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联系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而《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重点是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诚实守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故事,在思想上受到熏

陶感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2、如何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你能说说“失信”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失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守信)这个题目还可以怎样说?(我要守信)

2、课题质疑:“我”指的是谁呢?是说他在哪件事情上不能失信呢?

3、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自由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你有好的方法吗?

2、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纠正字音。

3、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说故事内容。

(三)自读自悟。

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宋庆龄守信?

A、“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他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宋庆龄说。

小结:从这句话中,确实让人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B、“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小结: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守信。

C、“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小结: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D、理解第一自然段。

她本来就很想留在家里,对吗?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第一自然段)。指名说。

a、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指导朗读。

b、伯伯家……

指导朗读。体会: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引读守信的句子:

小庆龄当时是多么想去伯伯家的啊!可是当她走到门口,想起今天教小珍叠花篮的时候,她便停住了脚步,对爸爸说:——————

爸爸让她改天再教,拉起庆龄的小手要走时,她连忙说:——————

这时妈妈也给她建议,让她回来向小珍道歉,她还是拒绝了,并且说:—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和动作中,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小庆龄是个人。

当时,妈妈深有感触。

妈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妈妈当时为什么要笑?庆龄又为什么要笑呢?

(四)分角色朗读。

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六、板书设计:

爸爸去↗伯伯家

→宋庆龄守信留下等小珍

妈妈留↘小珍

教学反思

虽然我已有几年教学经验,但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还是第一次接触。尽管在备课时,我已经认识到本课是略读课文,但还是担心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备课的内容不免有点繁复。多句对话的分析大多都是由我自己来完成的。没能做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首先是很多问题的提出,学生都不能回答出来。最后都是由我来解答。所以整堂课的气氛就稍显沉闷。我应该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想出正确答案。每次的问题回答之前,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此下来学生应该可以畅所欲言。其次在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时,我本来也做了一些学生的错读词语的记录,可是后来一紧张就忘了。这跟我我平时没有养成习惯有关,如果平时学生读课文时有意识的纠音,这次应该喜欢成自然,再怎么紧张都不会忘记。最后,小结处也是我自己总结的,所以在时间的控制上,也有严重的失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总结。时间就有多,而填鸭式的教学远不如学生自己总结来得有效果。

课后各位老师也给我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首先是导入,导入直接提问失信的意思,有点突兀。而用守信去解释失信,又是用一个陌生的词去解释另一个陌生的词。学生可能体会不了。失信的意思应该留在课后总结,(庆龄答应了小珍叠花篮,她就不去伯伯家——这就是守信,那么什么是守信?什么又是失信呢?)这样学生应该更能理解。其次,就是我自己也发现的问题,没有大胆放手、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有就是多次让学生朗读,自读课文时,都没有给学生提出任何阅读目标,这种漫无目的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尽量要少。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你能说说“失信”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失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守信)这

个题目还可以怎样说?(我要守信)

2、课题质疑:“我”指的是谁呢?是说他在哪件事情上不能失信呢?

3、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自由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你有好的方法吗?

2、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纠正字音。

3、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说故事内容。

(三)自读自悟。

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宋庆龄守信?

A、“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他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宋庆龄说。

小结:从这句话中,确实让人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B、“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小结: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守信。

C、“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小结: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D、理解第一自然段。

她本来就很想留在家里,对吗?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第一自然段)。指名说。

a、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指导朗读。

b、伯伯家……

指导朗读。体会: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引读守信的句子:

小庆龄当时是多么想去伯伯家的啊!可是当她走到门口,想起今天教小珍叠花篮的时候,她便停住了脚步,对爸爸说:——————

爸爸让她改天再教,拉起庆龄的小手要走时,她连忙说:——————

这时妈妈也给她建议,让她回来向小珍道歉,她还是拒绝了,并且说:—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和动作中,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小庆龄是个人。

当时,妈妈深有感触。

妈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妈妈当时为什么要笑?庆龄又为什么要笑呢?

(四)分角色朗读。

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怎样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而英语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一本通行证,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策略,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要采取一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在不脱离教学内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中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兴趣;激发;策略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精神了。我们都知道,上好一堂课,不在于老师是否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能力。许多迹象表明,兴趣对推动学习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中被列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的第一条。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都有不少论述。我国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我国学者申继亮曾对278名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数是0.566,且学习兴趣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学习兴趣对学习英语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学习兴趣的内涵是什么呢?

其实,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程度。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旦成功或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将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

二、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如今,随着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交流工具,我们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学习英语,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实践

中,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英语很困难,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这些现状,尽我们所能去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鉴于此,我们首先应该寻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对应这些问题的钥匙。那么为什么中学生英语学习是这样一个现状呢?根据一些资深教育学家的多年经验和一些资料表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小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实践和体验过程。第二,目前,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基本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更加看重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但目前在学习方法和语言环境上还难以脱离对母语的依赖,并较多采用传统的形式训练法,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培养激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第三,现阶段,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教材,还是众多的光盘资料、语言学习机等都是单方面的教与授,缺乏互动和标准的语境,枯燥的英语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就无从谈起。诸多原因造成了当前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弱。英语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一本通行证,所以我们要改变当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根据其学习英语的兴趣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好英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中学生的兴趣特点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兴趣范围扩大,中心兴趣缩小。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形成,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多,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中心兴趣越来越少,学生见多识广,各种素质得到了提高。(2)兴趣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加强。初中学生逐渐出现了稳定的学科兴趣。进入高中后,随着他们对自身需要的深刻理解,逐渐形成了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兴趣已不再仅仅受情境和事物变化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内在主观意识倾向的调节与支配,兴趣的稳定性大大加强。同时,他们的兴趣也更加深刻了,他们的兴趣更多地指向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规律,如对学科的兴趣不单单是取决于教学和趣味性,而是基于知识内容本身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自身认知偏好的结合上。中学生兴趣的深刻性还表现在一些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社会事物的关心上。(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趋于平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间接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高中,两种兴趣已趋于平衡。

四、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情趣和教学是休戚相关的,心情愉快、心平气和、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相反,心情烦躁、情绪压抑、心理反感等消极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根据有关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下降,其中初一与初二,初一与初三之间差异显著。兴趣的丧失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很多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强制性的东西,一种被动地接受的东西,毫无兴趣可言,这使英语教学面临很大的阻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内容激趣策略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周宏,1998:669)。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图文并茂,能反映时代生活,内容新颖有趣的教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 就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趣味性”(转引自冯克诚,1999:143)。(2)内容的深浅要适度。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要让不同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相应的果子。(3)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4)将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闻轶事融入课堂之中。(5)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6)经常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我发现学生易拼错present, parent, peasant, 先分别划出sent, are, ant,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礼物”是“送”给别人,所以present以sent结尾;“双亲”是复数,所以中间是are;“农民”在山地劳动,所以常看见“蚂蚁(ant)”。又如hang作“挂”解,可把hang视作一物,当然将a 处挂于铁钉上更牢靠,由于该物太重,a处上方裂开了,便成u,所以hang“挂过”就是“hung”,即: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hung 。hang作“绞死”解,是规则动词,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hanged,连写的ed可想象成一根绳在颈部绕了两圈,然后,吊在梁上。

(6)对有些枯燥的内容,也要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身势语,或者编些顺口溜等将其趣味化。如笔者曾用“提出学会的打算,要求答应来帮忙;准备决定遭拒绝,敢于设法抱希望;未能做到莫假装,破釜沉舟要自强。”来帮助学生记住后面只能接不定式而不能接动名词的动词:offer(提出 ), learn(学会), plan, intend(打算), demand, ask(要求), promise, agree(答应), help(帮

忙)prepare(准备), decide, choose, determine(决定), refuse(拒绝),

dare(敢于), manage(设法), wish, hope, want, expect(希望), fail(未能到)pretend(假装)等。(7)联系时代和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地扩展或延伸课本内容。(8)讲解语言知识的例句也要与学生的生活、时事热点、课堂现场相联系。

(9) 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学习Lovely weather, isn’t it?时,告诉学生,在英国,人们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英国四面环海,终年多雨多雾,天气反复无常,常常谈论天气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顺便还可告诉学生,正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无常,英国人出门常常雨伞随身,故有“雨伞之国”的美称。实际上,雨伞已成为英国人服饰的一部分,男士们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手持一把像拐杖的黑雨伞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这种长柄黑色雨伞已成为英国绅士的象征。甚至还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we Chinese like to ask “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when we meet? 让学生去考查中国文化的渊源,找出文化的差异,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10)增加一些谚语典故。如:学到make up for,可用Hard work can make up for a lack of intelligence.(勤能补拙)作为例句。学习Travel这样的课文,可用Thousands of miles traveling is better than thousands of books reading.(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导入。(11)从报刊、互联网或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二)、变化激趣策略

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强刺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积极的反应;弱刺激产生抑制作用,学生反应消极,学

习兴趣逐步淡化。从心理学角度讲,喜新厌旧乃人之本性,单调则乏味。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的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化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王笃勤,2002:34)。如:(1)用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或学生的表现等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语速、音调和表情,做到抑扬顿挫、快慢结合。(2)对于同类活动,教师应时常变换指令。若教师老是用Now let’s do pair work/ group work.这样来交待任务,然会使学生有乏味之感;若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喜好选用不同的方式交待任务,学生参与的热情就高得多。如在安排小组讨论旅游方式时,教说How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Why?Do you know your classmates’most way of traveling? All right, will you please turn around and try to ask three of your classmates about it? 效果就较好。(3)课堂组织形式要有变化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当时的情绪状态不断变换活动形式:个人活动、同伴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一味地使用一种活动方式,只能造成刺激的单调,引起消极反应。 (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有变化性。包括交流通道的变化(如由听觉通道改为视觉通道或触觉通道)和同一通道内形式的变化(如由听教师讲改为听录音)(邵瑞珍1997:110)。

(5)问答方式变化。阅读一篇课文,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有时可变为学生读后自己几个问题来问,让同学或老师来答。甚至可以采取以提出一个问题或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计1分的形式进行个人或组际竞赛。(6)作业形式要有变化性。可适当布置有声作业,如用英语讲一个故事录下来或把所学课文熟读后录入磁带,然后选一些在课堂上播放;可布置研究性题目,如设计一个英语晚会活动方案等。

(三)、媒体激趣策略

媒体指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画、地图、图表、卡片、模型、简笔画、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的体态语言等;电教设备包括录音机、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机、电视机、影碟机、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影机等。媒体可为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并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李庭芗, 1983:259)。媒体的使用对小学、初中学生尤其重要,如:教鸡蛋、香蕉、苹果等英语单词,若老师从口袋里一一拿来这些实物,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开门关门的动作来教动词的将来时、进行时、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态;叫几个高矮不一的学生站起来或几本厚薄不一的书籍或几支长短不一的铅笔或指着大小不一的几个窗子等来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等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来做卡片、制挂图、制幻灯片、甚至制课件,学生在课外都兴趣盎然地制作,期待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出现,都乐于上英语课。开展这样的活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大大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四)、活动激趣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转引自朱立峰,2003:156)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把握中小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运用英语,在大

量的运用中学会英语,在运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常见的课堂活动有:三分钟Free Talk、值日报告、新闻报告、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会话、专题采访、辩论、讨论、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兴趣的发源地”常见的课外活动有: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阅读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短剧、小品表演、英语角、英语节、交英语笔友、收集和辨认日用品上的英语等。当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新颖性,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不可长期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要以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前提。

(五)、成功激趣策略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朱立峰,2003:158)。所谓成功,就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或者得到了希望的结果。兴趣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因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包括近期的和远期的。这个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并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或因努力依然不够,或者某些学习方法不当,或者考试没发挥正常水平,或者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前面。其次,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多少深浅要恰当。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和克拉申“i+1”的输入假设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以旧带新,前后联系,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每一天都“学有所得”。张正东教授(2001)就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关键在于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所得”。再次,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性和批改评分的要求要区别对待,课堂提问的设置也要注意因人而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乐趣。最后,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除了表扬总分优秀的同学外,一定要表扬成绩有进步的同学,还要表扬某一方面的“状元”,如听力、语法、阅读、写作等各个项目的优秀者,让更多的同学受到激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产生兴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兴趣是源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究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只要能在这方面有创新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也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C].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 邵瑞珍,张人杰.中学百科全书教育学心理学卷[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朱立峰. 心智潜能的开发[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张正东. 谈谈怎样教外语[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 (3).

[6] 周宏,高长梅,白昆荣. 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短短的几年农村教学生涯中,确实碰到过许多“问题学生”,他们从来不把学习放心上。自己的前途也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也有个别天真浪漫的,受现在偶像剧的影响,幻想着不切实际的未来。大部分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四季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从早忙到晚,只管穿衣吃饭,不管学习。

特别是小学生里的“问题学生”,我一直认为是缺少爱的表现,我所说的爱不是溺爱,不是任意妄为。而是爱之以道的爱。当他表现好的时候要及时的表扬,并且要告诉他这次的表扬的原因,希望他记住这次的优秀表现并继续保持。当他表现差的时候要严厉批评,指出这次的错误,错在哪了,要加以改正。不要泛泛而谈,甚至把以前的事扯在一起,要就事论事。公平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基本上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了固定的印象,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如果他犯错了,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无关紧要。而“问题”学生就算做对了,我们也持怀疑的态度。这样他们就难以在老师这里得到应有的爱了。要让他们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老师一样的喜欢。

我相信只要我们蹲下身子,认真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孩子们都会报以天真的笑脸,“问题”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在当前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耀、庆”等5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我不能失信)

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出示词语:(课件出示2:出示词语) 叠花篮、解释、歉意、道歉盼着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3:生字田字格课件:) 耀庆盼歉叠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前鼻音“盼歉”,后鼻音“庆”。 (2)识记生字 4.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熟字加偏旁:“广+大=庆”“目+分=盼”“兼+欠=歉” 猜谜语:“鸦背夕阳红”谜底是“耀”。 (3)形近字比较:桑一叠歉一谦 (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4:出示词语解释)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思考“我”指的是谁,已经预习过的学生很容易会说出是宋庆龄。我接着问学生了解宋庆龄这个人物吗?然后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认识认识她。 运用人物联系说故事的内容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仔细思考。学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说完之后,我再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这里,说完方法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再进行思考,再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品读守信环节。引导学生站在庆龄、爸爸和妈妈的角度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先品读守信,再品读想去的句子,然后再一次回过头来体会庆龄这么想去的心情下,却有那样的行动,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她在多么想去的亲光下最终却因为和别人约好了没去,这种品质是多么的可贵。 品读妈妈的感慨,宋庆龄的最后的反映首先让学生体会妈妈当时的心情,并且在这过程中指导同学们朗读。再抓住妈妈望着她笑了笑,妈妈为什么要笑呢?学生会畅所欲言,因为妈妈也被宋庆龄的这种守信的品质打动了,妈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感到欣慰。最后,庆龄听了妈妈的话,甜甜地笑了。庆龄为什么又甜甜地笑了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当时庆龄没去盼望已久的伯伯家,但是她还是觉得很开心,因为她信守了自己的诺言。 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谈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一说:告诉我们宋庆龄很守信。学生二说:告诉我们要向宋庆龄学习守信。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个环节不需要叫这么多同学来回答。或者直接去掉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答案和明显,而且在之前的环节都有说到过。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21《我不能失信》优质课教学设计

21.*我不能失信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的含义。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而有信的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交往时,有过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

发言,教师相机总结交流,重点强调“守信用”) 2.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题目是《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3.质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标注自然段。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将句子勾画下来,与同桌交流你的理由。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宋庆龄和小珍约好星期天在家叠花篮,可是这天爸爸妈妈都要去伯伯家,宋庆龄拒绝了父母的邀请,留在家里,做到了守信。)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全文,你从哪句话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呢? (1)课件出示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 (2)宋庆龄一开始就这样坚定地要留在家中吗?她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的含义。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而有信的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交往时,有过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总结交流,重点强调“守信用”) 2.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题目是《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3.质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标注自然段。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将句子勾画下来,与同桌交流你的理由。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宋庆龄和小珍约好星期天在家叠花篮,可是这天爸爸妈妈都要去伯伯家,宋庆龄拒绝了父母的邀请,留在家里,做到了守信。)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全文,你从哪句话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呢? (1)课件出示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 (2)宋庆龄一开始就这样坚定地要留在家中吗?她真的不想去伯伯家吗?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板书:盼着) ②哪个词可以看出宋庆龄很想去那位伯伯家呢?(早就盼着) ③你能读出这种期盼的语气吗?(指名读) 师过渡:宋庆龄正准备和父母一起出门时,突然想起了什么?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吧。 (3)你从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起了约定,很为难地在做去伯伯家还是留下来等小珍的决定) (4)与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呢?(连忙、坚决、拒绝)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完整版)8、《我不能失信》教案

8、《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 1、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受到诚信教育。 2.、与人相处,要讲诚信,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 教学重点 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和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失信”,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生轻声自读课文,借助括号里的注音拼读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坚持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深入探究 1、小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得出结论的?(把握关键字词句) 2、她那么想去,出门时为什么停住了脚步? 3、爸爸妈妈是怎样劝说她的?她的态度怎样?(把握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4、文中最后写道妈妈和庆龄都笑了,他们笑的是什么呢?(妈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懂事守信的孩子高兴,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我不能失信》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 我不能失信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运用默读、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诚信的可贵,力争在生活中做一个重信用、守诺言的人。 【教学重难点】 难点:通过对话和动作体会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难点: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诚信的可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启发引导法、讲述交流法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名言,引入新课。 1.出示名言,引出课题。 2.展示课件,简单介绍宋庆龄。

【设计意图:联系课内、外知识,拓展认知,认识文章的主要人物,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请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课文内容,学会生字生词,扫清学习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凸显主题“信”。巩固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读悟结合,感悟品质。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语句看出宋庆龄守信用呢?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引导学生理解宋庆龄的举动,感悟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1)宋庆龄走到门口,为什么要停下脚步? (2)爸爸妈妈是怎么劝她的?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悟句子,通过读悟结合,加深学生对“信”的理解。突破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学习难点。】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你想对她说什么? 3.当你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达到由知到行,用所学知识规范自身行为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二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略读课文中课后资料袋和阅读提示的运用,但没有做到充分的运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思考“我”指的是谁,已经预习过的学生很容易会说出是宋庆龄。我接着问学生了解宋庆龄这个人物吗?然后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认识认识她。学生读完后,我匆匆总结引出下文。 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对宋庆龄只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在学生自己读完资料袋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现在所了解到的,这便形成了一个二次印象。可以做到加深了所有学生对宋庆龄的印象,也便充分运用了资料袋。 2.三年级刚刚接触略读课文,应在各方面突出介绍 在初读课问的环节,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这同时,可以板书略读课文的标记*,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形成以后看到这个标记就知道这是略读课文,真正了解略读课文各个方面的特征。 3.运用人物联系说故事的内容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仔细思考。学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说完之后,我再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这里,说完方法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再进行思考,再说给自己的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我不能失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我不能失信 教学内容: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宋庆龄怎样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透过对话和动作领会小宋庆龄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言,但有人说到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又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2.交流:整合资料袋里的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你所知道的宋庆龄 三、品读体验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教师点击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3)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4)爸爸妈妈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样回答的? (5)请一位同学完整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3.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几个诚实守信的故事。 五、分角色朗读 1.以4人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小组内安排角色练习,教师巡视。 六、课堂作业 教师点击练习,随堂解决。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观音堂小学王冬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食盐、瓶子、乒乓球、铁块、纸、桃 学生: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橡皮、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很深洞口又小,用手拿不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浮与沉 1 、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 (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一定要用实验 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 (1)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树叶、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结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训练点,我觉得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是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感受,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自读自悟,交流感受,分享成果,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诚实守信品质,感染和熏陶,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她是谁?她在干什么? 2、介绍宋庆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合作探究。 1、品析课题。 (再读课题,说说失信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2、合作探究。 (读课文:你从哪里读出她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边读边找,作上读书记号。) 3、全班交流。 a、“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三语上 《我不能失信》 教案

三语上《我不能失信》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 预设:我是指谁? 失信是什么意思?(失信的反义词就是-----守信) 那课题中“我不能失信”,说明故事中的我做到了守信。 4、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1、指名检查生字。 2、讨论疏解:

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 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宋庆龄妈妈小珍 c.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快速的读读第一段,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他想去? 2、找到句子,出示句子: “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3、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宋庆龄是多么想去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句,如:盼着表示宋庆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 四、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小朋友,宋庆龄这么想去伯父家,她为什么不去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1、四人小组学习(2---9)自然段 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可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内容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如:“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读这句话时,要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9.3 物体的浮与沉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情景创设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严谨和流畅。 3、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观察实验的结果以及学习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学生特征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暴露出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是学生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最大障碍。再者,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少改变物体浮沉的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3-1 9.3-2 9.3-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新课印入:魔术“听话的章鱼”吸引学生眼球。 2、用3只鸡蛋分别呈现漂浮、悬浮、沉底三种状态及上浮和下沉 的运动过程。 3、培养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充分体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静止释放后的运动现象。 1、分组实验一:动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观察运动现象,认识上 浮与下沉,并对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实验二:根据所学物体浮沉条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性,并练习总结与归纳自己 的数据。 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提示总 结归纳出判断物体浮沉条件。 2、展示自制教具,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 活学习中。

我不能失信教案

我不能失信- 教案 学情分析: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特别是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儿童故事,因此,在学生阅读故事时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并将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对孩子们的启发教育作用是最大的。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对话较多,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并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生字不多,完全可以随课文识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 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 预设:我是指谁?

失信是什么意思?(失信的反义词就是-----守信) 那课题中“我不能失信”,说明故事中的我做到了守信。 4、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 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生字。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宋庆龄妈妈小珍 c.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快速的读读第一段,哪个句子让你 感受到他想去? 2、找到句子,出示句子: “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3、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宋庆龄是多么想去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句,如:盼望明白宋庆 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 四、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小朋友,宋庆龄这么想去伯父家,她为什么不去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1、四人小组学习(2---9)自然段 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9.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节内容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考查的较多,主要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 2、知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