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环境管理)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环境管理)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环境管理)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迎接新世纪时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展经济,需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因地制宜,开发中西部地区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适度开发、适度消费、最少丢弃

1.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图1.1.1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jpg 29KB)

【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干旱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湿润,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图1.1.2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图1.1.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图示(jpg 38KB)

图1.1.4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布(jpg 41KB)

图1.1.5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图示:

图1.1.5.1 中国各类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重(1995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2年)(jpg 24KB)

?图1.1.5.2 中国耕地、平原、山地面积比重与主要国家比较(1992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0年)(jpg 23KB)

?图1.1.5.3 中国农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与主要国家比较(1992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0年)(jpg 21KB)

图1.1.5.4 中国东、西部各类土地资源占该类土地资源总面积的比重(jpg 22KB)

?

图1.1.6 世界土壤侵蚀和荒漠化(jpg 36KB)

1.1.7 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保护(jpg 43KB)

表1.1.2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类别农业史前时期1980年1990年1992年人口(万人)3000 445300 529200 557234 耕地面积(万平方千米)1746 1350 1346 人均耕地面积(平方米)3920 2551 2416 森林面积(万平方千米)4986 4210 4027 3880 人均森林面积(平方米)166**** **** 7609 6963 草原面积(万平方千米)4136 3480 3402 3424 人均草原面积(平方米)137**** **** 6428 6145 表1.1.1 世界农业史前时期与现代土地利用面积比较

年代耕地

(万平方千米)

人口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

(平方米)

汉代36.16 5649.0 6401

表1.1.3 中国近年来的受灾面积

表1.1.4 中国近年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1.2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高效的农业发展,甚至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

图1.2.1 世界森林分布(jpg 36KB)

表1.2.1 世界几个国家的森林资源比较数据

项目国别(年份)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

覆盖率

(%)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均面积

(平方米)

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人均蓄积量

(立方米

世界1985年4086.64 8400 3100.0 77 27.3①

30.1②

1990年4027.569 7600 3100.0 58 27.6①

29.6②

1992年3879.796 6962 3100.0 56 26.0①

28.6②原苏联1985年935.00 33600 762.0 274 42.0 1990年947.00 32700 859.0 297 42.5

注:①世界陆地总面积14950万平方千米

②有定居人口的各大洲面积13584万平方千米

表1.2.2 1978~2000年亚洲、非洲、中南美洲森林面积的变化

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世界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世界 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表1.2.3 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

(万平方千米)

(%)(亿立方米)

1949年76.0 7.9

第一次清查

(1973~1976年)

122.0 12.7 95.3 第二次清查

(1977~1981年)

115.2 12.0 102.6 第三次清查

(1984~1988年)

124.6 12.98 105.7 第四次清查

(1989~1993年)

133.6 13.92 117.85 2000年计划144~154 15~16 126.60 图1.2.2 中国森林分布(jpg 46KB)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① 宜林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1994年中国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3.03万平方千米,中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6%。

世界有木本植物20000余种,中国有8000余种,占世界40%,其中乔木树种2800种,占中国木本植物35%,而纬度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仅有乔木树种810种。

②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蓄积量少

1992年世界森林覆盖率26.0%,而中国只有13.4%,居世界第120位。

1992年世界森林总蓄积量为3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有93.1亿立方米,人均7.9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4%。

③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表1.2.4 中国森林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比较

主要林区

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

(%)

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总蓄积量的比重

(%)

南方集体林区36.1 19.0 东北林区24.8 30.7

北方林区20.0 11.4

西南林区19.1 38.9

(参见图示)

④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表1.2.5 中国80年代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构成

计划内消耗量计划外消耗量合计

总消耗量(万立方米)

6800 22610 29410

占总消耗量的比重

(%)

23.1 76.9 100.0

图1.2.3 中国的人工防护林工程(jpg 46KB)

图1.2.4 世界草地资源分布(jpg 33KB)

表1.2.6 世界主要国家草地面积比较(1990和1992年)

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比重(%)人均草地面积(平方米)

1990年1992年1990年1992年1990年1992年世界3402.07 3424.32 22.8 22.9 6439 6145 澳大利亚417.04 415.00 43.1 54.0 245318 235127 原苏联369.20 16.5 12775

俄罗斯78.02 4.6 5280 美国241.46 239.17 25.8 25.5 9658 9285 中国224.34 313.33 23.4 32.6 1914 2674 巴西184.20 186.80 31.7 21.9 12280 12328 阿根廷142.20 142.00 51.2 51.1 44437 42049 蒙古124.40 124.40 79.4 79.4 593794 538528 墨西哥74.49 74.50 37.8 37.8 86626 8530

图1.2.5 世界自然保护区分布(jpg 33KB)

表1.2.7 各地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1990和1994年)

表1.2.8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

a. 中国地图出版社提供的数据

b.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

1.3 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废弃矿山的复垦,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图1.3.2 中国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jpg 58KB)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表1.3.1 中国矿产资源种类与世界的比较

世界发现矿种中国发现矿种中国探明储量的矿种1978年132

1993年165 162 149

1994年170 168 152

表1.3.2 中国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的主要矿种

居世界第一钒、钛、锌、钨、铋、锑、稀土、菱镁矿、萤石、硫铁矿、重晶石、

石膏、叶蜡石、汞

居世界第二钼、煤、磷、石棉、石墨

②某些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

中国大于3%的富铜矿只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0.7%,富磷矿只占全国磷矿总储量5.9%,富铁矿只占全国铁矿总储量17%。

中国不足或稀缺的矿种:铬、铂、金、金刚石、钾盐、石油、天然气、铜、银、硼

表1.3.3 中国富铁矿储量与主要国家的比较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加拿大美国

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矿产资源开发的有效利用率仅 30%左右,而乡镇矿山不足

10%。开展综合利用的国营矿山不足国营矿山综述的10%。

攀枝花铁矿的伴生矿:钒、钛、钴、镍、锰、铬、锆、铜、钼、铅、锌、铋、钨、碲、镓、硒。

白云鄂博铁矿的伴生矿:铌、钽、镧、钍、铈、铜、铅、锌、镨、铷、钐、铕、铽、镝、钇。

金昌镍矿的伴生矿:铂族元素、铜、钴、金、银。

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表1.3.4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⑤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中国当前矿产资源的形势是:地质勘查资金短缺,控制储量不足。由于后备储量不足,进入90年代石油开始进口;到本世纪末,煤炭将消失生产能力1.9亿吨,铜、铅生产能力将消失40%,铁、锰生产能力将消失10%。

表1.3.5 1990年中国矿石年产量、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比较

地区年产矿石(亿吨)与世界产量之比(%)居世界位次人均量(吨)世界190 100 3.8

中国18 9 3 1.7

原苏联45.6 24 1 15.0

美国41.8 22 2 20.0

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条件!

2.1常规能源

图2.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jpg 57KB)

图2.1.2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jpg 67KB)

图2.1.3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jpg 63KB)

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思考

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思考 ??来源:国家旅游局??发布时间:2007-08-27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一项关于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议案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新闻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关注。按照议案发起人、北京市人大代表兼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永的说法,“现在我们为失去老城墙而叹息,以后可能会因为失去工业遗产而遗憾。”一时间,依托工业资源、特别是工业遗产,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资源的综合集约利用,进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迅速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工业旅游在我国发生的时间不长,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特别是适合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类工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合理利用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一实际,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5月曾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有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产品,还要有与工业化相联系的现代化的旅游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相关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工业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工业旅游的由来及国际经验 ????与其他大多数现代旅游活动一样,工业旅游最早出现在欧美的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不过时间相对较晚,大约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恰恰也是早期工业化国家告别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迈进的转折时刻。在这一时期,新思维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技术和生产的颠覆,与普遍的“怀旧”心理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以“怀旧”为特征的特殊社会思潮和运动,其市场特征表现为一系列新型旅游需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并影响整个欧洲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也为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工业旅游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这些国家工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来看,工业旅游率先从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中得到了发展。按照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界定: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毫无疑问,工业遗产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树立了典范。????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外迁。由此带来城市衰落、失业众多、污染严重等许多社会问题。面对种种困难,当地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实现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思路主导下,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钢铁公司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训练池,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就连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河道,也恢复成为了景观优美的生态流域。鲁尔区由此成为了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迎接新世纪时更值得关注的咨询题 进展经济,需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因地制宜,开发中西部地区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爱护 适度开发、适度消费、最少丢弃 1.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连续进展的重要环节! 图1.1.1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jpg 29KB) 【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洪涝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潮湿,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明显。 图1.1.2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图1.1.5 中国土地资源的差不多特点图示:

表1.1.3 中国近年来的受灾面积

1993 48.83 5.1 1995 45.82 4.8 表1.1.4 中国近年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年份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1982 121 44.4 1990 136 53.0 1993 179 59.0 1995 163 66.9 1.2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高效的农业进展,甚至丧失差不多的生存条件! 项目国不(年份)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 覆盖率 (%)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均面积 (平方米) 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人均蓄积量 (立方米 世界1985年4086.64 8400 3100.0 77 27.3① 30.1② 1990年4027.569 7600 3100.0 58 27.6① 29.6② 1992年3879.796 6962 3100.0 56 26.0① 28.6②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的体验方式及参与方式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它以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1]以游客对工业景观、工艺流程、劳动场面等的参观、学习为主,在满足旅游消费者基本旅游需求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它是工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秦皇岛作为旅游和沿海港口城市,有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对发展工业旅游拥有巨大的潜力市场,发展空间极其巨大。 一、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及现状 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其工业旅游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这种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在秦皇岛即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秦皇岛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三个,省级一个。早在2004年秦皇岛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就进入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紧随其后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和秦皇岛朗格斯酒庄于2005年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另外2010年,秦皇岛昌黎玛蒂尼酒庄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这些工业资源将有利于秦皇岛市整体开发工业旅游。 其次,还有秦皇岛港,秦皇岛港历史悠久始建于1898年,水域和陆域都很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区内已建成港口博物馆,这是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游客了解和认识港口百年发展进程的一个理想窗口。秦皇岛港拥有独特的生产工艺,港口拥有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化煤炭装卸设备,卸车装船均实 现了自动化管理。 秦皇岛港的码头、岸桥、防波堤、灯塔和货轮构成了港口独特的风景线,高效快捷的生产、层峦叠嶂的煤山,处处体现出港口的博大与壮观。来秦皇岛只有到了秦皇岛港才能真正感受到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蓬勃生机,才能充分感受海与船、港与水的宏大与精微;此外还有秦皇岛耀华玻璃,始建于1923年,由中 国和比利时合资兴建,它是中国第一家大型玻璃制造企业—— —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她开启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之门,也使秦皇岛成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她的发展史不仅是秦皇岛玻璃工业发展的历史,更是我国玻璃工业发展的缩影。秦皇岛正筹划在老厂区内建设国内首个玻璃博物馆,这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硬件设施,有了博物馆就有了开展工业旅游的先决条件。可以在玻璃博物馆基础上开发以“玻璃”和“秦皇岛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体现秦皇岛的地域文化;另外还有山海关桥梁厂,始建于1894年,由清政府北洋官铁路局建造,当时叫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山海关桥梁厂知名度高, 成绩卓越。世界第一座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世界第一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以及国人最熟知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这些宏伟的桥梁,大桥所需的钢梁都是山桥建造的。 对国人民众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山海关桥梁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城起始点山海关,如把长城文化和桥梁精神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必将是一个很好的工业旅游案例。 此外秦皇岛还有很多其他工业旅游资源,如首钢公司、戴卡公司、海湾公司等,但为了能顺利启动秦皇岛市第一批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本课题组通过多方调研和考察,认为以上几个企业已具备开发秦皇岛市工业旅游的条件,这四个企业不仅与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地域文化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能充分体现出秦皇岛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秦皇岛市开发工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秦皇岛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工业旅游资源,但工业旅游发展步伐缓慢,工业旅游示范点只限于葡萄酒产业方面,工业企业的旅游示范点还没有得到政府和企业方面的重视,从政府方面来讲没有给工业企业制定完善的开发工业旅游的政策法规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许多企业都不了解工业旅游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工业旅游,使得秦皇岛发展工业旅游面临着重重困难,严重阻碍了工业旅游的起步与发展。 (二)工业旅游被称为“朝阳中的朝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会不断凸显它特有的潜力,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3]。据调查秦皇岛旅游局没有设立独立部门或人员做工业旅游的相关统计工作。另外秦皇岛还没有工业旅游开发路线及旅行社,更没有培训相关的 作者简介:杨雪峰(1976-),男,河北人,满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创作及旅游经济研究。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1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批准号:201105180) 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杨雪峰张彦醒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工业旅游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旅游项目,目前以成为国内外旅游开发的热点。文章针对秦皇岛市开发 工业旅游的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积极探索秦皇岛开发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及开发模式,使秦皇岛市的特色工业游与传统景观游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秦皇岛 杨雪峰、张彦醒: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170··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 审核: 批准:

更改历史

2.4.1.3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体现公司的经营发展理念,强化员工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依据《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新、改、扩建或拟建以及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为建设项目),办公、生产、供应、销售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临时开展的各种社会和娱乐等活动。各事业部、分(子)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执行。 3.部门职责

4.环境保护 4.1环境保护管理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坚持向第三方施加环境影响,将公司经营理念向社会各阶层进行传递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4.2环境监测工作 4.2.1各单位根据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委托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监测时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整改。 4.2.2各单位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监查工作。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3.1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保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 4.3.2建设项目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4.3.3凡由于设计原因,使建设项目排污不达标,设计单位除负设计责任外,还应免费负责修改设计,直至排污达标,并承担在此期间由于排污不达标造成的排污费和污染赔款。由于施工质量造成生产装置污染处理不能正常运行,施工单位应免费限期进行整改,直至达到要求,在此期间发生的环保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4.4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 4.4.1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4.4.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4.4.3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级别 专业 函授站点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30日

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作者指导教师 摘要 平朔矿区露天采矿工艺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矿区在大规模的土地剧动和采煤生产过程中,同时进行了生态重建工程,展现了人类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修复自然、重塑生态景观的能力。平朔矿区第一个开发建设的安太堡露天矿还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下建成的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露天煤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本文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美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差异性原则、梯次开发原则和相融合原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区露天采场、煤炭传输系统、大型排土场、选(洗)煤场,机电装修区、综合楼工业广场工业旅游资源,以及矿区废水循环利用、原生境、重建生境、生活服务区等生态旅游资源。 关键词 大型矿区;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山西平朔矿区

目录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卡 ---------------------------------------------- 错误!未定义书签。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学员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 ------------------------------------------------------------------------------------------------------------------------------ 5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

关于中国环境资源法 体系

内容摘要:摘要: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资源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法现状、环境资源法学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并借鉴国外的环境法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由环境资源基本法、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体系 按马克思法哲学的观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更确切、通俗地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必然要导致法的变化。“‘法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法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经常摧毁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这说明和谐法体系建立后,一旦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法律部门。环境资源法是从经济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部门法。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法律部门,其涵盖内容之变化亦源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不断增现和变化。一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由最初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基于二战后严重的公害事件在日本各地的发生和1972年《自然环境保全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到1977年考虑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土地,环境破坏加剧之事实而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再到九十年代不仅是防止工厂公害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问题,而且扩大到从汽车公害、城市乱排水问题、废弃物处理,到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影响到地球环境问题,并且公害的质也发生了变化,故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以完善其环境法律体系;而迄1997年因焚烧废弃物设备释放毒气引起强烈的社会不安,遂于短期内制定了如《有机氯化合物剧毒气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环境标准,并于2000年1月施行 .可见环境法内容、体系的变化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的认识是休戚相关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确立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应由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环境资源基本法,法学界多将与此类似的内容称为“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相关表述有:“我国1979年试行并于1989年修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所有新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环境保护法律系中这一层次的法律规范,是适应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综合性而出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故在我国一般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范畴,但实际上作为基本法其一般只对该部门法的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具体的实施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就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就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与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就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与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与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精)

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申 亮 (连云港市旅游学校, 江苏连云港 !!!""# [摘要]工业旅游开发需要从发展初期的注重“规模效应” 逐步转向产品强调开发的特色化和丰富化, 做足开发前的市 场定位工作, 是要解决工业旅游开发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联合其他旅游企业和项目做好工业旅游的包装和宣传, 使工业旅游真正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格局和趋势相统一、协调。 [关键词]工业旅游; 旅游开发; 市场定位一、国内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内最早开展工业旅游是首钢、宝钢、茅台、海尔等知名大型企业, 并且在涉足了这块处女地之后相继取得一定成功。这为我国以后的工业旅游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奠定了坚实信心。纵观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突出的特点有:参观游览形式较为单一, 以厂区内观光兼以购物为主导地位的工业旅游形式; 工业旅游资源涵盖门类较全, 但游览的对象几乎是大型的现代化制造业企业, 只有少许的传统制造业; 潜力巨大, 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思路略显狭窄。 $%认识不足。首先是从开发主体— ——旅游企业的角度来谈, 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对工业旅游的认识不足。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意义、开发目的、开发的可行性、开发步骤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都很陌生, 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连工业旅游的基本内涵都不了解。其次从工业旅游的服务对象———旅游消费者而言, 他们对工业旅游的了解认知程度也处于低水平, 按照传统的对旅游的理解, 就是离开城市或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到大自然或是度假区、景区去放松心情, 调节一下紧张的工作情绪, 甚至对一部分旅游者而言, 工业旅游就是; 好不容易从“工厂里出来” 又要“回到工厂里去” , 这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思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 一、灾难就在前头 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沙漠可能吞没中国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 2.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