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控制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

控制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

控制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
控制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

控制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

历史背景

历史上,碳是提高钢的强度的最重要的化学元素,但碳对许多工艺性能如焊接性能、成型性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用碳强化的钢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保证钢结构的安全性,要求钢的强度和韧性达到优良的配合,这种含碳较高的钢往往要进行成本高的热处理,如淬火加回火。

为了扩大成本低的高强度钢的应用,物理冶金学家们建议用其它强化机制来替代碳的强化。图1(1)显示,根据d-1/2规律(2),晶粒细化是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控制轧制工艺是达到此目的的工业技术,该技术把成型过程与显微组织的控制过程结合起来。

均热温度

为了使加热工艺易于进行,传统方法是采用较高的均热温度。因此,轧制工艺从钢坯加热开始就要控制晶粒尺寸,而且其效果是明显的。人们知道,奥氏体晶粒长大与均热温度决定于均热时要求产生的冶金反应,即使微合金化元素溶于固溶体,其原因将于下面得到解决。对于钢种而言,最低的均热温度决定于铌、碳含量。如图2所示,对于0.10%C、0.03%Nb.的钢来说,其最低均热温度为1150℃。钛形成非常稳定的TiN,如图3(3)所示,它可在相当高的均热温度下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另外钛还可以夺走N b(C、N)相中的N,形成的N b C 化合物更易溶解。在钢中一般氮含量的情况下,T i的最佳含量,即化学比含量,一般很低,

低于0.02%。

log(Nb)(C)=2.96-7510/T…Nordberg and Aronsson

log(Nb)(C+12/14N)=2.26-6770/T…Irvine

再结晶控制轧制

钢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再结晶。控制这一过程使其发生多次再结晶可导致有效晶粒细化。应当注意每道次轧制应采用的最小变形量,否则将会发生晶粒长大,如图4(4)所示。图5(5)显示出一种典型的轧制制度可获得大约50μm的平均晶粒尺寸。在有铌微合金化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细小的晶粒尺寸。这是因为扩散控制的过程,如道次间的晶粒长大,由于铌原子的直径比γ-Fe原子大15.2%,扩散过程受到很大阻碍。

变形前的奥氏体晶粒愈小,轧制温度愈低,每道次变形量愈大,最终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愈小。文献[6]表明,如果最后三道次变形至少约25%,大于图5报道的15%,再结晶控

制轧制的25mm板可以获得20μm的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热机械加工工艺

如果变形温度很低以至于不能发生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则变为伸长的晶粒。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钢种,其再结晶的温度较高。在这一方面,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即使含量很少,也是非常有效的,而铌是最有效的元素。图6(7)表明,仅含0.03%Nb的钢,在温度低于950℃时,经每道次标准变形量的轧制后,不会发生再结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8):首先,固溶态下铌原子在某种程度上会推迟再结晶的发生;还有,铌在这样一种位错多的组织中将以碳化物或碳氮化物形式快速析出。这些应变诱导析出的粒子最终完全抑制了再结晶的发生。图7说明了这一原理。

奥氏体/铁素体转变

在纯净钢中,在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时,最合适的形核位置是奥氏体晶粒边界。当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时,晶粒内部的位错带也可成为形核位置。形核后,铁素体晶粒长大直到晶粒间紧密接触。在一定的冷却温度下,有细小的奥氏体晶粒,特别是拉长的奥氏体晶粒转变成的铁素体晶粒将变的更细,因为奥氏体晶粒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了。已报道过一些描述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回归公式。就实际的轧制条件和空冷而言,一个相当简单的关系式,即铁素体的晶粒尺寸dα略小于垂直于轧制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hγ的一半,很好地描述了已再结晶或变形的奥氏体的转变(9)。

dα≈0.4×hγ

图8为表示经不同的轧制过程所得到的铁素体晶粒尺寸的示意图。

加速冷却

采用较快的冷却速度,可以进一步细化晶粒,这由于相变开始温度降低,在过冷奥氏体中形核更多。控制冷却最早在热带轧钢厂得到应用(10),其后在其它轧钢厂推广和优化(11),特别是板材的TMCP轧制工艺中,控冷得到了很好的应用。TMCP代表热机械控制工艺,该工艺将热机械加工和冷却结合起来。

图9显示了被应用的冷却制度:结构钢空冷后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加速冷却避免了珠光体转变而得到铁素体-贝氏体组织。实际上,加速冷却一般在约550℃时终止,接下来是空冷。

加速冷却对晶粒细化有双重作用:

1)如上所述,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得到细化。冷却速率愈快,铁素体晶粒越小。图10(12)说明为什么在实际生产中优先采用热机械轧制和加速冷却相结合的工艺。

2)当加速冷却时,大约50%的组分是贝氏体组织,这种贝氏体的晶粒尺寸较铁素体更细小,约为1μm,并具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如图11所示(13),这样钢的强度显

著增加,同时韧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结果

由细晶粒组织导致优异的力学能力,这种高强度结构钢可应用于恶劣的工作条件。图12(14)给出了铁素体晶粒尺寸对低碳钢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仔细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轧制条件—时间、温度和形变来获得晶粒细化。

在过去的十年里,上述工艺应用于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大生产中,用这种工艺生产的钢大约占世界钢的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参考文献

1)L.Meyer and H.de Boer, Welding of HSLA Structural Steel, ASM, Metals Park, Ohio, 1978,p. 42-62.

2) E.O.Hall and N.J.Petch, JISI, V ol.174 (1953), p.25-28

3)J.M. Gray and A. J. DeArdo, HSLA Steels Metallurgy and Applications, ASM Int, USA, 1986,P. 83-96.

4)K. Hulka, 8th Process Techn.Conf. Proc. 1988. Warrendale (PA), 1988, p. 13-21 5) C. M. Ssllars and J. A.Whiteman, presented at Product Technology Conference on Controlled Processing of HSLA Steels, York, 1976, unpublished.

6)W. Roberts, A. Sandberg, T. Siwecki and T. Werlefors, Steels Technolohy and Applications, ASM, Metals Park, Ohio, 1984, p. 67-84

7)L. J. Cuddy,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of Microalloyed Austenite, TMS of ASME, Warrendale (PA), 1982,p.129-140

8)S. Yamamoto, C. Ouchi and T.Osuka, ibid. Lit. 7, p. 613-639

9) B.Engl and K. Kaup, ibid.Lit. 7, p.467-482

10)E. R. Morgan, T. E. Dancy and M. Korchynsky, AISI Yearbook 1965, 53 (1965), p.921-929

11)C. Ouchi, J. Tanaka, I, Kozasu and K. Tsukada, Micon 78, ASTM, Philadelphia (PA), 1979, P. 105-125

12)L. J. Cuddy, Accelerated Cooling of Steel, TMS of ASME. Warrendale (PA), 1986, p.

235-243

13)W. M. Hof, M. K. Graf, H. G. Hillenbrand, B.Hob and P. A. Peters, ibid. Lit. 3, p.

467-474

14)K. Lorenz, W. M. Hof, K. Hulka, K. Kaup, H. Litzke and U. Schrape, Stahl und Eisen 101 (1981), p.593-600

15)European Standard EN 10113-1993

自适应控制综述

自适应控制文献综述 卢宏伟 (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M200971940) 摘要:文中对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系统类型、控制器类型以及国内外自适应控制在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自适应控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已超过50年了,至今,自适应控制已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和缺点,导致其推广应用至今仍受到限制,结合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是自适应控制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鲁棒性自适应控制器 1.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概况 自适应控制系统首先由Draper和Li 在1951年提出,他们介绍了一种能使性能特性不确定的内燃机达到最优性能的控制系统。而自适应这一专门名词是1954年由Tsien在《工程控制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后,1955年Benner 和Drenick也提出一个控制系统具有“自适应”的概念。 自适应控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在1958午Whitaker“及共同事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飞机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参考模型期望特性和实际飞行特性之间的偏差去修改控制器的参数,使飞行达到最理想的特性,这种系统称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RAC系统)。此后,此类系统因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的Parks利用李稚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法国Landau利用Popov 的超稳定性理论等设计方法而得到很大的发展,使之成为—种最基本的自适应控制系统。1974年,为了避免出现输出量的微分信号,美国的Monopli 提出了一种增广误差信号法,因而使输入输出信号设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地应用与实际工程中。 1960年Li和Wan Der Velde提出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他的控制回路中用一个极限环使参数不确定性得到自动补偿,这样的系统成为自振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Petrov等人在1963年介绍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它的控制数如有一个开关函数或继电器产生,并以与参数值有关的系统轨线不变性原理为基础来设计系统,这种系统称为变结构系统。 1960到1961年Bellman和Fel`dbaum分别在美国和苏联应用动态规划原理设计具有随机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时,发现作为辨识信号和实际信号的控制输入之间存在对偶特性,因而提出对偶控制。 Astrom和Wittenmark对发展另一类重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即自校正调节器(STR)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调节器用微处理机很容易实现。这一有创见的工作得到各国学者普遍的重视,并且把发展各种新型的STR和探索新的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潮,使得以STR方法设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数量上迢迢领先。在这些发展中以英国的Clarker和Gawthrop在1976年提出的广义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器最受重视。它克服了自校正调节器不能用于非最小相位系统等缺点。为了既保持自校正调节器实现简单的优点,又有拜较好的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质量特性数据具有波动性,在没有进行观察或测量时,一般是未知的,但其又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所以它是随机变量。 一、正态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受大量独立的偶然因素影响,而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又均匀而微小,即没有一项因素起特别突出的影响,则随机变量将服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它是由高斯从误差研究中得出的一种分布,所以也称高斯分布。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在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品的许多量度,如零件的尺寸、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强度、邮件的内部处理时长、随机测量误差等等都是如此。 定义若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则称的分布为正态分布,记为。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图5—1所示。

图5-l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 从图中我们叫以看出正态分布有如下性质: (1)曲线是对称的,对称轴是x=μ; (2)曲线是单峰函数,当x=μ时取得最大值; (3)当曲时,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 (4)在处,为正态分布曲线的拐点; (5)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为1。 另外,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值为: 平均值 标准偏差 数字特征值的意义:平均值μ规定了图形所在的位置。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在x=μ处,曲线左右对称且为其峰值点。 标准偏差,规定了图形的形状。图5-2给出了3个不同的值时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当小时,各数据较多地集中于μ值附近,曲线就较“高”和“瘦”;当大时,数据向μ值附近集中的程度就差,曲线的形状就比较“矮”和“胖”。这说明正态分布的形状由的大小来决

定。在质量管理中,反映了质量的好坏,越小,质量的一致性越好。 图5-2大小不同时的正态分布 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下,介于坐标 ,,,间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8.26%,95.45%,99.73%和99.99%。它们相应的几何意义如图5-3听示。 图5-3各种概率分布的几何意义 二、控制图的轮廓线

管理学原理1—3章章节测试答案

1、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是()。 A、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B、决策 C、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D、通过其他人或者与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将事情完成的过 程正确答案: B 2、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正确答案: A 3、在管理的职能中,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正确答案: B 4、在管理的职能中,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的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正确答案: C 5、在管理的职能中,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的是()。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正确答案: D 6、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正确答案: A 7、古代许多方面的事迹都凸显了有效管理的重要作用,下列选项中不受管理活动影响的是 ()。 A、长城的修建 B、奴隶起义 C、氏族分工 D、造纸术的发明 正确答案: D 8、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当中,儒家所主张的治国管理之道是()。

A、仁爱礼德 B、以法治国 C、穷兵黩武 D、增加赋税 正确答案: A 9、对西方社会的管理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的是()。 A、基督教文化 B、巴比伦文化 C、君主立宪制 D、古希腊文化 正确答案: A 10、古巴比伦人在管理思想方面做的最大贡献是()。 A、汉摩拉比法典 B、货殖列传 C、君主论 D、圣经 正确答案: A 11、泰勒的管理理论提出了“职能工长制” ,建议每个工人的监督至少要()个职能工长。 A、3 B、 5 C、 8 D、 10 正确答案: C 12、一般管理理论中,能够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的管理要素是()。 A、协调 B、指挥 C、控制 D、组织 正确答案: A 13、“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一个组织谋求实现总目标比实现个人目标更为重要。”这体现了一般管理理论的()原则。 A、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B、统一指挥 C、统一领导 D、纪律 正确答案: A 14、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目标是()。 A、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B、提高生产率 C、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D、重视团队建设 正确答案: B 15、下列选项中,属于简单和稳定环境的有()。 A、标准挂衣架制造商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摘要】在我国建设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各类工厂企业、商业大厦、宾馆饭店、多层与高层住宅等建筑工程。然而在建筑的同时许多建筑在后期却出现质量的问题,基础工程是房屋的的根本,一旦基础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墙体出现不均匀沉降严重视时楼体将会发生倒塌。本文分析了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一些因素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办法,同时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变形;处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确保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由于基础问题最常见的是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墙体和楼盖的开裂、影响使用和建筑物的耐久性、有碍观看并使人有不安全的则屡见不鲜。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基础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的关键,一切工程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基础工程在勘察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勘察不到位勘察未进行到持力层部位,从而设计图纸导致基础无法支撑主体结构造成工程事故。 国内外建筑工程事故调查表明多数工程事故源于地基问题,如若建筑场地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造成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每一个事故分析后得到的经验,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 1、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1﹒1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 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是指地基在建(构)筑物荷载(包括静、动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若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在建(构)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将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甚至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天然地基承载力的高低主要与土的抗剪强度有关,也与基础形式、大小和埋深有关。边坡稳定也属于这类问题。 1﹒2沉降、水平位移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在建(构)筑物的荷载(包括静、动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地基将产生沉降、水平位移以及不均匀沉降。若地基变形(沉降、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将会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严重的将造成建(构)

冷轧钢管变形原理

冷轧钢管变形原理 关于冷轧管轧管过程、变形和应力状态、瞬时变形区、滑移和轴向力、轧制力等的基本理论。 二辊式冷轧管机的轧管过程二辊式冷轧管机工作时,其工作机架借助于曲柄连杆机构作往复移动。管子的轧制(图1)是在一根拧在芯棒杆7上的固定不动的锥形芯棒和两个轧槽块5之间进行的。在轧槽块的圆周开有半径由大到小变化的孔型。孔型开始处的半径相当于管料1的半径,而其末端的半径等于轧成管2的半径。 图1二辊式冷轧管机 1-管料;2-轧成管;3-工作机架;4-曲柄连杆机构;5-轧槽块 6-轧辊;7-芯棒杆;8-芯棒杆卡盘;9-管料卡盘;10-中间卡盘;11-前卡盘 在送进和回转时,孔型和管体是不接触的,为此,轧槽块5上在孔型工作部分的前面和后面,分别加工有一定长度的送进开口(半径比管料半径大)和回转开口(半径比轧成管的半径大)。在轧制过程中,管料和芯棒被卡盘8、9夹住,因此,无论在正行程轧制或返行程轧制时,管料都不能作轴向移动。 工作机架由后极限位置移动到前极限位置为正行程;工作机架由前极限位置移动到后极限位置为返行程。 轧制过程中,当工作机架移到后极限位置时,把管料送进一小段,称送进量。工作机架向前移动后,刚送进的管料以及原来处在工作机架两极限位置之间尚未加工完毕的管体,在由孔型和芯棒所构成的尺寸逐渐减小的环形间隙中进行减径和管壁压下。当工作机架移动到前极限位置时,管料与芯棒一起回转60。~90。。工作机架反向移动后,正行程中轧过的管体受孔型的继续轧制而获得均整并轧成一部分管材。轧成部分的管材在下一次管料送进时离开轧机。

图2多辊式冷轧管机 1-柱形芯棒;2-轧辊;3-轧辊架;4-支承板;5-厚壁套筒;6-大连杆;7- 摇杆;8-管子 多辊式冷轧管机的轧管过程多辊式冷轧管机轧制管材时见(图2),管子在圆柱形芯棒1和刻有等半径轧槽的3~4个轧辊2之间进行变形。轧辊装在轧辊架3中,其辊颈压靠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支承板(滑道)4上,支承板装在厚壁套筒5中,而厚壁套筒本身就是轧机的机架,它安装在小车上。工作时,曲柄连杆和摇杆系统分别带动小车和装在工作机架内的轧辊架作往复移动。由于小车和轧辊架是通过大连杆6和小连杆分别与摇杆7相联结的,所以当摇杆摆动时,轧辊与支承板便产生相对运动。当辊径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支承板表面上作往复滚动时,轧辊和圆柱形芯棒组成的环形孔型就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地作周期性改变。当小车走到后板极限位置时,送进一定长度的管料并将管体回转一个角度。为了降低返行程轧制时的轴向力以防止两根相邻管料在端部相互切入,一般管料的送进和管体的回转,是当小车在后极限位置时同时进行的。当小车离开后极限位置向前移动时,孔型逐渐变小,进行轧制,在返行程轧制时获得均整。 冷轧管时金属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以二辊式冷轧管机轧管为例,在轧管过程中金属的变形过程如图3所示。送料时工作锥向轧制方向移动一段距离m(送进量),相当于管料的Ⅰ-Ⅰ截面移动相同的距离到了Ⅰ1-Ⅰ1,位置,Ⅱ一Ⅱ的截面移动同一个距离m到了Ⅱ1一Ⅱ1位置(图3a)。由于在管料送进的时候,工作锥的内表面脱离了芯棒的表面,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间隙c,所以,当工作机架前移,工作锥变形时,在变形区中先是减径,然后是压下管壁(图3b),而且在变形和延伸的过程中,工作锥内表面与位于轧槽块前的芯棒之间的间隙不断增大。同时,工作锥的末端截面移动到Ⅱx一Ⅱx位置。

自适应控制原理及应用-陈明

中国矿业大学2015 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 题目自适应控制原理及应用 学生姓名陈明 学号TS15060128A3 所在院系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郭西进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目录 1 自适应控制概述 (1) 1.1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1) 1.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分类 (1) 1.2.1前馈自适应控制 (1) 1.2.2反馈自适应控制 (1) 1.2.3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2) 1.2.4自校正控制 (2) 1.3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原理 (3) 1.4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主要理论问题 (3) 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4) 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数学描述 (4) 2.2 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4) 3 自校正控制 (7) 4 自适应控制在电梯门机系统中的应用 (7) 4.1电梯门机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7) 4.1.1 加减速过程的S曲线 (8) 4.1.2 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8) 4.3 系统的控制策略 (8) 4.3.1 加减速过程的S曲线 (8) 4.3.2 控制系统模型 (9) 4.4 门机开关的运行曲线 (10) 4.5 系统的实现 (11) 5 结论与展望 (12)

1 自适应控制概述 1.1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自适应是指生物能改变自己的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的一种特征。因此,直观地说,自适应控制器应当是这样一种控制器,它能修正自己的特性以适应对象和扰动的动态特性的变化。 自适应控制的特点: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或难以确知的对象;能消除系统结构扰动引起的系统误差;对数学模型的依赖很小,仅需要较少的验前知识;自适应控制是较为复杂的反馈控制。 1.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分类 1.2.1前馈自适应控制 借助于过程扰动信号的测量,通过自适应机构来改变控制器的状态,从而达到改变系统特性的目的。前馈自适应结构图如图1.1所示。 图1.1前馈自适应结构图 由图1.1可知,当扰动不可测时,前馈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1.2.2反馈自适应控制 除原有的反馈回路之外,反馈自适应控制系统中新增加的自适应机构形成了另一个

轧制变形基本原理

1 第四章 轧制变形基本原理 金属塑性加工是利用金属能够产生永久变形的能力,使其在外力作用下进行塑性成型的一种金属加工技术,也常叫金属压力加工。基本加工变形方式可以分为:锻造、轧制、挤压、分为:热加工、冷加工、温加工。 金属塑性加工的优点 (1)因无废屑,可以节约大量的金属,成材率较高; (2)可改善金属的内部组织和与之相关联的性能; (3)生产率高,适于大量生产。 第一节 轧钢的分类 轧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使金属在两个旋转的轧辊之间受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钢材的加工过程。被轧制的金属叫轧件;使轧件实现塑性变形的机械设备叫轧钢机;轧制后的成品叫钢材。 一、根据轧件纵轴线与轧辊轴线的相对位置分类 轧制可分为横轧、纵轧和斜轧。如图1、2、3。 横轧:轧辊转动方向相同,轧件的纵向轴线与轧辊 的纵向轴线平行或成一定锥角,轧制时轧件随着轧辊作 相应的转动。它主要用来轧制生产回转体轧件,如变断 面轴坯、齿轮坯等。 纵轧:轧辊的转动方向相反,轧件的纵向轴线与轧 辊的水平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轧制后的轧 件不仅断面减小、形状改变,长度亦有较大的增长。它 是轧钢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轧制方法,如各种型材和板材的轧制。 斜轧:轧辊转动方向相同,其轴线与轧件纵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平行,但在垂直面上的投影各与轧件纵轴成一交角,因而轧制时轧件既旋转,又前进,作螺旋运动。它主要用来生产管材和回转体型材。 图1 横轧简图 1—轧辊;2—轧件;3—支撑辊

二、根据轧制温度不同又可分为热轧和冷轧。 所有的固态金属和合金都是晶体。温度和加工变形程度对金属的晶体组织结构及性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金属在常温下的加工变形过程中,其内部晶体发生变形和压碎,而引起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脆性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做金属的加工硬化。把一根金属丝固定于某一点在手中来回弯曲多次后,钢丝就会变硬、变脆进而断裂,这就是加工硬化现象的一个例子。 经加工变形后的金属,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晶体组织又重新改组为新晶粒的现象,称为金属的再结晶。再结晶无晶体类型的变化。金属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称为金属的再结晶温度。金属的再结晶可以消除在加工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硬化,恢复其加工变形前的塑性和韧性。金属的再结晶温度的高低,主要受金属材质和变形程度的影响。 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轧制叫热轧。热轧的优点是可以消除加工硬化,能使金属的硬度、强度、脆性降低,塑性、韧性增加,而易于加工。这是因为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产生塑性变形(即产生加工硬化)的同时,产生了非常完善的再结晶。但在高温下钢件表面易生成氧化铁皮,使产品表面粗糙度增大,尺寸不够精确。 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轧制叫冷轧。冷轧的优点与热轧相反。 第三节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条件 一、 内力与外力 材料(入轧件)由于外力(如轧辊的轧制力)的作用,其内部产生的抵抗外力的抗力,叫内力。材料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应力。当应力分布均匀时,或者应力虽不均匀分布,但为例计算简便时: σ=P/F 式中:σ——平均应力,Mpa ; F ——材料的截面积, 图2 纵轧示意图 图3 斜轧简图 1—轧辊;2—坯料;3—毛管;4—顶头;5—顶杆

管理学原理带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B)。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B)职能。 A.组织 B.协调 C.控制 3.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C),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三.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2、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 2.政治环境 3.科学技术环境 4.经济环境 5.文化教育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C )。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A)。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4、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B),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5、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6、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C )。 A.科研部门 B.学校 C.军队

轧制变形与工艺基础分析

第一节轧制变形基本原理 1、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 1.1 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 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因素,有金属本身内部因素和加热等外部条件。 1)钢中存在碳及其他合金元素,使钢的高温组织,除有奥氏体外,还有其他过剩相。这些过剩相降低钢的塑性。钢中的杂质也是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内在因素,钢中的硫能使钢产生热脆。 2)影响热轧时塑性变形的外部条件有加热介质和加热工艺,对碳钢而言,当变形条件相同时,变形金属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结构不同,温度对塑性的影响也不同,如图1-2-1。图中I、II、III、IV表示塑性降低区域(凹谷);1、2、3表示塑性增高区域(凸峰)。I区中钢的塑性很低;II区(200-400℃)——“蓝脆”区中,钢的强度高而塑性低;III区(850-950℃)——相变温度区又称“热脆”区,钢通常一个相塑性好,另一个相塑性较差;IV区接近于钢的熔化温度,钢在该区加热时易发生过热或过烧,这时钢塑性最低。所以,碳素钢热加工时的最有利的温度范围是 1000-1250℃。对合金钢而言,加 热介质尤为重要。镍含量达2-3% 以上的合金钢,在含硫气氛中加热 时,硫会扩散到金属中,并在晶界 上形成低熔点的Ni3S2化合物,因 而降低了金属的塑性。含铜超过 0.6%的钢,有时甚至是含铜 0.2-0.3%的钢,如在强氧化气氛中 图1-2-1 碳素钢塑性曲线 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时,由于选择 性氧化的结果,在钢的表面氧化铁皮下会富集一薄层熔点低于1100℃的富铜合金,这层合金在1100℃时熔化并侵蚀钢的表面层,使钢在热轧加工时开裂。 3)热轧温度选择不合适,也会给金属带来不良的影响。当终轧温度过高时,往往会造成金属的晶粒粗大;若终轧温度过低时,又会造成晶粒沿加工方向伸长的组织,并有一定的加工硬化。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属的性能都会变坏。所以,合理控制金属的热轧温度范围,对获得所需要的金属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金属的弹性变形 金属晶格在受力时发生歪扭或拉长,当外力未超过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时,去掉外力之后晶格便会由变形的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未超过金属本身弹性极限的变形叫金属的弹性变形。多晶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各个晶粒的受力状态是不均匀的。 2、轧制过程

控制图的原理

控制图的原理 一、定义: 控制图: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以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也称休哈特控制图) 二、控制图的形成 μ:平均值,表分布中心σ:标准差,表分散程度

三、控制图的基本结构 1、以随时间推移而变动着的样品号为横坐标,以质量特性值或其统计量为纵坐标; 2、三条具有统计意义的控制线:上控制线UCL 、中心线CL 、下控制线LCL ; 3、一条质量特性值或其统计量的波动曲线。 四、控制图原理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点出界就判异” 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发生,若发生即判异常。控制图就是统计假设检验的图上作业法。 第二种解释:“抓异因,弃偶因” 控制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 休哈特控制图的实质就是区分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的。 五、常规控制图分类 UCL CL LCL 样本统计量数值x 12

六、按用途分类 1、分析用控制图——用于质量和过程分析,研究工序或设备状态;或者确定某一“未知的”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2、控制用控制图——用于实际的生产质量控制,可及时的发现生产异常情况;或者确定某一“已知的”工序是 否处于控制状态。 七、控制图的应用 八、X-R控制图的绘制 1、确定控制对象(统计量) 一般应选择技术上最重要的、能以数字表示的、容易测定并对过程易采取措施的、大家理解并同意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控制。 2、选择控制图 控制图 缺陷数控制图 控制图 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泊松分布 计点型 控制图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控制图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二项分布 计件型 计数型 控制图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控制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控制图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控制图 均值-极差控制图 正态分布 计量型 简记 控制图 分布 数据类型 R X -S X -R X -~S R X -p np u c

隧道坍塌事故常见原因

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奥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当前已被我国作为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方法.虽然锚喷支护的应用为隧道大面积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隧道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了,然而已施工锚喷支护的隧道发生塌方的事故仍经常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考虑不周,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所造成: 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1.1 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 现阶段隧道的开挖都以新奥法理论为指导,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存在未能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的现象. 所谓新奥法1,其基本要点是: (1)开挖作业宜采用对围岩扰动较少的控制爆破技术和较少的开挖步骤,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稳定; (2)隧道的开挖应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护作用; (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4)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5)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使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 (6)尽量使隧道断面周边轮廓圆顺,避免棱角突变处应力集中; (7)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观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修正不合理的设计和进行日常施工管理[1]. 分析隧道塌方也即分析已支护围岩受破坏的原因,就必须理解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理,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为: (1)隧道围岩形成塑性滑移楔体,造成支护结构的剪力破坏; (2)支护结构与围岩粘结紧密,两者共同工作,形成无弯矩结构; (3)由锚杆,钢支撑,喷砼等所提供的支护抗力,应与塑性滑移楔体的滑移力相平衡[2]. 从(2)可知,锚喷支护结构要成为无弯矩结构,其前提是支护结构与围岩二者共同工作,二者须粘结紧密,而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超挖严重而进行回填,这样支护结构就不能有效地与围岩粘结紧密或因为围岩表面光滑喷砼也无法有效与围岩粘结紧密,由于上述原因,锚喷支护结构违背设计原则,存在塌方隐患;从(3)可知围岩在施工锚喷支护后不断收敛而最终趋于稳定的前提是支护抗力大于或等于滑移力.如果设计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或由于施工方法不当造成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皆可导致塌方。 .2 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当开挖距离小于D(D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且在这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自适应控制 严格地说,实际过程中的控制对象自身及能所处的环境都是十分复杂的,其参数会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如,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参数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原因),化学反应速度随催化剂活性的衰减而变慢(内部原因),等等。如果实际控制对象客观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那么,前面所述的一些基于确定性模型参数来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所谓自适应控制是对于系统无法预知的变化,能自动地不断使系统保持所希望的状态。因此,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应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测取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地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过程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作出控制决策去修正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种意义下,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更优。目前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可分为两大类: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和自校正控制(Self-Turning)。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1.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图10.1所示: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它由两个环路组成,由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内环,这一部分称之为可调系统,由参考模型和自适应机构组成外环。实际上,该系统是在常规的反馈控制回路上再附加一个参考模型和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节回路而形成。

在该系统中,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相当于给定一个动态性能指标,(通常,参考模型是一个响应比较好的模型),目标信号同时加在可调系统与参考模型上,通过比较受控对象与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来得到两者之间的误差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适应律)来修正控制器的参数(参数自适应)或产生一个辅助输入信号(信号综合自适应),从而使受控制对象的输出尽可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 在这个系统,当受控制对象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受控对象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间误差的增大。于是,系统的自适应机构再次发生作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受控对象的输出再一次趋近于参考模型的输出(即与理想的希望输出相一致)。这就是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决定和综合自适应律,有两类方法,一类为参数最优化方法,即利用优化方法寻找一组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使与系统有关的某个评价目标,如:J=? t o e 2(t)dt ,达到最小。另一类方法是基于稳 定性理论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保证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过程是稳定的。如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基于Popov 超稳定理论的方法。 系统设计举例 以下通过一个设计举例说明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例10.1设一受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W a (s)=) 1(+s s k ,其中K 可变,要求 用一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使系统得到较好的输出。 解:对于该系统,我们选其控制器为PID 控制器,而PID 控制器的参数由自适应机构来调节,参考模型选性能综合指标良好的一个二阶系统: W m (d)= 1 414.11 2 ++s s 自适应津决定的评价函数取 minJ =?t e 2 (t)dt ,e(t)为参考模型输出与对象输出的误差。 由于评价函数不能写成PID 参数的解析函数形式,因此选用单纯形法做为寻优方法。(参见有关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在上述分析及考虑下,可将系统表示具体结构表示如下图10.2所示。

管理学原理选择题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的学者是(C ) A. 赫伯特?A?西蒙 B. 托尼?布洛克特 C. 弗里蒙特?E?卡斯特 D. 小詹姆斯?H?唐纳利 2.管理的主体是(D ) A. 工作 B. 组织 C. 被管理者 D. 管理者 3.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不包括(D ) A. 管理一个组织 B. 管理管理者 C. 管理工作和员工 D. 管理设备和技术 4.从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B ) A. 决策 B. 处理好人际关系 C. 组织 D. 控制5.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A ) A.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B.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决策、控制 C.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沟通、领导 D.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决策 6.管理是一门艺术,这里强调管理的(D ) A. 复杂性 B. 多科性 C. 一般性 D. 实践性 7.“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这句话体现了管理的(D ) A. 技术属性 B. 人文属性 C. 自然属性 D. 社会属性 8.管理是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属性,是指管理的(B ) A. 民主性 B. 必要性 C. 科学性 D. 目的性 9.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这说明管理

学具有(C ) A. 一般性 B. 多科性 C. 历史性 D. 实践性 10.“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 ‘1+1>2’的效果”指的是系统的(C ) A. 控制性 B. 目的性 C. 整体性 D. 开放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E ) A.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 三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C. 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 D. 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E. 一致认可的目标 2.管理学的特点有(BCDE ) A. 边缘性 B. 一般性 C. 多科性 D. 历史性 E. 实践性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ABC )A. 唯物辩证法 B. 系统方法 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 比较分析法 E. 数学模型 4.系统的观点有(ABCDE ) A. 整体观点 B. 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C. 信息反馈观点 D. 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E. 模糊分界的观点 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有(ABCDE ) A. 明确的分工 B. 职业管理人员 C.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D. 遵守规则和纪律 E. 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六西格玛方法属于(C ) A. 科学管理理论 B. 战略管理理论 C. 学习型组织理论 D.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 )

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事故类型:地面沉陷导致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 本工程施工发生的坍塌事故,主要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坍塌事故。 2、事故原因分析: (1)、发生地面沉陷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流失,掌子面使稳。(水指地层水、地表水、各种市政水管漏水)。 (2)、因施工方法不当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沉降变形。 (3)、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未按工程设计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造成。 3、危害程度: 地面沉陷事故造成地表建筑物坍塌倾斜,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正常生活,社会影响极大。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紧急处置,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关爱

生命高于一切,确保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重大事故,能够迅速、快捷、有效启动应急预案。 (三)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总预案中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在总预案的基础上设置地面建筑物沉降事故应急组织机构,下设应技术支持组、急物资设备组、保卫组和突击队,各职责和总预案中的职责相同。 (四)应急处置 1、响应级别 同总预案一致分为三级 一级——预警,最低应急级别,地面沉陷轻微,地表建筑物基本不受影响,由现场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经工区总工程师批准,由施工作业班组实施。 二级——现场应急,地表发生小面积(工区界限内)沉陷,地表建筑物有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倾斜。启动预案,由技术支持组提出处理方案,应急指挥部批准实施。如果不能或

不能立即控制事故,需要及时联系外部援助(如消防、医疗单位的援助)。 三级——全体应急,这是最严重的紧急情况,表明地表沉陷事故已扩散到工区外。地面建筑物已发生倾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部人员根据具体分工进入抢险应急工作状态。 2、响应程序 在施工过程中,如根据监测数据反映建筑物沉降值过大,超过允许范围或者建筑物内部出现裂缝等异常情况,则测量监测组必须立即将监测数据和建筑物调查情况反映项目经理和总工。同时由总工程师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确定危险等级,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方案,控制沉降,同时由应急测量监测组提高监测频率。 3、处置措施 ⑴建筑物变形超过警戒值但建筑物结构未发生异常情况 ①立即由总工分析原因,造成沉降原因是注浆不饱满还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案例1 1 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 事故分析 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3 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案例2 1 工程概况 某渔委商住楼为322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大楼,一层地下室,总面积23150平方米。基坑最深出(电梯井)-6.35M

该大楼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干道凤凰路与乐园路交叉口,西北两面临街,南面与市粮食局5层办公楼相距3~4M,东面为渔民住宅,距离大海200M。 地质情况大致为:地表下第一层为填土,厚2M;第而层为海砂沉积层,厚7M;第三层为密实中粗砂,厚10M;第四层为黏土,厚6M;-25以下为起伏岩层。地下水与海水相通,水位为-2.0M,砂层渗透系数为K=~51.3m/d。 2 基坑设计与施工 基坑采用直径480MM的振动灌注桩支护,桩长9M,桩距800MM,当支护桩施工至粮食局办公楼附近时,大楼的伸缩缝扩大,外装修马赛克局部被振落,因此在粮食局办公楼前作5排直径为500MM的深层搅拌桩兼作基坑支护体与止水帷幕,其余区段在震动灌注桩外侧作3排深层搅拌桩*(桩长11~13M,相互搭接50~100MM),以形成止水帷幕。基坑的支护桩和止水桩施工完毕后,开始机械开挖,当局部挖至-4M时,基坑内涌水涌砂,坑外土体下陷,危及附近建筑物及城市干道的安全,无法继续施工,只好回填基坑,等待处理。 3 事故分析 止水桩施工质量差是造成基坑涌水涌砂的主要原因。基坑开挖后发现,深层搅拌止水桩垂直度偏差过大,一些桩根本没有相互搭接,桩间形成缝隙、甚至为空洞。坑内降水时,地下水在坑内外压差作用下,穿透层层桩间空隙进入基坑,造成基坑外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威胁临近的建筑物和道路。另外,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仅50MM,在桩长13M的范围内,很难保证相临的完全咬合。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量过小,施工设备的垂直度掌握不好,致使相临体不能完全弥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防水体,所以即使基坑周边作了多排(3~5排)搅拌,也没有解决好止水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事故处理 采用压力注浆堵塞桩间较小的缝隙,用棉絮包海带堵塞桩间小洞。用砂白为堰堵砂,导管引水,局部用灌注混凝土的方法堵塞桩间大洞。 在搅拌桩和灌注桩桩顶做一到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加支护结构整体性。 在基坑外围挖宽0.8M、深2.0M的渗水槽至海砂层,槽内填碎石,在基坑降水的同时,向渗水槽回灌,控制基坑外围地下水位。

第一章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塑性变形的物体体积保持不变,其表达式可写成ε1+ε2+ε3=0。 2.冷冲压生产常用的材料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 3.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如果外力取消后,物体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4.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有金属的组织、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变形的应力与应变状态、金属的尺寸因素。 5.在冲压工艺中,有时也采用加热冲压成形方法,加热的目的是提高塑性,降低变形抗力。 6.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包括成形极限和成形质量两部分内容。 7.压应力的数目及数值愈大,拉应力数目及数值愈小,金属的塑性愈好。 8.在同号主应力图下引起的变形,所需的变形抗力之值较大,而在异号主应力图下引起的变形,所需的变形抗力之 值就比较小。 9.在材料的应力状态中,压应力的成分愈多,拉应力的成分愈少,愈有利于材料塑性的发挥。 10.一般常用的金属材料在冷塑性变形时,随变形程度的增加,所有强度指标均增加,硬度也增加,塑性指标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11.用间接试验方法得到的板料冲压性能指标有总伸长率、均匀伸长率、屈强比、硬化指数、板厚方向性系数γ和板 平面方向性系数△γ。 12.在筒形件拉深中如果材料的板平面方向性系数△γ越大,则凸耳的高度越大。 13.硬化指数n值大,硬化效应就大,这对于伸长类变形来说就是有利的。 14.当作用于坯料变形区的拉应力的绝对值最大时,在这个方向上的变形一定是伸长变形,故称这种变形为伸长类变 形。 15.当作用于坯料变形区的压应力的绝对值最大时,在这个方向上的变形一定是压缩变形,故称这种变形为压缩类变 形。 16.材料对各种冲压加工方法的适应能力称为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

控制图的原理

控制图的原理 一.控制图的原理-波动分布 控制图观点认为: (1)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由于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当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 (2)当过程中存在系统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 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因而,它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控制图的原理-统计 受控状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此时,对产品的质量是有把握的。控制图即是用来监测生产过程状态的一种有效工具。 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令W为度量某个质量特性的统计样本。假定W的均值为μ,而W 的标准差为σ。于是,中心线、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分别为 UCL=μ+Kσ CL=μ LCL=μ-Kσ 式中,K为中心线与控制界限之间的标准差倍数,Kσ表示间隔宽度。 正常情况下点子分布是正态的,落在控制界限之内的概率远大于落在控制界限之外的概率。反之,若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外,可能是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也可能是过程异常发生,相对来讲,后者发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宁可以为后者情况发生,这正是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 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内是否一定处于稳态?点子落在控制界线之外是否一定出现异常?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更为科学的判断应根据概率统计方法对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计处出状态的概率值之后再进行过程状态判断。 三.控制图的原理-分类1 各控制图用途:

均值-极差控制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次图与上图类似,极差计算简便,故R图得到广泛应用,但当样本大小或0>10或12时,应用极差估计总体标准差的效率减低,最好应用S图代替R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由于中位数的计算比均值简单,所以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测定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管理的场合。 均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多用于下列场合,(1)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的场合;(2)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3)如化工等过程,样品均匀,多抽样也无太大意义的场合。由于它不像前三种控制图那样能取得较多的信息,所以它判断过程变化的灵敏度也要差一些。 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等计数值质量指标的场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根据多种检查项目总起来确定不合格品率的场合,当控制图显示异常后难于找出异常的原因。因此,使用P图时应选择重要的检查项目作为判断不合格品的依据。 (1)连续25个点都在控制限内(显著性水平为:0.0654)。 (2)连续35个点至多一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41)。 (3)连续100个点至多两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26)。 Pn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设n为样本大小,P为不合格品率,则Pn为不合格品个数。由于计算不合格品率需要进行除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样本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用此图比较方便。 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的长度、一定的面积或任何一定的单位中所出现的缺陷数目。例如,铸件上的砂眼数,机器设备的故障数等等。 U控制图:当样品的大小变化时应换算成每单位的缺陷数并用U控制图。 通用控制图: 四.控制图的原理-判稳准则 (1)连续25个点都在控制限内(显著性水平为:0.0654)。 (2)连续35个点至多一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41)。 (3)连续100个点至多两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26)。 五.控制图的原理-计量型稳定 六.控制图的原理-计数型不稳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