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瓜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总之,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是二元论的。这个二元论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还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在生命活动最复杂的领域中为决定论的新方法论开辟了新的前景。

三、霍布斯的心理学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培根唯物论的继承者,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购先驱。。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2)运用联想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霍布斯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四、洛克的心理学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洛克的心理学思想对后来英国和法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

洛克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一类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由客观外部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另一类是内部经验,即反省,它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体验而得来的。由于洛克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物和心两个方面,因而使陷入了二重经验论,为唯心主义经验论打开了方便之门。

2)洛克将感觉观念分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洛克虽然承认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内外物刺激引起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外物酌"真正映像"。他把感觉观念分为两类:一类叫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的观念,它们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这些性质"真正的映像或肖像"。例如,取一枚麦子,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仍

具有体积、形状、广延等性质,若继续分下去,一直分到各个部分都看不出来的程度,每一部分还是保持这一些性质。另一类叫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等的观念,它们完全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至多在物体中只有引起这种感觉的诱因。例如,同样的火,离得较远我们就有温暖的感得离得较近我们就有灼病的感觉又如,一块班岩在黑暗中是没有颜色的,但光线照在它上面,我们就有红色和白色的感觉。于是,洛克就认为,温暖和灼痛、红色和白色等性质的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是主体接受第一性的质的作用后历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我们的感官不去感觉的话,这些性质也就不再存在了。他又说,这些观念都是上帝结我们作为"认识相区分事物的记号",它们同外物并不是一种反映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对应"的关系。这样,尽管洛克对策一性的质的观念的解绎是唯物主义的,但对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解释则因他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而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滑向了唯心主义的符号论。这一点后来被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利用和发挥。

3)洛克又把观念分成"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一种是简单观念即由对象的某一个单纯现象所引起的不能再分的观念。例如,我们说一朵百合花有香的气味和白的颜色,香味和白色就是两个简单观念。它不是靠心灵创造的,而是通过感觉或反省得到的。他还把视觉和触觉直接结合所产生的"运动"观念,以及对理性和意志进行自我观察而形成的"忍维"和"愿望"的观念列为简单观念,显然这是不对的。另一种是复杂观念,即由简单观念经过结合、联系和分离所组成的观念。例如,"朋友"这个复杂观念,就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简单观念的结合而产生的。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消极被动的,外面强加的,可以作为知识的原始材料。而复杂观念则要求理智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具体地体现在将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的过程。洛克把复杂观念仅仅看作是简单观念的机械总和,说明他不懂得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能动飞跃的过程,因而他说一般的抽象的概念只不过是"名义的本质",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使洛克的观念论陷入了狭隘的形而上学的经验论。

4)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洛克最先提出的"联想"一词。洛克认为,观念的联想有"自然的联合"与"习得的联合"两种。他说:"我们一些观念相互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合……除了这些联合以外,还有另一种联合,完全是由于机会和习惯来的。他对于后者较为重视。认为习惯是使观念联合的一种力量。这是后来联想律中多次律的开端。洛克除了用联想的原则说明观念的结合而外,还用它解释情绪的形成及其对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五、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

1、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贝克莱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首先,贝克莱对心理本质的看法是以唯心主义经验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由此他得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公式:"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而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其次,联想说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方法。贝克莱在否认了客观世界而把经验说成唯一存在的时候,常常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各种心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一是由感觉直接得到的观念;二是由内心的情感和作用(自我反省)而感知的观念;三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这三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和人的联想分不开的。同时,他还认为,联想也是人们辨别情感的一种手段。

最后,贝克莱对空间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

2、休谟

大卫·休谟(1711一1776)是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也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家。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智研究》(1748)以及死后出版的《论灵魂不死》等。

休谟从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的观点出发,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并且强调知觉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唯一对象。认为,"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存在于心中。"其次,休谟对朕想的形成和原则作了分析,把联想的形成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简单观念联结成的复杂观念。在他看来,联想的形成有三条法则:即相似律、时空接近律和因果律。

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纯属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赫主义和西方一些心理学流派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对心理学的问题如空间知觉的形成,印象与观念的区分,联想的本质、种类和规律的分析等都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促进了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晨。

六、英格兰和苏格兰联想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

1、哈特莱

哈特莱(1705--1757)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

首先,在心物关系上,哈特莱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其次,在身心关系上,哈特莱虽然是一个平等论的二元论者,但是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用种经的振动解释心理现象。他还认为,观念和感觉的区别,并不在于观念的相应振动小于感觉的相应振动,而在于引起观念的振动最初是由神经内振动所引起、并永远存在于脑中。最后,在联想主义心理学上,哈特莱也是一个正式的建立者,哈特菜十分重视联想的作用,并坚持用联想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有两种:同时性联想和相继性联想,认为传统的三大联想规律均可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律。说接近律是联想的根本规律。除此之外,哈特莱又提出了三条次要的联想律。哈特莱认为,不仅感觉、观念会互相联结,感觉与运动,

观念与运动,运动与运动,都会互相联结。总之,一切心理现象都是联想作用的结果。并用神经振动说来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

2、布朗

布朗(1778-1820)是苏格兰学派的代表。主要心理学著作有:《人的心灵哲学》。

首先,布朗用"提示"(Suggestion)代替"联想"的概念。"提示"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提示,即别人所谓的联想,如听到朋友在隔壁说话声而想到他的面容;另一种是关系提示,即知觉或设想两个对象时立即觉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看两个东西时觉得这个比那个大。其次,布朗提出了九条联想副律。再次,布朗提出了一个"心理化学"的见解。布朗认为,由"提示"而引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只是集合而是溶合。最后,布朗还提出了关于空间知觉的学说。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知觉不只在于联结感觉资料,主要在于人具有掌握关系的潜能。二是指出肌肉感觉在空间知觉中的重要性。

3、詹姆斯·穆勒

詹姆斯·穆勒(1773~1836)是一个重要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播者。

首先,他对心理现象的来源和元素作了分析。他从经验论和联想主义的传统出发.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起源于感觉,并力图增多联想的元素。其次,他对联想的种类作了剖析。他认为,联想有两种:一种是同时性联想,如看到一块石头总是把它的硬度、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联合为一体来知觉,这是屡见不鲜的。另一种是相继性联想,其次,他坚持"接近律"为联想的主律,并补充解释了生动性和频率等两条联想副律。最后,他坚持"力学心理学"的观点。他认为,复杂观念不是化学的结合,而是机械的结合。

4、约翰·穆勒

约翰·穆勒(1806一1873)是詹姆士·穆勒的儿子,是一个哲学家、经济学家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家。

小穆勒和他父亲在联想主义问题上,起码有两点区别:一是他反对忽视联想的主动性,把联想看作是主动的联结。他吸收了心的统一性、主动性这一思想,二是他反对心理力学说,主张心理化学说。其次,他对联想律也发表了他的看法。最后,他对心理学科独立性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为此要注意从心理现象本身出发研究各种心理状态间的规律,并注意分清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界限。

5、培因

培因(1818-1903)是联想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也是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实验心理学过渡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心理学家。

首先,培因是个身心平行论者,对建立生理心理学起了很大作用。他根据当时流行的能量守恒定律,以为身体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物质系统,身心互相平行而不互为因果,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自行运动着。其次,培因对联想律和联想种类提出了新见解,他不同意詹姆士o 穆勒把相似律和对比律并入接近律之中,主张联想律应包括控近律和类似津两项,还特别提出"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的问题。

七、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坚持人是机器的论断,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观点来看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转化;并把感觉主义心理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起源于笛卡儿,以拉·美特利为主要代表;另一个是起源于洛克,以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和孔狄亚克为代表。

1、孔狄亚克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1715-1780)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者,是感觉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把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这是孔狄亚克心理学思想的特点。

首先,他坚持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次,他排除了洛克关于"反省"是观念的第二个来源的错误意见。在他看来;观念只有一个来源,即感觉。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原则,克服了洛克的不彻底性。但是,他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把各种心理过程都归结为变相的感觉。

2、拉·美特利

茹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1709-1751)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代表。

首先,他提出"人是机器"的著名诊断。他赞扬笛卡儿"动物是机器"的机械唯物论的思想,但是认为笛卡儿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因此他进而肯定"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他在贯彻笛卡儿唯物主义的同时,完全抹煞了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境地。其次,他肯定心理是一定物质的属性。最后,他坚持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反省"说。总的来说,他的心理学思想还是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其中也包括一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关于有机界来自于无机界、动物来自于植物、人来自于动物的猜测等。这些思想,当时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

3、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杰出代表。首先,他肯定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他认为,每个物体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整个自然界就是处在生灭不已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次,他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最后,他坚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他不仅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还强调自然界是感觉的普遍的原因。同时,他还看到了感觉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系,把人的认识过程看作是"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

觉"的过程。但是,他把思维和感觉的差别还只是看到量的不同而不是质的区别,当然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感觉和思维的辩证关系的问题。

4、爱尔维修

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1715-1771)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家。

首先,他坚持一切心理活动来源于感觉的思想。主张心理活动的来源只能是外部客观世界,并认为感觉能力本身乃是高级组织的物质的反映。但是,他又断言,人身上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感觉"。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作用,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感觉的堆积的思想,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表现。其次,他指出了情绪和需要的联系及其对行为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需要产生欲望,人对欲望满足与否的体验;则产生各种情绪。最后,,他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爱尔维修反对先天素质的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是带有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但是他不懂得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至于把改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教育,就必然要陷入"教育万能论"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

5、霍尔巴赫

保尔·亨利·霍尔巴赫(1723-1789)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首先,他提出了观念是"对象的映象"的见解。他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其次,他坚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我们的器官相适应的。最后,他非常重视感觉在整个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为感觉是在我们活人身上看到的第一种机能,也是派生出其他一切机能的那种机能。

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为机械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论证,并成了当时反封建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这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应用于心理学中,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性的。它坚决摒弃了灵魂的实体,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原则,把心理活动看作是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部环境、教育的产物。其中,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人与机器的关系,心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映象与对象的关系,心理与生理、脑的关系,感觉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情绪与需要的关系,意志与动机的关系等等,对波纳和卡巴尼斯的生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章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菜布尼兹和沃尔夫的心理学思想

1、莱布尼兹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是德国在古典哲学的先驱,是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始祖。

首先,"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由于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活动着,它"没有供世界出人的窗户",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单子只能象镜子一样具有照射周围事物的特性。实质上,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单子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论.其次,"预定和谐说"是莱布尼兹关于身心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笛十儿的交感论,提出了"预定和谐说"的平行论的主张。他认为,单子是孤立的、封闭的、互不影响、互不作用的,但由于上帝率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于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否认了精神产生于物质的唯物论的因果观。第三,微觉(petices percetions)统觉(appercetion)的学说,对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的意义的。微觉,几乎同无知觉和无意识一样,处于模糊和昏睡的状态;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也就是指自我意识。有了统觉,人就有了理性灵魂,能够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莱布尼兹哲学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唯理论心理学的开端,是后来身心平行论的起源。他的思想虽然带有内省学派的痕迹,属于客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也具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他第一次提出统觉的概念,对康德、赫尔巴特和冯特等德国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对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也有间接的影响。

2、沃尔夫

克里斯提安·沃尔夫(1679--1754)是莱布尼兹唯心论哲学的继承者,是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他是第一个真正以心理学为名出书的人。其次,沃尔夫进一步阐述了理性主义心理学。最后,沃尔夫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

二、康德和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

1、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唯心论和辩证法哲学的创世人。

康德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休谟,它在心理学史上虽无重大贡献,但仍有相当影响。首先,康德是提顿斯的三分法的继承者,认为认识、感情和欲望是三种基本的心理官能。这个三分法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适当的反映,例如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认识论,相当于认识活动;《判断力批判》主要讲美感,相当于感情;《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伦理学,相当于意志活动。这种以"知"、"情"、"意"为纲的三大《批判》,不仅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心理学"的体系。其次,认识心理学是康德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想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所谓"批判的"认识心理学。第三,康德区分了经验和先验的判断。最后,统觉原理是康德认识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德心理学思想虽有唯物的因素和辩证法的成分,但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范畴。

2、赫尔巴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一1841)是近代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首先,赫尔巴特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和哲学、生理学区别开,用特殊的方法研究自己特写的对象。其次,赫尔巴特把观念及其相互联合与斗争视为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他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知道灵魂的现象,即观念。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不过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的原理,说明观念不仅互相吸引,而且还互相排斥。再次,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意识阈"的概念。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莱布尼兹、康德和英国的联想主义。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否从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否认心理生理基础的研究,所以,他的心理爱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的范畴。但是其中也有辩证法的因素,如观念的对立与融合的思想、意识阈限转化的思想等。此外,他的无意识说和意识阈概念,对心理活动研究的数量分析等,对费希纳心理物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直接的贡献。他的教育心理,特别是统觉团说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和教学方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三、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唯心辩证法的哲学心理学家。

首先,黑格尔反对面相学和颅相学。其次,黑格尔反对经验心理学而支持理性心理学。第三,黑格尔对人的意识的发展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对意识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把心理学的和历史的考察与逻辑的发展联系起来。第四,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是由"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等三个部分所

构成的。

黑格尔心理学思想体系是以"颠倒的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即从精神、思想"外在化"为物质、存在出发,然后又抛弃了物质、存在、回复到纯粹精神、思想的境地,显然这是一条从精神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思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但是,必须看到,辩证法的思想贯穿于黑格尔整个心理学思想体系之中。如把心理看作一个发展过程的观点、把意识的演化同人类历史联系起来的观点,强调意识内在矛盾决定发展、转化的观点,强调意识能动作用和整合作用的观点,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见解,等等。这些都是黑格尔心理学思想中的"珍珠",并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当然,出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迫使他不得不对辩证法进行任意歪曲,最终又陷入形而上学之中。因此,黑格尔思想中的糟粕对后来现象主义心理学也有不少影响。

四、费尔巴哈的心理学思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唯物论哲学心理学的思想家。

首先,费尔巴哈对心理、意识的本质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心理、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其次,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出发点,是人和现实世界联系的必要手段。最后,费尔巴哈对意志活动还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任何意志行动都是自然界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决不是某个人任意而为的。

费尔巴哈在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恢复和发展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传统,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心理和个体的人结合起来研究具体心理活动的思想,提出了感觉产生于种经中枢说,肯定了感觉是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分析了意志行动的客观必然性和与大脑、神经、肌肉的联系及其形成的过程。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这是费尔巴哈在心理学史上的主要功绩。但是,由于费

尔巴哈长期脱离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他不是用社会实践的观点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思想,去解释人的心理的实质、分析认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意志行动形成的原因,因而他的"人本学"的心理学思想总的说来是一种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章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

一、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

贝尔爵士(1774-1842)在1807年,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1795--1878),不久也独立发现了这一差异,这个发现后被称为贝尔一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脊髓后根(背部的)只有感觉神经纤维,前根(腹部的)只有运动神经纤维。这两种纤维混合于一条神经之内,只是在与脊髓的连接中才分离开来。后来贝尔把他的研究扩大到脑神经;指出某些神经是纯感觉的,某些神经是纯运动的,某些神经则是混合的。神经的这种差别,在脑内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区域。从此以后,神经不再被视为混合地传导感觉和运动,这就是神经单向传导的原理。在贝尔一马戎第定律之后,心理学关于感觉理论的研究,已从概念之争深入到生理机制的研究,为反射动作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给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反射功作

反射一词是1736年阿斯特律克首次提出的,意思是指镜子似的"反映"。自笛卡儿提出反射概念以来,身心交感论影响很大。不随意运动有没有意识相伴随,是心理生理学上的一个难题。1751年苏格兰人惠特发现在切断蛙的脊髓和脑的联系之后,蛙仍能通过脊髓作出不随意运动的反应。但他认为,反射运动虽是不随意的,依靠脊髓而不依靠理性和意志,但仍有一种所谓"感性原理"在起作用,因此反射仍然不能说成是完全无意识的。

十八世纪普洛查斯卡(1749一1820)根据大量切断蛙的脊髓的实验结果,于1784年提出,不随意动作即反射动作有赖于两种因素:神经力与共同感受器。凡是神

经无不具有神经力,但神经力不能独立活动。在反射动作中,神经力必须通过脑、延髓以及脊髓内的共同感受器而活动,其所产生的动作乃是自动的、不随意的。

十九世纪上半叶,荷尔的实验进一步促进了对反射动作的了解。他用切断了头的蝾螈进行实验,发现无脑蝾螈能对皮肤上的刺激产生反应。后来他又用蛇作实验,将蛇的第二和第三脊椎骨之间的脊髓截断后加以观察。不受外界刺激,蛇便静卧不动;如施以适当的刺激,蛇仍能持续运动一段时间。于是;他得出结论说,行为的不同水平,有赖于脑和神经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他把反射动作从其它几种运动中区分出来,进一步澄清了有关反射动作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反射运动是感觉刺激的结果,并预见到后来关于反射派的概念。在荷尔之后,关于反射性质仍不断引起争论,但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实验心理开始建立时,初期的生理心理学家忙于研究随意动作,特别是研究反应时间,就把无意识的反射、运动专门交给生理学家研究去了。后来由于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无意识运动可以习得,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动机,行为主义取消了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只研究行为,这样一来,人们不大注意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界限了。

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度

以前人们一直相信神经冲动的速度是极其神速而无法测量的,缪勒甚至以为它的速度相当于光速。1850年,赫尔姆霍茨却完成了这个测量。他的方法很简单,用蛙的肌肉进行实验。有几次实验是刺激离开肌肉很近的神经,有几次是刺激离开肌肉较远的神经。神经受到了刺激,肌肉就随之收缩。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距,在这两种实验中彼此不同。这不同的时距就是从这个刺激点到那个刺激点的距离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时间。赫尔姆霍茨发现蛙的神经传导速度,竟比音速还要慢约八分之一,每秒钟不到五十公尺。赫尔姆霍茨对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的研究后来被用之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一种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了,从而增强了十九世纪生物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

1866年,杜布瓦一莱蒙和赫尔姆霍茨的学生伯恩斯坦把神经冲动描绘为通过神经的阴电波。他在1871年了解到冲动似乎是神经内部的阴电荷向外部阳电荷的传播。1902年,在他的支持下以及利用新发现的毛细管电流计,才正式建立了神经传导的薄膜说,也就是把阴电波解释为极化作用的电波学说。根据这个学说,不仅能测量神经冲动的速率,而且能测量冲动通过的时间。这些较早的想法,不久又导致不应期的学说,即在神经冲动刚刚通过以后,神经紧接着有一个短暂时间不能兴奋,但又马上恢复了兴奋性。在此期间,"全或无"的原理也被发现了。那就是说,传导活动的强度只依赖于可用能的数量,而绝不依赖于发动这种过程的力(刺激)的强度。神经传导的薄膜说随着传导性质的这些发现而不断发展,把不应期和全或无传导现象都包括在内了,到了1920年,这个学说终于获得了生理学家们的普遍承认。

4、神经特殊能学说

在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神经生理学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学说,就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

约翰内斯·缪勒(1801-1858)将神经特殊能说概括为八个法则。缪勒认为,一个人的感觉神经共分五种,每种各有其特殊的性质而不能互相代替,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可以引起同一种感觉,如光刺激视网膜或电流通过眼球而刺激视网膜都能引起光的感觉。反之,同一性质的刺激作用于眼、耳、皮肤等不同的感官,则会依次引起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缪勒举了很多的例子,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感觉的性质依靠受刺激的神经的性质而定。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说,是当时关于感觉研究的一大进步。他用能代替了"动物精气"、"活力"和"神经力"等神秘的概念,并从整个神经的探讨进入到个别纤维的研究,在生理学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象依赖反映机构的问题,成了感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学说虽然忽视了大脑中枢的研究,但却促进了对感觉的外周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后来实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颅相学和大脑机能定位

1、颅相学

加尔(1758-1828),德国解剖学家。加尔的学说认为大脑是心灵定居的部位。他对病人加以观察,认为各种心理官能在大脑占有不同的部位,而且特殊官能或机能的部分正位于头部的相应隆起的部位。加尔后来更进一步研究人的品质与颅骨突出部位的关系。

颅相学兴盛达一世纪之久,从未被科学界所承认,但它在历史上曾起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它承认了脑是心灵的器官,促使人们注意到心脑相关的问题。其次,它首先提出了脑的机能定位说,正因为这个学说既不科学而又趋极端,激起了生理学家对脑的研究,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上产生的。

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

弗卢龙(1794-1867)是法国的生理学家,1828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曾著《评颅相学》一书,驳斥了加尔,创建了科学的脑生理学。

弗卢龙认为,神经系统可分成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各部分除可产生特殊动作外,还具有统一性。各部分可以损失其一部分物质,但不影响其机能的行使。而且,如果一部分机能受到损失,还可以重新获得。总之,他认为神经系统的统一是一个大原则,到处可见,在神经机能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他的学说在脑电机能定位问题上虽有争论,但起了推动脑生理学研究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所用的切除法,对后来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1824-1880)于1861年在巴黎收容了一个在疯人院住了三十年的病人,这个病人发音器官正常,但是不会说话。布罗卡替他检查了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布罗卡当天检验尸体,发邵左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受伤,遂定这个部位为言语运动中枢,又称为"布罗卡区"。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不仅使人相信

神经系统内的机能各有其较特殊的定位,而且找到了以脑回作为脑的机能分区的明确标志。

4、运动和感觉中枢的发现

1870年,弗里奇在为伤兵包扎头部创伤处时发现,偶然触碰了裸露了的大脑皮层可以引起对测肢体的运动。同一时期,希齐格也发现用电流直接刺激大脑皮层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引起眼动。其后二人合作,用电刺邀对狗的大脑皮层进行系统的研空。这种电刺激法,是研究脑的功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由于不断用新方法进行实验,几年之内,关于运动中枢的部位就越来越清楚了。接着就有人去寻找感觉中枢。

大脑机能定位的问题,不断引起争论。有孟格支持严格的定位说,而戈尔茨较接近千弗卢龙神经系统机能的统一说等。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每次争论都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水平上进行。十九世纪关于大脑机能定位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实验心理学的内容。

三、感觉生理心理学

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由于神经生理学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生理学家对于感觉的心理生理问题的研究兴趣也随之增加了。首先扩展到视觉和听觉,至于触觉,力学的知识虽然丰富,因限于解剖学的知识,其研究不如视觉和听觉。

1、色觉说

在有关色觉学说中,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807年,托马斯·杨对于颜色感觉曾提出一个三色说。赫尔姆霍茨在1852年重新注意此说,并于1860年在《光学》一书中加以发挥。他们二人都认为网膜内有三种不同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具有分别感受与红色、绿色、紫色的波长相应的感光色素。这些色素感光以后,使不同的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再传到大脑皮质视觉中枢,于是分别引起红色、绿色和紫色的感觉,当复杂的光波以不同的强度比例作用干

网膜时,则根据色混合法则产生不同的彩色感觉;而当各波长的强度相等时,则产生白色或无彩色感觉。近年来,有人发现在人的视网膜中央凹附近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此说较能完满地解释许多色觉现象,并在电生理学方面获得一些证明,但它的缺点在于不能阐明色觉的传递和加工问题。

当时与赫尔姆霍茨的色觉说相抗衡的有海林的色觉说,称为对抗色说。这个学说认为网膜上有红、绿、黄、兰四种基本色觉,组成两对,红绿和黄兰各互为补色,黄兰混合而为灰色,红绿则不如此,于是乃制造一种相混合而可成为白色的红和绿。海林因此认为人的网膜上存在着三种视感受器,各有一对互相对抗的视锥细胞;即红--绿,黄--兰,白--黑,从而可引起各种不同的色宽。这个学说比三色说的优越之处,在于可以满意地解释色的对比和后象。赫尔姆霍茨的三色税和海林的对抗色税二者不是不可调和的。视网膜感觉器中可以是三色匹配的过程,而在传输时可以采取颉颃成对的编码形式。

2、听觉说

1863年,赫尔姆霍茨在其《声学》巨著中,发表了他的关于听觉的共鸣说。根据共鸣说,感受声波振动的机构在内耳的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长短不同的神经纤维18,000至20,000条,由短到长,排列成序。每一条纤维只对一个特殊的声波振动发生作用。当三听骨传导一定振动至耳蜗的外淋巴时,基底膜使产生一定的共鸣,就象琴弦一样,短的对高频率反应,长的对低频率反应、纤维的振动激动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兴奋,并沿听神经而传至大脑听觉中枢,结果就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声音感觉。这个共鸣说到现在仍然通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声音频率辨认的广大范围和基底膜纤维长短的比例不相适应,基底膜纤维彼此是很少孤立作用的。3、韦伯定律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法则--韦伯律。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而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表面的两点阈限,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总结出一个公式,即:K=ΔI/I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一、起源与流派 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 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这种实验意在探

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 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 史与发展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

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27、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提纲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 (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 (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 (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 2.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 (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 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3.社会历史背景 (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 (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3)对战争的反思 (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 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 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1.个体的现象学 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能够自由选择 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 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 (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 2.局限: (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省。 他请对方向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色彩心理学的起源档

色彩心理学地起源年月日 人类关于色彩及其对人体影响地研究已有漫长地历史.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色彩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著名医生阿尔韦托.马格诺在中世纪发表地关于颜色地论著,至今仍有非常珍贵地意义. 据说在近代地色彩研究方面,两位伟人牛顿和歌德成为奠基人和倡导者.生活年代相差近百年地物理学家和文学家因色彩而被联系在一起地事实,着实让我有些惊奇. 大科学家牛顿奠定了现代色彩科学研究地基础,他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彩虹般地七原色.而将这七种原色光综合起来就会还原成白色光,这就是牛顿发现地所谓“混色原则”.另外,经过牛顿数次试验而制成地“牛顿色环”至今仍在使用. 大文豪歌德却对牛顿地理论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反驳.他认为所有地颜色都是在黑与白地对立中显现出来地,为此他还著书《色彩论》加以诠释自己地观点.歌德在书中还表达了这样地观点:黄色和蓝色是有着对立性质地色彩.黄色明亮,强烈,是一种暖色;而蓝色昏暗,强度较弱,是一种冷色调.歌德是最早注意到并且表达出色彩与情感地关系地,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我想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罢了,体现了对歌德有关色彩观点地尊重和敬意. 如果人们能了解各种颜色对人地生理作用,正确合理地选择相关颜色,就可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地肌体功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研究,一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体内色谱失衡或缺少某种颜色造成地.在我们体内有种腺体中心,分布在脊柱地不同部位.每种颜色都能产生一种电磁波长,这些波长由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地心理与肌体,达到医疗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每一种颜色有其独特地作用,令人产生不同地情感.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方面合理使用色彩可以取得宜人地效果.除了医疗作用外,颜色还有一定地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地影响. 白色象征真理、光芒、纯洁、贞节、清白和快乐,给人以明快清新地感觉. 红色是一种热烈地颜色,它象征着鲜血、烈火、生命和爱情.其心理作用可以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并能治疗忧郁症,对人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重大作用. 绿色是希望地象征,给人以宁静地感觉,可以降低眼内压力,减轻视觉疲劳,安定情绪,使人呼吸变缓,心脏负担减轻,降低血压. 紫色代表柔和、退让和沉思,给人以宁静、镇定和幻想,可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精神紊乱. 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快地颜色,它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地象征,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改善大脑功能,激发人地朝气,令人思维敏捷. 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轻地象征,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能启发人地思维,可有效地激发人地情绪和促进消化功能.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陈睿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00404004) 摘要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I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本文将用论述的方法从科学的涵义、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近代心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和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来探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揭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必然与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哲学诞生 1 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和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即自然界的事实,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即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对这些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就是知识,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和对规律的准确反映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可能做到。而冯特正是了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他运用实验法来作为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所以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性是存在的。 1.1 科学哲学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方法”对各种“存在”追根究底,以增加智慧、减除疑惑的一门学问。早先主要指逻辑经验主义(或称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还原论”为基础的统一科学运动,把心理学还原为神经生理学,对心理学运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有很大影响。 2 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2.1 天文学与心理学 1796年,格林威治观察站的马斯基林辞退了其助手金内布鲁克,因为他的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纪录慢0。8秒。当然马斯基林肯定以为自己的观察时间是准确的。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的注意,他开始系统对比不同天文工作者的观察时间。发现天文工作者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而这种误差导源于个别差异。后来提出了人差方程式。以便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这个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 2.2生理学与心理学 2.2.1 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2.2.1.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贝尔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是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第也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瓜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

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