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近几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创新实践的教学过程大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 实践课程内容过深、缺乏趣味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缺乏参与感。2) 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不够 合理,缺乏梯度,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基础,无法做充足的准备学习效果不好。3) 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形式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生生交流,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4) 考核形式不尽合理,缺乏对学生创新思路的鼓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电气工程创新培养 2.1 创新实践课程内容电气工程创新实践课的前修理论性课程为电路、电子技术、C 语言程 序设计与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拥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对知识深入 钻研、理解,综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及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条件,在课程内容 设计时,结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尽量选用新颖创新的实验设计题目,同时要强化计算机的 应用能力,题目多元化。综上,选用肖瑾主编的《本科电子系统设计综合创新实践教程》作 为课程教材,主要包括五方面的教学内容。1) 电子工艺: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常用仪器和电子设计中的常用开发系统。2)EDA 设计软件:主要有 AltiumDesigner,OrCAD,PADSPCB 设计和焊接等。 3) 单片机学习与实践:包括基本概念和开发环境的复习以及程序编写和调试的练习。4) 模块电路训练:主要涉及直流稳压电源设计、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单 片机接口电路与程序设计、信号发生及调理电路和模块电路综合应用。5)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 计案例分析:包括单相 AC-DC 变换电路、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和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多以理论讲述及分析为主,后三部分内容选定其中典型案例 开设实验,通过实验调试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项目制作的设计思路、方案分析和实现过程,达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开设的实验内容如下。1)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理解直流稳 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掌握常用 DC-DC 电源电路设计方案分析。2) 单片机最 小系统设计:熟悉单片机最小系统组成;掌握各单元电路特点与设计方法。3) 单片机接口电 路与程序设计:复习显示模块、输入设备接口和通信模块设计;重点掌握 A/D,D/A 转换电 路设计。 4) 信号发生及调理电路:掌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生成电路和各种运算放大电路。 5) 单相 AC-DC 变换电路设计:注重整流电路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案、报告书写、模型制作与展示。6) 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设计:注重开关电源电路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案、报告书写、模型制作与展示。7)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注重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原理分析和设 计方案、报告书写、模型作品与展示。综上所述,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设定主要有三方面目标:一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二是使学生熟 练掌握电计的多种应用软件和各种常用模块电路;三是使学生掌握编程语言技巧和项目研发 的方法步骤,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动向,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2.2 加强实验的综合创新性实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但传统模式下实验内容大多是 较为单一和固定的验证型实验,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 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难以接触真实的项目,更不了解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需求情况,难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工作之后不能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新形势下,应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而不 要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还应避免统一实验教学模式,要认识到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因 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在实验前通过播 放视频资料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使学生对实验台的总体结构、实验器件,以及实验设备的外观、性能、位置做到心中有数,对所做实验的物理过程和实验结果有一个整体概念,这 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做 实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外,还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实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给定一个或多个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在课程设 计阶段,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方案设计并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数字仿真计算;在实验阶段,学生要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指导教师应允许和鼓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特点,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不可置否,微课教学模式冲破了以往授课中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法宝。而利用微课,使得课堂模式在创新中优化的具体运行方案还有待探究,本论文关于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事业应当紧随时代的潮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若止步不前,固守传统,则无法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全能人才。“微时代”席卷了整个世界,微信、微博等接踵而至。可见,加入到微课大家庭是必然趋势。 一、微课特点 微课导入方法决定了微课课堂的效果,导入方式唯有千变万化,才可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想得知微课导入方法,知晓打造高效微课课堂的方案,应当先了解微课的特点。 (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微课时,教师应以趣味作为切入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活跃度。例如:如果教师在微课导入时先设置悬念,或者以幽默风趣的故事引入微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便会提升。 (二)实效性。微课应当注重实际效果。教师在利用微课时,要抓准所教内容的重难点,观察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素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授重难点内容。 二、微课创新课堂模式策略 (一)力求微课导入巧妙有效 课堂以何种方法开头,往往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因此应注重微课导入的方法,在导入时力求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的创新方案有以下三点: 1、衔接导入法。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学习内容。这一方法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趣味性较低。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做练习、提问等方法,进行导入。 2、问题导入法。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通过提问,设问等方法,故作悬念的方法,打造微课课堂。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 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页脚内容1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 另一角度来考察信 息化教学模式,看看 它们在学习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我们在 下表中按教育形式 对信息化教学模式 作了分类,并概括了 各类模式的关键特 征: 表1-3 信息化教 学模式的特征 类型典型模式特点 个别授导类 个别授导与练习、教学测 试、智能导师 计算机作为教师,内容特定, 高度结构化 合作学习类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 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 一定程度的情境、信息、学习工具 的集成 页脚内容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上课前在大屏幕上打出学案情况反馈:规范认真的个人及团队,予以表彰激励。 1.课前准备:(1)激情培训设计。(2)认真批阅学案,发现集中的问题,做好难点突破设计。(3)课前培训:预习要求培训;学习状态培训确保小组成员积极投入本节课学习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的培训;对学习过程的达标过关、评价记录.(要对预习、讨论、展示、点评与质疑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厌其烦的专题培训,通过反复培训,使学生学会预习、讨论、展示、点评和质疑,能够深下去预习与讨论,高效展示与点评,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2.导入新课,用好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方向: (1)板书课题:课题板书要认真、工整且醒目,通常是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2)板书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易实施、目标容易达成且效果好,如: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等。(3)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学科特点,我们用物理学发展史、丰富的视频资源、形象的flash课件、老师制作的教具、小组自主制作的模型等等来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好玩。(附学生自制的水流星,引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看我做的水流星,里面盛满了水!转起来在最高点水真的流不出来呀! (4)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最后回扣目标,总结归纳。 温馨提示: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做到一到位、二围绕、三生成、四回 扣。“一到位”,对学习目标阐释到位;“二围绕”,课堂学习活动要围绕学习目标达成展开;“三生成”,引导学生解决好生成目标;“三回扣”,一堂课结束时要回扣学习目标,清出学习目标的底子。 3.自主学习、整理问题(5分钟) (1)迅速整理导学案,把没做完的题作完 (2)有困难的问题红笔标记出,等待讨论时解决 (3)完成同学进行概念规律总结记忆 要求:①分层目标:AB层同学积极思考,及时补充和拓展C层大胆质疑。 ②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做好勾画和补充。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时代主题,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样的思想、途径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教学思想、途径、方法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中国教育的重大变革在相当程度上要通过更新教学模式来落实。从实践上讲,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素质为宗旨,这对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否则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全理按排,变讲授课为活动课,给学生提供

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学会生活: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应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将不局限于地理教材,而赋予地理教师更大程度上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科学发展成果,便整个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同时我们应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地理”的意识,才能让地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学会关心:地理和其它学科一样,都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看重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关心和爱心,试想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没有爱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充满关心、充满爱心的学生;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是自然孕育了人类、发展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指导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开题报告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JXKT-XJ-04-020 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中心学校武淑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当今,人类社会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再现场景、渲染氛围、简化步骤等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当着更多的中介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今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普及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优化了课堂教学,为课堂带来更加实用的辅助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不能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没有针对重难点设计内容等。那么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3.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校地处吴忠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今年乘着市教育局“三通两平台”网络建设的东风,我校也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使用、维护措施。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只是死板地借用,不能根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此,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讲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教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应创建学生学习网站、教师演示文稿和参考范例等。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21世纪人类学习的技能应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交流、信息处理和研究工具(例文字处理、电邮、演示软件、网页开发和互联网搜索工具)来访问、管理、综合、评估、创造并交流信息。因此,相互协作与自我指导相结合尤为重要。 3.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长进的过程。学习资源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来源或资料库,它包括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对教学系统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就是说,教学除了安排终结性考核,还应安排形成性考核,如要求学生提交记录其学习过程的电子学档等。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学校情境中的问题及其评价标准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别,将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1.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提供一个丰富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其中通过探究、交互作用和创建起对知识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为了获得一个真实、复杂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是最佳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持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有利于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围绕教学单元中的某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并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面临着巨大变化。本文对当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显示出在传输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极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还难以完全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效能的发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尽快适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校组织了结合本校特点,“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观摩课,尝试并推广课堂《教学导图》和《知识导图》,使师生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书写”为“块状书写”。在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效能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案例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绘制知识导图,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笔记”为“块状笔记”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一)工具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课本和相关资料。 (二)步骤 1、上课前老师把上节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复习与记忆。 2、课后导图练习。教师要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联想句子”范例,“讲述事因”范例,并“设定标准”,让学生画出本节的知识导图。要求每天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检查导图,规定讲述内容,把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3、每天一张导图,梳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大声讲述学习内容。 4、每个知识单元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老师用导图把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语文、英语的句型、短文、知识点、物理定理、化学公式等等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知识点。 5、学期结束,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做成彩色的《知识导图》,随身携带,随时学习。这样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 (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企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练习的目的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问题求解技能,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 (三)教学测试 此模式本质上属于CMI(计算机管理教学)范畴,用于检验与调控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进程,包括提供事前测试、分配学习任务、提供事后测试,以及进行测试分析和提供分析报告。 (四)教学模拟 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的、物理的、社会的)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教学模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CAI 模式,在教学上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模拟电子运动、原子裂变、落体运动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可以模拟果蝇的遗传过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生物的遗传定律;可以模拟构造一个微型公园,让学生通过合理设计和妥善经营形成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五)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与计算机模拟有密切关系,多数教学游戏本质上也是一种模拟程序,只不过在其中刻意加入趣味性、竞争性、参与性的因素,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游戏中,学生可以扮演某些角色,如作为探险家在蛮荒险地求生存,作为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娱乐中形成相关的能力。 (六)智能辅导 严格地讲,智能导师也是个别授导的一种,因为它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因此又称为智能辅导系统。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一个理想的智能导师系统不仅要具有学科领域知识,而且要知道它所教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能理解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提问。然而,世界上迄今所建立的此类系统能达到实用水平的屈指可数。 (七)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但作为一种CAI模式,是专指利用计算机作为解题计算工具,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解决学科领域相关的问题。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来编制解决问题的程序,如 Pascal、BASIC等,LOGO语言也可当作适合于儿童的问题求解语言;二是向学生提供问题求解软件包,如力学计算程序、化学分析程序、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通用数学计算程序Mathematica、工程数学计算程序MatLeb等。就CAI范畴而言,后一做法现已成为主流,因为它可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问题求解的方法而非编程细节。 (八)微型世界 微型世界(Microworld)是利用计算机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大多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 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

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化。针对现行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就“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总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进行了架构设计。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模式的合理架构作一探讨。 一、现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与重视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关教学设计或课程设计中的一系列偏差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忽视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构 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教学内容传递,轻学习环境设计;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学化组织方式的变革。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被归结为多媒体的运用,虽然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扩展了信息的容量,却未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 2. 忽视课程相关功能模块之间的关联 在进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课程设计时,设计者对其设置的各个模块一般均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然而,由于对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关联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而导致无法获得良好的整体使用效果。比如,有些模块虽然服务于同一教学目标,却未用链接进行跳转关联,给学习者造成诸多不便。再比如,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只是罗列了一系列栏目,对这些栏目却缺乏逻辑的系统构建与有机整合,缺少科学合理的导航系统,使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低下,甚至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迷失方向。 3.忽视对人的活动特别是对人的个性化活动的关注 目前所建设的网络课程,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活动特别是个性化活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忽视对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中的“在线交流模块”的细化设计与应用,交互功能定位狭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交互内容设置单一,无法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无法充分体现团队协作式学习的要求,无法充分满足师生的交互需求,无法充分支持网上交互平台的作用。 二、关于“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架构 1. “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体架构 “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推动灌输式”教学向“拉动自主式”教学转化,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体架构如图1。 2. “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流程架构 “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决不只是教师在有限的三维时空内向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