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

导读: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欢迎阅读!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鉴赏】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

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

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辛弃疾著名词作鉴赏八篇

辛弃疾著名词作鉴赏八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XX历城(今属XX)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鉴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X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XXXX,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XX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篇1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赏析一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

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译文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

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

心灵之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心灵之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辛弃疾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青玉案》和《元夕》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两首词以其深情的抒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本文将针对辛弃疾的《青玉案》和《元夕》进行赏析。 一、《青玉案》赏析 《青玉案》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琉璃如玉的案台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整首词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即用“青玉案”作为背景,以玉为喻,彰显了爱情的纯洁和珍贵。辞章婉转,情感细腻,极富诗意。 “案头拂动风来,牛郎西子情长。”其中“牛郎西子”描绘了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玉帐犹疑犹恋。”这句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迟疑,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痴迷和不舍。 词的后半部分戏剧性地转折,将写景和描绘爱情的手法相结合,使整首词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遗憾和失落,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不易把握。

通过刻画琉璃案台和描绘爱情悲剧,辛弃疾巧妙地将情感和意境融 合在一起,展示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悟和艺术境界。 二、《元夕》赏析 《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时人们祈福和思念的词,辛弃疾在其中 描绘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又融入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描绘元夕夜晚的景象为开篇,以热闹喜庆的元宵节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句生动地描绘了元夕夜晚 的景象,展示了热闹和喜庆的氛围。 “华灯初上时,犹疑照离别。”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使情感更加深沉。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以描绘景象的方式表达 了祈福和期盼的情感,体现了人们在元宵节祈福的独特风俗。 辛弃疾通过对元夕的描绘,融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他对家 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三、结语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元夕》是他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其深 情的抒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玉案》通过描绘 琉璃案台和抒发爱情的情感,展示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元夕》则 以元宵节为背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论是对爱情还是亲情

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遍地英雄下夕烟》是宋代大文豪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首词全名《和 董大宛郊行即事呈韩舍人兼呈曹舍人》。这首词以其雄浑的词风和深 刻的意境,被誉为是辛弃疾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辛弃 疾用豪放的词句描绘了长城下战火纷飞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 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豪气干云的英雄情怀。 在《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首词中,辛弃疾首先以“遍地英雄下夕烟, 关山万里一相思”开篇,豪情满怀地描绘了长城下英雄的壮丽景象。 这两句词语简练,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被辛弃疾巧妙地融入到了词中,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夕烟悠悠、遍地英雄下,意味着艰难险阻、千军万马;万里长城的壮 丽景象,更是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辛弃疾写道“何时追袭龙虎将,凯旋平西胜双旌”,表达了对抗金的 充满信心和必胜的决心。在这句词中,出现了“龙虎将”和“凯旋平西”等壮阔的场面,表现了他对抗金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充分 展现了辛弃疾身为爱国志士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以“更那堪,佳人辜负?”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社会动荡所带 来的民不聊生的忧虑和感慨。这一句之后,辛弃疾再度以“恨悠悠, 独卧长空,不堪回首,望眼成泪”表达了他对国家山河的破碎和万民 的疾苦所带来的痛心和无奈。

这样从宏大的国家命运到个人情感的转换,使得《遍地英雄下夕烟》 既有了对国家兴亡悲愤的抒发,也有了对个人身世离别的感慨,更增 添了辛弃疾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增加了作品的含义深度。 《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首词,不仅在词牌、词调上显示了特定的特长,更在对国家兴亡、对战争的现实关怀和对人间离别的描写上显出了辛 弃疾的美学追求和高尚情操。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豪放的神采、 悲壮的格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经典。 在我看来,《遍地英雄下夕烟》所展示的壮阔场景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不禁想起了民族的崛起与振兴。面对国家疾苦,我们应当怀揣信念,挺身而出,敢为人先;纵使经历万千艰难险阻,也要坚守初心, 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英雄,书写自己的壮 丽诗篇。 希望通过对《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赏析和理解,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 地感悟到辛弃疾所表达的忧国忧民、豪情壮志,让我们铭记历史,珍 爱现在,展望未来,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文章的篇幅里,我通过对《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深度解读,不仅明 白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也能够领悟到辛弃疾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全面分析和思考,无疑超越了对 词句、意境的单纯解读,更是对文学作品内在精神的深刻体察和领悟。

古诗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古诗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古诗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 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 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 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 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 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 (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 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 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

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 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但 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 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 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 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以前在这片 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 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 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 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不过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 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 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动一层, 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相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 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 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 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能够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 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 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不过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 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 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忧国忧民的主题而闻名。本文将就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鉴赏。 一、《破幽梦·春去也》 春去也,不暇待。 百花残瓣,独自独自,凭栏空白。 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 天涯海角,浑是离愁滋味。 这首词以春去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通过描绘花谢孤立、形单影只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离去带给人们的孤独与无奈。其中的“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揭示了战乱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分离和流离的痛苦。全词深情而慷慨激昂,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疾苦的关切。 二、《青玉案·元夜时》 元夜时,金波动。 倚楼听风,长夜何处,问辽东。 寥落夜,谁与共红妆。 雨过山村,落晖映碧草,想君心上。

辛弃疾这首七绝以元宵之夜为背景,文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动荡的 担忧。在夜晚倚楼听风,作者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国家,对家园的忧虑 溢于言表。诗词以景入情,以细腻的描写将作者对国家、亲人的思念 表达出来,文字简练而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只有情难寄。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将旧物凭君赠。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平凡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 乱和亲人离别的忧思。词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表明作者对于情 感的探究,而“天南地北双飞客”的形象描绘了他自己追求理想的过程。词人所描述的万里长征,传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和同胞不幸命运的关切。词中的“但将旧物凭君赠”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凸显出词人对国 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青玉案·元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写过非常多且非常出名的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1: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

宋代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分析

介绍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作品激情澎湃,充满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热血赞歌。《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绘元宵节来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鉴赏和分析,探讨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背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元夕,又称为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天是人们欢聚一堂,品尝元宵,放放烟花和灯笼等活动的日子。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写下了这首词,描述了元夕夜晚的景象以及他思念故乡的情感。 内容分析 第一段:元夕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的开头,辛弃疾以瑰丽的辞藻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他用“青玉案”,“宝炬高炉”来形容繁华的场面。令人感受到元夕夜晚的灯火辉煌和热闹喧嚣。此外,他还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灯笼飘扬和烟花绽放的场景,令人感受到元夕的喜庆氛围。通过这样的描绘,辛弃疾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元夕的热闹和欢愉,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段:思念故乡 然而,在这繁华喧闹的背后,辛弃疾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用“玉砌罗绮”。描述了故乡的美丽景色。他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光里和亲人一 起度过的元夕,这使得他对故乡更加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词语出自辛弃疾的描述故乡的地方,表达了他在他人热闹玩耍的 时候,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起伏难平。 第三段:对亲人的思念 随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他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离亲人太远无法相聚,表达了对亲人的思 念之情。在古代,元夕是家人聚集的日子,然而,辛弃疾却无法回到故乡和亲 人团聚,这使得他更加思念亲人,情感之切实难言。 第四段: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此之后,辛弃疾开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写道,他曾在北方为国家戍边,现在却一直在南方追求他残留的青春之美,思考着自己在国家事务上的作用。“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句词语出自辛弃疾的自言自语,表达了他对于自己前途选择的追思与回味。辛弃疾用自己在国家事务上的经历 来反思人生的选择,并对当时的情形表达了一定的忧虑之情,他对国家的忠诚 和为国家努力奋斗的追求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

辛弃疾宋词赏析

辛弃疾宋词赏析 辛弃疾宋词赏析【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上片: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以婉约为宗,婉约以愁为宗。 对比:不识---强 下片:对比:识尽---却(顾左右而言他)上下片对比:无可奈何,悲慨之情。 重点是下片,感悟、体味词中的阅尽沧桑、无可奈何的悲观之情。本词包括了很多沧桑,含而不露。词里以声传情,而在读时可感觉到沧桑之感。 辛弃疾宋词赏析【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 作品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灯火辉煌。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排箫乐器,泛指所有乐器。 ⑥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灯光昏暗的地方。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渔家傲-题黄几复庐》是辛弃疾创作的著名词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渔家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冷峻、豪放的个性和对逆境的不屈不挠的追求。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愤懑,倾诉了其报国家仇、救国家难的决心与心情。 《夜行船-水调歌头》描绘了辛弃疾抵抗金兵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在困苦时刻坚守信念和保护家园的意志。此作以其豪情壮志、意蕴深远而被誉为辛弃疾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作,描绘了辛弃疾对陈同甫忠诚烈士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红玉薪-怀传韵婺州致李县司马》写了作者远离故乡的壮志豪情和异乡郁郁寡欢的心情。 《青玉案-元夕》写了作者回忆往事、怀念过去好时光的心情,通过元夕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青玉案-元夕二首》也是一首赞美元夕的优美词作,通过凄美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贺新郎-夏景》这首词以夏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李龟年词-木兰花慢》是辛弃疾为纪念忠勇女将花木兰而作,以花木兰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精神和忠诚的赞美。 《青玉案-元夕三首》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赞美元夕佳节的词作,通过对节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菩萨蛮-风浪之中》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表达困境中坚定意志的词,描绘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豪情壮志和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青玉案-元夕四首》通过对元夕节日习俗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贺新郎-春情》描绘了作者眺望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辛弃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贺新郎-雪花游》写了作者在雪地中游玩的喜悦和对良朋知己的思念。 《贺新郎-浣溪沙》以诗情画意的方式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以及对宴会、音乐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的追求。 《霜天晓角-荆公即席为南渡表》是一首表达对忠诚的赞美之词,描绘了作者对荆公忠诚正直的崇敬之情。 《贺新郎-升庵风》写了作者在山间隐居的快乐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永遇乐-京口南园》是辛弃疾亡国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青玉案-元夕五首》以元夕佳节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亲人之间的感情。 《破阵子-十八年来家书》是一首抒发对家人思念之情的词作,描绘了作者思念亲人的苦闷心情。 《贺新郎-鹤冲天·卧春》写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贺新郎-秋思》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充满感慨的心情。 《蝶恋花-满庭芳》是一首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之词,描绘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贺新郎-闲调》写了作者对宴会的期待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

【宋词精选】宋词精选《元夕》辛弃疾 赏析

【宋词精选】宋词精选《元夕》辛弃疾赏析【宋词精选】宋词精选《元夕》辛弃疾赏析 朝代:宋朝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飞蛾雪柳金线。笑声充满芬芳。但在人群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徒劳地寻找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首府临安一位刚刚从北方叛逃到南宋的诗人所作。当时,祖国的一半被侵略者蹂躏。林生的一首诗最能反映这一点:“西湖的青山和山外的建筑何时才能停止歌舞?暖风陶醉了游客,使杭州变成了一个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时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翻译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

古代诗词选读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古代诗词选读辛弃疾的豪情壮志豪情壮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而在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中,豪情壮志更是可谓独树一帜。辛弃疾,南宋末年杰出的诗人,他 的作品用辛辣的语言、积极向上的情感,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本文将会选取辛弃疾的几首代表作,并对其豪 情壮志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破幽梦》 梦中谪仙人,天南地北游东洲。 古刹回烟草云低,明堂层雾破楼。 异山不属楚,留滞别离伤别伤离愁。 落日怅望空有正少年,丝丝滴斗春几点,何事悠悠? 辛弃疾的《破幽梦》是一首闲逸哀伤之作,其中却蕴含了深沉的豪 情壮志。诗人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梦境之中,舒展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似乎他可以游离天南地北,远离尘世纷扰,却依然无法摆脱国家的前途。在古刹、明堂以及异山等形象的衬托下,他深刻体悟到国家的命 运和他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末句,“落日怅望空有正少年,丝 丝滴斗春几点,何事悠悠”。这是诗人对国家困境的痛惜,对民族复兴 的期盼,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豪情壮志。 二、《贺新郎·妆台辞》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萧条楚宫千树梅,多少楼台烟雨中。 纵使万贯家财,朝夕陷身何花样! 在《贺新郎·妆台辞》中,辛弃疾直接点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诗中描述的风雨之夜和花落之景色,映衬出了诗人内心的萧条与凄凉。尤其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用豪放的文字表达 了自己作为一介文人,却无法参与国家征战的无奈之情。而“萧条楚宫 千树梅,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诗人眼中的国家景象,流露出了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完全展现了他那豪情壮志的一面,愿意舍弃一切 家财,为国家的兴盛奋斗。 三、《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而优美的描写手法,展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中的元夕之夜带有浓烈的节日气氛,诗人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来形容这个繁华的夜晚。然而,他的目光并没有被那些美景所吸引,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国 家的命运。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词精选《元夕》辛弃疾赏析

宋词精选《元夕》辛弃疾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用一首林升的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时代,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师候,号稼轩,汉族,今江苏苏州人,宋代文 学家、政治家、军事将领。他生于中原战乱,少年间随父辛弃疾征战南北,长 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直到南宋建立后方始有稍稍的安稳。他早年在太 学学习,后入仕从,出任官职,参与了对外臣文治政策,主张保全宋辽和议、 确立互市等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参与抗金战争。文学方面,他曾担任过编选《新唐书》的编修,被誉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学家。他的诗词作品,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情,对壮志满怀的感动,以及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成为 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辛弃疾最出名的十首诗词。 1.《青玉案·元夕》 此词被誉为辛弃疾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堪称一绝。它以元宵节为背景, 描述了当时在家乡与爱妻团聚、共度佳节的美好景象。整首词激情澎湃,表现 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临危的状态下所作,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和托付,以 及对家人的留恋和思念。它被誉为“楚江怀古之代表作”,是辛弃疾最为脍炙 人口的代表之一。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在南征途中所看到的夜空和路途中的景象,其格调清新明快,表现出作者亲身经历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是一篇极具现实感和生活气息的佳作。 4.《木兰花慢·拟古决绝词柬友》 此词叙述了一个女子家境贫寒、可是不卑不亢,男女平等地推崇自己的婚姻观。整篇词情感真挚,淳朴自然,凸显出作者独树一帜的个性,成为“词家境况之最悽楚”的经典之作。 5.《贺新郎·甚时情怀》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婚礼贺词,借此表达了他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盼。整篇词旋律优美、音调流畅,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朝气,是唐宋词的代表之一。 6.《青玉案·元夕二首》 这首词是一组对偶句,表现出了作者对夫妻之间的情感、对灯节之夜的怀念、对风俗礼仪的赞美,充满了细腻的感情和想象力。

辛弃疾诗词最佳十首

辛弃疾诗词最佳十首 第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身世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其实,我也纠结了半天,到底是选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是另一首同样千古绝佳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各有特色,抒发的情怀类似,都将典故运用得炉火纯青,无论哪首,都是杰作,但我觉得《永遇乐》更有历史沧桑感和悲怆感,因此选了这首。词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古以来,英雄似乎总与怀才不遇相关,尤其是那些处处不得志的大才子们,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导致一生抑郁愤懑,辛弃疾无疑就是这样的才子。 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但无奈南宋朝廷的当权者们,被金人吓破了胆子,宁可偏安一隅,也不愿尝试北伐,辛弃疾因屡次上书陈述北伐策略,导致当权的主和派

对他极其不满,一直打压他,致使他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赋闲近二十年之久。 时光匆匆,辛弃疾熬成了一位老人,也没有得到机会一展自己的理想,长达几十年的沉闷悲愤,屡屡在他的词中体现出来,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杰出的一首,全词豪迈中有悲愤,壮阔中有感伤,让人一唱三叹。 第二首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一首,可以算是赠别或送别的代表作品,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送别之作不在少数,大多都写得非常好,而这首《破阵子》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之一,也是辛弃疾词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送别或赠别之作,很有特色,一般人写送别,多抒发离别的伤感或高昂的激励,但辛弃疾的送别词,却总是将那种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怀寄寓其中,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词人内心的苦闷。 《破阵子》写得激昂高亢,犹如一场规模大、节奏快的战争,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壮怀激烈的宏大场面,但是,结尾一个转折,“可怜白发生”,又充满了无限悲凉,词至此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