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测试题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测试题

选修1商鞅变法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

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发展生产

()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 B、李悝C、商鞅 D、王安石

()7.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9.《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0.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11.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2.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13.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①国君权力较集中②国内旧势力较弱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④民风质朴而尚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7.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18.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D.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A、允许工商者人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2.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

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23.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2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25.对下图历史人物的四种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

B、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C、主张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D、在秦穆公支持下全面变法

()26.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

()27.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C、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2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A.增强了综合国力B.加速了民族融合C.促进了封建化过程D.改变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29.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3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31.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3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3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3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35.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6.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②商鞅坚毅审慎的改革精神③变法措施全面,执行有力④变法符

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之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二:非选择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0分)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

各指什么?(4分)

38.(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

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39.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请回答:

(1)据材料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39.(共11分)

(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2分);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2分);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2分);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2分)。

(2)(答对任何一种看法均给3分)

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关系。

40.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导致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2)推动土地所有制转变的改革有哪些?

(3)土地所有制转变有何影响?

40.(10分)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私田”的大量出现,

必然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度。(2分)

(2)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1分),鲁国的“初税亩”(1分),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1分)等。

(3)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劳动者的地位有所提高,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推动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使土地兼并无法避免(1分)

41.材料一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

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商鞅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12.(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四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才国危,左右太亲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第一》

回答:

(1)据材料一将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方面作用?你如何看待“民以的说法?

(3)材料三中的“人”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

(2)肯定了变法促使秦国富强。“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专业.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着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B.出生地C.封地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 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 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

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变法浪潮席卷各国。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 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B.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 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 2.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内容 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淮南子·要略》记载:“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这表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是 A.保护秦国不受侵犯B.成为霸主以号令诸侯 C.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D.打击秦国的贵族制度 5.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这些规定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

6.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 7.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统一度量衡D.独尊儒术 8.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B.措施具体有效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国君支持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A.奖励耕战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C.建立县制D.限制工商业活动 10.“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 11.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历了109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其余“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B.奖励军功C.“废井田,开阡陌”D.什伍连坐 12.下列符合商鞅变法思想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C 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战胜而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选B项。 答案:B 3.“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故选B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 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为D 项。 答案:D 5.《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测试题

选修1商鞅变法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 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发展生产 ()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 B、李悝C、商鞅 D、王安石 ()7.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9.《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0.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11.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2.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13.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①国君权力较集中②国内旧势力较弱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④民风质朴而尚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练习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练习试题 在历史考试的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练习试题选择题 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统一局面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离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 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 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连坐法 D.“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④剥削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 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 解析:选A。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选A。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1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解析:选B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选C “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③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 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映的时空为战国时期,而③为秦国所属地区,故A项正确。 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解析:选B “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和兵源,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5.战国时期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D 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世代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D正确。 6.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解析:选D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两者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D项符合题意。 7.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商鞅变法使秦国( )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专题二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专题二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是 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 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兵家思想 D.道家思想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5.商鞅变法时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法经》的作者是 A.商鞅 B.吴起 C.李悝 D.韩非子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奴隶制度冲击最大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 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10.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1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二级目标 1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假设李三是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 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D.促进秦国的强大 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后强化演练 1.卫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 A.秦国B.魏国 C.齐国D.卫国 解析:商鞅原名卫鞅,他出道之后来到魏国,准备展示才华,但是当时的魏王听信谗言,敌视排挤他。他听说秦孝公纳士,于是他远走秦国。 答案:B 2.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解析: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B 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B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答案:A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 析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 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

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 上的作用。 29.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高中历史 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以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 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顾炎武曾经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 亦莫知有敬宗之道。”这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4、《商君书》记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 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材料强调( )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 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是( )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两国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的强大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7、“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8、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种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靠”,“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9、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图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内容()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奖励耕织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爵 D.奖励耕战 3.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5.《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6.“……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7.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9.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B.重农抑商 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D.连坐法 10.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局面逐渐被打破的直接原因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私学的兴起 11.商鞅在变法中被任命为左庶长,这与变法中哪一内容相吻合()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 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 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 A. 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 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 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A.废井田 B.均田令 C.坊市制 D.免役法 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A.要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单元测试:专题二商鞅变法含解析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3.下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民族融合 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楚国最强大 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备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7.观察下图,图中改革开始于何时()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