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试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试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试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Climate diagrams summarize a great deal of useful climat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 the length and intensity of wet and dry seasons, and the portion of the year during which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s above and below 0℃.

生物群落的区分主要是由他们的主要植物,并与特定的气候相关。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命和非生命的混合物,其中有大部分生活所依赖的物质。气候图,总结了大量有用的气候信息,包括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雨季和旱季的长度和强度,并在今年的部分在此期间,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和低于0℃。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 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

25~~30℃。

Tropical savanna在具有较长期干旱季节的热带或亚热带地Temperate forest温带雨林: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欧洲大部和北美洲

北部.南半球因温带范围大陆很狭,温带森林面积很小.亚欧大陆东部,受温带季

风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南部是落叶阔叶林,以砾类为代表,典型土壤是暗棕壤.大陆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冬季比大陆东

岸暖和,降水四季分配均匀,

Tundra苔原: 极地或高山永久冻土分布区,以地衣、苔藓、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组成的无林的低矮植被。

简述题:

1)Draw a typical soil profile, indicating the principal layers, or horizons.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layer.画出一个典型的土壤剖面,表明主体层,或视野。描述每一层的特点。(书上20页的图)

2)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2)表示热带雨林在世界上的分布,描述环境特征。(书上21页)

Tropical rain forests straddle the equator in three major regions: Southern Asia, West Africa, and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Fig.2.10). Most rain forests occurs within 10 of latitude north or south of the equator. Outside this

equatorial band are the rain forests of Central America and Mexico,

southeastern Brazil, eastern Madagascar, southern India, and northeastern

Australia. 热带雨林在三个主要地区跨越赤道:东南亚,西非,南亚和中美洲(Fig.2.10)。大多数雨林发生在北纬或赤道以南10。这个赤道带外,中美洲和墨西哥,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全年湿度较高,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但个别地区仍有显著差异。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

3)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savanna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1)说明世界上的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并描述环境特征。

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主要见于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我国云南一带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和台湾西南部也有类似的群落分布。这些地区终年温暖但雨量分配不均匀。年均温约18-24℃,年降雨量500-

1500毫米。

特点:由于禾草的生产力高以及植被稀疏开旷等特点,所以在干扰较少的热带稀树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如非洲萨王纳群落中的斑马、长颈鹿等。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非洲狮等。它们与前述的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热带独特的自然景观,引人注目。

热带稀树草原的生产力比雨林低,平均约为0.5-3克/米2·天

4)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e forest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2)说明温带森林分布在世界上,描述环境特征。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欧洲大部和北美洲北部.南半球因温带范围大陆很狭,温带森林面积很小.亚欧大陆东部,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南部是落叶阔叶林,以砾类为代表,典型土壤是暗棕壤.大陆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冬季比大陆东岸暖和,降水四季分

配均匀,非常适合落叶了、阔叶林生长,以欧洲山毛榉、白桦为代表树种.典型土壤是棕壤.温带森林带主要动物有松鼠、黑熊等.

5)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e grassland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3)世界上温带草原的分布,并描述环境特征。

温带草原(temperate grassland)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有两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我国草原区的水热条件大体保持温带半干旱到温带半湿润的指标,年均气温-3~9℃≥10℃,积温为1600~32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7~29℃,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气候干燥,雨量少而变率大,多集中夏季,冬季寒长,有明显的季相更替,土壤为黑钙土或栗钙土。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达,地下部分发达,根系分布较浅。

第3章:Life in water

专业名词解释:

Kelp forest:海带森林:(54页图上面那段)

Coral reef: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Salt marshes:盐沼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内陆盐沼多分布于干旱地区,由河流或地下水带来盐分的长期蒸发积累而成;海滨盐沼分布在河口或海滨浅滩,由海水浸渍或潮汐交替作用而成。

Salinity盐度:The amount of salt dissolved in water is called salinity.一定量

的盐被溶解在水中。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The amount of oxygen dissolved in water is called dissolved oxygen.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量称为溶解氧。

简述题:

1)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地区)of kelp forest,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2)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coral reef,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分布:1.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②堡礁

又称堤礁,是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堤状礁体,它与陆地隔以泻湖。3,台礁

呈台地状高出附近海底,但无泻湖和边缘隆起的大型珊瑚礁。也称桌礁。, 环境特征:1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C

②盐度

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③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④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⑤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⑥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如海南岛的岸礁在河口区缺失。⑦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这种影响因素对古代礁意义较大。

3)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salt marshe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盐沼广泛分布于海滨、河口或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带的盐湖边或低湿地上。盐沼地表水呈碱性、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表层积累有可溶性盐,其上生长着盐生植物,这是它的基本特性。盐沼中的植物长期生活在多盐的生理性干旱条件下,其形态结构具有旱生特性

4)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mangrove forest,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红树林的分布虽受气候限制,但海流的作用使它的分布超出了热带海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红树林到达百慕大群岛,在亚洲则见于日本南部,它们都超过北纬32°的界线,在南半球红树林分布范围比北半球更远离赤道,可见于南纬42°的新西兰北部。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

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

第4章:Temperature relations

专业名词解释:

Macroclimate is what weather station report and what we represented with climate diagrams in chapter 2.

Microclimate is climate variation on a scale of a few kilometers, meters, or even centimeters, usually measured over short periods of time.

Photosynthesis, the 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to the chemical energy of organic molecules, is the basis for the life of plants—their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so on.

Acclimation involves physiological, not genetic,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is generally reversible with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简述题:

Microclimate is influenced by landscape features such as altitude, aspect, vegetation, color of the ground, and presence of boulders and burrows.

第5章:Water relations

专业名词解释:

Relative humidity: a measure of the 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air. Relative Humidity= water vapor density/ Saturation water vapor density

Water potential: we can define water potential as the capacity of water to do work, and we also can define the free energy of water in solutions;

Vapor pressure deficit is calculat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water vapor pressure and the saturation water vapor pressure.

简述题:

Try to explain why a tall tree can absorb water up to teens of meters from soil by water potential view.

第6章:Energy and nutrient relations

专业名词解释:

Autotroph: an organism that can synthesize organic molecules using inorganic molecules and energy from either sunlight (photosynthetic autotrophs) or from inorganic molecules, such as hydrogen sulfide (chemosynthetic autotrophs).

Heterotroph(异养生物): an organism that used organic molecules both as a source of carbon and as a source of energy.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AR): wavelengths of light between 400 and 700 nm that photosynthetic organisms use as a source of energy.

Photon flux density: the number of photons of light striking a square meter surface each second.

C3 photosynthesis: the photosynthetic pathway used by most plants and all algae, in which the product of the initial reaction is phosphoglyceric acid, or PGA, a three-carbon acid.

C4 photosynthesis: in C4 photosynthesis, CO2 is fixed in mesophyll cells by combining it with phosphoenol pyruvate, or PEP, to produce a four-carbon acid. Plants using C4 photosynthesis are generally more drought tolerant than plants employing.

CAM (g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hotosynthesis: a photosynthetic pathway largely limited to succulent plant in arid and semiarid environments, in which carbon fixation takes place at night, when lower temperatures reduce the rate of water loss during CO2 uptake.

Herbivore: a heterotrophic organism that eats plants.

Carnivore: an organism that consumes flesh; approximately synonymous with predator.

PA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with wavelengths between about 400 and 700 nm, carries sufficient energy to drive the light-depend reaction of photosynthesis but not so much as to destroy organic molecules.

Detritivores: organisms that feed on nonliving organic matter, usually the remains of plants.

简述题:

Three different biochemical pathways are known: C3 photosynthesis, C4 photosynthesis, and CAM photosynthesis. These are found in ecologically different plants.

第7章:Social relation

专业名词解释:

Mate choice by one sex and/or competition for mates among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sex can result in selection for particular traits in individuals, a process called sexual selection.

Darwin used the term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to mean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or femal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reproduction.

Intrasexual selection: the process of same sex individuals contested for mating.

Intersexual selection: one sex consistently choose mates from among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sex on the basis of some particular trait.

简述题:

第8章:Population genetics and natural selection

专业名词解释:Natural selection, which changes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frequencies in populations, can result in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简述题:

第9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Population: Ecologist usually define a population as a group of individuals of a single species inhabiting a specific area.

简述题:

How do the individuals of a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pop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bserved by ecologist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scale at which a population is studied. What is “large” or “small” depend on the size of organism or other ecological phenomenon, On small scales,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patterns that may be random, regular, or clumped; on large scales, individuals with a population are clumped.

Distributions of individuals on small scales: Three basic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are observed on small scales: random, regular, or clumped. Random distribution: equal chance of living; Regular distribution: uniformly spaced; Clumped distribution: individuals gathered some areas than others areas;

第10章:Population dynamics

专业名词解释:

A survivorship curve summarizes the pattern of survival in a population.

Cohort life table: A life table established on a group of individuals born at same time;

Static life table: to record the age at death of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s that were born at different times;

Age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age portion of individuals within a population;

Ongoing dispersal can join numerous subpopulations to form a metapopulation;

A group of subpopulations living on several patches connected by exchenge of individuals among patches make up a metapopulatons;

简述题:

1)Three types of survivorship curves

Most survivorship curves fall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Type I survivorship curve: lower rates of mortality among young;

Type II survivorship curve: a constant rates of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Type III survivorship curve: very high rates of mortality among the young;

第11章:Population growth

专业名词解释: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a population size can be concluded into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Biotic factor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density-dependent factors.

Abiotic factors are often called 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s.

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as resources are depleted, population growth rate slows and eventually stops, this population growth pattern is called 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简述题:

1)The population growth was without generation overlapping.

N t = N0λt

In this model, N t is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at time t, N0 is the initi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λ is the geometric rate of increase, and t is the number of time intervals or generations.

2)Continuous population growth in an unlimited environment can be

modeled as exponential population growth:

dN/dt = r N

The exponential growth equation expresses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dN/dt, which is the change in numbers with change in time, as the per capita rate of increase, r, times population size, N.

第13章:Competition

专业名词解释: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re pervasive in nature.

Self-thinning: as individuals of seedlings developed, the more and more biomass is composed of fewer and fewer individuals.

The niche are defined as an n-dimensional hypervolume, where n equals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mportant to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by a species. the niche summariz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rowth,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a species.

The fundamental niche: the values of the n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mitting a species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The realized niche: a species may live and referred to these more restric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第14章:Exploitation, Predation, herbivory, Parasitism, and Disease

专业名词解释:

?Exploitation weaves populations into a web of relationships that defy easy generalization.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thogens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structure of prey and host populations.

?Predator-prey, parasite-host, and host-pathogen relationships are dynamic.

?To persist in the face of exploitation, hosts and prey need refuges.

简述题:

第16章:Species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专业名词解释:A community is an association of interacting species inhabiting some defined area.

Ecologists define species d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two factors:

(1)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which ecologists usually call species richness(种的丰富度).

(2)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or species evenness (种的均匀度).

简述题:A commonly applied measure of species diversity is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H’ = -∑p i log e p i

p i代表第i种个体(个体数,或其他参数)在群落中所占比例;

? A comb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defines species diversity.

简述题:

1)Lotka-Volterra model: Lotka-Volterra competition model.

For two species with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

dN1/dt = r m1N1((K1-N1-α12 N2) /K1);

dN2/dt = r m2N2((K2-N2-α21 N1) /K2);

2)Gause’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which states that two species

with identical niches cannot coexist indefinitely.

第17章:Species interaction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专业名词解释:A food web summarizes the feeding relations in a community.

A summary of the feeding interactions within a community is the food webs.

Keystone species are those that, despite low biomass, exert strong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ies they inhabit.

简述题:Please describing Chinese farmers have used ants as keystone predators to control pests in citrus orchards for over 1,700 years.

第18章:Primary production and energy flow

专业名词解释:An ecosystem is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Primary production is the fixation of energy by autotrophs in an ecosystem. The rate of primary production is the amount of energy fixed over some interval of time.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is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fixed by all the autotrophs in the ecosystem.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s the amount of energy left over after autotrophs have met their own energetic needs.

Annual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AET) is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that evaporates and transpires off a landscape during the course of a year and is measured in millimeters of water per year.

“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Justus liebig’s pointed out that nutrient supplies often limit plant growth.

A trophic level is a position in a food web and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energy from primary producers to that level.

简述题:

1)Please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bottom-up control and top-down

control using case studies;

2)Please describing relation between terrestrial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or actual evapotransipiration;

第19章:Nutrient cycling and retention

专业名词解释:Nutrient cycling: the use, transformation, movement, and reuse of nutrients in ecosystems.

Mineralization: the breakdow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organic to inorganic from during decomposition.

Decomposition: the breakdown of organic matter accompanied by the release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inorganic compounds; a key process in nutrient cycling.

简述题:

1)、Describe the nitrate cycle in global ecosystem;

2)、Describe the phosphorus cycle in global ecosystem;

3)、Describe the carbon cycle in global ecosystem;

4)、Describe the water cycle in global ecosystem;

复习题主要内容汇总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综合应用程度。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作为能否进一步深造的依据,主要范围涵盖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及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技术方法等内容。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总分为150分。 (一)环境学原理 1.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分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常用科学词语和名称。 2.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等基本概念。 4.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5.掌握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二)生态学基础 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9

《环境生态学》考试200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分,共20分)一、术语解释<每题4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b5E2RGbCAP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环境中的各 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p1EanqFDPw 4、生态位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DXDiTa9E3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分)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2分)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2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2分) 2、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RTCrpUDGiT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5PCzVD7HxA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研整理

生态学基础 大纲: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书目:《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环境生态学发展的几本书 《寂静的春天》: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危害为基本元素,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 《增长的极限》: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的主要象征,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生态学由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发展到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经历了奠基、建立初期、发展及成熟期、生态学科兴起四个阶段。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 2.生态规划(广义): 3.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肥力: 5.r-选择: 6.能量流动: 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K-选择: 9.须氧污染物: 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 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 12.生态因子: 13.群落的垂直结构: 14.物质循环: 15.酸雨: 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 17.生物多样性: 18.湿地生态系统: 19.光饱和点: 20.生态型工业: 21.间接生态因子: 22.生态监测: 23.光补偿点: 24.群落的交错区: 25.功能区划: 26.食物链加环延长: 27.生物种群: 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 29.人为干扰: 30.平行食物链相接: 31.限制因子: 32.协同进化:33.群落: 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35.光周期性: 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 38.生态破坏: 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40.动态平衡规律: 41.边缘效应: 42.温度三基点: 43.耐性限度: 44.反馈调节规律: 45.生态位: 46.自然保护: 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48.温室效应: 49.优势种: 50.生态工程: 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正反馈: 53.互利共生: 54.负反馈: 55.食物链: 56.沉积循环: 57.生态幅: 58.食物网: 59.初级生产: 60.环境污染: 61.主导因子定律: 62.生态金字塔: 63.系统功能综合性: 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 65.群落的演替:

66.生态平衡: 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68.顶级群落: 69.生态失调: 70.间接生态因子: 71.次生演替: 72.能量流动: 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74.指示生物 75.平行食物链连接 76.食物链加环 77.光补偿点 78.光饱和点 79.光周期性 80.温周期现象 81.物候82.物候期 83.限制因子 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5.耐性限度 86.生态幅 87.主导因子 88.主导因子定律 89.协同作用 90.不可替代性 91.综合作用规律 92.DO 93.COD 94.BOD 95.治污生态工程 96. 二、选择题 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2.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引起基因突变 C.促进植物茎伸长 D.促进种子萌发 3.紫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B.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4.红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C.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提高温度,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 D.抑制植物伸长 5.对喜光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A.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B.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6. 对耐荫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C.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7.对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环境生态学》(精)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新余高专数理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2006年6月

目录 一、概述 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 (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 4.教学管理 三、《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一、概述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9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多年来,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教学环节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环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就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与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保护对策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律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包括那几块内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就是“人”,则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与。 ?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事物就是“生物”,则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与。 5.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与。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五个方面) ?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 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7.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课程编号:4350742 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高教出版社,盛连喜主编,2002。 开课院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结构以及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1.绪论(2 学时) (1)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3)理解环境问题; (4)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5)初步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2.生物与环境(4 学时) (1)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熟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3)理解生物的趋异和趋同适应; (4)了解环境的概念; (5)初步了解环境的类型; 3.种群生态学(8 学时) (1)掌握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动态; (2)熟悉种群调节; (3)理解生态对策; (4)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 (5)初步了解种群关系; 4.群落生态学(6 学时) (1)掌握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2)熟悉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讲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 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 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 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 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 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 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 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 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 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 的暗期长度。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分为:长日照、短日照、长短日照植物

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发生疾病或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但许多条件下,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并且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 效应。 6、什么是限制因子?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作用规律:限制因子通常发生在一种生物对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简答题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 (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磷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岩石态和溶盐态。P循环的起点始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的过程:(7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