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病人的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并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

订。2016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修订了该指南。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共同修订了该指南。2020年再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一起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

(注: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1。本《指南》内容暂不涉及未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应用的技术和药物)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本《指南》为便于诊疗策略的制定,将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阐述。

1.2 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病人,除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检查、病理学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

行肝脏超声和腹部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筛查及诊断肝脏转移瘤。对于超声或CT影像学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病人可加行血清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a类证据,A级推荐),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2a类证据,B级推荐)。

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行术中超声检查,必要时考虑同步切除或术中活检(3a 类证据,B级推荐)。

1.3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病人定期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5年后每年1次。(2)每3~6个月检测1次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1次。(3)Ⅱ期和Ⅲ期的结直肠癌病人,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1次。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肝转移瘤但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加行肝脏MRI等检查,并建议在随访过程中保持影像检查方法的一致性。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若发现异常,须在1年内复查;如无异常则推荐术后第3年复查,以后每5年1次。如果病人发病年龄<50岁或确诊Lynch综合征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切除术前因梗阻等原因

未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1a类证据,A级推荐)。

1.4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对病人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以后第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1次。(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必要时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共5年(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1次。不推荐常规PET-CT 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

1.5 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

1.5.1 RAS检测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人均进行KRAS第2、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RAS基因是否突变不仅具有预后意义,更是预测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1a 类证据,A级推荐)。

1.5.2 BRAF检测推荐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V600E突变检测,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及疗效预测因子,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1.5.3 错配修复基因(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推荐结直肠癌病人均进行检测(2b类证据,B级推荐),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

疗策略。采用PCR方法比较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微卫星序列长度的差异检测微卫星状态,是MSI检测的金标准。免疫组化检测MMR的蛋白表达(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因简便快捷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式,与PCR检测的一致率达90%~95%以上。

1.5.4 UGT1A1检测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病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可能会增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2b类证据,B级推荐)。

1.5.5 HER2检测在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中,抗HER2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建议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进行HER2检测,为晚期病人后线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HER2检测可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者NGS的方法,但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的判断标准目前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可参考乳腺癌相关评估流程及标准进行。

1.5.6 其他二代测序(NGS)检测肿瘤突变负荷(TMB)、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融合基因等,均可作为潜在的预测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对于无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检测时可考虑液态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技术。

2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

2.1 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

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但均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原则。(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切除。

2.2 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未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

2.2.1 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高位直肠癌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1)联合放化疗或放疗建议术前诊断为T3期及以上或任何T分期、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在不伴有明显出血、梗阻症状、无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①联合放化疗:总剂量45.0~50.4 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 d,共5周),并应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6~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1a类证据,A级推荐)。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度。②单纯短程放疗: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 d)总剂量25.0 Gy的放疗,并于放疗后1周内行根治性手术。短程放疗较联合放化疗更少出现急性的毒性反应,但

短程放疗不能降期,更适合于可手术切除的Ⅱ或Ⅲ期的直肠癌。短程放疗后再手术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2b类证据,B级推荐)。

近年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出现新治疗模式,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reatment,TNT)将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至术前,即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和同步放化疗,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率,有助于器官保留,还可以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改善长期生存(2a类证据,B级推荐)。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对于术前分期Ⅲ期,且不伴有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的病人,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其前体药物)可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 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但对Ⅲ期结直肠癌病人有预防肝转移的作用,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不作为常规推荐。

2.2.2 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术前判断为Ⅲ期的病人可考虑行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不作为常规推荐。

2.3 无转移结直肠癌病人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探讨目前有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数据,如能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将可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但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故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2.4 无转移结直肠癌病人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对于Ⅲ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因此,上述结肠癌病人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3~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

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1a类证据,A级推荐)。Ⅱ期不存在复发转移高危因素(T4期、组织分化差、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期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12枚)的病人,术后两药联合的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获益不显著,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1b类证据,A级推荐),或建议行氟尿嘧啶单药治疗(除外MSI-H病人)。但对于高危Ⅱ期病人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参照Ⅲ期病人(2a类证据,B级推荐)。(2)T3期及以上和任何T分期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人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或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于能否减少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与辅助治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病人,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但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3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是有效的手段。因此,建议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人进入MDT治疗模式(1a类证据,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病人为中心,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和超声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有一定资质的医生。MDT治疗模式可以减少个体医生做出的不完善决策,其重要作用还包括:(1)更精确的疾病分期。(2)减少治疗混乱和延误。(3)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和治疗。(4)更好的治疗衔接。(5)更高的生活质量。(6)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最优的卫生经济学。

MDT根据病人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病人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类证据,A级推荐)。

(1)病人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病人,应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行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病人,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肝转移灶是否可以行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肝转移灶可以行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射频消融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病人。这类病人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即转化治疗。③还有一部分病人,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或达到NED状态,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对于这类病人是以控制疾病进展为目的进行治疗,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

4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

4.1 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故符合条件的病人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病人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

4.1.1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2a类证据,B级推荐)。①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②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且要求保留足够的功能性肝组织(肝脏残留容积≥30%~40%,采用三维CT、3D数字成像技术等有助于评估残肝体积)。③病人全身状况允许,没有不可切除或毁损的肝外转移病变,或仅为肺部结节性病灶,但不影响肝转移灶切除决策的病人。

随着技术的进步,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

此外,当前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1 cm、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C级推荐)。

(2)禁忌证(3a类证据,B级推荐):①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②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③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④病人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

4.1.2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肝切除量<50%,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

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病人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有研究认为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可能

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故病人的选择上应较为慎重,尤其是需要在两切口下完成的同步手术。

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2c类证据,B级推荐)。

(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一期同步切除条件的病人,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系统性治疗,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先切除肝转移灶、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的“肝优先模式”(liver first approach)也已开展应用,其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5年生存率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3b类证据,B级推荐)。

4.1.3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70%(无肝硬化者),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3b类证据,B级推荐)。

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4.1.4 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3b类证据,B级推荐)(1)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1根肝静脉且残肝容积≥40%(同时性肝切除)或≥30%(异时性肝切除)。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切缘至少>1 mm。(2)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3)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或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4)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

增大,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体积<30%的肝转移病人。对于那些剩余肝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病人,同样也可从中得益(4类证据,C级推荐)。(5)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可使残留肝脏的体积在较短时间内明显增大而获得更多Ⅱ期肝切除的机会,但此手术复杂,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传统肝切除,故建议在严格选择的病人中由经验丰富的肝脏外科医师实施手术。

4.1.5 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可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一次肝转移灶的切除,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3b类证据,B级推荐)。

同样,在病人全身状况允许时,如果肺和腹腔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B级推荐)。

4.2 可以达到NED状态的肿瘤局部毁损治疗除了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外,有些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放射治疗)也能使病灶发生彻底毁损,所以对于手术切除难度较大的个别肝转移灶应积极联合此类手段,以使更多的病人有机会达到NED状态,提高5年生存率。

5 可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

5.1 新辅助治疗对可达到NED状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2)新辅助治疗可增加R0切除的机会,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3)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度的依据,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4)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可作为病人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5)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病人的预后。

在应用新辅助治疗时也应关注如下情况的发生:(1)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2)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3)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达到NED状态。

5.1.1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时,除肝转移灶在技术上切除容易且不存在不良预后因素的病人[如临床危险评分(clinical risk score,CRS)<3分]外,可考

虑应用新辅助治疗(2a类证据,B级推荐),尤其是肝转移灶体积较大、转移灶数量较多或存在原发灶淋巴结可疑转移的病人。

系统性化疗的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CapeOX或FOLFOXIRI,可否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

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新辅助化疗原则上≤6个周期(1a证据,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

5.1.2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病人,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病人,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时间2~3个月(2a证据,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病人,一般认为新辅助化疗作用可能较为有限,宜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继而术后辅助治疗(2a类证据,B级推荐)。也可考虑更换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或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

5.2 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病人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特别是未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病人,推荐手术前后的化疗时间总长≤6个月(2c类证据,B级推荐),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经过术前化疗(包括联合分子靶向药物)证实有效的方案,术后如无禁忌证应该作为首选的辅助治疗方案。

6 无法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对于无法达到NED状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消融治疗、无水酒精注射、放射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病人治疗前的精确评估。

部分初诊无法达到NED状态的肝转移病人,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即转化治疗,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病人相似,此类病人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达到NED的病人,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控制疾病快速进展,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因此,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适合强烈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同样意义重大。

对于经过肝切除、局部消融治疗、系统性化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的联合或序贯治疗仍无法达到NED但仍局限于肝转移的病人,可酌情谨慎选择肝脏移植。

6.1 治疗策略

6.1.1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达到NED状态的肝转移(1)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症状或穿孔时,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继而进行系统性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b类证据,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行肝脏超声检查和CT增强扫描并依据RECIST标准予以评估。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或有望NED状态时,即予以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

NED,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2)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及无穿孔时可以行系统性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1c类证据,B级推荐)。每6~8周评估1次,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或有望NED状态时,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NED状态,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此类病人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继而进一步治疗,具体方案同上。但是,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及无穿孔时合并始终无法达到NED状态的肝转移灶的病人是否应该切除原发灶目前仍有争议。

6.1.2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无法达到NED状态的肝转移(1)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或)伊立替康的两药或三药方案作为一线化疗,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b 类证据,A级推荐)。对氟尿嘧啶类药物不耐受的病人可考虑使用雷替曲塞(2b类证据,B级推荐)。(2)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病人,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仍可采用FOLFOX或CapeOX化疗方案,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3a类证据,B级推荐)。

治疗后每6~8周行肝脏超声、CT增强扫描予以评估,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或可以达到NED 状态的病人,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

段,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NED状态,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

6.2 治疗方法

6.2.1 系统性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事先规划好病人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毒性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病人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或(和)局部病灶毁损治疗的可能性。

(1)初始化疗

①对于肝转移灶有潜在NED可能的病人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1b类证据,A级推荐),应该作为首选的化疗方案。

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1b类证据,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有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和转化切除率,而RAS野生型病人还可以采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1b类证据,A级推荐)。

BRAF的状态是重要的预后指标,BRAF V600E突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大多预后较差,有数据提示对该类病人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的

获益比较有限。因此,对BRAF V600E突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初始治疗采用化疗联合抗VEGF单克隆抗体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有研究结果提示,对于RAS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抗EGFR治疗的疗效与肿瘤部位存在相关性。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脾曲至直肠)肝转移病人使用抗EGFR单抗在客观缓解率和总生存上优于抗VEGF 单抗,而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回盲部至脾曲)肝转移病人,抗EGFR单抗在客观反应率上优于抗VEGF单抗,但总体生存不如抗VEGF单抗。

以FOLFOXIRI为代表的三药化疗方案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在分子靶向药物无法使用且综合病人年龄、体能状况及肝功能状态等因素均适宜的情况下应该作为首选(1b类证据,A级推荐),但该方案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关注。目前三药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研究有了较好的临床数据,可在选择性的病人中谨慎地应用(2b类证据,B级推荐)。还有研究发现三药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比单纯三药化疗或两药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提高客观缓解率,潜在提高R0切除率,改善总体生存(3b 类证据,B级推荐)。

②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达到NED的病人,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是首选,也可以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b类证据,B级推荐)。含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的三药化疗尽管有较高的反应率,但毒性也较大,是否应在此类病人中应用尚不明确。

(2)诱导化疗后病情缓解或稳定,但肝转移灶仍无法R0切除时可考虑进入维持治疗(如采用毒性较低的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均可

联合贝伐珠单抗)或单独使用贝伐珠单抗或暂停化疗,以降低持续高强度联合化疗的毒性反应。

(3)初始化疗病情进展后的化疗选择①FOLFOX(或CapeOX)方案±分子靶向治疗,如果病情进展后可以考虑改用FOLFIRI(或mXELIRI)方案;FOLFIRI方案±分子靶向治疗,如果病情进展可考虑改用FOLFOX(或CapeOX)方案,仍可考虑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如果病情第二次进展,可以使用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或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或西妥昔单抗(仅限未用过此类药的RAS野生型病人。可联合伊立替康)或最佳支持治疗(2a类证据,B级推荐)。②5-FU/LV 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如果病情进展,应改用FOLFOX、FOLFIRI或CapeOX (均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病情再次进展时推荐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或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或进行最佳支持治疗(3b类证据,B级推荐)。③现有研究表明对于MSI-H或dMMR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PD-1单抗免疫治疗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另外,也有研究结果提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中PD-1单抗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明显优于标准化疗±靶向治疗。但目前PD-1单克隆抗体尚无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明确适应证,建议有条件的单位试用。④对于三线失败后的治疗目前尚无标准方案。据文献报道联合抗BRAF V600E(伊立替康+抗EGFR+BRAF抑制剂,或抗EGFR+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的治疗方案、抗HER2治疗(HER2阳性病人)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考虑到上述药物的适应证和可及性问题,仅建议在临床研究中谨慎使用,不做常规推荐。

(4)对于肝转移为主的肿瘤负荷较大且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难治性病人,或者不能耐受系统治疗的病人,可在适当时机联合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或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有助于延长疾病无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期,尤其是药物洗脱微球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但是单独应用这些治疗并不比全身化疗更具优势。6.2.2 局部毁损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应根据其位置、治疗目标、治疗相关并发症及病人自身情况,在系统性化疗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局部毁损工具(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治疗、放射治疗等)以加强局部病灶的控制,具体应由MDT进行决策并结合病人意愿。

(1)消融治疗

①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使用方便,安全性好,且能高效破坏肝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对于始终无法达到NED状态的晚期结直肠肝转移病人,现有资料表明单独使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的生存率仅略微高于其他非

手术治疗,目前仅作为化疗无效后的治疗选择或肝转移灶术后复发的治疗。建议应用时选择肝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 且1次消融最多选择5枚。

对于预期术后残余肝脏体积过小时,可先切除部分较大的肝转移灶,对剩余直径<3 cm的转移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或对于一般情况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也可以考虑射频

消融治疗,但应注意避免肝外热损伤、针道转移、感染和消融不彻底等问题。

②微波消融。微波的传导不受组织干燥碳化的限制,使肿瘤内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产生较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消融带,而使肿瘤细胞的坏死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李力人, 卢震海, 伍小军 作者单位:梁君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研究生), 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李力人,卢震海,伍小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腹科,广东,广州,510060) 刊名: 癌症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年,卷(期):2004,23(5) 被引用次数:26次 参考文献(11条) 1.万德森提高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诊治水平[期刊论文]-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2(01) 2.KRAEMER M;Wiratkapun S;Seow-Choen F Stratifying risk factors for follow-up:a comparison of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colorectal cancer[外文期刊] 2001(06) 3.Park YJ;Park KJ;Park JG Prognosis factor in 2230 Kore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analysis of consecutively operated cases[外文期刊] 1999(07) 4.Roncucci L;Fante R;Losi L Survival fo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in a population based cancer registry[外文期刊] 1996(02) 5.Iacopetta B Are there two sides to colorectal cancer?[外文期刊] 2002(05) 6.Tomisaki S;Ohno S;Ichiyoshi Y Microvessel quantification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 with liver metasta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1996(zk) 7.Secco GB;Fardelli R;Gianquinto D Factors influencing incidence and extension of 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A multivariate analysis 1997(16) 8.Walker J;Quirke P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外文期刊] 2002(07) 9.Minsky BD;Mies C;Rich TA Potentially curative surgery of colon cancer.I.Patterns of failure and survival 1988(01) 10.Newland RC;Chapuis PH;Smyth EJ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substaging colorectal carcinoma:a prognostic study of 1117 cases with standardized pathology[外文期刊] 1987(04) 11.Obrand DI;Gordon PH Incidence and patterns of recurrence following curative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rcinoma[外文期刊] 1997(01)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梁君林.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高枫.LIANG Jun-lin.WAN De-sen.PAN Zhi-zhong.ZHOU Zhi-wei.GAO Feng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1) 2.苏斌斌.万军.SU Binbin.WAN Jun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类型的对比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肿瘤临床 2009,36(24) 3.孟涛.赵泽亮.杨新辉.赵为民.王海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 引证文献(26条) 1.靳迎军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医药论坛杂志 2010(22) 2.章安庆消化道肿瘤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安徽医药 2009(5)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采用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 原发肿瘤(T) T 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 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T4a肿瘤穿透腹膜脏层 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 区域淋巴结(N)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 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2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 M1b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

解剖分期/预后组别 期别T N M Dukes MAC 0 Tis N0M0-- ⅠT1N0M0 A A T2N0M0 A B1 ⅡA T3N0M0 B B2 ⅡB T4a N0M0 B B2 ⅡC T4b N0M0 B B3 ⅢA T1-2N1/N1c M0 C C1 T1N2a M0 C C1 ⅢB T3-4a N1/N1c M0 C C2 T2-3N2a M0 C C1/C2 T1-2N2b M0 C C1 ⅢC T4a N2a M0 C C2 T3-4a N2b M0 C C2 T4b N1-2M0 C C3 ⅣA 任何T 任何N M1a-- ⅣB 任何T 任何N M1b- - 注:1.cTNM是临床分期,pTNM是病理分期;前缀y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期(如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可能类似于0期或1期。前缀r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rTNM)。Dukes B期包括预后较好(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Dukes C期也同样(任何TN1M0和任何TN2M0)。MAC是改良Astler-Coller分期。 2.Tis包括肿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黏膜内),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 3.T4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肠),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 4.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cT4b。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存在则分期为pT3。V 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PN则用以表示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

————————————————————————————————作者:————————————————————————————————日期: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95% 访谈全文 InterView 结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二 好大夫在线:汤教授您好,在讲解治疗之前请汤教授讲解一下什么是结肠癌。 汤坚强医生:结肠癌老百姓又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在环境或遗传作用下发生大肠黏膜的恶性转化。现在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呈增高的趋势,大概每年新增的大肠癌病例有40万,年增长率5%,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大肠癌已超过了胃癌成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在整个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

在讲大肠癌之前,大家先了解一下肠道结构。如上图所示,中间的部分是小肠,外头一圈像一个门字形的结构是大肠,小肠末端的回肠通过回盲瓣开始连接大肠,大肠的结构包括阑尾、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后通过齿状线连接肛门。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结肠癌在所有的大肠部位都会发生呢? 汤坚强医生:是。如果这个肿瘤长在盲肠的部位,就叫做盲肠癌;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部位就叫升结肠癌;长在横结肠部位就叫横结肠癌;依此类推还有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 结肠癌怎么治:肿瘤分期说了算

好大夫在线:我们知道肿瘤在医学上是有分期的,那么结肠癌是怎么分期的呢? 汤坚强医生:现在的肿瘤分期多参照国际的分期标准,结肠癌的分期主要分为四期。分类的依据是肿瘤的侵润程度,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远处转移。 结肠分四层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如果肿瘤长在肠管里,侵犯了黏膜、黏膜下层或者肌层,但没有穿透整个肠壁,就叫一期结肠癌。如果肿瘤侵犯了肠壁的全层或者突破了浆膜,但是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这就是二期。三期指的是无论肿瘤侵犯到哪个深度,只要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这就是肿瘤的三期。四期就是老百姓了解的晚期,即肿瘤发生了肝转移、肺转移或骨转移等,也就是说肿瘤已经扩散了,发生了远处转移,这就叫四期。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不同分期的肿瘤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效 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有效率为55.56%,临床获益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近期有效率为33.33%,临床获益率为64.44%,观察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手术治疗后2年内约有一半结直肠癌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目前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临床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其最佳化疗方案[1-2]。近年来本院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有一处或多处转移,所有患者均已采用过不含卡培他滨或伊立替康的一线化疗方案。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治疗)。观察组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37~78岁,平均(52.72±6.21)岁;其中,直肠癌患者19例,升结肠癌患者16例,乙状结肠癌患者10例;转移部位:淋巴结转移患者19例,肝脏转移患者16例,肺脏转移患者11例,骨转移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6~77岁,平均(54.28±7.54)岁;其中,直肠癌患者18例,升结肠癌患者15例,乙状结肠癌患者12例;转移部位: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肝脏转移患者17例,肺脏转移患者12例,骨转移患者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转移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第1天和第8天将150 mg/m2伊立替康加入250 ml 5%葡萄糖静脉滴注90 min。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2000 mg/(m2·d)口服,2次/d,连续14 d,休息7 d。两组患者每3周重复1次,治疗2个周期后判定疗效。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三、直肠癌的预防方法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1、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是指结肠癌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成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成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结肠癌恶化的特征。 2、直肠癌如何转移 早期直肠癌多以发生扩散货多发转移,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多不能耐受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一般选择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若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放化疗严重的副 反应,或者西医治疗手段已起不到治疗作用,也可单纯采用中医 药进行保守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3、结肠癌如何转移 而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

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结直肠癌约6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而局限于肝的占50%左右,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死亡率降低,能够得到手术完全切除的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29%~39%,有的甚至达到50%,这是化疗以及目前靶向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但毕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能够进行R0切除的患者仅有10%~30%,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或使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近来临床关注的热点。 目前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FOLFOX或FOLFIRI等方案化疗可以使10%~30%的不能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再次获得R0切除机会,而且三药配合的FOLOXIRI方案可进一步提高肝转移切除率。 直肠癌的预防方法饮食篇 受西方元素影响,如今大部分居民都是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西式饮食,此类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 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各种消化 道恶性肿瘤激增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议每天吃足够果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应吃2份水果喝5份蔬菜,可大大降低患肠癌几率。多吃含膳食纤维食

直肠癌扩散到骨的生存期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不少患者发现病情的时候已经扩散转移,如常见的骨转移,此时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很多患者对于生存期比较关心,那么直肠癌扩散到骨头还能活多久呢? 直肠癌扩散到骨头还能活多久呢?对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专家指出,病人出现扩散转移后存活期的长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人机体耐受力,病人心态,治疗方法,护理是否周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直肠癌扩散患者一定不能放弃治疗,积极科学治疗,方有康复奇迹。 那么在临床上,直肠癌扩散到骨头应该怎样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呢?临床上,当直肠癌扩散到骨头的时候,手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仅对机体损伤较大,而且难以彻底清除病灶,因此,直肠癌扩散患者多采用放化疗和中医药进行治疗。 放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但是会杀伤正常的细胞,带来一系列的毒副作用,长期效果较差,患者不耐受,临床实践证实,放化疗的时候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效果更佳,可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贠孟菊,女,直肠癌,许昌市湛涧乡 2010年,贠孟菊一直拉肚子,但是她自认为身体很好,觉得不是什么大病,只吃一些治肠胃的药,长期服用却不见好转,最后大便开始出血,才意识到病情严重,到许昌市中心医院做了检查后确诊为直肠癌。 贠孟菊按照医生的安排做了手术,但是医生告诉贠孟菊的老伴儿,直肠癌这种病,就算做了手术最多也就是三年的生命。贠孟菊开始非常恐惧,这时医院又让做化疗,但贠孟菊的儿子担心化疗的毒副作用大,一直反对。一次他在无意间得到一本《关爱生命》的小册子,从上面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在治疗肿瘤方面的效果不错,跑到医院考察一番后,就带着贠孟菊前来就诊。 当时患者手术后身体虚,大便次数多,一天跑厕所六七次。袁教授依据抗癌“三联平衡疗法”为贠孟菊配制了中药,服药一个疗程后,贠孟菊明显感到病情好转了,第二个疗程之后,她就能在路上来回的小跑了,身体和精神各方面都慢慢恢复,在家除了干些家务活、农活,没事就带着孙子,送孩子上学,也不觉得累,生活恢复如常。 在希福医院的治疗下,贠孟菊身体渐渐恢复,各方面情况也都变得越来越好,一家人对袁院长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心存感激。 直肠癌扩散中医治疗比较普遍,中医中药从整体扶正气,复元气,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出发,结合局部辨症论治,可以起到快速杀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并发症,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在治疗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疗效持久稳定,不易复发。 此外,直肠癌扩散能活多久也与病人的身体机能密切相关,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因此,提高免疫机能,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对直肠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极为重要。做好饮食方面的支持,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总之,直肠癌扩散到骨的生存期与选择的治疗方案,体质,心态等各方面有关,建议患者最好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有助于患者减少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结直肠癌最新分期

) 第八版TNM分期(结直肠癌 分(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新版本分期的改变不大,主要的是肿瘤种植的定义及M 期有所改变,具体描述如下。同时提供简单记忆方法供同行参考。 )原发肿瘤(T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x 无原发肿瘤证据T0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a 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T4b )区域淋巴结(N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x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有1-3N1 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 有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有2-3TD,tumor 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肠系膜、N1c 浆膜下、无腹膜覆盖结肠/),无区域淋巴结转移deposit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N2 4word 编辑版.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卵巢,非区域淋巴结),但没有腹膜转移 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如肝,肺,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M1c 腹膜转移有或没有其他器官转移预后组别/解剖分期

注: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pTNM是临床分期,是病理分期;前缀y1. cTNM 期。前1,可能类似于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0期或期(如期包括预后较好rTNMr缀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Dukes B word 编辑版. 和任何期也同样(任何Dukes CTN1M0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Astler-Coller 分期。TN2M0)。MAC是改良,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内)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2. Tis包括肿 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黏膜下层。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3. T4,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 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肠)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 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cT4b4. 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则用以表示PN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存在则分期为pT3。V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结直肠周围淋巴引是宏观或微观不连续的散落在远离原发肿瘤部位、卫星播撒)肿瘤种植5. (流区域脂肪组织内的癌症结节,且组织学证据不支持残余淋巴结或可辨认的血管或神经结或淋巴管(V1/2)弹力或其他染色可辨认出血 管壁,应归类为静脉侵犯构。如果苏木精-伊红、。肿瘤种植的存在不病变应列为神经周围侵犯(Pn1)。同样,如果可辨认出神经结构,(L1)侵犯的分层,如果有肿瘤种植,所有区域淋巴结病但改变了淋 巴结(N)T分层,会改变的原发肿瘤。N1c理检查是阴性的则认为记忆较困难,本人提供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供大家IIIC、IIIB、鉴于很多同行对IIIAT+NN2b=2+1=3; 分期等于N1=1, N2a=2,;为参考。首先规定T1-T4a1-4 ,T4b=4+1=5IIIC期。为IIIC=6-7。例如T3N2b3+3=6,为,,数值之和。IIIA=2-3IIIB=4-5 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结直肠癌骨转移规范化治疗

结直肠癌骨转移规范化治疗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0%~15%,且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5%。有研究表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异时性肺转移是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初始性骨转移和结肠癌骨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骨转移最常见的表现是侵犯部位疼痛,伴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 从原发肿瘤的部位来看,直肠癌较结肠癌骨转移发生率高,转移部位最常见于椎骨,其次是骨盆。左侧结肠癌主要向椎骨转移,而右侧结肠癌往往向四肢长骨转移。结直肠癌骨转移常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最常见的是合并肺转移和肝转移。 骨转移按病变特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大部分结直肠癌骨转移表现为溶骨性破坏。 诊断方法 病理学诊断是结直肠癌骨转移确诊的金标准,在病理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骨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放射性核素显像(ECT)、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ECT常作为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手段。它能够早期发现骨骼中成骨、溶骨或混合性骨转移灶,特别是对成骨性转移有独特的优势,具有灵敏度高、不易漏诊的优点。但是,全身各部位骨组织在发生成骨过程或血流增加时,均会伴有双磷酸盐沉积,不仅见于骨的恶性肿瘤,还见于骨转移瘤之外的其他骨病变,因此,ECT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较低。专家组推荐,对于高度怀疑骨转移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转移的患者,应行E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X线是骨科常规检查方法,可鉴别溶骨性和成骨性破坏,但对早期骨转移瘤的检测灵敏度低,难以发现早期转移灶。并且在骨小梁破坏>50%时,才有可能在X线平片上见到明确的骨破坏征象,且容易被老年性的骨质疏松所掩盖。另外,X线平片对锁骨、肩胛骨、脊柱和颅底等解剖较复杂、组织重叠较多的部位显示颇为困难,因此,X线并不作为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手段。鉴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专家组推荐,对有临床症状的部位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可使用X线平片进行补充评估。 CT作为原发灶诊断、复查随访的常见检查方式,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尤其对于初诊时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CT可作为首选检查。同时,CT对骨质破坏的情况更加敏感,可以较好地反映骨质破坏情况、周围软组织肿块侵犯程度、诊断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综合征等并发症。但仍需要在骨皮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观察到,因此,需要结合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由于CT显示解剖结构清晰,可引导穿刺活检。 MRI能在骨转移早期侵犯骨髓而尚未累及骨皮质时即观察到异常,因此能发现CT和骨扫描不能发现的骨髓转移病灶,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程度。MRI 在判断脊髓压迫和压缩性骨折方面优于CT,尤其适用于怀疑脊柱转移或伴有神经症状患者的检查。但是,由于骨皮质在MRI的T1和T2加权上均显示低信号,对于四肢长骨,MRI 诊断骨皮质破坏的敏感性不及CT。 PE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ECT,并且可以评价全身骨骼受累的情况以及肿瘤的全身分期情况。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帮助较大时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其缺点是价格相对昂贵,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如果结直肠癌诊断明确,但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专家组推荐在临床治疗之前应当进行活检。对特殊部位骨转移病灶(骨盆、脊柱等)的活检,通常在C-臂透视或CT引导下进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方案。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0.9%)明显高于对照组(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参考与应用。 关键词伊立替康;结直肠癌;转移性;疗效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1]。尽管有了先进的化疗、放疗技术来辅助手术切除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5年生存率仍很低。盐酸伊立替康是喜树碱衍生物,相比喜树碱有较高的水溶性[2],可在体内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3]。临床试验表明,伊立替康为主的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改善,使其成为治疗转移性的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直肠癌19例,结肠癌27例。转移灶部位有肝脏、肺、骨、盆腔、肾上腺、卵巢、脑和淋巴结。初诊即为转移者19例,行姑息造瘘术11例;根治术后复发转移27例,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的病灶,患者肝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3~76岁;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6~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第1天盐酸伊立替康180 mg/m2、奥沙利铂10 mg/m2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4周重复1次,共使用6个周期。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0 mg/m2 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l~5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 mg/ m2持续静脉滴注。化疗前常规使用格拉司琼止吐,白细胞<3×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腹泻时用易蒙停或奥曲肽治疗。用药后每周观察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并动态测量病灶大小。 1. 3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RECIST1.0标准行疗效评定: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95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95% 访谈全文 InterView 结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二 好大夫在线:汤教授您好,在讲解治疗之前请汤教授讲解一下什么是结肠癌。 汤坚强医生:结肠癌老百姓又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在环境或遗传作用下发生大肠黏膜的恶性转化。现在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呈增高的趋势,大概每年新增的大肠癌病例有40万,年增长率5%,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大肠癌已超过了胃癌成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在整个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 在讲大肠癌之前,大家先了解一下肠道结构。如上图所示,中间的部分是小肠,外头一圈像一个门字形的结构是大肠,小肠末端的回肠通过回盲瓣开始连接大肠,大肠的结构包括阑尾、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后通过齿状线连接肛门。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结肠癌在所有的大肠部位都会发生呢? 汤坚强医生:是。如果这个肿瘤长在盲肠的部位,就叫做盲肠癌;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部位就叫升结肠癌;长在横结肠部位就叫横结肠癌;依此类推还有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

结肠癌怎么治:肿瘤分期说了算 好大夫在线:我们知道肿瘤在医学上是有分期的,那么结肠癌是怎么分期的呢? 汤坚强医生:现在的肿瘤分期多参照国际的分期标准,结肠癌的分期主要分为四期。分类的依据是肿瘤的侵润程度,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远处转移。 结肠分四层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如果肿瘤长在肠管里,侵犯了黏膜、黏膜下层或者肌层,但没有穿透整个肠壁,就叫一期结肠癌。如果肿瘤侵犯了肠壁的全层或者突破了浆膜,但是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这就是二期。三期指的是无论肿瘤侵犯到哪个深度,只要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这就是肿瘤的三期。四期就是老百姓了解的晚期,即肿瘤发生了肝转移、肺转移或骨转移等,也就是说肿瘤已经扩散了,发生了远处转移,这就叫四期。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不同分期的肿瘤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汤坚强医生:没错。确定肿瘤的治疗方式前需要给患者进行术前的分期,“术前分期”就是医生常说的“临床分期”,做完手术以后还有一个“病理学分期”(病理分期是肿瘤分期的“金标准”)。对于肿瘤患者术前分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术前分期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式。 以一期为例,一期大肠癌侵犯黏膜、黏膜下层还有部分肌层,如果这个肿瘤只长在黏膜层或者侵犯了一部分黏膜下层,但是肿瘤

结直肠癌 化疗指南

1 临床分型 检查 结果 外科处理 可切除,无梗阻 结肠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 参见病理期 病理回顾 辅助治疗及 结肠镜 监测(COL-3) 可切除结肠癌 一期结肠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 结肠切除术及 生化检查、CEA 或结肠切除并改道 区域淋巴结清扫 腹部、盆腔CT 或支架或改道 胸部X 线 不可切除 结肠改道或支架 姑息性切除 晚期或转移性肿瘤化疗(COL-A ) 怀疑或确诊的结肠转移性腺癌 参见疑症或确症转移肿瘤的治疗(COL-5) COL-2

病理分期辅助治疗监测 Tis:T1,N0,M0: 无病史询问及体检每3月一次连续2年, T2,N0,M0 以后每6月一次共5年。 CEA每3月一次共2年,以后对于T2 T3,N0,M0 临床试验或观察或以上患者每6月一次连续5年 复发风险高患者考虑CT T3,N0,M0:复发风险高:考虑5FU/LV 3-4级,淋巴/血管浸润,或XELODA结肠镜满一年后一次,如果异常一年后再复查。 肠梗阻或FOLFOX 如果术前因梗阻未作肠镜者,术后3-6月复查 或临床试验或观察 T3,N0,M0或T3局部穿孔;考虑5FU/LV±放疗 或靠近切缘、不确定切缘阳性或XELODA、 或FOLFO X±放疗 或临床试验或观察 淋巴结阳性者参见COL-4处理 COL-3 2

淋巴结阳性者处理 病理分期辅助治疗监测 5-FU/LV 病史询问及体检每3月一次连续2年, T1-3,N1-2,M0 或XELODA以后每6月一次共5年。 或FOLFOX CEA每3月一次共2年,以后对于T2 或以上患者每6月一次连续5年 5-FU/LV T4,N1-2,M0 或XELODA复发风险高患者考虑CT 或FOLFOX 或5-FU/LV+放疗结肠镜满一年后一次,如果异常一年后再复查。 如果术前因梗阻未作肠镜者,术后3-6月复查 3

结肠癌骨转移疼痛难忍怎么治疗好

结肠癌是大肠癌的一种,要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出现血便,腹痛,右侧为主,出现腹部肿块则提示已届中晚期。中晚期的结肠癌尤其好发转移,其中骨转移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最大,尤其是患者出现的疼痛,甚至超出了正常人可以忍受的范围,那么,结肠癌骨转移疼痛难忍怎么治疗好呢? 结肠癌骨转移疼痛难忍的特点是位置固定、疼痛逐渐加重,夜间较明显。胸椎转移会产生束带样疼痛。腰椎转移常发生沿下肢外侧向足外侧的放射性疼痛,随咳嗽、排便等活动加重,类似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的坐骨神经痛,应警惕。 在临床上,对于结肠癌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建议给予止痛药,一般是阶梯式止痛法,包括从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到弱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再到吗啡类强效镇痛剂逐级增加。也可以联合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抑制骨破坏,减轻骨痛症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止疼药物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如果想要彻底告别疼痛,那么则需要积极的对结肠癌骨转移患者进行治疗。目前对于结肠癌骨转移的治疗,主要是以化疗和中医为主,由于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多是将中医与之相结合,能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结肠癌骨转移患者都能进行化疗,对于无法化疗的患者则可以单独进行中医治疗。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中医三联平衡疗法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治疗病例】 李来双,男,77岁,结肠癌,山西太原 李来双起初出现腹痛、腹胀,20天未见缓解,治疗期间一直在发烧,温度最高时达到38.8℃,经检查最终确诊为结肠癌。由于李来双身体异常虚弱,而且伴有低蛋白血症、水电酸碱平衡紊乱,因此在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经过一系列调理后做了手术,术后医生建议李来双继续做化疗,但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大,家人担心老人受不了。这时李来双的儿子想起自己身患胃癌的叔叔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吃中药,治疗效果一直不错,李来双家人决定也去试试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 2017年3月31日,李来双儿子代父亲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由于老人身体比较差,因而袁希福院长开的中药以扶正为主,提高老人的免疫力,辅助祛邪抗癌,达到巩固治疗功效。用药后,老人停止消瘦,精神、气色、体力等均逐渐好转。如今,老人每天可以走个二十分钟,6月份复查结果显示,除了蛋白有点低外,各项指标均正常,家属非常满意。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每14天重复1次,最多可用24个周期。如果病人仅有2级或2级以下毒性,静注的5-FU 剂量可以在第3周期增加到3000mg/m2

*伊立替康和亚叶酸钙可以通过末端相连的Y型三通实现在两小时内同时输入。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不能加在同一个输液瓶(袋)中,奥沙利铂与生理盐水不兼容,所以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或冲管 所有病人应备易蒙停,并指导病人在腹泻出现时怎样服用。 注意事项: 1.腹泻:可以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积极治疗。 1)早期腹泻或腹痛性痉挛是指24小时内发生的。用阿托品治疗 0.3-1.2mg IV或SC。在以后的治疗中应预防性应用阿托品。 2)迟发性腹泻开始出现在用药后5~11天,一般持续3~7天,必须给予洛哌丁胺治疗。让病人备用洛哌丁胺,在第1次出现不成形大便或稀便或次数较平时增多时开始服用。 3)首次4mg 4)然后2mg/2h直到最后一次腹泻后12h 5)推荐患者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来代替液体和生理盐水 6)足量的洛哌丁胺治疗后仍持续性腹泻的病人或者患者在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即便是没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都应考虑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如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应住院治疗,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2.其他胆碱能症状:可发生在伊立替康输注期间或之后不久,包括流涕、流涎增多、流泪、面色潮红和出汗,应给予阿托品0.3-0.6mg IV或SC,在医生指导下可重复给予。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在随后的疗程中需预防性使用阿托品。 3.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发热及其他感染征象时,必须立即评估并做出积极治疗。 4.肝功能异常:伊立替康在血清胆红素>35umol/l、ALT>3×ULN的无肝转移患者或ALT >5×ULN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中未进行研究。对血清胆红素17~35 umol/l的病人可能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 5.先前行盆腔放疗或放疗大于15%的承重区骨髓则增加此治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的程度,应注意这种情况。有必要密切检测CBC。 10. 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抗惊厥药物及其他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4同工酶活性的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可能会降低伊立替康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在应用伊立替康的当天避免应用甲哌氯丙嗪,以免增加“静坐不能”的发生率。5-FU可能与华法林、苯妥英和磷苯妥英发生相互作用。推荐密切监测(比如:华法林,应用5-FU治疗期间每周检测INR,直至终止5-FU/5-FU治疗后1个月)。

结肠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

骨头是癌症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对于结肠癌患者也不例外,发展到了晚期,也常会出现骨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一系类的痛苦,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一旦出现骨转移,很多患者对于生存期也是比较关心的,那么结肠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呢? 结肠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对于这个问题,医生也很难回答,结肠癌骨转移能活多久应综合考虑患者体质状况、肿瘤病理分期、治疗方法,心态等,临床应注意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身体状况,缓解症状,有效延长带癌生存期。 结肠癌骨转移的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骨骼有病变。骨转移症状和肿瘤转移的数量、部位有关,例如脊髓转移可造成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结肠癌肋骨转移可造成的胸痛;脊髓转移可造成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则可造成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结肠癌骨转移首先应给予患者一些止痛药或镇痛剂,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然后再根据给予患者抗癌治疗,综合治疗,减轻患者疼痛。肺癌骨转移此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放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是放疗和化疗使人体免疫功能遭受损害,致使患者身体遭受外来病魔的侵袭,致使患者身体恶化,从而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建议放化疗的时候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毒副作用,减轻治疗效果。 对于结肠癌骨转移中医药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从患者的整体着手,抓住病机的要害,辩证施治,增强患者的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瘤体虽然不能看见有明显的缩小,但是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却有着西医难以企及的效果。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张志恩,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男,42岁,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杨庄乡杨庄村人。于2004年5月16在河北省肿瘤医院确诊结肠癌。2004年5月20日做了结肠癌手术,术后化疗6疗程。2007年3月16日,发现肝右上有病灶。3月26日,做射频消融术,一周后介入治疗。5月27日,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按“三联平衡疗法”治疗。7月19日,电话回访,患者身体情况好转,无不适症状,当地B超复查,肝右上病灶明显缩小,继续治疗。8月19日,再次回访,身体好,无不适症状,效果佳。10月24日,电话联系,当地复查,CT显示,肝部肿块进一步缩小。11月21日、12月24日两次回访,身体无不适症状,肝块缩小,对疗效满意,随后巩固治疗。电话回访至今,患者仍健康如常人。 结肠癌骨转移能活多久与多种因素相关,出现骨转移患者也不要害怕,应该保守良好的心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大肠癌的骨转移症状

在临床上大肠的骨转移还是很常见的,一般集中在大肠癌中晚期的患者,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发生大肠癌骨转移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一些,在刚发生大肠癌骨转移时患者不会擦觉到明显症状或者感觉,但是如果不及时的抑制,就会对患者的生命总成极大的威胁。那么大肠癌骨转移有什么症状呢? 大肠癌骨转移在始发阶段和转移前症状没有太大的异样,随着转移的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疼痛感会加强,主要表现为患者受累骨骼的局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但容易与一般的腰腿疼痛发生混淆,所以晚期的癌症患者一旦出现身体骨骼疼痛或骨折等,一定要考虑到骨转移的可能,需要及时且慎重的治疗。 大肠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法需要从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考虑,晚期的直肠癌患者病情一般较严重,患者体质较差,虽然采用放化疗来治疗大肠癌的骨转移可以明显的控制局部症状,但是次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还会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可结合中药治疗来扶正祛邪,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同时还控制转移、治疗疼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一般来说,直肠癌骨转移治疗方法可首先考虑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可配合放化疗进行,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承受能力。 本病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难以控制的进行性骨痛,抑制病灶的发展和新转移灶的形成,稳定脊椎,改善瘫痪,延长生命。由于各类非手术疗法虽有可能控制甚至消除肿瘤,但破坏难以自行修复,负重能力不能较快恢复。因此对大肠癌骨转移者还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对单发性脊椎转移并发截瘫、长骨转移并发病理性骨折者。 临床上在大肠癌骨转移在被发现时大都已经到了大肠癌的晚期,所以对于患者的护理和定期检查一定要规范和慎重。尽可能的第一时间发现病情的改变,及时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16T15:09:45.8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潘海燕李坚张百萌[导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目前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基于分层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模式的运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患有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综合治疗组与非综合治疗组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与非综合治疗组在住院总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上综合治疗组明显少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效果方面,综合治疗组肿瘤手术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方面,综合治疗组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而在吻合口漏和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经过5-10个月的随访后,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而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肠梗阻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分层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综合治疗模式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不仅有利于治疗方案中各科时间的合理分配,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显著地减少了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复发率。【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新辅助治疗【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of combined-therapy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individuation withi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Methods: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combined-therapy and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by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diagnosed colorectal cancer and accepted in-hospital therapy from March 2012 and March 2015.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mbined-therapy and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about the total hospitalization time,but the in-hospital days of the combined-therapy group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in the surgical ward were less than that of the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P<0.05). And the combined-therapy group had a higher rate of overall response rate(P<0.05).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anastomotic leakage and bleeding as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howed no vari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encountered more early postoperative ileus(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id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P<0.05). During the 5-10 months follow-up,there came out less cancer recurrence rate and longer median survival time(MST)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other(P<0.05). And the morbidity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 and ileus didn’t show an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The combined-therapy strategy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individuation has arranged time for therapy reasonably,made the more satisfied surgical outcomes and reduced incidence of early complications and tumor recurrence. 【Key word】s: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Individualized treatment;Combined-therapy;Neoadjuvant therapy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目前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2位[1]。远处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近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会转化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目前随着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患者肿瘤的情况,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现代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综合病理科、影像科、结直肠外科、肝脏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等多学科专家评估意见,系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2,3],是转移性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形式[4]。过去几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通过开展基于个体化的诊治模式,使综合治疗方案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在提高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该方案的临床运行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从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63例,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范围为23-90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直肠癌患者95例,升结肠癌(包括结肠肝曲癌)患者39例,降结肠癌(包括结肠脾曲癌)患者7例,横结肠癌患者5例,乙状结肠癌患者24例,回盲部癌患者3例。远端转移情况:肝脏转移81例,肺部转移59例,淋巴结转移17例,骨转移16例。其中,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的患者89例,年龄42-76岁,平均60.83岁;实行非综合治疗模式的患者74例,年龄37-76岁,平均62.18岁。两组组患者的详细情况见患者基本情况表(表1)。 1.2 评价指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