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作者:

日期: 2

学《论语》之浅论

大文学家林语堂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 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但不可否论的事我们在座的每个人, 从一出生就成长在儒家思想的氛围中, 耳濡 目染、耳熟闻详,然后潜移默化,儒家思想已经浸润到我们骨血里,成为我们灵 魂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跨进了新世纪的门槛!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与发展成了全球关注的焦

点。早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为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 “如果人类要 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里所指的

智慧,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一一儒家伦理道德精神,

包涵人性修养,社会伦常和 天

道自然观。 孔子这位“人类最普通,最亲切的导师”,其《论语》是两千年来流布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亦可以说《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经书。很多人,离开 传流文化远了,就不免想再看看它,至于始终喜爱着它的人,那就时而要谈起它,

并阐其倡导的行为准则《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

刻要约束和要求自己。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

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 分之

一的篇幅是孔子弟子回答别人的言论。

《论语》总共二十篇,包括“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 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世、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共492节,一万二千七百多字。宋代的宰相赵普“半部《论语》 治天下”,其意思就是不在篇章上下功夫,着重的去践行,一个字也可以做一辈 子,几百章书是“一以贯之”的,可以缺了半部也不要紧。 《论语》语言是以口 语为基础,书中句子短,语气词多,是典型的“语录体”,有语则长,无语则短,让》时

还有十

而且有话也不长篇大论,即使是有题目很大,也是大题短论。

《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道德,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书中从各方面来论述仁义道德这个核心。从个人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世到国家社会的治理, 涉及诸多方面,当然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论。

、孔子学说的由来

《论语》担负着一个时代的使命,就是回答春秋末年社会混乱分裂的局面(天下无道),如何来改变(天下有道)。当然,着也是春秋战国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议题(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诸多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平派别的总称。西周夭之后, 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政”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一味地崇信“天道”,进而是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儒、墨、道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各自提出自己的方案来,主张在学派里,大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意思是树枝比树干粗,小腿比大腿粗,纯属怪样,不是折断,便是裂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着小腿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他们轮流坐庄,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争霸权,经济上争土地,强凌弱,大兼子。

孔子的思想,一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以上情况,他认为要以仁义道德

治天下,这是尧舜、禹汤、文武以来的良好作风,孔子以仁义道德为主旨的儒家学说,诞生在仁义道德严重败坏的时代。

三、孔子的成败

孔子跑了许多诸侯列国,寻求政治主张的实现(倡导“礼”和“仁” ,反对

用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35 岁去了齐国,见到了齐景文。37岁返鲁,至55岁一直在鲁国,其中,在51岁时做了一个小县官,第二年升为小司空,后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即鲁国最高法

官,并代理丞相。干到55岁,干不下去了,就自动弃职。

55—68岁十四年期间,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没有成功。随后回到鲁国,安度晚年,到72岁过世。若从“三十而立”算起(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有四十年,近一半的时间在外,一半时间在鲁。孔子的政治活动无疑是失败的。退而论道,致力于学术和教育工作,在思想文化上,大获成功。他成了我国和东南亚、东亚诸国两千年来崇敬的大圣人,在当今又成了联合国颁布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四、《论语》在民族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书,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读得最熟最广泛的书,

就是《论语》了。过去只有少数人能读书,但不读书的人也总能听到《论语》中

的道理,或者说句《论语》中的话,做点合乎《论语》中仁义道德是事。《论语》中有些章句已经成为全民语言中流行的口头语。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圣经》是宗教的,《论语》是现实的,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最深入大众的书。

五、《论语》中通俗语句摘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白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习?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不自尊自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4、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知书达理,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

行学说坚信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进去,七十岁时从心到身,自由动作,不越规矩。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原有的知识,并且了解新的学问,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亲密结合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勾结在一起而不是亲密结合。

8、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越学越糊涂,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会想入非非, 走上歧途。

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明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作自我反省。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把向人求教当作羞耻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取那些好的,就追随不舍,对那些不良的便改正它。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是忧愁悲观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的政事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位的人自身站得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令, 下头也是不听。

16、名不正,贝U言不顺,言不顺,贝U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学做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论语,做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帮助,论语,做人,导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论语》学做人,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五(4)班王个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论语》的思想核心是

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 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 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 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 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 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 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 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 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 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 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教学设计 潍坊北海学校韩兴娥 教学目的:学习文言文,了解成语出处,能理解运用成语。 1 不迁怒,不贰过 2 肥马轻裘 3 箪食瓢饮 4 中道而废 5 行不由径 6 文质彬彬 7 因材施教 8 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9 乐山乐水 10 从井救人 11 中庸之道 12 博施广济能近取譬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论语学成语——雍也》,先复习放假前学习的几篇文章,开火车读成语读古文。 1 不迁怒,不贰过bù qiān nù,búèr guò 6.3 哀公问:“弟子孰(shú)为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qiān)怒,不贰.(èr)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同“无”),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即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迁:转。贰:重复一次。 2 肥马轻裘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子曰:“与之釜(fǔ)。”请益(增加)。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子曰:“赤之适(往,去)齐也,乘肥马,衣(yì,穿)轻裘.(qiú,皮衣)。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接济)富。” 肥马轻裘:乘着肥壮的骏马,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shē chǐ)。 3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dān shí piáo yǐn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zāi),回也!”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也作一箪一瓢。 箪食瓢饮应该读“dān sì piáo yǐn”还是“dān shí piáo yǐn”呢?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这个词,其他的成语词典都是注明读“dān sì piáo yǐn”。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箪食壶浆”原为:dānsìhú ji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改用dān shí hú jiāng。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食”读“sì”时,有“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的意思。“箪食瓢饮”是自己吃,从意思看应该读什么? 4 中道而废

浅谈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 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家经典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历来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如何全面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论语》作为孔子言论的代表作,今天在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重点从大学生的学习、做人两个方面,谈一下《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帮助。 一、《论语》与大学生的学习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原则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涵很多,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宜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孔子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既要“学”又要“习”,同时强调互相学习。“学”在《论语》中应该理解为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般知识的积累。通读《论语》时,我们似乎发现孔子经常还原掉所学而只讲学,强调学是一种原发状态,即活泼又纯粹的学习态度和灵活善变的学习方法,这种境界是多少“所学”也堆积不起来的。“习”也是求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只“学”而不“习”,则如竹篮打水。《论语》中所孔子认为在讲的“习”是指自发的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

“习”中,不仅仅要掌握住以往所学,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也可以用“温故而知新”去理解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在 学习中不仅注重自学,还要注重相互学习。三可以理解为众,不单指三个人。就学习而言,个体学习只是一个基础,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一个群体活动。别人的优点长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别人的缺点短处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面镜子,从而吸取教训,避免犯错。 (二)《论语》对大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学好知识是大学生进入 高等学校的首要目的。大学课程的设置与中学相比,更加全面也更加复杂。对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科学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 1、在高等学校中,对学习的个体而言,“学而时习之”是将学习学好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大学的教学和中学的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学,有着固定的学习自修班级,班主任也像监工一样时刻督促学生去学习;老师的授课模式是完全应试教育,反反复复题海战术。可以说,大多数中学生是在被动中求升学。大学,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学习完全自主,老师的授课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学生课后自觉地学习相关知识,很少有人督促,基本自主。 大学生大学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四)《读论语-学成语》试题

2016-2017第一学期新疆师大附中小学部 五年级《读论语学成语》分项测试 二、给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讷言敏行:(n e n a)不亦乐乎: (yu e l e)箪食瓢饮:(sh① d 6 )后生可畏(w e wei ) 三—成语释义。20分/2分 1、 ________________ :说 话谨慎,办事敏捷. 2、 ________________ :指年轻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越 前辈,令人敬畏。 3、 _______________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________________ :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 奋好学。 5、 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6、 _______________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勤奋好学。 7、 _______________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求教。 & _________________ :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指追 求进步。 9 、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许多事物围绕一个中心或众人拥 戴一个人。 10、 _________________ :好极了,美极了,后用以形容事物 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四、成语运用:20分/2分 1、做学问就应该老老实实,______________ ,绝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2、我们要做到______________ ,才能不断进步。 3、这个十四岁的年轻棋手在全国棋类比赛中获得冠军,真是阿! 4、他寡言少语,做事踏实,是个 _____________ 的实干家。 5、李老师是全校公认的最有学问的老师之一,但他仍然虚心 好学,_______________ 令人钦佩。 6、杜甫到了晚年,漂泊不定,过着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 活, 最后在病困交加中去世。 7、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谁都难免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勺时 候。 &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 ■勺精神是 不行的。 9、颜回_____________ 面对清贫的生活甘之如怡地修生养性。 10、他掌握了学习规律,所以能做够做到 _________________ 。 五、将文言文补充完整。10分/2分 1、子曰:“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2、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欲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 。” 4、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说 乎?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何有于我哉?” 六、成语积累:自写10个本书中积累的其它成语(不可与卷面出现成语重复)。20分/2分 1、 2 、3、4、 5、6、7、8、 9、10、 一、填写成语:18分/1.5分 ( )言敏行诲人不() 言而有()知错必() ( )与人交见()思齐( )信好学中(>之 道众星 ( ( ( 成绩 )辰 )食瓢饮 )而谈 )而后行 打“/”。12 分/1.5 分 笃信好学:(w u d u) 侃侃而谈:(k岔 k an) 乐山乐水:(I e y d o) 中庸之道:(y tn y e g)级 年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文.doc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学《论语》之浅论

时做了一个小县官,第二年升为小司空,后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即鲁国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干到55岁,干不下去了,就自动弃职。 55—68岁十四年期间,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没有成功。随后回到鲁国,安度晚年,到72岁过世。若从“三十而立”算起(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有四十年,近一半的时间在外,一半时间在鲁。孔子的政治活动无疑是失败的。退而论道,致力于学术和教育工作,在思想文化上,大获成功。他成了我国和东南亚、东亚诸国两千年来崇敬的大圣人,在当今又成了联合国颁布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四、《论语》在民族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书,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读得最熟最广泛的书,就是《论语》了。过去只有少数人能读书,但不读书的人也总能听到《论语》中的道理,或者说句《论语》中的话,做点合乎《论语》中仁义道德是事。《论语》中有些章句已经成为全民语言中流行的口头语。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圣经》是宗教的,《论语》是现实的,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最深入大众的书。 五、《论语》中通俗语句摘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白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习?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不自尊自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4、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第1-2讲:先圣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本人的一些基本的知识。 2,知道儒家的基本知识。 3,孔子及儒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标准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的成就: 1,文化方面: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2,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也叫“德治”或“礼治”。 3,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优则仕”,

“因材施教”,重视道德的教育。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 三,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父亲为(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 四,孔子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类编长安志》载:“露台祠,《唐余录》云:在昭应县南三十里。《三秦记》曰:骊山颠有人祖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今置庙,塑伏羲、神农、黄帝三后,谓之三皇庙,又呼人祖庙,俗呼阿婆父庙。” 清代官称为“仁祖庙”,《临潼县志》:“露台祠即仁祖庙,骊山东二十里汉文帝庙也……地有露台故基。”据《重修仁祖庙碑记》,“仁祖庙,不可知其始”,表明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人怀其德,立祠报享”,称人祖是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之讹。《临潼县志》载:“《游人祖庙记》:殿内帝后二像,衮冕翟茀,仪卫森列,近或称为仁祖,谓文帝惜百金之费,后人即其地祀之,亦无不可也。”即是“仁”、“人”互通,将庙宇内“伏羲女娲”误认为是汉文帝与窦皇后。 三、结语 经以上分析可见,“始皇祠”与“露台祠”、“人祖庙”无涉,“始皇祠”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地点在骊山北麓;而“露台祠”始建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地点在骊山顶(颠)汉文帝造“露台”处(汉露台)。唐代宗建“露台祠”将“伏羲女娲”崇拜引入,固定在骊山一带,至元代“露台祠”逐渐转变为“人祖庙”,而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仅因其庙在汉露台遗址上,故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称其为“仁祖庙”,并将汉文帝视为“人祖”。实际上明清时期“人祖庙”所供奉神主一直是伏羲女娲,至今在临潼骊山不但有供奉女娲的“人祖庙”,而且还有“女娲坟”、伏羲女娲成婚处“磨子沟”等后人附会的遗迹,及“祭人祖(女娲)”、“单子会”等民俗。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文物管理所,邮编710600)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景世东 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思想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交代清楚,又或者将文章重点放在对其现代启示的发挥上,影响了对这一思想的完整理解。本文拟通过全面梳理《论语》之中的相关语句,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去把握《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一、乐友之道 “朋”字在《说文解字》中附在“凤”字后,其解释说:“,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段注为:“凤飞则群鸟从以万数也。”(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友”字,《说文解字》释为:“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段注曰:“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同前)那么,“朋友”二字,我们就可以简单解释为“二人或多人结成团结友爱的团体携手共进”了。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自远方而来,在孔子看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远方的朋友尚且前来,近处更不必说了。孔子之所以发出这种感慨,是因为他乐在其中,真心为此感到欢乐。正如孔子所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有三种快乐有益身心,除以礼乐自我调节外,宣扬朋友的好处会快乐,结交贤德的朋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结交贤友带 44 ·文化百花园·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论语》则是孔子所表现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另外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实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文档资料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 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 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 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感伤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主要讲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论仁德(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道(对真理的追求),论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论处世(待人接物)、论孝悌(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安定)、论为政(社会稳定)、论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很多内容意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一、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意在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将认识与巩固统一起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意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读书与思考缺一不可。读书是思考基础,思考要在读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意在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德无才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既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又要辩证的看待他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意在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学习也不例外。 8、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 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意在告诉我们: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现在宝贵的学习时间,把握自己的未来。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意在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

相关文档