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核,墨西哥发现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药性的基因.docx

结核,墨西哥发现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药性的基因.docx

结核,墨西哥发现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药性的基因.docx

结核,墨西哥发现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药性的基因

墨西哥科学家经过5年多的研究,终于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的一种叫做IDSA2的基因,它能使结核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墨西哥国立理工学院科学家豪尔赫冈萨雷斯介绍说,全世界有200多万结核病患者使用传统的疫苗治疗结核杆菌,但这种细菌对药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治疗效果不理想,结核病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因此,在欧盟、墨西哥国家科委和墨西哥国立理工学院的资助下,他们从1998年起就开始了寻找是什么导致结核杆菌抗药性的科研工作。

研究人员在对结核杆菌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中,未能辨认出对患者肺部等组织造成伤害的全部致病因素,然后就用生物芯片分子技术,对细菌进行克隆并对细菌中的各类蛋白质序列进行比较,终于找到了导致结核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结核分支杆菌的基因IDSA2。冈萨雷斯表示,他们将继续对这种细菌的基因进行研究,以确定启动其基因表达的条件,进而达到最终抑制这种基因的作用的目的。

冈萨雷斯指出,发现结核杆菌抗药基因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今后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也将有助于制药厂商开发生产对症下药的药品,及早有效地治疗结核病,防止这种传染病在世界一些地区的蔓延。

结核病能侵犯人体的肺部等组织,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显示,每年有近800万人患结核病,300多万人死于此病,40%的艾滋病患者也死于此病。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8207199.html, 第 1 页,共 1 页

江苏省260株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基因分型研究

江苏省260株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 基因分型研究 刘巧许卫国万康林王建明杨丹丹吕冰邵燕汪华 [摘要] 目的 研究江苏省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图谱的分布特征,分析北京家族株与结 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关联性。方法 江苏省30个耐药监测点收集260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应用 比例法检测分离株对于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耐药性,应用间隔 区寡核苷酸分型( Spoligotyping)方法进行基因分型,使用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 与SpolDB4数据库比对。结果 260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可分为34个基因型(27个独特基因型 和7个共享基因型),菌株经聚类分析分为两个家族:北京家族(80.4%,209/260)和非北京家族 (19.6%,51/26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北京家族株能增加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的发生风险 (OR= 11.07,95%CI:1.45~84.50)。非北京家族包括T1、T2、H3、H4、CAS、LAM、U和MANU2,其 中CAS、LAM和MANU2家族在中国比较罕见,在江苏省是首次报道。结论 江苏省结核分枝杆 菌流行株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其主要流行型为北京家族,且该家族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耐多 药之间存在关联。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北京家族 Study on the genotypes of 26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by Spoligotyping metho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LIU Qiao1XU Wei-guo2WAN Kang-lin3WANG Jian-ming1YANG Dan- danLV Bing3SHAO Yan2, WANG Hua11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ronic  Communicable Disease, Jiangsu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Program of Mega  Infectious Diseases (No. 2008ZX10003-010) an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China (No. 2009ZX 10004-904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otyp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Jiangsu provinc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ijing family'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of M. tuberculosi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y M. tuberculosis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30 drug surveillance sites in Jiangsu provinc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solates to the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soniazid, streptomycin, rifampicin and ethambutol) was tested by  using the proportion method. Molecular typing of M. tuberculosis strains was determined by  Spoligotyping and analyzed with BioNumerics software. Results Based on Spoligotyping  fingerprint, 260 strains showed 34 different genotypes, including 27 exclusive genotypes and 7 shared  genotypes. These strain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the Beijing family (80.4%, 209/260) and  the Non-Beijing family ( 19.6%, 51/260). Data from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fection  by the Beijing family wa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multi-drug resistant M. tuberculosis, with the  OR (95% CI) of 11.07 (1.45-84.50). Non-Beijing families including T1, T2, H3, H4, CAS, LAM, U  and MANU2 families were also found. Among them, the CAS, LAM and MANU2 families were first  repor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onclusion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marked gene polymorphisms did  exist in M. tuberculosis strains. The Beijing family had been the predominant strain circulating in  Jiangsu province,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multi-drug resistant M. tuberculosis strain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Genotyping; Beijing family  10.3760/cma.j .issn.0254-6450.2011.12.016 国家科技重大传染病专项( 2008ZX 10003-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904)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巧、王建明、汪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所(许卫国、杨丹丹、邵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康林、吕冰)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与基因检测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与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基因检测分析。方法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中选取6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对患者进行分组,首次诊治患者39例为观察组,首次诊治失败后行第二次治疗患者23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耐药分析及rpsL、rpoB、embB、KatG基因检测。结果62例患者中共19例出现耐药,耐药率为30.65%,对照组患者1种药物耐药率为26.09%,同观察组1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种药物耐药率为17.39%,同观察组7.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药物耐药率为8.70%,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psL、rpoB、embB、KatG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3.33%,86.11%,88.89%,91.67%,x2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产生同菌株基因具有较大关联,且耐药率同治疗次数有关,在结核病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耐药情况,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sis in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and genetic testing. Methods 62 cases of TB patient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and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ly grouping method,fir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39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fir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ailure underwent secondary treatment of 2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resistant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was analyzed and rpsL,rpoB,embB,KatG genetic were tested. Results 6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19 cases of drug resistance,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1,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26.09%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10.26%),(P<0.05),2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17.39% and 7.69%,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3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8.70%,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rpoB,embB,rpsL,KatG gene mutation rate was 86.11%,88.89%,91.67%,83.33%,x2 tes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generation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strains with gene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r,and the number of drug-related rates with treatmen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to be based dru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choose combination therapy programs,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Drug resistance;Gene;Detect 重大传染性疾病对于人们健康及社会稳定均具有较大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快速诊断历来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自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以来,结核病便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传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称“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8年称“遏制结核病行动刻不容缓,1999年数据显示[1],全世界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是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结核病与艾滋病、疟疾列为21世纪人类需要攻克的三大传染

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6更新版)要点解读(修订版).doc

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6更新版)要点解读 2015年11月,WHO召集了多学科的结核耐药结核病专家,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推出了《WHO 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6更新版)》(简称“《2016指南》”),较之于WHO的2011年《耐药结核病管理规划指南》和2014年《耐药结核病管理规划指南伙伴手册》有了一些修订与更新;主要提出了将利福平耐药结核病 ( rifampin resistanttuberculosis,RR_TB)和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治疗方案分为传统RRTB与MDRTB个体化方案和短程RR_TB与MDR_TB标准化方案,同时对传统RR_TB与MDR_TB个体化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进行了重新分组和分类等,笔者将要点解读如下。RR_TB和MDR_TB治疗药物分组及介绍对于RR_TB和MDR_TB,WHO在《2016指南》中根据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传统MDR_TB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进行了重新分组和分类,将氯法齐明和利奈唑胺归为MDR_TB方案的核心二线药物,这是《2016指南》的重大更新;同时将对氨基水杨酸归为非核心的附加药物;克拉霉素不再纳入MDR_TB治疗方案中。 (一)抗结核药物分组将传统的MDR_TB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分为A、B、C、D四组,其中A、B、C组为核心二线

药物,D组为非核心的附加药物。这种分类更有利于制定有效的RR_TB和MDR_TB治疗方案(表1)。 (二)药物介绍1.A组:氟喹诺酮类,包括高剂量左氧氟沙星(≥750mg/d)、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WHO指出,这组药物为MDR_TB核心方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改善成年人RR_TB及MDRTB患者的疗效,因此,若非存在绝对禁忌证,必须纳入治疗方案。纳入顺序依次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于儿童RR_TB和MDR_TB(包括在中国)同样推荐使用,但 2006年有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的报道,但2014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较之于未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加替沙星(400 mg/d)无明显高血糖风险。 2.B组:二线注射类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现有的证据表明,二线注射类药物可增加MDR_TB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因此,若非存在严重禁忌证,建议纳入治疗方案。对阿米卡星、卷曲霉素或卡那霉素的选择要根据现实效能分析决定,在上述3个药物均无法应用的情况下,可考虑将链霉素加入MDR_TB核心方案(在链霉素不耐药的情况下)。对病情较轻的儿童患者,考虑到此类药物的危害可能超过潜在益处,可不应用;但若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则尽可能保留B组药物。此类药物需要严格检测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为听力减退和肾毒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1、细菌耐药表型检测: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根据 NCCLS 标准,通过测量纸片 扩散法、肉汤稀释法和 E 试验的抑菌圈直径、 MIC 值和 IC 值获得。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检测: (1)耐药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的单一浓度检测细菌的耐药性被称为耐药筛选试验,临床 上常用于筛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中介的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氨基糖 苷类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等。 ( 2)折点敏感试验:仅用特定的抗菌药物浓度(敏感、中介或耐药折点 MIC ),而不使用 测定 MIC 时所用的系列对倍稀释抗生素浓度测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称为折点敏感 试验。 (3)双纸片协同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是主要用于筛选产超广谱B 兰 阴性杆菌的纸片琼脂扩散试验。若指示药敏纸片在朝向阿莫西林 扩大现 象(协同),说明测试菌产生超广谱B -内酰胺酶 ( 4)药敏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如: Microscan 等运用折点敏感试验的原理可半定量测定抗菌药物的 MIC 值。 2.B -内酰胺酶检测: 主要有碘淀粉测定法 ( iodometric test )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 ( nitrocefin test )。临床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B -内酰胺酶试验可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 菌、卡他莫拉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如B -内酰胺酶阳性,表示上述细菌对青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耐药; 表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 (包括氨基、 羧基和脲基青霉素) 耐 药。 3.耐药基因检测:临床可检测的耐药基因主要有:葡萄球菌与甲氧西林耐药有关的 MecA 基因,大肠埃希菌与B -内酰胺类耐药有关的 blaTEM 、blaSHV 、blaOXA 基因,肠球菌与万古 霉素耐药有关的 vanA 、 vanB 、 vanC 、 vanD 基因。检测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方法主要有: PCR 扩增、PCR-RFLP 分析、PCR-SSCP 分析、PCR-线性探针分析、生物芯片技术 、自动 DNA 测序 4.特殊耐药菌检测 (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W 10伽,或其MIC > 4u g/ml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W 17 mm,或MIC > 0.5u g/ml 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被称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 )。对MRS 不论其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所有的B -内酰胺类药物和B -内酰胺/B -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显示临床无效;绝大多数 的 MRS 常为多重耐药,耐药范围包括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2)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当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抑菌圈直径〈20 mm 或MIC > 0.06 u g/ml 均应视为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RSP )。临床治疗显示 PRSP 对氨卞西林、氨卞西林 /舒巴坦、头胞克肟、头胞唑肟,临床治疗疗效很差,但应检测对头胞曲松、头胞噻肟和美 洛培南等的 MIC 以判断是否对这些抗生素敏感。 (3)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 肠球菌对30 g 万古霉素纸片抑菌圈直径W 14 mm 或MIC > 32 u g/ml 被称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针对多重万古霉素药物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但对青霉素敏感的 VRE 可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若对青霉素耐药而不是高水平耐 氨基糖甙类可用壁霉素 +庆大霉素。 (4) 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 超广谱B -内酰胺酶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 -内酰胺酶(ESBLs )革 /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 Vitek-2 、BD-Pheonix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现状如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球约有3.6亿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属于感染的高发区,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HBV根据DNA差异可分为A、B、C、D、E、F、G、H八种类型,不同型别在流行特征,致病性,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感染HBV基因型B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平均年龄要比感染HBV基因型C的患者的年龄大。 通过分型检测,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突变发生率情况。研究表明,与HBV-B型相比,C型复制较活跃,不易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B型易产生前C区突变,C型核心启动子区变异发生率更高,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高危指标之一。同时,HBV-B、C型患者易产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通过分型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乙肝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HBV感染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由于干扰素需要反复注射,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NA)已成为抗HBV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NA因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耐受性好且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同阶段的肝病患者,是长期治疗的合理选择。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病毒耐药株,从而需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指导临床用药。 乙肝病毒产生耐药的机理是什么? HBV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一般是指由HBV基因组上某些位点的变异导致这种药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无作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原发性耐药变异:指药物作用靶位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导致变异病毒株对治疗药物的敏感度下降; (2)继发性耐药变异(又称补偿性耐药变异):指由于原发性耐药变异病毒株复制能力下降,在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基础上,病毒株也可在其他位点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部分恢复变异病毒的复制能力或可导致变异病毒对药物敏感度的进一步下降; (3)基因型耐药:指检测到已在体外的表型分析研究中被证实与抗病毒药物耐药相关的HBV变异;(4)表型耐药:通过体外复制系统证实检测到的HBV变异会降低其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度。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是部分双链环状DNA结构。HBV基因组含有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产物为含末端蛋白、间隔区、逆转录酶区和RNA酶H区4部分的HBV聚合酶。 HBV虽然属于DNA病毒,但其复制过程并非DNA—DNA的直接复制过程,而是经过前基因组RNA的中间过程,即DNA—RNA—DNA的复制过程。在前基因组RNA逆转录为负链DNA的过程中,HBV逆转录酶由于缺乏严格的校正机制,导致HBV复制过程中核苷酸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的频率为每年(1.4~3.2)X105核苷酸替换/位点。HBV复制的这种过程和特点,决定了同一患者体内不同的HBV株基因序列之间也存在差别。 核苷(酸)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区活性,阻止HBV复制过程中以HBV的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新的病毒DNA,从而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HBV前基因组RNA是以HBV 的cccDNA为模板合成的,即NA的药效靶点在cccDNA的下游,所以NA不能直接清除已经存在的cccDNA。

结核分枝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分类号:R 378.91+1 密级:一般 U D C :616-093 编号:2010212554 广州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结核分枝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研究生:杨辉 导师:吴爱武教授 陈心春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医学硕士年级:二零一零级 学科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方向:感染与免疫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 学位类型:医学科学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议人: 二0一三年三月

广州医学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结核分枝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与 分析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mmon drug-resistance gene mutation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专业名称: 临床检验诊断学 研究生: 杨辉 导师: 吴爱武教授 陈心春教授 二0一三年三月·广州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4 英文缩略词~~~~~~~~~~~~~~~~~~~~~~~~~~~~~~~~~~~~~~~~~~~~~~~~~~~~~ 7 前言~~~~~~~~~~~~~~~~~~~~~~~~~~~~~~~~~~~~~~~~~~~~~~~~~~~~~~~~~~~8 第一部分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rpoB 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11 1.材料和方法~~~~~~~~~~~~~~~~~~~~~~~~~~~~~~~~~~~~~~~~~~~~~~~~~~~ 11 2.结果~~~~~~~~~~~~~~~~~~~~~~~~~~~~~~~~~~~~~~~~~~~~~~~~~~~~~~~~~16 3.讨论~~~~~~~~~~~~~~~~~~~~~~~~~~~~~~~~~~~~~~~~~~~~~~~~~~~~~~~~~18 4.小结~~~~~~~~~~~~~~~~~~~~~~~~~~~~~~~~~~~~~~~~~~~~~~~~~~~~~~~~~20 第二部分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21 1.材料和方法~~~~~~~~~~~~~~~~~~~~~~~~~~~~~~~~~~~~~~~~~~~~~~~~~~~ 21 2.结果~~~~~~~~~~~~~~~~~~~~~~~~~~~~~~~~~~~~~~~~~~~~~~~~~~~~~~~~~27 3.讨论~~~~~~~~~~~~~~~~~~~~~~~~~~~~~~~~~~~~~~~~~~~~~~~~~~~~~~~~~30 4.小结~~~~~~~~~~~~~~~~~~~~~~~~~~~~~~~~~~~~~~~~~~~~~~~~~~~~~~~~~31 第三部分HRMA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与异烟肼耐药~~~~~~~~~~~~ 32 1.材料和方法~~~~~~~~~~~~~~~~~~~~~~~~~~~~~~~~~~~~~~~~~~~~~~~~~~~ 32 2.结果~~~~~~~~~~~~~~~~~~~~~~~~~~~~~~~~~~~~~~~~~~~~~~~~~~~~~~~~~36 3.讨论~~~~~~~~~~~~~~~~~~~~~~~~~~~~~~~~~~~~~~~~~~~~~~~~~~~~~~~~~42 4.小结~~~~~~~~~~~~~~~~~~~~~~~~~~~~~~~~~~~~~~~~~~~~~~~~~~~~~~~~~44 全文总结~~~~~~~~~~~~~~~~~~~~~~~~~~~~~~~~~~~~~~~~~~~~~~~~~~~~~~ 45 参考文献~~~~~~~~~~~~~~~~~~~~~~~~~~~~~~~~~~~~~~~~~~~~~~~~~~~~~~ 46 综述~~~~~~~~~~~~~~~~~~~~~~~~~~~~~~~~~~~~~~~~~~~~~~~~~~~~~~~~~~51 附录~~~~~~~~~~~~~~~~~~~~~~~~~~~~~~~~~~~~~~~~~~~~~~~~~~~~~~~~~~5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61 致谢~~~~~~~~~~~~~~~~~~~~~~~~~~~~~~~~~~~~~~~~~~~~~~~~~~~~~~~~~~63 学位原创性声明~~~~~~~~~~~~~~~~~~~~~~~~~~~~~~~~~~~~~~~~~~~~~~~~~64 学术论文知识产权声明~~~~~~~~~~~~~~~~~~~~~~~~~~~~~~~~~~~~~~~~~~~64 关于学术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64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勇李传友许绍发 【摘要】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死亡率最高。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I而且估计每年有 920万的新发病例,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耐多药结核患者已占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抗结核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病疫情.减轻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细胞壁;分子机制;外排泵 ProgressondrugresistancemechanismofMycobacterlumtuberculosisSUNYong,LIChuan—you,xuShao-fa.DepartmentofBacteriologyandImmunology。BeijingTuberculosisandThoracicTumo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114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Chuan—you,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D研 XUShao-fa,Email:xushaofa@263.net [Ahtmct]Inhumaninfectiousdiseases,themortalityoftuberculosisisthehighest,abouttwomillionpeopledieoftuberculosiseveryyear.Itisestimatedthatnewcasesare9.2millioneachyear.Moreseriously,onethirdoftheworld’spopulationhasbeeninfected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ccordingtO WHOstatistics,patientswithmultiple-drugresistancetuberculosisaroundtheworldhaveaccountedfor20%.andthenumber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refore,aclearmechanismofresistanc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annotonlyestablisharapid.sensitiveandaccuratedetectionmethod,butalsofindantituberculosisdrugtargets,developnewantituberculosisdrugs。controltuberculosis,andreducetheburdenandsufferingofpatients. [Keywordsl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Drugresistancemechanism;Cellwall;Molecular mechanism I Effluxpump 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但主要有 3种观点:①细胞壁结构与组成变化,使细胞壁通透 性改变。药物通透性降低.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改 变了药物作用靶位。②可能存在耐药质粒或转座子 介导的耐药;在MTB中己经发现了活跃的药物外 排泵系统,外排泵能将菌体内药物泵出,使得胞内药 物浓度不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分枝杆菌。从而产生耐 药性。③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多见于其基因组上 编码药物标靶的基因或药物活性有关的酶基因突变 I)()ll10.3760/cma.i.issn.1673-436X.2010.024.009 基金项目l同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l0003—005) 作者单位1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细菌免疫 学室(孙勇、李传友).胸外科(许绍发) 通信作者l李传友.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corn 许绍发.Emaillxushaofa@263.net ?150l?.综述. 所造成。目前对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突变上。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与耐药机制关系作一综述。1MTB的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变化 MTB的细胞壁和其他细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肽聚糖主要由N一乙酰葡萄糖胺和N一乙酰胞壁酸组成,类脂质含量超过60%,而革兰阴性细菌类脂质含量仅占20%左右。类脂质是一类复杂的复合物,它赋予MTB表面疏水性,含有分枝菌酸、索状因子、多糖类、磷脂、蜡质D等[1】。分枝菌酸是MTB和棒状杆菌属独有的结构,主要由22—24碳短链和40-64长链分枝脂肪酸组成.分枝菌酸层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使MTB免受溶菌酶、自由基等损伤。抵抗亲水性化合物或抗生素的攻击。而阿拉伯半乳聚糖层又能阻止疏水性分子的进入。此外。分枝杆菌细胞壁上有选择性阳离子的孔蛋白.能有效控制或阻滞亲水性小分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化合物的渗

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项目简介:HBV是一种经血液传播的嗜肝DNA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最常见的乙肝治疗方式。国内外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两类。核苷(酸)类药物因口服方便、毒副作用少、病毒载量下降较快而受到广泛关注。 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易产生耐药。在用药过程中,患者体内HBV DNA及谷丙转氨酶(ALT)逐渐下降,继而达到一个平稳期,患者病情减轻。此时,HBV很难被完全清除,而是处于一个低复制非活动时期。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对药物敏感的野生株数量下降,具有耐药突变的变异株因对药物不敏感,而得以不断复制、增加,从而导致HBV DNA及ALT重新上升,使得肝炎复发。耐药发生的直接后果即为药物疗效的降低和丧失,具体表现为肝炎复发、肝病急性加重、肝硬化,甚至出现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是指在核苷酸类似物作用下,药物靶乙型肝炎病毒 P 基因中的某些位点发生改变,导致这种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下降或消失。自拉米夫定上市以来,目前经美国FDA 批准先后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这些药物作用下出现的病毒耐药均与乙型肝炎病毒 P 基因变异有关。如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突变位点为D 区M204V/ I、B 区L180M,阿德福韦相关突变位点为D 区N236T、B 区A181V,替比夫定为M204I,L180M,病毒只需要1 个上述位点突变就可发生对这些药物耐药。而对恩替卡韦耐药必须建立在拉米夫定耐药基础上(L180M +M204I/V),同时出现Al84G 或S202I 或M250V 突变。随着用药时间推移,各类核苷酸类似物发生耐药的几率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拉米夫定几率最高,而恩替卡韦由于具有较高耐药基因屏障,所以产生耐药的几率最低,在用药后的4 年内都维持在1.1%。 因此通过检测HBV耐药基因突变点有助于判断治疗的效果、制定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用核苷酸药物导致耐药基因突变原理如下图所示。

结核分支杆菌两种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

结核分支杆菌两种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呈现死灰复燃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耐药(DR-TB)和耐多药(MDR-TB)结核病的广泛分布和迅速传播。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INH和RFP 结核病的预防、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单药化疗和不规则化疗,其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研究表明结核分杆菌耐异烟肼的产生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基因KatG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有关;而利福平耐药则与RNA聚合酶的p亚基的编码基因rpoB突变有关。我们在用PCR-SSCP方法单独检测KatG 和rpoB基因突变时,发现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这两种基因的迁移率不同,且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扩增KatG和rpoB基因。再根据其SSCP图谱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同时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我们采用PCR-SSCP银染法直接检测临床分离株和临床痰标本中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和KatG基因突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107株临床分离株和39例肺结核病患者涂阳痰标本均来自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107株临床分离株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规程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实验证实为结核分支杆菌,其中63例耐RFP,55例耐INH,49例耐SM。65例肺结核病患者涂阳痰标本根据临床症状、涂片结果、胸部X线和培养结果确诊,其中33例耐RFP,27例耐INH,28例耐SM。 1.2 引物序列为 1.3 方法 1.3.1 dNA的提取用传统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标本中DNA。 1.3.2 PCR扩增采用25 μl反应体系,4xdNTPs终浓度为0.2 mmol/L,引物终浓度为0.2 μmol/L,扩增程序为94℃变性1 min,61℃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循环30次,最后72℃延伸10 min。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检测rPOB出现258bp条带、KatG出现282bp条带即为扩增阳性。 1.3.3 SSCP银染PCR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SSCP检测,扩增产物加等量甲酰胺变性液95℃变性10 min,立即冰浴5 min,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条件为6℃/100V电压,电泳约2~3 h,电泳结束后,取凝胶板经硝酸银染色,观察结果并照相。 2 结果 2.1 61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26株药物敏感株中,各有1株KatG 基因和rpoB基因发生突变。35株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分离株中,有22株有KatG基因突变,突变率62.9%。同时有31株有rpoB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88.6%。结果见表1。 2.2 用PCR-SSCP技术分析对39例同时耐INH和耐RFP肺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和24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组痰标本进行rpoB和KatG基因突变的检测。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39例耐RFP痰标本中31例PCR扩增阳性,其中25例SSCP图谱与H37Rv标准株有差异,rpoB突变率为64.1%。耐INH肺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有28例扩增阳性,17例SSCP图谱与H37Rv标准株有差异,突变率为4 3.5%。24例非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rpoB基因和KatG基因PCR扩增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 第一章总论 一、耐药结核病的定义 1.单耐药结核病(M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证实仅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2.多耐药结核病(P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包括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 3.耐多药结核病(M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 4.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对1种氟喹诺酮类或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5.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至少同时对1种氟喹诺酮类和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6.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对利福平耐药, 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三、我国CEF的耐药疫情特征

(一)我国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二)交叉耐药 交叉耐药病原体对某种药品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品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根据程度的不同,又有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之分(表1)。 1.单向交叉耐药: MTB对A药品耐药时,对B药品并不耐药;但对B药品耐药时,对A药品也同时耐药。 2.双向交叉耐药:MTB对A药品耐药的同时对B药品也耐药,而对B药品耐药的同时也对A药品耐药。 (三)耐药的稳定性 MTB产生耐药后其耐药的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MTB菌株的传代,耐药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不同药品、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稳定性或易变性。 1.耐药稳定性强类:(1)链霉素。MTB对链霉素产生的耐药性比较稳定。(2)氨硫脲,其耐药稳定性很好,少见有复敏现象。(3)环丝氨酸和乙(丙)硫异烟胺,一旦耐药则不易恢复,稳定性强,停药后亦是如此。(4)氟喹诺酮类药品。耐药后不易恢复,较难复敏。 2.耐药稳定性中等类:主要的代表性药品为利福平。 3.耐药稳定性差类:(1)异烟肼。MTB对异烟肼耐药的稳定性是所有已知抗结核药物中最差的,耐药性很容易减弱。 四、MTB的耐药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