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迈陂塘雁丘词(摸鱼儿)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评语:元老夫子在为殉情于他面前的两只大雁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它成了现在男女失恋时的自我慰籍之语。经过金庸先生的引用,更是广为人知,看到痴男怨女的总代表李莫愁毅然跳进火坑时,夫复何语?爱情真是一个火坑?不管怎样,要感谢那两只大雁,感谢它们引出了这首经典的问情妙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一双雁的贞烈感动了一个词人,一个词人的感慨问住了我们所有人。

那时候他走到了并州。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打雁的人。那人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把它打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

于是,他又想起了,在那个荷塘,那个老人对他说的故事。大名那个地方有一对相爱的男女,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却不为双方的家庭认同,百般哀求无效,就一起失踪了。家人以为他们私奔,请官府代为寻找,却杳无音讯。就在不久前,有采莲踏藕的人,在水里发现了他们的尸体,捞上来,服饰容貌尚可辨认。而这一年的夏天,两人溺水的荷塘里,突然一夜之间开满了忧伤的并蒂莲。

他于是有“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的疑惑。若说这世间无情,为什么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说这世间有情,为什么刘兰芝焦仲卿魂化鸳鸯哀鸣不已,韩凭何氏身化相思树才能团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看见的只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难成眷属?

他怀着难言的感慨向猎人买了这两只死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写了一首词。和上一阕一样,用的都是“摸鱼儿”的词牌,但是后来人更喜欢称它为“雁丘词”。

他站在那里黯然神伤。大雁南飞,经过这里,汾河进入黄河的入口处,汉武帝曾多次来过这里。依稀仍是《秋风辞》里言及的横汾路,当年箫鼓齐鸣唱棹歌,如今只剩低矮的树丛,黄昏时泛出漠漠荒烟。眼前望去正是楚辞“招魂”“山鬼”里描绘的那股凄凉风味。

这一对雁儿生死爱情,连老天也会感到嫉妒。你不信吗?你看那些燕子、麻雀死了,都变成了尘土,只有这对大雁,万古流芳,等待着词客骚人,来到“雁丘”前,狂歌痛饮,纪念它们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问世间、情是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换?这个问题,不要问正在爱的人,他们意乱情迷,给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问爱过了的人,他们不见得能给出答案。当爱消逝如飞雪时,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我们无人可问,也无人可答。每个答案都不会完全一样。爱情是千古的疑难,是上苍留给人最大的谜题。

老天爷未尝不懂得嫉妒,因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视着苍生。天与地,从被分开那一刻,隔得已经太远,太长。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词人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唾壶敲缺】亦作【唾壶击缺、“唾壶敲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後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

古代诗歌赏析王夫之《水龙吟莲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炫,秋光无赖。拚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 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枮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硕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3.“空望眼、悬愁碧海” 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果的是(3分) 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14.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芙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代文人常借助不同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的春日景象,表达回归田园的喜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谈笑间,”的儒将形象,对比出自己的落寞无奈;诗人们还常借用芳草的形象表达愁情,如诗句“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2.(3分)A 13.(3分)C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元好问作品专练

元好问作品专练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①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金]元好问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②。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③,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注]①商帅国器:完颜斜烈,名鼎,字国器。曾任元帅,镇商州,故称商帅。②赤羽:旗帜。千夫膳:千夫之膳食。两者合起来是指军队人数众多,阵容盛壮。③韩彭:指韩信和彭越。两人都是西汉初著名武将。④天山箭:唐薛仁贵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首句用了李广射虎的典故,衬托出商帅国器这位狩猎主人的威猛。 B.词的上阕句式短促,渲染了围猎场面的气势雄大,吻合了射猎的情势。 C.下阕开头扣住“残月”和“鼓角”意象,勾勒出寂寥空旷的古城夜景,动静结合。 D.本词空间转换自然,下阕从野外之事自然转人室内之事,并对此加以着力叙写。 2.商帅国器这个人物很有风采,下阕是如何体现的?请具体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探究诗歌中刻画人物形象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手法,然后根据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明确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解答】(1)D.“并对此加以着力叙写”分析错误,词的下阕只略写了“军中高宴”一事,后面都是议论。因此,没有着力叙写军营室内之事。 (2)“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通过写动物的表现来衬托出商帅威猛。“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韩信和彭越和商帅相比也不过是供人驱使的鹰犬,以此来突出商帅富有谋略。“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根据注释“天山箭:唐薛仁贵曹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称”,可知这里采用的用典的手法,以此来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全词却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词前有段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捕雁者告诉他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能不令人震撼了!老夫子不禁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难道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同甘共苦、生死相许呢?! 下面,简单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水龙吟·西湖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陈德武。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赏析】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一气直贯,展开对西湖景致的铺叙。从堤到榭台、楼阁,从荷花到桂子和四山。廖廖几笔,写尽西湖之美。游人如织,歌吹飞扬之景象跃然纸上。“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睛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也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在在铺叙之后,词人大笔一挥,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陈德武身历南宋覆亡,这几句无疑是对南宋百余年耻辱历史的沉痛总结。也对“百年”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不思北复故地的极有力的鞭挞。“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笔锋陡转,由怀古转入伤今。“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

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登临形胜,感伤今古”是全篇的文眼,作者登临之时,内心感情汹涌,似将倾泻而出,“发挥英气”因而要词情慷慨,又为下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了余地。“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力士、天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人。词想借力士,天吴来填水移山。想靠神力把理想变为现实。之后词人再作一设想:“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岳飞精忠报国,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真是人神共愤。愤懑郁积于胸,作者想借外力将其激发出来。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好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好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好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横波亭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11.①B ②答案示例: 示例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 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 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

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 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 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 豪迈之情。 补充资料 古典诗歌的主体境界 所谓主体境界,即艺术作品的旨趣境界,于诗,则为诗人的胸襟、情性。诗 人养‘浩然之气”,忧黎庶之苦,存黍离之叹,或汲汲于名利,浮沉于宦海,沉 溺于个人情感的泥淖,则境界自有高下之别。因此,主体境界由诗人胸怀定。需 指出的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本无高下优劣,如面对碧云天、黄叶地,耳听子规 啼、断鸿声,由此产生黯乡魂、相思泪,尽管具有持久的美学力量,但毕竟不入 高远之列,故暂入低俗局促。 1高远宏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折射出对友情的超脱和处事的睿 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 哀。要看云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则表现诗人接纳万物的气度胸襟。其实,高远固然是羽翮的振奋,长铗的挥舞,是皓月的凌空,云帆的远行,但也是孤城 的长烟,雪原的马蹄,是修竹林泉的忧思,车裂马嘶的喟叹。例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今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 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按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 星淡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元好问诗词精选

元好问诗词精选 2017-05-16人生长恨水长东。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元好问《台山杂咏》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好问《京都元夕》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元好问《秋怀》浩歌一曲酒千钟。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归期犹及柳依依。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元好问《登岱》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穷通前定,何用苦张

罗。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都是宣和名笔,内家

元好问论文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水龙吟答案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欤。 时南狩已久,日薄西山,民风国势有可为太息而流涕者,故又多愤而吐之之辞。予与新轩臭味既同,而相得甚欢。或别之久而去之远,取其歌词读之,未尝不洒然而笑,慨焉以叹,沉思而远望,郁摇而行歌,以为玉川子尝孟谏议贡馀新茶,至四碗发轻汗时,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真有此理。退之《听颖师弹琴》云:“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忽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吾恐颖师不足以当之。 予既以此论新轩,因说向屋梁子。屋梁子不悦曰:“《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媱①言媟②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与之俱化。浮屠家谓笔墨劝淫,当下犁舌之狱。自知是巧,不知是业。陈后山追悔少作,至以《语业》命题,吾子不知耶?《离骚》之《悲回风》《惜往日》,评者且以“露才扬己、怨怼沉江”少之,若《孤愤》《四愁》《七哀》《九悼》绝命之辞,《穷愁志》,《自怜赋》,使乐天知命者见之,又当置之何地耶?治乱,时也;遇不遇,命也。衡门之下,自有成乐,而长歌之哀甚于痛哭,安知愤而吐之者,非呼天称屈耶?世方以此病吾子,子又以及新轩,其何以自解?” 予谓屋梁子言:“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注】①媱(yáo):艳美;②媟(xiè):淫秽 译文: 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诗三百》所记载的,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偶尔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当初真想配合管弦金石之类的乐器,经过圣人的手,来和《六经》一同流传吗?地位低微的男女尚且这样,更可况苏东坡笔墨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却要求和前人比高下,这是错的。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 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 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

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 峰,这里代指五台山。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 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 《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 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

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 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

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古典爱情诗英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汉译英

【引】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此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其中首句“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成为讴歌生死至情的千古名句。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据百度词条) 本译诗采用明白晓畅的现代英语翻译,格律为抑扬格,无韵。译者在追求信、雅、达的基础上,较为注重文意的忠实、自然、顺畅和

诗意的最大限度的保留。之所以有格律而不用韵,也是考虑到如果刻意押韵的话,必然会因韵害义,一来可能会歪曲原义,二来会使文意不自然,不通畅,甚至显得拗口。英文和中文毕竟有很大差别,为了套上一个韵脚,难免要作文意的变换,甚至不得不生搬硬套,牵凿附会。这样就会舍弃最贴切、最合意的词语和句子,得不偿失。对于诗歌来说,语言通顺、文意流畅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语义都不通畅,即使押韵了,诗意也荡然无存。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语言拗口的诗句,即使写得巧妙,也是无诗意的。 我的翻译讲究明白、通畅。在追求诗意美的同时,力求浅白易懂。因为诗歌语言精微独特,在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后容易变得艰涩不畅,特别是因讲究押韵而刻意雕词琢句的话,就容易使语句、文意不流畅。我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做到“三畅”:语畅、意畅、情畅。语畅是指语句通畅不拗口,意畅是指意思通畅不艰涩,情畅是指情思通畅不别扭。 本诗译者为本文档上传者,请尊重劳动成果,勿剽窃,引用时请注明译者:罗沐。 【Fish Catching】 Dirge to the Goose Grave Yuan Haowen 罗沐译 I ask this world: what is love on earth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 巧的角度赏析其妙。(4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 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 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 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章楶水龙吟赏析: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节,风吹柳絮的情景, 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通过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

元好问词《摸鱼儿》欣赏

元好問詞《摸魚兒》欣賞 摸魚兒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 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爲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 來訪雁邱處。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爲:「乙丑歲赴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爲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爲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爲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賞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爲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爲,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爲雁侶。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曆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淒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餘煙樹,一派淒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爲雁死不能複生,山鬼枉自哀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