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的城镇化地域。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因而,改善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要素之空间配置,提高中心城区的竞争实力,成为发展的必然。

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的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主城区”的构思。

东莞市委、市政府为落实上述构想,把位于莞深高速与常虎高速公路接驳区段的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全新的生态型科技产业新城。简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意喻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苍松劲柏、长盛不衰、长青不老。具体地说,就是以高速公路交通枢纽为中轴,对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重新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产、学、研、景”功能,保育性开发该地区,既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光,又增添现代化的高新区气息,整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控制面积约59.43平方公里。

统筹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确定本世纪前1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总体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拓展更大的空间,是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总体优势的一项重大决策,从而实现东莞市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变;同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将构造东莞重要的科技产业中心,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需求,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随着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必将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大大提高城市化水平。

2、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番禺相望,处于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东莞市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北部为东江流域平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珠江口,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于东莞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围合区域,属丘陵水系发育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中段,距离广州83公里、深圳35公里、莞城25公里。

(2)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年均气温为22℃,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3-4℃。正常年份,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升。年日照时间为200天以上,雨季40-60天,无霜期在350天左右。规划区气候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花卉及多种蔬菜的生长,不少产品在港澳占有重要地位。

(3)生态环境

规划区大量的森林覆盖和自然水体,加上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大气对流旺盛,空气交换量大。其中常风风速比广州大0.8倍,比深圳大0.5倍,自净能力强。适宜开发高科技研发、产业、旅游、度假。

(4)淡水资源

规划区依托松木山水库供水,水资源极为丰富。水库总库容652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54.2平方公里,建有日产10万立方米的大型自来水厂。随着东江引水工程的建设,区域性供水系统形成,中西部供水能力完全能保障本地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将松木山水库定性为景观水系。

(5)对外交通

规划区有多种交通体系交汇。高速公路包括莞深高速和常虎高速;快速道路包括厚大快速和莞蛇快速;一级公路包括莞长公路和莞樟公路;国道有107国道;一般公路包括石龙大道和杨朗公路。

(6)生态资源

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源包括植物密集区、自然生态区、一般植被区、人工生态区和水生态区,各类生态资源类型如表1。

表1: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资源评价表

(7)用地评定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59.4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42.0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0.79%,不可建设用地17.3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9.21%,各类用地的构成见表2。

表2: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用地评定表

(8)土地利用

现状土地利用包括工业用地、镇村居住用地、养殖用地、已平整用地、水库、鱼塘、园地(林地),总用地为59.43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为1.62平方公里,见表3。

表3: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现状用地汇总表

(9)旅游资源

规划区虽无著名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但这里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环境,十分适合以休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之发展,尤其临近穗、莞、深、港国际旅游业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莞深、常虎高速公路、虎门大桥的建设,游客来源远达珠三角粤东、粤西,远景发展十分可观。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还可能吸

引北方旅游淡季的内地南下游客。现代科技产业旅游区同传统省级旅游胜地虎门、威远岛、仙鹅湖和岭南特色的可园、茶山南社结合,构成旅游的整体优势。

(10)基础设施

●港口

东莞凭借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大力进行港口建设,发展航运事业,初步建立起了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相结合的航运体系。近年来重点建设了莞城港、石龙港、太平港口岸,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可依托的虎门港口距离为25公里。1984年太平港设立海关,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直达香港的定期客货航运。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定名为虎门港,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展客货运业务,为东莞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又开通了一条新的航线。建设中的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1999年,内河通航里程59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338万吨。

●电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高标准建设电力生产供应设施,形成了以大电网为基础,分布在各镇区的电厂、变电站为骨架,通达各乡的较为完善的供电系统网络。东莞2000年完成供电量178.03亿千瓦时,网供电量居全省之首。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一批新的供电设施正在建设。

●电信

东莞已拥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移动通信网和SDH传输网等,在全省、全国均居领先水平。近年来,邮电部门向社会推出了国际互联网、视聆通、传真存储转发、电子邮箱等多种新业务,通讯技术形成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方向发展。邮政储蓄、邮政广告、特快专递等新的邮政业务不断拓展。

●给水

目前规划区已有10万吨松木山水厂,向大朗镇供水,其中部分水量可供园区近期开发建设使用。中远期可进一步利用东莞中西部供水系统双向供水网络为园区供水,松木山水库作为景观水源。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园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形成了一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已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这些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不仅具备尖端的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科研人才,而且还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也正是由于其如此诱人的综合品质而被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追逐。

高科技产业代表着科技进步的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及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高科技产业区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而环境优美已逐步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园的象征。

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减少,治理污染的能力在加强,环保意识更强。而且从过去长远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低成本低产出的运作模式使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这在工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环境的破坏正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更需要生存,所以也就必须要生产。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产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不断提高,资金也越来越雄厚,抵御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是一切最有意义的工业革命。而经济全球化又为它推波助澜,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求得环境的保育和土地产出的提升。

科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生态环境却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了空间,人类不仅需要有崇高的文明,还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科技产业才是人类发展的真正出路。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根本理念就是要体现科技产业园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通过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战略研究,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为这种产业与生态的包容性提供平台。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城市本身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能否维持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是否与环境协调;生态规划与经济规律是否得到统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但是,由于各国在发展阶段上的显著差距,各个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这使得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城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美国、英国、丹麦等发达国家有着他们作为典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或“绿色城市”。这些城市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社会消费结构等处于良性循环的较高水平,但这一切毕竟都是建立在科技先进和物质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照搬。应当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新的城市生态系统。

从国外产业结构来看,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在这样的城市中,工业的中心地位不断下降,包括石油、煤炭、化工产品、汽车在内等对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金融业、批发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产业迅速发展,地位不断上升。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传统工业如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日趋衰退,而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在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的科技升级正在不断加强。

从地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

可持续发展城市在环境方面,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在经济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

在社会方面,公众包括居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和活动,在全社会提倡一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特点,改善环境质量不仅要积极寻找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途径,还要考虑如何利用生态系统调节机制,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减污与增容并举才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创造明日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其保育的自然生态环境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丰富的山、水、植被生态元素为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产业的选择来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高科技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而高科技产业重点选择“零污染”的企业,或侧重于工业链的选择,寻求生态环境安全型的产业,按生态科技产业园的目标进行建设。采用先进的燃料和能源结构,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市凭借政策、区位和传统侨乡等因素,靠“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即外推式占主导的发展过程),东莞实现了快速工业化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

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8.0亿元,比1990年增加423.3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32167元,为1990年4958元的6.5倍。工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在同期增长7.9倍,2000年达到1092.0亿元。在1990到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45.51亿元增加到616.34亿元。出口总额在同期从5.68亿美元增加到151.54亿美元,2000年在珠江三角洲l2城市中名列第二〈第一为深圳〉。

东莞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是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60%依赖于“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0年,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澳台)13,67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9.7l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64%,列广州、深圳之后,居广东“四小虎”之首位。

目前,东莞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较强,外部推力中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已基本完成,本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竞争等,使得外部作用力逐渐下降。因此,东莞市必须抓住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设。在集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际经济和贸易空间(市场和渠道),加速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渗透,扩大本地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途径为:(1)与穗、港、深城市按要素禀赋差异形成部门间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地域分工,与中山、惠州、顺德等工业性城市通过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形成部门内分工和协作。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体化问题,发挥优势,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逐步调整目前离散的城镇及产业布局,在全市几个区位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的城镇集中发展一些工业项目和行业。通过集聚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培育“推进型"的主导产业及创新型企业,尽快形成经济增长和产业更替的极核,以提高全市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增强城市的自增长能力。

(3)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地区产业结构体系。

2000年,东莞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43:54.35:38.22,年末从业人员数的构成比为22.58:44.27:33.l5(不含外来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将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

的产值与就业比重还会继续上升一定幅度后趋下降。由于东莞市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的腹地较小,且有邻近两大经济中心的吸引,第三产业的增加将主要体现在消费性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东莞市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仍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2000年,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行业结构的92.62%。在整个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31.17%,纺织、服装、皮革和毛皮制造业占l7.17%,各类机械设备占11.94%。根据2000年的广东省统计资料,东莞市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仅电子、电气和通信设备、机制纸和纸板以及服装业。因此,除电子信息业外,东莞市的工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仍属起步阶段。

尽管东莞近年来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有许多明显的不足,而正是这些不足将对东莞的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东莞的工业化之路主要靠引进“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间关联性差,企业规模小,存在“小而全”、“低而散”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向和升级缓慢等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进步较为缓慢。按投入要素划分,东莞市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按部门划分,属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通信等,也主要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行业,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至2000年底,全市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53家。在产业联系方面,主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效应及推动效应均较弱,不足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规模小,集聚性差,各镇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在支柱产业内没有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集团。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东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0年,经广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53家,高新技术产品196个,年产值达215亿元,占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的23.7%。产业的行业构成主要包括电子设备、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东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省十大高新区之一,在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开发区开发面积己近七成,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较

高的园区,平均年产值以50%的高速度增长。

石龙镇经过多年不断开展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作,在l99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镇。另外,常平、长安、麻涌等镇的高技术产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清溪镇在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这一实验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该镇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东莞市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群带正在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东莞市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全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只有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产业,以“新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增长方式“取代”传统经济体制和模式,东莞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步入新的台阶。东莞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和

产品质量,把东莞市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协作基地,国际著名的高

新技术产品制造基地;依托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科技协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国内外竞争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层次产业结构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在搞好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带的建设,逐步构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四大密集区域:环渤海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欧亚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四大密集区的形成,将成为托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骨架。

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产业带、福建高科技走廊、广西环北部湾产业带。本区域经过20年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己步入良性循环,其高技术产品研究和发展、“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借助对外开放的优势和濒临港、澳而形成的信息优势和技术、资本引进优势,奠定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空间优势和途径。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己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以珠海、东莞、汕头、佛山、中山、江门、顺德、惠州、肇庆等为基本极点的格局,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及新兴制药、健康保健食品等为主要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主要产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高级精细化工、轻纺高新技术、能源与环保新技术等七大高技术领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片式电子元件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群体等。未来这一产业密集区的发展必须重视各基本极点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广东省政府将委托相关研究机构,结合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发展和布局战略,确定广东省各城镇的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实现重点突破,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电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已经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相当的份额,一些计算机零配件的生产己居世界第

一位。因此,东莞应继续发挥在本领域的优势,与本区域的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实行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分工,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提

高生产集中度,把东莞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

可以看到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非常良好,但是也有许多问题摆在面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前途不容乐观。总的说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准备。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将对东莞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应世界高科技产业革命的潮流,实现东莞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东莞必须加大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东莞在21世纪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城市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开发,正是提升东莞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平和社会经济要素地域构成的综合表征。东莞面对WTO带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城市产业构成提升和社会文化进步的要求,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也正在形成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镇人口规模小,东莞一直为边陲小城,地域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城镇空间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农业地域中心城镇的特点,呈分散聚合分布,中心城区也局限于莞城旧城区。

从1980年——1995年,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促动下,东莞利用其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内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靠“三来一补”实现产业的第一次革命。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5年,由于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东莞完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为核心的世界性重要工业基地,并与之相应地实现了乡镇城镇化。到2000年度,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五普资料),接近发达国家上世纪中期的水平。城

镇空间呈现的西部滨水平原地区和东部铁路沿线地区的“人”型带状分布结构;在中心城区和原有城镇形成核心城镇,而广大乡村地区则呈现面状城镇化过程(乡村城镇化过程)。

分析东莞城市地域构成的宏观背景、用地条件和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协调建设机制和用地条件的可能性,在现有城镇体系空间构成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东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由“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轴线转变为“个”字型。也可形容为以主城区为箭头、东西两城镇带为弓、中部莞深高速公路沿线同沙、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箭,虎(门)常(平)高速公路为弦的“弓箭”形结构。中部同沙水库保护区为绿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制造业名城的形象。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核心,重点发展行政、信息、金融和高级城市服务功能。东西两翼构成的弓形城镇带促使现有制造业升级,积极扩大物流、交通及相应服务业的规模。东翼核心虎门以水陆枢纽和大型商贸为特色,西翼核心常平是铁路、公路枢纽和物流中心。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中心城区、同沙生态保护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在功能上整合为”三位一体”的主城区。《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东莞主城区职能及分工为:

北部中心城区(莞城):承担区域的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职能,共有五个组团。其中北部中心组团主要承担行政、文化、商业中心职能;篁村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职能,它与松山湖高新区的区别在于它应更加注重引进中小企业入驻;万江、高埗和东部组团则是为制造业名城服务的综合性组团。

中部同沙片区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心”为主要职能。同沙水库周边山体较高,原生植被较好,植物种类较丰富,要扎实进行生态建设,以现代化城市的生态保护、教育、示范区面目给世人以东莞的新形象。

南部松山湖片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制造业中心,承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职能。南部中心组团是技术中心和生态核心,以高科技生产研发和居住为主。起步组团是生产中心之一,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大朗、寮步和大岭山成为松山湖片区的规划协调区,在景观环境、产业结构、规划管理等方面尽量与松山湖区相协调。

这样主城区由北部片区(莞城)、同沙片区和松山湖片区组成“三区”;“五心”由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绿心、生产中心和科技中心组成“五心”;由南部两个组团、北部片区5个组团形成的“七组团”共同形成东莞市主城区“三区、五心、七组团”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从1951年Fred Terman倡导在硅谷创建“斯坦福工业园”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近千个高科技园,中国也已有53个国家级和58个省级高科技园。国内外已建成一批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以及北京中关村等。

美国硅谷:一个长度大约32公里的工业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Palo Alto(帕拉托)和San Jose(圣何塞)之间,许多制造和设计电脑晶片的公司位于此处,名称来源于用来制造这些

电子装置的高纯度的硅。

至今,世界各国一共创建了上百个科技园区,而最为成功的科技园区,应该属美国的硅谷。美国硅谷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但吸收的风险资本却占美国风险资本的l/3,美国有900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400家在硅谷。

1999年硅谷得到的风险投资为146亿美元,是1997年的3倍。1998年硅谷150家最大的公司中的119家在高科技方面的销售额达到l832亿美元,雇佣着130万员工。今天,硅谷不仅是美国地图上一个闪闪发光的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瞩目的电脑工业中心。

日本筑波:日本筑波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尝试建立的科学城。筑波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属国家级研究中心。

它位于东京东北约60公里和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公里处,占地面积2700多公顷。筑波由6个城镇组成,原计划人口规模220000人,现有60000户,人口165000人,其中国家技术研究人员10000多人,博士3000多人,外来人员5900人,另有短期停留外国人约10000人。

筑波的优势在于环境优美与学术交流多。筑波现已有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它们分别隶属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如通产省有10家,科技厅7家,文部省6家(包括筑波大学)。另外,环境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交通省、建筑省、外务省等部门也都设有下属

机构。另有8家公共公司也设在筑波。目前有私人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250多家。

筑波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4096的研究人员都聚集在筑波,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50%左右投资在这里。10多年来,国家在这里投下的巨资已达2兆日元(100日元约合7.8元人民币)。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占地600公顷,到去年底,共有292家厂商,近10万名从业人员,创造出203亿美元的营业额;今年营业额可望达218亿美元。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成了18年,联电同样忙着建厂,但建的是0.13、0.10微米制程技术的12英寸芯片厂;同样也是在那一年,宏基计算机推出台湾地区第一个8位的计算机产品,由于科技厂商群聚在园区中,新竹科学园的产业体系发展完整,上下游厂商维持紧密的互动合作,进而能相辅相成。

目前园区产业可分为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及生物科技等六大项,其中单是集成电路便贡献了超过五成的营业额,计算机与外围的产业营业额则约占园区总营业额的三成,集成电路仍是竹科的发展命脉,半导体产业撑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半边天。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

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新技术企业6690家,技工贸总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1至100亿企业120家。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学技术部于l998年4月5日发文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整为“一区六园",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金桥现代科技园和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总面积为2113平方公里。

1998年上海高新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l家.经认定的761家高新技术企业,l998年总产值达749亿元,创利税l13亿元,科技投入42亿元。在76l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己有432家高新技术企业涉足于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民营科技企业达35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6%。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科学产业园在中国概念性地通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谓高科技,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工业的核能、微电子和生物工程等低资耗、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开发区则是以突出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目标,以教育和科研为依托,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高校、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并相应配套市政生活福利等设施的区域集聚区。它强调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时间、资金、科研和生产、生活的高度聚结,通过良好的运作程序和机制,产生超强的能量,使经济发展与科研开发及产业技术结合为一体,建立技术开发型新兴产业。

通过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科学园区开发经验,其外部条件往往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其中包括:靠近从事科研、教学的大学,依托规模较大、经济发达的较大城市,具备通往国际机场的便利条件,有风险资本可利用,劳动力素质高,生活环境优越等。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尽管不具有以上的所有外部硬性条件,但它具有连接珠三角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一个小时内可以到达深圳、广州两大中心城市,可以借助于广深两地的技术支持,以及自身的产业基础而发展。微观区位环境非常优越,不仅处在东莞市域中心位置,而且区内有一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内湖,周边生态环境保育良好,具备建设生态科技产业园的条件。表现出以下的优势:

●区位优势:位于东莞市域中心位置,并且基本处于莞城与深圳中间位置,与周边城镇的联系方便,可以依托周边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

●交通优势:莞深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越,规划的常虎高速公路也在园区附近穿过,并且园区周边分别有107国道、石大公路、莞樟公路以及杨大公路经过,四通八达的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