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情感之古今特征

中国人情感之古今特征

中国人情感之古今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试图分析出中国人“五伦”关系的情感及情感生活的特征,并简要指出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情感;五伦;古今变化;特征;

1.引言:

情感,对于人来说,自然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很难想象和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人相处会是怎样一幅可怕的场景。就我粗浅地看来,情感,人的情感,无外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神体验、感情与态度。比如说,人对他人怀有情感(如父母、爱人、师长、朋友乃至陌生人),对集体怀有情感(如班级、学校、单位),对家乡、祖国怀有情感,对大自然怀有情感,当然,对自己的人生也怀有复杂的情感。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看重情感,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地方,中国人重人情,劝人时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说;判案时有“合情、合理、合法”之说,由此可见“合情”比“合法”更加重要,因此也常说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

易中天先生在自己著作的《闲话中国人》中提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因而中国人更热衷于研究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更善于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2.中国人的情感特征与古今变化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人与人之间情感:

古代有“五伦”的说法,代表五个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1)君臣关系是封建时代特定的关系,效忠皇帝即意味着效忠国家,因为君权神授,不可置疑,臣子需竭力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不得谋反,发展到明朝后期,有的大臣用死谏的方式来让皇帝责罚进而获得忠臣的评价,不可不说是这一关系的扭曲发展如今这样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其核心内容部分地转为服从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

(2)对父母的感情:

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古今皆如此,孝道在中国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忤逆孝道在别人眼中简直禽兽不如,在古代,父亲在家中有至高的权威,君臣的关系也拿父子的关系做比,认为孝子才有可能是忠臣。古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三字经有“养不教,父之过”,但下面要紧接着又一句“教不严,师之惰”。可见,所谓“父教”,只不过是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做父亲的有责任把他送进学堂或为他请一位塾师。其他的事,他可就管不着了。最多,也不过要求他在道德方面,起一种“言传身教”的表率楷模作用罢了。[1]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教,一直是做母亲的责任。到了现代社会,由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孝道”已经不再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父母也尽量尊重子女的选择自由,“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因为交通的便利也变得不那么有必要,当然,养儿防老似乎仍然有其价值所在,盖因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3)男女间的情感:

在古代中国社会,婚姻大多不由自己做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中国人往往“先结婚后恋爱”,事实上也说不上是恋爱,因为婚姻的要义是“合两姓之好”,也就是说是两个家族的大事,有着“结缘”与“继统”两大功利目的,至于男女双方是否满意,并不很重要,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2],“男皆有室,女皆有家”,对不起,那就不必再谈爱情了,男的都有了老婆,女的都有了老公,那还谈爱情干什么?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呗!爱情并不能当饭吃,结婚是为了过日子,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要操心,样样要落实,哪里浪漫得起来?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解放妇女的运动蓬勃兴起,新中国以“一夫一妻制”作为基本的婚姻制度。男女平等成为了可能,这里不谈建国三十年男女关系受到政治高压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男女自由恋爱真正成为现实,在这里,引用朦胧诗派女诗人舒婷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笔者认为,这首诗不妨看作现代爱情的宣言诗,诗中表达出现代女性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开篇用四组排比句,表达了现代女性不愿做男性情感与生活附庸的自尊态度,接着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出现代女性觉醒的独立意识,人格独立却相互依恋支持,共度一生。

然而,中国人刚从糟糕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又面对着新的奴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又陷入了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中。近来,非诚勿扰的女嘉宾马诺的一句话——“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是这一现象的一个注脚。“高帅富”、“白富美”、“屌丝”这些词汇的流行,形象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情感状况的一个剖面,仅看“高帅富”、“白富美”这两个词,共同的期望不过一个“富”字,也就是说,不但女方希望男方富有,男方也希望着女方“富有”,在这里,我们已经看不到男女双方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期待,笔者当然要指出,并非所有的青年男女都以此为标准,只是这些词很容易作为大家的口头语流行起来,然而,正是流行起来,会造成一种集体的潜意识,进而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与操纵着当代人的情感选择。事实上,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寻找“高帅富”、“白富美”作为配偶也很正常,无可厚非,但对于其他方面的选择性忽略,以凸出这方面的要求,就暴露出赤裸裸的物欲诉求,不知道这是现代人更加真诚不虚美的表现,还是“赤裸裸地拜金、爱慕虚荣、崇拜动物性的价值观,干脆扯掉了所有的遮羞布”(王佩微博语)。笔者想指出,出现这样的社会风潮,与经济发展的迅猛发展与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不能完全归咎于道德滑坡,这是社会转型所要经历的阵痛,我们要看到,就“房价高”这一个问题,就会在宏观上左右青年人的情感选择,正是“地产商绑架了丈母娘,女青年绑架了男青年”,广告商宣传“娶妻要有房”,偏偏中国自古就有“居者有其屋”的深厚传统,这么看来,青年们其实是被“传统”和“资本”的双重绑架。

(4)对兄弟与朋友的情感

古代人对兄弟相当有感情,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说法,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有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苏轼有词“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可见兄弟间的情感有多重要,更有甚者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我们已经很难体验到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我们还有朋友。

朋友极其重要,古今皆如此,在古代,朋友是唯一的人可以自己选择对象的人伦关系,人有选择朋友的自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有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有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不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古代中国人还有结拜的传统,“桃园三结义”开篇《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更以兄弟相称,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一家。现代社会因为极少有兄弟姐妹,朋友更显得重要,并与恋人同作为一个人同龄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

3. 小结:

本文以中国人“五伦”关系为分析对象,指出“君臣”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而业已消亡,对君主的忠诚转为更为理性的、建立在现代社会、国家理论之上的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情感;“兄弟”关系也因计划生育的政策而不为许多人所拥有,本文花了很大笔墨分析了中国人男女情感的特征,因为这一情感关系的因社会制度的变迁变化最大也最值得分析。统而言之,古代“五伦”关系的确立,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而做出的社会规范,人的自然情感受到扭曲和压抑,只有“朋友”这一关系得到了比较健康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又难免收到金钱关系的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冷漠,社交的网络化让“共同在场”的可能性减小,人更有可能产生孤独感与虚无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M].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外国人总结中国人特征

老外总结中国人的60个特征 1.熟人见面打招呼时不问好,而是问“吃了吗?” 2.喜欢吃鸡脚。 3.吃鱼时会吸鱼头和鱼鳍。 4.车子后视镜上会吊中国摆设。 5.喜欢唱卡拉OK。 6.房子铺的是瓷砖。 7.厨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脂。 8.炉子上面有铝箔。 9.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10.从没吻过你父母。 11.从没抱过你父母。 12.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戴眼镜了。

13.睡醒后头发会竖起来。 14.会为一些不可质疑的事情辩论。 15.喜欢用折价券。 16.为了最便宜的汽油费不惜开着车子到处找。 17.每天总是到了晚上才洗澡。 18.旅店房间里的非免费食品都绝不吃。 19.如果是男人,那么身上的体毛比大多数女人少。 20.别人为他倒茶时,他表示感谢的方式是用手指敲一下桌子。 21.表示感叹时经常说“哎(第二声)呀(第四声)”和“哇(第四声 22.开车或坐在副驾驶座乘车时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系安全带让他感觉不舒服和麻烦。 23.喜欢拉斯维加斯、老虎机和二十一点。 24.厨房桌子上总是有一条湿呼呼的抹布。

25.就餐时习惯把骨头和其他杂碎吐在桌子上。 26.电冰箱时常会存着很久以前放进去的食物。 27. 厨房里有洗碗机,但从来没用过它。 28. 把洗碗机当碗橱。 29.特别喜欢用热水瓶,而且每个热水瓶里面永远装满热水。 30.虽然有餐厅,但却总是喜欢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当着众人剔牙,并且用手遮着嘴。 32.坐在书桌旁时,经常会下意识地转动手中的铅笔或圆珠笔。 33.冰箱里时常存有三口剩饭、一只鸡翅或数块乳腐。 34.喜欢把果酱瓶、雀巢咖啡瓶当水杯用。 35.有收集旅馆免费洗发水瓶子和牙刷、小木梳的嗜好。 36.即使外出十五分钟也会带上零食:话梅、橄榄、干芒果或烤鱿鱼等。

内向,感觉,情感,判断性格特点分析

内向,感觉,情感,判断性格特点分析 性格特点: 这一类型的人忠诚、投入、慈悲,而且对他人的情感有敏锐的感觉。他们尽职,有责任感而且喜欢帮助人。 这一类型的人是现实的,他们喜欢安静而不摆架子的人。他们喜欢大量地吸收并运用事实。由于拥有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他们有耐心完成整个事情。这一类型的人愿意把事情清楚而明确地安排好。 由于有很强的工作原则,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对某一件事有帮忙,他们会承担其中的责任。他们在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这一类型的人比较保守,有传统观念。他们在做决定时能运用客观的判断和自己杰出的洞察力。 这一类型的人安静而且谦逊,他们认真严肃,工作努力。他们很有绅士风度,有同情心,机智而且支持朋友和同事。他们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他们在交谈时很热情,善待需要帮助的人。这一类型的人不愿意将个人情感表现出来,但实际上他们对大多数情况或事件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反应。他们对朋友忠实友好,有奉献精神,而且愿意完成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可能存在的盲点: 由于这一类型的人生活得过于现实,他们很难全面地观察问题,也很难预见情况的可能性,尤其是他们不熟悉的情况。他们需要往前看,而且设想一下如果换个方法做,事情能变成什么样。 这一类型的人会为了自己及他们所负责的人,将自己埋没于日常

的、枯燥乏味、没完没了的工作之中。他们做每一件事都会小心翼翼从头做到尾,这使他们很容易劳累过度。他们需要将心中埋藏许久的愤怒发泄出来,他们也需要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需求和理想。 这一类型的人经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技术性的工作。他们总是过度地计划,因此他们需要制定一些策略来调整自己专注的焦点。这一类型的人需要给自己安排必要的娱乐和放松。 这一类型的职业的诠释是“我以名誉担保,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这一类型人,你适合的职业应有如下特性: 1.能让我充分发挥记忆事实和分析细节的能力。 2.能让我致力于有形的、现实的项目任务,并以此为别人提供帮助和服务;通常需要对细节问题非常关注,对精确性的要求也非常高。 3.使我通过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同情与对工作的热忱;同时我做出的贡献也受到重视和赞赏。 4.工作在一个传统、稳定、有序和制度化的环境中,并且能为别人提供使用价值非常高的服务。 5.要求我遵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运用现实的判断力,并且有条不紊地坚持到底。 6.每次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项目任务或一个人身上,并且做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能够带来可观的结果。 7.能让我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这样我就能连续地集中注

十二种中国人行为特征及其在中国经商中的运用

十二种中国人行为特征及其在中国经商中的运用 唐锐涛智威汤逊大中华区CEO 中国人的世界观可以直接描述为十二种明显的行为特征,我将其称作“中国密码”。从极端固执保守到极端进步向前。这十二种行为特征就像一阶阶音符,适用于每个中国人,针对不同的个人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它们是: 1.礼仪性观察:在我们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很多时候是非常迷信的,他们的礼节仪式是非理性的。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那么相信幸运数字、护身符和风水?对于汉族人,这些东西有着完美逻辑,甚至延续成了自然秩序。最早的儒家思想讲究的就是“礼”或“礼节”,先知的裨益规定了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的自然秩序。无论发展到多么现代的社会,中国人仍然本能地遵守春节的习俗,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新年里不能倒垃圾,不能洗头。清明也是要遵守的,否则会触怒地下的列祖列宗。即使中国人用着美国运通的信用卡,但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如新工作、结婚、生育和丧事的时候还是不忘自己的习俗。 2.人格解体:为什么中国人在插队的时候毫无一点羞愧之心,在拥挤的观众席上肆无忌惮地打嗝,在路上行人纷纷之际还在高楼大厦的墙脚边随便解手?为什么中国人的公寓、住宅相似的程度如此之大?这个国家的最大特点就是认为陌生人就是危险的。这是一个职责缺失的机制,结果造成了机遇的缺失。 3.等级管辖:坚持长期的等级秩序是首要任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自觉服从的最基础原则。等级无处不在,在家庭中,父亲总是

知道最多的;在学校里,老师不能容忍任何的质疑……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因为等级而禁锢起来,从某种角度上说,等级反而使他们更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安全的进步模式。等级清晰是前冲力的起步线。进步规则是非常透明化的,从出生开始就要循循善诱的。成功的旅程是阶梯式的,只有掌握了传统规律,才可以获得进步。 4.渴望自我保护:等级社会在某些方面是安全的。他们保证了秩序,减少了猜测,保持交流的顺畅。如果处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中国人也不会忘记保护自己,警惕身边可能有的危险。没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所以中国会有对禽流感、SARS以及其他病毒的义无反顾的战役)。每个人对不熟悉的人总是心存怀疑(所以中国人在飞机上很少开始交谈)。当新一代开始乐观起来的时候,还是没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中国人的存款比美国人多,最理性的工程师也会半年跑一次算命师那里,比看牙医频繁得多)。 5.信任助长:信任的增长无疑是社会交往的一个核心因素。礼物并不是贿赂,它们是提高信任度的东西。中国人不喜欢酒精,但他们喜欢拼酒,因为通过分享“真正的感情”,他们获得了信任的润滑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在片中的表演尽显对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t)的真情实意。中国人可以察觉到任何值得信任的蛛丝马迹;当中国人感觉安全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旅程。 6.务实的弹性:当海岸线渐渐清晰的时候,中国人的务实就表现出来了。他们的弹性可以是出于畏惧,或出于不安。在一个“雄心管辖”的社会,聪明才智是最重要的个人特质。每个人设法遵守

情感特征提取及分析

语音信号中情感特征的分析和识别 本文Tag标签: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性的不断增强,人机的交互能力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何实现计算机的拟人化,使其能感知周围的环境、气氛,对象的态度、情感等内容,自适应地为对话对象提供最舒适的对话环境,尽量消除操作者和机器之间的障碍,已经成为下一代计算机发展的目标。斯坦福大学的Reeves和Nass的通过研究发现[1],在人机交互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人和人交流中的是一致的,最关键的都是“情感智能”的能力。因此计算机要能够更加主动的适应操作者的需要,首先必须能够识别操作者的情感,而后再根据情感的判断来调整对话的方式。对于情感识别研究包括多个方面,如情感特征分析、肢体情感识别、面部情感识别和语音情感识别。各国在这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美国的MIT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研究小组(Affective Computing Research Group)就在专门研究机器如何通过对外界信号的采样,如人体的生理信号(血压,脉搏,皮肤电阻等)、面部快照、语音信号来识别人的各种情感,并让机器对这些情感作出适当的反应[2]。目前,关于情感信息处理的研究正处在不断的深入之中,而其中语音的情感识别因为涉及到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的语音情感分析处理都有较多的研究,而汉语语音的情感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日常通过听觉获得的语音信息是一种模式信息,这种模式信息包含符号信息和非符号信息。传统的语音信号处理把模式的变动和差异作为噪声通过规则化处理予以去除,然而这种非符号信息是人们感知模式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同样的一句话,由于说话人表现的情感不同,在听者的感知上就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情感信息处理的目的之一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被去掉的有用信息的复权。实际上,人们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是今后信息处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所以包含在语音信号中的情感信息的计算机处理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分析和处理语音信号中的情感特征,判断和模拟说话人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2.情感分类和情感特征分析 2.1情感的分类 要研究语音信号的情感,首先需要根据某些特性标准对情感做一个有效合理的分类,然后在不同类别的基础上研究特征参数的性质。经过Plutchik等人的多年研究[3],通过在激活评价空间上对情感进行分析,认为情感分布在一个圆形的结构上,结构的中心是自然原点。对于自然原点,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各种情感因素的状态,但是由于这些情感因素在该点的强度太弱而得不到体现。通过向周围不同方向的扩展,表现为不同的情感。情感点同自然原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情感的强度。由于各种情感在自然原点的周围排成了一个圆形,所以这种对情感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情感轮(Emotion wheel)”。对于任何一个情感语句,可以根据其情感强度和情感方向来在情感轮所组成的二维平面中用唯一的一个情感矢量来表示。其中情感强度表现为这个情感矢量的幅度值,而情感方向则表现为该情感矢量的角度。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 中国人的饮食多而杂,外国人总以为我们什么都吃,那么我们中国人的饮食特点是什么呢? 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儒家思想下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一:灵活无比。我国人民在任何事物面前,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可以把小事化大,亦可把大事化小。同一件事或人,刚才还是反面典型,如今又成了风光无限的横空出世的大英雄。这个大字是不能丢的。反之亦然。总之一切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实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二:统一形式。在中国,一个群体,往往思想、行动都是一致的。无任何反对的声音,有的话,此人必遭免顶之灾。除非他是个聪明人,闭嘴不言。当然,私下是可以议论的。这就好比庙里的善男信女,那些对伸向虔诚磕头的人,有信徒,也有根本不信的,可能是靠他吃饭,也可能使形势所逼。为求自保。 三:集团圈子。这个世界到处都有,不是我国独创。中国特色是:圈子内的人连杀了人都会受到保护,杀得有道理。而圈子外的则冷眼先看,没有反应。倘若是对手,济世救人于水火也是别有用心。 四;假大空。中国人做事,十分注重形势和宣传。盖此法有放大和缩小的功能,可化腐朽为神奇。大跃进、大鸣、大放大字报。决非毛泽东一人之功。 五:望风而动。在中国做事,造势很重要,人气很重要,唯有本质不是很重要。认识到这点,才能成功。 六:投机的人多,而投资的人少。无论处人或者做事,都是如此。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搞科学,则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容易些。 七;成王败寇。我国的马屁精众多,高帽满天飞。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溜沟子实属无奈,值得同情。另外走路小心一点,跌倒了爬起来是英雄,爬不起来就惨了。 八:集体智慧,消磨个性。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你信吗?我不信。共产党的革命是靠大家,决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毛泽东的思想是他个人的创造。不尊重知识产权,不尊重人才,科学是不会进步的。 九:太平景象,和谐气氛。这当然是好事。但我们有些人为此不准许讲问题,不许说缺陷,不许说矛盾,只准说好,不准说不好。这种太平是虚弱的,他也因为问题的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为以后留下祸害。是大起大落的原由。 十:神秘文化。就是装神弄鬼,把假冒伪劣产品说成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把学术骗子叫做科学家。不懂装懂,糊弄百姓。 十一:阴阳手法,就是打太极。阴奉阳违,阳奉阴违。有利的留下,有害的力争推出去。 十二:麻将成瘾。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举国皆麻。 十三;人情大于天。师生,战友,老乡,同学等。在中国,这是最好的通行证,法律和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 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 修齐治平,仁义忠孝; 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 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老干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儒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第十九章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情感分析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情感分析研究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海量的多媒体内容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图像、视频,用户往往希望通过分享的图像、视频来传递自己的经历或者对待事物的看法。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精神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用户需求,服务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情感分析,是用户行为分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图像情感为研究对象,就如何结合深度学习对图像情感进行准确预测以及如何对情感图像进行准确检索的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分类问题是模式识别中的典型问题,模型的分类性能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特征的选取,二是分类器的选择。本文主要研究图像情感分析中的特征选取问题。 不同于传统的目标分类问题,图像情感分类,是更抽象、更高级的图像理解,因而特征的选取十分具有挑战性。同样,对于检索问题而言,准确的图像特征表达是保证其准确率的核心所在。 本文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归纳起来,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有如下三点:1)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语义特征的图像情感分类方法。 传统的图像情感分类方法,通常主要借鉴低端的用于物体检测、分类的特征描述子,或者是简单的基于美学、心理学的特征,这些特征缺乏对一幅图像的整体感知,导致图像情感分类不够准确。众所周知,物体与场景是一幅图像的核心,与之前提及的特征相比,基于物体或场景的特征是更高级的语义特征,它们对图像内容的把握更为准确。

对于传统的基于语义特征的图像情感分类方法而言,一方面传统的语义特征由人工设计的低端特征构建而来,在语义表征能力上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其将两者割裂开来,单独使用。这两方面的原因,限制了算法的性能表现。 本文提出基于深度语义特征的方法,取得了优异的图像情感分类效果。具体而言,一方面,本文提出并验证了在深度网络的基础上,使用不同语义特征以及同一语义特征的不同抽象层次对图像情感分类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多特征融合算法,通过改进的多特征融合算法,使得算法在传统的多特征融合算法的基础上,取得更为优秀的分类性能表现。 2)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关注度的图像情感分类方法。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无差别地从整个图像上提取特征,即将一整幅图像用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进行表示,而忽略了不同图像区域对最终情感分类的不同贡献。 为了强调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视觉关注度的图像情感分类方法。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粗略地使用图像显著性检测的结果作为不同区域对于情感分类的相对重要性表示,通过对局部特征加权,获取最终的特征表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网络的整体训练,让网络自动判断不同区域对情感分类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获取加权的特征表示。 这两种方法,通过优化特征生成机制,提升了特征的表征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图像情感分类准确率。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不同视觉关注度学习方法对最终学得的视觉关注度模型以及图像情感分类效果的影响。 3)提出了一种用于情感图像检索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对于情感图像检索而言,抽取具有区分力的图像特征表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检索方法,往往直接将已经训练好的用于物体或

情感分析简述

情感分析简述 分类:NLP2012-04-08 12:38 1022人阅读评论(3) 收藏举报情感classification算法测试translationmatrix 情感分析,我研究了也有半年有余了,ACL Anthology上关于情感分析的论文也基本看过了一遍,但是到目前还没有什么成就的。以下是我为一位同学毕业设计写的情感分析方面的综述,引用的论文基本上是ACL 和COLING还有EMNLP上历年关于情感分析的论文,本文应该学术性比较强一点,本文虽不打算发表,但由于将来可能还有用,以及关于学术上的原因,请大家如果要引用请务必标明出处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18760037.html,/s/blog_48f3f8b10100irhl.html)。 概述 情感分析自从2002年由Bo Pang提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程度的研究的,特别是在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性分析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基于在线评论文本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的准确率最高能达到90%以上,但是由于深层情感分析必然涉及到语义的分析,以及文本中情感转移现象的经常出现,所以基于深层语义的情感分析以及篇章级的情感分析进展一直不是很大。情感分析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尚未存在一个标准的情感测试语料库,虽然Bo Pang实验用的电影评论数据集(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18760037.html,/people/pabo/movie-review-data/)以及Theresa Wilson等建立的MPQA(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18760037.html,/mpqa/)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类情感分析数据集,但是并没有公认的标准加以确认。 目前情感分析的研究基本借鉴文本分类等机器学习的方法,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独立的研究方法,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情感分析看出一种特殊的文本分类。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基于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方法,半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目前的研究不是很多,单纯的基于规则的情感分析这两年已很少研究了。既然目前很多情感分析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那么特征选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N元语法等句法特征是使用最多的一类特征,而语义特征(语义计算)和结构特征(树核函数)从文本分类的角度看效果远没有句法特征效果好,所以目前的研究不是很多的。 由于基于监督学习情感分析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而且在真实世界中由于测试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训练集的数量,并且测试集的领域也不像在监督学习中被限制为和训练集一致,也就是说目前情感分析所应用的归纳偏置假设在真实世界中显得太强的,为了和真实世界相一致,基于半监督学习或弱指导学习的情感分析和跨领域的情感分析势必是将来的研究趋势之一。 在情感分析的最初阶段基于语义和基于规则的情感分析曾获得了比较大的重视,但是由于本身实现的复杂性以及文本分类和机器学习方法在情感分析应用上获得的成功,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很少了,但是事实上,语义的相关性和上下文的相关性正是情感分析和文本分类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将基于语义和规则的情感分析与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相结合也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之一。 以下将分别对情感分析的起源,目前基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基于规则和跨领域的情感分析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单的介绍。 起源 虽然之前也有一些相关工作,但目前公认的情感分析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开始于(Pang et al., 2002)基于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方法对电影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倾向性分类和(Turney,2002)基于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对文本情感情感倾向性分类的研究。(Pang et al., 2002)基于文本的N元语法(ngram)和词类(POS)等特征分别使用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最大熵(Maximum Entropy)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将文本情感倾向性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将文本的情感进行二元划分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他们在实验中使用电影评论数据集目前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情感分析的测试集。(Turney ,2002)基于点互信息(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PMI)计算文本中抽取的关键词和种子词(excellent,poor)的相似度来对文本的情感倾向性进行判别(SO-PMI算法)。 在此之后的大部分都是基于(Pang et al., 2002)的研究。而相对来说,(Turney et al.,2002)提出的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虽然在实现上更加简单,但是由于单词之间的情感相似度难以准确的计算和种子词的难以确定,继续在无监督学习方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的,但是利用SO-PMI算法计算文本情感倾向性的思想却被很多研究者所继承了。 监督学习 目前,基于监督学习的情感分析仍然是主流,除了(Li et al.,2009)基于非负矩阵三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Tri-factorization),(Abbasi et al.,2008)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的情感分析之外,使用的最多的监督学习算法是朴素贝叶斯,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机的。而对于算法的改进主要在对文本的预处理阶段。 一个和文本分类不同地方就是情感分析有时需要提取文本的真正表达情感的句子。(Pang et al., 2004)基于文本中的主观句的选择和(Wilson el al.,2009)基于文本中的中性实例(neutral instances)的分析,都是为了能够尽量获得文本中真正表达情感的句子。(Abbasi et al.,2008)提出通过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IG)的方法来选择大量特征集中对于情感分析有益的特征。 而对于特征选择,除了N元语法和词类特征之外,(Wilson el al.,2009)提出混合单词特征,否定词特征,情感修饰特征,情感转移特征等各类句法特征的情感分析,(Abbasi et al.,2008)提出混合句子的句法(N元语法,词类,标点)和结构特征(单词的长度,词类中单词的个数,文本的结构特征等)的情感分析。 除了对于文本的预处理,对于监督学习中情感分析还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的。(Melville et al., 2009)和(Li et al.,2009)提出结合情感词的先验的基于词典的情感倾向性和训练文本中后验的基于上下文的情感情感倾向性共同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性。(Taboada et al.,2009)提出结合文本的题材(描述,评论,背景,解释等)和文本本身的特征共同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性。(Tsutsumi et al.,2007)提出利用多分类器融合技术来对文本情感分类。(Wan, 2008)和(Wan, 2009)提出结合英文中丰富的情感分析资源来提高中文情感分析的效果。 基于规则/无监督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43 次更新时间:2015-06-03 23:10:27 进入专题:中国人的特性● 徐梵澄 社会上之打拱作揖,叩头请安,本来非现代应有之习惯,而是“在昔盛世”的余风。北方人比南方人奴性重,是因为帝都附近,受了传统的压迫的缘故:旗人善于请安,“京派”官气甚浓厚,便是例子。 这过错应远远归到叔孙通身上,他没有出息,无从表现自己,便大草“朝仪”,使汉高祖喜欢,可谓奴才之尤。二十世纪自由平等的时代,奴才应洗心革面了吧,在美国,大总统或高等官吏,其气焰远不及我国一小知县或“老爷”。无非因为他们是文明,民治;而咱们则否。他们在做事,咱们在捣鬼。…… 然而人类精神从来是自由的,无论怎样受着奴才的教制,他本性还是要自由。许多做小官的五情薰灼,想做大官,正因为官小了还受压迫,做大官可以较自由故。从来没有人会受压迫而甘心,被当作一块砖头嵌在墙壁里会甚舒服。然既为砖头矣,逃不出墙壁之范围,便只想怎样压迫同僚,想做顶上那一块,所有的重量都在自己以下了,没有什么更高的压迫,换言之,即更能——自由。 经济制度改观,情形不同了,有金钱便较自由,便是商业社会的发展,无论被人看不起,捱骂,受压迫吧,成了大富翁便可以变为“要人”或“开人”,那时不会受压迫了,可以向压迫者施行报复,可以左右许多事情,好像皇帝。于是人们低首下心,笑骂由他笑骂,为官或为商,皆志在弄钱,好像把住了正脉,变成开金矿者。 社会上“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业的人们,无非这么教育自己,教育子弟,教育旁人。有人说三个普通欧洲人不抵一个犹太人利害,三个犹太人赶不上一个中国人,这话是有理的。中国是传统的受着压迫,当了奴才而又想当主人,一律在苦里挣扎!努力向自己刻苦,狠,啬!也狠,啬,苦毒旁人。 1934.04.12

情感特征

情感特征: 1、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好奇心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作为家长,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的也要对孩子说:“下次告诉你吧!”不能讨厌孩子多烦,朝孩子发脾气,损害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对一年级孩子讲故事,最好讲一点动物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把思想教育安排在故事之中。家长还要和孩子多交谈(每天不少于二十分钟),增加孩子说话机会,丰富词汇(低年级是增加词汇的最佳时期),发展思维。 2、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守纪律的习惯。比如:孩子上课开小差,回家看书学习常走神。家长要给孩子订一个制度、立一点规矩。如:不要一边做作业一边说话、吃东西。家庭里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孩子看书、听收音机时,家长说话要轻点,收录机、电视机的音量也要低一点。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一般利用晚上,时间不要太长,中间要有休息或者小活动一下。节假日,尽量带孩子出去玩玩,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见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活动、行为缺乏目的性。比如:叫他复习功课,他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本后面的插图;一听到其它声响,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家长要经常提醒和督促孩子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思考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使孩子逐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一心两用。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学习时,要认认真真地学。还要给孩子订一个作息时间表,几点钟起床,起床后干什么,几点钟上学,几点钟看书听广播,几点钟睡觉,让你的孩子活动、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 4、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5、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6、感到紧张而受约束。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7、紧张与疲劳感。孩子入学后,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一般处于相当的不安与紧张状态之中。由于身心负担都很重,耗费了很大精力,必然要疲劳,孩子表现出贪睡,用充分睡眠消除疲劳。一年级上学期,很多孩子的体重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同时,有的孩子很容易感冒和患其他疾病,有些孩子放学无心去玩,没精打采,食欲不振,也有的孩子异常兴奋,好闹,夜里难以入睡,说梦话,个别的爱哭。这都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精神与紧张所致。

中国的国民性格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 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 [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 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一战后,斯宾格勒出版名著《西方的没落》,认为近代欧洲是一种“浮士德类型人格”。 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开始得更早些,早在17世纪,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已对那时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③ 1857到1858年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在他的通信集中有不少对中国人格的描述。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旧译为明思溥)发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人格。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引起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特征的反思。梁启超曾写出了若干论文探究中国的国民性,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他断言中国国民性格缺乏独立性,并思考改良之道。鲁迅也探讨那时的中国民族性格,他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手法揭示了那时中国民族性格的弱点。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有不少洞见。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⑤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又一次掀起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但大多从批判的角度,着力说明中国人格 ① Kardiner, A. & Linton, R.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p.237. ②Hajime Nakamura,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India-China-Tibet-Japa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Wiener, Honolulu, Hawaii: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4, pp. 180,181, 234, 235. ③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收藏很多当时来华传教士的通信,那一时期的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在华的经历。法国路易十四鼓励下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书信和报告中也有一些讨论。 ④参见Smith,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1894. ⑤参见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1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