读,便于中国妇产科同道借鉴参考。 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ynecologic Endoscopy,ISGE)的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hysteroscopic myomectomy)工作组总结了与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相关的重要临床问题,见表1;并据此在PubMed及Cochrane数据库中进行了文献检索,收集并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包括论著、综述以及欧洲妇科内镜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ESGE)和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AAGL)发表过的相关指南,于2021年12月发布了“2021 ISGE 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指南”[1](以下简称:ISGE 指南),是目前针对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最新国际性指南。ISGE指南依据推荐意见分级地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可用信息进行了证据分级,并提出了推荐建

宫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宫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1 宫腔镜检查适应证及禁忌证 1.1适应证绝经前及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宫腔声像学所见(B超、HSG等);诊断或决定能否经宫颈取出粘膜下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探查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和妊娠失败的宫颈管和(或)宫内因素;月经过少或闭经;迷失的宫内节育器定位或试行取出;诊断宫腔畸形、宫腔粘连并试行分离;宫颈管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 1.2禁忌证 1.2.1绝对禁忌证急性和亚急性生殖器官炎症和盆腔感染;心、肺、肝、肾衰竭急性期及其他不能耐受手术者;近3个月内曾有子宫穿孔史或子宫手术史者。 1.2.2相对禁忌证大量子宫出血或月经期;欲继续妊娠者;宫腔过度狭小或宫颈过硬,难以扩张者;宫颈裂伤或松驰,灌流液体大量外漏者;浸润性宫颈癌;生殖道结核,未经抗结核治疗者。 2 宫腔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2.1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AUB)是妇科常见病,约占育龄妇女1/4,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包括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出现的异常出血,如:月经过多、过频、经期延

长、不规则出血、以及绝经前、后子宫出血。妇科检查时多无异常发现,B超检查或盲目诊刮也常常误诊或漏诊,据报道漏诊宫内病变者高达10%~35%;用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异常影像来解释,有30%~50%不确定甚至错误。经宫腔镜检查所呈现的最常见病变为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其次为子宫内膜萎缩和子宫内膜癌。 2.2不孕症或习惯性流产者通过宫腔镜检查宫颈管和宫腔及双侧输卵管开口,以发现干扰孕卵着床和(或)发育的病变;同时宫腔镜直视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可了解输卵管的通畅度。经宫腔镜检查发现导致的不孕及习惯性流产的宫内因素有先天性子宫畸形、黏膜下及壁间内突型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宫内异物及输卵管阻塞。 2.3宫腔内异物各种异常声像学所见宫腔内异常回声或占位性病变均为间接检查结果,宫腔镜检查可为之进行确认、评估、定位,决定能否用宫腔镜技术取出。经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内异物有最常见的为宫内节育器(嵌顿、断片残留)及胚物残留,其次为残留胚骨或子宫内膜钙化、断裂的宫颈扩张棒或海藻棒残留和剖宫产遗留的不吸收缝合线。 2.4宫腔粘连宫腔粘连是由子宫内膜受损后形成部分或全部粘连的病理现象,90%以上由刮宫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经量减少及闭经、不孕等。在宫腔镜问世之前,宫腔粘连的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试验室资料和HSG。HSG对于可疑宫腔粘连

2024宫腔镜操作的要点以及手术技巧

2024宫腔镜操作的要点以及手术技巧 自1976年Neuwirth和Amin首次使用宫腔镜电切子宫黏膜下肌瘤以来,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宫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妇科最广泛使用的手术方式之一。以期能更好指导临床实践,下面着重就宫腔镜手术的手术要点和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总结: 01、宫腔镜如何选择? 大部分宫腔镜为硬性器械,有的细径宫腔镜(<5 mm)也可以为半硬性或软性器械。硬性宫腔镜出现术中疼痛更严重,但光学性能更好,花费也较少,相对于软性宫腔镜更容易插入。 大多数情况下,硬性宫腔镜可以满足诊疗需求,软性宫腔镜远端可以上下偏转,尤其适合子宫形状不规则的女性,比如用于输卵管插管或松解输卵管附近的粘连。 02如何选择膨宫液? 宫腔镜时使用的膨宫液可以是电解质溶液,比如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氏液,也可以是非电解质溶液,比如1.5% 甘氨酸溶液、5% 甘露醇溶液、3% 山梨醇溶液。 使用单极电外科器械行手术操作时,需要采用绝缘液体(如甘氨酸) 来避

免热损伤。 采用双极电外科操作时可使用等渗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以免发生绝缘液体导致的电解质和渗透压失衡风险 诊断性操作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有随机研究发现,诊断性操作时使用生理盐水,患者的疼痛减少,术中视野更好操作,操作时间相应缩短。 03操作时间的选择 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增殖期是子宫腔的最佳观察时期。因为,分泌期时增厚的子宫内膜可能和子宫内膜息肉相似,容易误诊。月经期时检查,则经血可能会干扰视野。 对于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的育龄期女性,目前没有特定要求的手术操作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随时手术,一般来说,宫腔镜时使用的液体可以起到一定清洗组织碎片和血块的作用,可以完成手术。 绝经后女性随时可以进行宫腔镜检查。 04如何减少宫腔镜诊断时疼痛及血管迷走神经症状? 宫腔镜诊断时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进入宫腔过程中的宫颈刺激。宫腔镜

宫腔镜应用进展

最新:宫腔镜应用进展 自1976年Neuwirth和Amin首次报道宫腔镜电切子宫黏膜下肌瘤以来,1979年DeCherney 等及1981年Goldrath各自应用电灼和激光汽化破坏子宫内膜,使之达到了足以防止再生的深度。这两种方法标志着一种新的妇科内镜手术新纪元的启始,经过近30余年的探索,现在已进入临床应用成熟阶段。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宫腔镜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简单的治疗,至90年代开展了宫腔镜电切手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过去妇科医生认为“宫腔镜只能诊断不能治病,看不看都一样”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妇科医生应用了这一高新技术。本世纪的11 a是宫腔镜技术在妇科得到广泛应用的微创治疗时代。在视频监控下进行的宫腔镜技术深受患者和妇科医生欢迎,对多数子宫腔和宫颈管疾病,宫腔镜治疗已成为常规方法。由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预防并发症的深入研究和厂家对宫腔镜器械的不断研发和精化,宫腔镜技术的进展令人瞩目。 1阴道内镜的应用 为减少宫腔镜检查的不适和失败率,可用“无创技术”,即检查时不放窥器、不夹持宫颈、不扩张宫颈管、使用细径的纤维或硬质宫腔镜、不探宫腔、低压膨宫,可以在患者清醒、镇静状态下进行。应用无创技术操作,外阴覆盖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消毒纱布垫,以防膨宫介质自外阴漏出,待膨宫介质膨胀阴道后,先检查阴道、宫颈阴道段,然后进入宫颈管,通过宫颈内

进入宫腔。此法被命名为阴道内镜检查,又称非接触性宫腔镜检查。其适应证为幼女、未婚、未育、绝经妇女或阴道宫颈狭窄患者。Bettocchi报道其10 a来9093例的经验,全部检查成功,满意率几乎1%。此法尤其适用于女性婴幼儿,幼女的阴道出血或异常排液的鉴别诊断,包括异物、创伤、肿瘤或感染等。Micgael等报道6mm 直径宫腔镜能够插入新生儿的阴道而不引起损伤。我院近年来积累了40余例阴道内镜诊治幼女阴道出血和异常分泌物的病例,年龄7个月〜12岁,多为阴道异物取出,其次为阴道炎症,偶见子宫颈和子宫内膜息肉,发现罕见的子宫葡萄状肉瘤1例、阴道苗勒管乳头状瘤和内胚窦瘤各1例。如医生有丰富的镜下识别病变的经验,还可以继续进行治疗和手术。 2子宫内膜窄带成像的临床应用 宫腔镜检查和定位活检在诊断宫腔内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仅80%,说明仅凭观察子宫黏膜的形态学变化不足以做出诊断。许多研究指出血管生成的强度可视为恶性病的预后因素,子宫内膜癌的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结构上的变化均与血管浸润频率增加和生存率下降有关,因此,了解子宫内膜的血管结构十分重要。窄带成像(NBI)是一种新的成像方式,即在可见光谱中选择一个窄范围的波长来成像,利用氤气光源产生波长在可见光谱[(415 土 30)nm ]中的蓝 光来成像,可以很好的显示人舌下黏膜毛细血管类型。由于穿透深度局限于0.15〜0.30 nm ,使用415nm 波长的光成像可以很清楚的显示黏膜的浅层结

宫腔镜手术的发展及其在子宫肌瘤切除的应用

宫腔镜手术的发展及其在子宫肌瘤切除的应用 宫腔镜1869年首次应用于妇科疾病检查,上世纪90年代完成首台宫腔镜子宫肌瘤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粘膜下肌瘤和内突壁间肌瘤的切除,通过双极汽化切割子宫肌瘤或者单极电切割,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同时更大限度的保留了子宫的功能,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对于子宫肌瘤相关的不孕不育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宫腔镜手术;发展;子宫肌瘤;应用 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并参考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对宫腔镜手的发展和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综述如下。 1宫腔镜及宫腔镜手术的发展 爱尔兰妇产科医生Pantaleoni1869年首次将宫腔镜应用于子宫出血患者的检查,但当时的宫腔镜无论是照明设备还是镜体材料都与真正意义上的宫腔镜相去甚远。此后的100年中,科学家们不断致力于改进宫腔镜的光源、镜头和膨宫液,直到1967年,Menken开始使用冷光源取代了安装在物镜端的微型灯泡;1968年Marleschki首次报道了接触式宫腔镜,1970年,瑞士的Edstrom等将高黏度的右旋糖苷液作为膨宫液,明显改善了膨宫效果后,宫腔镜的才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后宫腔镜主要用于宫腔疾病的检查,1992年首台专门用于手术的宫腔镜问世。1997年,Classer首次报道了宫腔镜电切子宫内膜和黏膜下肌瘤的成功。自此宫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的切除中逐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990年,国内首台宫腔镜手术在北京成功完成,从而开拓了我国宫腔镜应用的新局面。目前我国县级以上规模的医院均可以实施宫腔镜检查和手术操作,每年全国共完成宫腔镜手术近2万台次,其中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约占到40%[1]。 2宫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2.1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子宫肌瘤(Hysteromyoma)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以阴道出血、腹部肿物、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以多发子宫肌瘤最为常见。多见于40~50岁妇女,30岁以上妇女子宫肌瘤发病率20~30%。子宫肌瘤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女性不孕、流产、尿频、排尿障碍等,危害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子宫肌瘤可分为以下四类①肌壁间肌瘤:肿瘤位于子宫肌壁内,约占所有类型的60~70%;②黏膜下肌瘤:约占10%,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③浆膜下肌瘤:约占20%。肌壁间肌瘤向浆膜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④子宫颈肌瘤: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可嵌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宫腔镜手术的适应症争议不多,Stucki等认为宫腔镜手术只适用于切除粘膜下肌瘤和内突壁间肌瘤,其他部位肌瘤仍应采取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目前的共识是粘膜下肌瘤直径小于7cm,子宫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突起,直径约4~5cm,宫颈肌瘤直径小于3~4cm均可以应用宫腔镜手术进行切除[2]。因此在术前应通过超声、声

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用宫腔镜双极电切除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用宫腔镜双极电切除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双极电切除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2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双极电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8%,无效率为 4.92%,并发症发生率为 1.64%;对照组有效率为81.97%,无效率为18.03%,并发症发生率为13.11%,差异显著(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双极电切除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相对于传统电切术,可显著提高治疗疗效,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宫腔镜双极电切除术;子宫黏膜下肌瘤;传统电切术 子宫肌瘤属于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肿瘤,常可引起继发性贫血、流产、不孕、子宫内膜炎等[1],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常与平滑肌肉瘤或慢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存在,对妇女的健康和生育功能危害严重。本文就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22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例,平均年龄35.43±8.27岁,平均病程5.26±3.62个月,影像学检查肌瘤平均直径3.18±0.97cm;对照组61例,平均年龄35.64±8.35岁,平均病程5.37±3.54个月,影像学检查肌瘤平均直径3.16±0.95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肌瘤大小、数目以及临床分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均选在月经干净后3~7天,若患者月经延长、淋漓不净,则手术时间选在月经第8~15天;术前常规禁食灌肠,并将200g米索前列醇片放置于阴道后穹隆软化子宫颈,或在宫腔插入“8”号导尿管扩张宫颈管。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双极电切除进行治疗:待宫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80例临床护理体会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80例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本组80例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并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恢复较快,最终均痊愈出院。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疼痛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护理体会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也日益成熟,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子宫内膜电切术主要是在宫腔镜指导下,破坏子宫内膜或在电视下将其切除[1]。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而言,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良反应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2]。随着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的临床疗效确切,但是术后也容易出现并发症,临床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探讨、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80例患者围术期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并无生育要求,均为已婚女性,同时也无严重的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手术禁忌症。经临床证实均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纵隔、子宫内膜息肉等宫腔内良性病变,均具有明显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适应症。本组80例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者54例,平均(41.2±3.1)岁。疾病类型:子宫纵隔者2例,宫腔粘连者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者18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者23例,子宫内膜息肉者35例。 1.2 手术治疗方法 应在患者月经干净后5-7d左右开始进行手术,给阶段属于早期子宫内膜增生阶段,内膜厚度较薄,不易出现出血风险,且很少分泌黏液,更容易观察到宫腔病变。术前2h 应将0.2mg米索前列醇放置在阴道后穹窿处,使宫颈软化。术中应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或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处理,应选用5%葡萄糖液作为膨宫液体,若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应选择5%甘露醇作为膨宫液体。将膨宫压力设置为80-110mmHg左右,选择2500-3500ml灌洗液进行冲洗,利用9-10号扩张器扩张宫口。整个手术时间介于25-98min,平均(46.4±2.8)min。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院对12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在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电切术,根据子宫肌瘤的不同类型及有无生育要求分别采用刨根法、旋切法及开窗法,观察宫腔镜电切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术后随访2~7年。结果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手术时间10~90 min,术中出血15~200 ml,术后满意率0~Ⅰ型为100.0%,Ⅱ型为93.8%。行米非司酮药物预处理3个月后子宫平均体积缩小24.8%,子宫肌瘤平均缩小35.2%,20例有生育要求者,15例妊娠,10例已足月分娩。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首选手术方式。 标签:子宫黏膜下肌瘤;B超;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子宫黏膜下肌瘤占肌瘤发病率的10%~15%[1],其症状包括月经过多和子宫出血导致贫血,痛经和或下腹、腰痛绝经后阴道出血和排液,不孕和早产。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是治疗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保留或改善生育功能的最佳方法,本院2002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宫腹腔镜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26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并要求保留子宫或保留生育功能、无宫腔镜电切手术绝对禁忌证的1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已婚,年龄24~56岁,平均(40.1±5.9)岁;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58个月,平均(17.5±11.6)个月;其中1.5 cm≤肌瘤最大直径<2 cm 60例,2~4 cm 46例,4.0~6.5 cm 20例。 1.2 子宫黏膜下肌瘤分类 以荷兰Haarlem国际宫腔镜培训学校按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将其分为三种类型[2]。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Ⅰ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Ⅰ、Ⅱ型的镜下区别在于前者黏膜来自于子宫壁呈锐角向肌层移行,后者呈钝角。本组资料中,0型55例,Ⅰ型45例,Ⅱ型2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以确定肌瘤大小、部位、瘤蒂附着位置及粗细,并取子宫内膜行病理检查以除外恶性病变,选择肌瘤直径4~6.0 cm的患者14例,术前给予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30403)口服,1次/d,2.5 mg/次,连服3个月,进行术前药物预处理。 1.3 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