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程度的脏器损害。如无明显脏器损害则为流感伤寒型;如有明显脏器损害,则根据受损害器官及其程度分为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钩体侵入人体后,最初出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增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且不同程度地吞噬钩体。发病1周左右,血中首先出现特异性IgM抗体,以后出现特异性IgG抗体,并随病程逐渐增高,血液及各组织中的钩体开始减少并消失,临床上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在热退后数日到6个月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和

神经系统后发症,可能为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

二、病理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型损害。重者可引起下列内

脏与组织的重要病变。

(一)肺主要表现为出血。初为点状出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全肺弥漫

性出血。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溢出。出血中心可见少量钩体。

(二)肝肝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索

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窦周隙、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肾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与坏死,肾间质充血、水肿、出血以及散

在的小灶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管管腔内可见钩体。

(四)脑膜与脑可见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

(五)肌肉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有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心肌细胞混浊、肿胀,偶见

灶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和血管周围炎。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3日,千均10日。

一、早期(败血症期) 钩体病各型起病3日内均有类似的下述表现:

(一)发热起病多急骤,伴畏寒、寒战,短期内可达39℃左右,稽留热多见,也可为弛张热或间歇热。热程约7日左右,亦可达10日。

(二)头痛、全身痛头痛有时很突出,有时至恢复期仍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

肠肌、腰背部肌肉疼痛较突出。

(三)全身乏力腿软尤为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四)眼结膜充血与发热同时出现,逐渐加重,甚至全结膜呈红色,可有结膜下出血,

但无分泌物、畏光或疼痛,充血在热退后仍持续存在。

(五)腓肠肌压痛轻者小腿胀、轻度压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行走,拒按。

(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腋窝等处,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

血发炎,亦不化脓。

此外,尚可出现咽痛、咳嗽、咯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

二、中期(2S官

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按不同临床表现,可归纳为5种临

床类型。

(一)流感伤寒型此型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是败血症期症状和体征的继续,无明显

器官损害。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5~10日,发热渐退而愈。

(二)肺出血型于病程3~4日,在早期表现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

一般肺出血型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无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哕

音。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如不及日扑台疗,也可转为肺弥漫性出血型。2.肺弥漫性出血型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气急、心慌、窒息与恐惧感,血

痰增多或尚无血痰,但呼吸、心率加快,双肺较多湿哕音。X线胸片显示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

或呈大片状融合影。严重者神志恍惚或昏迷,显著紫绀、呼吸不规则、心率快、奔马律、双肺满

布湿哕音,大量咯血以至从口鼻涌出,迅即窒息死亡,及早发现和抢救÷亦可脱险。(三)黄痘出血型于病程4—5日后出现黄疸、出血及肾脏损害的表现。患者有不同程

度出血,常见的有鼻出血、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及尿血。血总胆红素常超过正常5倍以上。肾脏常有轻重不一的损害,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而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甚至死亡。肾

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最常见的死因。

(四)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钩体病都可有肾脏损害的表现,本型肾脏损害较突出,无黄

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和酸中毒。氮质血般在病程第三日开始,第七一九日达高峰,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五)脑膜脑炎型在病程2~3日出现头痛加重、烦躁,甚至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

性等脑膜炎表现;也可出现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抽搐等脑炎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

蛋白质含量增高,细胞数常在o.5X10’儿以下,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起病10日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趋于痊

愈。部分患者在热退后几日至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常见的有:(一)后发热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C左右,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

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

膜炎。

(三)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表现,预后良好。

(四)闭塞性脑动脉炎症状出现在钩体病流行之

后2—5个月,表现为偏瘫、失语、多

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出血者可有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沉显著增快。

二、尿常规多数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

三、肝功能检查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

高。

四、肾功能检查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

血钠等亦可出现。

五、特异性检查

(一)病原体分离发病10日内取血、1周后取尿、有脑膜炎症状者取脑脊液,进行培养

或接种于幼豚鼠腹腔,或直接涂片暗视野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用已知钩体抗原可检测血中出现的相应抗体。凝集溶解试验有较高

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凝集溶解试验阳性出现时间更早且更敏感;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出现较早、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适合基层推广应用。间接红细胞溶解

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也可发现钩体抗体。另外,近年来用已知抗体检测血清中相应钩体抗原,尤有早期诊断价值,已开展了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试验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

鼠尿史、或饮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关节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明显充

血而无疼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有肺出血、黄疸及出血、肾

脏损害或脑膜脑炎者;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者,均应想到钩体病的可能。(三)实验室检查早期取血或脑脊液,1周后取尿液找到钩体,培养或接种动物病原

体检测阳性,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凝集溶解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等有确诊价值。

二、鉴别诊断

(一)流感及伤寒应与流感伤寒型鉴别。流感亦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但无疫水接触

吏。无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多不超过3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伤寒起病较缓,发热呈阶梯样上升,初期中毒症状不重,白细胞计数降低,血、粪培养及肥达反应阳性。(二)急性黄痘型病毒性肝炎应与黄疸出血型鉴别。无疫水接触史,亦无败血症期表

现。主要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厌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低,肝功能改变明显,非重型肝炎者出血倾向不明显,钩体的血清学检查呈阴性反应。

(三)肺结核及肺炎应与肺出血型

鉴别。两者均无疫水接触史及败血症期表现。肺结

核起病缓慢,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及痰菌检查有助诊断,抗结核治疗有效。肺炎球菌肺

炎患者急起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有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及痰培养有助于诊断。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与脑膜脑炎型区别。两者均在夏秋季节流行。乙脑多见于儿

童,无疫水接触史及钩体病败血症期表现,而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较常见,无尿常规及肝功

能异常。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区别。

(五)流行性出血热应与肾功能衰竭型相区别。无疫水接触史,多见于10~12月份。

急起发热,头痛、腰痛及眼眶痛,颜面、颈及上胸部明显充血,结膜充血、水肿,粘膜皮肤出血

点,病程4—6日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退热后病情反而加重,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中可有异形淋巴细胞,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区别。

(治疗]

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就地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B和C、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严禁搬动。

二、对症治疗高热、肌痛者酌选用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中

毒症状重、肺出血型及有赫氏反应者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连用3~5 日。出血者用维生素K、卡巴克络、酚磺乙胺等止血剂。肾功衰竭者可用透析疗法,心衰者给

予强心剂。,

三、抗菌治疗国内常首选青霉素每6—8小时1次,每次40万u肌注,疗程7日或体

温正常后3日。因首剂青霉素注射后易发生赫氏反应,故有人主张首剂青霉素减为3万~5万u。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注射后o.5—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及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并可伴血压下

降、四肢厥冷、体温骤降、休克等表现。此时,应立即用异丙嗪、氯丙嗪等镇静剂,及早用氢化

可的松静滴或地塞米松静注、物理降温等。

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等亦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盐酸甲唑醇1台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咪唑酸酯成人首剂

1g,以后每日4次,每次o.25g,口服,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3日停药。盐酸甲唑醇首剂1.4g,以后每日4次,每次0.6g口服,退热后每日2次,每次0,6g,口服,疗程一般为5日。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

作。发现患者及时隔离,并对其排泄物(如尿、痰)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对流行区的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等地,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进行改造。收割季节要放干田水,避免在池溏、河沟中洗澡。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和饮

食卫生管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根据各地流行的主要菌群制备钩体多价菌苗进行接种。接种对象

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者。预防接种宜在本病流行前1个月进行。成人第一次皮下注射

1m1,第二次间隔7—10日,皮下注射2m1;7~14岁按成人量减半;2~6岁为成人量的1/4。对高度怀疑已受钩体感染者,可酌用青霉素每日2~3次,每次20万一40万u,肌注,连用2~3日。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抗菌治疗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三)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医学教育网搜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保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传入、暴发和流行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强化监测、综合防治;广泛宣传、群防群控。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雅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 《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细则》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蓬溪县境内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控制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钩体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钩体控制的建议和决策措施。 (二)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队 1、流行病学调查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指导和参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调查,开展疫区周围动物疫情调查,进行疫源搜索。负责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资料整理。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按国家标准【GB 15995—1995】《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散发时要求全部调查,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 2、消杀灭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在划定疫区、疫点范围内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指导和参与疫区内消毒、检诊. 3、检验检测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进行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4、健康教育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做好公众防治知识的宣传及热线电话的咨询。向新闻媒体提供疫情防控、灭鼠、个人防护等科普知识资料以及防控进展情况信息。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不属于化学性损伤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毒气 D.昆虫咬伤 E.磷烧伤 2、烧伤时,伤员现场急救,下列哪项措施比较得当( ) A.大量喝开水 B.使用冬眠合剂 C.推注50%葡萄糖 D.服含盐饮料 E.肌注止痛剂 3、对严重挤压伤患者,护理时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还应特别注意( ) A.伤口肿胀程度 B.精神状态 C.肢端温度 D.损伤部位疼痛情况 E.尿量和尿色 4、浅Ⅱ度烧伤的深度是 A.深至皮肤角质层 B.达真皮深层 C.深至皮肤生发层 D.皮下组织浅层 E.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5、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6、女性,双手、双前臂、右上臂和前胸有3手掌面积的烫伤,创面可见较大水疱疱壁较薄,疼痛较剧。此病人的烧伤深度为( ) A.浅Ⅱo及深Ⅱo B.Ⅲo C.浅Ⅱo D.Ⅱo E.深Ⅱo及Ⅲo 7、足外伤后8小时,伤口污染,处理方法为( ) A.清创后Ⅰ期缝合 B.只清创不缝合 C.单纯清洗伤口 D.伤口药物湿敷

E.单纯换药 8、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9、不属于化学性损伤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毒气 D.昆虫咬伤 E.磷烧伤 10、面颊部开放性损伤后20小时就诊,局部处理应( ) A.伤口不清创,换药 B.清创后不予缝合 C.清创后延期缝合 D.清创后一期缝合 E.以上都不对 11、男性,野外工作者,在树丛中被蛇咬伤后,局部皮肤留下一对大而深的齿痕,且伤口出血,周围皮肤迅速出现瘀斑、血疱。应优先采取下列何种急救措施( ) A.伤口排毒 B.首先呼救 C.早期绑扎伤处近心端的肢体 D.立即送医院 E.反复挤压伤口 12、严重挤压伤病人应用下列何药可防止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A.碳酸氢钠及利尿剂 B.稀盐酸及利尿剂 C.氯化胺及利尿剂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白蛋白溶液 13、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病人出现烦躁,多由于( ) A.疼痛 B.烧伤创面脓毒症 C.血容量不足 D.心理因素 E.中枢神经病变 14、体重50kg的成人,烧伤面积:Ⅰ°10%,Ⅱ°30%,Ⅲ°20% ,伤后第一天的前8小时应补晶体和胶体液的总量为( ) A.1775m1 B.1975m1 C.1875ml D.2975ml E.3175ml 15、换药用过的器械处理应( ) A.先清洗后浸泡再灭菌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犬对本病也很易感,世界各国都有发生。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犬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启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的菌型不下数十种。我国已从犬中分离出8个型。犬型最常见,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及波摩那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而且可以长期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成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如鼠类感染后,大多是健康带菌者,带菌时间长,并可通过尿液向外排菌,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家畜中,猪、犬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带菌的动物,可随尿排菌,污染水源、土壤。当犬接触这些染菌的水、土壤或尿后,就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感染。通过性交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公犬有用鼻和舌嗅舔自己或母犬生殖器的习惯。[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的发生多与接触病犬或带菌鼠的尿有密切关系。通常公犬发病较多,幼龄犬比老龄犬发病多,常散发。 (2)临床特征,病犬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病犬,开始高热,但第二天就下降至常温或以下。不久在眼结膜和口腔粘膜上出现黄疸。病犬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呕吐,精神沉郁,四肢(尤其后肢)乏力。尿量减少,呈黄红色,大便中有时混有血液。其二,由犬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病犬,黄疽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呕吐,排带血的粪便,腹痛,口腔恶臭,粘膜发生溃疡,舌部坏死,溃烂,腰部触压时敏感,多尿,尿内含有大量蛋白质、胆色素,病大多因尿毒症而死亡。 (3)剖检特征:通常以黄疽、各脏器的出血、消化道粘膜的坏死为特征,腹水增多,且常混有血液,肠粘膜有小出血点,肝肿大,胆囊充满带有血液的胆汁。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靠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查。 [防治措施] 第一,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应用,效果更好。但必须连续治疗3~5天,才能起到消除肾脏内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第五,采取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尚无犬用钩端螺旋体菌苗,国内外有与其他疫苗结合的多联苗,可给犬预防接种,但菌苗必须包括当地主要流行菌型。如无菌苗,可在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预防,即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土霉素0.75~1.5克)或四环素(按1~1.5毫克/千克体重),连喂7天,可控制犬的感染。 第六,饲养病犬的人员,不要再与健犬接触。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救援应急方案》 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7、《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8、《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病学主治测验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学主治测验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作者:————————————————————————————————日期: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A1型题 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 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 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

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 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 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 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 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 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 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 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白细胞分类(DC) 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 血沉(ESR) 5. 血小板(PLT) 6. 尿蛋白(PR0) 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背景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加之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是受钩体病危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从1958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250多万人,病死率较高。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次,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我国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 (二)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 (三)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 (五)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钩体病的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2.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2.1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2.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2.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2.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2.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2.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3.实验室诊断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A1型题 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 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 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 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

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 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 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 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 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 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 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D.肺毛细血管出现微型缺口,红细胞溢入肺泡E.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

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酶免ELISA法)

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免ELISA法) 钩端螺旋体病简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此病主要由致病性、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鼠和猪是两大类。全世界各个地区几乎都有钩端螺旋体病的存在,而东南亚地区是重疫情灾区。被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晚期主要有肺出血,心肌炎、黄疸,肾炎、脑膜炎等器官损害表现;当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M/IgG,因此可利用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ELISA法对已知抗原及抗原致敏的固相载体来测定。 产品简介: 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了ELISA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血清标本中人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水平,适用于疑似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热、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眼结 检验原理: 本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Lep-IgM/IgG)水平。用纯化的抗原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原,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再与HRP标记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浓度。 试剂盒组成: 1、酶标包被板1块×96孔 2、标准品0.5ml×1瓶 3、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4、酶标试剂 6 ml×1瓶 5、样品稀释液 6 ml×1瓶 6、显色剂A液 6 ml×1瓶 7、显色剂B液 6 ml×1瓶 8、终止液6ml×1瓶 9、浓缩洗涤液(20ml×30倍)×1瓶 10、原版说明书1份 11、封板膜2片 12、密封袋1个 贮藏有效期:试剂盒原包装储存于2-8℃,有效期为12个月。 生产企业:广州市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绪论 疫苗(Vaccine)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 :一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用、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 使用的人群不同: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患病人群,疫苗用于健康人 药物的性质:一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药物,而疫苗均为生物药物。药物作用:一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疫苗效果)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用于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一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用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乙醇、氯仿等。 保护剂或稳定剂: 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灭活剂: 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方法除了可用物理方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用化学方法灭活。常用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用缓冲液、盐类等非活性成分。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疫苗本身的安全和接种的安全。大多数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和健康人群,因此其安全性要求极高。绝大多数国家以不允许因接种疫苗而发生的死亡率超过百万分之一作为安全标准之一。 稳定性 疫苗必须保持稳定,以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疫苗贮存和冷藏运输过程■后疫苗仍能保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2016.11.11)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2016.11.1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2、成人面、颈、双手、前胸和前腹部约2/3烧伤时,烧伤面积为( ) A.16% B.18% C.20% D.22% E.24% 3、成年男性,矿井瓦斯燃烧,烧伤头、面部、双下肢和双手,估计烧伤面积时,下列那些不确切( ) A.头、面、颈部各位3% B.双前臂为6% C.躯干为27% D.双手为5% E.双大腿、双小腿为32% 4、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感染 B.休克 C.急性肾功能衰竭 D.应激性溃疡 E.压疮 5、中国九分法计算烧伤面积,哪项是正确的( ) A.头、颈、面各4% B.躯干为26% C.双臂为5% D.双下肢为46% E.成年女性双足为9% 6、男性,38岁,头面部烧伤人院。主诉:患处剧烈疼痛,烧灼感,体检: 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疱壁较薄.考虑为浅Ⅱo烧伤时,下列有哪些错( ) A.去疱皮后创伤面潮红 B.愈合后有轻度瘢痕 C.伤及表皮的发生层 D.伤及真皮乳头层 E.伤及真皮深层 7、某男孩上学途中不慎被犬咬伤小腿,伤口出血少许。应该就地采取何种措施( ) A.包扎伤口 B.立即去医院 C.创面涂红汞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一、概述 (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3.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传染期 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6.疾病的流行强度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 为做好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监测工作,按照国家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及省疾控中心对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在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指导下于X年X 月X—X日和X月X—X日分别对X镇X村、X村野外常设钩体病监测点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监测调查工作,现将X年监测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钩体病监测点资料收集情况:按照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和省疾控中心工作布属,我县钩体病监测点年初把上年份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海拔、气温、常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人口构成和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它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后上报省疾控中心急传科。 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我中心对选择的乡镇部分行政村人群进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并要求监测点乡、村两级防疫医生一旦发现有疑似钩端螺旋体病人要及时报告,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填写个人调查表,并对早期病人静脉抽取血液或采集尿液,必要时采集脑脊液进行钩体病病原体分离,以明确诊断,对病人恢复期进行抽血检测钩体端螺旋抗体效价是否升高。X年X--X月份全县监测点及其它乡镇均没有发现和报告钩端螺旋体病人。 三、宿主动物监测情况:按照国家钩体监测方案要求,

我们采用夹夜法,春、秋两季对X镇X村、X村监测点的鼠的种类、分布、密度、带菌数、带菌率进行监测调查,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其中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 只(黑线姬鼠X只、臭鼩鼱X只),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X年野外共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其次为鼩鼱,主要分布在田间、堤埂处,黑线姬鼠构成比为X.X%,本年度共采集鼠肾标本X 份,均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 四、宣传培训。X月X日县卫健委、县疾控中心组织对全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钩体病诊断治疗相关知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切实掌握钩体病等鼠传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关键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避免误诊误治,甚至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健康人群钩体病隐性感染血清学检测情况:按照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我县于X年X月和X月份对X乡X村和X村健康人群在流行后期进行隐性感染血清学检测,了解健康人群钩体病隐性感染情况,随机采集血标本X人份,其中男性X人、女性X人,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最小X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