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5蜡烛的变化

一、探究蜡烛变化的探究实验

方法有: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2、点燃。

教材P14 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

二、物理和化学变化P15

6食盐和水泥

一、食盐和水泥的探究实验怎样做?

一)、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三角架、食盐、火柴、酒精灯、蒸发皿、水实验步骤: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把食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角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蒸发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烧杯、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火柴、水

实验步骤:

将水泥倒入蒸发皿中,往蒸发皿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

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再和(huo)成水泥浆

实验现象:

(1)往蒸发皿中的水泥加水再干燥后,凝固成水泥块。

(2)不能再和(huo)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再干燥后,水泥凝固成水泥块;水泥块敲碎后,加水不能重新成为水泥浆;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二、生活中有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不是可逆变化?P17

三、物质变化与人们的关系如何?

P18

7铁生锈了

一、铁生锈的探究实验

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烘ず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二、怎样防止生锈P21

8牛奶的变化

一、牛奶变化的实验怎样做

二、怎样做牛奶胶水P23

第5课《蜡烛的变化》

一、填空

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_______。

2.玻璃碎裂的现象中,玻璃改变了_______,但没有产生_______;通过一定的手段还可以恢复_______。3._______不同,物质发生的变化也就不同。

4.牛奶和醋混合后,既是产生_______的变化,又是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5.在自然界,水是以三种状态存在的,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水的三态变化

是由____变化引起的。6.水的冰点温度是____ ___,沸点温度是_ ______。.7.在自然界,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8.家用液化气在罐装高压贮存和使用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罐装高压贮存时呈现_____状态。使用时从罐中排出的为_____状态。

9.像食盐、食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_______变化。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变化。11.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2、在农村,一到冬天,农民伯伯就把不用的锄头擦上油,包起来,这样做是通过隔绝

______________而防止______________的。13.铁与空气接触得时间久了,在铁表面会生成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叫做_______。

菜刀在切了有水或有酸性的东西后容易_______。14.牛奶和醋混合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15.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是_______ 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 ①木条燃烧②蜡烛熔化③冰块融化2.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 ①纸燃烧②光合作用③面塑3.下列物质在0℃上下,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①岩石②酱油③水4下列变化中。只有物体形态变化的是( ) ①铁生锈②纸做成纸杯③水泥做成地砖5.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①金属热胀冷缩②煤炭燃烧6.下列因素中,能使岩石变为岩浆的是( )。①风化作用②温度和压力

7、0℃至100℃之间,其形态能够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是( ) ①陶瓷②水③铁块8.下列物品在常温环境中能够产生新物质的是( )。①玻璃杯②铁勺③水

9.下列食物中,可与牛奶一起食用的是()A、面包B、巧克力

3.关于铁生锈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A是一种常见现象B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C 是一种不可逆变化

4.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防止生锈的是()A轴承涂油B车圈镀铬C铅笔盒上漂亮的图画

5.下图的三根铁钉,哪一根更容易生锈()

A.铁钉在水中B.铁钉在空气中C.铁钉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

6.把三根相同的铁钉分别放人装有水、醋、盐水的三个杯子中,你认为哪根铁钉更容易生锈? ()

A B C

1.在一定温度下,下列能够发生可逆变化的物质是( ),①金属②木头

2.下列物质,具有不可逆性变化的是( )。①植物种子②水

3.下列的哪些变化属于可逆变化()A花生到花生油的变红B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C 玻璃到玻璃杯的变化

4.下列的哪些属于不可逆变化()A.树到椅子的变化B水到冰的变化C食盐到食盐水的变化

4.5.关于下列变化,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两种变化都是不可逆变化B两种变化都是可逆变化C一种可逆变化,一种不可逆变化

三、判断

1.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根据需要来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

2.面塑制作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

3.鸡蛋在醋中会产生气泡,说明产生了新的( )

4.干燥的麦粒被煮熟后,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

5.木块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变化,同时产生新的物质( )

6.牛奶和醋混合后,还可以恢复牛奶原来的形态。( )

7.种子发芽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态。( )

8.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 )

9.面粉和馒头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 )

10、自行车上涂有各种颜色的漆,主要是为了看起来漂亮。()

11、长时间不开的锁,总是很难开,这是因为锁里生锈了。()

12、厨房里用来加盐的铁勺最容易生锈。()

13、金属越纯越不容易生锈。()

14、金属在有水、有空气和酸的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四、简答题

1.木头在折断、燃烧后,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木头折断发生了不能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和改变了形态的变化。木头燃烧发生了产生新

物质的变化和不能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

3、玻璃摔碎变成碎玻璃,碎玻璃经过加工又成为新玻璃,在这个过程中,“玻璃→碎玻璃→玻璃”的变化各是什么变化?

答:玻璃到碎玻璃再到玻璃的变化是可以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

4、就像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新物质一样,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生成新的物质,你都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答:木头的燃烧、碳的燃烧、牛奶加入醋、鸡蛋和面做成蛋糕等等。

5.什么叫可逆变化?什么叫不可逆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答: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化后就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例如:蜡烛完全燃烧后,再不能恢复原状的,叫不可逆变化。熔化后,通过冷却恢复原状的,叫可逆变化。

7、存放水泥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

8.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或了解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

答:(1)了解物质可逆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可逆物质多次反复使用,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还可提高经济效益,更好的保护环境。例如金属制品的回炉再生产、再制作、再利用。(2了解物质不能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可以提高节约资源的意识,更好的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例如,森林一旦被烧毁,就不会恢复原状态。

9.举例说出三种以上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办法(或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防止铁生锈

的办法?)

答:轴承涂油,脸盆加瓷做搪瓷处理,自行车圈镀铬,铅笔盒涂油漆

(一)、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蜡烛的变化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点燃蜡烛,观察现象。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实验记录表:

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蜡烛点燃蜡烛燃烧。越来越少,生成烟、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加热溶化,会变成液态蜡

(二)、鸡蛋与醋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鸡蛋与醋反应的现象。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

实验步骤: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将鸡蛋放入醋中。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鸡蛋皮变软。

实验结论:鸡蛋放入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 识点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铁生锈与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气体。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制成合金;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高中化学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5 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蜡烛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小块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瓷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吸管、白纸、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猜猜是谁?(小时的)再看这张(现在的)2.刚刚那个也是他呀,为什么猜不出来呢? 长大了,变化了,这样的变化,生活中还有吗? (二)加热蜡烛的变化 1.(出示蜡烛)问:这是什么?这是没有生命的,有办法让它也发生变化吗?板题 如果给他加热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2.说了不算,做了算,我们一起给蜡烛加热试一试,请看实验方法:(1.用试管夹夹住瓷碟;2.将小块蜡烛放入瓷碟中;3.点燃酒精灯给瓷碟加热。)(看到现象就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另外,用过的火柴梗等杂物放进托盘。实验材料在抽屉里,请拿出开始实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熔化的蜡油还是蜡吗?它冷却后会怎样?还是蜡吗? 可见,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它都还是蜡,只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板书 (三)点燃蜡烛的变化 1.如果点燃蜡烛,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预测。 2.我们今天就想办法收住这些物质,请看实验:(出示1、2、3) 3个实验都要看变化,所以拿到实验材料后先不忙做,先观察5秒钟,然后再做。由于材料有限,每组选一个实验做,好,5秒钟选择。请选实验1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送来并换取新的材料。实验2的……,实验3的……。 3.小组选择好实验后一人上去领材料,开始实验。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产生的水、二氧化碳、碳还能再变回蜡吗?那么它就不是蜡,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5.由此可见,点燃蜡烛和加热蜡烛的变化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板书 (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归纳出两种变化。 1.蜡烛的变化是这样,其他物质的变化又怎样呢?请拿出材料袋,看看是几号材料袋,再看里面要做些什么实验。教师板书4个实验名称 2.再看实验单,看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请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上来领取相应的材料。 3.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4.交流并板书与哪个变化类似。 5.它们仅是众多物质中的一部分,它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其他物质身上也会发生,科学家们就将物质的变化分成了这样的两类,像……等等的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而像……等等的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在产生新物质的时候,常常也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或气泡,还有颜色的改变等。 (五)辨别生活现象 1.根据物质变化的特点,一起来辨别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小组先讨论。 2.水的三态变化; 木材做成桌椅,木材燃烧, 小麦磨成面粉,面粉做成馒头, 加热白糖至熔化,加热至焦黑, 树叶的颜色变化,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3.回顾开头人的长大属于什么变化,易拉罐被做成小盘子又属于什么变化。 (六)总结回顾 板书: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过关试题.

图1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过关试题 一、填空题(23分)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冬天,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__________; (2)冰雪化成水__________; (3)霜的形成__________; (4)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_______. (5)大气中水蒸气凝成小水珠,形成降雨__________. 2.把正在凝固的水放到0 ℃的房间里,水将__________继续凝固.(填“能”或“不能”) 3.由于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水.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 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 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 云层,很快__________为气体,并 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 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____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 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__________为雨滴落在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5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固态氢 熔点/℃ -39 1 064 1 083 1 300 -259 . ( )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 6.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7.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8.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10.如图2,仔细观察下方的“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两个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图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练习) 教科版(无答案)

物质的变化 1.、沙和豆子混合 ①实验现象:沙和豆子基本没有变化 ②实验结论:沙和豆子混合,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③混合物的概念: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但是这些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各自的性质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2.、观察白糖的变化 1、取一汤匙白糖,倒在一张白纸上,观察白糖的特点 2、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半勺左右),小心移到蜡烛的外焰上,慢慢加热,仔细观察白糖的变化 加热前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白色透明的颗粒状固 体物质,有甜香味固态的白糖先熔化成液态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褐色的糊状物质,并产生气泡。接着白糖变成了黑色,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物质会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熔化过程,另一种是继续加热,有新物质产生的碳化过程。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蜡烛由固态蜡烛变成蜡烛油,这个过程只是蜡烛的存在状态改变了,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是物理变化。而蜡烛油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刺鼻的气味,也就产生了不同于蜡烛本身的新物质,因此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是否产生新物质 6、米饭和馒头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它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正是这种新物质产生了甜味儿。 7、淀粉是白色的、细小颗粒状的固体物质。手摸淀粉时,有滑腻感。淀粉闻上去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淀粉遇到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颜色变成了蓝色。 8、碘酒是一种紫褐色、半透明的液体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1.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2.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课笔记

第四章《物态形态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t / T )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 细均匀的毛细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并且标有单位。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的。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 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④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⑤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使用;⑥温度计不能当搅拌 器使用。 注:温度为零下时的读数。 练习: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 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变化明显,读数准确。 (2)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温度很低,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 在沙漠地区炎热的夏季温度很高,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为 什么体温表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为什么酒精温度计不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它们可以用什么 方法消毒?(酒精的沸点是78℃,汞的沸点是357℃;固态酒精的熔点是 -117℃,固态汞的熔 点是化-39℃。) 二、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的形态。2.物态的种类:常规态:固态、液态、气态第四态:等离子态(如:火)第五态:中子态3.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参照课件(1)─普通温度计的使用;课件(2)─体温计的使用课件课件(3)─体温计的结构课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

(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 (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生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4.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字迹不见了,再用(碘酒)涂在白纸上,白纸上的字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神秘的信件。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

八年级物理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

八年级物理物质形态及 其变化复习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知识点复习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摄氏温标: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③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④分类及比较: ⑤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 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 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 分 类 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物质种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各种金属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玻璃 熔化图像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没有固定的熔点 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高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凝固 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分 类 区别 晶 体 非晶体 凝固图像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 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 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 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节课,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 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 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 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知识讲解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 编稿:房鑫责编:闫玲玲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 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

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非金属:S、N 2、O2 氧化 按性质分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Mn2O7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NO 按组成元素分金属氧化物:Na2O、CaO、Al2O3、Mn2O7 非金属氧化物:SO2、SO酸按是否含氧分含氧酸:HNO3、H2SO4 无氧酸:HC按电离出的H+个数分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碱 按电离程度分强碱:NaOH、Ba(OH)2 弱碱:NH3·H2O 、Fe(OH)按电离出的OH―个数分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盐按组成分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混合物:如分散系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1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如果,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 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 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如下图所示,在烧杯的底部放入一勺小苏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烧杯内,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白醋(白醋不会迸溅到蜡烛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六、简答题。 1.小明看到电视里的钻石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所以小明认为坚硬的钻石是世界上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物质。你认为小明的观点科学吗?请说 明理由。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重点聚集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 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 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 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 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 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 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 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 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 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 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 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 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 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 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 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 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 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材料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 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 氧化物(SO 2、SO 3 、CO 2 )、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 4 2-、Ag+和Cl-、Ca2+和 CO 3 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32-O,HCO 3 -,SO 3 2-, OH-和NH 4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 3 COO-,OH- 和HCO 3 -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 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