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点带面”读诗歌

“以点带面”读诗歌

“以点带面”读诗歌

霍新艳河南省《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在讲这一首诗时,我考虑了很久,很想把它讲好。说实话,古典诗歌的教学在我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挺好的一首诗,经我这么一讲,意境和韵味大失,学生能记住的只有诗句和解释,赏析能力很难上去。怎么讲好古典诗歌,是我思想了很久的一个问题。没想到在讲《观沧海》时,意外的获得了一个方法,顿时有点“柳暗花明”了。

我拿着事先背好条理分明的教案来到教室上课,指名朗读这一首诗,在学生读之前,我无意中问了一个问题: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读这一首诗?有人说“苍凉”,有人说“悲壮”,有人说“慷慨”,有人说“豪迈”……我指名那个说“豪迈”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豪迈”。学生回答:他是站在竭石山上眺望沧海,应该是“豪迈”吧。马上有人反驳说:不对,诗的二、三、四、五句写的是秋景,其中有“秋风萧瑟”,应该是“苍凉”。是吗?我反问。然后学生静下来读二、三、四、五句,读完之后又有人发言,说:应该是“豪迈”。因为它写的的虽然是秋景,但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秋景,你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时有不少学生若有所悟,频频点头。然后第一个站起来说“豪迈”的学生又站起来重复他的观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都写出了大海的广阔。诗人登高望远,应该是“豪迈”。此时,全班同学都同意了“豪迈”之说。

当大家以“豪迈”之气读完这首诗时,我发现了另外的问题,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在读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大家的语言语调更高亢呢?是啊。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开玩笑说:这叫一鼓作气,愈靠后愈兴奋。再想想。我提醒他们,这两句写景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没有?哦。学生中有人恍然大悟,前面的写景是实写,后面的写景是虚写。对!我急忙肯定,紧接着又问,但这和语调语气有什么关系?是啊?学生们瞪大了眼。我予以提醒:哪个场面更宏大、壮观?学生异口同声:虚写的。马上他们就醒悟了过来,变得非常兴奋:原来我们被诗人牵了鼻子。不,那叫被感染,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我又趁热打铁说。

又读一遍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曹操如此“豪迈”,把秋天也写得生机勃勃?又是一片沉默。我让他们把书翻到67页,看课下注释②: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我补充此时曹操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又打跨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此时此刻,曹操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怪不得。学生中有人说。……

这节课就在我们对“豪迈”的分析中完成了,学生们以无比的豪迈的朗读结束了这首诗的学习。而我的事先准备好的条理分明的教案却搁置一边,根本没有得到执行,但我觉得这节课很成功。我忽然发现“以点带面”在古典诗歌的讲读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以后几首诗歌的教学中我努力去找点,发现这个“点”可以是“语气语调”,也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意境”,也可以是某个重点字词,或者是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个问题,只要找好“点”,然后或抛砖引玉或一以贯之,总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原来规范式的讲读灵活了许多也有趣了许多。需要注意的是,诗歌一定要读,正确的朗读是我们接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邮编:【450011】

电话:136********

邮箱:23487877@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12027776.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