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09)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109)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1109)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1.抢占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中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提高利润的需要和寻求兴新市场的驱动,产生了向外转移产业的压力。中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及传统的劳动力价格势差优势,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和投资的热点地区,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引力中心。尤其是发生了“9.11”事件,美国“金融安全防空港”的神话破灭。中国加入WTO更催化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代表600亿美元投资的美国商会在经过调查后报告,全球投资正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半数的公司将把公司新址选定在中国。该会在2002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上称,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美国全球最富经验和最大的管理顾问公司之一的科尔尼公司,通过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中有33%表示下一个投资目标是中国!2002年中国首次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度。整个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类似1992年的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

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中国抓住了机遇,即时开发开放了浦东,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顺利实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小康走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长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成长的核心和基础。这次产业转移,将为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极好机遇。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要求,尽一切努力利用好这次机遇。

与九年代初相比,中国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有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真正走上强国之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国在九年代初接受的国际产业转移,实际是以牺牲我国装备类产业为前提的。当时大量引进的是消费品制造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提供土地和厂房,外商投资者办企业。外方从海外大量进口设备,安装生产流水进行生产。全国家4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数量庞大的机器设备的进口大户,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装备制造业。统计资料表明:仅1999年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70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2.7%;而出口只有496.2亿美元,估计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5.5%,进出口逆差达211.1亿美元。我们在吸收引进的外资的时候,实际使大量装备制造业产品市场拱手让给了海外商人。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业的关键。装备制

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

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

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世界各国

都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西方工业发达大国所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他们都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并且因有强

大的装备制造业而成为工业化强国。即使已进入“知识经济”和

信息化社会的美国,从八年代末以来,仍分重视制造业和先进制

造技术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20世纪末连续多年的经济繁荣。

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缺少企业巨人,缺少技术原创,缺少

大型成套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缺少现代装备制造业

的实力和效益。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整个中国制造业中比重仅为20.74%,远未达到“世界工厂”的水平。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出

现的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新势头,使我国大陆

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首选地。来自日韩以及欧美的制造业,极有可

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这一过程,将为我国加速培育

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经济

实力可以预见,未来20年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发

展中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

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正如专家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没有给中国一项尖端的技术和装备。从卫星和航天技术.百亿次和千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到高档数控机床,都是依靠自行研制从而打破西方某些国家在这些领域对我国的封锁。”“一个大国想靠进口解决现代化,从国家财力和安全将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来增强整个中国的经济实力。

2.建设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平台,使上海更好地为全国服务的需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战略平台。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环境的要求较高,要有效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很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也不可能在一个省区的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吸纳装备制造业环境的形成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搞了国家负担也太重。为此,我国必须有一定区域范围的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地的战略平台。这种平台将是辅以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的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

上海也需要建设这样的发展平台。一方面,经过二多年的革开放,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首先需要寻求登陆点。2002年1-7月上海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595项,合同金额60.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1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2.7%.32.1%和11.1%。并且是全国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的10.9%和

8.9%,对国际资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上海最有希望抓住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成为承接世界装备产业第一棒的基地。

另一方面,上海在按照国家要求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尽快形成“四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面貌迅速改变.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加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随之而来的区域商务成本绝对水平不可避免地提高。影响了国际投资商的投资抉择。

进入新世纪,上海与临近省区因区域环境差异引起的商务成本落差问题难以避免,上海如没妥善措施亟有可能使上海制造业过早转移,提前出现中心城市的“空心化”。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个大都市在人均GDP不到10000美元,工业化.城市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制造业过早大规模外移,可能因产业空心化出现经济萎缩。因此,上海需及时汲取国际经验,重视发展现代制造业,不断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坚持二三产业共同发展,防止城市产业过早“空心化” 面对区域商务成本的上升,地方政府可取的政策只有两条,一是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以规模效益对冲区域商务成本的上升;二是促进产业集约化,以产业的集约效益.高技术效益和高附加值效益来促使

经营费用的降低,以保持必要的竞争力。目前上海的开发区点多面广,产业集聚程度低,更缺少现代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上海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需要有“产业集聚度”的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按照新的开发理念与模式,依托现有产业综合配套竞争优势,依托中心城市功能,借助海港新城的开发建设,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规划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国家级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塑造一个有规模优势和新的产业集聚配套服务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平台。

上海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开发区的建立,必将促使我国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使上海能更好地为全国的现代化服务。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利于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使其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上海位于长江口,直接与产业集聚最集中的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接,与长江流域经济有紧密的联系。上海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对这个地区各个城市正在进行的大策划.大规划.大改造发挥有利推动作用。可以促使沿江各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上海实行有序联动,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新经济板块。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从而加大国际产业转移的辐射能力。

第二.有利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和体系完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工业系统,它至少包括了发电技术装备.输电技术装备.石油及石油化工技术装备.重型机械技术装备.现代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现代船舶技术装备.工程机械技术装备.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环保装备.现代仪器仪表技术装备.现代纺织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机床与工作母机制造等类产业。上海是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最多的地区。上海的国际空港建设.国际集装箱航运中心建设.信息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越江工程建设都将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领先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上海的装备制造业与北方沈阳的装备制造业相互配合必将大大增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和促使全国装备制造业体系臻于完善。

第三,上海有进一步接纳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的环境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率先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良好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工业基础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独特的区位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条件。

3.加快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的需要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建设是国家战略工程,目前已为上海港参与东北亚港口竞争赢得了最初的主动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洋山深水港建设需要有后方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与之相配套。现代港口也已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从单一陆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同腹地扩展,并且向社会经济各系统进行全方位辐射。

为抢占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地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为中心港配建了大规模的工业区。韩国辟建釜山临港工业区和济州岛自由港,制定“东北亚转运中心规划”。安特卫普一次规划超过3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为港口加速产业集聚留出更大空间。世界第一海运大港鹿特丹,其港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占地多达近百平方公里。

目前,洋山深水港陆地配套基地已经规划了新的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园区和教育园区,尚未规划一个具有集装箱生成和吸纳能力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因此,作为芦潮港海港新城建设的补充,邻近港城地区,建设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就分必要。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价值链为基础构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数字智能化自动控制装备制造业等为主体的综合装备产业集群,便于利用洋山枢纽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届时,临港综合开发区不仅为洋山港及海港新城建设提供必要装备,还可为洋山港海运形成部分箱源.成为洋山港出口加工基地之

一.成为海港新城商务商贸和金融活动的服务对象,对海港新城的繁荣产生支撑作用。这样,不仅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要,而且必将与洋山深水港区产生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4.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改革开发开放的龙头,几年的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已经成为上海综合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动机。

一方面,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区以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四大园区,不仅已有各自明确的发展定位,而且大都已进入开发成熟期,浦东要继续发挥龙头作用,需要有新的产业集聚区,促进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和深化发展。

另一方面,上海浦东国际空港已经建成,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正在建设,沿海大通道已经规划,浦东信息港枢纽.地铁二号线.外高桥发电厂.东海天然气等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完成,浦东现代交通.通信.能源网络已经形成。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创业者的投资“热土”。至2001年末,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7515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

164.25亿美元。有97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了200多个项目,有28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60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西门子.阿尔卡特.汤臣.华源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相继进驻。跨国公司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势头猛增。

因此,在临近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方,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明显地强化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80年代中期,上海向周边区域扩散工业部件.产品.技术和人才,形成了以上海工业为中心的垂直分工协作体系。90年代初期,上海推进“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形成一种以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态势。推动了周边区域,如苏锡常.昆山.杭嘉湖.宁波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规划兴建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现代装备业为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可以进一步提升上海整个产业的能级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上海产业升级换代,可以使更多的传统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使长江三角洲形成良好分工和协作体系,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级化发展,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二)紧迫性上海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必要性已经包含了时间上的紧迫性,以下的事实更使我们感到要抓紧时间做好这件事。

1.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项目要求入驻上海根据本市将以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工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五”期间将结合国家装备业发展战略重点和本市的优势,重点鼓励和发展电站设备.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纺织机械.石化通用设备.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先进铸造技术和热处理技术.信息产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环保产业装备等14类行业中的有关产品和技术。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外商要求如入驻上海。

2.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据国际上有权威的咨询机构分析,上海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要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竞争外商直接投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在劳动力素质.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政策金融体系生活质量.与市场的接近度,都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在国内,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自由贸易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都形成对上海吸引国际投资的激励竞争。

近几年来,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和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昆山,通过大量接纳台湾.香港集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带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出口基地。

2000年.2002年,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沈阳市.德阳市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2001年1月,科技部有将“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沈阳提出的目标是:用年左右的时间,将沈阳建成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重大装备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供应基地和服务中心。

特别是最近,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广东等地也纷纷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上海产业发展形成强大压力。不久前,广东省广州市计委组织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来沪调研,调研组还将赴苏州.泰州.萧山.温州及东北的沈阳等地调研。据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已把加快广东省广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事来抓,要求广东省计委尽快提出工作思路和方案。

3. 国际产业转业的高潮期时间有限1992年,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后则相对平稳。而这一轮的产业转移,据有关经济专家预计,时间大约也只有3~5年。而且,这次产业转移中国际资本的总量变化并不很大,如果以今年和去年相比国际直接投资的总量可能还要少了300亿美元左右。只是在这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上海在全国各地区中又更为外商所看好。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时机。

另外,从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看,近期亚洲地区港口的增长势头仍然很猛,韩国在进一步加强釜山地区的港口建设,台湾的高雄港集装箱量企图超过上海港。为抢占东北亚地区港口竞争的有利位势,上海也必须尽快把配合洋山港建设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推上去。

(三)可行性1.国际产业转业的特征有利上海建成新的高能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开发区本次产业转移与以往两次产业转移相比,有三点显著不同:

第一,所发生转移资本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含有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

第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投资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 正把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基地。9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开放的前期,外资进入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以资金换市场”是当时外资大量进入的主要原因。经过多年后,外资的投资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还依然有吸引力外,他们更多的是把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基地。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有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第三,在资本特征上,一是资金量大,有人估计xx年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二是与产业投资有关的国际直接

投资多,可接近5000亿美元;三是跨国公司参与度高,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和操纵者。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际技术和国际资本转移组合在一起,正好符合装备型产业所具有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为中国发展现代装备型产业创造了大好机遇。抓住这次机遇,壮大装备型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完成“两步走”的后一步战略目标,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的重要保证。

2.上海的综合经济优势有可能建成新型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开发区吸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关键是人才.技术和经济体制。上海市人才荟萃之地,拥有各类专业人员80多万人,有一批与国外同行有着密切联系的著名专家。上海有37所设有机械制造院.系或专业的理工科高校,还有80多个中央和地方从事或部分从事装备设计研究的科研单位。上海还有一批综合技术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在体制上海,上海更较全国其他地方更早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框架。

上海的人才.技术和体制优势是吸收新一轮国际技术转移的保证。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学.研”结合链,及其人才技术高地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地的功能,正是上海有能力吸收高技术转移的有力证明。特别是当年909工程建设启动以后,促进了韩国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入驻浦东,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就不怕海外投资者不把高端技术逐步地放出来。在国际竞争

的压下,面对有诱惑力的中国市场,海外跨国集团不可避免地要把其高端技术部分被迫地放出来。

因此,上海完全有可能建成新的国家级的现代装备产业开发区。

3.特殊区位有利建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开发区当前,浦东国际空港正逐步形成.洋山深水港.海港新城建设已经启动,沿海大通道规划也已明确,在全市战略东移的过程中,浦东正形成一个新增长级,即由陆家嘴外高桥国际空港深水港形成的相互依托的“金三角”。拟建中的临港开发区将往北与外高桥开发区,往南与金山开发区,往西与张江4位)。在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形成了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如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港口机械等,还有部分产品具有绝对优势.但本身产业规模尚不够大;大部分具有相对优势,亟需加快发展的行业,则仍处于比较分散的布局中。

2001年本市主要装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信息制造等)完成工业增加值297.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4.45%,其中成套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占六大支柱产业的15.14%。

2000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占全国比重为

9.86%,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1%,而利润占到全国的

16.87%,税金占13.89%。可以看出本市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机电产品2000年的出口额为85亿美

元,占全国800亿美元的10.6%左右,预计到xx年出口达到140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达到50%,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左右。在本市外贸出口中居于第一大类商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涉及成套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数控机床.船舶.汽车零部件.高精度医疗器械等,基本已涵盖了主要装备类产品,但在技术能级和技术含量上还有待更大的提高。

“五”期间将结合国家装备业发展战略重点和本市的优势,我市重点鼓励和发展电站设备.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纺织机械.石化通用设备.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先进铸造技术和热处理技术.信息产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环保产业装备等14类行业中的有关产品和技术。

我国装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海装备制造业中同样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产生的机械装备大量重复引进,以及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观念,作为传统的装备工业基地,上海未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装备水平更新换代中应有的重要作用。

上海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交汇点和接受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在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制约我国装备业发展的最主要技术因素是信息化水平及其应用,而上海的信息业已经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它为提升装备业自动控制技术创造了条件。国家计委在“中国装备制造业

‘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家装备工业基地。这一战略的实施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上海工业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抓住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对上海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提升上海在国际制造业中的地位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和重点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适应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特征的要求:即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R&D)日益全球化;新型电子制造服务业(EMS)逐渐兴起;装备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信息化趋势。

·选择的产业与国家装备业发展战略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使开发区的定位.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的体现。

·重点发展国内市场进口需求量大,技术先进的装备类产品。构筑产业结构层次高于国内其他省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重点鼓励引进市场竞争力强与产业关联带动力强.附加值高与技术含量高.能耗低与污染低的装备类产业。

·引进项目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要高于现有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围绕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形成若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

·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枢纽港的区位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两大枢纽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选择门类与本市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为这些产业和基地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装备及配套。

·发挥本市装备业现有优势与引进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本市装备业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建设同步联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与改造改制联动。

2. 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提高上海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施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优势。

实施“关键零部件和成套装备并重”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装配工业与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等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提高整机和成套装备水平,带动研发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拓展配套服务业,最终成为世界性的零部件.元器件供应基地和大型成套设备的集成基地。

3. 产业选择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国家装备业发展重点.市场需求以及本市现有装备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在国家装备制造业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对部分行业门类的名称作了一些相应的梳理调整,在国家和上海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装备类产业中,按照上述产业选择原则,选择了5大产业板块(在进一步规划发展中形成12大核心产业主体群)作为临港经济综合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见附件)。同时鼓励发展利用空港便捷优势的信息产业,

利用海港大批量运输优势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

装备类产业发展重点的5大产业板块(1)以数控机床为重点的自动化基础装备发展数控机床.工具.模具.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科学测试仪器和仪器仪表元器件7个产业门类。

(2)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现代交通运输装备重点发展汽车生产装备.关键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飞机零部件5个产业门类。

(3)以集成电路设备为重点的专用生产线装备重点发展微电子装备.石油化工

临港地区发展与改革报告

临港地区发展与改革报告 在滩涂建城,使单一港口变国际都市——随着“双特30条”政策颁布、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上海向东,经过10年的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总面积约315平方公里的临港地区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如同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描写的未来中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未来临港什么样?早报记者走访众多官方人士、专家学者、临港创业者,走入这座夏季平均气温比上海中心城区低8℃的新型宜居之城,倾听他们讲述临港地区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探访体验这里的区位、成本、体制和基础优势,发现未来的临港,将不只是像香港那样仅以港口贸易、零售贸易和金融服务业支撑,而是上海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产城合一”的国际化宜居新城。 双重利好推动临港全面升级 去年以来,上海东南角的临港地区突然间笼罩在“双特”、自贸试验区等多项政策的光环下,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 2002年,上海在版图东南角划出约315平方公里的临港地区,由主城区、上海临港产业区组成,后者又包括主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综合区四大区域。 今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包括临港地区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临港一跃成为上海改革转型的“排头兵”。 这已不是临港首次获得“天时”。今年2月28日,上海宣布将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施特殊政策”,被称为“双特30条”的实施细则同时公布,提出要“加快临港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 今年4月17日,《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强调临港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实施特殊体制、特殊政策,优先完善城市功能、优先鼓励创新创业,更加注重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强化产城融合,努力成为推动上海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集合多重“优待”,未来的临港地区将是什么样?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等多位专家学者分析,自贸试验区将给临港带来行政运行模式的巨变,不再只是单纯的港口功能,而将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同时,临港将承接自贸区的产业衍生功能,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港口、城市、产业将获得全面发展,如同香港甚至伦敦、纽约。 港与城:自贸区推动港口都市化 2012年,上海对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合并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南汇新城管委会,成立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属于市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浦东新区管理。 在随后出台的“双特30条”中,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规划要“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务”:管委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审批时间最短、审批环节最少、审批服务最佳”。落户临港的产业项目,要在150个工作日内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并开工建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这一规划有了更明确的表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上海建设自贸区中,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终结审批制,逐步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这一政策立意又与“双特30条”不谋而合。 对此,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行政运行模式巨变、行政办事效率提高将成为未来临港的一大亮点,“可做可不做的审批将全没了,这是行政效率带来的改变”。 行政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服务优化,在孙立坚看来,这一政策对港口产业的深化和发展极为有利,无疑将使港口功能发挥到极致。 一方面,自贸区给港口产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是,此前“先进口再出口”的模式将被摒弃,最终由港口外运的货物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由创新和转型所带

规划建设临港新城

规划建设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审时度势,为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好临港新城,对于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对于上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布局和功能布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港新城以其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必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器。 临港新城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21世纪新型城市的特征,注重个性化和科学化的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功能上划分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五大城市片区。各片区分合有致,定位明确,结构科学。同时 ,还规划了泥城、书院、万祥、芦潮港四个城市社区。 临港新城产业发展目标为: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服务业枢纽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城市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临港新城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毗邻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以及第一个国家级保税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开放的政策支持,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临港新城位于东海之滨、上海东南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上海市版图的最前端,距上海市中心城区 75公里。

附:上海市区至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交通示意图

点击此处查看上海临港新城地图>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8年

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视察临港新城产业区。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临港新城产业区。 3月29日,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上海南汇区行政中心搬迁至位于滴水湖边的机关办公中心办公。 4月28日,中船临港海洋工程基地举行开工典礼,该项目是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专项之一。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5月22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上海中海洋山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物流仓储项目在临港物流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7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第4号令,公布对《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的修改决定,增加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15平方公里。 7月27日,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生产的首个核电站主设备——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60万千瓦蒸汽发生器,正式竣工发运往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 8月30日,浦东铁路客车开行仪式在上海南站举行,从上海南站至上海临港新城芦潮港站的客运列车正式开通。 9月19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临港基地落成投产,自主品牌荣威550轿车正式问世。 11月5日,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珠海签署协议,在临港产业区设立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首批启动航空发动机项目。

上海市未来规划将致某些区域房价暴跌,内环或成重灾区

上海市未来规划将致某些区域房价暴跌,内环或成重灾区 近日微信微博盛传上海市未来十年的重要规划。其中,迪斯尼,临港新城,前滩,新虹桥商务区等重要区域规划赫然在目。未来上海将投入巨资,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建设。上海的区域人口也将按照这些规划进行合理流动。大量人流将汇聚到这些重点规划区域。 相比之下,内环中环因为本已非常拥挤,所以人流可能被引导流出。这将导致内环中环房价暴跌。由于内环中环已经不再承担中心商业区办公区的任务。许多高收入群体也将逐渐离开中环以内。可以预见,未来上海中环以内的房子将被大量抛售,而重点规划区域的房价则可能暴涨。 对于现在打算买房子的人,尤其应该关注这些变化。中国是个城市规划建设有很大计划性的国家。买房置业,必须认真考虑政府的想法。 1,马桥森林体育城: 森林体育和总部基地、高端休闲区,规划范围在铁路闵吴线以北,闵行区界和沙港之间,有必要调整归并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农民动迁基地,大规模建设低密度住宅区和培训、研发综合基地。 2,上海化工区: 包括漕泾主区、柘林新市镇和奉贤、金山两区的配套园,注意与海湾大学城的协调和隔离 3,松江新城: 包括以大学城、泰晤士小镇、新城枢纽、行政文化景观区为四个节点的36平方公里新城区,和二期广富林、永丰高铁枢纽地区的后续开发,以及10平方公里旧城区的整顿;注重与东片的新桥总部园区和车墩镇松江保税区的协调,并逐渐调整石湖荡地区建设,以及预留24、25、26和1号线等轨道交通进一步实施的空间。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4,罗店新市镇: 是宝山区沪太路发展轴的枢纽,以水乡古镇和北欧风情结合,发展特色杜市工业,保 护生态,疏散城市人口提供合理成本的居住,实现农民生活城市化,注重组团和传统 市街商业形态的结合,与轨道交通7号线及四条快速路紧密联系。 5,临港新城, 西起五尺沟和南汇区界,北起大治河,同时还包括奉贤四团联动基地和大小洋山港区,面积为340平方公里。他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规划了自由港区、滴水湖主城区(包括文教、居住、文化休闲和商务功能)、装备产业园区、临港海洋产业区、老港地区的生态科技居住综合区、四团后方物流枢纽、万祥等四个镇级综合现代社区。规划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廊道等为骨干的公交系统,以及 贯穿全城的生态体系,着力发展贸易、物流、会展和装备、汽车、环保、光电子、航空等制造业,也是上海今后发展先进制造业最主要的基地。他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 完全新建的城市,建设的规模达到了江浙地级市的主城区水平。滴水湖主城区按照还沪天际线和十个组团功能分区的要求,在21号线枢纽站、观海公园北侧的“上海之门”商务区和三个湖中心岛屿上布置全城的标志性建筑。老港地区建设标准看齐东滩生态城。 6,上海国际汽车城: 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远期68平方公里),是嘉定组合新城的专业副中心,也是区域交通枢纽区,与昆山花桥、青浦白鹤联动发展。在已有的大众汽车城的基础上,力图形成全国最主要的汽车研发、文化、贸易、展示基地。规划主要有德国风情新镇区、老镇区、制造区、研发区、黄渡居住区、商务联动区、北区枢纽区、赛车特色区、配套区和方泰、娄塘社区及配套产业区,以及望新后备区。曹安路南侧的商务区建设, 要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天际线的保持,力争在开发品位上超过花桥商务城。 7,嘉定组合新城: 规划面积(除安亭外)250平方公里。主城区在老城区和菊园社区、嘉定工业区、马 陆镇区基础上,建设标志性建筑集聚的紫湖、远香湖主轴区和白银路、马陆、南门三个辅助地区中心,并在11号线基础上预留24、25、26号线实施空间,特别注重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达到超过江浙所有县级市中区的水准;南翔则规划建设总部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前言: 根据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1月批准并实施的《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满足临港新城工业园区重装备产业用地的需要,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要求,实施了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围滩造地工程。工程圈围顺堤沿-2m (吴淞高程)线布设,顺堤长6896.9m,西侧堤长512.4m,东侧堤长312.0m,圈围成陆约3.01k ㎡(合4518亩),将为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众汽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落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提供必需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企业相应所需的码头岸线的规划建设也迫在眉睫。根据《上海港总体规划(2003~2020年)》(送审稿)芦潮港以西8.0 km作为港口岸线,重点拓展临港产业功能,配合临港新城和洋山港的建设,规划布置货运码头、公务码头、陆岛交通客运码头岸线。 为适应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水上运输的要求,明确临港新城港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临港新城港区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指导和规范临港新城港区岸线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和临港新城产业功能,促进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受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下编制了《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港区建港条件的分析研究 该港区属强潮海域,水流急,含沙量高,浪大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对其自然条件、现状进行了详实调研分析,进行了潮位、潮流、泥沙、波浪现场观测,着重对海岸演变和潮流、泥沙及波浪对规划港区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对规划港区建设5000吨级码头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一)、岸滩演变和海床稳定性分析 历史上南汇咀在长江丰富的泥沙供应下不断向海淤涨。历史时期兴建的海塘忠实地记录了南汇海岸变迁的历史过程。可见不同时期的淤涨速率是不同的,而且期间也曾有过停顿或冲刷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近十年来,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地带动了郊区板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周边配套的成熟。我们通过选取临港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罗店以及浦江五个郊区板块开通地铁前后两年的成交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地铁在开通前一年之内或者后一年之内对郊区板块的住宅成交量提升显著。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到2025年上海将拥有轨交线路29条,总长约1050公里,成为中国所有城市中轨道交通里程数最长的城市之一。我们由此统计了预计2017-2025年上海轨道交通建成通车的线路(见下表),并分析每条线路重点利好的郊区板块(首次接通地铁的板块)。由下表可知,2017年底-2025年,轨道交通重点利好的板块有:青浦区沿线板块、曹路板块、南桥新城、华漕北部、吴淞片区、紫竹高新区、上海东站以及崇明等。 上海市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一览表紫竹高新区和上海东站因有多条轨道交通接入,再加上板块内有市级甚至国家级大型规划陆续实施与落地,所以从短中期发展前景来看,这两个板块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本文将重点分析。01紫竹高新区未来规划接入该区域的地铁线路 目前仅地铁5号线东川路靠近紫竹板块,距离紫竹高新区直

线距离约3公里,距离较远,对板块带动作用不明显,另有地铁15号线在建和23号线规划中。 15号线:正在修建中,将设永德路站、紫竹高新区站,预计2020年通车。 23号线:正在规划中,预计将设华泾站、吴泾站、紫竹高新区站,预计2025年通车。 紫竹高新区 紫竹高新园区位于闵行滨江东段,享有先天的7公里滨江岸线资源。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紫竹科学园区被定位成南上海的科创走廊。园区在总体规划上借鉴世界先进发展创新创业园区的运行模式,合理分区、积极开放、广纳高素质人才,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 至2016年末,紫竹高新区入驻外资企业181家,累计吸引投资总额60.87亿美元,合同引进外资31.08亿美元。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承载空间等创业生态体系链,已集聚了一批以“零号湾”为首的具有影响力的市级资质孵化加速机构。目前在孵项目总数达225个,在孵企业近200家,整体项目已融资可公开总额超过14600万元,产业类型包括智能硬件、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环保及新材料、大数据等四新经济产业。 房地产市场分析 吴泾板块紫竹科学园区坐落于吴泾板块内,另外板块内还有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精编版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

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样本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 前言: 根据上海市政府于 1月批准并实施的《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20年) 》, 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 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满足临港新城工业园区重装备产业用地的需要,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 集团) 有限公司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要求, 实施了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围滩造地工程。工程圈围顺堤沿-2m( 吴淞高程) 线布设, 顺堤长6896.9m, 西侧堤长512.4m, 东侧堤长312.0m, 圈围成陆约3.01k㎡( 合4518亩) , 将为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众汽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落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提供必须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 企业相应所需的码头岸线的规划建设也迫在眉睫。根据《上海港总体规划( ~2020年) 》( 送审稿) 芦潮港以西8.0 km作为港口岸线, 重点拓展临港产业功能, 配合临港新城和洋山港的建设, 规划布置货运码头、公务码头、陆岛交通客运码头岸线。 为适应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水上运输的要求, 明确临港新城港区的发展方向, 确定临港新城港区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指导和规范临港新城港区岸线的利用和开发, 充分发挥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和临港新城产业功能, 促进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受上海临港经济发展( 集团) 有限公司的委托, 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下编制了《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港区建港条件的分析研究 该港区属强潮海域, 水流急, 含沙量高, 浪大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案例-临港经济区规划布局

临港经济区规划布局 1、天津临港经济区 天津临港经济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最大的临港产业发展基地。《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北港区中就包括临港产业区,是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集中粮油生产基地,兼具物流、科研、新能源、新医药及新材料的综合性、生态型经济区。 本着远近结合、长短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岸线资源、有利于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的原则,形成“一带、双核、三区”的空间布局。 “一带”为规划区域西侧沿海滨大道的综合功能带,集区域交通、市政廊道、配套设施和生态绿地于一体,服务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 “双核”为临港经济区内部的南北两个综合服务区。 “三区”为临港经济区的北区、中区、南区。

2、上海临港新城经济区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上海临港产业区建成集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制造、现代物流、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上海临港产业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零部件配套等五大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园区依托洋山保税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作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非保税物流。随着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与现代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和联动发展,启动开发建设航空产业园区和临港奉贤园区,将为临港产业区进一步提升装备产业和供应链能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大连太平湾临港经济区 根据发展定位,未来的太平湾将重点发展以下五大功能:装卸及仓储功能、运输组织管理功能、临港工业开发功能、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以及综合服务功能。 按照“港口、区域、城市”的规划理念,本着功能结构合理与相互协调的思路,将临港经济区规划为六大组团,空间结构上表现为港口区(123.5km2)、产业区(43.7km2)、物流

点赞 未来的浦东要上天 你想要了解的规划都在这儿

点赞未来的浦东要上天你想要了解的规划都在这儿! 浦东不但是上海的浦东,更是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放眼中国几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面向渤海湾,深圳特区面向香港,也只有浦东面向广阔的太平洋,拥抱世界。 浦东还将有哪些重磅规划和利好呢? 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1)预计2021年建成根据规划,龙东大道快速化工程西起内环罗山路,东至郊环G1501,全长约14.5公里,道路红线宽60米,两侧绿带各宽15米。未来,该路段将采用“主线高架+地面辅路”的形式,高架主线为全线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地面辅路同样为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龙东大道快速化工程区位图 较为明确的出入口大概有6个,由西向东分别是:内环罗山路、金科路、中环申江路、外环S20、华东路与郊环G1501。同时为了迎合浦东机场远期扩建,龙东大道未来还将继续往东延伸至海边,并沿着海岸线经过三甲港外围,往南通往浦东机场新航站区与上海东站,成为浦东机场及祝桥交通枢纽的重要进场通道,将对华夏高架路、外环线起到明显的分流作用。 龙东大道远期预留路线 利好:改善张江、唐镇、合庆、川沙、金桥、曹路等地居民

的出行条件;是浦东新区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浦东机场远期发展、祝桥航空城、上海东站,以及上海建设全球顶尖级航空枢纽、具有全球航空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空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陆家嘴:“一道三区金镶边” 建设国家级、辐射全世界能力的金融产业核心区和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区域,调整提升扩展整合现有用地布局。 整个区域需要配适和增强越江交通、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和过境快速道路体系的布局。 改造滨江大道,使之形成休闲、停车、防汛、绿化的一体功能。 在浦东行政中心地块,结合9号线、18号线、16号线的布局,建设塘东总部园区,以及10号地块的上海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完善世纪广场区域的地下环路和商业、创意休闲、张家浜水岸步行体系,开发外围三个站点的地下空间一体化体系。 在洋泾地区开发泾南、海事大学、东镇和杨浦大桥匝道地块,开发匝道和海事大学地块的地下空间体系,形成与陆家嘴定位互补的总部和商业、居住综合区;在塘桥地区完善宁阳路到浦建路的地区中心规划,开发宁阳路到塘桥站的地下空间。在花木地区,结合龙阳路大型换乘枢纽、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改造龙沟和沪南路王家浜沿线地块,补强居住和商

上海市七大新城规划、发展

买房看规划,这已是除地段论后又一个投资宝典,“十二五”提出的上海七大新城规划,这一年沉浮几何?《东地产》记者调查发现,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一二手房价缩水最多,青浦淀山湖新城、金山新城表现平平,而奉贤南桥新城、崇明城桥、临港新城这三大新城依然处于逆势上涨中。 嘉定新城缩水最多 目前成交均价:自09年1月份成交均价的8697元/平方米,到2010年4月最高位时,攀升至17145元/平方米,涨幅达97%。而截至2011年11月,成交均价回落至13843元/平方米。 交通:11号轨交线(2009年年底已开通) 优势:①新城板块中距离市区最近。②版块工业园区和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③品牌开发商云集(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等)。④吸引人群不仅在嘉定老城范围,更多的市区、昆山的人群也被导入至此。 发展进程:属于高速发展阶段。 劣势:调控前期发展过快,如今导致市场积压量过大,抗跌性不强。 板块描述:在三大重点开发的新城板块中,嘉定新城的势头是最猛的一个,也是目前为止,交通配套最为便捷的。当然,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新城。除此之外,与其他新城相比,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也让嘉定新城拥有其他板块无可比拟的产业支撑。而品牌开发商的入驻更是嘉定新城的一大特色,在开发的这几年中,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嘉宝、盘古等知名开发商的相继入驻都是嘉定新城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售二手房:中信泰富又一城、龙湖郦城、新城尚上城 青浦淀山湖新城表现平稳

目前成交均价:2009年1月份,青浦新城的成交均价为8779元/平方米,到2010年12月份到达高位,成交均价为16778元/平方米,涨幅约为90%。而在调控期间,成交价格一直起起伏伏,在1.6~1.7万元徘徊,只至2011年10月、11月才下降至1.4~1.5万元/平方米。 交通:20号线(在建中) 优势:①淀山湖自然生态景观。②朱家角旅游区的带动。③大虹桥枢纽辐射。④品牌开发商入驻(嘉华、仁恒、龙湖、绿地等)。⑤吸引人群除了当地居民外,受大虹桥辐射影响,还会引入部分大虹桥市民和江苏浙江两地的居民。 发展进程:属于快速发展初期阶段 劣势:距市区较远,规划启动慢,与其他新城存在差距。 板块描述:青浦新城,包括东、中、西、北面和淀山湖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而青浦的赵巷作为上海较早的富人区,也为青浦新城的发展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注意力。不仅如此,青浦区的朱家角老镇旅游区,对青浦新城的宣传和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大虹桥交通枢纽带动,青浦作为连接江苏浙江两省的板块,也吸引了外地的居民总体看来,在整个调控期间,变动并不不算大。未来,青浦新城土地供应量较大,加上特有的自然优势,等待20号轨道交通的建成通车,未来的走势依旧看好。 在售二手房:新青浦世纪苑、锦泽苑 松江新城二手房将成主导 目前成交均价:这一年,松江新城房价涨跌潮起潮落,在今年7月房价达到最高峰的2.1万元每平方米,但下半年楼市价格转向后,目前房价回落至1.5万元每平方米。 交通:9号线

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风貌研究

46规划研究||III? 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风貌研究 lstudyonBuildingstyleof ILingangNewCity Abstract:Reviewingthemakingprocess ofbu¨dingstyIeInLingangNewCity,we ∞n啊ndoutsome reasonsaboutcjtyscape puzzIeOfnewtOwns。andusethemethOd OfurbandesignsuchascIassificatiOnOr cont怕sttomod哆theguide¨neofthebu¨d- ingstyIeinLingangNewCity. Key wo喇s:Newc.ty,Bu¨d.ngstyle,Urban design 临港新城中心区作为新城集中 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 世纪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 质量的标志性地区,它的建筑风貌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临港新城建 筑设计的标杆。因此,风貌研究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中心区 建筑风貌的界定需要通过专项研究 来明确,以满足风貌特色和项目建 设的双重要求。建筑风貌的确立经 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随着开发 建设的进程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1原规划设想的建筑风貌 安亭新镇、浦江镇等作为上海 郊区试点城镇“一城九镇”中先期启 动并初具规模的几个新镇,在建筑 风貌1,上非常有特色,人们常常称 呼它们为“某国”小镇。这些独具 风格的建筑形式如果符合以上地区 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要求,便是成功的。但这些以形态 汐郑科 【摘要】通过对临港新城建筑风貌的研究,分析风貌界定的症结所在,尝试 通过比较、分类控制等城市设计方法,对临港新城建筑风貌起到控制和引导 的作用。 【关键词】新城建筑风貌城市设计 设计为主导的新镇,往往忽略了这些 基本要求,产生了异国风情和本土生 活之间的两难抉择:如果形式主导、 放弃功能,则看上去很美但缺少实用 价值,如果注重功能、忽略形式。则 放之四海皆准,丧失特色,二者鲜有 兼得者。 而临港新城自规划建设以来,中 心区基本格局和面貌已初步形成,湖 岸景观、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的建设 正初显“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建 筑风貌的确定也经历了以下过程: ①在上海郊区试点城镇规划时, 临港新城(当时为芦潮港镇)的风貌 初步确定为法国风格。随着芦潮港地 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 陆域基地功能的进一步明确,以及随 后上海市政府明确建设海港新城(曾 名)的要求,区域的性质、功能和规 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②200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 管理局组织对海港新城总体规划进 行国际方案征集,最终德国GMP公 司方案获得优胜。GMP公司优胜方 案的总体格局是现代花园城市,建 筑风格提倡功能主义和简洁明快 (图1)。 ③为了避免将海港新城制定为 一个具体国家的建筑风格,在《海港 新城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 及以后的各类规划中都将建筑风貌 描述为“欧洲现代风貌”。 ④2002年由德国GMP公司编 制了《芦潮港新城(曾名)城市风格 鉴定》。便于指导临港新城中心区建 筑设计,作用相当于城市设计导则 (图2)o GMP的风格鉴定中对新城规 划和建筑设计有着这样的阐述和要 求②:在欧洲贯穿整个城市,包括城 市的街道、广场及建筑立面的统一 的城市规划理念。已有几百年的历 史了。城市建筑群的整体性已引起 人们的广泛注意。今天我们使用城 规的规程,来保证一个城市的统一 性,来赋予一个城市以自己的个性, 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 幸福优越感。要保证一个地区自己 万方数据

上海 临港新城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方案 上海的城建素来具有"围海造地"的传统。继去年南汇成功并入浦东新区后, 位于南汇最南端的临港新城在历经7年的围海造地和开疆拓土后 念横空出世。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处获悉,临港新城的城市定位规划方案已经出炉--通过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筹)和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 限公司、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合作,临港新城将实施人类全景健康计划,以 ,未来,将把上海三大低碳示范区之一临港新城打造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 一、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出炉 自2009年下半年南汇区并入浦东行政区划后,成立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筹)。临港新城地处东海和杭州湾的交汇处,是一座毗邻东海之滨的海港之城,沿着东海大桥继续前行,可以到达洋山港深水港区。 伴随着上海最后一块风水宝地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出炉,一个全面优先服务大众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人类全景健康计划"逐渐浮出水面,即以优先服务大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范围涵盖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以及城市在发展中的相关环节。这是临港主城区为发展成为低碳、生态的宜居新城而引进的一项促进城区可持续健康发展项目。 据顾晓鸣主任介绍,该计划包括清洁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康与营养的饮食标准、现代化的废弃物处理系统、残障人士的优先服务保障、现代化的社区医疗健保体系、大众互信机制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诸多方面将构成以健康为

特色"形象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宽带城市健康圈指以"宽带"形式来连接健康体系的均衡发展,以及在城市发展中伴随多项"健康元素"的有机融合。 据合作方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唐院长介绍,"虽然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享受,但是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造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的致命因素,所以城市的发展方向上反映出强烈的需要改变的呼声。临港新城是第一个宣布打造这个计划的城市,这也是未来整个世界的大趋势,无疑使在该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更具有优越的幸福感和享受更高性价比的生活。这个计划的落实和实施,在人类发展史和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今天的努力都是未来的更多的健康。" 二、临港新城的产业发展以打造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构筑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服务基地为主要目标,体现国家战略,上海优势,世界水平。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不断集聚。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国家战略,积极依托上海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临港新城综合交通汇聚的区位优势、物流服务齐全的功能优势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国家级船舶工业配套基地落地的政策优势,选择具有发展基础、技术优势、市场前景、事关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按照联合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和延长产业链,培育并形成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目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配套产业等五大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实现了上海在若干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17-2035)》的批复 (摘要) 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要认真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国土空间全域,加强城乡统筹,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新区。 二、严格落实底线约束要求。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管控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到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5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9万人左右。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4万亩。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小于30.17万亩。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要围绕底线约束、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的导向,延续浦东新区历次规划思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

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 乡村”的城乡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主城区、新城和城镇圈为抓手,统筹空间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按照“撤并、保护、保留”三类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引。规划形成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中心网络。 四、搞好重大专项统筹。要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形成大飞机总装、临港重装备2个产业基地及25个产业社区,保留若干零星工业用地。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和住房结构,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高等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构建公平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支撑。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加强对3个历史文化名镇、7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处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强化对街坊尺度与规模的控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明确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目标,通过科学预测需求,优化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布局。

上海新城规划历程

上海新城规划历程 时间:2010-08-11 12:54:11 来源:互联网 大上海都市计划—提出郊区建设市镇单位 编制于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上海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市域总体规划。在该计划中,首次借鉴当时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有机疏散”理念,把规划范围突破了当时893k耐的城市辖区,将临近的昆山、乍浦等地的部分地区纳人了规划统筹范围(实际规划面积达到6538km`,与当今上海的总面积相仿)。 该计划提出将当时80余平方公里市区的300万人向新市区、市镇疏解。提出市区按照都市生活的标准,形成50-100万人的市区单位,郊区则由一批16-18万人规模的市镇单位组成。每个市镇单位均设有工业用地,而且工业与住宅等用地之间设置绿地隔离。它延续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的城镇结构,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1959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第一代卫星城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储备后,由市规划建筑管理局(简称市规划局)务实地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1957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浙江的宝山、嘉定、川沙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至1959年,上海先后启动规划建设阂行、吴径、安亭、松江、嘉定5个卫星城。

1959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卫星城镇要作为接纳外迁工厂和人口的基地,每个点10-20万人,要有基本独立的物质基础和大体完善的城市生活设施;除已有的阂行等5个卫星城镇外,又规划了青浦、南汇、川沙、崇明等12个新卫星城。这些与原来都市计划中的市镇单位规模相仿,而关键是这一理念开始实施落地。 有机疏散的理论在十多年的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得以贯彻,上海由一个单核特征极其明显的城市开始向一个有层级、有集聚和有辐射的大城市空间体系演变。 1986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第二代卫星城 198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上海第一部正式得到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不少于10万人,建设条件好的可发展到30万人。卫星城中增加了1970年代伴随宝钢和金山石化大型产业基地建设的金山卫、吴淞一宝山两个卫星城。而正是这两个卫星城的建设,有力支撑了上海近20年的经济增长和对全国的贡献。 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城 该规划将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在这一定位下,规划提出了市域多层多轴多核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设想在中心城外建设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30万人。在这11个新城中,10个为当时郊区县的政府所在地城镇,另外1个是依托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的芦潮港新城(即后来的临港新城)。 2001版总体规划实施至今影响郊区城镇发展的重大决策事件 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

MK_039.未来示范城市——浦东新区临港主城区规划深化研究

未来示范城市——浦东新区临港主城区规划深化研究 蔡海燕 摘要:本研究站在上海设立自贸区以及打造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临港主城区的规划和实施情况,从功能定位、发展周期、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综合交通和近期建设等七大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建设。研究强调临港主城区应以未来示范城市为发展定位,打造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区。 关键词:未来示范城市临港主城区空间规划 1.研究背景 临港地区位于浦东最东南,距人民广场约76公里,规划面积约316平方公里。历经十余年发展,临港地区从滩涂之地发展到初具规模,“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已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作为其中央核心区——主城区,规划面积约74平方公里,其规划和建设也在稳步、有序地推进。本研究站在上海设立自贸区以及打造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主城区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从最初国际竞标方案开始,主城区一直秉持理想化的田园城市发展理念。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从一湖、三环带到城市岛,从路网格局、社区建设到大学园区,主城区全面贯彻坚持了田园城市的空间格局。近十年来主城区的建设发展是符合上位规划,富有远见而卓有成效的。但要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标杆,建设世界一流的未来城市,主城区还需在诸多方面调整、完善和提升。 图1 临港主城区历次规划演变图

2.功能定位与人口规模研究 2.1功能定位研究 根据《临港新城中心区分区规划(2008-2020)》,主城区的功能定位为南汇区行政、文化中心;临港新城综合服务设施集聚地;集中体现临港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中等规模滨海城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地区。本次研究梳理了上海市层面的上位规划和临港地区历次规划及其他法定文件,认为主城区应抓住全球城市及自贸区的契机,借鉴国际著名城市,全面提升主城区的发展定位,建议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核心承载地之一;低碳绿色环保的未来示范城市;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的宜居宜业新城。 依托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和自贸区的契机,主城区将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核心承载地之一,以国际航运为核心功能,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创意文化、国际旅游和国际教育科研等高端现代服务业。 依托上海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促进自然生态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主城区将在规划编制、城市建设、产业培育、能源利用、综合交通等各方面,采取低碳、绿色环保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成为引领未来城市的典范,展现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水平。 依托上海建设安全宜居都会的发展导向,主城区应以丰富多元的旅游、养老、娱乐、文化、会展、休闲等城市综合功能,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成为展现都市生活环境质量、宜居宜业的标志性地区。 2.2发展周期研究 城市的兴废,本质是经济社会现象。新城正是肩负着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布局的任务应运而生的。新城的生长不仅是个战略规划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问题,其成败兴衰均是有规律可循的。参考一些国外远离中心城区新城的成长案例,它们大多经历了三十年以上的发展历程。研究认为临港主城区远离中心城区且无老城依托,它的发展周期将远长于上海其他新城。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发展区域,临港必须建成能独立运转的、有独立功能的、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城市, 因此其规划建设不可操之过急,应将“精明增长”作为其未来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正视新城正常发展周期的基础上,分期有序集聚建设,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留有空间余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