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夏回族民居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民居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民居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民居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特征调研报告

前言

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专业:

年级:10级

调查目的:研究在特定的回族聚居地所呈现的回族民居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与地域文化.

时间:2012年5月——2012年6月

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市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网络搜索有效资料

调查对象:宁夏地区的不同的回族民居

正文

一.宁夏回族传统民居背景

1.地区自然条件

1.1地形

宁夏地势南高北

低,呈梯状下降,境地迭

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

沙丘、沙地散布。全境由

北向南分为贺兰山山地,银川平原、灵盐台地、山地与山间平原、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山地等六个地貌区。

1.2水文

卫县甘塘、盐池县东部

为内流区外,其余地区无属黄河

流域。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

325亿立方米。在黄河及其各级

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

公里的102条、大于500平方公

里的27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

的14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

的只有黄河和清水河2条。向北流入黄河的清水河、祖厉河和苦水河,具有水量小、矿化度高、泥沙多、径流量变化大等特点。向南流入渭河的泾河和葫芦河,具有水量较大、矿化度较低、泥沙较少、径流量

变化小等特点。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黄河支流中,只有泾河水量较大,水力资源相对较多。

1.3气候

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68),宁夏气候的基本特点: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象灾害较多。年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无霜期5个半月左右。

2.地域文化环境

2.1多种文化的融合

宁夏地域文化丰富,西夏文

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丝绸

文化,黄河生态文化的相互交融,

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总体

上说,宁夏民居风格浑朴,在建造技术与材料上蕴含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勤劳和智慧。

2.2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

大分散,小集中不仅指的是中国回族整体的聚居状况,也指宁

夏回族聚居状况。宁夏除泾原县回族聚居人口达到98%以上,其它县市回族与汉族混居。在这个大前提下,回族自发地居住在一起,常形成独立的回族村或者在城镇边关形成片状居住区。自发地居住在一起与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回族在宁夏形成大分散的原因一方面是回族自身形成的历史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清末的民族政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对民居的影响体现在:回族自身特点的弱化,民族团结的强化,在民居建筑形式上对本地汉族建筑形式的模仿甚至是完全吸收。

总之,在宁夏,回族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从根本上上加强了汉族文化对回族文化的渗透力,有利于民族融合。在民居建筑方面,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回族在采用汉族建筑传统形式的同时,汉族也采用了回族喜欢的色彩。

二.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的种类

1.黄土建筑––窑洞式和堡子

1.1窑洞式

宁夏回族人民选择窑洞作为居住形式,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限制,也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此种民居,多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一带。由于地貌特征的差异,宁夏窑洞民居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1.1崖窑

出现在山坡、土原边缘

地区。窑洞边缘靠山崖,前面

有较开阔的川地。常以曲线或折线排列,既减少土方量又顺于山势,根据山坡面积大小和山崖高度,可布臵几层台梯式窑洞。崖窑曾经是宁南山区最为普遍的民居。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23万人死亡,由于崖窑倒塌压死或窒息致死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大地震后,海原、同心、西吉、原州等重灾区的居民逐渐废弃了崖窑,建造土木或砖木房子居住。

1.1.2院窑

这类窑洞实际上是由地下。穴居?

演变而来,也可称为地下窑洞。这是在

黄土塬区干旱地带,没有山坡、沟壁可

利用的条件下,农民巧妙地利用黄土的

特征(直立边坡的稳定性),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竖穴),形成四壁闭合的地下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横穴)。

1.1.3箍窑

箍窑是用土坯砌筑的筒形

拱,一般跨度大约为三米。先用

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砌一米

五‘高,然后在两道山墙之间搭

起一个木制的拱架,在拱架上方

用土坯和泥浆砌起拱形的窑

顶.等到窑顶干透以后,再拆去木拱架,一座土窑就建成了。拱是横

向一道道砌的,实际上是许多单道券的并列,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箍窑通常建在窑洞侧面。但是,宁夏有些平原地区,也有箍窑。探其原因,居民是从山区搬迁至平原,对于原有建造技术的熟悉与节约,是建造箍窑的原因。

箍窑呈现与大地相近的土黄颜色,在有生命力的树木的掩映下,使人产生久远的感觉。当然,箍窑的坚固性很差,防雨也存在问题,不具有耐久性。内部空间狭小,居住与做饭同于一室。开有门,门侧有小窗,门上还有汽窗。现在只有少数人住在这样的房子。

箍窑曾经是川区比较时兴的民居,目前这种民居不仅在川区彻底被废弃,就连同心、西吉、海原等山区也很鲜见,连箍窑匠人都找不到了。箍窑技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消失了。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窑比住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现在居住窑洞的入已经寥寥无几,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人们还是喜欢住在宽敞的瓦房里。

1.2堡子

堡子的起源是古代汉族等用土筑成的小城。流行于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宁夏和甘肃河西

走廊地区。堡子或者叫城堡,

其历史由来已久。《晋书〃符

登载记》云:?坚中垒将军徐

嵩,屯骑校尉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堡?字本作?保?.系古代北方各地用于军屯和居住的地域性、防御性土筑的小城,小者可容数十户,大者能纳千户之众.平时军民在堡外耕作,遇侵犯者来袭,则入堡关闭四门而守卫.其遗志至今到处可见,完好者仍有民居。

我们今天在年宁夏境内所见到的堡子的废墟,几乎都是在战乱年代,富贵大家族为了聚众自保而筑起的。堡子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地域民居——与黄土戈壁的地貌相结合的封闭高大的城墙围合的大型院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堡子与普通民居的区别仅在于外墙的尺度与外墙所围合的面积大小。前者是模仿城墙作为外墙,模仿城池的尺度来建造堡子的大小;后者在尺度与规模上较小。堡子内部也是按照四合院或者三合院来布局,房屋无异子普通房屋。堡子的规模与体量的巨大和封闭给人以神秘感。堡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外墙仿城墙。堡子外墙仿城墙的建造方法,墙底部尺寸大,顶部尺寸小。外轮廓形状略像棱台。居民的这种建造习惯与宁夏的地理位臵和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有关。宁夏位于祖国边疆,历史上是边塞重镇,驻守大量的士兵,经常进行战事,因此,城池是较为常见的建筑

类型。地广人稀与战争的动荡使得城池成为坚固与安全的象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经济条件的人要建造抵御盗匪的建筑形式,自然就模仿了城池的做法。堡子与福建的土楼一样是一种大规模的民居建筑物,同样也有抵御外界,寻求安全的目的,但是客家土楼的形式更具有刨造性,西北的堡子则具有模仿性。

[2]体量大。堡子围合的院落面积较大。围墙高,所以整体体量显得巨大。

[3]封闭。堡子四周用高墙围合,只开一个小门,因而显得封闭。

[4]色彩单纯。堡子这种建筑类型年代久远。在经济水平与对材料的利用技术的制约下,人们用随处可见的黄土建造堡子。高大的院墙是土筑的,房屋的墙也是土筑的,惟独房屋的项与大门可能使用木材。堡子浑然与地同色,色彩朴素自然。堡子与大地及环境的结合通过树木。人们在居住的空间内种植了树木,使得堡子的环境具有了生命的气息。

[5]情感积聚的场所。围墙围合的空间内具有丰富的活动。堡子内往往是一大家族居住在一起,其活动不仅是家庭活动,还有家族的活动。从家族的意义上讲,堡子具有邻里交往的空间的意义。亲戚,也就是家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堡子里居民的生活,活跃了以家庭为单元的的居住者的情感,满足了他们与家庭之外的人的交往的愿望。同时,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居住区极大地增强了家族之间的感情与团结的纽带,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居住在堡子里的人能够在不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生活,而不感到精神上的限制。

【6]自给自足的系统。堡子是一个自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居住、农业生产、养殖业、养殖副业等组成。人们在堡予内居住、劳动、饮食、玩耍、聊天,用自己的劳动满足了自己的生存。当然,这样小的空间是不能长久地维持他们的生活。所以,堡子里的居民需要不定期地与外界进行交换活动。

2.砖石土木结构住房

2.1小高房

在宁夏南部山区还可以

见到一种俗称?高房子?或者

?小高楼?的建筑。就是在院

落主房的一端再加上一层小房

子,有时候下面住人上面放杂

物,有时候上面住人。

关于小高房的功能,最初

的说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便于居民观察外界,防止土匪来袭:也有说法是回族老人喜欢清净,在里面向西祈祷,不愿被其它人打扰;在现代和平年代,小高房具有了看门护院的功能。小高房用于老人祈祷的说法有证可考。《古兰经》中说,教徒在向西祈祷时,西面不能有人经过。将房屋高度升高到二层,而且只一间,祈祷时西边一定不会有人外界,防止土匪来袭:也有说法是回族老人喜欢清净,在里面向西祈祷,不愿被其它人打扰;在现代和平年代,小高房具有了看门护院的功能。小路过。这是符合虔诚的回族老人的心理的。在田野调查

中,年轻的回族居民已经不能从上一辈那里得到关于小高房用途的确切知识,理解为居住在里面视野开阔,亮堂。

小高房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活泼了村庄的空间。小高房是以耳房的开间尺度为准的,故虽有二层,但显得极为小巧、秀气。小高房随主房的朝向,一般在主房的东边或西边,位于院落的一隅。在朝向东或西的山墙开小窗,以利看到外界。窗的形式极为活泼,有方形、圆形:八边形、尖券形、圆柱形等。小高房的稀有形式与小巧的尺度给村落里简陋的硬山合院增加了审美情趣。

2.2砖木筑房

砖木筑房是土筑房的改进。将土砖或土坯改为烧结的实心黏土砖来砌筑房屋的承重墙体,大大提高了房屋的坚固性与安全性。由于墙体强度的提高,房屋的高度与进深也大为增大。砖木筑房有红砖与青砖两种材料。居民选择红砖或青砖不是从审美的角度,而是市场供应的结果,或者有可能是政府指导的结果。在强度与外观的耐久性方面,砖比土坯具有更强的寿命;在调查中发现,南部山区由于气候比较湿润,风化的作用较小,十五年前的砖房仍旧呈现崭新的面貌;南部川区气候干燥,砖表面略有风化侵蚀的痕迹。

2.3平屋顶的砖混房屋

墙体用砖砌,屋顶用预制

混凝土板,成为砖混结构。平屋

顶的砖混房屋多见于宁夏川区。

屋顶无瓦并轻微起坡。平屋顶的

砖筑房在视觉上要比坡屋顶平淡些,但由于大面积民居自发形成的在房屋正立面白色瓷砖的应用,院内花草的点缀,使得川区的平屋顶具有浓厚的回族特色。

2.4新农村

一个响亮而有潮流

的新名词,引领者现在农村

的前进方向。建设?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发展到21世纪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三.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的特征

1.宁夏回族建筑特征

1.1礼拜空间

伊斯兰教中规定要在每天规定的时刻礼拜真宰。回族礼拜空间分为清真寺的礼拜空间、家里的礼拜空间。男性通常每周五到寺里做礼拜,平时在家里。家长的主卧室一般建造在最西头,其他家庭成员

的卧室则在东、南、北头。因为家

长每天在卧室做礼拜,必须向西边

的麦加的天房跪拜,其他成员的卧

室就不能放在西头,这反映了回族

穆斯林在卧室方位中的伊斯兰文

化内涵。这一文化内涵,反映了回

族家庭成员中的尊卑关系和住宿禁忌,而在非穆斯林民族家庭中是不存在这种禁忌的。虔诚的老年妇女在家里做礼拜,因为清真寺不允许妇女进入,尤其是礼拜大殿。也有专门供妇女使用的女寺,但是由于礼拜规模较小,女寺只能少量存在。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制约,回族不可能专门建造礼拜的空间。民居中没有单独存在的礼拜空间。老人们选择向西的方向为拜真主的方向,以西为贵。老人喜欢住西厢房,或者西边耳房,向着西边礼拜时前方没有阻隔。礼拜空间或者就在西炕,或者在地下。因为是跪拜,所以民居条件差的就在西炕,条件好的民居里就在铺有地砖和地毯的地上。在朝拜的方向没有偶像,只有伊斯兰的的挂画。一般在礼拜的西向,忌讳布臵厕所等,忌讳有人走过。

1.2沐浴空间

回族是爱好清洁的民族。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在履行拜功前都必须进行沐浴,取得身心上的洁净,沐浴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大净?即用清洁的水,按一定的顺序及方式冲洗全身:?小净?即用清洁的水,洗净身体的局部,如手,脸,口,鼻,双脚等。?小

净?用汤瓶,?大净?用吊罐。

回族的沐浴空间因地区而

异。城镇的民居有专门的沐浴房,

使用的是流动的淋浴,农村的地区

由于干旱缺水,在卧室的门背后留

一点空间,将吊罐挂在门背后,地

上修一个水泥抹光的池子,形成简

易的沐浴空间。或者在房的北侧修建一个狭小的空间,作为沐浴室。条件差的就用传统的吊罐盛水淋浴,条件好的使用太阳能淋浴器。沐浴时有一个禁忌,就是面不能向西,以免亵渎真主。

对于淋浴空间的重视是一样的。无论是在门背后还是在狭小的淋浴房,回族都尽量利用着空间。沐浴空间的存在是回族历史习惯的产物。

在历史上,回族在游牧与战争的动荡的生活条件下,恪守真主的训言,清洁自身,以达到清洁灵魂的目的。这样的习惯并没有因生活习惯的改善而丧失,而是一如既往地承袭了下来。这说明回族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深,也说明宗教信仰对人的教化作用。

吊罐是回族家庭数百年来用以洗大净的沐浴设施,是回族家庭内居室中区别于非穆斯林家庭最具特色的硬质装饰。回族是个爱清洁

的民族,一日五次礼拜,少不了洗大净,

吊罐就成了回族穆斯林的日常沐浴用具,

即便是在缺水少雨的西北黄土高原,抑或

是饮用雪水的青藏雪山草原和连人畜饮水都困难的地方,每个回族家庭的每个卧室都装臵有吊罐。吊罐有陶质的,也有铁皮的,形状类似普通的水罐和水桶,故又称之为吊桶。

与吊罐相关联的汤瓶也是回族穆斯林家庭特有的很重要的日用洗脸和洗手(即小净)器具。汤瓶类似水壶,圆柱体形状,用铝板、搪瓷或铁皮制成,汤瓶装有盖子,高30~40厘米,放在客厅或卧室的桌案上,内装清水,人们随时可以使用。汤瓶还常常放在回族穆斯林开设的饭馆的桌子上,供顾客洗手使用。汤瓶也是回族穆斯林开设的饭馆、摊点、食品店所挂招牌的标志性图案,这个图案是穆斯林食品的特有标志,与?清真?招牌具有同样的功用。

1.3大门

大门是宅院的门脸,是进入院

落的标志,也是主人与外界沟通的

途径。从古到今,人们对于院门非

常重视。首先是重视方位选择,其

次是重视形制与装修。汉族讲究风

水,住宅的朝肉与院门的位臵都要

依据风水而定。回族不讲究风水,思维以经商为主,大门的建造考虑了日常行动的方便,没有多余的构件与装饰。

宁夏回族民居的大门分为门楼式与墙垣式。门楼式大门更多地是受了汉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而后者则简洁得多,基本上是两柱一板的结构。在边疆地区包括内蒙、辽宁等受中原文化影响相对薄弱

地区,常见这样的大门。尽管大门形式简单,却很少雷同。大门在形式、体量、色彩搭配上自由变换着,并没有任何的制约。

2.宁夏回族民居装饰特征

2.1木雕

宁夏地区多土少木

材,因而房屋多采用土作为

墙体的材料。在现存不多的

一些清朝晚期的木结构民居

有木雕的做法。木雕的部位

主要在门楣、门扇、廊檐下

的花罩等部位。例如,吴忠马月波寨子遗址中的廊檐下的花罩上雕刻有卷曲的蔓草,一正一反对称分布,在花罩上重复开去。这种装饰图案的特征是伊斯兰特有的。在西吉的一户已经废弃的晚清民居中,门楣与门扇上有精美的植物图案的木雕。

2.2砖雕

砖雕在宁夏回族民居建筑与宗教建筑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砖雕从石雕上发展而来,在表现风格上力求生动活泼,在表现手法上又承袭了木雕工艺的手法。它有三个特点:

1)既能表达雕的刚毅质感,又

能像木雕一样精细刻画,呈现

出既刚柔结合又质朴清秀的风

格;

2)所用材料与建筑的墙体材料一样,这就使她们在色调上及施工技术上,以及建筑的整体与西部上取得高度的统一。

3)打磨过的有较好的抗蚀性与装饰性,既耐久又丰富了建筑的外貌。砖雕的种类除剔地、隐刻,还有浮雕、多层雕、透雕、圆雕等。宁夏回族的砖雕经常用在在民居的大门墀头、房屋墀头、屋脊、槛墙、影壁、廊心墙等处。墀头与屋脊是使用砖雕最多的部位。廊心墙砖雕一般只在清真寺等重要公共建筑中才有。

2.3面砖装饰

面砖是廉价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乡间建筑。面砖作为一种

墙面装饰材料,以白色应用最为普遍。回族民居一般在房屋的对着院的那面墙贴白色的面砖,求得院内洁净的效果,房屋的其它几个面则裸露着砖的本色。还有一些民居在房屋外墙贴白色面砖的地方局部使用兰色、绿色、黑色、红色、橙色等形成套色,丰富了村庄中单调的色彩。

当回族人民用砖代替了土来砌筑墙体的时候,也一并选择了能够通过水泥与砖粘的面砖来装饰砖的墙面。因为,在宁夏黄土与戈壁的地貌上,即使常年的大风会改变墙的外表形状,但也不能改变土筑房的颜色,所以,土筑的房屋看起来与大地协调;但是砖墙在大风侵蚀下却容易返碱、褪色。无论在民居还是在清真寺中,随着砖的应

用,用面砖贴面成为墙面装饰首要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面砖在宁夏回族建筑中的普遍应用。首先,是来自伊斯兰建筑的传统。回族的祖先来自阿拉伯国家居多。在那里有彩色贴面的传统。彩色贴面装饰逐渐成为伊斯兰建筑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元素。这种技术甚至还应用于砖石建筑.在保存有砖,土坯或夯实土(各种美索不达米亚技术)建造的建筑物的所有国家、釉面装饰都很流行.。另外一个原因是气候的侵蚀迫使人们寻找出应对的装饰办法。宁夏一些地区,冬季与春季风沙较大,对建筑物表面侵蚀的速度很快。经过长时间的侵蚀,红砖或土坯的墙的外表面附着一层灰甚至表皮残破。面砖贴在外墙上,不易吸灰,还可以经常擦洗。

3.回族民居中的成列艺术

3.1挂毯

在宁夏很多

回民家里,都会有挂在

墙上的图画或者壁毯,

其内容是天房克尔白或

者阿文语录。图画是印

刷品,壁毯是纺织品,

选择图画还是挂毯因主人的经济条件而定。在生活困难的日子里,住在土坯平房或土窑洞里的回族家庭,其内墙面没有任何装饰,只用黄泥把墙面抹平即可,也不吊顶棚,椽子和桁木自然暴露,十分简朴。但富裕起来的回族家庭,

对内墙面的装饰颇为讲究,尤其是富裕起来的宁夏地区的回族家庭,因受新疆地区其他穆斯林民族内居饰风俗的影响,各式各样的色彩浓郁的挂毯、壁毯遮满了内墙面,再铺上厚厚的地毯,即使是严寒的冬天,一进屋就感到暖气融融。这些挂毯、壁毯和地毯的图案受中亚、波斯等地工艺风格的影响,构图华丽、线条清晰,具有高亮度、高彩度的色泽,装饰在内居室中,显现出极佳的视觉效果,释放出强烈的穆斯林文化气息

3.2、绘制有阿文的香炉、花瓶、瓷器等

在回民家里还摆放绘制有阿文

的瓷盘、瓷杯,在桌子上摆放具有阿拉

伯特色的花瓶、香炉。这些花瓶与香炉

的阿拉伯特色表现在上面绘制有阿文、

有细密的拼花图案:器皿的颜色以绿色

调居多。香炉

的作用是放熏香。由于受阿拉伯地区风俗的影响,回族还喜爱熏香,每当打扫完室内卫生后,都要燃上几柱香,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给人以清爽舒适之感。

陈设是一种室内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通过回族的陈设艺术,我们既能看到他们的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与宗教信仰。回族室内陈设几百年来不变,这是回族对自我归属的表白与对民族的认同,对信仰的虔诚。宗教信仰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3.3、阿文书写的对联、中堂、字画等

阿文书写的对联、中堂、字画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内居室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一般是把书写着经训的阿文或汉文的中堂、对联悬挂在主卧室、客厅正中间或西墙的壁面上,作为回族穆斯林家庭认主信善的标识。阿文书体有库法体、三一体、草体。与中堂相匹配的是,在中堂下面的条桌上,摆放一对以赞主为内容的阿文书法瓷盘,增添了内居饰的宗教色彩。

回民居室中的中堂、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其形式完全与汉族的相同,只不过在内容上完全不一样。阿文书法的内容通常是<古兰经》言;也有回族先贤言,回族教主的格言警句。汉族室内的中堂多以水墨形式绘制自然山水图、鹤、牡丹等代表吉祥的动物、植物图画。回民室内的中堂忌讳有动物图画,也没有植物图画或者山水画。这是因为:回族在以信主和经商为主导的思维下,他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出很少见的单纯与宁静。他们的感情世界没有太多闲情逸致,也很少有苦难在室内艺术中表达。回族的个人欲望在集体信仰的映照下,显得极为微小与单纯。

在这点上,回族与汉族有很大不同。汉族的室内文化是善于表达情感敝化。在陈设中表现喜好;在对联里表达思想和情感;甚至在小小园林营造的假山、草木里也要表现出个人的情怀。汉族的室内陈设有怀念祖先的牌位;有托物言志的对联与写意情怀的山水画;有寄情于物的艺术品与盆景。总之,汉族的室内陈设表现出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寄情于物;而回族的室内陈设只表现出宗教信仰。回族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了其生活的每个角落,包括室内陈设,但是,由于伊

斯兰教与其教民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特点,虽然回族室内陈设只表现出宗教信仰而缺乏个人的情致表达,这却不影响其装饰与陈设的亲和感和舒适感。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

辽宁工业大学 实习手册 题目中国传统民居调研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环艺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 11 月 29日

实习时间:11月21日实习地点:锦州北普陀山 实习内容: 今天我调研了普陀山了解到观音道场始建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 年),历朝累有兴废,鼎盛时码头香船林立,曾有三大寺,八十八庵, 一百二十八茅蓬,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目前尚有普济、法雨、 慧济三大寺和大乘、梅福、紫竹林等数三十余座禅院供朝圣、观光。“南 海观音”,通高三十三米,佛相庄严慈祥,游人云集瞻仰。山上文物众 多,有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 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称为普陀山三件宝物。景区对外交通便捷, 海空通达,管理规范,秩序良好,服务设施齐全如图—5。图—5 法雨寺 法雨寺在建筑群的布局上,系用依山取势、分群处 升的格局,从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 大雄宝殿,如图—6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气象超 凡。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殿内没有天 花板,也没有柱子,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 图—6 庞大的屋顶全由檐柱支撑,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大雄宝殿是前院的主体建筑,是院内的喇嘛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宽13米,三开间,进深12.3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厦,黄琉璃瓦盖顶。 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 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 寺门亭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 ”, 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如图—7。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王殿,重檐歇山,图—8,为两座五 座石经幢塔。天王殿前古 樟厉林,中间甬道两侧竖图—7 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一 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 剥皮作药,但仍名巍然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美称。 图—8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 调查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建本143 赵伯伦 201403183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村落。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章丘朱家峪古村落,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到目前为止依然保持了比较完整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而且积淀了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眼光分析民居建筑的特点,分析如何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并且提出自己对朱家峪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在保护古村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同时,为古村落的居民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调查目的 朱家裕作为山东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路,有着明显的齐鲁地区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朱家裕也发生着变化。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古村落多多少少的都受到了破坏和改变,传统民间风俗也因时代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发展进程下,很多村民更多的是希望过着现代化的生活,对古村落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很重视。忽略了科学的保护,一味地拆旧建新,为了迎合旅游的开发,盲目地进行仿古修葺,对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造成了破坏。

本着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憧憬,我踏上了前往朱家峪的路,去一探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的神秘,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学习了山东农村民居的建筑风格,体验当地的风俗特色,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古村落的保护尽一份力。 (二)朱家峪概况 1、地理环境 朱家峪古村坐落在山东省中部章丘东南方向的官庄乡,村中最高峰是西南方向的胡山,三面环山,九峰环拱,是方山区古村落的特征。古村位于山脉的断层带,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形成了一系列泉涌,周边山岭拥有丰富的植被,也盛产草药,滋养了一方百姓。 2、历史变迁 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秦汉时期的齐鲁文化,明清文化,建国后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此沿革。明初朱氏家族迁居至此,与明太祖朱元璋同姓,故改名朱家峪,陆续兴建了民宅、祠堂、庙宇、学校,修筑了桥、道、井、泉,尤其是最早的立交桥诞生于此,是这的一大特色。其明清传统古韵犹在,这一直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古村落调查报告

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 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 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 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 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 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 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 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由于胡氏家庭兴 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 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这 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 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 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 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 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 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 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年龄分布如下10-30: 23.81% 、30-60:44.05% 、60岁以上:28.57% 、未填写:3.57% 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4.19% 、小学及以下:2.11% 初中:23.07% 、高中及以上: 13.96%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96.7%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69.6% 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90.59%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 落是有意义的;80.4%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47.6%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 宣传不是很了解;55.81%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 的古村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满腔热血,但是无能为力,受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从 自身出资维护古建筑有些不切实际。政府加大对古镇的重视程度、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来 保 护股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 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 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 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 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 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 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叶俊杰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 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 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 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 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这里出土的 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 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酒店设计调研报告

酒店调研报告 学生:何君泓 学号:201412010105 教师:肖瑜

第1章前言 1.1酒店概况 酒店: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一般地说来就是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具体地说饭店是以它的建筑物为凭证,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及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组织。酒店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和生活的服务及设施(寝前服务)、餐饮、游戏、娱乐、购物、商务中心、宴会及会议等设施。 度假酒店概况: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 1.1.1酒店调研方向 本次酒店调研包括基地调研与酒店案例调研。基地调研针对所给地形图分析周边环境、道路以及地形等方面。酒店案例调研针对其平面布局、功能流线。建筑立面处理以及周边环境布置等方面。由于酒店的特殊性质特点,本次调研还要注意酒店内部空间布置与功能分区,并结合基地景观方向,据旅客度假的性质,考虑如何向旅客提供舒适、休闲并且风景优美的度假空间。还要向工作人员提供明确、便利的工作空间。并结合地域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分析。 1.1.2酒店设计概况 度假酒店设计方案是结合酒店功能要求、基本特点、服务对象的心理与基地的风景、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前期调研对人体尺度以及空间心理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功能结构进行平面布局,注意各分区的特点和联系。平面设计结合空间尺度与感受进行组合(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等)以及空间形状等进行设计并结合文脉、历史、地域、场所等方面突出酒店的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考察报告

成都酒店考察报告(一)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 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 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 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 等设施。传统欧洲风格的设计与川 西民居风格的珠联璧合,使成都世 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成为蓉城又 一璀璨亮点。洲际酒店集团因了 解客人所需,熟知当地文化,并以 出色的专业服务品质而享誉全球,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秉承 品牌精神,带给世界各地的商务及旅行客人高质量的入住体验和流连忘返的美好感觉。成都世纪城洲际大饭店将欧洲传统精髓与中国的热情待客之道完美融合,成为成都市的又一个醒目的新地标。酒店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等设施。酒店步行可到达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及地铁站,距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造访成都的商务旅客理想的下榻之所。 一、酒店基本信息 1、入住/离店 入住时间 02:00 PM 离店时间 12:00 PM 可延迟退房 夜间接待区营业 2、位置 酒店位于机场或机场附近 最近的城市: CHENGDU 与酒店的距离: 10.0 KM 当地时间下午2:39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800

酒店主体30层 总客房数 555间 总套房数 74 单人床房 283 双人床房 193 无烟房 200 行政房 5 4、互联网接入 无线数据连接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提供电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宽带高速上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5、员工所说语言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6、宠物政策 不允许携带除导盲犬及服务性动物以外的宠物。 7、无障碍 允许服务性动物入内 5间客房配备无障碍标准设施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21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

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的发展,11月4至7日赏花游办公室组织有关区乡村休闲游办公室和赏花游特色村项目建设村的负责人,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整村集群发展模式 1、“一村一品”,坚持以农为本,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380多家,农村人均年收入19752万元,从事农家乐经营农户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10万元以上。“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1500多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是三圣花乡最先推出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已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江家菜地”面积3000余亩,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拥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荷塘月色”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以绘画、音乐形式为主题,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政府投入1.8亿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 3、文化提升,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 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 (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它炯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不少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渗透了子子孙孙的心田。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三)、三坊七巷的闽台人文情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第一批共计646个,第二批共计915个,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但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能够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中国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

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集中实践 课程考察报告 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2011级环艺3班 李宏文 2011110246 二○一四 2014年12 月 目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过程 (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 (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 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 二、考察目的: 1、.一、项目概况 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2004年11月1日正 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 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街区全长350余米, 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 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 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 1 、 . 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 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 平方米(约14亩)。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 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 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 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总体功能分区: 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 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 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 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 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 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 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 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 [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