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次是政府对各类国有资产的有效重组和资本运营,另外就是政府牵头进行的有组织或群众自发进行的大规模劳务输出;而真正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却并不突出。

重庆市由近代历史造就的先天优势是机械制造业,但除了20多年前嘉陵摩托(现在的力帆公司仅仅是民营企业中的翘楚)曾经红极一时外,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能够吸引国人眼球的品牌或产业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显然就是广泛存在于广大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们心中浓厚的地域情结和小农意识。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1、贵州离重庆最近且煤炭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重庆却眼看着山东、江苏、

湖南等其他省市的企业把资源瓜分完了还无动于衷。按照重庆市现有的煤炭开采加工能力,如果能够早些插手投资贵州的各种矿产资源开发的话,那么到今天恐怕至少也可以再造两-三个重庆煤业集团了!

2、重庆是距离东南亚最近的和我国西部最大的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但除了

力帆这个民营企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去努力开拓国外、东南亚和国内潜在市场。重庆似乎连在毗邻东南亚的中国沿海、沿边城市开设自己的窗口都没有兴趣,而在这些地方重庆是最容易发挥其机械制造产业西部老大优势的。重庆及三峡库区盛产的柑橘等农副产品,目前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很高。

3、发展观光农业或许是依靠本地资源和环境特色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首选

方向,但至今重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特大型观光农业的规划和行动。重庆市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投资发展计划,虽然规划了不少项目,但其市场定位仍然仅仅是重庆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而不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发掘出足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游客眼球的旅游亮点和卖点。

三、主导产业形成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多,究竟应该把那些项目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呢?显然必须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科学选择。集中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来培育重点产业,进而通过重点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许多地区和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城市,长期缺乏龙头产业和巨型企业航母,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重庆市是一个农业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直辖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重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制订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优先考虑解决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未来若干年所不得不面对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对于人多地少、老企业和下岗职工众多的重庆市来说,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应该首先发展那些劳力密集型的产业项目,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传统服务业、新兴高附加值服务业(旅游、文艺、影视等)等。

针对重庆市的具体情况,建议优先大力发展以下几个产业项目:

1、引导、扶持、培育出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中国的一汽、

二汽、上汽、重汽等汽车巨头,徐工、柳工、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巨头,以及生产农用车、大轿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生产企业,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全系列机动车的生产研发能力。依托重庆市原有的良好基础,在政府的合理扶持引导下,通过资产重组或强强联合等手段,完全有希望在重庆形成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不求某类产品的龙头地位,但求整车行业的龙头地位。其实对重庆来说,实现机动车行业龙头的目标,远比实现某类产品龙头地位的目标更为容易。

2、依托三峡水库(山水、人文、游玩等)、南部喀斯特地貌(探险、猎奇、极限运动等)和北部丘陵山区的特色农业(观光、渔猎、休闲等),构筑中国最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特色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渡假风景区——大重庆生态公园。目标明确后还要经过10-15年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解决重庆的三农问题必须从“弃农”上面做文章,所谓“弃农”就是要基本放弃传统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小农经营模式。重庆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高产高效农业,不断努力的结果只能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美国观光农业的产值远远大于传统农业,而重庆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又得天独厚(有山有水有特色),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传统农业这棵老槐树上吊死呢?所以政府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投入和引导。至于女人镇、英伦小城等噱头项目,绝对不应该由各级政府来推动和投入(就象农家乐一样),放开政策让民间自己搞就可以了。

四、产业运作

整个中国当前的各项改革都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高速增长的GDP掩盖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必将在未来的若干年中陆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寻求重庆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无疑是对新一届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们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重庆市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资源瓶颈、环境压力、三农问题、扶贫与移民、就业和再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改制、产业升级、改善市场和司法体制、政府转型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社保、城建等)建设运营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今后若干年重庆市能够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全国(至少是中东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就将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了。

重庆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应该是正确的,但“细节决定成败”,况且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的城市或许比没有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的城市还要多。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增长是平稳的,往往是你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就意味着别人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庆的旅游业必须突出一个“大”字和一个“全”字,同时必须在“天然(如桂林山水、黄石公园、金字塔等)”和“创意(如迪斯尼、锦绣中华、海洋世界)”这两个旅游要素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展望十年以后的重庆

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一直在搞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等形式的地域性差别政策,目的是想通过局部的成功来带动多全局的改革。但结果大不能尽如人意,局部的成功往往并没有带动全局的成功,局部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全局必然失败。各级地方政府所需要的仅仅是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支持而已,其实目前这种特殊和优惠已经弱化到仅剩下“概念”的地步了。如果地方政府自己没有一套相对科学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那么无论中央给出什么样的优惠条件都没有用。

如果重庆能够按照科学完整的战略规划来实施配套整体改革,那么10年以后的重庆必将成为世人眼中美丽富饶、幸福安康的代名词。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制造、设计、研发基地,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人的瞩目。作为中国名片的

重庆机动车,不仅可以在低端产品市场依靠物美价廉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在被欧美企业垄断多年的高端产品市场也开始初露锋芒。

千万人口就业和消灭零就业家庭工程,是重庆市未来10年最大、也是最艰巨的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了城乡千万人口的就业,就等于重庆率先步入了小康社会;在全市范围内消灭了零就业家庭,就等于重庆彻底完成了扶贫目标。解决重庆市的就业问题,必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浙江人说的好: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浙江人在经商;重庆人说的也好:地球上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重庆人在工作。

中国由劳动力市场自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时代已经快要结束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扩展就业渠道,必将成为今后若干年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低素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导致了国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和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退化。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大幅度增强国家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但却会大大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市场需求。

当市场能够自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时候,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当市场不能自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时候,政府必须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否则必将引发社会动荡。重庆在政府引导就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但依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效果有限。今后10年重庆市政府必须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有大的突破和行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重庆的就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了重庆市的就业问题,也就等于解决了重庆市的所有经济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个10年重庆市刚睡醒(改革的春雷乍响),第二个10年重庆市才上路(变为直辖市),第三个10年重庆市就要展翅腾飞了(依托几大支柱产业)!

2008-9-21

(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

重庆发展概况 地理交通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另还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在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另外还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

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港。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重庆全市现有两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建设。 自然环境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

主导未来世界经济 中国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主导未来世界经济中国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大] [中] [小]2010年6月14日昆明日报报道,云南省昆明市将花3年半时间,把34.3万亩农田种植面积全部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经济林木种植和滇池湿地生态园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昆明市农业将实现功能、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大调整。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昆明市着力发展品牌、特色、生态、高效、节水、外向型农业,加快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农田变绿化,云南省昆明市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园区。到2015年,云南省昆明市将完成区域布局合理、生产水平高、产业经营力强、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和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生态和谐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城市。云南省昆明市依托自己的地理环境和产业优势在发展经济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的产业,进而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事实上,由于廉价劳动力和低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已经动摇,转变失衡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强内需,这些都迫切要求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中国大力发展新产业。结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政治形势、欧元危机以及世界科技新特点,中国主导未来世界经济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一、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物联网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天津正积极着手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圈定产业资源。未来几年,天津将把“物联网”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的重要途径。 物联网武夷山示范区是福建省的两个物联网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以“数字武夷”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智能旅游为重点,将来还将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交通、物流、校园、城管、社区、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五一旅游度假城市。2010年6月1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在当日召开的“2010信息网络创新年会”上透露,2010年年初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骨干企业增长速度都超过50%。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学年论文 题目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级学院商贸信息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资金流通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就为大家分析重庆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经济物流业现状分析对策 1 重庆市市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市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 重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重庆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雏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1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平台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重组以寻求提升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 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1.1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规划 3.3.1.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自考调查报告题目: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物流商务与管理 学生姓名准考证号 010********* 成绩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金流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也就是为大家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也更好的发展。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重庆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锥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水平化低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并重组以寻求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式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服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提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性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2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3.3重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3.4要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3.3.5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一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3.6扩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规模,加快建立物流的信誉等级制度 3.4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5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6建设市物流网络系统平台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重庆市国家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辖市,重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地域广,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为实现“努力把重庆建设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全市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地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2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28.7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6.13亿元,增长9.1%。 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全市粮食作物产量1079.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生猪出栏1758.2万头,增长0.4%;家禽出栏21349.2万只,增长0.2%;牛、羊分别出栏54.5万头和447.0万只,下降2.2%和0.4%。 二、工业经济转型调整,新兴制造业贡献突出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7.7%,股份制企业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1%,制造业增长0.4%,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在“6+1”支柱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3.6%、材料行业增长11.0%、化医行业增长4.9%、装备制造业增长3.2%、消费品行业增长1.9%、能源工业增长1.7%、汽车制造业下降17.3%。 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1.7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5.2%,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2.2%、10.0%、6.5%和13.4%。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显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风力发电机组增长 45.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4.1%。 三、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数字经济产业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截止11月末,全市从事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业务的规

徽商有哪四大支柱产业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形成了“货无所不居,业无所不精”的繁荣局面,尤以盐、典当、茶、木为最主要。徽州盐商在明清中国社会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每年交纳的各类税费竟超过800万两,而此时清政府全年的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左右。在长期同山西、陕西商人的竞争中,徽商摆脱了被动 处境,逐渐占据优势。万历年间,实行纲运制后,徽商优势进一步扩大。清代中期,徽州盐商达到了最高峰。据说两淮盐业设有八位总商,歙县一县就占了四席,足以说明徽州盐商势力之大。清代嘉庆年间以后,由于清政府盐课激增,以致私盐泛滥,加之盐商自身奢侈挥霍,导致盐业衰败。道光初年,清政府为确保政府税收,把改革盐业的成本摊派到了盐商身上,致使盐商纷纷破产。此后,徽商中经营盐业的不再具有主导地位,更失去了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实力。 明清时期,徽州典当业兴盛。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作为货币广泛流通,对于广大的社会中下阶层来说,在遇到青黄不接或周转不灵时,为取得白银,典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条出路。因此,明清时期典当业发展迅速,全国几个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苏浙一带的财富之区,徽州典商占有压倒性优势。徽州典商除经营典当外,往往同时兼营存贷款,当铺同时兼营钱庄的非常普遍。在徽州各县中,休宁人最善于经营典业。而宋元以来徽州对人的尊称“朝奉”一词,亦成为对典当业主的通称。鼎盛时期的徽州商帮势力能够达到“全国金融皆可操纵”,这里的金融主要指的就是典当和钱庄。 徽州自唐代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明清时期,徽州茶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明代隆庆年间,松萝茶兴起,徽商将松萝茶贩运到全国各地。到了明代末年,随着东西方航路开通,松萝茶飘洋过海,行销至欧美,一度成为中国绿茶的代表。清代,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逐步扩大,茶业成为徽商仅次于盐业的大宗生意。清代晚期,徽州盐商衰落,而茶商随着开埠通商发展极快,茶业遂取代了盐业,成为徽商的第一大行业。 徽商经营木业很早,宋代已小有名气,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徽州六县经营木业者均不乏人,而以婺源人为最多。徽商木业通常透过木行经营。木行由拥有巨资的商人、官绅或地主开办,由从事介绍交易、提供仓储发展到为木商提供食宿、代客垫款、收账、代办运输、起卸、纳税等。木行同时还向社会吸引存款,对木商发放货款,收取利息。木商向木行出售木材,生意做成,木行还可坐收佣金。有些木行自己也从事贩木买卖,具有可观利润。晚清和民国年间,木业在徽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茶业相近,成为重要经济命脉,但在抗日战争中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其残余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造成为国营或集体经济组成部分。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2002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增幅比同期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然而,重庆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在西部也不具有明显优势。2000年以来,重庆经济一直排在全国的23位、西部的第5位左右。重庆经济能否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及其制约因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和上海相比较,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重庆与上海的经济差距 1949年—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28亿元增长到495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52年间增长了126.6倍,平均每年增长9.8%。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3.89亿元增长到174 9.77亿元,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7.0%。由于上海经济的初始水平高于重庆,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比重庆高,因此,重庆经济与上海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经济总量看,1949年重庆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6.3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6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差距扩大到205.4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为上海的24.7%;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的1991年,重庆和上海的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53.96亿元,重庆为上海的38.0%;2001年,重庆与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3201.01亿元,重庆是上海的35.3%。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在1949年—2001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同期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分时期看,1949年—1960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重庆高13.1个百分点;1961年—1978年期间,上海比重庆仅高0.6个百分点;而在1979—199 1年间,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上海高1.1个百分点;1992年—2001年期间,上海比重庆高1.3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过程看,上海用了10时间使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 亿元用了33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耗时33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耗时13年,从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用时8年;预计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需10年左右。2002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为1971.10亿元,大致相当于上海1994年的水平,重庆10年后才能达到上海现在的水平,从静态角度看,重庆经济比上海经济至少落后10年。 二、沪渝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重庆与上海经济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可见,初始水平的差异并不是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地区间经济水平趋同是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结果,因此,重庆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很可能是经济结构上的差距。 (一)三次产业结构差距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在1949—2001年期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由

重庆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 重庆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一是重庆市政府政府通过采取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的方式对经济活动加以干预,将各产业、各种产品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包括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政策 极为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及造成的大量贫困人口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拥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重庆市政府把消除贫困和缩差共富作为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一是通过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政策,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重要成效;二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政策。重庆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作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型资源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三是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政策,重庆市出台了对主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出安排,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及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与防治政策。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政策 经济发展是由一连串的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护和维持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重庆市合理的投资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对关系到经济增长、人类生活与健康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领域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和政府担保的形式鼓励银行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在投资主体方面,在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效益,难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重庆市各级政府充分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能源、建材、化工、冶金是我市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其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8.3%。为及时了解掌握目前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优质服务,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乌海市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以煤焦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不断增强,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一)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我市能源产业主要有煤炭、炼焦及电力生产三大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对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储量低于600万吨的所有地方煤矿全部关闭,10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关停,关闭小火电机组31.3万千瓦等举措,进行资源整合,构筑起能源产业发展新优势。 1、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源企业64户,其中煤炭企业43户,炼焦企业12户,电力企业9户。主要产品产量: 原煤2973.4万吨,洗煤3093.2万吨,焦炭631.4万吨,其他焦化产品25.6万吨,焦炉煤气4.3亿立方米,发电量121.6亿千瓦时。从资产规模看,到11月末能源生产企业资产总计达到4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占规模以上工业全部资产的 64.4%。从生产能力看,到2010年末,已形成年产原煤3064万吨,焦炭13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41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2、生产快速增长。2010年,能源生产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占GDP总量的46.9%,同比增长32.3%,比规上工业增速高7.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GDP分别增长23. 6、10.8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 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各类生 产总值 (单位: 亿元) Y:GDP X1:第一产业 X2:第二产业 X3:第三产业 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