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北民间传统艺术

陕北民间传统艺术

陕北民间传统艺术
陕北民间传统艺术

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

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

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

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

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

乡一带。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

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

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

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

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

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

退,左右开合。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

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

剑影的战场意境。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郭下村位于宜川县以东四十公里处,该村从古到今十分酷爱文化艺术,多年前就以戏曲、斗鼓等名扬黄河沿岸,八十多年前九龙庙的一场斗鼓以精美独特的艺术打出了黄

河沿岸汉子威风气势,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

技巧。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比赛中

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

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

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

奔放的风骨。既有陕北文化的

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

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

大和晋南威风锣鼓文化的的

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

妙结合。

民间艺术的第一性能是实用性,一旦实用功能消退,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有人说,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就倒影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回荡着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声音,更刻印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但这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却正在被边缘化,甚至有的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每年消亡一个剧种传统艺术渐行渐远在电影、电视、卡通漫画、流行音乐等各种“现代”文化样式的冲击下,曾经占据中国传统文艺“盟主”地位的戏曲正在接受着严峻考验: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甚至正在急剧消失。根据1983年编纂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当时山西省还存在49个戏曲剧种,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存活在山西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前后21年平均每年有一个剧种消亡。

近两年来,四川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积极实行文化体制改革,除了保留省川剧院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由省财政供养的重点传统文艺演出单位外,其余的全部放到市场。作为这一改革的直接结

果,相当多的小型传统艺术团体在市场冲击下,纷纷被迫解散。

魏明伦(全国著名剧作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当代剧

作家艰苦拼搏,勇敢探索,平心而论,台上确实有所振兴。从

剧本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从发扬传统到紧跟新潮,从京津

沪渝到南北省会,人才辈出,好戏连台。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

人,有的方面也超越了影视。但为了争取观众,使尽千方百计,

却仍改变不了门前冷落,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

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也就此评价说,在社会

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各类演出形式层

出不穷的情况下,戏曲文化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

不复存在。

在传承中变裂传统艺术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皮影、泥人等这些传统文化样式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各样的突破口。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也曾根据自己常年对文化的研究而表达过“文化天然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观点。

中国的这些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遇到各种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文化样式冲击时,在市场的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同时也在以各种形式顽强地传承着,同时又在传承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

化。

2004年,上海举办了民间艺术博览

会。但是令很多传统民族民间艺人感到

尴尬的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占据一半

展位的瓷器、木刻和砚刻等工艺品中,

有不少都是机器制作的。

也许这正是民间艺术面临的一大困

境:工业的发展,原先许多手工制作的

东西,现在都被机器代替了,而手工制

作与机器制作的成本有很大差异,不少

人丢弃手工制作,民间艺术由此失传。

一些还在继续为民间艺术坚持和努力的老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市场是否接受和艺术能否传承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为传统艺术开拓市场?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吴祖德曾开出了一个药方:“变”。他认为,变土为洋,才是民间艺术的生存之计。

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留连于民族与传统之中,许多民族民间传统艺人由于希望尽力保持传统的原始形态,不想被完全“洋”(时尚)化,而始终与市场保持着距离;由于总有一种对传承传统的关怀,又不能无所牵挂地在自己的“手艺”中自得其乐。憧憬与忧虑、传承与变裂都来自于这种若即若离的尴尬之境。

从边缘化回归传统艺术能找回失落的位置吗?

如何能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从边缘化再回归到主流化或是大众化,应该是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根本之策。两年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悄然启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制定“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相关法律的议案、提案。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等的指导和支持下,文化部早在2002年就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现在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在地方上,各种扶持传统艺术发展的政策也频频出台。2005年春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名义,在全国率先向27位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颁发3万多元“艺术津贴”。四川省文化厅也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激励社会人士投资川剧,推动川剧发展。在各种保护措施的积极干预之下,一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开始表现出从边缘化回归的趋势。

但是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要找回自己曾经失落的位置,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套用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讨论戏剧未来时的一句话: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还会大放光彩。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

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

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

饰、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

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

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

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

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

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

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

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

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

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

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

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

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

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

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

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

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

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

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

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建筑园林

中国园林建

筑艺术是世界

文化中最具特

色的,它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其

他门类一起发

展,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经历

了一个长达两

千多年的历史

发展过程,有着

极为丰富的文

学、美学内涵。

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

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

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

特点。

中国民间家俱

中国民间家俱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

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

系,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风格和中国特点。中国古

代家俱发展到唐代时,随着垂足坐生话方式的流行、椅、凳家俱发展起来到宋代高型家俱定型,室内陈设束、椅、几、案,

工艺技术日臻成熟。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俱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俱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而且产生了中国古代家俱史上成熟显赫的明式家俱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俱。明清家具都以高级硬木为主要用材,抛弃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家俱一贯采用漆饰加工的制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天然纹理和光润色泽,使家俱产生了--种崭新的意韵,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并运用精湛无比的工艺,使家俱的构造实现了科学与世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世界家俱史上树起了一座光熠烁目的丰

碑。

中国民间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

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

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和形成

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民族民俗

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饰集中

体现着民族文化,是区别一个民族的

重要外部特征之一。

中国民间饰品

在我国这片大土地上,生活着千古流传的古老民族。

这些古老的民族,勤劳智慧,创作了许多民间民族饰品。

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民间饰品。我中国民间艺术网

展示了民间艺术饰品精品。许多人看了以后,都对中国

民族民间艺术表示由衷的赞佩。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

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

“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

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

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

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

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

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

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

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

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

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

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

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

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

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

《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

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

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

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

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

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

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

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

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

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

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

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

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

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

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

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

地区所限。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2009年2月6日—2009年2月8日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会场 三.调查对象 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 四.调查方法 随机采访 五.调查结论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于2月6日至8日在咸阳市举行。参加这次艺术节活动的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陕西省7省和中国民协以及陕西省的渭南、延安、铜川、汉中以及咸阳的13个县市区,共16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展销的花馍及艺术品共有400多种,其中:7省4市均有花馍品种和艺术品参与展销,咸阳市13个县市区每个县的花馍品种均在12个品种以上,民间艺术品均在5种以上。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咸阳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在此次艺术节的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并支持将传统文艺产业化。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对于各参展队所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方式,50%表示为家族继承,30%为收徒拜师模式,而剩下的20%则表示该传统文艺已濒临失传。 4.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 形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 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 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 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北京.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经济论文发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

研究陕北秧歌剧的形式及特点

研究陕北秧歌剧的形式及特点 摘要:陕北秧歌以其特有的形式演绎和传递着陕北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与陕北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表达人们长期以来内心生活的真实感受。本文通过对秧歌剧《兄妹开荒》的音乐特点、演出形式、历史意义以及艺术价值的论述,进一步深入地探索陕北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价值。 关键词:陕北秧歌《兄妹开荒》表演形式艺术价值 秧歌剧起源于我国民间的秧歌,而秧歌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广泛地流传于北方汉族地区,大多数的秧歌演出均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日。通常在较大范围的广场进行表演,演出人员较多,气氛热烈,因其源于农民劳动生活中所唱之歌而得名。秧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地域为特点的众多的艺术流派,其中又以陕北秧歌最具特色。 陕北秧歌以绥德、米脂、清涧、吴堡等地闻名,所唱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曲,最常用的有《岗调》、《银纽丝》、《对花》、《戏秋千》、《大挑菜》、《小放牛》等。伴奏多用打鼓、小鼓、大锣、大拨、小锣、小拨和一对唢呐。演唱时用板胡托腔,也有秧歌小戏,半说半唱,生活气息浓厚,常演曲目有《张良卖布》、《牧牛》等。陕北秧歌舞蹈丰富,大场由一个“伞头”领舞,人们持有彩灯、绸布等道具,基本舞步有平走步、前走步、跳跃步、抖肩步、斜身步、十字步、圆场步等。舞姿潇洒大方、活泼生动。小场有2~8人表演“跑旱船”、“推小车”等节目。表演顺序一般为:①引场;②安四门;③豁四门;④剁四门;⑤收场。队形图案有“剪小股”、“牛眼睛”、“里外城”等。陕北秧歌的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演唱富有典型的高原音调特色。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延安由于其政治优势,成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在陕北具有广泛影响的陕北秧歌也被赋予了时代内容,开辟了它与“新音乐”此消彼长的冲突与融合的进程。秧歌艺术紧跟时代步伐,追求传统与现代的高度结合,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以后,陕甘宁边区首先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在原有演出形式的基础上,从剧本内容、人物、化妆等表演形式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其中秧歌剧《兄妹开荒》就是其中的代表。 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大多取材都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反映广大农村阶级斗争的,反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以及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的各个方面,如《兄妹开荒》

传统艺术文化

幼儿园周边环境: 以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兵马陶俑、无毒背心、老虎鞋等)旅游餐饮为主。 传统艺术文化: 秦腔、踩高跷、社火芯子、吹糖人、做脸谱、印年画、皮影戏、蒸花馍...... 生活: 织粗布、纺线、 临潼节日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古时叫“元旦”,即每年的第一天。临潼人的春节风俗有: 食五豆腊月初五,家家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谓之“五豆”。 腊八粥腊月初八日,户户食粥称吃“腊八粥”,此日食面称“腊八面”,意思是在腊月初八日纪念八种农神,以粥、面表示敬祭。农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外出的人都要在此日前回家祭灶。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除,以灶糖(小米熬制的糖)、枣山(以面作山形,上粘红枣蒸熟)及甘果敬献灶君。解放后,祭灶之风仍在山原农村流行。 除夕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为除夕,是除旧换新之意。早饭后家家帖春联、帖窗花、帖年画、贴门神等俗。下午,设案焚香,敬祭祖先。黄昏时,鸣炮、点烛,迎接灶神,及祖先享祀。此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叫“守岁”,一起包饺子吃夜饭叫“吃岁饭”。近年来,农村已转变为打扑克、看电视、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过年正月初一日,此日凌晨,村村鞭炮齐鸣,户户明烛焚香祭祖,谓之“迎春”“迎神”“迎喜”。黎明,家长率子女祭拜祖先灵位,然后男女依次向长辈拜年,昔时叩首,今为鞠躬礼或说几句祝福的话。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 此日早餐食水饺,有的人在饺子中包上几枚硬币,谁能吃上包钱的饺子,称谁“有福”“值钱”,这叫吃“元宝”。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似耳,饺馅谐线音,饺子又像元宝,象征“吉祥如意”。中午吃面条叫长寿面,谓“天长地久”。 正月初二、初四、初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多择此日订亲、嫁、聚,或给小孩认干亲、完灯。 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打秽气”;有剪纸人掷之村外叫“送穷气”,家家打扫室内外叫“扫穷”,此日,不出门户,不待客。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遍室通明,鸣炮、焚香祭祖、敬献果肴,并给先祖坟上点烛照明。十三岁前的儿童,从正月十三日夜起,要打灯笼。村村社社组织元宵灯会,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有五彩缤纷的花灯;有灿烂辉煌的花火;有以妇女为主的打花棍、说曲猜谜;有乡土风情的狮子、竹马、旱船等社火节目。解放后,临潼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在这时举行,真是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补天节正月二十日,传为女娲氏生日;另一说是老君李耳生日,家家户户蒸擀馍或烙饼,称作千层饼、合页饼,以饼掷房上谓之“补天”,以纪念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功。 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时有惊蛰、春分之间,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苏醒,故名“龙抬头”。这天,人们剃头理发叫理龙头。 清明节清明前二日为“寒食”,乡人称为“一百五”(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相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以前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因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但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其他论文文档]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装饰设计应用与表现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是被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阶级的人们传承与发展下来的,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而一个民族的兴起也与他自身蕴育的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一直是被世界人民以全球顶尖的设计师所喜爱的。不论现今经济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中国风”一直都在不断地被追求与喜爱。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美观与意境,而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向往。因为只有了解这些东西,才算真正地懂得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有多么深刻的内涵。 1 细数那些代表中国韵味的“中国风”元素 在一些国际上的装饰与设计发布会上,“中国风”的唯美、富有的民族特色的特点,往往惊艳全场。中国红、中国结、中国的文字、陶瓷、中国刺绣、中国的古典乐器、中国的旗袍、中国的水墨等实在太多的东西都能表达“中国风”的韵味。这些元素也一直活跃在设计师的灵感里,体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下面我就针对这些有中国传统团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的体现与应用。 中国红,一直是中国独有的颜色。一提到某种红色,大家就能立刻对中国产生联想。而中国红运用最广泛的莫过于中国式的“成亲”礼仪中。红红的盖头,喜娘的喜服,即代表了中国特色,有过千年来婚俗的体现,很多的外国人也纷纷效仿中国的传统婚俗所穿的服饰,新颖又具有新意,而红色的中国结一直国人心中的文化瑰宝,就更能代表中国的传统艺术了。 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历史都要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化,仅仅在字体上就有不下百种。例如,夏、商、周使用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到了秦朝,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汉朝以隶书为主;唐宋之后又出现行书、楷书、狂草等直到现在的简体字,种类真的数不胜数。如果说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那么没有比文字更加适合的了。 陶瓷,中国的英文称为“China”而陶瓷的应为则是小写的“china”。早在东汉时期,陶瓷就已经传到国外,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相互沟通,外国对这种上面有精美花纹的器皿,赞叹不以。于是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瓷器中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就是“青花瓷”,那种妖娆的造型,别致的花纹,可以说赋予了瓷器生命。 中国刺绣。一提到次就就会想到中国的丝绸。这些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与智慧创造的。中国的苏州,是刺绣之乡,苏绣一直是代表中国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是中国风格服装文化的支撑。旗袍是民族服饰,丝绸和刺绣组成的旗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在一次各国首脑剧集中国的峰会上,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被

陕北民间传统艺术

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 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 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 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 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 乡一带。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 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 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 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 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 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 退,左右开合。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 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 剑影的战场意境。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郭下村位于宜川县以东四十公里处,该村从古到今十分酷爱文化艺术,多年前就以戏曲、斗鼓等名扬黄河沿岸,八十多年前九龙庙的一场斗鼓以精美独特的艺术打出了黄 河沿岸汉子威风气势,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 技巧。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比赛中 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 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 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 奔放的风骨。既有陕北文化的 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 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 大和晋南威风锣鼓文化的的 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 妙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中国国粹――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脸谱 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象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谈有致,钩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惹人喜爱。 勾脸不能按谱照搬,要根据自己的脸型、表演特色和所演剧目,把脸谱勾活,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勾的脸部各部位线条纹理,恰好与面部神经相应,因而表演时极大地有助于演员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使脸谱与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勾脸来弥补脸型的不足,以改变脸型与面部解剖的关系。脸型窄小,个子不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脸谱进行加工与再创造,花脸演员们常说的“勾脸能变形”就是这个意思。 京剧――京胡 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 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改制而成。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 琴杆又称担子,全长49厘米。用五节紫竹、白竹制。上方第一、二两节置弦轴,底节插入琴筒,筒里的杆上开长方形对穿的“风口”,产生复共鸣。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簧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八度。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独奏。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独奏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

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

校选修 装饰艺术 作业

传统民间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华夏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民间产生了诸多璀璨的传统装饰艺术类型,呈现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艺术魅力,它传承至今,对现代社会生活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和启迪意义。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来说,将传统文化元素作用于装饰艺术设计,将有助于丰富其精神内涵;从书法运用、笔画元素以及民俗元素应用的角度来说,这种运用有助于提升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气息,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艺术设计的民族精神,对于提升其民族地位,渲染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运用:丰富精神内涵 在装饰艺术这一校选修课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景泰蓝掐丝珐琅,它采用多种釉料,反复点蓝,手法繁复,温度控制和焊接手法都显示出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景泰蓝釉色的色彩艳丽,铜丝的金属光泽又突出了色彩变换,线条刻画流畅明快。可见,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传统的色彩运用与之融合需要全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色彩罗列,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到传统色彩运用的精神内涵,然后才能将其运用到设计过程当中。在中华民族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其艺术设计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传统的色彩运用始终备受推崇。比如最为典型的中国红的色彩运用,已经形成中国艺术设计的一种潮流和习惯。红色是中国人所钟爱的颜色,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内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对外象征着崛起热血,放眼中国历史上的诸多艺术设计,会发现红色的元素多有运用,比如传统的中国结、红色的窗花元素;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象征着皇权与富贵的黄色也被广泛运用于装饰案例当中;再比如著名设计师靳棣强为荣华饼干所涉及的产品包装,所借鉴的就是中国最为传统的配色元素以及图形符号,其中最为精致、最为典型,也最为人所传诵的就是借鉴牡丹花色彩元素所设计的包装。不仅彰显了牡丹雍容华贵的色彩基调,而且在画面色彩的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元素当中的红、黄、金、蓝,彰显出不同色彩间的和谐共生。 二、壁画运用:赋予艺术气息 老师上课给我们介绍的敦煌壁画,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被中国古代画工精湛的画技和飞天飘逸之美所震撼。壁画艺术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耕作之时,至今诸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总结其原是人类艺术发展轨迹时,都会将壁画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行综述。从发展历史上来讲,传统壁画主要是通过雕刻以及绘制等手段,在天然或者人为的墙壁之上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法,而将其作用于装饰艺术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内壁之上进行墙体装饰,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经常运用的大型壁画作为背景墙装饰、大型展会所使用的背景板,都是在借鉴传统壁画其平面布局或者构图的角度上所进行的一定创新,实现了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而且这样做也可以对传统的壁画艺术进行艺术性的符号提炼,赋予现代装饰更加浓厚的艺术气息。 三、民俗元素的运用:彰显民族精神、体现民族地位 最近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木板年画,其中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民俗元素让我尤为喜欢。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让民俗元素运用在装饰艺术设计过程当中,会使普通民众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对全新的艺术作品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从形象意义上来说,民俗元素是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外显,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理念和行为习惯,在本民族人民的心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并且融合了民族元素的艺术设计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场地布景以及开幕式当中诸多民俗元素的使用,都彰显了民族的力量,对外体现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人文。此外,诸多民间技艺比如刺绣、扎染等元素如今也被广泛作用于现代艺术装饰过程当中,通过对色彩、纹理、尺度和光线的综合性把握,赋予了民俗元素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计划情况调查(刘洋洋)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 工业设计0902 刘洋洋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富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殊不知,我们在努力开拓创新的征途中,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却在消逝乃至绝迹。我想,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这些无疑是最令人担忧而且也是可悲的。值此暑假之际,我对家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走访调查,以期引起人们的一些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状况 淮阳县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制琴瑟,造土埙,为华夏音乐之发端。被誉为“活文物”﹑“活化石”﹑“活图腾”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标本”,绵延千载,至今大放光彩。祖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陈风中记载着西周时境内民间 歌舞流行的盛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后。县传统文化艺术事业进入蓬勃发 展的新时期。活化石泥泥狗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人民日 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美术.》﹑《美术史论》等报 刊先后刊文﹑截图介绍和评论,泥泥狗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民间美术展 览,1986年向日本出口,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同时,像布老 虎﹑秧歌舞、狮子舞﹑龙灯舞﹑高跷﹑肘歌等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 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1)活化石泥泥狗 驰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是县境民众世代口传心授的泥塑工艺,。其渊源久长,伴随着古代文化在境内民间的绵延流传而至今。6500多年前,淮阳就有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习俗,至今形象一直未变,仍保留着远古 时期“生殖崇拜”的遗俗,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 恒主题。这种稚拙的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 文化的一个方面。如今,泥泥狗不但成为人们选购、馈赠和收藏的 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及其人类生存状况、 风情习俗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泥泥狗是以胶泥(粘土)为原料,精造加工后用手指及竹签辅 助捏制成各种奇特生物的造型。它取材多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鸟﹑ 兽﹑虫﹑鱼,每一造型皆通音孔,吹时可鸣,这些造型,焙烧或晒 干后收拢储存,待出售前以黑色铺底,绿﹑黄﹑赤﹑白﹑粉红彩绘 点线,构成装饰花纹。泥泥狗的突出特征是取材远古,造型奇特, 手法简约,设色古朴,颇似古代彩陶。按其造型大小和设色的不同, 可以分为四类: 小泥鳖用长约两厘米的泥锭,于1∕3处捏钝角,长段压扁作身,短段捏细作头颈,

陕北民俗文化定稿

陕北民俗文化 (导语)在古老而神奇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曾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民族精英们顽强奋进的足迹。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和民俗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陕北吹手;陕北腰鼓;陕北剪纸等。 陕北名歌是流传于陕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她,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的雄奇、美得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陕北名歌种类很多,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做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其表演形式吸收了陕北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艺术元素,风格粗犷豪迈,质朴风趣。表演时间一般在春节,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说书:它流行于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有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它的唱词通俗流畅,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 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 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吉祥寓意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

陕北民间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陕北民间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茶余饭后,当你漫步在榆林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会听到一曲赏心悦目的丝弦之声,悠悠扬扬,如闺阁惜春,缠绵委婉;如愤世嫉俗,哀怨低吟;如窃窃私语,脉脉温情;如悲天悯人,酣畅淋漓……这就是古城塞上的一朵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系流行于榆林城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取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现在演奏时也加二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成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沙海绿洲里的一泓甘泉”。曾在1953年、1957年、1960年、1982年、2005年、2006年六度参加陕西、全国、北京、天津的汇演和应邀演出,多次获奖。毛泽东还饶有兴致地听了榆林小曲《进兰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教授多次来榆采访,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拍摄报道。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奖赛上,由王青、叶万秀、叶润祥、赵忠林、白君兰、王艳、刘生奎等8位榆林小曲艺人演奏演唱的榆林小曲——《九连环》摘得该赛唯一的金奖,这也是榆林小曲获得的最高奖项。 榆林小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由于它融进了南北民歌的特点。原来榆林曾经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从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的阴柔之美,从而开创了“南腔北调”合二为一的独特艺术。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区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表演者多为城市手工业者,其演唱形式历来以自我娱乐为目的,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每遇茶余饭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前往参加演唱,特别于假日或节日聚会演出更多。城内年纪稍长的居民,大都能唱它一两段以自娱。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求生的职业艺人。除了自娱性质的演唱活动外,长期以来,它和当地民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喜庆节日,当地群众都有约请小曲艺人到家演唱的习俗。在这种场合,有时艺人自献绝技,有时主家点曲。不论在哪种礼仪之中的演唱,对优秀的艺人,主人还要给披红挂彩,以示奖励。 小曲分小调、中调、大调、曲牌四部分,极富表现力。小曲的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活,不化妆、不表演,也不用任何道具,演唱者还多兼敲击瓷碟。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奏一两首乐器乐曲牌,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唱。 榆林小曲委婉细腻,含蓄优雅,词藻华丽,韵味无穷,现有传统曲调50余首,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种流派,一派是讲究声音的纯实婉转、圆润和流畅,对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另一派则突出顿、断刚、柔,很强调归韵。 榆林小曲的唱词内容,以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的为多,有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作品,有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的生活(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不仅刻划青楼之恨、尼庵之苦(如《妓女告状》《小尼姑》),还鲜明生动地表现民俗风情(《放风筝》《戏秋千》《偷红鞋》),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等。总之,榆林小曲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各种生活侧面,具有浓郁的里巷之曲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