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Chan gjian 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Vo l.28N o.1M ar.2011

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助教,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彭志斌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摘 要: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传神论;魏晋玄学;顾恺之;以形写神

中图分类号:J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1)01-0079-02

On Eeastern Jin Dynasty Artist Gu Kaizhi 'Theory of

Soul Communication

PENG Zh-i bin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430212,China)

Abstract :Rise of m 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changes of so cial ideolog y makes the beauty w hich the ar t of this per io d pursues not o nly co ntains form and color but also ex cesses for m am d colo r.It consists of per sonality and thoug hts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hig hlig hts e -m otional meaning s and value.Gu Ka-i zhi 's theory of soul com munication,as a fo undamental theo -r y,has had a pro fo und influence o n the developm ent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theory of soul comm unication;metaphysics of the Wei and Jin dy nasties;Gu Kaizhi;idea of spirituality of form

顾恺之约生于公元345年,卒于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

顾恺之在画论中,从美学角度论述了道教绘画创作问题,提出/传神0/写神0,强调/迁想妙得0/以形写神0/气韵生动0等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被历代美术史学所重视。魏晋时期顾恺之传神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玄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政权分裂。东汉中叶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汉朝所竭力宣扬的儒家王道同汉末的腐朽政治和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是社会统一思想的儒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而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苦痛的批判与超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恰好符合亲历战乱

与动荡的门阀世族的心理,于是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兴起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淡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玄学清淡之风的高涨深化了自汉末以来对人生的感慨和重才情风尚,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思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人的自然之情不可消除,应该使情能/畅0,能/物情通顺0。这种/情0原先所包含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已大为减弱,成为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理想相联系的/高情0,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审美感情。而这种情的外在表现,见之于色则谓之/神0。玄学立足于以/道0畅/情0这一根本点,追求一种妙合无垠的情感的体验、抒发和表现,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更加向往潇洒不群、超逸绝尘、纵情山水、高远放大的悠闲生活。如嵇康好服食,好游山泽,见到打柴山民,以为是神降仙临。艺术中,他们自觉地把情感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中去追求美。在宗炳的5画山水序6、王微的5叙画6等著作中,都把情放到了审美的中心位置。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泥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度0。士大夫虚静超脱,睿智才情的内在精神

)

79)

和溢发于表的风姿、风采、风神,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宗白华先生在其5美学散步6中指出:/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0,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0比/错彩镂金0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画所发生的影响,是由于加入了东汉末期所盛行的人伦鉴识的重大因素。不过人物画若以当时的具体人物为对象,则纵能凭庄学的生活情调上陶冶之力,发现了对象的神,对象的气韵,但此对象若非被作者所深挚爱慕的父母或女性,则作者的感情,几乎不可能安放到对象中去,以使作者的精神得到安息与解放。因为没有人会在活生生的人的对象中,真能发现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生命中的世界。庄子所追求的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完全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负担得到解放。当这类传神的人物画创作成功时,固然作者以某种程度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只是轻而浅地一掠便过的性质,与由庄学所显出的艺术精神,实在是有距离。在魏晋时代,已有不少的是以圣贤高士为题材的人物画,而后一直到唐代,更是以佛教及道教有关的故事人物画为主。这类的题材,可以发挥出作者的想象力,容易赋予对象以有深度广度的意味,这比人物写生,更能表现出艺术精神。所以,我们说绘画领域中顾恺之/传神写照0理论的建立及南朝人物画风范的形成与当时的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艺术实践上,顾恺之师承卫协,继承和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0,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0。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0,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例如他的代表作5女史箴图6为绢本设色卷轴画,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原为清朝内府所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英军从颐和园劫走。

该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作5女史箴6内容而作。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5女史箴6,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此画卷的主题思想有说教的性质,但是画家根据主题的要求,依据自己熟悉的贵族妇女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画面中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相互关系,概括了贵族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5女史箴图6高25厘米,长249.5厘米。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由于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作品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新课标教材彩版5中国历史6七年级上册第125页上的5女史箴图6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全图结构继承汉画传统作长卷连环画式处理,每段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全画整体感强,主题突出,人物神态和动态处理得十分合宜,能充分表达箴文的意思。如第一段描绘冯媛挡熊救汉元帝,冯媛面对猛兽,毫无惧色,与卫士、侍女及元帝的紧张、惊恐形成鲜明对比,赞扬主人公的美好妇德。第五段描绘男女两人眼神相对,亲昵中又有分歧,把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情通过动态和眼神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便是顾恺之/形神兼备0/迁想妙得0的人物画理论的最好体现,在全画中,此段艺术成就最高。

顾恺之是一个兼有儒、道、释思想的画家,他赞成佛教,又深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顾恺之的绘画创作和/传神0理论,体现了同代和南朝时期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和理论认识的深度,这个时期诸多画家都自觉把/传神0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的艺术创作尽管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共同的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顾恺之的传神论是魏晋玄学之风在美学理论上尤其是绘画理论上的结晶,它高瞻了魏晋时代绘画的发展,首先在绘画艺术理论中确立了/神0的观念,把人物的心灵、精神明确为绘画的表现对象,抓住了魏晋时代精神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切入了艺术美的本质,从而把绘画理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画要在二十一世纪有新的发展,我认为不但要很好地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吸收传统的精华加之运用。

参考文献:

[1]栾布编.美术鉴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80

)

彭志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鉴赏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再认识 课程名称:中国传世人物名画鉴赏 上课时间: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 任课教师:*** 职称:助教

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再认识 摘要: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是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一《洛神赋》之内容,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其神奇魅力故事。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顾恺之;洛神赋。 一、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多才学,工诗赋,善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顾恺之本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感情:衣服线条流畅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顾恺之著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著书。他在绘画实践中创立了“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甑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诗篇名著有感而作,是他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 二、作品介绍与赏析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花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烁若芙蕖出渌波….”这是传诵不已的千古绝唱,是流芳万世的人神之恋。优美的文辞掩饰不住内心的伤痛,动人的旋律宣扬着悲婉凄切的故事。顾恺之针对这篇优美文创作的千古名画,意境缠绵,画风古朴,可以说是艺术和文学珠联璧合,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之

传神论

传神论 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美学命题。已知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又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对顾恺之传神论有两种解释:①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重神但不轻形,认为神似须由形似达到;②顾恺之是重神而轻形论者,“以形写神”不是作为独立的肯定命题而是作为否定命题的一部分提出的。 传神论在公元4世纪提出来,是受了汉末魏初名家论“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名家以《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知人论事,主张看人不能只看其骨相与言论,还必须观其内在的神,而神常是不可言传的。玄学家王弼以老庄解《易》,发挥庄子“得意忘言”思想,并扩而大之把它作为解经、证玄、调和乃至认识艺术的新方法。他的“得意忘言”与名家的“言不尽意”都重神、意,但名家轻言、象,只强调意会;他则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意是目的,言、象是手段,唯有通过手段才能达到目的。顾恺之生活在玄风颇盛的东晋,与许多谈玄论道的士人相交,他接受王弼所代表的“得意忘言”思想是很自然的。他说“凡画,人最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都是强调传神很难,画之妙不在形体而在内在精神气质,这显然是由“得意忘言”变化而来的。那么,顾恺之是否像名家那样认为言、象、形体可有可无呢?从他的《论画》等著述并结合他的绘画遗迹(摹本)看,他是重视形似作用的,因此才有“以形写神”之说,才在论临写时有“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历代名画记》)之叹。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而提出的。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的。五代以后山水、花鸟画大盛,抒情寄意作为突出的美学命题被提出来,由是自宋以后,写意论成为更流行的审美准则;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历来论传神论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种坚持贵神贱形求离形得似;另一种坚持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

顾恺之的简介及故事

顾恺之的简介及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 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 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 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约344-406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 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 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 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 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 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 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 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 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 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 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 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 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顾恺之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 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 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 画赞> 、《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他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顾恺之为他作了《祭牙(旗)文》。顾恺之多才艺,善于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称。他大多作画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己他画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他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了三根毛,却更加觉得有神韵了。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中,画作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傅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朝吴道子的疏体。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著作,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存于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了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中。所传,他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同时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擅长诗词文赋,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也注意描绘人的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的神情。他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他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现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他留下的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的真迹并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其中,《女史箴图》为绢本,淡设色,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其是唐代摹本。

《顾恺之传》阅读练习

《顾恺之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①,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 注:①连省:官署相连②术:法术③给:欺骗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遗:舍弃 B.人多爱狎之狎:亲近 C.恺之与仲堪笺曰笺:信纸 D.恺之矜伐过实伐:自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仲堪特以布帆借之人或怪之 B. 遂申旦而止合而论之 C. 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以为求之必得 D. 本无关于妙处妙绝于时 11.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的一组是()(3分) ①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③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④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⑤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⑥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⑤⑥ 12. 对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顾恺之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很有亲和力。 B. 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画人能够画出人的神韵。 C. 顾恺之喜欢自夸,少年时常常让人夸奖他来玩耍。 D. 顾恺之才华卓绝但是也痴愚天真留下很多趣闻轶事。 13. 翻译句子(8分)

中国绘画鉴赏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思想: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创作理论,即通过想象获得最终的灵感。特别注意人物的“传神”,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而自然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顾恺之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升到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说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典型的就是“传神论”。顾恺之主张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想象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他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以“传神”的形式进行绘画,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建设,说明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这种思想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巧不断的提高,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顾恺之所主张的绘画理论重点表现生活内容和塑造形象手法,使线描这一绘画手段得到更大的创造与发展,注重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画人物传神,重视点睛,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他认为只有将人物的神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能算是一幅传神的作品。其次,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突出人物的性格志趣将其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好像春蚕吐丝那样自然流畅。 2、作品主要思想 曾有人拿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同《洛神赋图》对读,以设色全用青绿、线条平稳、均匀,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等特征上看出了李家山水在技法上跟顾恺之有一脉相承处,顾恺之在画史上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绘画美学家,他从理论上对“古法用笔”的体悟也有深刻之处。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3、品评《洛神赋图》 人物: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Chan gjian 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Vo l.28N o.1M ar.2011 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助教,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彭志斌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摘 要: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传神论;魏晋玄学;顾恺之;以形写神 中图分类号:J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1)01-0079-02 On Eeastern Jin Dynasty Artist Gu Kaizhi 'Theory of Soul Communication PENG Zh-i bin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430212,China) Abstract :Rise of m 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changes of so cial ideolog y makes the beauty w hich the ar t of this per io d pursues not o nly co ntains form and color but also ex cesses for m am d colo r.It consists of per sonality and thoug hts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hig hlig hts e -m otional meaning s and value.Gu Ka-i zhi 's theory of soul com munication,as a fo undamental theo -r y,has had a pro fo und influence o n the developm ent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theory of soul comm unication;metaphysics of the Wei and Jin dy nasties;Gu Kaizhi;idea of spirituality of form 顾恺之约生于公元345年,卒于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 顾恺之在画论中,从美学角度论述了道教绘画创作问题,提出/传神0/写神0,强调/迁想妙得0/以形写神0/气韵生动0等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被历代美术史学所重视。魏晋时期顾恺之传神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玄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政权分裂。东汉中叶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汉朝所竭力宣扬的儒家王道同汉末的腐朽政治和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是社会统一思想的儒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而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苦痛的批判与超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恰好符合亲历战乱 与动荡的门阀世族的心理,于是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兴起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淡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玄学清淡之风的高涨深化了自汉末以来对人生的感慨和重才情风尚,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思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人的自然之情不可消除,应该使情能/畅0,能/物情通顺0。这种/情0原先所包含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已大为减弱,成为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理想相联系的/高情0,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审美感情。而这种情的外在表现,见之于色则谓之/神0。玄学立足于以/道0畅/情0这一根本点,追求一种妙合无垠的情感的体验、抒发和表现,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更加向往潇洒不群、超逸绝尘、纵情山水、高远放大的悠闲生活。如嵇康好服食,好游山泽,见到打柴山民,以为是神降仙临。艺术中,他们自觉地把情感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中去追求美。在宗炳的5画山水序6、王微的5叙画6等著作中,都把情放到了审美的中心位置。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泥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度0。士大夫虚静超脱,睿智才情的内在精神 ) 79)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画家顾恺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篇文章现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的艺术特色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 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篇一:中考初中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

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2017-03-27 1 【单选题】艺术系统可以分为多个部分,其中不包括(D)。 A、艺术创作 B、艺术作品 C、艺术鉴赏 D、艺术收藏 2 【单选题】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句话出自(D)。 A、姚斯 B、伊塞尔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别林斯基 3 【判断题】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塞尔两位理论家为代表。(√) 1.2 1 【单选题】《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D)。 A、王维 B、巨然 C、吴道子 D、黄公望 2 【单选题】 关于艺术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艺术发展完全不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B、 艺术修养是每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D、 艺术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成果 3 【判断题】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1.3 1 【单选题】《海底两万年》的作者是(C)。 A、海明威 B、笛福 C、凡尔纳 D、布勒 2 【判断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1.4 1 【单选题】“艺术就是把你体验过的感情,通过文字、画面、声音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产生同样的感情。”这句话出自(D)。 A、别林斯基 B、席勒 C、米兰·昆德拉 D、列夫·托尔斯泰 2 【判断题】罗中立的《父亲》真实的刻画出了中国的老农民形象。(√) 3 【判断题】顿悟和共鸣是审美升华的两种形式。(√) 2.1 1 【单选题】《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D)。 A、黄公望 B、吴道子 C、阎立本 D、顾闳中 2

【判断题】《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传世名作。(√) 3 【判断题】《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夜阑余兴、玉人清吹、画屏小憩、击鼓伴舞、宴罢聆听五个部分。(√) 2.2 1 【单选题】《牧场戏马图》的作者是(D)。 A、阎立本 B、赵孟頫 C、徐悲鸿 D、韩干 2 【判断题】“画肉不画骨”是杜甫对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中马的形象的评价。(×)3 【判断题】经典艺术作品一定表达了“终极关怀”的人文高度与哲学深度。(√)2.3 1 【单选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D)。 A、吴道子 B、顾闳中 C、黄公望 D、张择端 2 【单选题】《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D)。 A、城郊景色 B、汴河大桥 C、市区街道 D、皇家园林 3 【单选题】关于《最后的晚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构图具有创新性 B、人物形象生动 C、通过二维平面体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D、取材于古希腊神话 2.4 1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文/雒三桂在中国绘画史上,东晋画家顾恺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不仅因为著名的《女史箴图》相传为顾恺之所绘,也因为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的传奇故事。东晋以前,人物绘画在中国虽然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但作者都是民间画工,士大夫文人阶层几乎从没有介入到人物绘画活动中去,顾恺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士大夫文人画家。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出身于江东门阀世家顾氏家族。父顾悦之,官至尚书左丞。在孙吴时期,顾氏是江东士族第一高门。孙吴灭亡之后,顾氏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在东晋时期保持了相当的政治势力。 《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顾恺之的故事。如《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又:“桓征西(温)治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即赏以二婢。”又:“顾长康拜桓宣武(温)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同漠)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又《世说新语·文学》:“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顾恺之很有个性,常常专注于某个事物而忘记一切,因此当时人认为他有些“痴”,即有点傻,这当然不是事实,只是顾恺之的个性使然。《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中兴书》说顾恺之“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说顾恺之对事物反应迟钝,比较自负,受到时人讥笑。又引宋明帝《文章志》载桓温之言,说顾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桓温雄才大略,自然不把顾恺之放在眼里,所以评价并不公允。因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顾恺之甚至经常被人戏耍。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愚雅轩祝您全家新春幸福、安康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女史箴图(局部)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名称】:顾恺之《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

英博物馆,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 历史背景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 【画品现状】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

中国画简介知识讲解

一: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二:国画分类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三:国画的欣赏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 一:中国画简介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篇一:《炳烛而学》中考初中阅读解析翻译译文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

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711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通过“对”来达到目的的。对顾恺之而言,“对”既有观察对象之意,又反映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凭借关系。因为事物的“神”(精神生命)不能从其表面直接获取而必须深入其内部,所以顾恺之主张画家观察“对象”时要“实对”(深入对象的内在实质),要在对象的形象描绘中体现出对象的内在实质——神。 顾恺之在《论画》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实对”就是审美主体能够洞察审美对象的内在本质。“悟对通神”就是消解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获得“迁想妙得”的意趣。当然,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中,画家对“神”的刻画是最难的。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对于人物画,顾恺之主要从人物的“体态”和“气势”两方面加以阐述。“体态”和“气势”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体态”和“气势”包含了造型艺术中“空”和“时”的观念。

“体态”是有形可状、可视、可感的,属空间范畴;“气势”是内在的,因时而转,变化多端,属时间范畴。一幅画上,“体态”和“气势”构成了人物神情的全部。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领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大致掌握了顾恺之的绘画理念。 《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评价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因此最能说明他在“体态”和“气势”方面见解的高深。《魏晋胜流画赞》载:“《小列女》:‘面如银(一作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其中,“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描绘的是小列女的“体态”;而“银”、“刻削”、“不尽生气”、“插置丈夫支体”同时又展现了小列女的“气势”,有力地烘托出其冰雪凛然的气质。“插置丈夫支体”是说,小列女的刚烈造成了体态的“不似自然”,但她毕竟是个年轻女子,俯仰之间不免流露出少女的一些风姿。由此可见,经过画家的处理,小列女的“气势”和“体态”在特定主题的形象塑造中达到了统一。另外,在艺术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如果懂得“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是表现小列女的“体态”和“气势”的话,那么也就很容易理解画家在这里用“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的原因了。 在《魏晋胜流画赞》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体态”和“气势”的评论。例如,《魏晋胜流画赞》中的《壮士》载:“有奔

南京市情简介

南京市情简介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航运和金融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全市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辖11个区,全市常住人口823.59万人、100个街(镇)。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朝历代南京有很多称呼,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南京地处宁镇扬丘陵地区,低山缓岗、虎踞龙蟠,万里长江穿城而过,栖霞山、牛首山、幕府山、狮子山、清凉山、鸡笼山环峙城区,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星罗密布,造就了以山、水、城、林为大格局的奇致景观,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每年的秦淮灯会、梅花节、美食节、螃蟹节、桂花节、温泉节等四季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南京还是著名的科教中心城市,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历史上从诗赋、书画、名著、成语,到佛教、戏曲、教育、科技,可以说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群星闪耀。“书圣”

王羲之、“画圣”顾恺之、“诗仙”李白、“词帝”李煜、“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以及当代书画家林散之、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等无不与南京息息相关。今天的南京文脉传承,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0多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南京物产丰富,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剪纸,金陵琴派(古琴)都已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云锦是明清两代的贡品,色彩艳丽、灿若云霞,与苏州宋锦、成都蜀锦齐名。金陵刻经完整的保存了雕版水印和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金陵刻经处出版的传统手印的经书远销海内外。南京剪纸素以剪工精巧、清新秀丽、线条流畅见长,最富“南秀”剪纸艺术的特色,特别擅长剪动物。金陵琴派源自明末清初的金陵琴派,是我国古琴界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流派。此外,盐水鸭、雨花茶和雨花石都是南京著名的土特产品。盐水鸭皮薄肉嫩、口味鲜美,是受到中外游客普遍欢迎的著名特产。雨花茶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叶条索圆直、形似松针,白毫显露、色泽翠绿,一经品饮,回味无穷。雨花石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纹理优美、象形绝伦,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