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黄疸肝炎分期

急性黄疸肝炎分期

急性黄疸肝炎分期

急性黄疸肝炎分期

一、急性黄疸肝炎分期1. 急性黄疸肝炎的分期2. 急性黄疸肝炎如何治疗3. 急性黄疸肝炎如何护理二、急性黄疸肝炎吃什么好三、急性黄疸肝炎要注意什么

急性黄疸肝炎分期

1、急性黄疸肝炎的分期1.1、黄疸前期

甲型、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本期持续时间为1~21天,平均5~7天。1.2、黄疸期

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到高峰;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1.3、恢复期

患者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时间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2、急性黄疸肝炎如何治疗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此方面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休息: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急性期当黄疸出现和转氨酶猛升阶段,正是大量肝细胞肿胀坏死的关键时刻,强调卧床休息,平卧静养等于自我输血,不仅减轻肝脏负担,而且保证肝脏细胞再生修复,休息得越好,病情好得越快、越彻底,后遗症也越少,急性黄疸肝炎的保肝药物有: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解毒药物、能量代谢药物、对症药物,中医中药等。3、急性黄疸肝炎如何护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

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3.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1.5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 疑似病例:3.1.2+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吃什么药

急性黄疸型肝炎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一、急性黄疸型肝炎吃什么药*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典籍偏方*三、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护理知识 急性黄疸型肝炎吃什么药1、甘草酸二胺:甘草酸二胺是从中药甘草当中提取的一种甘草甜素。本药可以阻碍肝脏对于类固醇的灭活,可以起到一定的类固醇样非特异的抗炎的作用,并且没 有激素的副作用,具有降转氨酶和某种程度的利胆退黄疸的作用,可以治疗急性肝炎。 2、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为门冬氨酸钾盐与镁盐的混合物。门冬氨酸是草酰乙酸的前体,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启动作用,同时间接参与鸟氨酸循环,使氨与二氧化碳合成尿素,解 除二氧化碳代谢障碍,改善肝细胞供氧。钾离子与镁离子是肝细胞生存的重要离子,可以治疗急性肝炎,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 3、乳果糖口服液:乳果糖口服液服后可在肠腔内衍生出乳酸和醋酸,干扰细菌繁殖,并可减少氨的吸收,可以治疗急性肝炎, 还有通便作用。 4、肠道微生态活菌制剂:肠道微生态活菌制剂可促进肠腔有益细菌繁殖。制剂有回春生为双歧杆菌制剂;整肠生,为地衣芽胞杆菌制剂。以上药物不可与抗菌药物同日口服。 5、改善肝细胞功能药物:急性肝炎患者可常服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肝泰乐、肌苷、维生素K、

促肝细胞生长素等等。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典籍偏方1、组成:芜菁子。用法:将芜菁子晾干,研末。以开水调服,每服10克~15克,见大便泻下则愈。功效:清热、祛湿、润肠。用治黄疸、便秘。 2、组成:玉米须100克,菌陈50克,山栀子25克,广郁金25克。用法:水煎、去渣。每日2次或3次分服。功效:清利湿热。用治黄疸型肝炎、脂肪肝,有降低血脂作用。 3、组成:鲜麦苗1把,滑石粉(中药)15克。用法:共煎。饮汤,每日2次或3次分服。功效:清热利湿。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 4、组成:青黛1.5克,明矾3克,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和匀后装入胶囊,每日1剂,分3次服。用白糖水或白开水送服。5日为1个疗程,轻者用3个疗程,重者用4个疗程。 5、组成:紫茄子1公斤,大米150克。用法:将茄子洗净,切碎,同大米共煮粥。服数日。功效:清热、祛湿。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护理知识1、休息

黄疸肝炎是什么

黄疸肝炎是什么 文章目录 一、黄疸肝炎是什么 二、如何预防黄疸型肝炎 三、黄疸肝炎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黄疸肝炎是什么 1、黄疸肝炎是什么 黄疸系指血中胆红素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临床表现。黄疸既是症状,又是体征。正常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应低于3.7μmol/L。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时,称为隐性黄疸;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病血清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现象。

2、黄疸型肝炎的症状 尿黄如茶: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症状。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破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导致。 肝区疼痛:名为黄疸型肝炎,一定会使肝脏受损。疼痛的位置为右上腹。出现肝区疼痛这种黄疸型肝炎的症状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引起肝脏肿大,使肝被膜张力增大及炎症波及肝脏韧带及其周围的纽织导致。 发热:当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很多人都会误诊为是感冒发烧,这也就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发热的原因是肝细胞坏死、肝功能障碍、解毒排泄功能减低或病毒血症所引起。 3、黄疸肝炎产生的原因 黄疸性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如何预防黄疸型肝炎 首先,人们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其卫生是最主要的预防黄疸型肝炎的方法。个人的良好卫生对疾病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平时生活中,人们要有饭前、饭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能食用不干不净的食物,除此之外,人们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要进行及时消毒,以免病菌传播。 其次,针对接触过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人,要采取隔离的措施,以免更多的人们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侵害。要防止黄疸型肝炎的逐渐蔓延,就必须对接触者隔离观察至潜伏期结束。 最后,人们可以注射疫苗防止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传染,在接触乙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乙肝疫苗,接触甲方肝病人,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甲肝抗体的丙种球蛋白。 黄疸肝炎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乙肝在中国流行广泛,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35%以上。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是传染病学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各省份传染病学考试真题,总结出传染病学相关重点,以便帮助大家梳理传染病学考试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一、传染病学知识点: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 二、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下列儿种: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其他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4.流行特征 (1)有地区性差异。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低; (2)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 (3)无明显季节性; (4)以散发为主; (5)有家庭聚集现象,此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 (6)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传染病学知识点: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A.HBsAg B.抗-HBs C.e抗原 D.抗-HBc E.抗-HBe 【正确答案】ABD 【解析】乙型肝炎血清学流行率调查中,常用的三大指标是HBsAg、抗-HBs、抗-HBc。

甲肝诊断标准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急性肝炎 3.1.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3.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Viral hepatitis A)【WS298--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 4 诊断依据 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 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 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 化道症状。肝脾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 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 (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 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 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 6.1.1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1.1 4.1和4.2和4.3.1; 6.1.1.2 4.1和4.2和4.3.1和4.3.2; 6.1.1.3 4.2和4.3.1; 6.1.1.4 4.2和4.3.1和4.3.2。 6.1.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2.1 4.1和4.2.1; 6.1.2.2 4.1和4.3.1; 6.1.2.3 4.2.1和4.3.1。 6.1.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3.1 4.1和4.2.1和4.2.2和4.3.2; 6.1.3.2 4.1和4.2.2和4.3.1和4.3.2; 6.1.3.3 4.2.1和4.2.2和4.3.1和4.3.2。 6.2确诊病例 6.2.1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急性黄疸肝炎的原因

急性黄疸肝炎的原因 文章目录 急性黄疸肝炎的原因 1、急性黄疸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病毒因素是造成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常见原因,我们熟悉的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以胆红素代谢和排泄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肝脏损伤,出现尿黄,巩膜和皮肤黄染的急性发作的症状。在各种病毒性肝病中,以甲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原因很多,除我们熟悉的各种病毒因素外,另外包括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细菌性生物因素引起的各类肝炎,物理因素引起的放射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都会或多或少表现为身体症状部位的出现黄,所以在病因诊断方面注意全面排查。 2、急性黄疸肝炎有什么危害 产生黄疸的物质叫胆红素,一种是脂溶性的,另一种是水溶性的。前者可以沉着到脑神经核上,越积越多,影响神经的功能,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毒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毒性。 黄疸性肝炎会对患者有什么危害?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侵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损害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的各种功能。 3、急性黄疸肝炎有什么症状

3.1、黄疸前期 急性黄疸肝炎的前期症状会有数日到半月的时间,刚开始时是出现全身乏力的现象,如果是小孩子的话还会出现低热现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起病是比较急的,还会出现轻度和中度发热,另外还会伴随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3.2、急性黄疸期 这时期患者的巩膜和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在两周之内就会达到高峰,会出现梗阻性黄疸表现,比如说大便的颜色会变浅,皮肤出现瘙痒、心动过缓等。肝脏会出现长大,有充实感,还有压痛和叩击痛的感觉,这个病程大约会持续两到六个星期的时间。 3.3、急性恢复期 急性恢复期的时间最短两个星期,最长需要四个月。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症状一般会在两周左右的时候就慢慢的消失了,如果是儿童的话病程会更短。有大约5%的患者会有长期的肝区疼痛以及不适的感觉。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甲肝 试题

甲肝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题,计65分。) 1、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肠道病毒70型 B、肠道病毒72型 C、腺病毒8型 D、疱疹病毒6型 E、ECHO病毒 2、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形态 B、大小 C、结构 D、对热的抵抗力 E、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感染后1周内 B、发病2周后 C、发病前后2周内 D、恢复期 E、发病后1个月 5、关于HA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6、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7、有关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 A、抗HAV-IgM可长期存在 B、抗HAV-IgM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HBsAg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 D、抗HCV阳性为既往感染 E、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8、下述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C、抗HAV-IgM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D、HCV-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9、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易感 B、6个月龄后的儿童易感,因此发病集中于幼儿 C、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下降,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D、儿童感染HA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

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胆碱酯酶及胆固醇明显减低时常提示肝损害严重。靛青绿留滞试验及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病变。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寿期较短,能及时反应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减少。部分病人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狼疮细胞等阳性。 肝外系统表现可发生于病毒性肝炎的任何病期,以慢性肝炎为多见。消化系统可有胆囊炎、胆管炎、胃炎、胰腺炎等;呼吸系统可有胸膜炎、肺炎;肾脏可有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循环系统可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皮肤可见痤疮、婴儿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过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红斑等;神经系统可有脑膜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还可

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的效果观察

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36例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研究组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69.1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明显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且安全性高。 标签: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促肝细胞生长素;效果 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恶心、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临床治疗原则以合理营养、适当休息为主,加以辅助服用药物[1]。本院对于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加以促肝细胞生长素,并与常规保肝治疗比较,获得满意效果,现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6例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传染病学》中关于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1:37,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5.1±4.2)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4:34,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 2.5±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卧床休息和清淡饮食,并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胺进行保肝治疗。研究组加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g促肝细胞生长素(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19980153,规格20ml×10),静脉滴注,1次/d,14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和TBI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其中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ALT、AST、TBIL 降至正常水平,停药后未出现反跳现象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ALT、AST、TBIL明显下降,停药后有反跳现象,再次服药后起效则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ALT、AST、TBIL均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3]。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进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进行组间比较,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黄疸型肝炎就是我们体内的胆红素数量超出了正常值,使得其他的器官受到的黄色渲染的现象,黄疸可以分为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因此,当患者出现黄疸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检查判断出到底是那种类型的黄疸,然后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准确地检查出黄疸类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获取准确检测数据,黄疸型肝炎患者检查化验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需要做的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 黄疸型肝炎会分泌出现胆红素,所以在对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进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1分钟胆红素是血清与试剂混合后于1分钟时测定的胆红素含量,一般占总胆红素的20%。肝细胞性黄疸时,1分钟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值常在20%~60%。 2.血清蛋白测: 针对黄疸型肝炎需怎样检查这个问题,专家指出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清蛋白的测定,因为这种疾病在中、晚期,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少数情况下,如球蛋白显着增高时,则总蛋白可正常或超过正常。蛋白电泳测定在急性黄疸型肝炎者,其β及γ球蛋白轻度升高;而肝硬化时β及γ球蛋白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的中、晚期,α2及β球蛋白升高;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则α2、β及γ球蛋白增高。 3.血清总胆固醇及脂蛋白-X测定: 黄疸型肝炎是肝炎病毒侵害患者的肝脏引起的,如果患者的肝脏出现大面积坏死的时候,患者的胆固醇酯降低。正常人血中无脂蛋白-X,而在肝外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郁积时则脂蛋白-X呈阳性,其阳性率达90%~100%。单纯肝细胞性黄疸时,脂蛋白-X极少阳性。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在对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查时,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其他疾病的病史,以及发病的时间等,如果患者的黄疸较深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出现肝区疼痛症状时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体格检查一般先在巩膜、后在皮肤出现黄疸,同时注意有无蜘蛛痣、下肢浮肿、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腹部肿块、腹水等。 2.专家指出黄疸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检查,避免误诊、漏诊的现象发生,进行B型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有无胆管扩张及胆石亦可观察胰腺及胆囊肿大,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黄疸性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

黄疸性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 黄疸肝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如果得了以后,就要引起自己的重视,要尽快地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对自己身体进一步的伤害,下面内容就对很多出现黄疸肝炎的患者,具体介绍了黄疸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你可以具体了解一下。 黄疸型肝炎的传染途径: 一、黄疸型肝炎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

二、黄疸型肝炎的病毒会通过大小便排除,通过手、水、苍蝇污染后的食品传染给他人。 三、与黄疸型肝炎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四、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黄疸型肝炎的食疗 1、如果急性黄疸肝炎患者表现为乏力、烦躁、厌油腻、食欲不振等情况,可以吃些南瓜、糯米、杏仁、橘红、莱菔子等食物,并可以饮用芦根、麦门冬泡的茶; 2、如果患者是黄色昏暗、口淡不渴、腹胀胸闷,应该多食些乳类、鱼类、蛋类、莲子粥、蔗糖、葡萄糖之类的食物; 3、如果患者的黄疸色泽鲜明,并伴有口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吃一些干凉的食物比较好,比如冬瓜、西瓜、绿豆粥、水果、蜂蜜等;

4、如果患者的病情加重,并且黄疸现象迅速加深、高热或腹水、口干舌燥等症状,应该食些黄瓜、木耳汤、山楂片、绿豆粥等,还可以进食含有各种维生素的食物,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主。 首先说黄疸肝炎是有传染的,传染的途径会通过大便小便的一种排泄物传染,同时也能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染,在平时进行口腔护理保健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途径传染,所以由于黄疸肝炎传染的途径比较多,平时在很多方面都要引起重视。

乙型肝炎症状及临床表现

乙肝宣传资料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症状 平时的不少人因为不知道得了乙肝会有哪些症状,往往把什么不舒服都算在乙肝的头上,有的人主诉很多,但是医生检查后却正常;有的人则过于大意,直到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才看病,延误诊治时间。因此,知道乙肝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自己病情的轻重和变化.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医学上将患者感觉到的异常称症状,如恶心、肝区疼痛等;将医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称体征,如肝脏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统称临床表现。跟许多疾病一样,乙肝的临床表现相差很太。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重型乙肝: 病情发展迅猛,症状很重,如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 2、急性乙肝: 病程在半年内称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较急,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多数人表面抗原多在半年内消失,少数可变成慢性乙肝。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如果没有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仅仅是表面抗原阳性,不论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也不论HBv DNA 阳性或阴性,均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它占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虽然没有症状,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脏存在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疗,最终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这些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携带者。因此,如果没有肝组织学检查的证据,要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4、慢性乙肝: 病程超过半年称慢性乙肝,可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如果没有乙肝病史,也没有近期的化验结果,首次发病有时很难判断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肝。 除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其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2、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

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肝炎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甲型肝炎就是其中一种。由于甲型肝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了解其症状表现能够有效地发现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那么,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上面就是对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的介绍,希望对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的范畴。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 一、诊断要点 1 主症:目睛黄染,身黄与尿黄。其中目黄是首要症状;若身黄尿黄而无目黄,则不属于黄疸病证。可伴有恶寒发热,或食欲不振、胃脘胀闷,或右上腹或右胁胀痛等类似感冒、胃脘痛或胁痛的症状。若黄色鲜明,伴表证、湿热证多为阳黄;若黄色晦暗,伴虚寒证多为阴黄;若黄色日久不退而舌质瘀斑者,则为瘀黄;若病来势急,病情重,色黄如金,则为急黄,亦称瘟黄。 2 病史:有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化学制剂、药物接触与应用史,或胆囊炎、胆石症与肝硬化等病史。 3 理化检查 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P与γ-GT等; 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与CT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辨证论治 1、湿热发黄证

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湿重者,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排泄不畅,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 方药:热重者,茵陈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汤:茵陈后下l5g,栀子9g,大黄9g。 茵陈五苓散:茵陈后下l5g,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2g,茯苓15g。 加减:腹胀脘痞者,加厚朴9g,香附9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9g,连翘15g以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以醒脾健胃。 2、疫毒发黄证 证候:身目黄染,迅速加深,色泽鲜明,腹胀满闷,高热口渴,甚或烦躁易怒,神志不清,齿鼻衄血,斑疹隐隐,苔黄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或弦细数。 病机:疫毒热炽,内扰于胆,胆汁排泄不畅;邪陷心包,迫血妄行。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

急性肝炎护理常规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引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但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A 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引。 【临床表现】 急性乙肝的分类症状:急性乙肝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 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占急性乙肝的90%以上。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能量代谢障碍、进食减少有关。 2、营养失调与患者消化道症状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知识。

急性肝炎的病理表现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肝炎的病理表现有哪些 导语: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会受到肝炎疾病的威胁,急性肝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这是急性感染后出现的症状,对患者而言,会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或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会受到肝炎疾病的威胁,急性肝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这是急性感染后出现的症状,对患者而言,会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或者是全身疲乏等问题,因此对这种现象,大家必须重视,积极的采取治疗,那么下面我们就去分析一下,急性肝炎的病理表现,大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 急性肝炎感染后症状[2]: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不适及尿黄等症状,休息后不见好转。急性乙肝的分类症状:急性乙肝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2)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3)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多见,占急性乙肝的90%以上。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如果你在生活当中,发现自己存在上面说介绍的这些现象,那就需要警惕了,因为这很可能是急性肝炎感染出现的情况,如果你不能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