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裨益(b ì)袅娜(nuó)着衣(zhuó)流觞曲水(shānɡ)B. 禊事(xì)须臾(yú)蜷缩(quán)冯虚御风(pínɡ)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裨益(b )袅娜(nu )着衣(zhu )流觞曲水(shānɡ)

B. 禊事(x )须臾(y )蜷缩(qu n)冯虚御风(p nɡ)

C. 樊笼(f n)赎罪(sh )愀然(qiǎo)义愤填膺(yīnɡ)

D. 横槊霎时(sh )蓊郁(ěnɡ)青青子衿(jīnɡ)

1.D /横槊青青子衿(j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落寞陨落目不暇接一筹莫展

B. 杂糅篷蒿鸿鹄之志另辟溪径

C. 驰骋澎胀白头谐老放浪形骸

D. 锋烟弥望自行其事慨当以慷

2.A/B蓬蒿独辟蹊径 C膨胀白头偕老 D烽烟自行其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016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吴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

可谓天作之合。

B.自20XX年乌克兰民众抗议加入欧盟以来,国家局势持续紧张,现在乌克兰正当多事之秋,随时都有可能引

发新一轮动荡。

C.笨手笨脚的我怎么能和活龙活现的他相比,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D.20XX年亚冠小组赛中,北京国安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拼尽全力,

反戈一击,以2比1战胜对手中央海岸

水手,取得小组赛第一轮的胜利。

3.B

一、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桑维翰论

王夫之①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

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惟桑维翰当之。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

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这样的

人;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当之无愧。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②之反倚河山之唉楚土墨之强而知李从珂③

浅软无建璞建酸笔吱枣姜。而维翰急请

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从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

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真乘之;女真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

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

刘知远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瑭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

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瑭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亡听

从他的计策,向契丹割地称臣,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

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攻打;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攻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

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不是石敬瑭当初的想法,这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的。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J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立焦豳童,而必丛戴之起

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

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④为君

父也,吾不知其何心!始终重贵⑤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

解,帝骨⑥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

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⑦侥幸之宗社,非有损于

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桑维翰从文字起家,是石敬瑭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的养士,对李氏有何仇恨,一定要消灭他呢?对石敬瑭

有什么要感激的,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呢?如果石敬瑭死在李从珂的手里,桑维翰自有居住、生活的地方。石

敬瑭篡位的图谋已实现,他自己也不能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他是一个喜欢祸乱的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

假使一定想让石敬瑭成功,也可以把重任委托给刘知远这类人,慢慢地收获必定会得到成功。(桑维翰)却力排

众议,一心拥戴异族为君父,我不知道他是何用心!石重贵的朝廷始终只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恒定的策略,使

石重贵耗费天下财富来侍奉契丹。百姓财产完尽,民心涣散,后来皇帝赵罱在崖山的灾祸,形势上看是必然的。

毁坏国家的防线,是万代的灾祸;不仅是重贵被别人俘虏,客死在敌军的大帐中。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

景延广,不也是诬陷吗?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啊!他的智慧小而谋略太大,可以是他的过错,也仅仅是倾亡

了臬捩鸡侥幸得来的家室,没有损失传统的中华。正义的名声已经昭显,即使失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瑭

的生死存亡,哪里还值得讨论呢?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予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币有取砬

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⑧与?

在华夏正名义的人,是景延广;做事虽然大逆不道,但有正直名声的,是安重荣;保存中原传送给宋的人,是

刘知远。在当时的同类中的人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自有百姓以来,天地不容的罪过,只有

桑维翰。胡文定写《春秋传》极力称他的功劳,恐怕是秦桧之流的开始吧?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明朝灭亡后,曾举兵抗清,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②石敬瑭:后晋高祖。

③李从珂:后唐末帝。④犬羊:一作异族。⑤重贵:石敬瑭的侄儿,瑭死,其为帝。⑥帝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

⑦臬捩鸡:石敬瑭的父亲。⑧嚆矢:响箭,喻事物的发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弱,而女真乘之乘:乘机(进攻)

B.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尸:主,主使

C.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迁:变更,改变

D.亦仅倾臬捩鸡侥幸之宗社倾:压倒,胜过

5.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此则寡人之罪也

C.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D.吾不知其何心路漫漫其修远兮

6.B(B.均为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做是、就是。A 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

C.表假设关系,如果。/表结果,以致、以至于。D.代词,他。/衬音助词,不译。)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

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八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

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B.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土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C.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D.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7.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久文中对桑维翰的讨伐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气节。其借此鞭挞明末清初桑维翰之流的人物,是不言自

明的。

B.作者认为卢杞、李林甫固然都是历史的罪人,但其带给天下百姓的灾难却远不及万世之罪人的桑维翰。

C.作者认为向契丹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并致使后来华夏大地不断落人异族之手,并非石敬瑭的初衷。

D.作者认为景延广的失败,虽有运气不好的原因,但其智小谋强,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他,也并非是诬陷。

8.D

答题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3分)

译文:

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3分)

译文:

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4分)

译文:

9.(桑维翰)对石敬瑭有什么要感激的,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呢?(计分点:德,感激,感恩戴德;戴,拥

戴;何德于敬瑭,介词结构后置。)

正义的名声已经昭显,即使失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瑭的生死存亡,哪里还值得讨论呢?(计分点:

问通闻,名声,名望;昭,昭显;恶足,哪里值得。)

在当时的同类中的人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一(计分点:俦辈,同类,同辈;有取,有可取之

处;则,仅,只;录,记录。)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寄彭民望①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③。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化用杜甫诗句:王

点击下载完整版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 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 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 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 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外资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9.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提倡实业救国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

【2020】【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及答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 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 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二) 语文测试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 () 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 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 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 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 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 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D.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 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Hegel,为代表,后者以费尔 巴哈(Feuerhac,.)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Marx,K.)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 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 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 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 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 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 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 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 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 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 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精编(2)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二)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制 C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以下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3.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 .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4.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5.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6.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上海() A.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前景 C.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D.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最大的城市 7.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8.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列宁的意图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有人认为,目前的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对这两种东扩,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C[A.贮蓄(zhù)朗润B.徘徊(huái) 翻来覆去D.荫蔽(yīn) 取决] 2.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3. B(A.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C.成分残缺,“愉悦”后加“的心情”: D.双重否定不当,去掉“不”。) 4. D(①③是一个句群,②④⑤是-一个句群,由标点符号也可判断两个句群的先后。④⑤有顺承关系,位置不宜颠倒。) 5. B(“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敝帚自珍”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 6.综合运用(共7分) (1)“朋",表示志趣相投的同类。(答到彼此联结、相互支持即可得全分) (2)①③④(每选对1个则得I分,多选或错选不能得满分。) (3)参考:朋友是一盏茶,氤氲生活的诗意(比喻修辞1分,前后语意吻合1分) 7. 默写(7分) (1)山岛竦峙(2)随君直到夜郎西(3)择其善者而从之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名著阅读(共6分) (1)D (2)示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满足了幼时“我”的心愿,滕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给了“我”平等的尊重;“朝花”表明过往的这些人和事是带来过美好的,如今“夕拾”,对比现实的严酷,更现怀念之情,寄托理想之意。(书中内容2分,书名寓意2分,意思相近皆可。) 二、阅读(共40分) (一)古诗阅读(共9分) 9. CD(C. “东风”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 D. “万叶千花”并非眼前所见实景,而是想象。)(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10.示例①:“一”字重读,表明春天的红花绿叶都是春风的精心裁剪,充满了对春风造

2019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尤溪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带答案)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常德外国语学校)《大学》曾子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吕氏春秋·谕大》载,“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材料反映出 A.古代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B.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C.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秩序D.宗法思想影响到国家政治 25.(桃源一中)下面是两幅汉代画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图 1 制盐画像砖图 2 薅秧画像砖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6.(芷兰学校)宋朝设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宋真宗景德四年,转运使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护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实际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转运使 A.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职掌的权力扩大 C.中央设置转运使的必要性 D.有利于监督通判 27.(澧县一中)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 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由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 A.反对以农为本 B. 具有“承古萌新”的一面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是对传统儒学彻底否定 28.(常德市二中)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陈旭麓先生这样写道:“人 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陈先生之所以强调1860年的标界意义,是基于 A.此后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B.清朝与列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好 C.清统治集团中部分人公开倡导西学 D.志在取代清朝的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落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索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教科室备课组长:欧阳昱北 卷Ⅰ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脑髓.(suǐ)给.予 (jǐ ) 乞骸.骨(hái)遥岑.远目 (cén) B. 奢侈.(chǐ)离间. (jiān) 酹.江月(lèi)前合后偃.(yǎn) C. 孱.头 (càn) 惩.罚(chénɡ)弄玄.虚(xuán)羽扇纶.巾(ɡuān) D. 专横. (hènɡ) 喟.然(kuì)辟.公府(bì)户盈罗绮.(qǐ) 1.B离间. (ji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粹瑕疵冠冕堂黄急功进利 B. 垂暮端祥肝脑涂地残羹冷灸 C. 帷幄惋惜礼尚往来休戚相关 D. 演译隐匿完璧归赵一愁莫展 2.C/ A冠冕堂黄(皇)急功进(近)利; C端祥(详)残羹冷灸(炙) D演译(绎)一 愁(筹)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早地把感情寄托在异性上,易形成早恋,如歌的青春是不该青涩果子的。 ②近期,国家多项调控房价举措相继出台,这说明政府房价的态度相当坚决。 ③提出问题很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A. 品尝抑制质疑 B. 品评控制置疑 C. 品尝抑制置疑 D. 品评控制质疑 3.A/品尝:尝试滋味。品评:评论高下。与下文“果子”搭配,用“品尝”。抑制:压下去。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语境不涉及“活动”和“范围”,用“抑制”。质疑:提出问题。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这里是提出问题,用“质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全运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 城市乃至全国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正式通过实施的国家新《食品安全法》赋予受损害消费者十倍索赔。日前,某区人民法 院就以法庭判决的方式支持了一位市民的索赔请求。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6.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宝鸡石油中学李凌燕2020、9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 分钟 2.本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考生请务必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信息。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 3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 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 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 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 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