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案例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案例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案例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节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

12章第3节内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全等三角形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四边形等内容的基础,是“轴对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形成对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等腰三角形性质以及三线合一的应用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矩形纸,任意一张纸.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放一组幻灯片。

斜拉索大桥,埃及金字塔,橱窗等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验操作,探究规律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方格纸、一张白纸。

活动一:在方格纸上画出等腰三角形

方格纸上学生画出各种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意图: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画各种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加深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同时为下面的“折”的实验作好准备。

活动二: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由方格纸所画等腰三角形,说出等腰三角形及相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活动三:一张白纸,如何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思考:这样折出的△ABC为什么就是等腰三角形呢?

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成为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活动四:等腰三角形除了有两条边相等外,还有其他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

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把△ABC对折,使两腰AB、AC重叠,则折痕AD 就是对称轴,因此可以得出一系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意图:(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探究和交流。(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合作讨论和探索交流,发现不同的等腰三角形有着类似的特征——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由学生探讨、归纳得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五::对于任意一长不规则的纸如何折叠才能获得等腰三角形?

意图:由学生探讨、归纳得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应用新知,尝试成功

尝试练习一: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其余两个角

为和;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一个底角为;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70°,则它的三个内角

为;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则它的三个内角

为;

(5)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4,则周长为,为什么?

(6)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8, 则周长为,为什么?

意图:通过本练习,巩固理角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通过练习(4)设计,得出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尝试练习二:

如图,房梁上放一把三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顶点A挂一条铅垂线,使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O。这根房梁是否保持水平呢?为什么?

图:此例与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模型呼应,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尝试练习三:

学生活动: 如何将命题等边对等角通过推理证实为正确的命题从而作为定理成为其证明的依据.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意图:此例明确命题的证明格式,等腰三角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尝试练习四: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定理的三种表述方式及证明.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意图:此例进一步明确命题的证明格式,等腰三角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尝试练习五:

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发现:

(1)∠ABC=∠ACB=∠CDB=∠A+∠ABD;

(2)∠A=∠ABD;

(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解:∵AB=AC,BD=BC=AD,

∴∠ABC=∠C=∠BDC,∠A=∠

ABD (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 ∠A+ ∠ABD=2x,

从而∠ABC= ∠C= ∠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6°,∠ABC=∠C=72°

意图:此例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通常会引入未知数,构造方程从而求解,渗透方程的思想.

4、课堂小结,掌握方法

(1)小结本堂课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2)掌握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供了说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三线合一”是说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高三成绩下滑怎么办 高一数学成绩下滑怎么办

高三成绩下滑怎么办高一数学成绩下滑怎么办 很多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一数学成绩就下滑的厉害,那么他们出现高一数学成绩下滑时该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小编来帮助大家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高一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平移(3)》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平移(3)》教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图形的平移(三)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图形中的平移”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它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不是很困难,而让学生主动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轴对称的眼光看待平移,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一直处于轴对称和平移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 二、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与技能: 在上节课学习一次平移时坐标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一次平移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时坐标的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例题讲解;第四环节:展示应用评价自我;第五环节:链接知识归纳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七环节:导入下节课内容。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 口答练习: 在坐标系中,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 1.(x,y)——(x,y+4); 2. (x,y)——(x,y-2); 3. (x,y)——(x-1 , y); 4. (x,y)——(3+x , y). 思考:5. (x,y)——(x-1 , y+4)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在坐标系中,图形一次平移(横向或纵向),进一步明确平移前后坐标的变化规律;同时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效果:给空间让学生回答,可能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有待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合情推理自己的结论,养成一个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求“鱼”在坐标系中,既横向又纵向平移时,坐标的变化情况. 内容1: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优秀教学案 例 教学背景: 快乐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蕴欢乐与知识于其中,让学习显得更轻松活泼。对小学的孩子来说,快乐教学相当重要,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与其美好的童年记忆,迎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 在课件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课间十分钟的快乐场面。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哦,十分钟》。通过器乐创编及拓展,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教学描述 师:上课的35分钟非常地宝贵,要集中注意力学习,下课的10分钟也很重要,因为有了适当的休息,适当的放松,下节课的听课效果才会更好。欢乐的十分钟,热闹的十分钟,作曲家为同学们写了一首歌,唱的就是这课间的十分钟。

1.(播放《哦,十分钟》音乐) 师:这首歌的情绪怎样?那么你想不想来学一学这首歌呢? 2.师:学习这首歌之前,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歌词。(1、注意反复记号。2、注意按节奏念歌词)请你听老师来念一念。学生模仿 3.师:看着歌词再来听一听,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对口型演唱。 4.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忍不住唱出声音来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的琴声唱唱看吧。(学生第一遍演唱,出现的错误需听出来) 5.师:同学们第一遍就可以把歌曲大概地唱出来了,现在,老师也很想来唱一唱,请你认真地听,听听看你哪里和老师唱的不一样,觉得哪里比较难唱的。 6.师范唱,学生提出难点:(课件出示) 1)、前八后十六节奏以及两句的音高。 2)、切分节奏的休止:0××××××××0 7.现在让我们再连起来唱唱一唱第一段的歌词,看看这几个难点解决了没有。(巩固难点,加入第二段歌词。)

盘点初二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盘点初二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初二是一个两极分化加剧的年级,成绩跟不上的同学往往畏惧数学,容易丢失自信心,成绩继续下滑。 初一没学好,还可跟上去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有的同学能很快适应初中教学,通过努力,进步很大;有的同学不大适应,自信心下降,与其他同学拉大了差距。 专家认为,有的同学简单地认为,初一年级数学没学好,就学不好初二数学,其实不然。即使以前没学好,但如果学好新知识,依然能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关习题。 他说,在学习初二数学的同时,把以前的知识好好补一补,成绩一样可以赶上去。 寻找分化原因,不可乱投医事实上,数学成绩“分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的分化点,只是在初二特别明显。比如到初一下学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两章)、解析几何(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初步知识)的内容,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同学,学习这部分就会感到吃力,但此时的成绩可能不会有明显的退步,因为积累的问题还不算多。 但到了初二“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分析图像的特性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时,前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留下的隐患就暴露无遗,一个又一个问题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成绩会明显下滑。“若了解成绩下滑的原因和起点,补上平面

直角系相关知识,学习函数中的问题就会轻松得多。”蔡明智说,一些家长和同学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到校外培优班“补习”,却不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导致学习分化越来越严重。 以勤补拙,提高数学成绩蔡明智认为,初二年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可能有两种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感知、接受能力,大脑的记忆、识别、重现能力和思维的理解、归纳、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等等。 他说,如果是“智力因素”,建议这些学生以勤补拙,博闻则强知,熟能后生巧;若是非智力因素造成成绩下滑,则应及时改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记忆习惯。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 预习习惯。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 适应老师的习惯。学会适应老师,长大了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准备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整理错题,找到可以接受的同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再把同类型攻下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五章第五节第一课时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质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在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的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建筑、测量、设计等也有独特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始终体现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已有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具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案例描述: 1、动手实践,形成认知 把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对折部分,再把它展开,得△ABC。 A

北师大版八下数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专练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专练 专题一:确定图形变换后的坐标 把图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点的坐标,可进行图形的变换或确定图形的位置与形状,解答这类问题,是数与形结合的体现,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以坐标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图形变换为例加以说明.例1 如图1,在△AOB中,AO=AB.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2,2),点O的坐标是(0,0),将△AOB平移得到△A′O′B′,使得点A′在y轴上,点O′、B′在x轴上.则点B′的坐标是. 析解:因为△AOB是等腰三角形,容易得到B点坐标为(4,0),将△AOB 平移得到△A′O′B′,使得点A′在y轴上,是将图形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根据平移特点,平移后对应线段相等,因此点B也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以点B′的坐标为(2,0). 例2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三个点O(0,0),A(-1,1),B(-1,0),将△ABO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则点A,B的对应点坐标为A1(,),B1(,). 析解: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OA2,所以OA1=OA2,所以点A120).因为∠AOB=45°,所以△AOB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所以△A1OB1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12 ,所以B1 22 ?? ,. 练习一:1.如图3,若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C′,则A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 (A)(-3,-2)(B)(2,2)(C)(3,0)(D)(2,1)

2.如图4,在直角坐标系中,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案经过平移以后得到的.左图案中左右眼睛的坐标分别是(-4,2)、(-2,2),右图案中左眼的坐标是(3,4),则右图案中右眼的坐标是.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0的坐标为(1,0),将点P0绕着原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点P1,延长OP1到点P2,使OP2=2OP1,再将点P2绕着原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点P3,则点P3的坐标是.4.如图5,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我们把以格点间连线为边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图中的△ABC就是格点三角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B的坐标为(-1,-1). (1)把△ABC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A1B1C1,画出△A1B1C1的图形,并写出点B1的坐标; (2)把△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A2B2C,画出△A2B2C 的图形,并写出点B2的坐标. 专题二:图形的变换分析 分析图形的变换一般选择合适的“基本图形”,然后由平移、旋转的定义考查这一基本图形变换到另一个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以及运动的距离或角度是多少,并由性质进行检验判断的正确性.

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哦,十分钟 教学案例

兴趣课堂,快乐演唱《哦,十分钟》音乐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体验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快乐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蕴欢乐与知识于其中,让学习显得更轻松活泼。对小学的孩子来说,快乐教学相当重要,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与其美好的童年记忆,迎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在课件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课间十分钟的快乐场面。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哦,十分钟》。通过器乐创编及拓展,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弟的孩子,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思想活跃。但是由于条件关系,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但非常好学。本班的孩子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对音乐课件中的课间活动非常感兴趣。 三、案例描述 教材分析:歌曲《哦,十分钟》是一首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奏紧凑,曲调反复出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音调转为舒展,第一句与第二句运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四度、三度的跳进。“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 2、学习通过音乐(演唱歌曲)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初二家长提高警惕:你家孩子的成绩正面临下滑的危险

【初二家长提高警惕】你家孩子的成绩正面临下滑的危险! 大家好,我是小花老师!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初中的关键期:初二 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家长关心的重点。但是有这么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一都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一到初二成绩就开始下滑,而且下滑的的很快。这个问题,绝不是个例! 那么,身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陪孩子一起渡过这个危险期? 有一句很有名的评价初中三年的谚语:“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级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初二是中学成绩分化的关键时期,学生整体水平大幅下滑,个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如果不能平稳渡过这个关键时期,会严重加剧初三的分化程度!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一起究其根本,提前预防,对症下药! 小花老师多年经验来说,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在学生学习本身!学科内容增多,学习任务加剧,学生难免措手不及! 以数学物理为例: 数学:初二数学占中考数学考点的60%,近6年中考压轴题——函数与几何综合型题目也会在初二出现。而初二数学根式、分式以及几何内容的加入,特别是几何辅助线的大量涉及,使得很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产生了几何恐惧症。 物理:全新学科,历年中考平均分偏低。初二覆盖60%的内容,集中近50%的重难点!而且,相对于其他学科,物理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要求偏高,大量的逻辑分析很多学生表示吃力。学习压力倍增,尤其在女生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综合来看,从初二开始,学科逐渐增多,知识难度以及重要性不断增大,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增高,然而很多同学并没有迎难而上,而是感觉越来越学不透,丧失学习信心,打乱了原本也就是初一看似平静的学习节奏!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1.初一升初二暑假:面对新学科,提前预习是关键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参加补课班也好,自己预习也好,这个暑假一定要提前预习初二上学期的知识内容!尤其针对新增的物理学科,提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在开学的时候更好的应对这门其实“来者不善”的学科。 事实上,初二上学期的物理也就是入门阶段,主要学习的模块主要有声学、光学、热学和简

《 等腰三角形》 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制作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对称轴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2、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 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 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

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 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 已知:如图,∠A =∠D ,∠B =∠E ,BC =EF . 求证:△ABC ≌△DEF . F E D B A 证明:∵∠A =∠D ,∠B =∠E (已知), 又∠A +∠B +∠C =180°,∠D +∠E +∠F =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 =180°-(∠A +∠B ), ∠F =180°-(∠D +∠E ), ∴∠C =∠F (等量代换). 又BC =EF (已知), ∴△ABC ≌△DEF (ASA ). 第二环节: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 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 → → B B B

课间十分钟 文明伴我行

题目:课间十分钟文明伴我行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班会,促使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遵守礼仪,共同创建文明城区。同时使学生获取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健康、安全、有益的课间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成为课间的主人,让课间充满孩子的笑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身心得到充分休息,以保证孩子们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节课。 活动准备:彩纸、绳、歌曲《课间十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A:同学们,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听。 播放歌曲:《课间十分钟》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 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 哦,你好,你好十分钟! 哦,欢迎,欢迎十分钟! 那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B:多么动听的歌曲,多么令人向往的课间十分钟啊!我们每天都有五、六个课间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A: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B:文明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 A:同学们,爱玩是我们的天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我们更渴望拥有属于自己充分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

B:因此,“课间十分钟”就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渴望下课,盼望着与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地玩耍。 A: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间十分钟有序、有趣、又有益呢?今天我们召开主题班会,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B:现在我宣布劲松四小三年级八班《课间十分钟文明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小调查: A:同学们课间你们是怎样渡过的? 生:上厕所;喝水;准备下节课用具;散步;做游戏。 B:你们先做哪些事呢? 生:先准备好下节课要用的书,用具;先上厕所,不影响下一节课;口渴,先喝水。 A:大家说的非常好。做好这些准备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游戏了。 B:你们看这样做好吗? 生:不好…… A: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几个关于课间安全方面的案例。 【案例1】学生嬉戏致伤 课间休息时,学生李某和张某在一起玩起了游戏(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互相撞击),张某因斗不过李某,就用手将李某推倒,致使李某右大腿骨折。李某出院后,经法医鉴定,为9级伤残。 【案例2】学生在课间游戏受伤 小冬是某学校学生。课间休息时,小冬与同学进行追逐游戏。小冬在前奔跑,同学在后追赶,小冬见同学将要追上,就向阅览室方向跑去,小冬猛推阅览室门时,将门上的玻璃推破,小冬的右手和手臂被玻璃划破。经医院治疗后,右手食指部位的筋被划断,右手食指丧失功能。 B:看来安全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三、A:下面请文明小使者给我们讲一讲安全常识。 1、做游戏时要注意什么? 遵守游戏规则

初二数学考试心得与反思(6篇)

初二数学考试心得与反思(6篇) 初二数学考试心得与反思第一篇: “思维方式决定做事行为,做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比尔—盖茨的一席话令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但每次结果却没什么大的变化。成绩的不见好转,说明我自己在思想上存在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解决成绩,而是思想上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我一生的命运。成绩问题的确很让人头疼,不过路是自己选的,问题也应由自己来承担,针对单科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系统的分析。 数学自古以来就是文科生的弱科,但这个社会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你不强,就注定被人吃掉。所以我还是选择无条件的提升数学成绩,针对此次考试,数学卷子综合来说还是比较简单,但因马虎未审清题意,所以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此次数学考试,就我个人看来124分是正常分数,因为这124分都是基础分,最次也得过120分。上高三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班级里最好的,但这次的失误令我十分懊悔,希望没有令数学老师失望,下次月考,我会拿回本属我的东西。 初二数学考试心得与反思第二篇:

叮铃铃,叮铃铃我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教室,今天数学考试!许多人都紧张起来,然而我却无动衷(因为我数学考试前从来不复习,考的成绩也不差)。 考卷发了下来,我漫不经心地看着试题。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的试题出奇的难。而且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来做。我的心一紧。糟糕!这时,一股难闻的油墨味更加扰乱了我的’心情,使我更加糊涂了。不过还好,几经波折,总算也做出了几道题。但好事并未持续多久,不一会,我便遇|||到了难题,虽然如果我静下心来做,肯定能做出来,况且试题也不是很多,但是,由这次考试题目平均难度普遍偏高,时间又很短,我只能选择暂且跳过它,做其他题目。可是,尽管我用尽全力,还是在在做倒数第三题时下课了。老师给我们延长了考试时间,可是倒数第二题太难了,我只能做想多比较简单的作图题,做完后,上课铃声准时打响。许多人也只得被迫交上了考卷。 又到了报成绩的时刻了,往常的这时,我总会兴高采烈,但是这次听说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及格,我也紧张了起来。结果,正如我预想的那样,我是71分。绝望、悲伤涌上了我的心头。 这次考试告诉了我,不能再骄傲了,数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基本学科了,我们基本知识都学完了后,现在是真正的几何知识。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快速掌握它!世上无难事,

1231八年级上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3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2)》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入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识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重难点、关键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关键:利用观察和逻辑推理思想,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 Δ ABC 中,AB=AC. 求证: ∠B= ∠C. 证明1: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 和△CAD 中,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2:作底边上的高线AD. 在Rt △BAD 和△RtCAD 中, ∴ Rt △BAD ≌ Rt △CAD (HL).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3:作底边上的中线AD. 在△BAD 和△CAD 中, AB=AC ( 已知 ), ∠ 1= ∠ 2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 AB=AC ( 已知 ), AD=AD (公共边) , AB=AC ( 已知 ), BD=CD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3 ∴ △BAD ≌ △CAD (SSS).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备注:上述三种方法教师引导、复习、共同完成。引出:条件与题设交换位置后命题会成 立吗? 二、探导新知: 已知: Δ ABC 中,∠B= ∠C. 求证:. AB=AC 证明1: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 和△CAD 中, ∴ △BAD ≌ △CAD (AAS). ∴.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明2:作底边上的高线AD. 在Rt △BAD 和△RtCAD 中, ∴ Rt △BAD ≌ Rt △CA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归纳:用文字语言表述此命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也相等(简写成 ) 三、运用新知 1、如图,位于在海上A 、B 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 ∠A=∠B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B= ∠C ( 已知 ), ∠ 1= ∠ 2 ( 辅助线作法 ) , AD=AD (公共边) ∠B= ∠C ( 已知 ), A B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平移定义和规律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关键:a.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但改变图形的位置)。 b. 图形平移三要素:原位置、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2平移的规律(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平移后,原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整个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二、旋转的定义和规律 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饶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关键:a.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也改变图形的位置)。b. 图形旋转四要素:原位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2旋转的规律(性质): 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旋转后,原图形与旋转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旋转作图要注意:①旋转方向;②旋转角度。 整个旋转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绕旋转中心按一定的旋转方向和一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移动。 三、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4、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把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着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3.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折叠)、中心对称(旋转)的对比 5、图案的分析与设计①首先找到基本图案,然后分析其他图案与它的关系,即由它作何种运动变换而形成。②图案设计的基本手段主要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方法。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哦,十分钟音乐教学案例

《哦,十分钟》音乐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体验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快乐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蕴含欢乐与知识于其中,让学习显得更轻松活泼。对小学的孩子来说,快乐教学相当重要,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与其美好的童年记忆,迎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 在课件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课间十分钟的快乐场面。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哦,十分钟》。通过器乐创编及拓展,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的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思想活跃。但是由于条件关系,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但非常好学。本班的孩子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对音乐课件中的课间活动非常感兴趣。 三、案例描述 教材分析: 歌曲《哦,十分钟》是一首2/4拍,D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奏紧凑,曲调反复出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音调转为舒展,第一句与第二句运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四度、三度的跳进。“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

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 2、学习通过音乐(演唱歌曲)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 带休止的切分节奏的演唱,及个别音的音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课堂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课间十分钟》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哦,十分钟 师:那么,看到这个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课间十分钟)你在这个课间十分钟内会玩些什么活动呢?请你来做做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余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为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参与到课中来。)师:有了这么丰富的课间活动,你的心情怎样? 2、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同学课间十分钟内在玩些什么活动呢? 3、音乐带视频展示播放课间十分钟画面。 (设计意图:根据视频中的音乐以及课间的活动场面,使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课间十分钟的快乐,还使学生接触了他们没有接触

高中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高中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初中有一个很大的下降。有的能很快地调整自己,一个星期最迟一年内能赶上来,但也有的在焦躁和彷徨中迷失了自己,等醒悟过来时,高中也将结束了。 经过仔细观察,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些学生还在回忆初中生活或体味成功的喜悦,没有很快融入新集体,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他们在高中,尤其是高三时,已经把学习的弓拉得很满,现有一种疲倦的感觉,他们正在愣神,思想松懈。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意识到自己落后了,需要赶紧努力。可是,要把成绩赶上去,还需要一段时间。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理想的大学的。因此,往往表现为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是学习方式不适应。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而高中学生则需要主动学习,需要自主学习。许多初中生,没有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没有学会自主式学习。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就拿数学来说吧,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因此,一时间还适应不了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高中生和初中生不一样,教科书内容转向了,而学生还没有一下子转过来。就拿数学来说吧,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特点是: ①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

等腰三角形_教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活动1 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D C B A 图(1)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 的特点,可以发现AB =AC .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2): C B 图(2) △ABC 中,若AB=AC ,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是腰、BC 是底边、∠A 是顶角,∠B 和∠C 是底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2 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 沿折痕AD 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活动3 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问题:如图(3),已知△ABC 中,AB=AC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 (1) 求证:∠B =∠C ; (2) AD 平分∠B AC ,AD ⊥BC . D C B 图(3)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 =∠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ABD 和△ACD 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答〕在△ABD 和△ACD 中因为?????===CD BD AD AD AC A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