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xxx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一、研究背景

当下,中国网民有极高的移动依赖度,20xx年企鹅智酷基于数万人样本量的报告显示,81.5%的用户日均使用移动终端时间超过1小时,该报告还显示,虽然63%的用户新闻获取渠道首选新闻类网站和客户端,但已有49.4%的用户将社交应用作为新闻获取渠道,且年龄越低使用社交应用获取新闻的用户比例越高,在20xx年9月xxx用户已达到7.68亿的xxx,无疑成为嵌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xxx中新闻传播领域展开了研究。

首先,基于xxx新闻生产的角度,谢静指出,xxx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其新闻方式是作为交往的新闻,不同于组织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xxx新闻也模糊了时新性、真实性、事实与意见、专业与业余、公共与私人等传统新闻生产所依赖并强化的固有边界,从而表征了全新的新闻范式。[1]其次,蔡雯等学者从xxx公众平台的功能角度,基于对“央视新闻”xxx公众账号的追踪观察和对央视新闻频道媒体策划部的深度访谈,结合对其他媒体xxx公众账号的观察研究,认为xxx公众平台将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带来变革,例如推送频道优质资源、增强突发新闻的报道时效等。[2]xxx对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王磊认为,利用xxx作为平台,节省了传统媒体开发、维护APP的费用和人力资源,也很好地帮助传统媒体进行网络化的推广、宣传和发行,且xxx能实现传统媒体和读者一对一的沟通,从而有效适应了当今浅阅读时代读者的需求。[3]最后,从xxx新闻传播内容来看,车璐认为,xxx新闻传播中信息形式单一、内容同质,且时效性不强[4];钟华则认为,xxx新闻传播在语言运用方面过于娱乐化,容易误导受众,且xxx新闻传播在报道方式上存在标题党的嫌

疑,以故弄玄虚博取受众的xx。[5]

虽然学者已经从众多角度对xxx新闻传播领域进行了分析,却鲜有对xxx 中的社交群内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及讨论。伴随着社交应用成为新闻获取的重要,xxx中基于特定关系网络而建立的xxx社交群自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并影响着群内个体的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意愿乃至对新闻内容本身的信任度等各个方面。

二、xxx社交群——强弱关系并存,以弱关系为主

关系网络分为两大类: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网络中,人们有更多的相似性特质,也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强关系容易影响行为,弱关系网络中,人们的异质性强,以信息沟通作用为主,弱关系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xxx中的新闻传播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一是面向朋友圈的新闻传播,朋友圈的关系紧密而牢固,处于强关系状态;二是存在于关系属性更为复杂的xxx 社交群中,xxx社交群的强弱关系并存,以弱关系为主。xxx社交群不仅包括现实社交网络的简单呈现,例如家族家庭群以及工作中临时建立的群组,更多的是由互不相识的个体通过xxx在线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且彼此存在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交群体,例如翻译爱好群。随着xxx用户活跃度高低变化,活跃度低的xxx社交群组极易被其他群组所覆盖。

三、xxx社交群的新闻传播特征

(一)相较于朋友圈,xxx社交群的新闻内容更多样,传播更精准

xxx社交群比朋友圈具有更多样化的新闻内容。xxx社交群的个体往往于不同的地域,有着差异较大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经验,因此接触的新闻丰富而广泛,在群内传播的新闻内容也更多样,相较于个体精心包装的xxx朋友圈,xxx社交群中往往是“多节点对多节点的群体传播,子网络之间的关系比较稀

疏。”[6]xxx社交群具有的弱关系属性反而凸显了个体的匿名性,削弱了个体自我形象管理的倾向,可以刺激个体信息传播意愿,使多种类的新闻得以在xxx 社交群广泛传播,基于不同的爱好及互助关系而建立的xxx社交群也让不同领域的新闻得以精准化传播,例如在xxx代购群中,个体会更xx与汇率和海关政策相关的新闻等。

(二)相较于朋友圈,xxx社交群更容易传播虚假新闻

xxx社交群也可能因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成为传播虚假新闻的温床。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从而让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立场的信息得以筛选、传播,把关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社会上的规范。首先,个体自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主动弱化。这是因为,将不确定的甚至虚假的新闻发送在彼此互不相识的xxx社交群中,比发送至个体有高认知度的朋友圈,具有更低的形象损伤修复成本,且个体鉴定xxx新闻的真实性和事后举报xxx中的虚假新闻并不容易。其次,群主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动弱化。xxx中的新闻传播速度快、数量大、门槛低,而xxx社交群中的群主管理权有限,无法对海量的和已经传播的虚假新闻进行有效处理。最后,虽然xxx平台本身和政府都在打击xxx中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的路上不断努力,但来自行业和法律法规监管的把关人角色仍然有待强化。

(三)相较于朋友圈,个体对xxx社交群中的新闻信任度低,不易形成新闻的再次传播

xxx朋友圈中的大多数新闻在强关系连接下的熟人之间传播,互相熟知的个体间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从而对新闻内容也有天然的信任感,而在xxx社交群中缺乏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和群体凝聚力,萍水相逢的个体难免戒备心强,大部分人在xxx社交群中持有观望或潜水的态度,因此在xxx社交群中,个体对新闻传播

的内容信任度较低,难以产生再次传播的行为。

结论

相较于朋友圈,以弱关系为主的xxx社交群,由于个体间的异质性、把关人角色弱化、信任感不强和凝聚力不足等原因,让xxx社交群中的新闻内容更多样、新闻传播更精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虚假新闻传播和受众对新闻信任度不高等问题,随着xxx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xxx社交群的新闻传播现象需要進一步的实证分析,进行深度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微信句子

关于人际关系的微信句子 关于人际关系的微信句子 好人基本上搞不好人际关系。能搞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都不能算的上是好人。 事实是什么呢?就是:我最善良,却最不合群。所有人都以为我是极度自私,对人不友善,对人不真诚所以才交不到朋友,包括我的父母。我只是看到那些不正直的人和谁都能处,所以我已经怀疑只有坏人才能有非常大的人际圈。 渐渐会明白,有些人错过了,是件非常幸运的事。 开始于陪伴,结束于背叛。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的错误。”卡耐基指出,用“建议”,而不用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心里感觉很不好,但那有时只不过是一瞬间,但那感觉会沉淀在你记忆的深,达到一定量时,有的人会爆发,有的人会绝望,有的人会默默不语,尽量避而远之。 往往只有小事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和品格知人莫评人。 那些不用的东西总是占据着空间,不如清理了;那些糟心的事嘈杂的情绪,总是扰乱我们,不如断掉了。相似的,人际关系上也该断舍离一下。 我不好,是善良的你把每一个人当好人对待 有些来找白龙王许老师咨询的总会抱怨自己人缘不好,总犯

小人或总有人跟他作对等等,这些人一般都爱发怒、贪小便宜、言辞尖酸、只知索取不懂付出等等,他们运气不好很多是因自身涵养不够,文化不高,或一些不良习性等不利因素造成,这些不利因素得自己去克服和改变,否则你的命局再好,运气也难以好起来。 如果一个人只是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法]莫泊桑一个人即使尚未改正他的错误,但只要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能帮助另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谦虚地承认,他也可能犯错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别人再听他评断自己的过失,也许就不会难以入耳了 欧文·扬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像这种方法,使人们易于改正他的错误,而且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反抗你。 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做了别人极其反对的事,姑且不论对错,即使对了,其所得也无法抵消其在信任尊重和快乐方面的丢失。 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7年,中国的网民规模仅有1.62亿。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紧接着2013年6月底的第32次报告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增长约8000万,突破5.91亿。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网络时代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上网需求的催生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踵出现,进而衍生出即时分享的需求,各通信运营商极力推广wlan、wifi等无线网络技术,加上各种手机网络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得信息在第一时间的传播与分享成为可能。以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与接收。 微信的定位介于微博和短信之间,将语音、文字相结合,因其使用便捷而实用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欢迎,很多人也将微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途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因为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冷落了现实中的亲人、朋友,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探讨微信朋友圈的人际关系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微信作为新生事物,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即便有关于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探讨,也缺乏对微信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针对性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综述 王欢和祝阳(2013)指出,从满足体现自我价值、情感表达、娱乐消遣3个方面进行阐释微信备受现代人的青睐的原因,并探讨了微信社交的本质变化:由原有的"弱关系"向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转变,实现了基于熟人关系的全新互动。微信的半匿名性引发个体的去个性化与去抑制性,从道德滑坡、语言暴力化、交往快餐式化3个角度剖析其负面效用。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和张静(2013)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他们提出,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信息传播研究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信息传播研究 作者:廖传良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20期 摘要: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微信集文字、视频、语音等功能于一身,是新世纪最为典型的新兴媒体之一。微信公众号是基于微信平台研发的一种新型传播工具,可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信息推广价值。本文基于此,重点研究分析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信息传播,首先分析微信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然后分析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新闻信息;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1 微信是集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手机应用软件之一,微信软件支持各大系统操作平台和跨通信运营商,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凭借着快速发送图片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优势,同时支持“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等服务插件,截至2019年Q3微信月活跃账户数11.51亿,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求,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从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方式来看,该平台是一种一对多的媒体信息发布,可有效提升媒体信息发布的效率,对于新闻信息传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那么该如何最大化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信息传播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微信公众号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微信在信息传播上具有精确和及时的特征,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布新闻信息,对传统新闻信息传播来说产生重大的冲击,并改革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发布。 (一)实现新闻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在传统新闻信息传播中,人们只能通过电视、网络获取对应的新闻信息,针对信息内容无法进行反馈,导致受众人员无法与新闻媒体之间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而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新闻信息,受众可直接通过公众号平台与新闻媒体之间进行互动,既丰富了新闻阅读感受,也丰富了人们接受信息的立体性。 (二)信息推动精准化

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14级01班 学号:07姓名:邹翔宇 内容: 摘要: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变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对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使用网络交流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问题 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得出结论。报告如下: 大学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途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分析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亿,占整体网民的%,占总体青少年的%。手机是主要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小时。较2012年增加个小时。大学生是上网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的同学主要利用“QQ、微信、飞信”等进行沟通;%的人每天都使用“QQ”“MSN”等通讯工具。%的人每天使用社交网站,%的人会参与其中某个版面组织的群体活动。由此看来,网络交流工具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上联系,网下聚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动员方式。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更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交网络,一些学者

最新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2

研究题目:微信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于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群体,无疑是微信的应用主体。 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访问的形式,调查微信对于大学生影响。 2、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3、通过实践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三、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交软件逐渐普及起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微信服务因其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当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群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接纳能力,使得微信很快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微信”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交流习惯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式的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微信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如何正确利用微信,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思考的问题。本文我们主要围绕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展开了一项“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调查范围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园内,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所有使用微信的学生。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调查显示, 100%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大部分受访者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达到了65.5%的比例,其次是使用半年到一年的有20.3%,也就是说,高达85.5%的使用者的年限在半年以上,使用三个月到半年、三个月以下的比例分别是9.8%、4.4%。每天使用微信时长六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占23.7%,4~6小时的占14.2%,2~4小时的占19.7%,0~2小时的占52.4%。对于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73.5%的学生因为朋友都在用,12.6%的学生因为使用微信可以节省短信、电话等资费,2.5%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能结交附近好友,1.4%的学生通过微信打发时间,10%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80%以上的受访者都是经常或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微信。微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最主要困扰为:学生自制力不足,在熄灯后仍玩微信,影响了休息(41.9%);学生私人信息被泄露(31.1%);学生经常莫名其妙被陌生人打扰(23.7%);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交流,无法认真听讲(23.7%);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扰(11.9%)。在微信使用的内容上,90%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文字信息聊天、查看朋友圈的动态、语音信息聊天和在朋友圈里互动和分享,90.2%的受访者通过微信浏览新闻、在微信群里聊天或发布信息、查阅订阅号、记录生活心情或发表观点看法,而作为微信别具特色的摇一摇、查找附近的朋友以及使用漂流瓶结识朋友的功能,使用者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只有25.6%、26.6%和16.2%。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熟人的人际交往上,获取、分享信息和发表看法的比例也比较高,而对于微信支付和使用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16-10-28修回日期:2016-12-20 作者简介:徐宝达(ORCID :0000-0001-7437-1152),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传播、企业创新;赵树宽(ORCID :0000-0002-4743-2092),男, 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张健(ORCID :0000-0002-3830-3766),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细化、创新创业。 通讯作者:张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徐宝达赵树宽张健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130022)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对推进“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自媒体和企业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传播理论,针对微时代特点,提出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编程及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微信公众号样本数据,运用Gephi 及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进而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微信公众号用户具有多重信息传播主体属性,信息内容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密切相关,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信息传播微信公众号内容创新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7)01-0120-07引用格式 徐宝达,赵树宽,张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J ].情报杂志,2017,36(1):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7.01.021Research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Xu Baoda Zhao Shukuan Zhang Jian (Managemen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icro-era"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ory ,and plays a practical gui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lf-media and strengthening official accounts of enterprises.[Method /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mod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micro-times.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data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was obtained by programming and web crawler ,and then their processing and visualiz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Gephi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Finally ,the conceptual model was analyzed empirically.[Resul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is a scale-free network ,and the users of official accounts have multiple attribut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luence of official accounts are closely related.Be-sides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ha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s.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cont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 tion 0引言自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微信以摧枯拉 朽之势横扫移动互联网,据“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显示,微信日平均登陆用户高达5.7亿,其中60%的用 户为15至29岁的年青人,微信已经渗透到人们购物、 交友、工作及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1]。国内外学者敏锐的注意到这种趋势带来的研究价值并纷纷展开了针 第36卷第1期2017年1月情报杂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6No.1Jan.2017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研究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研究 摘要 微信凭借丰富的表达形式、点对点的传播方式等优势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和获取资讯的信息交流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上线至今,从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到现在转变为企业、品牌、商家以及个人的营销平台,同时,公众号的运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微信平台的特性以及内容功能,分析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特性,最后讨论了微信公众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运营;传播特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微博、APP 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也蓬勃发展起来。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渠道,以及电脑、手机、ipad 等终端,采用更加民主个性的表达方式、快捷迅速的消息推送,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方平台”和“媒体平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系统。微信在2013年8月5日从4.5版本升级到5.0版,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也做了大幅度调整。微信公众号是媒体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实现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的新方式。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 微信公众平台分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三类平台,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如商家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实现展示商家微官网、微社区、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名片等,还可以实现部分轻应用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至2014年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账户已经超过600万。这是微信的一个附带功能,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免费申请微信公众帐号,获得帐号后可通过后台编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并群发给订阅该帐号的用户。每天可群发一次,分多图文和单图文信息,具体根据发布者的编辑决定。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结合运营主体及主要内容特征,当前的微信公众平台可细分为新闻阅读类、综艺明星类、科技数码类、生活购物类、影音娱乐类、社区交友类、文化教育类、地方政务类、公共名人类等几个大类。

微信降低了人际关系 辩论赛

微信降低了(没有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正方至少需要将它阐述成为一种服务于人的工具 正方问题:微信就像古时的书信一样,是为了加深联系才应运而生,试问如果书信是一种降低交流的途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信鸽、快马之类的事情发生。 正方解释:微信只是一种交流方式,如果一定要提升到情感方面,那么无疑创造者是为了方便,为了增强,如果它的产生是为了降低,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高的使用率,而之所以会有反方的论调只是人为的使用和理解上的不同,与这项产品无切实的关联。/不发展聊天软件 交流聊天更方便 减少不必要交流,节省速率 购买 在微信时代,是不是会减少人与人之间交流,尽管微信会使我们认识许多的新朋友,但是这些朋友之间信任有多少呢?反方则要改为一种传达感情的方式。现阶段的微信 反方问题:微信如果不是降低了人们的情感交流,那么为什么会有视频的诞生,照正方的逻辑延伸,那么以后过年就不要吃什么团圆饭,直接发微信好啦! 反方解释:微信乃至所有聊天软件的生存首先源于它的进化,这个进化的前提是迎合,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上使得原本就在不断求得进步的脚步更加快速,人们无暇顾及周遭的情感,盲目追求效率,但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才会有了生活中的感慨,拜年的微信越来越多,人情的走动越来越少,人人争当低头族,自然就不复古时 原先你需要求别人很久你才能拜托他办事,现在一个微信红包就能搞定,都说联络感情,感情不交流只会成为利益结合体,丧失 那人际交流中大多都是废话,伤心之时一个温暖的肩膀和冰冷的微信那个更温暖人心 微信使人足不出户,最多抱怨两句怎么我的外卖还不到,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没送到,可能是在路上跌倒了,哪里会有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观察 你对新朋友打了引号的了解呢,只知道他的网名,他又发了条票券,库里就是吊,那么他是高是矮,长什么样,有事不是真的喜欢篮球呢?没这些本营该是朋友间必要的交流,还能叫做朋友吗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xxx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一、研究背景 当下,中国网民有极高的移动依赖度,20xx年企鹅智酷基于数万人样本量的报告显示,81.5%的用户日均使用移动终端时间超过1小时,该报告还显示,虽然63%的用户新闻获取渠道首选新闻类网站和客户端,但已有49.4%的用户将社交应用作为新闻获取渠道,且年龄越低使用社交应用获取新闻的用户比例越高,在20xx年9月xxx用户已达到7.68亿的xxx,无疑成为嵌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xxx中新闻传播领域展开了研究。 首先,基于xxx新闻生产的角度,谢静指出,xxx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其新闻方式是作为交往的新闻,不同于组织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xxx新闻也模糊了时新性、真实性、事实与意见、专业与业余、公共与私人等传统新闻生产所依赖并强化的固有边界,从而表征了全新的新闻范式。[1]其次,蔡雯等学者从xxx公众平台的功能角度,基于对“央视新闻”xxx公众账号的追踪观察和对央视新闻频道媒体策划部的深度访谈,结合对其他媒体xxx公众账号的观察研究,认为xxx公众平台将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带来变革,例如推送频道优质资源、增强突发新闻的报道时效等。[2]xxx对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王磊认为,利用xxx作为平台,节省了传统媒体开发、维护APP的费用和人力资源,也很好地帮助传统媒体进行网络化的推广、宣传和发行,且xxx能实现传统媒体和读者一对一的沟通,从而有效适应了当今浅阅读时代读者的需求。[3]最后,从xxx新闻传播内容来看,车璐认为,xxx新闻传播中信息形式单一、内容同质,且时效性不强[4];钟华则认为,xxx新闻传播在语言运用方面过于娱乐化,容易误导受众,且xxx新闻传播在报道方式上存在标题党的嫌

浅议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文档

浅议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过网 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借助手机客户端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掀起热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 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私密的圈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影响。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与媒介 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随即应运而生的新型移动社交平台,更以全新的互动方式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形式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术的各类人际交往应用向手机领域延伸,针对智能手机的各个系统开发出了移动端口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微信可以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相连,通过此“导入”微信通讯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熟微信朋友圈能够即时发布与微博类似,人圈”的真实和私密性。. 个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与转发各种内容,而不同的是,朋

友圈的评论仅为本人和评论者可见,评论者包含互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为好友。同时,个体会根据社会关系将不同的亲朋好友分入诸如“同学”、“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际圈中。可见,朋友圈拥有熟人社交网络和强关系链的特性,用户与用户之间熟悉程度高,它的设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同一交际圈中的个体不易受到另一交际圈中个体的干扰,进而保证了交往空间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尽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台,通过熟人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相继问世,构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务,微信用户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户周围1000米以内同样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务的用户。“摇一摇”功能即通过摇晃手机数秒就能够匹配到同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装入漂流瓶中”扔入虚拟的大海,其他用户也能够在虚拟海洋中“打捞漂流瓶”读取瓶中信息,进而拥有成为“瓶友”的机会。这些功能设置和应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学生猎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从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学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从微信红包看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转变

第3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月 Vol.3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5 ──────────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简介:谢越(1989-),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史。 -78- 从微信红包看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转变 谢 越 (西藏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6) 摘 要: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以血缘维系的社区传统,社区内的走访活动伴随着礼物的相互馈赠和接连不断的彼此宴请活动传递并加强着血缘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但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中国的拜年传统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迅猛的革命,这一变革将会对中国社会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社会;身份;微信红包;契约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078-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20 The Change on Traditional Social Relationship by Discussing the Red Packets on Wechat XIE Yue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71208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ctivit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hows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binds community tradition. The visit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with gifts to each other and successive feast strengthen the blood cohesion within the community. But after entering the internet society, Chinese traditional new year seems to be experiencing a rapid revolution. It will bring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 traditional society; identity; red packet on WeChat; contractual society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结构不断瓦解,取而代之是新的不确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交方式,虚拟世界的社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现实世界的社交活动。 一、作为身份符号 “众所周知,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义务性的礼物往来维持、强化并创造了各种——合作性的、竞争性的亦或者是敌对性的——社会联结。”[1,p1]而在春节中,礼物的社会性功用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一直以来中国社会在春节期间的礼物流动存在于被人类学家们称为“人格之文化建构” ① 的过程中,该过程不仅明确了社会认可的人的界限而且强化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化属性。显然解构中国社会的 礼物交换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换言之中国社会的礼物流动不仅仅反映了人格之文化建构过程,还区分了社会的层次,“直到今天,流品观念在中国人脑海里还很深。譬如教书人,是一种行业,衙门里办公文作师爷也是一种行业,但行业与行业之间,却显分清浊高下,这便是流品观念在作祟……这一流,那一流,各自有品,等级不同。种田的、读书的,也同样是职业,而在我们脑筋里,除开职业之外,却夹有另一观念,这就是所谓的流品”[2]。 正是基于中国社会的流品性特征,礼物通常是由社会生活中地位处于下层流品地位的人们向拥有更高流品社会地位流动,而这一背景下的礼物流动往往是单向的,这个事实迥异于马塞尔·莫斯所提出的作为契约与交换,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交换式的礼物馈赠关系。要想探究礼物在中国社会的独特属性,就必须以某

试论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8585201.html, 试论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作者:李大欣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传播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对于扩展新闻传播的范围以及提升新闻传播速度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于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价值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以手机终端为基础在社会各个领域运用广泛。为此,新闻传播中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即时性强等方面优势,从而推进新闻传播范围与速度的扩展。同时,传统媒体要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从而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促进新闻节目传播的互动性提升。以下主要围绕着微信公众平台在新闻传播中运用作用展开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应用作用 (一)活跃度较高 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社交软件,微信成为人们日常通讯的主要方式之一,改变传统以短信为主的交流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人们利用微信可以实现对亲朋好友实时的交流。为此,微信的使用群体日益广泛,活跃度不断的提升。所以,新闻传播要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用,进一步的提升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二)拥有大众传播功能 在完成对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后,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内分享富有价值的新闻,并且发布个人的看法,这样就发挥出微信公众号所具有的一对多的传播功能。除此之外,对于浏览到的有价值的新闻,用户可以直接的转发新闻链接,这样有效的保障了新闻传播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三)具有即时性特点 即时性是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特点之一,允许微信公众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新闻的发布,且摆脱了设备与场地的限制。新闻工作者只要将智能手机与移动无限网络相连接,则可以通过新闻公众平台将新闻以文字、视频以及语音等多种方式推送至广大用户,改变了传统的定时传播方式,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新闻内容的目标。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41 2016年10月下 第20期 总第248期 1 微信红包概述及传播现状 微信红包是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支付在2014年1月27日推出的一项新年红包功能,该功能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普通红包,二是“拼手气群红包”,可以实现红包的收发及查阅记录、存储、提现等。微信红包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广泛使用。微信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日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超10.1亿次;2016年微信红包再创新高,除夕当天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次。微信红包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传播速度,都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抢红包俨然已经成为了拜年新时尚。用户通过微信红包的发放和争抢,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同时也给亲朋好友送去了祝福,增进情感交流,加强人际关系[1]。 2 微信红包特征 2.1 娱乐性 微信红包可以说是一款极具娱乐功能的游戏,其中“拼手气红 包”更具趣味性。有些微信群会玩“红包接龙的游戏”,即在“拼手气群红包”中抢到最大金额的用户继续发群红包让其他群成员抢,极具娱乐性。抢红包还会把群里的“潜水党”给激发出来,带动用户的参与程度,提高娱乐性,形成一个较为激烈的互动气氛。 2.2 便捷性 微信红包的使用步骤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进入微信聊天界面,点击红包按钮,选择“普通红包”或“拼手气群红包”,输入红包金额及数量,确认付款即可。接收方拆开红包后,系统会自动获得红包金额并存入微信钱包中。微信红包的便捷性使得用户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其使用方法,快速参与到抢红包与发红包的游戏中[2]。 2.3 社交性 微信红包是建立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上快速发展的,因此它本身就具有社交性。用户在抢红包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亲友之间的交流,让好友之间在网络上实现了互动体验,增进情感交流。同时,参与微信红包互动的群组或个人往往是由人际关系网络联系起来的人脉圈,在已有的感情基础上进行的红包互动,更加有利于好友间的交流和沟通。 3 微信红包的积极影响 3.1 交换情感,维护人际关系 微信红包游戏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用户在群里发了红包,就会带动群里其他人接着发红包。该过程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是一种情感的交换。此外,用户还可以选择特定的好友发送红包。对于平日里联系较少的好友,这种做法打破了两个人沟通的壁垒,维护了人际关系。微信红包把金钱与祝福相结合,相比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这种方式更能代表祝福者的心意,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3]。 3.2 打破传统,重构人际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是以年龄长幼为标准的辈分关系,传统的红包也是由长辈发给晚辈,讲究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而基于网络的微信红包冲破了这类传统,使得同辈之间、长辈与后辈之间都可以相互发红包,实现了红包的双向传播。在红包游戏中人人都可以参与争抢与发放,在次过程中淡化了职位高低和辈分关系,使得原有的社会等级关系、人际关系在微信红包游戏中被重构。 3.3 拓宽渠道,扩散人际关系 传统的红包往往只在较熟悉的亲戚之间传递,是一种比较狭窄的人际关系交往,而微信红包以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交流沟通的渠道,也扩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微信用户一般会拥有多个群组,群主作为一个中间人,可以随时将几个毫无交集的微信群整合起来,从而扩大人际关系的传播范围[4]。在新的微信群里,用户可以通过发红包的方式引起群里其他人的关注,从而达到交友目的。 4 微信红包的消极影响 4.1 削弱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微信红包能够加强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但其在除夕、春节等节日里的备受热捧使人们减少了现实活动的时间。很多用户过于沉迷于抢红包,时刻关注群里是否在发红包,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低头族”。微信红包导致很多人不再关注春晚的内容,忽视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因此,微信红包也存在着削弱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弊端。 4.2 缺乏人际关系交往的情感稳固性 微信红包是基于娱乐功能的应用,其趣味性可以引起用户一时的热情,但它带来的只是短暂的狂欢。在情感培养方面,基于虚拟的微信红包构建的人际关系远远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基于长期交往而形成的强关系稳固。虽然有些人积极参与红包游戏,与群内其他人互动频繁,但微信红包的娱乐属性使得人际关系无限扩散,而这种扩散使得情感难以集中培养,也制约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情感稳固性。 4.3 引发人际关系变质,导致好友危机 对于微信红包,有些人经常发送,但有些人只抢不发,甚至平常在群里从不发言,一旦有人发红包就“冒泡”。时间长了群里其他人就会对这些只抢不发的人心生意见,导致人际关系变质。微信红包本身是一种基于人际交往的娱乐性活动,但有的人却把它作为敛财的手段,以各种借口索要红包,这会引起好友的反感,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导致好友危机。 5 结语 微信红包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红包进行继承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红包文化的祝福特征,又为其增添了娱乐性、便捷性、社交性等特征。微信红包的确对人际关系交往存在着维护、重构、扩散的积极影响,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削弱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缺乏人际关系交往的情感稳固性、引发人际关系变质等。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社交应用,微信红包对于人际关系交往的影响仍随着用户使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如何改善微信红包的功能,使其更多的发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 [1]王瑞.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J].东南传播,2015(7):77-80. [2]孙睿.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传播效果[J].新闻传播,2016(02):22-23. [3]申思达,陈勇.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初探[J].新媒体,2015(08):110-111. [4]李林容,王莹.微信红包现象解析[J].中国出版,2015(21):48-50.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张诗源 杨嘉俊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摘 要】微信红包作为一种互联网与传统红包相结合的新型红包模式,自推出以来就备受热捧,甚至在与央视春晚合作后引领了“全民抢红包”的热潮。在2016年猴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收发总量再次呈爆炸式趋势增长。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微信红包的特征,阐述了其对人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 微信红包 人际关系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新媒体之电商社交网络-微信为例的35条经营理念核心要点

35条核心要点 一、产品经理要求 1、了解人性 2、了解群体心理 3、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可建造系统,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4、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质量要求品位/细节体验品位;作品而非产品;工匠而非设计师 二、了解人性 1、人是懒惰的 2、人是跟风的、别人都在用,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3、人没有耐心 4、人不爱学习 5、人们对随机好奇 6、伟大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满足人性贪嗔痴 7、不要改变人们的常识习惯,要设计时顺应日常习惯 三、了解群体心理 1、重视屌丝用户群,他们有存在感的渴望 2、为群体效应而做,容易传播放大 3、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避免战略行为代替真实需求:打通、整合、拉动、导入、多平台、全面 4、需求不来自调研,用户群大部分都是中庸普通的,他们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他们是怎么想怎么看的;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大部分产品特性都是没有什么价值意义的; 5、需求不来自分析,大部分产品经理的分析都是过于理性,而真实的用户都是感性。爽、好玩,胜过功能。做3秒就想用会用的功能。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需要重新设计 6、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从别的产品里借鉴思考,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功能特性背后的心理诉求 7、需求不来自讨论。多在微博上观察普通用户在干什么、他们的时代潮流趋势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他们感受如何;从用户交流中发现创新;关注用户们称赞太好玩了的功能特性;忽略评论家,没有任何意义,仁者见仁 8、你无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你不要以为自己特殊,其实你很中庸普通。满足自己需求就是满足用户需求。

四、像上帝一样道生一一生二的建造系统建立规则 1、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心理诉求。没有被解构、洞穿的需求都是耍流氓的伪需求,必须要归结到人的最本质人性。需求来自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2、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目标问题定位不细分 3、产品是演化而来,而非规划出来的。让用户推动用户 4、面向阶段性目标,不过度设计。不在1.0做2.0该做的 5、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面向功能列表;面向场景才能取舍;面向阶段性目标才能取舍 6、除了核心功能,其他都可做成可卸载的插件 7、条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分类,化繁为简;单一路径,不要多入口多出口;抽象洞察本质,方能化繁为简;极简方不被超越因为无法超越。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8、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五、提高用户体验品位 1、不要损失体验,不要为了流量和收费到处加入口 2、别让我思考,每个对话框都有一个明显的默认按钮 3、响应性能永远是第一体验 4、有调性的产品才会演化,让技术产品散发人文气质 5、发布:欢迎页:让欢迎页成为你的产品发布会 6、上线: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为了改进 7、运营:硬导入用户,只会给用户留下坏印象。KPI是好产品的副产品,不为KPI改变产品 8、运营:尊重客户隐私,不要老想着收集用户信息对自己有好处

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

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

————————————————————————————————作者:————————————————————————————————日期:

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新 闻学 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 俞华 【摘要】微信公众号日益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姚贝娜的不幸离世引发的舆论浪潮从“记者即秃鹫”的隐喻进入白热化阶段,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时刻关注该事件的发展。本文沿着李普曼对舆论的描述性内容,从“外部世界”对人们舆论形成的影响出发,分析来自外部世界的限制,诸如人们日积月累的“成见”、构成“兴趣”的利益诉求,考察舆论结晶为“公意”的过程。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舆论新闻传播学研 2015 年1 月16 日,中国流行女歌手姚贝娜因病离世,一则讣闻配以人生回顾足以缅怀昔日获得广泛关注的实力派女歌手。但是掀起舆论浪潮的是17 日凌晨,一位媒体人在微博爆料,《深圳晚报》记者伪装成医生助手进入太平间偷拍遗体的消息,由此引起姚贝娜经纪人的破口大骂。一场关于新闻伦理、职业操守的“骂战”在互联网上拉开序幕。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精选各家之言,将一场舆论的缘起缘落记录在案。“新闻传播学研”致力于打造传媒文化读本,精选来自各个平台的文章。自1 月16 日起至25 日,该公众号连续发文 10 篇,谈及姚贝娜离世、记者即秃鹫的言论。 一、外部环境:微信公众号里的“拟态环境” 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横亘着无法隐遁的“拟态环境”。“姚贝娜离世”的新闻、对《深圳晚报》记者的职业道德探讨,并不是读者可以直接接触的现实环境。此类新闻报道及评论大多由媒体人、知情者的“虚构”。虚构不是“谎言”,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