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同时口径也偏狭窄的局面。择业时,毕业生适应范围小,为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目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调整。

2.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部,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工科内部,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4)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3.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两年时间,就把专业课程学习放到一边,专心读硕士、博士招生考试课程。不少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寻求就业门路,严重影响正常学习。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教师的学术风气也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热衷于写论文,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有的年轻教师浮躁,教书不认真,搞科研又静不下心来,这些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岗位设置基本齐全,教学管理队伍也基本稳定,但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观念意识上,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观念和现代教育意识有待更新,在充分摆正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位置,明确角色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服务意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业务素质上,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尚缺乏对学校现行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缺乏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此外,在改革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手头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只停留在被动地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

5.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下降。一是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远远滞后于在校学生的增长。由于师资短缺,不得不采取上大课的办法,一两百人在一起上课的现象急剧增多,导致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工作量大幅度提高和教学班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教师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受影响,教育质量呈下降的趋势。二是一批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许多中年骨干教师为数不多。三是近两年进入教育队伍的青年教师,许多人未经助教环节或进修、培训就担任助讲,缺乏教学经验,讲课质量普遍不高。四是少数教师治学态度不好,对自己、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效果差。在这种情况下,近两年不少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6.实践环节削弱,理论脱离实际。近年来,在加强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减少。由于学生数量剧增,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不仅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甚至将实验学时一压再压,内容一减再减,要求一降再降,致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被削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用的培养和训练。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

1.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最本质的属性,既然称大学,就应该以教学为中心。当然,由于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教育不是唯一中心。但是,其中必有一个中心处于优先地位,这个中心只能是教学,同样,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一但下降,名声不好,没有生源,毕业生就业很难,并由此影响学校的生源,没有生源,大学就无法生存,没有优秀的生源,这所大学的人才质量就不可能提高,从而使这所大学的办学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真正下决心抓教学质量,主要看学校在经费上和各级领导的精力上是否舍得投入,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重视教学主要看他的心思是否放在教学上,是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上下了功夫,教学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由于教学质量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都应当关注,要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2.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系,也与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具体调整中要求适度、稳妥,既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考虑,也注意到学科、专业向新兴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方向倾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支柱力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大师级的教授更为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必须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通过引进既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将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使我们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与国际同业水平看齐。第二,为充实、加强第一线教学骨干,确保教学质量,一要延聘、返聘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任教。二要在对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的教师,实行计划管理,严格控制中青年骨干擅自离开教学岗位。三要实行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制度。第三,积极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也是高教发展中不可缺的一项工作,通过自培、委培、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建立起具有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

4.要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论,重在实际能力。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论,把学历炒的过热,完全以学历取人,既不客观公正,又会给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造就有真才实学、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正确地处理学历及相关问题。为此,应当淡化教师任用和职称评审的学历门槛。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要严格标准,保证质量、改革评审办法,保证公平公正;坚持正确的用人机制,制止“高价”收买高学历者。

5.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据某高校学风调查报告反映,在“学习动机”一栏的九个选项中,选“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这一动机的人数排在第一位,而选处于第一层次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一动机选项的人数却排在第八位。这说明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个人因素比例较大、功利性强,从而淡薄了集体、国家观念,致使学风散漫、浮躁,更无从谈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建议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其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6.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下工夫。因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目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管理有着直

接关系,更与管理者的素质密切相关。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尤其应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树立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今,幼儿园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诸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层出不穷,孩子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增高,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从而使原本最快乐幸福的时段变质,严重束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创新,从而使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威胁。本文正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幼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向上的身心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孩子的天性和自由,提高各方面思想意识,使幼儿教育在正确积极的轨道中积极地向前发

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然而我国当前阶段,幼儿园教育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下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幼儿的受挫能力低。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一切事情

都唯孩子独尊,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内做集体游戏时往往表现出不敢接受失败,或者一点失败就会低头离开或者选择别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受挫能力影响很大,不但不能让其战胜失败,而且连正常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非常的不合理。 第二,幼儿的自控能力有限,抢东西的现象严重。对于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明抢或者边商量边抢,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经常对孩子拿东西后进行身体教育所至。这样不但约束了孩子玩东西的思维,也起到了教育不当的结果。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正常的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 第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许多幼儿园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种绝对化倾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尤为突出,并造成了课堂的混乱,降低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警惕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以一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思维中把这些对立互斥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认为过去倡导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基本的维度,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这无疑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的、人为的、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孤立、生硬的讲授显然不行,它只有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合要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非此即彼”思维的另一典型就是要“生成”不要“预设”,似乎一谈预设就会压抑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生成”是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代表词汇,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极端的强调“生成”,否认教学中“预设”的价值,势必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其实“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的视域中两者应和谐互补。没有预设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仅有预设没有生成也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捕捉教学中偶然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动态中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用系统的、互补的思维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警惕动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倾向。同时,外求于改革的理论依据时,要全面理解其要义,避免片面的误读误判,以免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政策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首先,错误的教育产业化政策造成政府教育责任的缺失。为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中国政府试图将教育产业化,把本来该由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转嫁给社会,将教育推向市场。 其次,应试教育体制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成因,片面以升学率为导向。教育管理部门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政府投入越大→学生和家长根据学校的等级决定择校对象→社会资源也向少数高等级学校集中,部分学校被过度投资→其他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逐年下降,教育水平持续下降→校际间差距被不断拉大,形成恶性循环。 3.4城乡二元分割的困境和障碍 二元分割制度最直接的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的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我国教育制度的二元分割性,教育的主流话语权掌握于城市,导致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发展持续面对城乡和地区教育发展差距扩大的严峻现实。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必然导致城乡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失衡。 4 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就是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将教育投入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采取更多政策扶持弱势群体。对此应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和调整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各种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交易公平的发展。 4.1 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4.1.1 增加资金投入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仍较低的现实,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4.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要尽可能的使受教育者不受条件、地区和类别差异各限制,遵循人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均等权利的原则,即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从而实现结果的公平。 4.2 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教育多样发展 4.2.1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4.2.2 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鼓励和促进发展职业教育。 4.3 完善救助机制补偿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这是个比较沉重也很紧急的话题.俗话说的好"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和人才.人是一切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人才更是其中关键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强大谁就能发展的越快.记的有位哲人说过,只要是没有缺陷的人,每个人都是人才. 海尔的老总就是这样做的,把每个人都发挥其智慧让其做能做好的事.每个人的天赋和潜力不同所以各人的成就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进步和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各种特色的文明和取得了史可比前人的成就. 一切的根本是教育.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影响教育的是教育体制和制度.如何把体制改革,如何把制度落到实处是个大问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工作受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的认识重视程度而发展的.当今教育界的现象还不止这位尊敬的教师所说的那么点,其中的问题还很大.如果说有啥问题,我想最有感受和最有发言权的是咱们的群众.问问他们,如今的教育界给人的是啥样形式是啥样的风气.令人汗颜. 教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社会成员组成部分.桃李满天下,是多么的自豪和引以为荣啊. 可如今,却不是那样.教育抓不好,社会整体素质就明显的没有进步,反而是

倒退.你看吧,学校为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表现差的学生早早的交付与社会,于是从事盗窃暴力赌博色情行业的人都了起来,使整个社会变的不安定起来.家庭管不了孩子导致家庭破裂的,街头的人每天都是人心惶惶的,等等,很多啊.各种犯罪行为中小年青人占绝大比例.还有自杀的,没法说.一切都是人和社会对教育不重视造成的. 现在的学校管理疏松,制度不严,对学生对老师都极不严格.老师挣灰色收入,学生不学习.其中的原因是啥.老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学校经费不够,于是就出现了为钱而办学,不是为学而办学.再者学校中对社会的不良分气和坏的现象很敏感,送礼受贿等等,使学校的主题意识逐渐远离,重金不重人.即便重人也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人为本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对老师而言,有钱有关系的,可以照顾的周周全全,相反的就边上看吧,等到啥命运就算啥吧,到头还不如孔已己呢.对学生来说,和老师的情况差不多吧,角色不同而已.想说的还很多,不能一一慨而言之.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今教育界存在的弊端和现象.源头在那里,在社会在家庭,都不是直接的.直接在教育界本身.如果教育体制得不到改革,教育制度得不到彻底的贯彻,那么学校将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了教育的意义,没有了其特殊的使命和价值地位.更谈不上有啥光明可言了.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范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即将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普及提高,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失衡现象,其问题日趋严重。各种失衡的现状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改善。 [关键词]基础教育;失衡现象;对策 绪论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基础教育的失衡将势必引起受教育者成长中的失衡,这种失衡既有区域整体性,又有个人的方面性。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失衡的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1],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及突出问题: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招生方式"与"择校生"问题。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电脑派位"的做法[3]。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电脑抽奖"。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薄弱学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4]。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冯小兵 2012115148 城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学习和工作经历,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审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果能不能实现我国的所确定的教育目的?能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寻找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形成的过程,提出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虽然没有科学教育(专指自然科学教育)的提法,但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始终存在着。我们都是从中小学中走出来的,我们的中小学与以前以私塾为形式、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传统教育大有不同,传统教育我们知道没有自然科学,只有人文科学。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所规定的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环境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课程,都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渠道。科学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科技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外的做法相比,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明显存在着质量差、效益低、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不受重视、教育的不公平(城乡、区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缺乏融合、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学校管理者的极端功利等问题,原因在于完全将教育的目的曲解,或者完全相悖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现将存在的问题陈列如下: 一、对科学教育的内涵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科学教育目标 1.中小学的教育者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层面上,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认识。所谓科学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并不是单指自然科学,它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更强调的是一种统筹、协调的方法。然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者完全将其理解为单一的自然科学教育,所以他们强调的标准答案,强调的是题海战术,他们强调的是权威。在权威这方面向上看齐,在九十年代末,刮起了一股黄冈热,都向黄冈中学的教育看齐,买资料、买书只要是黄冈中学出版的或者是黄冈中学的老师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但是只是形式而已,在根本上仍是老的一套。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然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却没有任何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敬南中学付仕国 一、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 二、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 三、单亲、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 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 当今,因为存在文盲、半文盲的人口较多,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因父母缺乏教育知识与经验,导致在教育孩子上感到困惑或苦恼。很多家长家庭教育多是“照本宣科”,以祖传的老模式进行。家长们还很缺乏从更专业的角度获得解决方案的意识。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报刊、咨询热线、专家报告会都很多,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弥补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 当前,不少孩子在学校接受了5天教育,可一到周末因受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两天中就将学校5天的德育消失的一干二净。导致5+2=0。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情感失衡”,这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的。更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家长整天酗酒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 大众媒体、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都不可低估,只有当这些影响和学校的影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逐步实现5+2>7的理想教育境界。 三、单亲、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由于流动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新情况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许多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有的父母甚至放弃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使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在身体发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也缺乏照顾和保护。 要把握好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014年7月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 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比例为3.3%。1992年,美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达3536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在2.5%左右徘徊,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年应达到4%。但直到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为6208.2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28%。这一比例,比1991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低。三级教育结构投资失调,2001年中国初等教育(小学)占27.49%,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占38.9%,高等教育(大学)占2 6.9%,而世界1980年部分国家平均水平为:初等教育37%,中等教育2 7.5%,高等教育19.4%。近几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研究生也出现了待业;另一方面,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却严重匮乏,出现了重金聘请高级蓝领的现象,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也非常稀少,农民增收更加困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有750.58万初中毕业生、75.95万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就走向了社会,成为了无技能的劳动力。近几年,中等、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是依靠政府财政性投资的增长,但更主要的是依靠教育收费的提高。教育成了社会上利润率极高的一项投资产业,这对扩大教育是有利的,但给国民带来了巨大教育负担,我国现在读完一般大学的各种费用大概需要4-5万元左右,(收学费+住宿费,理工科人均年约1.5万元,文科1.2万元至1.3万元)而我国农村2004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936元,父母双方不吃不喝也要将近十年才能攒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的学费可能是世界最高,一年费用为每人11万元(人民币)。旅美学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东方早报》写道:以人均GDP算,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纠正:最新计算达1703美元),美国则为3.6万美元,日本也超过3.1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和31倍。考虑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31倍,那么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二)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包括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投入与产出比低。具体表现在下面几方面。①据1895年资料,我国高校师生比不足1∶4(目前可能已达1∶10);美国1∶17以上;联邦德国1∶8;日本1∶12;前苏联1∶15。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中国1∶17.7;其他发展中国家1∶35。可见我国师生比重远远低于国外。据国家教委对一些高校一学年的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培训讲学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 状1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1、我国基础教育的构成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一方案将课

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1999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 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 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 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1 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 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 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 4.1%,最不发达国家比例为 3.3%。1992年,美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达3536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5%。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 年代一直在 2.5%左右徘徊,1992 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 年应达到4%。但直到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为6208.27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28%。这一比例,比1991 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低。三级教育结构投资失调,2001年中国初等教育(小学)占27.49%,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占38.9%,高等教育(大学)占26.9%,而世界1980年部分国家平均水平为:初等教育37%,中等教育27.5%,高等教育19.4%。近几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研究生也出现了待业;另一方面,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却严重匮乏,出现了重金聘请高级蓝领的现象,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也非常稀少,农民增收更加困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有750.58 万初中毕业生、75.95 万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就走向了社会,成为了无技能的劳动力。近几年,中等、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是依靠政府财政性投资的增长,但更主要的是依靠教育收费的提高。教育成了社会上利润率极高的一项投资产业,这对扩大教育是有利的,但给国民带来了巨大教育负担,我国现在读完一般大学的各种费用大概需要 4-5 万元左右,(收学费+住宿费,理工科人均年约1.5 万元,文科1.2 万元至1.3 万元)而我国农村2004 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936 元,父母双方不吃不喝也要将近十年才能攒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首先,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社会所需。没有实践内容的强化、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内容,这些都直接导致毕业生没有紧迫感、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的判断,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改革中,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而减少。近两年,因学生数量剧增,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不仅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致使实践性环节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需求。 最后,学风不正、道德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上课睡觉、旷课、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件。教师、干部的学术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官僚主义依旧风行,有的教师和领导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

对于以上现象我觉得应该:1、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努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业务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2、坚持求真务实。部分高校领导和师生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当前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导致教学、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应的政策和规章—以法律的形势遏制功利主义的继续蔓延。3、要把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常抓不懈;经常研究、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强以诚实守信和反对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循序渐进、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严肃查处严重学术腐败、制假和考试作弊行为。 为此,建议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其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