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工程论文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臣军LAI Chen-jun;王磊WANG Lei;卢恩平LU En-ping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054035)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Xingtai 054035,China)

摘要: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是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机理,这种动力机理可由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也可来自外在作用力的推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对邢台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form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by a new integra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factors,and also can be a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outside fo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Xingtai to us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the Beijing-Tianjin industries,comple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

Key words: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ransfer;dynamic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50-03

作者简介:来臣军(1979-),男,河北临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0 引言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附加价值、低技术水平向高附加价值、高新技术水平的演变,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效率的提高。关于产业升级的动因,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释。

从供给方面来看,传统产业升级的动力有资本结构、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从需求方面来看,传统产业升级的动力主要是市场交易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制度经济学普遍认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因之一是劳动分工的变化,包括岗位精细化、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迂回化等因素。

产业升级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内外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由于有动因的驱使,生产要素系统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产业体系,这种体系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产业的升级(见图1)。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基础上,以邢台市为例,分析邢台市产业升级的系统动力机制,找出影响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

1 产业内部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产业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产业内的技术创新和人文社会资源。技术创新是各部门、各组织利用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通过重新构思并与先进的思维方法结合,产生新的技术和工艺,最终提升了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产业升级。人文社会环境包括创新环境、产业文化、传承文化。这些文化的集合使区域内的企业组织在日常工作和交流中不断的学习并产生新的思维和创意。人文社会环境从精神和意识上哺育着创新者,从而促进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不断产生。

1.1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无不都是技术创新推动的结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气为代表的革新,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它使人类进入了智能化时代,摆脱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在这个时期,技术革新、信息交换、文化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前两次工业革命还要深远。

不难看出,产业的升级、社会的进步必须依靠科技的推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要鼓励和培育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1.2 社会环境资源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影响

1.2.1 创新环境是创新的土壤

创新环境是指能够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组织结构、思想气氛、激励方式,如善用创造性的人才、适于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尊重创造性人才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以及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好的创新环境能够激发人们创新热情,鼓励人们积极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1.2.2 产业文化是产业升级的营养素

产业文化是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使产品内涵更丰富,产业发展更持久。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把产业文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武器。良好的产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一种优胜劣汰不断创新的机制,促使企业不断向先进行业学习,引进不同行业的先进技术、文化、理念、方法为己所用,不断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生产手段。产业文化滋养着企业,为企业的不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3 文化传承是创新的源泉

传承和创新不是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原来产业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没有传承,创新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创新是传承的继续和发展,只传承不创新,产品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失去市场,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传承不下去。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传承是继承的优秀文化和优良技术,是经过市场和社会千锤百炼而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必须继承和

发展下去。只有在充分吸收过去产业技术、产业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创新才会有基础,才会有生命力。

2 外部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在外界因素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是直接的和有效的,良好的产业政策可以激发企业的创业热情,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人才的合理流动、需求结构的改变、能给行业带来产业升级的动力。国际贸易加强了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促进了产业在区域的重新分配。

2.1 政府主导行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邢台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靠政府计划。在市场经济时代,也有许多企业还没有自我升级的能力,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支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邢台市政府应结合河北省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制定邢台的产业发展政策。主动发挥政府在产业升级和转移中的主导地位。

2.2 人才的交流与流动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21世纪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关键是要不断吸收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的创新。企业不能把人才当成私有财产将其固化,也不能常年不进行人才更替和交换。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产业创新文化的形成。新加坡人力资源部高级部长许连碹曾表示,新加坡政府充分意识到专业人士、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管理人这三类人才在整个新加坡人力资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将建立一个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职业弹性”的人力资源库,并推出“专业转换方案”

以鼓励这三类人才在不同产业中的流动。因此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企业、产业、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应当创造社会氛围和条件鼓励人才的合理交流和流动。

2.3 国际贸易与投资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的增长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的产业升级。

随着各国政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企业若想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竞争力,必然要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创新产品的功能和提升产品的质量,在适应国际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能不断创造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口对产业升级也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使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水平。吸引外资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中资本不足的矛盾,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吸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益,能够提升产业升级的资本进来,这对于延伸产业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外企业的引进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产品生产线,这对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产业升级动力机制的实践

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有着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辉煌时,全县拥有梳绒机2万台,年分梳各类毛绒23000多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还多,被称为中国的“羊绒之都”,曾一度成为邢台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虽然清河羊绒产业规模较大,但是产业附加值低,初加工比重高达70%,长期处在产业的低端,特别是在2006年受宏观政策影响,羊绒产业受到严重打击,清河大部分羊绒企业停产或外迁,销售额锐减30%。

为此,清河县政府号诊把脉,最后找出只有产业升级才是清河羊绒产业的唯一

出路。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3.1 政策引导和扶持

为鼓励企业能够创出自己的品牌,清河县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创建自主品牌的暂行办法》,拿出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实施自主品牌创建工程,从媒体宣传、项目申报、参展等活动方面给予支持。在此政策的引导下,清河羊绒企业自主品牌每年新增200个,目前已到1500多个。在提升质量上,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靠质量赢得市场。目前清河已有18个品牌被评为“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和“中国毛纺织行业知名品牌”,7个品牌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3.2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销售

清河羊绒企业通过自建网络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网络销售。目前开设的网络门店达到5000多个,直接从业人员50000余人,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

3.3 人才交流,提升了人才水平和产品质量

清河县羊绒企业在分散生产经营时,由于产业不集中,各道工序的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在自己单位的小圈子活动,不能提高技术水平。为了解决这个突出问题,清河县政府建立了羊绒科技孵化园,吸引企业集聚生产,解决产业分散的问题。目前,已有83家羊绒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并实行了专业化生产。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人才之间互通有无,这让产品的质量越做越精,员工技术水平越提越高。这让清河羊绒由过去在国内外市场无人知晓,到现在国内市场占到20%以上的份额,并每年出口达300多万件。

3.4 科技投入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清河县政府和企业达成共识,认为实现产业升级,不加大科技投入是不行的。

3年来,清河羊绒研发投入达5.8亿元,在羊绒制条、分梳、低温染色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多家企业的质量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并成为比尔纤纱、春竹、珍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先后与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12所科研院校合作,建立16个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清河羊绒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工程中心。

不难发现清河羊绒的产业升级之路,既有技术创新、产业传承、产业分工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有政府引导和扶持、人才交流、国际贸易市场的外部动力因素。

4 结语

目前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邢台遇到了历史机遇,因此必须转变思想,主动出击,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邢台有着资源和劳动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应主动承接来自京津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提高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根据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找到影响本地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并协调和发挥好内外两个影响因素。

具体做法,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企业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由价值链的低端直接跨越到高端;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要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定位自身在产业链的位置,做到区域内企业分工合作。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政府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通过改善软硬环境,为本地产业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2]陈晓永.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6).

[3]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4.3产业转移 导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一)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节产业转移 1.运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辩证认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是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区域转移。 (2)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获得更多的。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等。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推动经济发展。 2. ,日本将纺织等工业转移到、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世界的冲击和世界性的,日本进一步将、化工和等产业转移至东亚、东南亚的上述国家和地区。

3. 开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都致力于发展密集型产业,将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4.21世纪以来,中国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5.随着科技的发展,转移的产业除了传统的型产业外,还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型和部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 3.改变的空间分布。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③填补3D产业空白④促进现代服务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外包、区域性集聚、跨国公司控制能力更强等新发展趋势。对此,我国产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握紧国际化发展新机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发展方向 正如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美国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我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加工贸易增势迅猛,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1.全球化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

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持续高涨。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国际贸易继续增长,2007年全球贸易额达到135700亿美元,是1994年的3.3倍;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全球FDI流入量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占30%,FDI流出量达到12158亿美元,增长45%,其中发达国家流出占84.1%;再次,三是国际并购活动持续上升,2006年全球国际并购达到8800亿美元,增长23%;最后,是国际化生产进一步增长,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其780000家海外子公司的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出口额的1/31。 上图为美、日、中、印四国1980年以来的GDP走势图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电子传递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细胞生物学] 【同考网·执业医师考试】2011-6-18 来源:互联网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 在三羧酸循环中,乙酰CoA氧化释放的大部分能量都储存在辅酶(NADH和FADH2)分子中。细胞利用线粒体内膜中一系列的电子载体(呼吸链),伴随着逐步电子传递,将NADH 或FADH2进行氧化,逐步收集释放的自由能最后用于ATP的合成,将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 ■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s)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s)黄素蛋白是由一条多肽结合1个辅基组成的酶类,每个辅基能够接受和提供两个质子和电子(图7-22)。 ● 细胞色素(cytochromes)细胞色素是含有血红素辅基(图7-24)的一类蛋白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血红素基团的铁原子可以传递单个的电子。血红素中的铁通过Fe3+和Fe2+两种状态的变化传递电子;在还原反应时,铁原子由Fe3+状态转变成Fe2+状态;在氧化反应中,铁由Fe2+转变成Fe3+. 图7-24 细胞色素c的血红素基团的结构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四个卟啉环都含有侧链,不同的细胞色素所含侧链不同。图中所示是细胞色素c,血红素与多肽的两个半胱氨酸共价结合,但在大多数细胞色素分子中,血红素并不与多肽共价结合。 ●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s,Fe/S protein)铁硫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也是细胞色素类蛋白。在铁硫蛋白分子的中央结合的不是血红素而是铁和硫,称为铁-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s,图7-25)。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产业转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产业转移 一、单选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煤炭产业B.汽车生产研发业 C.宇航业D.服装加工业 2.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选择地,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发达B.劳动力成本低 C.原料丰富、资金充足D.市场广阔,投资环境好 解析:第1题,由图中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地区可知,该产业区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2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1.D 2.B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4.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解析:第3题,根据上图,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整个过程在不断减少生产厂直至全部关闭,说明M公司将重心放到了自主设计方面,这种做法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故A项正确。加工服装的人工成本低于设计服装,B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只是改变了经营重心,规模不一定会减小,C项错误;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利润,加强合作是过程,不是目的,D项错误。第4题,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与温州相比,上海经济发达,信息通达,便于企业掌握市场信息,故D项正确。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总部的布局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市场在国内,不只是上海,C项错误。 答案:3.A 4.D 中国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发达地区大多是落后产业的迁出地 B.发达地区大多是落后产业的承接地 C.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大多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不发达地区承接的大多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6.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移的迁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③要警惕高耗能、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工程论文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臣军LAI Chen-jun;王磊WANG Lei;卢恩平LU En-ping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054035)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Xingtai 054035,China) 摘要: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是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机理,这种动力机理可由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也可来自外在作用力的推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对邢台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form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by a new integra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factors,and also can be a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outside fo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Xingtai to us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the Beijing-Tianjin industries,comple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 Key words: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ransfer;dynamic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题: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题: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 一、选择题 (一)[2019·湖北七校联盟模拟] 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1--3题。 1、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说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2、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3、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⑤D.③④⑤ 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因“煤改气”导致“气荒”,则最有效的措施是暂缓实施煤改气。注意高耗气产业有些是影响很大的产业,不能随意关停。A、B两项所述内容实行起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第2题,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不利于管道铺设;该地纬度低而气温高、降水多而湿度大,不利于施工;故A正确、C错误。植被茂密,虫蛇出没的影响要小于地形、气候因素,则B错误;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则D错误。第3题,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则①错误;图示油气输送到云南,则②错误;作为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路线数量及安全性上,则③④正确;管道建设能推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则⑤正确。 答案:1—3、C A D (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2题。 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高一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过程

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过程 电子与质子的运移是由四个蛋白质复合物完成 光合作用光反应是由四个主要的蛋白质复合物所完成,包括有PSⅡ、cyt b6-f复合物、PSⅠ、ATPase。这些蛋白质都是嵌在类囊膜上,水是在膜上近类囊体腔(lumen) 的PSⅡ反应中心被氧化成氧气,NADP+则是在PSⅠ近stroma的一边还原成NADPH,至于ATP则是伴随着质子进入stroma。能量的贮存是发生在激发态叶绿素还原电子接受者时带有激发态电子的叶绿素分子有很强的还原力,可以将第一个电子接受者还原,并使自己被氧化回到基态,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从光而来的能量就被转换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再接着由一连串的氧化还原反应而逐一传递下去。 光合系统一、二的反应中心会氧化水、还原PQ (plastoquinines) 吸光天线将能量传递到PSⅡ反应中心后,反应中心的P680会被激发成P680*而且失去一个电子,为了补充这个电子,PSⅡ复合物会与释放氧气有关的蛋白质一起作用,将水分子氧化放出氧气与4个氢离子(此乃光水解作用,photohydrolysis),而电子则由PSⅡ上的电子接受者Pheo (Pheophytin) 所接收,很快的P680*回到基态,电子又很快的传给同在PSⅡ反应中心上的电子携带者Q (quinones)。在PSⅡ上的电子携带者有两个,分别称为QA与QB,电子的传递是先将一对电子传到Q A Q B上,再从stroma得到两个氢离子,形成Q A Q B H2,再一起将两个电子传给cyt b6-f。 通过细胞色素b6-f的电子流会造成类囊体腔的质子累积细胞色素b6-f (Cyt b6-f) 复合物是一个很大的蛋白质复合物,包括了2个b type 和1个c type的血基质(heme)。虽然目前对此处的电子与质子传递机制并不明了,其有一假说为Q循环(Q cycle): 在Q循环中整个cyt b6-f复合物包括了2个b type细胞色素、1个c type细胞色素和1个FeS R与2个Q。由PSⅡ来的第一个QH2分子会在近类囊体腔处氧化,将2个电子传给FeS R和b type细胞色素复合物,并把两个氢离子释放到类囊体腔中,传到FeS R的电子会经细胞色素f传给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质体蓝素再还原PSⅠ的反应中心P700,另一个传到b type细胞色素的电子会再传给下一个b type细胞色素,第二个b type细胞色素会还原1个Q,形成semiquinone状态。在第二个QH2分子氧化过程中,第二个b type细胞色素会从基质中再取两个带正电氢离子来,把Q-还原成QH2。所以每当2个电子传到P700反应中心时就有4个氢离子会通过类囊膜。 PQ与PC可能是传递的介质 一般认为电子由PSⅡ传给PSⅠ是通过PQ与PC,以PC为例,通常是存在类囊体腔近叶绿体膜的边缘,不过也有的PC是出现在stroma中未堆栈膜体PSⅠ附近,协助循环性电子流的进行(cyclic electron flow) 的进行,这种循环性电子流并没有NADPH的产生,但仍可合成ATP。 光合系统一反应中心会还原NADP+ 电子从P700反应中心开始,经由一系列的电子传递蛋白复合物,如FeS H、FeS A、铁氧化还原蛋白(ferredoxin)、黄素蛋白(flavoprotein),最后经过NADP+-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酵素(ferredoxin-NADP reductase) 将NADP+还原成NADPH。 某些杀草剂是利用中断光合作用电子流而杀害植物 常用的杀草剂巴拉刈(paraquat) 是作用在PSⅠ的还原部位;DCMU则是打断两个光合系统间的电子传递。 将化学能膜体势能转换成ATP的化学渗透机制 光合作用产生ATP的作用称为光磷酸化作用(photophosphorylation)。形成ATP的化学渗透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异与膜两侧的电位差来供给细胞可利用的

2020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第四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 (2019·德州高二检测)下图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部分投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理现象属于() A.工业集聚B.产业转移 C.资源调配D.劳动力转移 2.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不断在中国投资建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 A.资金充足B.技术先进 C.交通便利D.市场广阔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生产的部分或者整车生产企业从本土或者其他国家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属于产业转移现象。第2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广阔,吸引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而中国在资金和技术及交通等方面与美国比不具优势。

答案:1.B 2.D (2019·济南一中质检)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A.经营成本较低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4.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3题,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导向型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答案:3.B 4.B (2019·日照检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据此回答5~7题。 5.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A.劳动力成本B.能源资源 C.环境承载力D.市场需求

产业转移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产业转移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3题,2013年安徽卷第24题,2013年天津卷第12(3)题,,2012年福建卷第1~2题。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产业结构统计图,考查产 业转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2.常结合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考 查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3.常结合企业投资区域分布图等, 考查区位选择与产业转移的原因。 一、产业转移 1.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 2.目的:追求更高 ,扩大销售市场。 3.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 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 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 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 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点睛】 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因素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 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合作探究】 跨国公司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请探讨一般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1.产业转移的规律 下图为某类工业在全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编者按:为支撑“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基于量化分析的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课题由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承担。现将成果主要观点摘编,供参阅。 基于量化分析的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一、产业线性回归分析 针对青岛市农林牧副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7个行业发展水平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青岛市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速率较低,在同类城市的比较中居于偏下水平,与该行业领先城市的发展速率相比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2)青岛市的工业发展速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同西安、济南、广州等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南京、杭州等处于同一水平;较哈尔滨、大连等城市相比则具有明显优势。(3)青岛市的建筑业发展速率处于偏上水平,明显落后于无锡、南京、苏州、宁波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但明显高于武汉、西安、成都、大连等城市。(4)青岛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速率较低,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明显处于落后水平。(5)青岛市的批发和零售业前期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速率在同类城市中处于落后水平。(6)青岛市的金融

业发展速率处于同类城市中等水平,其前期发展的起点水平较高,但发展速率无明显优势。(7)青岛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发展速率,处于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水平,其发展速度和前期水平都很高。 二、产业转型动力要素分析 采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经济发展要素为自变量的模型,并依据影响经济总量变化的9个主要因素建立了相应评价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各自影响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经济增长的9个重要因素对GDP的拉动度分别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1%;农村居民收入1.2%;职工工资总额变化1.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5%;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4%;外贸进出口额0.9%、;社会从业人口0.2%;青岛市研发经费2.2%。(2)各个动力因素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研发经费(可将之理解为狭义的技术进步概念)对GDP的贡献率为16.1%,居第一位;生产型固定资产投资和非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0.9%和10.2%,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但其合计形成的贡献度(21.1%)将跃居全部影响要素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GDP的贡献率为10.2%,并列第三位;职工工资增长对GDP的贡献为10.2%,并列第三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对GDP的贡献为8.8%,列第六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贡献为8.0%,列第7位;社会从业人数对GDP的贡献度最低,仅为1.5%;外贸进出口总额对GDP的贡献

产业转移汇总

第二节产业转移一一以东亚为例 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咼考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产业转移 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 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3题,2013年安徽卷第 24题,2013年天津卷第12(3) 题,,2012年福建 卷第1?2题。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产业结构统计图,考查产业转移及 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2.常结合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考查产业转移 的区位因素。 3?常结合企业投资区域分布图等,考查区位 选择与产业转移的原因。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圈表填搭基钳夯实夷点盘査温技知新一、产业转移 1.分类:__________ 2.目的:追求更高 3.产业转移的原因_、区域产业转移。,扩大销售市场。 【点睛】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以降低生产成本,获 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一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因素: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点睛】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 ,企业由发 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严业结构關糕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闾分布 生产耍素/ 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说产地生产制润下降

核心归纳?重难突破 屋焦再点 释疑解芾 睛谄善诱 点石成金 20世配90暉代 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1. 产业转移的规律 (1) 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 I 发达国家或地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I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 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 再次是利用其 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 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 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轻工业 资源密集型产 业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 技术密集 型产业 发达国 【合作探究】 跨国公司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请探讨一般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m 弗题预测? ..................................... 1. 产业转移的规律 下图为某类工业在全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 UA (1)?(2)题。 中国沿利 20斟圮ftO 年代 英1*1 I ? fit 纪60年代 味20 lit 紀切

2020年春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一课一练: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解析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中后期则以计算机外设部件为主导,多项产品(如电源供应器、彩色显示器、主机板等)产销量均居世界前茅;2000年以来,开始将笔记本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大陆。读台商在大陆投资地区分布变化图,完成1~3题。 1.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2.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投资的变化是() A.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 B.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D.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 3.下列关于台商向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产业转移使台湾产业结构有升级的空间②在大陆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③产品销售方向完全以外销为主④制造业转移到大陆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距台湾较近,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因此首先接受了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随着该地经济发展,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加上台湾和我国东南沿海产业升级的需要,台湾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向我国东南沿海转移。故选D。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台商投资的重点地区是广东;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台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变成江苏。由此说明,台商投资的地域变化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故选B。第3题,部分较为落后的产业向外转移,给台湾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有利于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台商在大陆投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使部分产业形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 3 赵 峰 姜德波 内容提要: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非均衡发展,资源短缺、产业同构、产业 过度集聚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的向外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需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最早是 从国际角度开始的。刘易斯(1984)较早就注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但没有提出比较完整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普雷什维(1990)的“中心—外围论”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对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国内学者卢根鑫(1994)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陈建军(2002)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富有实证研究的启发性;王振(2009)认为,从长三角地区目前产业转移轨迹来看,除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的沿海、苏中、苏北外,安徽、江西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深入研究产业转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理论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着手,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产业转移,较少能将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会为制订“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计划提供理论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加速的趋势,科学预测和把握 这个趋势,在产业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进而推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将是理论界的重要任务。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1.要素禀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要素禀赋 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要素价格的上升和资源的短缺。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得该地区的商务成本急速上升,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了某些产业的获利能力,尤其是一些对于要素价格较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大大压缩了这些产业的获利空间,削弱了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从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考虑,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一些原先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必将本着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逐步向国内其他地区转移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长三角地区普遍面临着人才供给的数量及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而长三角地区目前的人口密度已经不允许大量的人口 — 62—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影响、趋势研究” (10BJL050)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09EY D024)的阶段性成果。

电子传递电子教案

电子传递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细胞生物学] 【同考网·执业医师考试】 2011-6-18 来源:互联网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 在三羧酸循环中,乙酰CoA氧化释放的大部分能量都储存在辅酶(NADH和FADH2)分子中。细胞利用线粒体内膜中一系列的电子载体(呼吸链),伴随着逐步电子传递,将NADH 或FADH2进行氧化,逐步收集释放的自由能最后用于ATP的合成,将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 ■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s)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s)黄素蛋白是由一条多肽结合1个辅基组成的酶类,每个辅基能够接受和提供两个质子和电子(图7-22)。 ● 细胞色素(cytochromes)细胞色素是含有血红素辅基(图7-24)的一类蛋白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血红素基团的铁原子可以传递单个的电子。血红素中的铁通过Fe3+和 Fe2+两种状态的变化传递电子;在还原反应时,铁原子由Fe3+状态转变成Fe2+状态;在氧化反应中,铁由Fe2+转变成Fe3+. 图7-24 细胞色素c的血红素基团的结构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四个卟啉环都含有侧链,不同的细胞色素所含侧链不同。图中所示是细胞色素c,血红素与多肽的两个半胱氨酸共价结合,但在大多数细胞色素分子中,血红素并不与多肽共价结合。 ●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s, Fe/S protein)铁硫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也是细胞色素类蛋白。在铁硫蛋白分子的中央结合的不是血红素而是铁和硫,称为铁-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s,图7-2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