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教学

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教学

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教学
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教学

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教学

In writing,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also important. Why is it that the English writing of Chinese students read so much lik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hy is it that one can fairly easily tell whether an article was written by a Chinese or by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On the one hand, it is probably because most Chinese students have not yet mastered the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probab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riting styles that reflectcultural differences.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in Chinese seem to be a bit more ornate, or “flowery”, than in English. The following passage from a student?s composition is typical of this kind of faulty writing in English:

“I walked joyfully along the path that was lit up by the golden rays of the morning sun. Beautiful flowers of many colors were blooming. How fragrant they smelled! Little birds were singing in the trees, as if greeting me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my heart was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One of the common faults in this matter is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students to use too many adjectives. Adjectives, of

course, are necessary in good writing. But if not used with care, they can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quickly kill interest and produce boredom.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people seem to look differently on the use of set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Good English writing discourages what are called “clichés” or “trite expressions”. Chinese writing, on the other hand, gives its approval to well-chosen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To a native English-speak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would be frowned on as an example of poor writing: He slept like a log and woke up at the crack of dawn, fresh as a daisy.

Trite expressions and clichés originally c aught people?s attention precisely because they were and are so colorful and express an idea so well. But overuse caused them to lose their charm and freshness.

In persuasive writing such as social or political essays and editorials, English-speaking writers tend to be less militant in tone and language than most Chinese. The idea is to let the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In other words, the facts themselves should be able to convince the reader. Thus in such types of writing, one finds rather sparing use of such phrases as we must, we should not, it is wrong to, it is absurd, cannot be denied,

resolutely demand. The tone is usually restrained; the language id generally moderate. In present-day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 facts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of course, but considerable stress is also laid on militancy, on making one?s stand clear. This difference in attitudes is an important one.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a hard-hitting essay or editorial in Chinese does not always have the effect intended wh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stead of convincing people, the blunt tone and language often antagonize people or arouse suspicion that the writer does not have a strong case and must resort to fiery language, rather than rely on facts and reasoning.

Besides the three points of differences mentioned above, there are others. If we couldn?t be acquainted with these differences, we would not write a standard English composition.

From what had been said, it is clear that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necess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as well as in culture. Thus, further improve our quality of teaching.

It is not easy to teach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Firstly, teachers must be acquain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inguistic cultures. Teachers can provide cultur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make students express themselves correctly i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the latter is more important. Firstly teaching material is important. A proportion of foreign material and authentic material should be used, especially dialogues, because it?s more authentic and reflects cultural behavior followed by speakers. Authentic material refers to material selected from authentic activities concerning social factors. Next, teachers should explain cultur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material with purpose. Below is a dialogue between two English persons:

Helen: Hello, Susan.

Susan: Hello. I?m going to get a magazine and some chocolate.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Helen: OK. Let?s go to that newsagent in the corner. I want some cigarettes.

Susan: I want to go to the one down the road. I?ve got to send off this parcel and there is a post-office in that one.

This dialogue tells us in England some new sagent?s shops not only sell sweets and cigarettes, but also install post office where people can send off letters and parcels. But in China, there are not such shops. If teachers don?t give the explanations, students may feel puzzled.

Second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extensively, including novel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etc. To most Chines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f western culture, mainly depend on reading material, while literal works is the most rich material through which we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a people?s psychology, cultural characters, customs and habits, social relations etc.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accumulate relativ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when reading material. Through enormous read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will become ripe and complete. Third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per language forms as well as suitable use of language. One wa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ask student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to the text. A student inevitably needs to play a role and carry on a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a certain role. Teacher should at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his role and point out his expressions which are improper for his character or the occasion. Furthermore, remind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such as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countenance wording, gesture etc. Fourthly, use good native English videotapes and films in teaching, and then organize discussions. When watching videotapes or seeing a film,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cene of daily life, such as conversations between shopkeepers and clients, dialogues on the telephone, chat in the street, etc. After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y exchange views and replenish each other.

Fifth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But so far, we haven?t carried out such activities enough. In contact with native speakers, students can b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ultures at first hand. Moreover, in such relaxed conversations, students can learn much knowledge, which cannot be learned in the classroom. Sixthly, hold some lectures about cultures and customs, compar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culture.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tudy these differences. As English teachers, we should not only help students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to learn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nly so, students can widen their knowledge and thus further learn English well. ( 4,168)

Bibliography

I. Books in English:

Deng Yanchang, and Liu Runq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989

Liu Daoyi, and N. J. H. Grant,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994

II. Books in Chinese: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4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 1996 王才仁《English/">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1996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4

III. Dictionarie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4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70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849635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

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两者相互影响.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语篇的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且相互依存的。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阅读理解,这就是阅读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实践表明,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就会越高;反之,越低。因此,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尤其有助于英语的阅读和理解。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时而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时而隐现特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请看以下对话 Zhoulan:---Are you English? David:---No, I'm not. Zhoulan:---But you speak English. David:---That's correct. Zhoulan:---Where are you from then? Canada? David:---No, I'm from Britain. Zhoulan:---But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n't English. David:---Right,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Zhoulan:---What are you then? David:---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 Zhoulan:---Where's that? David:---It's to the north of England, It's part of Britain. Zhoulan:---Have you got a map to show me? I'm puzzled.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8496357.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849635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一、加强文化教学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比较中西文化差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教材涉及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通过文化背景介绍,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而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悟力”。这就好像我们一见到或听到“black tea”,头脑中反映的不是“黑茶”,而是中国人常喝的“红茶”。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及本族文化的干扰。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应随时给予简单介绍,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又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 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三、以课外活动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外是一个广阔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课内更富有吸引力。课外氛围若是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空,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一)通过学习园地渗透“文化意识”教学。

浅析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现状

浅析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现状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在我国科研创造、经济商贸和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深入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多所高校近几年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本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应试教学倾向等方面对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目前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反响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高低渐渐成了衡量当代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英语四六级在大学阶段的重要性逐年得到重视,也是应聘者简历上的重要参数,为适应时代发展,我国各地高校开始陆陆续续在英语教学上开始了新的尝试。 一、高校英语课堂亟待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据2010年央视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思想和语言学习特点缺乏基本的理解。而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意识薄弱,对大学英语教学却是致命的威胁。另外大多数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被学生认可的程度颇低。因为其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

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学生缺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本书”,“一只笔”,“一言堂”,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违背了语言的交际本质。然而,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正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取代物质、能源和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手段和方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课程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与高中内容相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光盘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使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对英语教学的投入较少,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在校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英语师资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校,外教资源严重匮乏,这种现状一部分导致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门槛越来越低、绝大多数的新教师毕业后就立刻开始授课,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这几年高等教育招生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PEP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汇总 一、饮食文化 1、西餐礼仪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 刀放置于右边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叉置于左边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勺子置于刀的旁边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盘子放在中间 2、饭后甜点dessert 的介绍 It's something sweet, 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饭后吃一些甜食,比如布丁、水果、冰激凌等等 3、Traditional Chinese food中国传统食品 sweet dumplings汤圆zongzi粽子mooncake月饼dumplings饺子 二、节日文化 1、Women's Day妇女节 2、Children's Day儿童节 3、Christmas 圣诞节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turkey火鸡gifts礼物 4、西方节日 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母亲节在五月份第二个星期天 Father's Day is the third Sunday in June.父亲节在六月份第三个星期天 In Americ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在美国,感恩节在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 In Canad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 在加拿大,感恩节在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 三、生活常识及日常标志的认识 1、出口、入口和卫生间标志: entrance入口exit出口women's女卫生间men's男卫生间 2、不同国家的紧急求救码emergency number 3、水零度结冰膨胀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摘要:本文介绍了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了这一方法在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Presentation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各高校及外语学术界对英语教育都高度重视。如何提升英语综合能力,走向英语实际运用,是一个立足社会现实、尊重语言社会功能的学习视界。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这样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出能力,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成为各大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地突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

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探索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方法,如:看图说话、对话、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工具的大量运用,目前Presentation这一教学方式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学生做Presentation所存在的问题 不难理解,Presentation具备三个必要的因素:表述者、展示、听众。正常情况下,表述者将自己的观点向听众展示,在活动(展示)过程中,表述者和听众的身份随时可能互换,比如听众可以表达不同观点,这时表述者就变成了听众。 由于Presentation展示这种教学模式展开时间不长,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在做Presentation演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内容新意不够、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的情况,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有时候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总结起来,学生在做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浅谈英语中外教学差别

浅谈英语中外教学差别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差别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doc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 【关键词】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教学艺术 【摘要】语言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像、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去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愉快轻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才可能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富有成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也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讲解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以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语言、动作、姿态、板书、教具、教学环境的设置,真实地、具体地、生动地、准确地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潜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大学英语教学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形象、视频、音频、音乐、表演和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以把握的综合艺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它注重对艺术创造性这一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具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艺术和美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和采取艺术的教学态度,使学生在艺术中和美中习得语言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而且能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的发展作一个很好的铺垫。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一定要有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更要有艺术性。 课堂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图片,看一个短剧,听一首歌曲等。总之,导入要注重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等,让学生在获得艺术体验的同时,自然合理地引出要讲的课题。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中有篇文章Love Beyond the Grave,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讲述的是一份超越生死的爱。在导入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欣赏电影Titanic 的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图片。一首动人、优美的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针对歌词,笔者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Can love last forever?”“Can love last after death?”和“Do you believe the love beyond grave?”然后自然而然地导出了要学的这篇文章。还有,《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材》第三册中有篇课文Care for Our Mother Earth,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全球变暖给人类和地球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New Concept English 中有一篇文章“Funy or Not?”中有这么一段话:“Whether we find a joke funny or not largely depends on where we have been brought up. The sense of humour is mysteriously bound up with national chatacteristics. Frenchman, for instance, might find it hard to laugh at a Russian joke. In the same way, a Russian might fail to see anything amusing in a joke which make an Englishman laugh to tears”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也是了解一定文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由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而这又进一步反映到语言上。 二、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中西方人都非常注重礼貌,但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去不尽相同。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薪金”等这些在我们文化中认为无所谓的东西,有时还可能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是极大的隐私,尊重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礼貌。英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常用恭维方式向对方表示礼貌。他们会恭维对言的长相、穿着、住房、汽车,甚至是对方妻女的姿色。对此,英美人的礼貌反应是“Thank you”,还可加上一些附和的话。我们中国人一般不作这种恭维,受到这种恭维时,我们会按中国的谦虚美德拒绝对方的恭维,说些自贬的话。而西方人则对我们的回答则大惑不解,因为西方人没有贬已以尊人的文化习惯。当收到礼物时,西方人都当面打开,并表示喜欢和感谢;而中国人从不当面打开,否则会被人怀疑贪财。因此,了解中西方人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我们实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差异有助于准确理解词汇的语义 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了文化差异,从而使人们对相同的词汇理解不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并指出其重要性。例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pull one’s legs”中国人可能会理解成“拉某人的后腿”,而真正的含义是“开某人的玩笑”。再如“He is a wolf”这个句子会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个色狼”。而中国人会想到“他豺狼成性的”。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凶残”“野蛮”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英语的星期五Fri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受难的日子,常常有悲观否定含义。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宗教文化,也就没有如些内涵意义。 “西风”在地理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提到“西风”往往会联想到“寒冷、萧条、凄凉”,如有古诗云:“古道西风瘦马”。而英国是一岛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西风能带来温暖、湿润,象征着“年轻、春天、希望”。了解这些,我们才会理解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所描写的意境“O,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历史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灿的艺术光彩。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中西方会联想到不同的典故。如一个人遭到灭顶的失败,中国人会借用《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英美人则联想到拿破仑的“meet a Water loo”(滑铁卢之战);说到一个“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对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 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的习语明显地表现出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圣经》、《伊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 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标签: 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1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日常交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轻则会造成彼此误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会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此种交际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2 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 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2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神州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薛莉芳 湖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在逐年受到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在逐渐加大。英语教学成为比不可少的科目走进课堂,中西文化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就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来做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停留在问候、礼仪等表面差异上,较为肤浅。比如中国人见面会问吃了吗,西方人听到这句话只会纳闷:我吃了关您什么事?中国人见面时会夸奖对方胖了,表示营养好,会照顾自己,而西方人流行减肥,所以对这种问候方式很反感。 九十年代,研究进入到制度层面。如在商业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比较都有了长足进步。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精神层面的深层文化差异比较则日显突出。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者价值观的最大差异所在。在西方,追求个人幸福是天赋权利。个人构成民主制度的基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而在中国社会,集体向来高于个人。“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集体利益。社会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始终要作为社会的一员存在,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整体利益。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西方以人为本,中国以社会为本。西方强调独立,中国表现趋同。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谚语来分析比较中西的核心价值观。比如,Order is half life.(秩序或规则如同半个生命。)这句谚语来自德国,表明了德国人重视条理的民族性格。又如A single ar?row is easily broken,but not in a bunch.(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一句汉语谚语,说明汉民族注重整体和整体的思维定势的特点。此外,有些研究者对宗教这种深层次的思想作了比较,结论也相当有揭示性。英美是基督教国家,奉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是罪人。而只有通过信奉耶稣基督才能赎罪,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获得永生。中国的宗教影响不大,但宗族意识强大,父辈只有在下一代的承袭中获得永生。所以男孩比女孩重要,因为一个家族的特征包括人的价值只能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得到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尝试是必须的,成果也是可喜的。然而,笔者认为,英语教师除了介绍了解别国文化,更重要的是介绍本国文化。笔者主要立论于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以前,如果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交谈中出现误解或尴尬的局面,人们就会归因于中国人不了解西方文化所致。事实上,很多外国留学生除了会讲英语,对中国的文化同样知之甚少。俗话说,入乡随俗,这种文化上、语言上不平等的现象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实上,正是这种对别国文化的一味遵从割断了交流链,因为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的。其实这种心态非但不会让外国人敬重,反而会显示出自己的浅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更能得到外国人的喜欢和敬重。所以,英语教师应多教授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使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卑不亢,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第二,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一则,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往往以母语为参照。语言学习是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在成人的学习中,这种转移是通过对比两者完成的。Stern 认为,从我们熟知的关于母语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它们的存在看成是学习外语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异同,逐渐有意识地完成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语言体系。二语习得是在文化对比中进行的,要对比首先要有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比较难以解释的英文现象如果和比较相似的中国现象进行类比,就会很明确。说明了母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再则,母语对第二语言具有正迁移作用。通常,学习者的前结构,即他大脑里储存的知识容量将决定他理解接受第二语言的程度和速度。如果原知识对后知识起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就是负迁移。专家们认为,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大。许多英语界翘楚都是在母语文化中造诣颇高的。比如朱光潜、林语堂、傅冲、许国璋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翻译、句型比较、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使母语和目的语的提高相得益彰,使它们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第三,这是培养21世纪高级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主体。大学英语教育面向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学习各种专业,不乏很多以后要用到英语和外国人交流的学生,因此充分提高大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非常重要。21世纪是一个文化全球融合的时代,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加强母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质,在以后的交往中充分体现一个谦谦历史文化大国的年轻人的形象,可以更充分有效地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生通过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自身内涵,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再者,各个学科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理科或工科生也要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多阅读本土文化读本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作文表述更清楚和容易理解。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增强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也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得出自己合理和明智的判断。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各个职业或研究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以消除文化交流中的隔阂,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英语学习的需要。同时,加强母语文化了解也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展现青年人风貌的需要。 1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