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注射后,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计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映。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婴幼儿可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计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

立即作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得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通过给养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使者则停止该项实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3、注射盘内备有0.1%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立即抢救:

1)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n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可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米5-10mg或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

内注射异丙嗪25-5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六、疾病传播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报告医生,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㈠发生原因 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 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 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 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 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㈠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 与护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对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 部位或留置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3、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 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药物渗漏】 预防: 1、穿刺准确,穿刺后针头要妥善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 位置针或置管。 2、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留置,同时选 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疼痛,输注高渗溶液或化疗药时,加强 输液巡视。 处理: 1、一旦药物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热敷或药物热敷、 局封等。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发热反应】 预防: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药物现冲现配,注意配伍禁忌。 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观察体温变化。 2、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及液体, 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细菌学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对症处理,遵医嘱用药。 【急性肺水肿】 预防: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 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 处理: 1、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 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30%乙 醇,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2. 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 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 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

1.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疼痛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采用横次进针法,进针时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 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 局部组织反应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注射失败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虚脱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 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GAGGAGAGGAFFFFAFAF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GAGGAGAGGAFFFFAFAF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 (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GAGGAGAGGAFFFFAFAF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再将按压的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注射。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

操作并发症试题

海河医院常见护理技术操作相关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 1.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 2.肌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 4.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输血法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吸痰法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导尿管留置法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鼻饲操作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减轻皮内注射引起疼痛的方法() A.心理护理 B.选生理盐水作为溶酶 C.改进注射方法 D.针头选择 2.肌内注射预防神经损伤的方法() A.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B.掌握注射部位解剖关系 C.选择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D.理疗,热敷 3.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A.局部封闭 B.热敷,理疗.外科处理C D. 冷敷 4.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操作技术不熟练A. B.进针角度不当 C.针头刺入深度不适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试题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理论试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50分 1、静脉输液出现发热反应严重时,应立即,对高热病人,应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 2、输液前要求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要检查输液器各连接管是否紧密,有无松脱,主要是预防 并发症,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将患者置位和位。 3、静脉输血时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输血,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生。 二、选择题 1皮内注射法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D )。 A 0.01ml B 0.5ml C 1ml D 0.1ml 2、注射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应采用( A ) A 皮内注射 B 皮下注射 C 肌肉注射 D 深部肌肉注射 3、下列哪项不是皮内注射失败的原因(D) A患者躁动、不合作B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C操作欠熟练D药物刺激性强 4、虚脱发生原因(D) A 心理、生理B药物、物理C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D以上都对 5、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为A A 0.1 %盐酸肾上腺素B盐酸异丙嗪C洛贝林注射液D地塞米松 6、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A) A皮下组织B表皮和真皮之间C皮下脂肪层 D 真皮组织 7、皮下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C)角。 A 5-150 B 20-300 C30-40 ° D 30-450 &皮下注射时进针深度为针梗的( B ) A 1/3-2/3 B 1/2-1/3 C 1/2-2/3 D1/3-1/4。 9、肌肉注射时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C A 3ml B 4ml C 5ml D 10ml 10、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A ) A发热反应B急性肺水肿C静脉炎D空气栓塞 11、发生肺水肿时的应急处理错误的是(C) A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B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 C高浓度给氧,最好用30%—50%酒精湿化后吸入。D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 12、静脉输液时预防血栓栓塞的不正确的措施有:(C ) A 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用消毒液洗手B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C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D使用输液终端滤器。 13、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C)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B过敏反应C溶血反应D循环负荷过重 14、献血者在采血前(D )小时内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A 12 B 24 C 6-8 D 4 15、溶血反应预防(D) A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B严格核对病人和供血者姓名、血袋号和配血报告有无错误。 C 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D以上都对。 16、皮下注射时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A )为宜。 A 2ml B 3ml C 1ml D 0.5ml 17、注射后胰岛素后,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A糖水B饼干C馒头D以上都对 18、注射时发生针体断裂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D) A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B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C迅速用止血钳将折

皮内注射操作流程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流程 【目的】 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部位】 1、皮肤试验:取前臂内侧下段。 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前臂屈侧中、下或腕横纹上6cm ±均可)。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3、局部麻醉:需要麻醉的局部皮下注一皮丘,然后进行局麻。 【核对】 核对医嘱 【评估】 一、评估患者的病历:姓名、性别、年龄、病因、病情(诊断、主诉、近 期病情变化);近期生命体征情况;各项化验有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是否正常。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史。 二、到病房评估患者 1、评估病房环境:光线充足,病房安静、舒适、整洁 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3、自我介绍,反核对患者。

4、如果做药物过敏试验,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 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 再作试验。如没有该药物过敏史,向患者告知操作的目的、擦作方法, 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同意。 5、询问患者有无酒精过敏。 6、检查被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 【准备】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车、快速手消、棉签、酒精(患者对酒精过敏应准备盐水)、治疗巾、无菌1ml注射器、2ml注射器、垃圾桶、锐器盒; 皮试药液、肾上腺素(核对药品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瓶身有无破损、裂痕;药液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铺无菌盘。 3、药液准备:皮试药液应现用现配药液;抽取0.2ml药液,取药应准确(抽药时标签应面向自己,自查核对);第一次排气至乳头,放入无菌巾内。 4、输液贴敷盖皮试药物瓶口;注明开瓶日期、时间,有效期,放入冰箱保存,24小时过期,及时丢弃。 【操作】 一、再次核对患者,告知患者操作的方法、注射药物及作用;拉围帘,保护患 者隐私;协助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皮试选择掌侧,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 15度刺入皮内。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内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由于疾病传播、硬结形成、虚脱、过敏性休克、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出下肢瘫痪。 预防与处理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本组结果表明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可减轻疼痛,按压的穴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进行股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国外有资料指出注射时如按常规操作,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的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上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轮换注射部位。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 一血压测量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血压高估/低估】1、血压计的高度、上臂的位置应与心脏的高度相同若血压计的高度高于心脏则血压值偏低。血压计的高度低于心脏则血压值偏高。高度每相差1cm血压值将相差0.7㎜Hg。如果上臂位置低于右心房水平可使收缩压和舒压增高反之如果上臂位置高于右心房水平则使收缩压和舒压降低。2、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以上臂围长的二分之一为宜血压计袖带过宽压力降低使收缩压值偏低袖带过窄压力升高使收缩压值偏高。3、血压计袖带的高度将袖带至于肘关节上2-3㎝袖带气囊的中央部置于肱动脉处。听诊器放在肱动脉搏动明显处。注意听诊器不应与袖带相互挤压。因为互相挤压会产生杂音影响测量时的听诊效果。4、系血压计袖带的松紧度应以可以放入2-3个手指头为宜血压计袖带系得过松难以阻断血流使血压值偏高血压计袖带系得过紧则可使血压值偏低 并且因为静脉也同时受压引起前臂淤血影响搏动音的读取。注意袖口不可禁锢上臂。5、充放气系统测量血压时袖带逐渐充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至少再升高20㎜Hg放气速度应均衡。放气的速度以每次血管搏动水印下降2㎜Hg为宜。放气太慢则使前臂淤血 造成舒压读数增高。放气速度2㎜Hg/s时测得的收缩压偏低而舒压偏高。当心率很慢时推荐放气速度为2-3㎜Hg/s。6、为获取准确的血压读数应“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在测量完一次血压后应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两次

血压读数的平均值。若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压读数相差大于5㎜Hg则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皮下出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1、血压计的袖带不宜系得过紧因为患者有出血倾向若患者的血小板在3-5万/μl时可造成皮下出血。2、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等及时更换测量部位。二 冰袋冷敷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皮肤冻伤1、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冷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2、确认冰枕无损坏或遗漏。 3、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体温降至39℃以下时取出冰袋。 4、不能持续使用若需长时间使用至少间隔60分钟为宜。 5、加强巡视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冰块有无融化、布袋是否潮湿必要时及时更换。 6、观察病人用冷情况尤其是意识障碍或感觉异常的患者 要随时对局部皮肤进行观察和确认如局部出现皮肤苍白、青紫应停止使用。7、记录使用部位、时间、效果、反应。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三热水袋使用法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皮肤烫伤1、向患者解释使用热水袋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2、确认热水袋有无破损或栓口密闭不严。3、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确定水温。用于足部 橡胶热水袋以60℃为宜金属或塑料热水袋可设定为70-80℃用于背部温度以40-45℃为佳。4、根据病人的感觉、意识确定水温。对老年人、小儿、昏迷、局部感觉麻痹、麻醉未清醒者水温不超过50℃。5、热水袋应装入套子或用毛巾包裹。6、热水袋放置位置 用于足部应放于距足部10㎝处用于背部时应用枕头等物固定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备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1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疼痛 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l0秒钟,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2:神经性损伤 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 可引起疼痛、 局部组织反应、 注射失败及过敏性休克等一 系列并发 症。 二、并发症(原因、表现、预防及处理) (一) 疼痛 1、发生原因: ( 1) (2) 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 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 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改进 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 住另一前臂,离针 刺的上方约 2cm 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 射法持针刺入皮内, 待药液 注入, 直至局部直径约 0.5cm 的皮丘形成, 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 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或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 减轻疼痛;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 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选用 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疼痛剧 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 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发生反应: 1、发生原因: (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物浓 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1、 2、 3、前言: 概念:皮内注射法( intredermic injection )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量小,约 0.1ml 。) 目的:(1)药物过敏试验; 注射部位: ( 1) (2) (3) (4)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药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 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预防接种:常用三角肌下缘。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相应的皮肤上进 行。 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 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 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配制的药 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 神经末梢感受 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 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 引起疼痛。 4) 5)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 呼吸加 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 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 1) (2)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八、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目的 用于药物的皮肤过敏实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二)准备 1、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自我介绍。 2、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 3、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棉签、弯盘、砂轮、1毫升注射器1具、5毫升注射器2具、4号与7号针头、注射药物(80万单位的青霉素)、0.9%生理盐水、盐酸肾上腺素1毫克、注射卡、潮湿小毛巾、手消毒剂、开瓶器、污物缸、必要时准备氧气等急救药品。 (三)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2、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作用、治疗情况的认知程度及合作程度。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四)操作步骤(以青霉素皮试配置为例) 转抄核对医嘱→解释、核对床头卡、腕带→评估全身及局部→询问有无过敏史、饮食等→再次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备物、检查青霉素、生理盐水(口述所备物品并检查质量药名、剂量、效期、质量)→启青霉素针剂盖→启生理盐水盖→注明开瓶时间、用途→分别消毒两瓶塞→用5ml注射器向液体瓶内注4毫升空气→抽4毫升生理盐水→注青霉素瓶内→充分溶解→1毫升注射器抽取青霉素溶液0.1毫升→抽取生理盐水0.9毫升→混匀→弃去0.9毫升→再抽取0.9毫升生理盐水→混匀→弃去0.9毫升→再抽取0.9毫升生理盐水→混匀→单手将保护帽套针头上(反穿入袋)→置治疗盘内→携用物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取舒适位→选择注射部位→手前臂掌下1∕3尺侧→核对医嘱→酒精消毒皮肤→取1ML注射器换4号针头→排气→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0°角进针注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药液0.1毫升→拔针→看时间→查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位→告知注意事项→消毒手→记录皮试时间→医疗、生活垃圾分开处置→洗手→取口罩→15-20分钟后两名护士观察结果→记录双签名。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 PVC,可暂时保留 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 1 / 6

生。 (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 (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2.处理规范(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 【并发症】疼痛 【发生原因】 1.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2.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3.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2.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按压的穴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 (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神经性损伤 【发生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预防及处理】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肉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可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并发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 【临床表现】 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并发症】针口渗液 【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精】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注射后,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计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映。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婴幼儿可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计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症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时注意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l、原因: (l)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预防及处理: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和输液量不宜过多。 (2)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 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皮下注射并发症

5.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出血 ㈠ 发生原因 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㈡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 疼痛, 局部皮肤淤血。 ㈢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 48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 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 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硬结形成 ㈠ 发生原因 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 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 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 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1. 2. 3. ㈡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 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㈢ 预防及处理 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 针梗的 1/2~2/3 。 1. 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 2. 3. 4. 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 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 2ml 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 的刺激。 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 (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 护理人 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先用砂轮割锯,再用酒精消毒后掰 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瓿。鉴于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注意 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为避免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