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1-10-08T15:07:02.9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何志峰

[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让大学生做被试,在纸上写出某个人的特质,来让被试评价这个人的印象。

摘要: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心理学的特点,教师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心理效能。此外,本文还提出应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心”施教。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学;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何志峰,任教于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心理教育专业的笔者,从教语文学科以来,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语言的丰富多彩。为了更好的教学,笔者将心理学与语文结合,从而得出了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独特的音响往往在学生心灵最深处,需要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实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稍作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和教师心心相吸。

一、拆除学生的心理栅栏,形成对老师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课堂教学奠定人文基础

1.注重首因效应,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中阐述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征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会影响学生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因此上第一节课时应该特别注意,除了你的头发、服饰等外在形象外,更应注重你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语言生动,或者教育方式的独特,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耳目一新,从而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2.展示良好的品质,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让大学生做被试,在纸上写出某个人的特质,来让被试评价这个人的印象。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热情、实干、谨慎;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冷酷、实干、谨慎。发现绝大多数倾向第一组,这说明一个人身上的中心品质决定别人对他的印象。

因此,展现教师对上课的热情,永远精神饱满的站在讲台上;展现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永远急切的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展现教师对问题的热情,永远积极探寻学生所问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爱之。

正所谓“先入为主”,利用两个小技巧,便为良好的课堂效果铺平了心理之路。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是良好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应该是“人师”。在社会心理学中,教师是“牧羊人”,主要是要圈好羊,管理好羊,让羊自己挑食,学会觅食的方法。因此,上课模式可以推陈出新,经常性的调整上课模式,运用简单的心理技巧,让课堂变成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一节团体心理活动课。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情境中,亲自体验,领悟道理。

1.在追求美的心理满足的同时,积极强化,鼓励思考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非常需要外部的积极强化, 积极的强化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 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 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积极结果的强化, 就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 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就特别容易对失败敏感, 于是为了避免失败, 他就会减少对学习的投入, 学习动机降低。

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然后画出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及相对应的位置,并注上几句小诗及各人分工细则。那么一篇枯燥的文言文就变成学生通力合作,展示自己,发挥特长,奇思妙想的图画课,在画的过程中,给予敢于创新的人及时鼓励和积极强化,让他们投入其中。这样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非常形象地把握文章内容,又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愿意去学。然后派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的创作,在讲述的过程中也等于是翻译了文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具体形象。接着顺水推舟的看看这些景物渲染了什么氛围,从而理解借景抒情,得到文章中心。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通过画图直观感受美景,在美的意境中体味道理,增进知识,并且获得成就动机,能够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2.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创设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

罗杰斯认为,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学前教育最大的启示是:将孩子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当与学生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学生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

3.“空椅子”技术让学生换位思考,回味无穷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在语文教育中同样可以尝试,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感悟人生。记得在教《甜甜的泥土》时,主人公王小亮渴望得到母爱,和他母亲对他爱的深切,都化为甜甜的泥土,令我们感动。为了让学生能够像王小亮一样更好地体会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笔者就在课堂上放两把椅子,坐在一边时,你作为子女尽可能地说出你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可以是埋怨,也可以是赞赏。然后坐在另一边,你就是你的父母,根据你对你父母的了解,想想他们会做什么反应。从中体味父母的感受,摆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状况,真实,真切地站在父母立场感受他们的不易,既可以让他们回去能够更好地与父母沟通,又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学有所用。

4.“下台阶”原则使学生转变态度,提高自觉性

“下台阶”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很大要求,接着提一个较小要求,从而提高较小要求的依存性,这在学生上课或对学生作业要求时,可以试用。简言之,如果想让学生积极完成某项任务,可先提一个高要求,学生会觉难度较大,然后提出一个相对小的要求,这样学生心理

语文教学与心理学

(一)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说”,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同样包 含这八个阶段。这个学生掌握科学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和形成正 确思想观念的过程。 1.了解学生学情,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2.激发动机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要难度恰当,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 功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 在戏剧单元,告诉学生我们将用2周的时间来研名著《雷雨》和《哈姆莱特》,观看 传统话剧,并将在比较后自由地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们的评论将集结成册,之后 他们还将排演自己的话剧与另一个班比赛表演,表演可邀请自己喜欢的老师参加,学 生一个个都兴致高昂,当场就忍不住讨论了起来。接着老师讲明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读 通并理解古典名著,学会评论的写作。 3.全程参与、及时指导 在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呈系列的提出后,教师在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工作才刚 刚开始,此后,教师既不能代劳也不能当看客,而是必须全程参与,在的必要时候进 行及时的指导,这样才能指引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习到的相关科学原理进行及时 的回忆、增强学习保持、实现学习迁移。 (二)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 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 1、例如教学时,出现统一作者或同一题材诗歌或同一意象时就以联想回忆的方法引起旧认识 材料在头脑中的重现,与新的材料相联系,强化同化功能,以温故纳新。 2、又如引导学生调动形象思维知觉思维从整体上描摹推知课文有关的内容、感受、情感,由 此实现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的意志性格。 3、又例如,对文本进行二次整合,将相似经历相似思想的作者和作品组合在一起,反复强化 相似的认识过程或情绪过程。 4、识记积累时,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观点与主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 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以, 教育改革必须借助 于教育心理学,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 论作为指导, 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 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 标志是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 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成熟阶段,西方教育心理 学比较注重结合实际,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完善时期,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如何为同学创造有利 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登, 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 学莅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

运用到教学中, 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 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 规律和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 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 革。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 育心理学就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如果一名五年级学 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 我们就应该应用阅读测验以及与阅读有 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学生的症结。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沭阳县正德中学王平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中已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 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中学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关键字:教育心理学教师学生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在现代教学中,中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非常的严重,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由初期的偏重教学转而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师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现代教师的教学已经和八九十年代不同。以前对教师的要求只局限在教学。只要教学质量过关,那别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现在的学生问题已经逼着老师不得不改变

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教学质量,思想教育同样也不能轻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师资水平,不断的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改变自己。另外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并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本校有一位老师,在新课改开始时,他依然用过去的老方法教学。学生看着新的课本,听着老师陈腐的教学方式,很是不适应。这导致了在期中总结考试中,他的班级的成绩和别的班级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这个案例警示我们,育人素质已经早早提上日程,我们要用科学去不断的武装自己。在新的教改下,让我们教师队伍越发强大。 其次,老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可以感受学生的认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在的学生心思是很复杂的,老师按正常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来掌握学生学习动向,理解学生心理从而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高二一个成绩一般却爱好体育的学生整天把时间都用在了篮球上。他曾代表学校获得了市里的奖项。班主任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教室大肆表扬他的优点,提升他在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对他产生一种崇拜心理,顺带着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既然学生这么推崇你,如果你只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懂学生的“心”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现象有所掌握,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分为很多的学科,比如《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销售心理学》而和我们工作相关的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名教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的终身发展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只是小学教师,教得只是小学生,在我们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岁-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我们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童年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生长变化跨度大,心理也是变化大的一个阶段,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

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不是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童年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我们重点要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正所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分四个方面,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以从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了,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是: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有的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与强制性,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环境。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3541(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 单项选择题 A、生存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称为() 单项选择题 A、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把它们归纳为() 多项选择题 A、利他者 B、情境 C、情景 D、受助者

E、社会文化 4:根据一个人对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判断题 对 错 5: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多项选择题 A、非投影视觉辅助 B、投影视觉辅助 C、听觉辅助 D、视听辅助 E、远程辅助 6: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儿童处于()。 单项选择题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7: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单项选择题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8: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即为()。单项选择题 A、问题空间 B、问题表征 C、问题搜索 D、问题解决 9: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是() 单项选择题 A、发现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观察学习理论

D、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1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D、调节策略 1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判断题 对 错 12:在教学中,()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单项选择题 A、桑代克 B、布鲁纳 C、维纳 D、陆钦斯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贵港市平南县同和中心小学李小艺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 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把“苦学”换成“乐学”;对于学生来说,应在教师教学的要求和影响下,逐步培养起“愿学”、“喜学”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使学习语文的动机强度不断增加。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这些心理活动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下面就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谈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在各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发展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变或稳定兴趣的方向。为此,要为学生创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如组织课外写作活动、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一分钟发言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途径。 2、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探索的倾向性大。语文教学中,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生动有趣的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难易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显示自己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装饰美好的挂图、文情并茂的课文、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恰倒好处的诙谐和幽默、余味无穷的结束语、扣人心弦的提问、生动形象的描述、方式多样的练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曹嘉芮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还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运用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1研究对象&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学生的主要心理现象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岁、12岁~15岁、16岁;青年期(17岁、18岁~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 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 3.1强化激励,放大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但是曾经有一个叫德西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首先,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答题。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答题进行奖励,另一组答题不进行奖励。虽然在结果中发现在答题过程中奖励的那一组学生答出来的比较多,但是在他们自由活动时间,却发现受到奖励的那一组的同学基本没有进行自觉的解答;而不奖励的那一组学生却都很积极的解答问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 科技与教育 218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雷牙中小陈丽芳课堂教学质理如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这里,我想谈谈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地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在讲授课题之前,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对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二)讲求教学方法。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我在讲授语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②指向性思维;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的分析

《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的分析 一、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曾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历来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儒家的学习心理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弗学,何以行。”(《治学篇》)根据这些话,很显然,孔子是把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等阶段的。孔子的学习过程阶段说在《中庸》一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的五个阶段与孔子提到的几个阶段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把“思”的阶段又细分为“审问”“慎思”“明辨”三个阶段。结合《论语》和《中庸》的论述来考察孔子的学习过程阶段说,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过程是划分为七个阶段的,那就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用现代的话来说,立志就是激发学习动机,博学就是多见多闻,审问就是多问多疑(不是怀疑一切),慎思就是学思结合,明辨就是形成明确的概念,时习就是及时复习,笃行就是学以致用。孔子关于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的观点,虽然是一些古典语言的表述,但内容有一定的道理,基本符合学习的具体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批判继承,这个观点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习划分为连续进行的四个步骤,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实际这就是学习的四个阶段。这几个步骤后来被美国赫尔巴特派发展为五个步骤:“明辨”变成“准备和提示”;“联想”变成“比较和抽象”;“系统”变成“概括”;“方法”变成“应用”。这些步骤的运用表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傅枷拢 reparation)。如学习物理中的漂浮原理,可让学生想起他们已有的关于漂浮物体的经验。第二是指示(presentation),如通过种种演示方法介绍关于漂浮的事实。第三是比较和抽象(comparison and abstraction)。通过教师的启迪,完成最初两个步骤,学生将发现新的事实和那些已经知道的事实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学生的思想里,新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将会看到这两种事实相互吸引的共同要素的性质,把这个共同要素拣选起来,便是抽象。第四是概括(generalization)。在这个步骤里,学生尝试把新旧两种事实的共同要素作为一个原理概括来命名,于是得出漂浮原理。第五是应用(application)。学生掌握了这个新习得的原理就可以用来解释有关漂浮的事实或问题,这一般是通过作业来进行的。这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著名的学习过程(或称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赫尔巴特主义有许多缺点,然而他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曾作出一些贡献,特别是他强调经验背景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对学习过程提出了阶段性;赫尔巴特强调了学习过程的有次序的一系列步骤。他们所处的时代虽不同,提法也不一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学习活动的进程。在我国历代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如汉朝王充,宋朝朱熹、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又把学习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学习可以划分为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五个阶段,这和前人的学习阶段说观点基本是符合的。 二、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自从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引进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尝试用信息加工(IP)理论来模拟学习过程的结构。下面介绍两种信息加工模式。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思想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189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潜心研究,研究出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中有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鸟笼记忆、霍桑效应等等。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心理学理论已经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都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结晶。 在教育教学中,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霍桑效应等心理学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呢?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依据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

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1-10-08T15:07:02.9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何志峰 [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让大学生做被试,在纸上写出某个人的特质,来让被试评价这个人的印象。 摘要: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心理学的特点,教师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心理效能。此外,本文还提出应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心”施教。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学;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何志峰,任教于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心理教育专业的笔者,从教语文学科以来,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语言的丰富多彩。为了更好的教学,笔者将心理学与语文结合,从而得出了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独特的音响往往在学生心灵最深处,需要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实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稍作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和教师心心相吸。 一、拆除学生的心理栅栏,形成对老师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课堂教学奠定人文基础 1.注重首因效应,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中阐述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征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会影响学生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因此上第一节课时应该特别注意,除了你的头发、服饰等外在形象外,更应注重你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语言生动,或者教育方式的独特,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耳目一新,从而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2.展示良好的品质,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让大学生做被试,在纸上写出某个人的特质,来让被试评价这个人的印象。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热情、实干、谨慎;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冷酷、实干、谨慎。发现绝大多数倾向第一组,这说明一个人身上的中心品质决定别人对他的印象。 因此,展现教师对上课的热情,永远精神饱满的站在讲台上;展现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永远急切的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展现教师对问题的热情,永远积极探寻学生所问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爱之。 正所谓“先入为主”,利用两个小技巧,便为良好的课堂效果铺平了心理之路。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是良好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应该是“人师”。在社会心理学中,教师是“牧羊人”,主要是要圈好羊,管理好羊,让羊自己挑食,学会觅食的方法。因此,上课模式可以推陈出新,经常性的调整上课模式,运用简单的心理技巧,让课堂变成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一节团体心理活动课。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情境中,亲自体验,领悟道理。 1.在追求美的心理满足的同时,积极强化,鼓励思考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非常需要外部的积极强化, 积极的强化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 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 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积极结果的强化, 就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 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就特别容易对失败敏感, 于是为了避免失败, 他就会减少对学习的投入, 学习动机降低。 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然后画出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及相对应的位置,并注上几句小诗及各人分工细则。那么一篇枯燥的文言文就变成学生通力合作,展示自己,发挥特长,奇思妙想的图画课,在画的过程中,给予敢于创新的人及时鼓励和积极强化,让他们投入其中。这样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非常形象地把握文章内容,又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愿意去学。然后派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的创作,在讲述的过程中也等于是翻译了文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具体形象。接着顺水推舟的看看这些景物渲染了什么氛围,从而理解借景抒情,得到文章中心。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通过画图直观感受美景,在美的意境中体味道理,增进知识,并且获得成就动机,能够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2.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创设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 罗杰斯认为,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学前教育最大的启示是:将孩子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当与学生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学生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 3.“空椅子”技术让学生换位思考,回味无穷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在语文教育中同样可以尝试,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感悟人生。记得在教《甜甜的泥土》时,主人公王小亮渴望得到母爱,和他母亲对他爱的深切,都化为甜甜的泥土,令我们感动。为了让学生能够像王小亮一样更好地体会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笔者就在课堂上放两把椅子,坐在一边时,你作为子女尽可能地说出你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可以是埋怨,也可以是赞赏。然后坐在另一边,你就是你的父母,根据你对你父母的了解,想想他们会做什么反应。从中体味父母的感受,摆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状况,真实,真切地站在父母立场感受他们的不易,既可以让他们回去能够更好地与父母沟通,又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学有所用。 4.“下台阶”原则使学生转变态度,提高自觉性 “下台阶”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很大要求,接着提一个较小要求,从而提高较小要求的依存性,这在学生上课或对学生作业要求时,可以试用。简言之,如果想让学生积极完成某项任务,可先提一个高要求,学生会觉难度较大,然后提出一个相对小的要求,这样学生心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